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发展的源泉8篇

时间:2023-08-28 09:22:50

经济发展的源泉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1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多数行业沿用的仍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线型经济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消耗大量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在持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2003年以来,各地相继出现的“电荒”,高耗能的建材行业高速增长就是一个明证。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走的不是节能型发展模式。目前,国内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

因此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显,我们必须树立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兼顾的循环经济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循环经济是突破高能耗、高污染和企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并非简单地强化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水、矿物等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国内很多消耗资源的大型或特大型联合企业,内部的各厂矿、子公司之间,自然地形成生态工业园,其中一个生产单元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另一个生产单元的能源和原料,实现资源再利用。因此,企业在优化配置,节约资源,互通物料、提高效率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通过成员间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来实现整体在经济和环境上的良好表现。而企业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竞争力。

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国际经验表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在上述方针指引下,今后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环境保护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再生企业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企业,将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循环经济为企业创造聚集效应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2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1 农业增长空间有限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我国10亿农民,其中至少80%即8亿农民,属于“多余”人口,应当转移出来。他们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地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2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现实不相适应

为了实现城市化,必须设法将至少10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依靠现有的城市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需要更多、更大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把10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只有当城市人口占70%-80%的时候,才算实现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人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使农民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另外,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对被征地土地产权主体实行合理补偿。二是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1 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

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农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与监督。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3

 

一、 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因此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村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居民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识,少生优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得到降低,缓解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缓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需要转移。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有4.81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7.64亿的62.9%,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占全国劳动力的42.6%,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据估计,我国有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这一效应就可使农民生产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居民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农村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将因为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各种素质,增加他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对农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现代农具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农村综合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2)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农村新型劳动者。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要求。(4)农村经纪人。农村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农村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

 

三、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进步慢、农民收入增长缓、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四、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

 

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收入弹性降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强,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不容易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就更强。特别是相对于目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劳动者收入的抗干扰力显得尤为重要,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五、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消费

 

我国农村人均教育消费相当于城市的三分之一,农村教育消费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抚育子女上学,必然要支付相应的教育费用,这就是消费。消费会刺激生产,消费了教育费用,换取的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从经济效果看,农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费,但却是扩大了的生产,因此农村教育促进了农民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村生育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消费、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4

【关键词】蓝色经济 swot分析 海上温泉 福清东龙湾

引言

在新近结束的十中,同十七大一脉相承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再次受到极大的关注,同志在十报告别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问题,十报告除了继承在十七大报告中已提及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等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在十七大报告中未曾提及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根据十的指示,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蓝色经济这一理念将于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的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在本文中将讨论的是蓝色经济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即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目前,我国滨海旅游业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阶段等影响,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产业的开发,为大力推进中国滨海旅游业又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一些沿海城市也积极大力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制定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本文以福清市东龙湾为例,根据十报告的指示,以蓝色经济的视角,对我国海上温泉的开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一、福清市海上温泉项目开发具有的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福清市交通十分便利,东龙湾海上温泉规划区内就有福州至平潭一级公路穿过,临近省道大真线,距离长乐机场仅1小时车程。规划区距三山镇约4公里,距福清市区约27公里,距福州市区约60公里,距厦门市约210公里。南濒兴化湾,北依福清湾,东临海坛海峡,南通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岛。

渔平高速公路在规划区边经过,并在三山镇有出口,福厦高速铁路和温福铁路的建成大大缩短旅游区到厦门、深圳以及温州、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的旅行时间,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优化。良好的交通条件为旅游地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温泉资源丰富,水温、水质、出水量均属优质。根据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普查结果显示,规划区的温泉主要赋存在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带和构造裂隙带中,最高温度53.2℃,水质类型属氯化物钠钙型水。多项达矿水命名指标,具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其中氟、偏硼酸、偏砷酸达到具有医疗价值矿水浓度,氡含量达到氡矿水浓度,是一种优质矿水资源。据了解,该温泉允许开采量采用最大降深法可达到1070t/天,拥有足够的水源供应能力。温泉的这些资源特点,为温泉旅游开发提供了由此可见,规划区的温泉资源水温、水质、出水量均属优质。

3.当地居民开发热情高,有利于大规模的旅游建设。本次问卷调查面向三山镇的沁前村、前薛村、三山村,共向当地村民分发了总计350份关于温泉开发意愿统计的问卷,共收回288份,调查结果如下各表所示。

一是对温泉项目的了解情况及投资意愿。图中显示,99%的居民对三山镇海上温泉的项目有所了解,其中45%的居民非常了解,54%的居民有点了解。在投资意愿的调查中,61%的居民表示会投资,38%的居民认为可能会投资,仅有1%的居民表示没有投资意愿。说明海上温泉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是居民对温泉项目开发的期望。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居民对海上温泉开发很期待,并且乐于向为人介绍家乡的温泉。这表明在当地,海上温泉项目的开发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和响应,这对海上温泉项目今后的开发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项目的前景调查。85%的当地居民对海上温泉很看好,并且有75%当地居民认为海上温泉未来将成为三山的名片。这说明绝大部分的群众对海上温泉的前景持积极的态度,认为海上温泉会成为三山的标志,对当地的形象起到促进作用。

四是问卷调查结果总结。本次东龙湾海上温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将带来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重要的战略机会。正是基于此,在当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居民积极的支持和响应,这在该项目接下来的发展中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对于福清市的经济发展和海西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4.政策优势。早在2001年,福建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产业定位为该省支柱产业。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将从国家层面旅游业提升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这是“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同时,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纳入国家战略,以建立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的地域经济综合体为目标,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这些政策优势都将对该项目的开发大有裨益。

5.客源优势。目前福建省拥有的国际客源市场结构从客源地及旅游目的角度分析均非常有利于温泉旅游市场的国际客源市场的培育,而福建省国内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及旅游目的对温泉旅游则均有大量的潜在客源,这为福清发展海上温泉旅游的游客来源提供重要基础。

图为对消费者度假习惯的分析,从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在旅游度假的喜好方面,有相当多一部分消费者愿意选择轻松舒适的度假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海上温泉旅游项目在旅游市场上前景比较乐观,具有一定规模的潜在消费者。

另一方面,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福清旅外华侨80多万人,遍布东南亚、欧美等112个国家和地区。些旅外华侨心系故里,对福清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很关心,经常回乡探亲考察,是福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客源组成之一。

(二)机遇

1.海西经济区大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被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推进。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区,福州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福州市统一整合地热资源,在省会中心城市城区规划建设生态温泉城、温泉主题公园、大型高端户外温泉休闲旅游中心、温泉体验区、温泉博物馆等设施。同时提升福清等周边地区温泉旅游发展水平,形成都市温泉、城郊温泉、淡水温泉、海水温泉产品体系,争取成为全国省会城市率先摘取“中国温泉之都”的城市的行动,为福清海上温泉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近邻外部环境。作为以海上温泉为特色的福清东龙湾温泉,其发展已成为福州打造“中国温泉之都”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与平潭地缘深厚,适合共同开发。平潭岛距离规划区约10公里,为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其岛屿资源和滨海资源十分丰富,适合进行蓝色经济开发。平潭素由“千礁岛县”之称,全县由126个岛702座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面积251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隔台湾海峡与台湾新竹相望,直线仅距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处。全岛共拥有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独具特色的沙雕节更是吸引各地游客。平潭综合实验区将是三山温泉最主要的合作对象。福清市东龙湾海上温泉规划区拥有距离平潭岛近,且资源互补的优势,可与平潭岛实现良好的互动。

3.国内的休闲度假市场蓬勃发展。联合国专家指出,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离“休闲时代”还有较为遥远的路,但我国已在一定程度上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背景中。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意识不断上升,康体旅游、休闲度假游逐渐兴起,这将为规划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机遇。具有丰富的体验内涵、良好的养生及治疗特定疾病作用、与休闲度假本质相吻合的温泉旅游在国内外受到重视,为福清海上温泉旅游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宏观外部环境。

4.社会资金投资旅游形成热潮。中国的旅游业正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预计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内外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投入到旅游业的发展。巨大的市场及快速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不断投入。

二、福清市海上温泉项目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劣势

1.旅游资源缺乏知名度。知名度指的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评价,即是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旅游地来说,知名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打响品牌,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源。目前东龙湾海上温泉规划区虽然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人力投入资源相对缺乏,导致宣传工作的缺失。同时,由于人力投入资源少所带来的旅游开发滞后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营销手段简单,导致了目前该海上温泉的知名度不高。

2.生态环境条件较差。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东龙湾海上温泉规划区内地表有轻微盐碱化,表层为微咸水。由于盐碱化造成的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不利于植物吸收养分,阻碍植物生长,不利于规划区之后开发时的绿化工作的开展。该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滩涂地,以泥质为主,建筑作业开展有困难。并且在此前为防止潮汐浸渍已在沿海滩涂将涨落潮位差大的地段筑堤拦海,导致出海困难。此外,由于地处沿海,规划区在建设过程中与建成之后都应该注意防风、防潮和防涝等问题。

(二)挑战

1.周边温泉旅游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福州被誉为“温泉之都”,周边有众多的温泉旅游产品。近些年来,随着温泉旅游的持续升温,有关温泉主题的度假区不断涌现,这加剧了度假区之间的竞争。福州、厦门、莆田、泉州、三明、龙岩、南平、宁德等地都拥有有各地特色的温泉资源,甚至已经开发完成处于运营状态。若要从诸多温泉产品中脱颖而出,东龙湾海上温泉的开发建设就应该突出本地特色,主打“海上温泉”这一新鲜牌,才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市场。

2.生态建设带来的挑战。十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秉持着这一战略决策,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结合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由于规划区的生态基础较弱,存在土壤盐碱化等不利条件,且受到当地经济技术条件薄弱的局限,生态建设是旅游开发面临的一大挑战。

3.周边村镇社区利益调节带来的挑战。由于规划区周边村镇较多,且开发地居民大都生活在沿海地区,人员居住分散,实现村民搬迁所遇到的困难较大。移民搬迁安置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筹措压力大、搬迁地寻找困难以及搬迁后生活保障这三个问题上。这要求政府对移民资产特性、资产收益及资产功能恢复、人力资本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以确保老百姓的利益。在海上温泉开发之后,各个地区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的处理与旅游收入的合理性分配也是旅游区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平均分配资源,也是开发所带来的一大挑战。

三、新时期我国海上温泉项目开发的若干建议

(一)注重旅游形象传播

旅游形象的建立有赖于系统和高效率的形象传播手段,结合户外广告、旅游杂志、电视、报纸、电台等多种大众媒体,进行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通过大量的和高频率的广播、报刊和杂志广告,进行以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促销以提高旅游地知名度。除了通过大投入、大传播实现知名度的提升,一些细微的举动也就能够留下很好的口碑继而让老顾客为你带来新顾客。例如迪士尼乐园规定员工在和小朋友讲话时候必须半蹲,通过这种服务所建立的品牌知名度,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一个理由。

(二)依托节事活动进行经营

节事活动是旅游宣传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通过在适当时候举办各种别具特色的促销活动或节日庆典,达到短时间内吸引传媒和大众关注的效果。可开展活动有:

1.海西经济区发展国际高峰论坛。结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以振兴海西经济区发展为主题,组织海内外知名人士,聚首畅谈,共谋发展。

2.海上温泉养生文化节。深入发掘中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结合福清本土特色,开展大型的旅游节庆活动。

3.促销活动。邀请在基础市场和核心市场影响力大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如,福清温泉摄影节、美食节等。

(三)联合发展,组织旅游线路

在福清市域内,福清温泉可以实现与石竹山、东壁岛、灵石山、黄檗山万福寺等旅游产品的联动。同时福清温泉还应带动福清旅游业,实现与周边福州、宁德、泉州、厦门等地的著名景区(点)联合与捆绑线路组织实现产品联动,从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与福清旅游的影响力。

以上,是通过对福清市东龙湾的海上温泉开发为例,对我国在蓝色经济视角下的海上温泉项目开发问题所进行的探析。对东龙湾海上温泉开发所做的调研工作与调研方法值得在其他类似的温泉开发中借鉴使用,所给出的建议也具有普世意义,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对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瑾,李震.浅议我国蓝色经济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发展规划[J/OL].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01).

[2]王雪梅,石敦礼,陈茶丽,李文实.福清海上温泉旅游开发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王洪军.生态文明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研究.东岳论丛,2012,33(9).

[4]曲新英,丛松日.生态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价值取向.东岳论丛,2012(6).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5

一、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美学价值

“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喷涌的泉水赋予了济南特有的灵性。

泉水及与其相伴而生的泉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济南这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标志和代表符号,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鹗在光绪十六年上半年和十七年至二十年客寓济南期间曾遍游济南的名泉。后来,他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一语精确地概括了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独特风貌。

(二)保健价值

泉水资源保健价值很高,尤其是温泉。温泉的保健功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所著的《温泉赋》。泉水的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复疗养。早在16世纪,欧洲人就发现温泉水对皮肤病、风湿病以及肠胃病等有一定的疗效,将温泉水用于康体保健。早期的温泉疗养主要是利用温泉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医疗效用;二是辅助医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辅助设备的使用,使温泉旅游的保健、疗养功能不断的走向多元化。现代医学证明温泉水中含有的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钙、钠等对皮肤健康起重要的作用,具有舒缓皮肤、提高皮肤抵抗能力的作用。此外,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大的发挥。“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三)历史人文价值

济南泉水历史悠久,泉水多,而且甘美,历代许多文人都对它的声、色、形、貌、味加以描述,留下了许多赞泉咏水的诗篇。“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

通过对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商代末期帝乙、帝(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字的研究,参考商军从安阳至东夷(山东的出发日期、行军往返路线、中途驻扎地等诸多因素考证出,甲骨文中的“泺”即今日的趵突泉。这就是说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码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542年。这就意味着,济南先人“依泉而居”的历史将上溯到3500多年前。

积淀千年的泉水文化并不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在济南,人们吃穿住用,都与泉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济南的泉水不仅有形成风景名胜的大泉,更有众多隐在街头巷尾、居民宅院的泉水。多少年来,泉水泉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许多民居傍泉或依泉而建,直到上世纪50年代,济南市区的四合院里、石板路边,都随处可见泉水从石缝中往外流。泉水不仅养育了济南人,还养成了济南独特的莲荷民俗。济南每年有两次荷花节,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或者七月十三日,济南人就会成群结伴地赶到大明湖畔,观花赏荷。前一个日期称为“迎荷花神节”,后一个日期则称为“送荷花神节”。除此还有拜“藕神”、采莲吃荷等风俗。

(四)社会经济价值

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能否吸引人才是城市经济成败的关键,而城市品牌形象直接影响着对游客的吸引。每年很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泉城济南。而且济南泉水旅游线路价格较低,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开展泉水旅游业,能促进区域游、行、吃、住、娱、购的全面发展。

二、济南开发泉水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

(一)济南名泉数量多,影响大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以72名泉闻名天下。其实,在古代“七十二”是个泛指数,济南涌泉远远不止七十二处。济南仅正式命名的泉水就有一百四、五十处,如再加上无名泉在内,那数目就更多了。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泉池300余处,南部山区也有数目众多的泉水资源,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涌泉、白泉、玉河泉、百脉泉、袈裟泉、洪范池等泉群,此外还有大量的无名泉。济南众多泉水中,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当属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百脉泉,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

(二)济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济南作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不断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济南是山东省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己构成立体交通网络。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年发送量、发送班次,售票收入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华第一站”。正在规划中的地铁、轻轨等对于缓解济南交通压力,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了条件。济南作为旅游交通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现在,济南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日趋配套。近几年来,济南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三)政府政策支持

为促进济南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提高市场知名度,济南市旅游局等相关机构开展了很多宣传促销活动。

“走进古城老街,体验泉水文化”活动结合老街区现状,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由义务讲解员向游客提供现场讲解,在王府池子、百花洲广场进行地方艺术表演,组织部分有条件的老院落接待游客进户参观,使广大游客通过逛老街、观名泉、赏民俗、看演出,进民居,体验老城特色,感受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古城风貌。此外,市旅游局还组织了外国友人体验泉城文化活动,“亲近泉水,强健体魄”明湖铁人三项对抗赛,“赏名泉,品名吃,游泉城”观光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泉水资源旅游知名度的活动,体现了政府对加大泉水资源开发的决心。

三、济南泉水资源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1.资源开发现状。济南以泉水众多闻名于世,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泉池300余处,南部山区也有数目众多的泉水资源,还有大量的无名泉。据2011年泉水普查统计资料,全市共计800余处泉眼。泉眼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但是有的泉眼因为降水偏少,有的因为人为破坏,阻塞泉眼等原因已经不在喷水。世人常以七十二名泉,描述济南泉水之多。七十二泉的说法始于700年前,源于《齐乘》一书所载的金代《名泉碑》。七十二名泉中,尚有四十余处泉池完好。2.市场开发现状。针对济南市泉水资源旅游开发的问题调查,对100位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这些学生有济南本地的,也有外地学生,这些人中,约有33%的人认为济南泉水旅游开发做得较差,50%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认为做得较好或优秀的仅有17%。通过对被调查学生的进一步了解,除趵突泉外,有25%的人能说出一个泉水景点;有30%的学生能说出两个;有25%的受访者能说出三个;有20%的受访者能说出四个及四个以上的泉水景点。换言之,除趵突泉之外,大多数人只能说出三个以下的泉水景点。

(二)存在的问题

1.泉水文化资源有待开发。泉水旅游资源开发仍停留在观光游览的阶段,如何在现有的开发状况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迎合消费者口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最高层次的竞争就是文化竞争。济南是一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泉水文化内涵的体现。要打好泉城泉水文化理念,让创新的新技术经济同古老的泉城文化、泉水名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载体,互相辉映,互添光彩,从而进一步吸收海内外眼球,借“眼球经济”的光,把济南的经济做大做强。2.信息化建设不足。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济南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有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寥寥无几,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创办者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旅游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高。3.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质量是旅游业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21世纪的旅游则要靠质量取胜。济南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比较传统,也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不是很强。旅游活动中游客接触最多的还是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

四、济南泉水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济南泉水资源的开发不能墨守成规,应当在现有的开发基础上另辟蹊径,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一要吸引旅游者,二要留住旅游者。

(一)科技兴泉

在泉水旅游资源系列化开发过程中,要切实贯彻“科技兴旅”战略,加大旅游科技投人,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单位合作,争取提高泉水旅游的科技水平,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位

在济南泉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细分客源市场,进行相应的市场定位至关重要。

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市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就是对济南泉水旅游资源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面,旅游需求以探寻泉水文化,参观特色泉水街区等为主,针对这些游客,在进行泉水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完善景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例如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就是距济南较远的国内游客,这类游客可以分为初游者与重游者,初游者的主要特征是既对济南泉水文化感兴趣,又对济南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重游者的特征是以往有过游览济南的经历,对济南的历史与泉文化都已经有了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这就需要对济南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例如举办泉水主题活动,要求旅游产品体现“新,奇,美”的特点。

第三类是济南市民及近省市游客,这类游客的主要特征是在济工作或完全熟悉济南,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的更新具有强烈的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内容,同时注重泉水旅游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与泉边品茗,泉水浴等一些文化软资源相配合,打造城市泉文化品牌,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三)提高服务水平

对泉水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对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各种旅游活动的良好集合之外,贯彻其中的服务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点。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酒店住宿,用餐,导游服务还是景区内的销售人员等等,各方各面的服务均会影响旅游者的心情。任何一个小插曲的出现都可能会影响旅游者对整个行程的评估。强调微笑服务和细微服务,积极推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也要倡导个性化、亲情化服务。要求员工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用心对待每一位游客,追寻游客明确提出的或潜在的各种需求,“真心”“诚心”地对待游客,力求每一项服务都尽善尽美,使游客真正体验济南人的殷勤好客之道、感受非凡备至礼遇。

因此,在泉水旅游的开发中需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均需加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五、结论

泉是济南的根,是其他城市没有的一种资源,济南的泉水已经深入人心,提起济南,人们首先映入脑中的就是“泉”,但是如何让泉城的形象更具特性、更深入人心还需要很多的研究。怎么能让济南的“泉城”形象更好的提高知名度,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泉水是济南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济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从泉水入手。近年来济南各旅游组织对泉水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开发途径到宣传渠道都做了较大的改变,期待济南泉水资源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好!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6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分析;对策探讨

一 何谓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某区域内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从而形成总部集聚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可为企业带来多种效应,如:税收效应、就业效应、产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同时大批企业总部入驻,还能优化商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服务职能的转换,并加快城市国际化的发展。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仅在福建省内,就有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

二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一般而言,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五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公司总部以较低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二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为总部物流人流提供便利;三是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和良好的异地沟通能力,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四是区域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氛围;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本文接下来将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较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心点,北接省会福州,南毗特区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接广大内陆腹地,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和福建省经济中心。同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拥有绵长曲折海岸线近550公里,大小港湾14个,可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独特的侨台资源

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藉地。目前,在海外共有750万泉籍华侨华人、75万泉籍港澳同胞和254万归侨侨眷,海外关系发达。同时,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 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在对台经贸文化往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广大的泉籍侨港澳台同胞,具有热心桑梓回馈家乡的感人情怀,并能够利用其丰富的海外人脉资源为泉州总部经济和世界搭建起一座桥梁。

(三)强大的经济支撑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70亿元,连续13年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首位。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越10亿元。在工业方面,完成工业总产值9071.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8240亿元,涌现了3个千亿集群、2个百亿集群、1400多家亿元企业、74家上市公司。强大的经济产业基础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丰富宝贵的本土企业资源。

(四)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和企业品牌

泉州发达的县域经济全国闻名,在其下辖的七个县市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安溪等五县市常年稳居全国百强县行列。发达的县域经济,更是形成各个地方独具特色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晋江石狮的鞋服、南安的水暖建材、安溪的乌龙茶、惠安的石雕食品、永春的生物医药、泉港的石油炼化和德化的陶瓷。这些响当当的区域品牌都是立足于泉州本土的资源禀赋优势、不可复制的泉州优势产业,为泉州总部扎根于本土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为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有别于其他区域总部的“泉州烙印”。此外,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下,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品牌诞生泉州。截止2010年底,泉州共有“中国名牌”46项、中国“驰名商标”49项、上市企业64家,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地级市前三,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些品牌企业也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宝贵的企业资源。

(四)发达的交通体系

泉州已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使泉州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在公路铁路方面,沿海大通道、后渚大桥、泉州晋江大桥和在建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将泉州湾沿岸的经济县区有机串联,泉州由河口型城市向抱湾型城市转型格局初显。已建成的福厦高铁、福厦高速、泉三高速及在建的泉南高速、向莆高铁泉州段,在密切了泉州与沿海发达城市的联系外,也不断扩展着泉州的内陆纵深。而在港口方面,泉州港继续保持全国内贸集装箱五强港,在不断完善港口设施同时,国际航线开通数量持续增加。2011年,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0万,跻身全省第二,即将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而在航空运输方面,2009年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国际A类航空港,进一步密切了泉州与世界的联系。同时,泉州机场改扩建工作即将于2012年初完成,届时泉州航空港年吞吐量将由现在170万人扩大至400万人,将更好为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服务。

多元的文化氛围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文化底蕴深厚且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泉州土地上,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多教并融,呈现出世界少有的和谐共生景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宗教博物馆”称号。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的熏陶,以及长期在海上贸易恶劣生存环境和移民情节驱动下,泉州人形成了一股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爱拼敢赢”精神,并形成了“崇商务实”的重商情节。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地处台海前沿,泉州人在缺乏任何政策支持情况下,硬是白手起家缔造出一个庞大的泉商帝国,这也成为了“泉州精神”这一内涵最生动的注脚。

三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

(一)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载体低效

纵观泉州市内高校,仅有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闽南理工、仰恩大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且缺乏全国性的影响力。而泉州的人才总量更是匮乏,尤其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从事重大科研活动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其次是泉州缺乏有效的人才聚集载体。纵观泉州产业格局,传统支柱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诸如服装鞋服、食品饮料、石材建材等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附作用相当有限;再次是泉州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仍以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规模小,产生不了规模效应,且生产多是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的产品,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

不足;最后,泉州民营企业大多仍以家族式管理手段为主,这种垄断性管理极大限制了泉州企业对于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二)第三产业欠发达,缺乏服务总部经济的支撑体系

近些年来,尽管泉州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省内的福州、厦门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首先是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规模小,水平低,70%以上仍然扎堆于零售业、物流业和餐饮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再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泉州有64家上市公司,该数量在全国各地级市中排名前三,然而与之相应的信息服务业、法律咨询业、金融服务业、创意智力服务明显没跟上步伐。而要招商引资,让企业的大脑留下,关键就在于提供企业所需的一切软件服务,否则也留不住企业总部。

(三)泉州起步较慢,有关部门执行力欠缺

相比于广州北京,泉州在发展总部经济的道路上晚了十年,而相较于省内的福州厦门,泉州也慢了几步。泉州早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城市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服务企业进驻中心市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随后鲤城区、丰泽区和晋江市也进行了一些规划,但因种种原因进展缓慢,至今仍未见一栋总部大楼封顶投入运营。反观与泉州毗邻的厦门,2005年才提出建设“泉州大厦”以吸引部分泉州企业,仅仅数年发展,厦门已经建成观音山国际商务运营中心、五缘湾及站前总部经济区,并已投入运营初见成效,为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泉州的执行力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规划蓝图都只是空中楼阁。

(四)泉州面临来自周边城市的客观挑战

在福建省内,有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明确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厦门作为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拥有难以挑剔的宜居风光、蜚声海内外极高的知名度以及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体系。而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更为优厚的政治资源以及高等院校云集的雄厚科研实力。泉州地处二者一南一北的夹击下,劣势明显。相较而言,同处于闽南金三角的厦门对于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构成的客观挑战更大些。仅厦门观音山国际商务区而言,目前密布着30多栋企业总部大楼,其中来自泉州的名企竟多达28栋。仅2010年,泉州的品牌企业安踏、恒安、乔丹、七匹狼、鸿星尔克、特步在厦门的总部或营销中心纳税在亿元以上,高层管理层也有近万人在厦门缴纳个税。甚至从09年开始,安踏等个别泉企在厦门纳税额超过了在泉州纳税额。泉州发展总部经济不可避免面临着来自厦门的资源争夺。

(五)中心城市弱,要素聚集能力有限

泉州的中心城区小且不强,城市管理水平偏低,对发展总部经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城市规模小。2010年,中心城市建成面积仅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2万人,远低于省内的福州(271万)和厦门(252万)。而中心城区GDP仅为509.8亿元,占全市比例不足17%(09年全市生产总值3002亿元);再次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较差,水电卫生、道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经常出现对道路设施“开膛破腹”的现象,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妨碍了人才、信息等各要素的有效聚集,不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

四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泉州总部经济区建设依然处于半建设状态,虽基础较好,但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进一步大胆创新,落实行动,推进总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找准定位,科学规划

政府应当站在全局角度统一规划,定位好各个总部区的特色。目前我市共规划了东海总部区、城东总部区、晋江滨江商务区和鲤城江南总部区以及二期的站前总部区,虽然多点开花是件好事,但不可避免各个总部经济区对于资源的争夺。因此还需政府找准定位,合理引导,集中力量打造对周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区以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

(二)强化落实,提高效率

一个好的规划,只能是一纸蓝图,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去贯彻,就等于纸上谈兵。泉州早在“十一五”就在省内率先提出发展总部经济,至今却未见一栋总部大楼投入运营。反观厦门,起步略晚,但贯彻执行有力,有规必循,现已进入了总部经济的运营收获期,抢得了总部经济发展的先机。泉州应当引以为戒,强化执行力,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三)积极招商,转变理念

长期以来,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存在重建设轻招商的发展理念,这与泉州人实干能力强却不善于推销自我的的性格密不可分。因此,泉州政府应当积极走出去,组织专场招商推介活动,利用国内外各类交流活动平台,发挥异地泉州商会的作用,积极吸引各类有竞争力的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入驻总部经济区。同时,对于本土知名企业发动积极的政策宣传,给予优厚的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本土企业将自己的根留在泉州。

(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构筑发展总部经济的服务体系

尽管泉州市近年来在投资配套服务项目上加大了建设力度,并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仍需借鉴周边先进城市的有效经验,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同时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相关指导意见和具体扶持措施,及时调整规划中不且实际的地方。此外,还应从居住、融资、人才、教育等其他配套服务领域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适应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五)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要素聚集作用

总部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依附强大的城市作为载体,没有了强大的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就无从谈起。针对中心城市小而弱的现状。首先,还应先扩大中心城区的规模,努力提高鲤城区和丰泽区的发展水平,提高洛江区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将台商投资区纳入中心市区管辖范畴;再次,要协调好现有行政区划中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早破除行政区划中的不合理因素,未来还应考虑将整个泉州湾沿岸纳入中心市区范畴,撑大泉州市区的骨架;最后,应加快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融城步伐。共享中心城区较为发达的教育社保和医疗卫生资源,在公共交通和通讯业务方面实现各县市一体化。

(六)吸引人才,创新机制

首先,还应解决人才在量的不足。对此有关部门应在现有高校资源基础上,加大对这些高校的财政扶持,在住房社保上进行优惠创新,积极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和毕业人才生活在泉州、创业在泉州;其次,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完善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提高人口素质,满足泉州经济对不同层次的用人需求;再次,加强对人才载体的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

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对人才的吸附力;最后还应积极办好企业孵化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善于应用各人才项目交流会,以更优惠的措施吸引人才长期扎根泉州。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7

    关键词:济南 旅游 发展 生态学

    我国有泉的城市不少,但唯有济南幸运地获得“泉城”的美称。泉水已经成为济南的象征和标志,承载、孕育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并赋予其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活力,直接影响着济南的生态环境质量,以至旅游业的发展也与泉水息息相关,正是兴也泉水,衰也泉水。支撑泉城的是济南泉群,它是在地质、地貌、地形、水文等复杂条件的精巧配置下,由溶隙、溶孔、溶穴和溶洞构成的岩溶通道和蓄水系统,并有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互成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自然生态系统又与泉城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等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泉城旅游资源的生态学解释

    根据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实地考察,济南辖区范围内有泉水733处,仅在古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泉水136处;又据1983年的统计,济南市区有泉水144处;还有大家熟知的“济南七十二泉”,最早见于金代“名泉碑”,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其所着《齐乘》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名泉碑”上所列举的七十二泉,其中位于济南旧城区内的有47处,分别属于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和五龙潭4大泉群,其余25处则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及章丘明水镇和长清灵岩寺等地。

    济南市区泉水的产生是因为济南位于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平原,地形为南高北低,高度相差达500多米,由于地下岩层具有许多褶皱并拌有大量缝隙,形成蓄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通道,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到市区,遇到岩石断层的阻截和堵挡,隔断了地下水北流的通道,使济南市区地下水位逐渐升高,水压增加,穿过岩溶裂隙在地表沉积物比较薄弱的地方涌出,形成天然涌泉。

    影响泉城旅游发展因素的生态学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泉城”就是指济南市区内的4大泉群,都认为济南作为“泉城”其主要景点就是市区的4大泉群,从而导致了游客数量随4大泉群停喷与否而剧烈浮动,尤其近几年4大泉群停喷,泉城旅游遭受到致命打击。其实,真正的泉城不仅仅指有4大泉群的济南市区,还应包括济南市的南部山区等区域。所谓南部山区位于泰山北麓,相当于《济南市旅游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济南市郊南部泉水生态保护区,即济南市区南部历城区济青高速公路以南的地区,其范围为北起济青高速公路,南抵历城—泰安界,东起历城—章丘界,西至历城—长清界。而从泉城的泉脉结构来看,南部山区也是济南市区泉水的主要补给源区,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区域。而且名闻天下的七十二泉中有20%是在南部山区,如柳泉、龙泉、琴泉、苦苣泉、鹿跑泉、水帘泉、避暑泉等,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泉深藏于山林之中。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南部山区才是泉城真正的泉文化核心区。

    南部山区距离济南市区只有1个小时车程,近几年来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市民度假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每逢双休日和大假期,成群结队的济南市民到这里度假休闲。目前,当地村民和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低水平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实际上对南部山区资源特别是泉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研究表明,济南市区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南部山区上千平方公里的补给区。南部山区水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市区地下水位的高低。南部水资源功能区对济南泉域地下水补充量每年在1.88~2.25亿立方米之间,每天在51.5~61.6万立方米之间。补水时间集中在6~9月份,其它时间为耗水季节。虽然,济南市有关部门为节水保泉在该区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济南市区不断南扩,南部山区这块补给泉城地下水的区域面积逐步减少,局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的破坏。

    造成南部山区无序开发并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4个:首先是南部山区风景秀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需求空间;其次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具有很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欲望;第三是南部山区管理区域过于分散,规划方面也一直没有具体的方案;最后是该区域的管理措施和相关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如何将济南市区与南部山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统一进行开发;如何科学保护泉城的泉脉;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等经济开发,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和走向小康社会等,都是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规划控制与科学保护的生态学对策

    济南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再次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南控”发展战略,这是南部山区发展的总体原则。对于“南控”发展战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要控制城市向南部地区发展,特别要控制房地产的盲目开发;二是对南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要控制,特别要发展地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济南市的“东扩、西拓、北跨”工程基本完成后,南部山区的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及“南控”战略即将实施。经专家鉴定并公布的《济南市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确定了该规划的期限、分阶段的目标及主要保障措施。

    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在济南泉域地下水补给区基础上申请建立的。其首要和主导功能为水资源涵养和地下水的补给;辅助功能是保护地表饮用水源、保护自然地质结构、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南部的地表分水岭、东部的东梧断裂、西部的马山断裂以及北部的火成岩体将济南泉域闭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和溶洞迅速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等途径迅速向北运移,在北部受到火成岩的阻挡,承压形成裂隙上升泉群。其独特的地质结构类似于天然的“坎儿井”,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由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的北部,尤其是济南市“一城四团”范围内的区域地面硬化严重,基本丧失了地下水补给功能。为此,本次规划范围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范围内去除主城区建成区范围和党家庄组团,确定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北部以南外环向经十东路和经十西路两侧的延伸线为界,东、西、南边界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边界吻合,功能区总面积为1513平方公里。

    根据水文地质研究,济南地下水补给区分为直接补给区和间接补给区。间接补给区并不能对地下水形成真正有效的补充,而近郊港沟、姚家、党家庄、十六里河及长清平安店一线的直接补给区是济南泉域地下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补给区,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区域。

    本次规划在确定区域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了功能区划,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相关保护措施;加强对给水区域的保护,明确提出济南市区必须以功能区北界为控制边界,严控城区开发进一步南移;严格控制地下水水源涵养一级区的开发,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功能区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区域点源、面源污染;制定对功能区的相关倾斜政策,支持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

    南部山区共有大小山头660多个,其中近一半的山头绿化状况尚处于较低的水平,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在直接补给区的裸露山区,水土流失使得原本比较脆弱的山坡土壤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因此,水土保持不仅是南部山区的重要辅助功能,也是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部山区的药乡、龙洞、小娄峪、跑马岭、五峰山、灵岩寺、千佛山等区域为动植物物种集中地,保护区域的动植物多样性不仅对动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

    功能区有两大主要任务:一是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保护现有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点区域,防止发生新的退化和人为破坏。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的自然区域予以特殊保护;二是通过自然恢复、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遏止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解决区域生态退化各方面的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严格保护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开展退耕还林还水、小流域治理、荒山绿化,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对区域内点源、面源及城镇生活废水的治理,控制水体污染。

    在对南部山区规划控制和科学保护过程中,应以生态学等理论作为行动的科学指导。比如,在绿化中对树种的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绿化”、“美化”的效果。油松和侧柏等针叶树具有抗干旱、耐瘠薄和四季长绿的特点,而刺槐等阔叶树生长快、落叶多、分解快、生命力较强,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还有臭椿等树种在裸盐化的侵蚀劣地也能生长,适应性很强。因此,应针阔叶树混交、乔灌木混种。

    开发与经营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生态学路径

    济南市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调整南部山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大中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取代生产工艺落后、附加值低的落后乡镇工业,同时依托特色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其中,开发与经营生态旅游是南部山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其重要意义在于:

    能够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传统旅游也要欣赏自然环境,但是,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旅游参与者(游客)在欣赏自然环境的同时又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自觉地予以保护。这一点对泉脉保护和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能够全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除了将旅游收入运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其它产业带来发展和升级的机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提高南部山区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能够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文化,为游客全面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尘封已久的文化,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旅游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之中,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与目前济南泉水发源地的普遍观点不同,有的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济南泉水是否喷涌和黄河水量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黄河与济南泉水的关系,在史料中也能找到根据。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济南的泉水源于济水,而如今的黄河,正是在后来夺了济水河道。目前,普遍认可的济南泉水发源于泰山北麓、济南南部山区的观点,是北宋时期任齐州知府的曾巩提出并延续下来的,这一观点已经被现代地质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所确认。

    尽管黄河水与济南泉水是否有关还需科学证明,但是泉城的节水保泉,不应仅限于南部山区,更应拓展其范围,从南、东、西、北各方向同时入手。济南市区与济南南部山区等区域构成完整的泉城概念,应树立 “大生态”、“大泉城”和“大旅游”的理念,充实泉文化的生态内涵。

    参考文献:

    1.党明德,王晓军,陆敏.对济南泉水的来源路径及其保泉问题的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4

    2.高祥森,吴修安.补水保泉——济南出台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三期规划[N].齐鲁晚报,2004.8

经济发展的源泉篇8

关键词:济南旅游发展生态学

我国有泉的城市不少,但唯有济南幸运地获得“泉城”的美称。泉水已经成为济南的象征和标志,承载、孕育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并赋予其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活力,直接影响着济南的生态环境质量,以至旅游业的发展也与泉水息息相关,正是兴也泉水,衰也泉水。支撑泉城的是济南泉群,它是在地质、地貌、地形、水文等复杂条件的精巧配置下,由溶隙、溶孔、溶穴和溶洞构成的岩溶通道和蓄水系统,并有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互成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自然生态系统又与泉城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等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泉城旅游资源的生态学解释

根据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实地考察,济南辖区范围内有泉水733处,仅在古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泉水136处;又据1983年的统计,济南市区有泉水144处;还有大家熟知的“济南七十二泉”,最早见于金代“名泉碑”,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其所著《齐乘》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名泉碑”上所列举的七十二泉,其中位于济南旧城区内的有47处,分别属于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和五龙潭4大泉群,其余25处则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及章丘明水镇和长清灵岩寺等地。

济南市区泉水的产生是因为济南位于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平原,地形为南高北低,高度相差达500多米,由于地下岩层具有许多褶皱并拌有大量缝隙,形成蓄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通道,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到市区,遇到岩石断层的阻截和堵挡,隔断了地下水北流的通道,使济南市区地下水位逐渐升高,水压增加,穿过岩溶裂隙在地表沉积物比较薄弱的地方涌出,形成天然涌泉。

影响泉城旅游发展因素的生态学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泉城”就是指济南市区内的4大泉群,都认为济南作为“泉城”其主要景点就是市区的4大泉群,从而导致了游客数量随4大泉群停喷与否而剧烈浮动,尤其近几年4大泉群停喷,泉城旅游遭受到致命打击。其实,真正的泉城不仅仅指有4大泉群的济南市区,还应包括济南市的南部山区等区域。所谓南部山区位于泰山北麓,相当于《济南市旅游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济南市郊南部泉水生态保护区,即济南市区南部历城区济青高速公路以南的地区,其范围为北起济青高速公路,南抵历城—泰安界,东起历城—章丘界,西至历城—长清界。而从泉城的泉脉结构来看,南部山区也是济南市区泉水的主要补给源区,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区域。而且名闻天下的七十二泉中有20%是在南部山区,如柳泉、龙泉、琴泉、苦苣泉、鹿跑泉、水帘泉、避暑泉等,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泉深藏于山林之中。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南部山区才是泉城真正的泉文化核心区。

南部山区距离济南市区只有1个小时车程,近几年来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市民度假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每逢双休日和大假期,成群结队的济南市民到这里度假休闲。目前,当地村民和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低水平开发和粗放式经营,实际上对南部山区资源特别是泉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研究表明,济南市区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南部山区上千平方公里的补给区。南部山区水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市区地下水位的高低。南部水资源功能区对济南泉域地下水补充量每年在1.88~2.25亿立方米之间,每天在51.5~61.6万立方米之间。补水时间集中在6~9月份,其它时间为耗水季节。虽然,济南市有关部门为节水保泉在该区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济南市区不断南扩,南部山区这块补给泉城地下水的区域面积逐步减少,局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的破坏。

造成南部山区无序开发并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4个:首先是南部山区风景秀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需求空间;其次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具有很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欲望;第三是南部山区管理区域过于分散,规划方面也一直没有具体的方案;最后是该区域的管理措施和相关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如何将济南市区与南部山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统一进行开发;如何科学保护泉城的泉脉;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等经济开发,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和走向小康社会等,都是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规划控制与科学保护的生态学对策

济南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再次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南控”发展战略,这是南部山区发展的总体原则。对于“南控”发展战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要控制城市向南部地区发展,特别要控制房地产的盲目开发;二是对南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要控制,特别要发展地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济南市的“东扩、西拓、北跨”工程基本完成后,南部山区的整体发展规划编制及“南控”战略即将实施。经专家鉴定并公布的《济南市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确定了该规划的期限、分阶段的目标及主要保障措施。

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在济南泉域地下水补给区基础上申请建立的。其首要和主导功能为水资源涵养和地下水的补给;辅助功能是保护地表饮用水源、保护自然地质结构、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南部的地表分水岭、东部的东梧断裂、西部的马山断裂以及北部的火成岩体将济南泉域闭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通过岩溶裂隙和溶洞迅速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等途径迅速向北运移,在北部受到火成岩的阻挡,承压形成裂隙上升泉群。其独特的地质结构类似于天然的“坎儿井”,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由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的北部,尤其是济南市“一城四团”范围内的区域地面硬化严重,基本丧失了地下水补给功能。为此,本次规划范围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范围内去除主城区建成区范围和党家庄组团,确定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北部以南外环向经十东路和经十西路两侧的延伸线为界,东、西、南边界与泉域地下水补给区边界吻合,功能区总面积为1513平方公里。

根据水文地质研究,济南地下水补给区分为直接补给区和间接补给区。间接补给区并不能对地下水形成真正有效的补充,而近郊港沟、姚家、党家庄、十六里河及长清平安店一线的直接补给区是济南泉域地下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补给区,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区域。

本次规划在确定区域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了功能区划,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相关保护措施;加强对给水区域的保护,明确提出济南市区必须以功能区北界为控制边界,严控城区开发进一步南移;严格控制地下水水源涵养一级区的开发,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功能区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区域点源、面源污染;制定对功能区的相关倾斜政策,支持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

南部山区共有大小山头660多个,其中近一半的山头绿化状况尚处于较低的水平,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在直接补给区的山区,水土流失使得原本比较脆弱的山坡土壤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因此,水土保持不仅是南部山区的重要辅助功能,也是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部山区的药乡、龙洞、小娄峪、跑马岭、五峰山、灵岩寺、千佛山等区域为动植物物种集中地,保护区域的动植物多样性不仅对动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

功能区有两大主要任务:一是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保护现有生态状况保持良好、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点区域,防止发生新的退化和人为破坏。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的自然区域予以特殊保护;二是通过自然恢复、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遏止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解决区域生态退化各方面的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严格保护区域或自然保护区;开展退耕还林还水、小流域治理、荒山绿化,科学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对区域内点源、面源及城镇生活废水的治理,控制水体污染。

在对南部山区规划控制和科学保护过程中,应以生态学等理论作为行动的科学指导。比如,在绿化中对树种的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绿化”、“美化”的效果。油松和侧柏等针叶树具有抗干旱、耐瘠薄和四季长绿的特点,而刺槐等阔叶树生长快、落叶多、分解快、生命力较强,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还有臭椿等树种在裸盐化的侵蚀劣地也能生长,适应性很强。因此,应针阔叶树混交、乔灌木混种。

开发与经营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生态学路径

济南市应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调整南部山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鼓励大中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取代生产工艺落后、附加值低的落后乡镇工业,同时依托特色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其中,开发与经营生态旅游是南部山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其重要意义在于:

能够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传统旅游也要欣赏自然环境,但是,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旅游参与者(游客)在欣赏自然环境的同时又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旅游经营者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又自觉地予以保护。这一点对泉脉保护和泉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能够全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除了将旅游收入运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其它产业带来发展和升级的机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提高南部山区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能够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文化,为游客全面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能够深入挖掘尘封已久的文化,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旅游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之中,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与目前济南泉水发源地的普遍观点不同,有的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济南泉水是否喷涌和黄河水量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黄河与济南泉水的关系,在史料中也能找到根据。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济南的泉水源于济水,而如今的黄河,正是在后来夺了济水河道。目前,普遍认可的济南泉水发源于泰山北麓、济南南部山区的观点,是北宋时期任齐州知府的曾巩提出并延续下来的,这一观点已经被现代地质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所确认。

尽管黄河水与济南泉水是否有关还需科学证明,但是泉城的节水保泉,不应仅限于南部山区,更应拓展其范围,从南、东、西、北各方向同时入手。济南市区与济南南部山区等区域构成完整的泉城概念,应树立“大生态”、“大泉城”和“大旅游”的理念,充实泉文化的生态内涵。

参考文献:

1.党明德,王晓军,陆敏.对济南泉水的来源路径及其保泉问题的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4

2.高祥森,吴修安.补水保泉——济南出台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三期规划[N].齐鲁晚报,2004.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