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8篇

时间:2023-08-30 09:16:5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1

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培植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创意产业是新型经济业态,以其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产品,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使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契合,促进科技、文化、制造等产业融合,催生许多新型经济的发展,营造更好的产业生态群落,形成各业互利共生、互促共赢、繁荣发展的局面,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创意产业可以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与经济产业合理嫁接,引导城市圈中各地区按当地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并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增强竞争力。同时,创意产业使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点的因子与各类产品和服务产生宽泛地关联,使创意成果植入经济内部,通过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特色区块经济,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工业化路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2

摘要: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已然成为苏州茶业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苏州旅游、茶馆、演艺业、展会等方面阐述了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苏州的特点,在政策扶持、资源深挖、人才共育等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期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长效发展。

关键词:

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对策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了21世纪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2014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6.5%。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2013年,苏州已拥有7个部级、11个省级以及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涵盖了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影视、动漫等多家企业,初步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覆盖,初显了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发展的背后也透露出不少问题。目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由于一拥而上的建设,带来了品质参差不齐、缺乏标杆企业示范、缺少特色的运营模式,最终导致产能弱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二、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升温,苏州的茶文化产业复苏势头迅猛,与茶相关的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具体表现为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化发展苏州太湖旅游产业协会依托其自身优势,将吴中太湖自然山水景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体验之旅,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苏州每年春季的“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已然成为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活动与形式,并在当地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随着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吴中区“非遗”名录,苏州茶文化旅游又新添亮点,深挖苏州虎丘———山塘街线寻找苏州“三花”文化旅游线,苏州平江路上苏州好风光土特产店成为许多游客慕名前往之地。

(二)茶馆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苏州的茶馆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洗牌重组。最初的茶馆多以亲民价格、单一茶品的“清茶馆”和听评弹说书的“书茶馆”等传统茶馆为主,之后兴起了以自助茶点为特色的杭派茶馆,再到现如今多元化发展的茶艺馆,创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成为这一时期茶馆的特色。苏州现有的茶馆,在设计与功能上都越发重视文化特色,不同文化主题的茶艺,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等,纷纷出现在各大茶馆和茶文化展会活动中,处处彰显现代的苏式慢生活节奏。众多茶馆中,苏州旺山“挹翠轩”茶馆是最具苏州特色的中式清饮茶苑,因绝佳的环境和深厚的隐士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苏城独具特色的茶馆,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荣誉。此外,2014年8月,苏州斜塘老街开设第一家公益茶馆“施斌茶馆”,以茶为载体,为茶客们免费开设评弹讲座、免费培训苏州话,旨在传承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苏州茶馆的新星。这些正是苏州茶馆走向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尝试。

(三)茶文化演艺业初试牛刀苏州根据自身的文化优势,曾先后邀请国内知名的明星刘亦菲和苏州籍明星韩雪担任苏州吴中区旅游形象大使,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品牌代言人,同时还邀请国内著名导演张晓春拍摄吴中旅游形象片,强强合作,扩大了苏州茶文化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茶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在茶为主题的演艺业方面首推福建,起步早、影响力大,主要作品有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以及乌龙茶动画片《乌龙小子》,这些已然成为了当地茶文化演艺的代表作。

(四)具备一定规模的茶文化展示场所2010年10月,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作为苏州地区首家茶博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东山茶厂投资建造,是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博物馆。馆内系统性展示了苏州碧螺春茶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此外,展馆还配套有以太湖水产为主的餐饮“得福楼”,以度假休闲为主的宾馆“碧螺山庄”,以品茶观景为主的茶馆“紫金堂”等。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览中心也成为苏州茶文化展会的重要场所。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的平台以及一流的展会环境、专业的展会服务,该博览中心已成为苏州展示茶文化的新窗口。

(五)举办丰富的茶会展活动在茶会展和茶活动方面,苏州正不断地做大做强。2012年,苏州举办首届茶博会,展会活动主要集展示、鉴赏、交流、交易于一体,旨在通过大型展会以茶会友,促进苏州茶文化的发展。如今茶博会已然成为常态,定期举办,成为推动苏州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推手。

三、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体来说,苏州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萌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茶文化创意产业意识尚显薄弱以往苏州茶产业主要固守于传统产业方式的发展,相关协会、行业只把文化作为单纯的营销工具,流于表象,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普遍的深刻认识。因此,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意识的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在苏州的茶业界,“三万昌”是百年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世纪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把“三万昌”金字招牌重新树立,加快店铺连锁经营建设。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曾经辉煌的“三万昌”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有的茶叶门店经营和传统茶楼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面对“茶产业文化化”的发展形势,苏州茶企逐步意识到唯有将茶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业内的万年青。

(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苏州碧螺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积累和沉淀意蕴之深远可以肩比杭州龙井茶文化,碧螺春茶早已融入苏州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苏州的茶文化资源不止于此,尚有许多资源未被挖据与利用起来,例如方兴未艾的苏州地产碧螺红茶以及其衍生茶产品,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苏州茶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三)茶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短缺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的产业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苏州各大院校对茶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偏向于茶文化基础知识及茶馆经营管理等方面,而针对茶产品设计、策划等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导致传统产业的人才已不能满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需要。近年来,苏州许多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茶学专业或茶相关课程,为苏州市场输送着具备茶知识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正不断壮大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

四、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倡导茶文化消费2014年,苏州成为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给茶文化消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开展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积极创建茶文化消费氛围: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茶事活动,如“武林斗茶”擂台赛、茶学专题研讨、专题茶展会等;在全市的基础教育中增设与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聘请茶专业人士给中小学生开设茶艺课外活动课,在苏州各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的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并走进茶的世界,崇尚中国茶文化。

(二)构筑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苏州的茶企业、茶叶店数量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茶业城纷纷出现,苏州茶产业正在不断升级,试图改变原有的小而分散的格局。目前,苏州建有大龙港茶城(2000年)、美地茶园(2006年)、港龙国际茶城(2011年)以及天荼茶城(2013年)四个初具规模化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在长三角地区打响了品牌。应对“茶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趋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苏州大龙港茶叶市场转型更名为大龙港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其经营项目集茶叶茶具、茶文化交流及培训、茶工艺品设计、仓储物流及茶相关产业为一体,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充分挖掘,巧妙利用苏州茶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是茶文化产品的创作来源,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苏州茶文化产业集聚区。苏州除了知名的碧螺春茶之外,一些养在深闺的名茶如茉莉花茶、虎丘白云茶及相应的文化等还有待挖掘与利用。利用现代传媒的推广力,加强对地方产茶历史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苏州茶俗文化,复苏苏州传统的茉莉花茶制茶工艺,大胆革新碧螺春红茶制茶工艺。同时,巧妙地将茶与苏作工艺有机融合,打造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产品,丰富苏州的茶文化市场。

(四)培养人才推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未来,苏州高校培养的专业学生必将成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打破院校间的限制,将茶文化相关课程推广为国际教育园区网络共享课程,从而普及茶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依据市场变化,与时俱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关于苏州高职教育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夏良玉,官玉琴.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闽茶文化产业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令群,谢向英.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14,(1).

[4]郭莉.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亮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J].当代旅游,2012,(4).

[5]毛雪莉.浅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0).

[6]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3

尽管宁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在各方合力作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宁德市文化产业体量实现平稳增长,全市“三上”文化产业单位93家,同比增长10.7%;从业人员9189人,同比增长0.7%;主营收入64.64亿元,同比增长11.2%。①一批项目如闽东民俗文化工艺博览城、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中国(宁德)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省、市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一)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宁德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业界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据宁德工艺美术协会统计,宁德市现有工艺美术企业超过300家,涵盖陶瓷,剪纸,油画,根雕,畲族银饰,仿古家具等10大类逾30个品种,宁德市工艺美术行业列入部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6项;获得部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6人;获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l5家;获得省级著名商标2个,老字号2个;市级知名商标1个。2011年全行业实现产值40多亿元。

(二)多样性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②而目前宁德的文化创业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向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方面基础薄弱,要形成规模效应难度很大。

(三)具备一定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是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宁德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畲族文化,廊桥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其次是政策优势,近几年来,宁德市相继出台了《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是日益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逐渐进入到不同的生活群体。“文化惠民演出”“文化一条街”“电机电器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展览活动涵盖人群和阶层日益多元。

二、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传播内容

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较之以前都有质的飞跃。从这些大类来看,宁德文化创业创意产业涵盖面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闽东诗群,摄影基地,民俗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从传播内容来看,宁德的文化创意可开发因素较多。

(二)传播渠道

当年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借助载体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如下方面: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价值。目前宁德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出版物,有闽东日报和宁德晚报两种报纸、侨刊乡讯等有6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有7种。各类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网点217个,各类印刷复制企业274家。③在新媒体的传播方面,目前,宁德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数字报纸、电子期刊、各类网站,如宁德网、大宁网,蕉城在线等网站,公众微博微信平台也一跃而起。在体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工艺美术品为主,如柘荣剪纸、畲族银饰、古田油画,福鼎木雕、霍童线狮等,其文化创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而延伸。

(三)传播生态环境

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具有开放性,无限性,差异性等特点。在宁德的传播生态环境语境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决策层对文化创业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物质和资金支持。文化环境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在文化的土壤里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如宁德福安依托畲族银饰文化,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一)传受者文化差异不平衡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富含个性化的创意因子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大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其市场占有才有可能,文化创意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要能够精准迎合市场,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要在文化二字上下功夫。从整体上来说,那么就要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群体表现出强烈的创造特征,能够提供让人印象深刻的想法或者作品。从学历上分析,当前宁德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人员过少,在一些文化企业,如银饰根雕等,技艺传授主要靠师徒间的心口相传,尽管可以在工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要能够充分领悟文化内涵,加快产品的再创造,那么就会遭遇知识的瓶颈。“传播关系”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受众主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他们之间的交集在于对某一文化产品或者文化因子拥有共同的理解。传播者希望接受者快速理解自己的产品,进而产生后续行为(消费),那么创意才有可能产生价值,量的累积后为实现产业化打下基础。这也势必要求接受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欣赏理解并接受蕴含在产品之中的创意因素。在当前的宁德文化创意消费市场,良好稳健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渐构建,这也说明接受者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素养正在提高。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体现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过程中,考量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接受程度,除了在数量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蕴含有创意的文化特征有没有被目标受众所理解。理想的循环状态应该是传播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有个性的文化产品,销售过程中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达成,更是文化的一并传递。其创意想法被消费者接受并消化,进而逐渐培养一个更加充满人文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在此循环过程中,会促使传播者不断更新思维,在市场的需求下更新更多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也因而才显得欣欣向荣。当前,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民俗文化产品诸如根雕,畲族银饰等,在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中,销量逐年增加,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经过数年的打造,在摄影界声名鹊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解码与再创造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当中。

(三)传播媒介的公关特征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要让文化创意产品在更广范围为更多受众所熟悉,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公关特征就会体现得比较明显。公关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对周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沟通和协调,营造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的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来源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也就表示其被广泛接受有一个过程。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公关策略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基础性宣传公关,通过媒介的传播,告诉受众在当地有这些文化现象并已经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这方面,宁德的媒体诸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宁德电视台开办的《闽东文化大观园》,电台的《东侨新视听》,报纸的专题报道等,逐渐在受众心目中形象了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多样,前景可观等印象。第二步采取的就是精准路线,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和目标市场,进行公关宣传。在当前的公关宣传中,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通过参加大型展会,博览会,行业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大范围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具体细化到营销方面,其个性化智慧特征就体现不明显,基本上采用的是软硬广告结合的方式,重要的是广告质量不高,以促销类型为主。

(四)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广义指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是指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②在多方合力作用下,宁德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表现在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推进建设方面,如宁德工艺博览城项目再次入选2014年度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7个在建或基本建成园区(含宁德工艺博览城)被列入省文化产业园区名单;宁德飞鸾军旅文化旅游区项目目前已进入立项审查阶段。市十佳文化企业2014年主营收入合计近25亿元,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福建省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2013年主营收入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4%。

四、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传受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更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主导者及其参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多好的创意,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从宏观方面来说,作为起到扶持鼓励引导的政府,其主动性体现在根据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科学制定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更多的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保驾护航。微观层面来说,传播者指的就是创意提供者,这就要求他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传播文化产品的某些创意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简单告诉消费者蕴含有这种因素,更应该通过特定方式,内化成为消费者主动消化接受的动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提升创意质量,提升传播者的知识水平是必经之路,在这方面,宁德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引进各类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处于不同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基于他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服务有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洞悉受者的实际需求。

(二)公关策略的与时俱进,个性化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当中的网络媒介为公关策划的实施提供了通道。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户外广告等媒介,使得文化创意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公关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将自己产品创意与传播方式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例如,广告制作将文化因素与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很好结合,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促销广告。在公关活动策划上,结合特定的节庆,时节或者大事件,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科学策划典型活动。

(三)培育创意产业宁德品牌,加速拓展市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国学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把“国学”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源泉,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价值观,是促进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对国学文化的深入推广、加强国学的引领性与易接受性以及世界性,这需要与现代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开发,才能使国学文化的精髓广为传播。

一、国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一)“国学”文化的内涵

“国学”顾名思义,即“中国之学”,与海外“汉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大体相同。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范畴。中国的国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国学的发展史囊括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根基与力量根基,也是我们不可战胜的强大自信心的精神源泉。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中获得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来创造就业概率和潜在财富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有四个重要特点,即创新性与文化性相统一、高附加值性与融合性相统一、强辐射性与知识产权性相统一、低耗性与环保性相统一。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世界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国学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主要领域

(一)国学与新闻出版和影视产业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对国学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06年《光明日报》正式推出国学版,这在弘扬中华文化、普及国学知识、推进国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及扩展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3月央视《开心辞典》栏目重磅推出的《开心学国学》特别节目,通过选手的系列比赛,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和弘扬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哲学、医学等学识。《百家讲坛》的兴起更使国学经典日益被人们提携起来,渐渐走入百姓生活,以至于形成了所谓的“国学热”。山东电视台推出的《新杏坛》“国学课堂俱乐部”以“秉承千年蒙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0~12岁儿童提供国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二)国学与文化教育产业

我国传统文化已呈现出蓬勃复兴态势,这主要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国学研究院的影响最大最广泛。这些学校在努力探索国学产业化的有效模式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科研与教学成果,并向社会应用方面转换,使得优秀成果不仅能取得社会效益,同时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使国学文化产业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我国目前已有很多大学开设了国学选修课,“孔孟之道”“老庄思想”逐渐回归校园。

(三)国学与会展产业

各城市的国学馆、博物馆逐渐受到大众的重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立等,无不体现出会展产业中的国学文化产业呈现集群化、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四)国学与工艺设计、视觉艺术

在业界,国学与工艺设计、视觉艺术等达到了很好的融合。例如,我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先生,早已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文化产品“定窑”的创作之中,他巧妙地将中国的书法、绘画等与定瓷作品有机结合,将我国传统的工艺产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提高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这是国学与文化创意融合开发的一个成功典范。

(五)国学与休闲旅游产业

休闲文化旅游即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审美活动,能够通过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向游客传播国学。例如,我国古典园林本身就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敛、含蓄、抽象和唯美的艺术氛围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沃土,人们在旅游中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如,北京老舍茶馆传承和发展着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在长年累月的发展当中,逐步走上了一条文化创意发展之路。因此,休闲旅游开发与国学元素的结合,是挖掘和利用国学促进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国学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国学文化,开发参与性国学项目

国学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是创意。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挖掘国学文化,将创意元素融入其中,并将其进行产业化发展。针对目前国学文化项目建议或影视节目,都大多以尊崇为主、以宣扬尊师重教、伦理纲常、自在随性、万物皆空等理论性知识太重的现状,应引导开发一些广泛参与性的项目,带动观众的兴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国学文化主题,同时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针对国学文化主题园的规划建设所表现出的景点设置主要为静态的展示、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使得游客审美疲劳、无法令游客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等现象,建议适当考虑发展大型(实景)演艺,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舞台剧与实景相结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让观众在观看舞剧的时候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情感。

(二)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国学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监督体系

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前期的技术研发、数据整理,到中后期的经营管理、系统维护、图书出版、古籍数字化建设等,都需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帮助和长期的运作扶持。因此,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学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尽力多元投融资体制,以期拓宽资金来源。另外,还应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金组织、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文化投资公司的多元融资。同时,国学文化产业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保护国学文化科研成果及其产业知识产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关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也不强。为适应国学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加快立法步伐,保护国学文化产业。同时建立专门的国学文化执法机构,明确古籍数字出版的合法权益,从而制定相应有效的古籍数字化版权保护法。

(三)加强国学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国学文化产业当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和出版读物等三种提供国学文化产品的类型机构。有创意视角的国学文化产业其产品的高技术性、专业性决定了其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较大,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高。文化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把国学文化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中去。建立国学文化人才资源库,加强人才的专业化培训,以学习论坛、学术研讨、出国交流等方式为专业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加大对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水平高学历,且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并要做到运用各种奖励、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四)以高科技带动国学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国学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在这一方面,成功的案例如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这二者在文物展览时多使用现代技术营造前代氛围,使用电子科技营造出生动的3D影像,配以详细的解说和逼真的音像,让游客身临其境的体会历史场景;其反例为宣南历史文化区,在文物的展览和解说上依然使用传统的摆放、文字解说,游客无法深刻体会其历史文化精髓,故也无法对其产生深刻印象。因此,通过鼓励采用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等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以优惠政策引进高新技术、现代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使国学文化与科技能够达到深度融合,将现代科技广泛运用于国学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上,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加速转型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经济地理,2008(9):28-733.

[2]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77-84.

[3]柯可.国学引领文化产业繁荣论[J].城市观察,2009(3):148-154.

[4]许云杰.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路径研究———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1):29-31.

[6]洪涓,刘甦,孙黛琳,付建文.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13(6):38-6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5

1、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源,但长期以来这一事关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资源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对于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的研究始于1990年左右。其研究状况,从研究对象看,有的侧重于探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的侧重于探讨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有的侧重于探讨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无可否认,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但由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和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这些研究都未能从如何保障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完整性、持续性,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用之不绝发展源泉方面,系统研究基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如何建设问题。

2、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可带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兼收国际、国内其它文化的有益成分,实现与国际文化、国内主流文化接轨,并需要运用现代表现形式,融入现代观念与情感,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由于其地域性特征更应该与“创意”、“科技”相结合,借助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民族文化一旦实现了经济价值,插上了产业发展的翅膀,市场机制就会自动地盘活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得到最有效地保护,可持续发展。创意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成果,它既有市场属性和消费属性,又有政治属性、道德属性、价值属性、伦理属性等特点,必然会作为文化的积累,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性。不断涌现的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原创作品,终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创建融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正是用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基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

保障体系建设途径探索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将建立以元数据、对象数据为基础,以资源库和资源目录为内容,以版权转让为保障,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存储、检索、和维护等功能的资源建设体系以及元数据统一维护、对象数据分布存储、优质数据集中管理、创意资源统一开发的开放性、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建设平台。该平台应包括管理系统、结构系统、组织系统及开发系统。

1、坚持系统性原则创建管理系统

所谓管理系统也就是系统的协调管理联盟组织,由中心圈层、中间圈层及圈层组成。处于中心圈层的是地州级图书馆以及各县市图书馆,地州级图书馆负责保障体系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其中包括制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章程、准则、标准,规定体系内各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探讨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活力与动力,建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将文化信息资源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激励机制。各县市图书馆负责各县市文化信息资源分系统管理。中间圈层主要包括区域内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相关机构及相关个人,如各级企事业单位、各级非物资文化管理机构以及地方文献私人收藏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中间圈层主要负责向保障体系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相关文化信息资源,确保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圈层为协调管理权威机构,该机构由地区政府牵头,有地区科委、教委、文化厅、财政厅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具体负责保障体系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经费管理,并负责协调保障体系中没有隶属关系的各圈层联盟成员协同完成信息资源传输任务以及将信息资源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努力。黔南州图书馆创建的“黔南地方民族文献数字化管理体系”,在建设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该系统通过黔南州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和黔南州民宗局的统一协调,建立起以黔南州图书馆为中心,以黔南州12县市图书馆为纽带,以黔南州12县市地方文献相关单位及广大私人收藏者为基础的黔南州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创建了“黔南民族地方文献相关单位联合书目数据库”、黔南民族地方文献私家藏书联合书目数据库”,“黔南州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研究文献数据库”及“黔南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数据库”等具有导航功能的数据库,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的查询系统,而且还为13个地、市、县图书馆创建了数字化管理工作分平台,使全州每年新增地方文献数字资源能够通过13个工作平台源源不断汇入管理系统,确保了黔南地方民族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该系统中13个地市县地方民族文献数字管理分系统均能实现与贵州数字图书馆中相应文献电子全文的直接衔接,读者在“黔南地方民族文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任何一个分系统中均可通过点击相应书目信息中的“贵州数字图书馆电子全文”字样,直接阅读贵州数字图书馆电子全文,不仅实现了黔南地方民族文献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而且有效避免了黔南地方民族文献电子全文的重复建设。

2、坚持完整性原则创建结构系统

结构系统是指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结构,它能根据社会对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组织管理的需要,将各种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和等级,使浩如烟海无从控制、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具备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可能。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以粗略地划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信息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信息资源。

(一)有形文化信息资源

(1)民族歌舞戏剧文化信息资源,如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具有狂放风格的苗族木鼓舞、被誉为“古代戏剧活化石”的布依族傩戏等。(2)民族民间建筑文化信息资源,如侗族鼓楼、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等。(3)民族服饰文化信息资源,如苗族服饰图腾图案、水族马尾绣服饰文化等。(4)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信息资源,如水族马尾绣工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5)生态景观文化信息资源,如苗侗文化生态、绿色喀斯特森林生态等。(6)遗址文物文化信息资源,如有关名胜古迹、陶瓷、器皿、碑刻、历史人物故居及祠墓、各类纪念地等的各类资料。(7)相关单位地方文献资源,如图书馆、高校、档案馆、史志办、政协文研室及企事业资料室等相关地方文献收藏单位收集和保存的信息资源。(8)私家藏书地方文献资源,即区域内私人收藏者收藏的各类地方文献信息资源。(9)公共文化机构信息资源,如博物馆、体育馆、电视台、电影院及各种公共娱乐文化机构所收集和保存的文化信息资源。

(二)无形文化信息资源

(1)精神传统信息资源,如优良精神传统及历史传说故事等信息资料。(2)文化艺术审美信息资源,如有关文化艺术审美研究信息资源。(3)民俗风情信息资源,如有关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岁时节令习俗和信仰习俗等信息资料。(4)品牌文化信息资源,如名称、标志、商标等有关品牌文化的信息资料。(5)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如口头文学、口授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以结构系统为基础,强化系统工程调控手段,通过建设协调机制、投入机制、运营机制及激励机制等,促进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由理想走向现实。

4、坚持创造性原则创建开发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进行反省、改造和创新,激活、吸纳其中优秀的文化因子,提炼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首先要弄清楚该文化信息资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其次要考虑开发产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否能被当代人所接受以及受众面的广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受众面和参与度,而不是简单地对其做静态的保护。例如贵州黔南水族研究文献以充足的论证证实贵州黔南水族的先祖是周朝的王室成员,被称为来自远古的贵族。水族整个历史充满着魔幻的色彩,在我们走进水族历史了解其信仰和文化的渊源时,无疑可以看到一个梦幻般的场景和匪夷所思的视觉奇观,这正是动漫剧创作难能可贵的文化元素。中国的动漫艺术不应让这样珍贵的文化元素沉寂。黔南州图书馆深度开发水族文化信息资源,运用水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作为语言,融合高深莫测的中原古文化,结合时尚的动漫艺术特色,不仅创作出水族研究文献动漫摘要动画片《任睢!任睢!》,引起国家图书馆和黔南州文化产业项目办高度重视,还创作出水族水书宣传创意动漫剧剧本《泐虽!泐虽!》。该剧本已被贵州省水家学会列入水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意动漫剧的创作,有利于将黔南水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受众范围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使水族文化印象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各地人们脑海中,以黔南水族文化印象的支点作用将黔南旅游业强劲撬动起来。

三、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国家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会令地方财政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犹如“授人以渔”,可协助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融合,推动民族地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拉动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比翼腾飞;对加速缩小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差距,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原创力,扶持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要有高效的地方政府领导保障机制

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的协调管理联盟组织,必需强化系统建设调控手段,建立能够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完善的领导保障机制。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设立有利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领导保障机制的建立。

3、要有完善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6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性

1.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的转型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是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举措。伴随着西方发达工业经济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物质消费需求整体过剩,众多城市在经历了兴盛期以及生态资源被工业化过度开发后,面临重新振兴问题。强调个人知识、技能应用的新型知识经济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媒体互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以新型前沿的科技创新与发明为手段,有效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全方位地改变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并改变着既有的财富创造系统、权力分配系统。软实力、文化竞争力等新概念、新词汇相应被提出。

文化创意产业往往通过“跨界”组合运作,打破原有的传统分类体系,进行资源重组,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产业和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它通过自身的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链接其产业链的研发、生产、营销、衍生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在空间上,带动城市的传统工业区转变成创意活动区,重新焕发区域活力。

2.文化创意产业与世界城市的打造。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在城市研究理论系统,“世界城市”系统日渐完善,有的研究者们根据国际性、区域性、国家性等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分级划分。1915年,英国的格迪斯(PatrickGeddes)提出了“世界城市”概念,指出这些城市聚集了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商业活动。大多数世界城市是在经济、社会、文化或者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是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下、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发挥影响和进行控制的空间节点。它们往往也是物流中心、创意产业中心、文化中心、娱乐中心、传媒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交通枢纽、人才聚集中心。其文化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举办国际文化活动的频率、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世界级博物馆的数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与国际性世界城市建设关系紧密。城市越是国际化和世界性,其文化创意产业也越发达。

3.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形象、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不仅是人们存在与生存的一个物质性场所,更是一个提供精神庇护与滋养的空间。当人群达成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共同的潜在心理意识、价值取向、文化积淀或者集体意识时,就聚化成一种产生于这片地域之上的精神,也就是城市精神,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地理空间区域的、形成特色性的人文精神。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提供相关文化服务、消费和展示,将城市精神具体化地表现与传播。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城市精神的表达与输送信息量就越大、渠道与路径就越多;城市精神越突出,城市文化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形式越多元化,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提到纽约,人们会想起其自由的多元文化与包容性的发展,这不是靠政府的口号和宣传形成的,而是通过其强大的文化产品内容和传播手段实现的。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优质而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宽松友好的文化创意氛围、成熟的文化市场、发达的文化传播路径等,构建了纽约优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我国一些城市近年来纷纷提出的城市精神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有人提出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政治功能,不具有鲜明的城市特征,也不能反映出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城市品牌。另外,很多国内城市提出的城市精神是雷同的。

文化竞争力

竞争力是指两方或者多方在竞争或者比较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动态性的发展变量,包含现在与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最早被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如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后来延伸到其他领域,如国家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出现了大量相关概念。文化竞争力最早是与企业竞争力相联系的,出现在日美等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对相应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哈默尔(Hamel)对“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研究,对后来发展出来的各种竞争力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基础性影响。迈克尔・波特在

当把文化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时,文化竞争力的视角已经上升到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层面。文化霸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研究都对这一层面的文化竞争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个在中国产生了一段时间研究热潮的是约瑟夫・奈的“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软实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量。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相应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结构元素。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在其标志性大城市、通常是首都城市之间的竞争。多数首都城市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特色与文化诉求,彰显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端与最前沿的文化发展态势常常会出现在这类首都城市中,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其它文化了解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示范性窗口,也是本国其它城市文化汇聚的“首善之区”。因此,首都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为反映国家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构成。首都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与一般性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它的文化中心功能是其政治中心功能的一种延伸与负载。

几点思考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在国际平台上展示着我国的国家风貌、国家精神以及国家竞争力,要争取在各种国际对话中拥有主动的中心话语权。

1.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将企业更大限度地归还市场,尊重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产业突破禁锢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但是,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度过了萌芽期,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自身的调配运营作用。在有效监管的政府体制下,适当松绑,让市场根据自身规律进行资源的重组升级、人才的流动、资金的配比到位等,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市场空间。通过健康有序的发展,争取打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市场氛围和世界闻名的文化品牌。既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航母”企业,也要培育一大批灵活机动的小微企业。

2.在继续做强做大传统媒体的同时,继续巩固和加强国内、尤其是北京的新媒体文化建设。要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建设立体、全方位的媒体宣传体系.多途径有效地对外传输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改变网络文化中只重短期市场效应和过度关注眼球经济的现象,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推进网络文化的内容竞争力。充分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途径,催生新的文化形态,促进产业间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7

摘要本文依据制度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政策制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创意_产业园区设立等九大构想,以促进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特别提出以广告产业撬动文化动漫产业发展的构思。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体制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陕西省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这些都为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旅游资源,是专门为旅游者、休闲者所设计的文化娱乐、购物、休闲场所,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而国际性的主题公园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则有更高的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篇8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到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强调其为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通过技术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一种主体文化,突出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视觉艺术、广播影视、动漫、表演艺术、音像、传媒、工艺设计、服装设计、雕塑、软件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造力 1.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品创新

文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同于其他的物质产品,创意是文化产品的魂。文化产品是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品的生命。缺少文化产品的创新,缺乏发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最薄弱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文化产品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分不开的。

2.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创造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是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包括艺术的、技术的等方面,但创新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释放,尤此更显出对文化创造型人才更迫切的需求。文化产业真正发达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培养和释放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质量,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文化创造的技术保障。任何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可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因此,应鼓励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改变僵化落后的制度体制,努力营造和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培养大量的创造型人才。

三、艺术原创性的建构 1.艺术原创性要形成艺术化

文化产品必须有艺术属性,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遵循全方位考察和调查的原则,要有科学的发展观,让文化产品不仅仅只注重本身的实用性,更应该注重产品的艺术性。文化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和心情上的愉悦,以及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刺激。因此,为了人们充分获得审美心理的满足,文化产品必须充分追求艺术性,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2.艺术原创性要形成品牌化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要培植文化品牌,要学习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创意产业园的运作经验,要加强领导文化名园、名品、名馆的建设,组建一批综合实力强、品牌优良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而不断加强艺术原创性水平的提高。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消费习性,突出产品的知识性、娱乐性,更加巧妙地体现品牌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艺术原创性要形成特色化

在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中,要将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充分结合,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这也是文化品牌真正形成的一个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十分注重文化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或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性文化资源,吸取不同区域的文化精髓,加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学等各方面的融合,让文化产品的艺术原创性达到充分的发挥。

四、艺术原创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意义与价值 1.艺术原创性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原创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出创新的文化产品,用以区分传统产业可以大规模的复制和无限生产,而艺术原创正是这个复制时代不和谐的最强音,这也正突显了艺术原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在这些资源中,原创性的根本性质是赋予文化产品新的生命,让人们感受到消费和心理新的愉悦感。让人们意识到,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艺术创新,改变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寻求新的指导思想理论,以促进文化产业走向一条更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艺术原创性的文化价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