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石油化工原理8篇

时间:2023-09-03 15:18:17

石油化工原理

石油化工原理篇1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具体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石油化工工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需要及时的对这些废水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影响着环境。石油化工中的废水比较多,这样废水中的物质就会比较复杂,导致了污染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对相应工艺进行处理。本文就是对石油化工工艺及废水处理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1 石油化工工艺的流程

1.1 原油的预处理

原油就是指油田在开采之后,送入到炼油厂加工之前的石油,这种石油就是原油,原油有着较高的水分和盐分。从盐分的角度来说,这种石油的内部会有着氯化分子。这些分子导致原油加工设备被腐蚀,因为原油加工的设备中,必可避免的会用到金属设备,这样金属设备就会与原油中的氯化分子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且会在机械的内部形成众多的有害物质,这些友有害的物质就会对石油的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原油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减少其中的水分和盐分,从现代化石油处理工艺来说,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将盐分相对比较低的比较新鲜的水加入到原来的原油中,这样原油在加工的过程,盐分就会减少,除此之外,还要将原来的盐分充分的溶解掉,在破乳剂的反应下,和高压的电厂进行合理的融合,这样原油中的水分就会进行汇总,也就会在原油中被分解出来。

1.2 常减压蒸馏

常减压蒸馏的方式主要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中的常压和减压的蒸馏方法来对原油进行处理,这一项工艺在使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而且有很多成型的油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加工从而得到原料的,还要使用添加剂进行精细的调制。这种工艺又被称作是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法主要就是利用原油中的柴油、石脑油和煤油中的馏分作用,这样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提高内部的承载能力,这种方法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具体的方式如下:

1.2.1 对油品进行调整,这一调整是小幅度的,还要对蜡油进行充分的分剥,这样馏分就会减少,从而对油品进行了充分的加工,馏分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提高了氢裂化原料的质量,满足了相应的需求。

1.2.2 生产中产生的一些渣油一般是在焦化原料中使用的,有一小部分是在氢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使用渣油还可以对相应的馏分进行改善,其中的深度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调整,在原料的质量上得到了提高,装置中的原料也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样在生产的过程中,是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的。

1.3 催化以及裂化

这一项工艺使用的基础就是热裂化的加工处理,不仅仅要对原油的深度进行充分的加工,还要保证油品的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原油进行相应的转变,具体就是要将原油转变为轻质的燃油,针对这一工艺来说,主要是分为催化剂、裂化、油催剂二次利用等方式对原油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充分的分剥。这三个方面在利用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原油加工的深度,对经过催化和裂化所得的一些产物进行分馏处理,就可以得到液化气、重质馏分油、汽油和柴油。在进行再次加工的过程中,催化及裂化的方法占有重要的比重,从中国原油的现状来看,我国未来的重油轻质化和相应的汽油生产技术仍然离不开催化及裂化。

1.4 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工艺是在H2和催化剂存在的基础上,经过了烃类的一些重排反应,对常压蒸馏中获得的油转化为有着比较高的芳烃重整汽油的过程。重整工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原料的预处理,另一个就是重整,催化重整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普遍,占了整个汽油池的1/3。在不同的温度下,馏分经过催化重整会产生不同的产品,80~180℃馏分的产品是高辛烷值汽油;而60~165℃馏原料油的主要产品芳香烃类如苯、甲苯、二甲苯。其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MPa。催化重整在炼油中的作用主要有3方面的功能:(1)能把辛烷值很低的直馏汽油变成80至90号的高辛烷值汽油。(2)在重整过程中的产生大量的芳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3)可副产大量廉价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

2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

2.1 物理法

2.1.1 隔油法

隔油是处理石化废水的基础工序之一,该方法是通过隔油池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做初步的沉淀。隔油法的隔油形式有所不同,隔油效果也不相同。研究表明,斜板隔油法的效果相对较好。

2.1.2 气浮法

在石油化工废水物理处理法中,气浮法具有高信赖度,它通过小气泡吸附废水中悬浮物,此处理方法较为科学,没有二次污染的危险,成本低廉,因此是值得认可的一种物理处理方法。

2.1.3 吸附法

吸附是通过利用固体物质多孔的特点来吸附废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因此一般选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废水效果好,但其成本高且活性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吸附方法和絮凝及臭氧氧化方法结合运用。如:纤维活性炭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所以吸附方法需要和上文提到的絮凝和O3氧化方法结合运用。

2.2 化学法

絮凝技术可去除乳化油和溶解油和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而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废水的处理。絮凝是在水中加入絮凝剂使废水中胶体颗粒受到破坏,被破坏后的胶体颗粒相互碰撞和聚集,经过絮凝所形成的物质更加容易被从废水中脱离出来。在实际废水处理的操作中,通常会联合吸附和气浮等方法使用絮凝技术。

2.3 生物法

厌氧法是在指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协调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甲烷。由于石油化工废水的COD浓度较高且可生化性能差,通常对其厌氧预处理以提高废水在后续处理的生化性能。厌氧法具有操作简便、造价低、污泥产量少等优点,其缺点是操作不够稳定、处理的时间较长。常用的厌氧处理技术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厌氧固定膜反应器等方法。

3 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化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重点结合石油化工加工工艺的特点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详细的概述,目的是促进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石化工艺技术发展和石化废水的处理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玉堂,武燕,等.石化污水处理技术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6):49-52.

石油化工原理篇2

随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石化集团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原油的生产和供应作为石化集团上游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下游石化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供应来源。由于石化集团原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消费区域,因而原油的配置就成为联接上下游企业间的重要衔接手段,搞好原油配置对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中石化自产原油量不能满足原油加工量的需求,且内部石油资源潜力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外部原油资源,特别是进口原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原油配置效果对集团经济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是从分析“九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预测把握“十五”期间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从而提出“十五”中石化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4、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原油加工量汽煤柴产量消费量供需平衡

1华北16688771166-289

2华东455222772726-449

3中南248815162248-732

合计870846726140-1470

表1-2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东北油西北油小计

1华北27971350

2华东5050505

3中南26067327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单位:万吨

序号名称1998年2000年2005年

1石油集团107381073510810

2石化集团353135003500

3海洋总公司163217082185

合计1590115943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

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单位:万吨

进口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来源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

中东776.445.41196.252.91678.147.31666.861

亚太708.141.4821.536.3941.226.5546.820

非洲183.910.8192.78.5590.716.7219.18

其他402.451.32.33379.5299.511

合计17091002261.710035471002732.3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单位:万吨

地区华北华东中南

成品油需求130342803166

原油加工247685605192

加工能力200058003560

缺口-476-2760-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石油化工原理篇3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 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 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 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地区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产量 消费量 供需平衡

1 华北 1668 877 1166 -289

2 华东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计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 单位:万吨

序 号 地 区 东北油 西北油 小计

1 华北 279 71 350

2 华东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的增长和的,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 单位:万吨

序号 名 称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团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团 3531 3500 3500

3 海洋总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计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 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 ,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 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 单位:万吨

进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来源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中东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亚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计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 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单位:万吨

地 区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 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 由于石化集团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的迅速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 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应量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即以销定产,故模型中原油供应总量∑ai与需求总量∑bj相等。

由于预计“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量将以年增长率约6%的速度增加,资源来源与构成、原油的品质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又由于自产原油资源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原油资源,使得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性成为中石化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油配置作为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原油供需之间的重要衔接手段,对石化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中石化集团公司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综合原油供应总量、总体加工能力、各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原油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装置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做好炼油装置能力的调整和改造,以提高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统筹兼顾各油源资源量、油质、油价、运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实现最低综合采购成本;对油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油源的资源潜力,在确保原油供应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原油来源的多样化,主要是进口原油资源的国别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应。

主要:

石油化工原理篇4

    荆门石化生产的石油产品采用“古塔”牌注册商标,聚丙烯系列产品采用“欣化”牌注册商标。其中,-10号军用柴油、建筑石油沥青等4个牌号的石油产品曾荣获国家金奖、银质奖,液体石蜡、全精炼石蜡等17个牌号的产品曾荣获部、省优质产品奖。1997年石蜡系列产品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该系列产品以其质量优势,深受用户欢迎,远销美、欧、日本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润滑油加氢改质装置的正式投产,本企业将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中、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和石蜡产品生产基地。

    新产品开发中心隶属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该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用户为宗旨,主要开发、生产和销售凡士林系列、白油系列、橡胶填充油、特种蜡、特种润滑油、炼油助剂、防腐涂料等产品。

    一、原油资源情况

    荆门分公司地处长江中游,附近江汉、南阳的原油远远不能满足其炼油的需要,分公司的原油资源大部分依靠集团公司的配置计划,从南京沿长江用管道运输进厂。

    从历年来的原油加工情况看,荆门石化的原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鲁宁(仪长)管输油、江汉南阳油、进口原油及其他原油。从原油的结构比例来看,以鲁宁管输的胜利原油比例最大,1999年达到48.4%。从原油性质来看,鲁宁管输的胜利原油密度大、硫含量高、酸值高、残炭和金属含量高、轻质油收率低、渣油收率高,尤其是大于500的减压渣油收率高达53.13%,是目前国内较难加工的一种重质原油。随着中国石化对原油资源配置的调整,鲁宁管输的胜利原油将全部给沿江炼厂加工。预计在2010—2015年,公司管输油的比例将在1999年的基础上增加10%~20%,达到60%~70%,而且其他油种的选择余地较小,只能以进口低硫原油和海洋原油补充。因此,在原油资源方面,分公司将以大比例加工胜利原油为主。

    为实现原油效益的最大化,荆门石化针对原油品种多、品质杂的特点,对来自江汉、南阳的石蜡基原油与管输中间基原油进行分输分炼。将石蜡基原油资源按照“宜油则油、宜蜡则蜡、宜白则白、油蜡并举”的原则,优化生产流程,完善轻重两个系列加工方案,并应用润滑油加氢改质技术、润滑油液相脱氮技术及配套催化剂技术,使荆门石化一举成为中部最大的高黏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基地。

    二、生产装置情况分析

    荆门石化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得以逐步壮大。1970—1975年为其建设投产阶段,自1975年始,正式承担国家炼油生产计划任务;1976—1984年为其改扩建阶段,企业原油加工能力由250万吨/年提高到350万吨/年;1985—1990年为其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素质阶段,开发了中高档润滑油新品种;1991—1997年为其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企业发展阶段,建成了被誉为生命工程的接卸原油能力为350万吨/年的洪湖中转油港及输油管道工程;2010年荆门石化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关口,创建厂四十年来历史新高,实现了不同品质原油的分炼。到目前为止,分公司拥有蒸馏、催化裂化、催化裂解、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燃料油加氢精制、干气制氢、润滑油加氢改质、酮苯脱蜡(轻重)、润滑油和石蜡加氢精制、分子筛脱蜡和深度脱芳、聚丙烯等35套炼油化工生产装置,是全国石油炼制加工手段最齐全的骨干企业之一。

    荆门石化经过多年的改扩建及技术改造,能适应包括鲁宁管输原油、大庆原油及国外进口原油在内的30余种原油的加工,其中,鲁宁管输(含硫)原油占48.4%以上。2010年首次实现了炼油专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全面达标,部分指标进入了国内先进行列。DCC-Ⅱ工艺技术:催化裂解DCC-Ⅱ工艺技术是国内外第一套工业装置,能充分利用重油生产低碳烯烃,为聚丙烯装置提供丙烯原料。先进的聚丙烯技术:分公司从意大利引进的液相环管聚合技术具有生产能力大、产品牌号多、产品质量好、丙烯单耗低和后续产品开发能力强的特点。改进的MGD技术:在RFCC和DCC装置上使用改进的MGD技术生产清洁汽油,可灵活调节柴汽比。全炼系列石蜡及微晶蜡技术:该技术能将蜡含油量降至0.5%以下,经加氢脱硫脱色后生产出全炼系列石蜡,其出口部分全部免检。同时分公司拥有独特的微晶蜡生产技术,所产微晶蜡含油量低,含硫低,颜色好,适合用于橡胶工业、化妆品工业、食品工业。润滑油加氢改质技术:20万吨/年润滑油加氢改质装置可生产HVI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符合APIⅡ类标准,中高档润滑油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使荆门石化成为中石化的高档润滑油基地之一。润滑油液相脱氮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和加氢工艺脱氮效果不好的难题,提高了润滑油质量,保证了基础油氧化安定性。同时还包括重油加工组合技术以及白油、凡士林、橡胶填充油、特种溶剂油生产技术。

    尽管如此,生产装置在加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原油资源不足,炼油负荷低

    设计加工能力虽然达到600万吨/年,然而实际加工量最大的2010年才达到500万吨/年,其余年份均未超过450万吨,实际平均负荷率仅63.46%。据有关专家分析,炼油装置的负荷与其能耗有较大的关系,如以90%的负荷为基准,负荷下降10%其能耗约上升10%。而公司的原油资源要服从集团公司的原油资源调整和控制计划,公司在原油资源的组织上自主能力小。化工方面除聚丙烯、甲醇外,再没有其他装置,装置深加工能力不足,不利于实现深度加工,给产品的升值带来影响,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特别是随着胜利原油比例的进一步扩大,装置的二次加工能力、产品的加氢精制能力不够,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装置环保达标。

    2、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原油运输到厂的制约因素较多,冬季长江水位低,夏季长江水位高,都会造成原油进厂受阻,同时由于原油都是在南京中转,由船运到厂,卸油时损失大,原油成本上升,加上装置规模小,由此造成各类消耗指标偏高。

    3、装置的技术水平不足

    目前几乎所有的装置都实现了DCS控制,然而仅停留在代替常规仪表的水平上,DCS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由于近几年来投入较少,部分装置技术相对落后,设备老化,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4、原油品种多,大部分采用混炼,操作难度大

    在装置操作中,由于人员多,岗位分工太细,不利于实际系统操作,加上操作中没有系统概念,人为波动因素也时有发生。

    三、公司发展战略设想

    1、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系统地确认企业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据此提出企业战略的一种有效方法。

    (1)公司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亚太地区需求旺盛,2000年亚太地区石油总需求约占世界总增加量的60%以上。中国地处亚太地区,经济将以7%的速度增长,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需求大国,其增加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石化在上海、香港、伦敦及纽约四地成功上市,有利于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企业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由于中国石化成为世界石化的一部分,世界原油供应充足,将弥补中国石化企业原油资源的不足。荆门石化公司作为中国石化公司的一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石化集团化经营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渗透国内外市场。  (2)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出现不稳定的迹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如股市波动、欧元贬值等,将使世界经济增长的难度增加。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对一个原油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的企业,将造成加工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减弱。

    中国加入WTO,国际大石油公司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将以其科技、资源、质量、价格的优势给国内石化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原油性质变重及硫含量的增加,为保产品质量,企业不得不增加适应性的加工手段,致使加工成本增加。

    (3)公司的优势(Strength)。炼油加工手段比较齐全,以往鲁宁管输原油(性质重、硫含量高)加工的比例较大(达到近50%),只要稍加改造,就能适应重油及含硫原油的加工。

    管理上,一贯坚持靠从严治厂起家、靠强化管理前进、靠科技进步发展的原则,培养了严细、求是、文明、创新的企业精神。公司始终将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荆门石化特色的管理模式。公司形成全厂信息网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宽带网进入家家户户,信息管理水平处于集团公司前列。

石油化工原理篇5

近年来,中原油田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以发扬光大石油石化优良传统为基础,不断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逐步培育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田按照企业文化理论,有意识地开展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原石油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请介绍一下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孔凡群:第一阶段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中原油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成的油田。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胜利、玉门、河南、江汉、长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陆续汇集中原,开始了东濮石油会战。各路大军发扬石油战线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拼搏创业,使中原油田得到快速开发,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中原石油人身上,体现了石油战线传统的爱国、创业、拼搏、奉献精神。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体现在油田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进入“八五”以后,中原油田遇到了后备储量不足、产量逐年下滑等问题。面对重重困难,中原石油人在勘探上坚持“立足东濮、突破、走出中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开发上精雕细刻,深挖潜力,降本增效,努力扼制原油产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势头。转变观念,率先走出国门,勇闯外部市场,打出了中原劲旅的威名。伴随着全方位、大力度的企业改革,中原油田开始自觉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提炼概括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设计了局旗、局徽,创作了局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油田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后,中国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原油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油田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油田如何持续有效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油田开展了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总结提炼,中原油田在2006年正式确定了“中原石油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孔凡群:2005年油田启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我们本着“着眼长远抓规划,立足当前出成果”的方针,制定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培训。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之下,突出中原油田特色、贴近实际,形成了中原石油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

首先,总结提炼观念形态文化。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油田认真总结回顾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油田的经营状态、管理情况、队伍状况,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油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导,确立了油田企业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和发展战略等五项。

其次,健全完善制度行为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确定后,油田开始把观念形态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层面,遵循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中原石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塑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逐步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符合油田实际的全新规范制度,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健全具有中原石油特色的制度体系。油田针对规章制度,特别是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实现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完善员工行为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建设发展物质形态文化。多年来,油田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加大普及中原石油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原油田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成为开展员工石油石化传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的阵地,对外展示油田形象的窗口;大力宣传中国石化及中原油田品牌,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和形象扩张力,维护中国石化、塑造中原油田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针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形成技术优势;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工作环境,加快居民住房和小区建设,努力把全油田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文明社区等。目前,中原石油文化网上展览馆正在进一步完善,这是在新兴媒体条件下的又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石油化工原理篇6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现状;处理工艺;处理措施

一、石油化工污水的概述

石油化工企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主要生产原料,通过裂解、精炼、重整、合成等工艺加工成有机物的过程。通常石化生产过程较长,生产装置种类较多,使得所生成的污水量也很多,石化污水中主要含有氨氮、硫、氰化物等物质。并且生成的污水中会有多种和有机化学有关的污染物,例如烃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等,使水质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给污水处理设施带来的重要影响。

二、石油化工企业污水的现状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污水的现状主要包括:

(1)污水水质日益复杂。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竞争的激烈,利润空间逐渐萎缩,更多的企业开始实行炼化一体化,将核心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原油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变差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国内生产的原油也开始向重质、高稠方向发展,这类石油的生产数量已经逐渐加大,面φ庵智榭觯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原油深加工能力的建设。另外,水资源的紧张造成石油化工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水循环使用加强重视,污水的排放经过多个工艺流程,导致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种类的增加。

(2)污水含硫量不断增加。随着环保概念的不断深入,含硫和高硫原油的价格差距拉大,高硫原油加工的工艺逐步完善,低硫原油的比例逐渐减少。减压塔顶油水分离罐、催化裂化富气洗水等成为含硫污水的主要来源。原油的品质变差,导致石油化工企业污水水质恶化、水量增加。

(3)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现状。基于石油化工企业污水水质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很难满足达到环境保护要求,污水必须经过深度处理才能满足污水排放标准。此外,国内1/3以上的石油化工企业地处干旱缺水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鉴于水资源短缺的紧迫性和污水处理的重要性,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要转变思路,改良技术。

三、石油化工企业污水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措施分析

1.石油化工企业污水的处理工艺。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裂解、精炼等一系列生产工艺,生产加工的构成中有多种生产装置的加入、生产的过程时间长,污水的排放量较大。污水中含有硫氨氮、酚、氰化物等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很大。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所产生的污水中污染物的成分也各不相同,其中还包括许多有机化学产品相关的特征污染物,如芳香胺类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导致污水水质复杂,含毒物质众多,污水处理比较困难由于缺乏节水和环保意识,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每个生产企业生产装置的进水管线都采取并联设置,每一生产装置都使用新鲜水,污水则全部排入污水处理设施。

随着石化工艺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在某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艺生产时,可以使用新鲜水与其他工艺产生的污水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水,还可以利用一定的处理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不仅节省了水资源,而且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率。石化工业过程中污水的处理回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发展趋势。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污水处理时,采用的基本工艺有隔油、气浮、生物处理和后处理。

⑴隔油池包括平板隔油和斜板隔油两种。油膜在隔油池平板区域更新速度较慢,流动性差,而斜板隔油池表面负荷高,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⑵气浮是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粘附污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生到水面得以分离,在石化污水处理中得到推广应用。

⑶经过气浮处理之后的出水,油的质量浓度应尽量控制在30mg/L以下,不超过50mg/L,以免影响后续生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还用根据需要进行过滤、消毒等后续处理。

2.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的措施。

(1)含油污水的处理。

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于油气和油品的冷凝水和洗涤水、化验室排水、反应生成水、炼油设备洗涤排水、机泵填料函冷却水、油罐切水等,含油废水处理时经斜板隔油池后,在重力作用下进入集水池,然后用污水水泵打人到―级气浮池中进行气浮除油,大部分的油在一统气浮池被除去回收。

(2)含硫污水的处理。

我国通常采用物化处理法对含硫污水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氧化法、沉淀法、碱吸收法、气提法等。运用氧化法和汽提法是石油化工企业普遍才去的措施,这种方法对污水中硫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使用氧化法对含硫污水进行处理,一般常用的催化剂有醌类化合物、锰、铁、钴、铜等金属盐类,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空气中的氧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或硫代硫酸盐。除了传统的物化法,新出现的湿式空气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等物化法,能将污水中的六氧化成无极硫酸根,有效脱除臭味并提高难生化、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可生化性。在汽提法的处理过程中可分为单塔及双塔两种类型,单塔的气压汽提塔适用于氨含量较低的污水中,分为无侧线及有侧线抽出两种类型,前者可用于含硫化氢和氨较低的污水中,并且在水中允许氨的存在但严禁含有硫化氢,因为氨不会影响对污水中生物的处理。

(3)污水深度处理和回收利用。

基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新鲜水资源少部分以蒸汽形式挥发,大部分最终成为污水并被处理排放。经过处理后可以继续被企业利用,其中循环冷却水和脱盐水的补水是污水回用的主要方向。发达国家注重节水技术,从源头对取水总量进行控制,可以作为借鉴。借鉴膜技术超滤和反渗透处理石油化工企业污水时应注重技术控制,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可以将城市生活污水回用于工业生产补给水。

结束语

石油化工企业具有用水量大、污水排放成分复杂、降解困难以及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特征。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水进行处理,因此对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辽河油田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需求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3(03)

[2]邓晓桐.论述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运用及未来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4(17)

石油化工原理篇7

关键词:石油工程;石油机械;应用与研究

1石油工程机械设备概述

在石油能源工程当中,其主要内容就是不断对石油钻井、石油完井、石油开采、油厂加工、原油成品油的储存运输等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问题,并依据对石油工程各项工作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和科学整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我国石油生产产品优化率,使整个石油工程达到国际化标准,使中国石油产业奔着更优的方向发展。在整个石油开采、生产加工到应用的过程中,相关石油机械的应用必不可少,要想使整个工作流程达到最佳状态,就要在石油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严格要求相关机械操作和产品检验,以保障在石油的采集、生产加工及最终产出产品的合格,并投入市场,使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得到最优化。石油开采和后期加工涉及纷繁复杂的石油机械,对石油机械设备的养护管理和更新换代的过程要严格按照石油工程工作标准展开相应的工作,使石油机械工作效率提高和原油出产品率提高,达到石油工程中石油机械的应用得到精细化管理和运行,使石油工程各项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2石油工程中石油机械设备应用现状分析

纵观整个石油工业,在石油开采、原油提炼、产品运输、存储的过程中对与机械的应用管理方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但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石油工程中对于机械的应用和管理方式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1石油工程中对于石油机械的管理制度有待不断健全

自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国有化石油企业都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创新,该改革使得石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都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改革创新,许多企业领导人的思想并没有伴随着体制性改革而发生变化,还是依靠原本老化的思想方式对石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并逐渐使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步伐缓慢移步,跟不上社会主义经济生产的能源需求。国有化石油企业在实际的生产当中不能将石油机械得到合理和科学的应用,导致在国家整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而化石能源相关企业不能对石油机械的应用和管理做出适宜的改革方案,使得各大石油企业在石油机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改革的不足逐渐暴露和体现。

2.2石油机械应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经济观念的影响,一些石油企业的领导队伍的思想转变慢于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对石油机械的应用进程中,不能够合理规范地对石油机械进行操作,导致许多石油机械的使用寿命远低于设备设计者的理论使用寿命,石油机械操作者对石油机械的不当操作,不仅加快了石油机械的磨损,而且也降低了石油提炼中一些产品的产量。因石油企业领导团队的落后思想,导致在石油生产过程中忽视了对石油机械管理和应用技术人员的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培养力度不够可直接影响在石油原油开采、产品加工过程中对有关机械的合理科学操作,无法促进石油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技术性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由质变达到量变的过程。由于对技术性人员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而且耗时长,导致对技术性人员的建设和培养力度低下,而且技术性人员相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差距较大,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以至于对石油产量的提升造成不利的现象。

2.3石油企业对于石油机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石油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石油机械应用技术性人员的建设缺乏。在石油机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石油机械的实际操作者并不具备科学规范的操作技术,使得石油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耗。石油机械的完好程度难以保持在优秀水平,使得石油机械的实际使用次数并不高,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各企业的机械设备属于各企业的私有财产,并不能在企业之间流通,以至于出现机械设备闲置。当下的石油企业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国石油机械利用率低下,设备分配不合理,而且我国对石油机械的制造效率也并不高。这些因素不仅导致了我国石油产量得不到提升,石油企业的财政消耗间巨大,盈利低,而且还对国内石油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中的应有要求与应用策略

目前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的实际应用还尚不够完善且得不到合理化应用,并且石油机械在实际石油工程的管理措施和要求并不完善。因此对石油工程中石油机械的使用制定和提出相关的要求与应用策略对石油产量的提高进行推动。

3.1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要求

石油机械的有效使用对提高石油提炼率和石油产量有直接的影响。伴随着国家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石油机械在实际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已经逐渐凸显出来,而石油机械的管理也进入了无微不至的时代。对石油机械的精细化管理和依据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对石油机械的实际操作进行恰当的规范,可以提高石油工程的产品产量,减少石油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在石油机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操作者的操作体验和操作感受进行统计和对使用机械所产出的石油产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评,以便于依据石油机械操作者的感受和实际分析数据对石油机械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创新,使石油机械得到合理的维修和养护,提高其服役时间和使用寿命。

3.2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3.2.1管理工作的问题和处理办法

使用石油机械装备不能只保证其正常的工作运行,还要对其加以适当的维修和养护,以保证石油机械设备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运转。这就要求石油机械的实际操作者具备一定的石油机械操作和维修技术,并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加以解决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操作,不仅可以延长石油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延长、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降低石油设备后期维修养护消耗、降低石油价格,还可以对石油设备操作者的安全操作提供保障。若石油机械的操作者和相关技术性人员不能及时发现石油机械存在的安全问题或者对石油机械设备维修和养护工作不到位,就一定存在安全隐患和增加对后期的机械设备维修养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还会对石油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石油机械的使用过程中要使用具备机械操作技术的技术人员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以避免因操作不当对机械使用安全造成影响和对石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石油机械使用前和使用后应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石油机械出现的问题,使石油设备使用达到最大程度的应用。

3.2.2保养与使用脱节的处理办法

如果对石油机械设备的维护不进行预防以及对设备出现问题后及时地对设备进行维修,就会导致石油生产周期延长,使原本计划目标无法达成,甚至因石油生产周期增长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以至于石油价格上涨,构成短期性的“油荒”。或者因维修工作的模式和未随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对石油机械设备后期使用造成不可挽救的影响。例如:在石油机械的使用中,因长期的机械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石油机械在实际工作时出现问题,对工人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对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度造成影响。因此对石油机械维修和养护做出具体的规范细则使工作人员按照工作细则定期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按照详尽的规章制度对石油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方式进行科学化的规范,以提高石油工程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

3.2.3员工自身原因导致的问题和处理办法

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养护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还要对石油机械设备周边环境做出一定的勘察,并对环境作出一定的分析。依据对环境和对石油机械设备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联系,思考环境因素与该次石油机械设备所出现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联系,避免同样问题反复出现,影响石油工程进度。如果石油机械设备所处的环境的确对石油机械设备的损耗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就要对问题进行合理并科学的分析,若环境因素可以改变,那么就对环境做出符合石油机械设备运行的环境,若环境因素不可改变,那就依据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问题修复方案规划,并挑选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机械设备维修方案对石油机械进行维修。如果维修工作人员因粗心,导致石油机械设备的问题连续不断地出现,那就会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并且对石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使石油产量不能达到如期预估值。因此,对石油工程中员工的工作做出工作规范准则和奖惩制度,并成立工程施工监察小组对工程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施工进行监察,使整个石油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展得到提升。

3.2.4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为加快石油工程进度和将石油质量提升,在对老型石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养护的同时考虑老设备对现代化的新型石油机械设备与石油工程进度的影响和对石油质量的影响,决定石油机械设备是否需要对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更迭,以促进石油工程的整体进展和使我国石油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对我国石油机械设备进行更迭的同时也要考虑国内石油机械和国外石油机械的性价比,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节约资金消耗、提高石油工程施工进度和提升石油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取舍,以降低石油生产耗能。

4结束语

为加快石油工程的施工进程,提高石油产品质量,促进我国能源市场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推动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中合理、科学的应用,我国应加大对石油机械操作、维修、养护等技术性人员的培养力度和对石油机械制造工厂的建设,并提高石油工程中机械修护队伍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提高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率。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浅析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特点及其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质量,2019(14):242.

[2]赵宁,王镇全,朱益.浅析石油机械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石油工程,2017(4):106-107.

石油化工原理篇8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原则;趋势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5.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