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科技与管理8篇

时间:2023-09-11 09:17:51

农业科技与管理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4

一、农业科技园区概述

(一)园区特征

具体而言,主要呈现出的特征如下:第一,通过园区的打造,使其成为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彰显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价值;第二,呈现出了技术密集性特点,同时也具备了资金密集型特点,为实现产业化经营管理奠定基础;第三,具备了辐射功能,以园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总体而言,农业科技园区的搭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并成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并将呈现出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可谓是科技、生产与市场一体化、产前、产中与产后一条龙,为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且高效的生产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二)园区类型

基于立项来源角度下,可将园区分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部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以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几个类型;而基于经营方式角度下,主要为政府型、院地联营型、民间兴办型以及官办民助型四种类型。此外还可从生态角度以及具体示范内容角度出发来实现对园区的具体分类。

二、园区组织管理体系的搭建

(一)实现组织管理格局的完善规划

从当前园区示范活动开展的经验看,相应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以“1+1+1+N”为主,具体而言,则是在组建统筹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园区管委会,同时融入战略投资管理公司,在此基础上,将研发、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这一产业链下的公司进行融合,进而借助这一组织管理模式来充分发挥出政府结构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并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市场化运营,并以效益优先为发展原则,为确保在建设与发展园区的过程中,为搭建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以促进园区科技创新步伐奠定基础。其中政府领导小组在落实协调领导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各项相关政策,同时落实相应的规划与监管工作;而对于园区管理部门而言,要在积极贯彻落实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实现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为充分服务于园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第一,宏观导向职能。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宏观导向职能,针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引导其实现主导产业额科学定位,并实现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搭建以支撑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与经济融合的实现,同时要引导园区米用却建设目标、规模等,进而促使园区能够科学且合理的应用科技手段并实现现代化管理,同时迎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要求。

第二,协调与管理。在进行园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核心并借助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来实现园区的打造。对于各级政而言,则需要在完善落实宏观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调与管理职能,以确保园区建设与发展工作能够实现顺利开展,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问题提供保障。

第三,要以政策的完善制定来实现对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充分扶持。对于园区的建设而言,宏观上需要以政府政策为支撑,确保能够借助政策所提供的保障来实现各项事业的高效开展,政府需要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针对科技、资金以及法律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并要针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园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加大资金与技术上的扶持力度,同时在园区各方面的审批手续问题上要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政策与措施。

第四,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宏观监管职能。政府宏观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能够为确保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实现规范运转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针对园区建设工作,明确相应的重点环节并加大监管力度,以确保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符合法律与政策的规定;与此同时,要为园区的经营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外界影响与制约因素进行控制与欧规避,并要切实注重实现对农民利益的维护。

(三)缕清相应组织结构下各参与方间所呈现出的关系

基于园区下,所涉及到的各个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中介、企业以及农民群体,具体所呈现出的关系为:

第一,政府在这一组织体系中承担着组织、协调以及监管的职责,在进行园区规划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为导向来进行,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针对各方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以确保体园区经营发展的顺利运行。政府能够以政策提供技术、资金以及人才的扶持,还能够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拓展融资渠道,并且以自身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来保证各方利益的实现,并促使园区建设与发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中介承担着具体执行的职责,一般是由企事业单位来扮演这一角色的。一般情况下而言,园区的投资者不论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还是以企业或者个体进行投资,通常都是以中介组织来承担执行职能的。中介在这一组织结构中是政府与企业、农民间的桥梁,也是园区与外部进行联系的枢纽。

第三,企业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经营管理者职责。对于企业而言,其作为投资的主体,在经营管理园区的过程中,需要自负盈亏,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在实际组织生产与落实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并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化的打造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通过一系列承包方式的创新来促使农民参与到生产活动之中,并维护好企业与农民间的关系以确保双反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农民作为直接参与者。农民在园区中与企业间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入股等方式来共同促进园区建设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作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者,通过规范化生产来打造优质农产品,企业再进行回收,进而促使农民即成为了园区的股东,也使农民成为了园区的工人,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

三、园区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实现投资业主机制的完善构建

基于这一园区下,要求要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来实现对业主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实现投资业主机制的构架,需要在建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招商部,进而通过一条龙服务的提供来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入住园区。与此同时,要基于业主具体投资额度,并根据业主自身的投资意向,基于当前园区总体规划项目下,园区管委会需要实现对园区各个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园区规划工作的科学且合理落实,同时要由相应项目投资业主进行经营管理。

(二)健全公司运行机制

基于园区内,相应企业需要以自主经营且自负盈亏的原则来开展经营活动,并且要实现自我约束,基于当前企业管理理念下,实现现代化管理制度体系的搭建。同时要确保产权清晰,并实现管理职责的明确划分,以保证企业在园区内实现稳健发展,进而为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现成果孵化机制的完善搭建

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的搭建下,需要以高新技术的应用为着手点,在搭建完善农业生产链条的基础上,实现新品种的引进,同时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推广。并要注重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借助组装集成来实现配套技术的应用与在区域周边的推广,并要注重对科技型人才的引进,确保能够为不断提高园区内的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奠定人才基础,并加快技术的转化率,以服务于园区生产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此外,针对已有技术进行积极的创新,确保其能够在园区内实现二次孵化,进而通过成果孵化机制的完善搭建来不断促进园区内技术的发展。

(四)实现融资渠道的拓展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首先,在融资渠道上,要以相应融资机制的搭建来实现对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的发挥出自身的职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而为园区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奠定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园区而言,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借助人才的力量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与技术成果转化,因此,这就需要在宏观上打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人才的二次开发与培训力度,确保能够在留住人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本的优势与价值。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5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企业薪酬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引领下,为解决自身发展和生存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技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由此开始了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平稳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给科研人员安身立命方面带来的思想变化,意义更是深刻而长远。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激励机制,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

1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所处的环境

1.1外部环境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被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地位受到各级政府更深层面的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连续增长、财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机和条件et趋成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由于农业领域大环境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的弱势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广大科研人员在课题上项和收人方面的情况有了改观,生存压力得到了缓解,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发展与科技开发的依存度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1.2内部环境

1.2.1科技开发的吸引力减弱  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加之农业科学研究属公益性质,课题上项与市场开发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农业科研人员上科研项目的难度逐渐降低。通过课题经费支撑,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围绕所学专业搞研究、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领津贴、补(政策性收入)差额。科学研究毕竟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流工作,基于维持和提高生存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开发工作的吸引力自然减弱,部分因为没有课题而被推到开发一线的人员再转到科研队伍已不可避免。

1.2.2工作重点转移与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固然重要,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评价更多的是科研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和科技成果的多少。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原先的科研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课题、经费和成果为内涵的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才工作、后勤工作随之被提升到更高层面。而科技开发工作,由于受市场、人才、分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许多单位在全员评聘时,为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大费周折;为避免分类定位和财政经费受影响,更多单位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连科技开发创收的数据都不敢公开,可见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程度。

2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农业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已离不开科技开发。目前,企业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理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是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薪酬管理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稳定农业科技开发队伍意义重大。

2.1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长期以来,科技开发工作的比较优势较科研人员而言,开发人员能得到相对高的收入。为此,科技开发人员付出了专业、论文和职称等的代价。令人尴尬的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成果的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加大,科技开发企业获利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优势正逐渐丧失。

2.2事企难分,导致平均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有所加强,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是,事企难分导致的分配干预,使得企业在真正意义上的分配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即便在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由于国有法人股份较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于农业科研单位职工收入整体平衡考虑,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企业薪酬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重大问题上产生顾虑,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决策,平均主义倾向难以避免。

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大单位、小社会”的管理需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企业薪酬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以内、外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其外部现象表现为在企业工作的职工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在企业内部,则更多地同是农业科研单位正式职工的企业经营者、骨干人员与一般人员之间表现为平均薪酬。

2.3报酬激励方式单一

与国内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一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的报酬激励方式较单一,大多仍是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等构成。在福利方面,由于在企业工作的开发人员具有农业科研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退休后按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相关待遇,所以多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带薪休假、教育培训、顾问服务、家属关爱福利和有助于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精神奖励较少。

3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内外环境的变化,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以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科技开发队伍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科技开发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已刻不容缓。

3.1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内涵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应予的相应回报和答谢,狭义的薪酬仅指可以货币化衡量的部分。广义的薪酬即报酬,可分为外在(物质)报酬和内在(精神)报酬,其包括了企业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指基于企业分配主体地位、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而建立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国家法律规范和职工民主参与下,企业向经营者、劳动者和投入生产要素的个人自主分配报酬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程、标准和办法,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工作满意感,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格局的具体体现。

3.2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

3.2.1竞争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于不同岗位的劳动力薪酬水平,类似行业、企业有着一定的标尺,没有无视劳动力市场标准的所谓“无价人才”。确保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薪酬水平相一致,是企业薪酬水平保持外部均衡的需要。对一个企业来说,薪酬标准过高,固然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但势必加大企业的人力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薪酬标准过低,虽然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及主动性降低。

3.2.2公平性原则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感是员工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一个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求支付相当于员工岗位价值的薪酬,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企业的贡献相一致。要避免骨干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差距大于工作本身的差距,可适当拉开同等工作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之问的差距。但企业内部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

3.2.3多层次目标原则绩效考核结果是薪酬支付的依据,考核目标的多层次原则,即smart原则,是判定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尺。按照smart原则的要求,作为企业薪酬制度主干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

3.3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建立

3.3.1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岗位确定是根据已设立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视各部门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职数。岗位评价就是在岗位职数确定的基础上,将部门工作分解、细化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各自工作范畴,结合年度目标进行岗位工作量化。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和相当价值进行评测的过程,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薪酬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步骤,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问的相对价值,进而纳入薪酬结构的标准程序。

3.3.2薪酬结构的建立薪酬结构是根据企业预期目标,确定薪酬总量,按照薪酬总量进行分类,视各岗位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繁重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合理订立各具体岗位的薪酬量、薪酬种类及比例,并按一定的量化分数确立薪酬等级。在薪酬结构的建立中,要充分汲取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结合企业实际,将期权激励、晋升制度及家属福利关爱等人性化薪酬方式量化到相应岗位,增加企业职工的价值实现感和成就感,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3.3.3市场调研结合企业性质、行业范畴、规模、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等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本企业相关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企业薪酬水平货币化提供依据。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检验企业薪酬制度的竞争力,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区、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高低,从而验证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

3.3.4薪酬标准设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修正、调整企业薪酬体系,将个人薪酬等级货币化,进而确定各岗位薪酬组成的货币量。薪酬标准是薪酬制度的标尺,是企业薪酬制度竞争力、公平性和多目标原则的最终体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水平变化和企业需要,建立薪酬制度和薪酬标准的反馈及调整机制。

3.4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现代薪酬制度的建立,受“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影响,有其自身特殊性,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4.1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要确立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首要前提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要本着让更多职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精神,广泛吸收职工参股,扩大其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使企业职工的收入能更好地与企业效益挂钩。其次,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大环境和工作中心的变化,谋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简政放权,削弱行政管理干预,强化企业的主体分配地位。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6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企业薪酬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引领下,为解决自身发展和生存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技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由此开始了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平稳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给科研人员安身立命方面带来的思想变化,意义更是深刻而长远。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激励机制,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

1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所处的环境

1.1外部环境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被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地位受到各级政府更深层面的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连续增长、财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机和条件Et趋成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由于农业领域大环境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的弱势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广大科研人员在课题上项和收人方面的情况有了改观,生存压力得到了缓解,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发展与科技开发的依存度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1.2内部环境

1.2.1科技开发的吸引力减弱 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加之农业科学研究属公益性质,课题上项与市场开发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农业科研人员上科研项目的难度逐渐降低。通过课题经费支撑,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围绕所学专业搞研究、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领津贴、补(政策性收入)差额。科学研究毕竟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流工作,基于维持和提高生存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开发工作的吸引力自然减弱,部分因为没有课题而被推到开发一线的人员再转到科研队伍已不可避免。

1.2.2工作重点转移与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固然重要,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评价更多的是科研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和科技成果的多少。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原先的科研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课题、经费和成果为内涵的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才工作、后勤工作随之被提升到更高层面。而科技开发工作,由于受市场、人才、分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许多单位在全员评聘时,为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大费周折;为避免分类定位和财政经费受影响,更多单位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连科技开发创收的数据都不敢公开,可见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程度。

2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农业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已离不开科技开发。目前,企业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理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是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薪酬管理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稳定农业科技开发队伍意义重大。

2.1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长期以来,科技开发工作的比较优势较科研人员而言,开发人员能得到相对高的收入。为此,科技开发人员付出了专业、论文和职称等的代价。令人尴尬的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成果的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加大,科技开发企业获利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优势正逐渐丧失。

2.2事企难分,导致平均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有所加强,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是,事企难分导致的分配干预,使得企业在真正意义上的分配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即便在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由于国有法人股份较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于农业科研单位职工收入整体平衡考虑,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企业薪酬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重大问题上产生顾虑,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决策,平均主义倾向难以避免。

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大单位、小社会”的管理需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企业薪酬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以内、外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其外部现象表现为在企业工作的职工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在企业内部,则更多地同是农业科研单位正式职工的企业经营者、骨干人员与一般人员之间表现为平均薪酬。

2.3报酬激励方式单一

与国内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一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的报酬激励方式较单一,大多仍是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等构成。在福利方面,由于在企业工作的开发人员具有农业科研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退休后按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相关待遇,所以多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带薪休假、教育培训、顾问服务、家属关爱福利和有助于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精神奖励较少。

3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内外环境的变化,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以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科技开发队伍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科技开发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已刻不容缓。

3.1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内涵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应予的相应回报和答谢,狭义的薪酬仅指可以货币化衡量的部分。广义的薪酬即报酬,可分为外在(物质)报酬和内在(精神)报酬,其包括了企业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指基于企业分配主体地位、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而建立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国家法律规范和职工民主参与下,企业向经营者、劳动者和投入生产要素的个人自主分配报酬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程、标准和办法,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工作满意感,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格局的具体体现。

3.2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

3.2.1竞争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于不同岗位的劳动力薪酬水平,类似行业、企业有着一定的标尺,没有无视劳动力市场标准的所谓“无价人才”。确保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薪酬水平相一致,是企业薪酬水平保持外部均衡的需要。对一个企业来说,薪酬标准过高,固然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但势必加大企业的人力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薪酬标准过低,虽然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及主动性降低。

3.2.2公平性原则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感是员工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一个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求支付相当于员工岗位价值的薪酬,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企业的贡献相一致。要避免骨干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差距大于工作本身的差距,可适当拉开同等工作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之问的差距。但企业内部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

3.2.3多层次目标原则绩效考核结果是薪酬支付的依据,考核目标的多层次原则,即SMART原则,是判定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尺。按照SMART原则的要求,作为企业薪酬制度主干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

3.3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建立

3.3.1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岗位确定是根据已设立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视各部门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职数。岗位评价就是在岗位职数确定的基础上,将部门工作分解、细化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各自工作范畴,结合年度目标进行岗位工作量化。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和相当价值进行评测的过程,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薪酬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步骤,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问的相对价值,进而纳入薪酬结构的标准程序。

3.3.2薪酬结构的建立薪酬结构是根据企业预期目标,确定薪酬总量,按照薪酬总量进行分类,视各岗位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繁重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合理订立各具体岗位的薪酬量、薪酬种类及比例,并按一定的量化分数确立薪酬等级。在薪酬结构的建立中,要充分汲取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结合企业实际,将期权激励、晋升制度及家属福利关爱等人性化薪酬方式量化到相应岗位,增加企业职工的价值实现感和成就感,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3.3.3市场调研结合企业性质、行业范畴、规模、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等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本企业相关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企业薪酬水平货币化提供依据。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检验企业薪酬制度的竞争力,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区、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高低,从而验证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

3.3.4薪酬标准设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修正、调整企业薪酬体系,将个人薪酬等级货币化,进而确定各岗位薪酬组成的货币量。薪酬标准是薪酬制度的标尺,是企业薪酬制度竞争力、公平性和多目标原则的最终体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水平变化和企业需要,建立薪酬制度和薪酬标准的反馈及调整机制。

3.4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现代薪酬制度的建立,受“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影响,有其自身特殊性,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4.1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要确立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首要前提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要本着让更多职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精神,广泛吸收职工参股,扩大其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使企业职工的收入能更好地与企业效益挂钩。其次,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大环境和工作中心的变化,谋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简政放权,削弱行政管理干预,强化企业的主体分配地位。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7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5).

[2]郭朋,张宇航,赵伟锋,李淑侠.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2).

农业科技与管理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 资源 共享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36-01

农业科技档案担负着记录农业科技研发过程中相关数据与资料,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职能。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都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的配套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而随着近年来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研发成果不断更新,对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共享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实现传统农业科技档案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更好的服务农业科技进步、服务“三农”,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拓展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形式

1.1 传统档案的资源共享

搜集、整理、收藏、存储相关的农业科技资料供人查询、阅览、参考是农业科技档案的基本功能。首先,要从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馆藏入手,拓展信息服务功能,为使用者带来更大的便捷。在尊重知识产权、权衡密级的原则下,通过阅览、借出、交流、咨询等方式,把档案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可以扩展档案咨询业务,制定相应的指导咨询、检索咨询、科技咨询等相关机制,树立服务意识,通过公众的咨询,获取社会收益。例如:重庆市档案馆在2011年开通过互联网开展“三农”档案专题服务栏目,通过现有库存,实现了档案信息知识与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的共享。重庆市档案馆同时与重庆市政府、企业等机构进行协调,与出版社合作,结合自身馆藏,共同参与《南方农业》、杂志的编制。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也可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提供特色服务,以“稀缺性”和“独特性”占有市场,赢得更多的使用者,拓展资源共享面。

1.2 档案资源共享的新型方式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档案属于“等客上门”,是一种被动的服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积极探索新兴的档案服务和资源共享方式。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地缘与人缘优势,进行相关配套服务。例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对档案查询、检索、借阅环境进行改造,不一定必须在档案室进行纸制或电子档案相关的档案服务,也可建立农业科技普及“放映室”,让档案使用者通过电影或记录片的形式了解农业科技,也可通过茶厅、音乐厅等方式,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资源进行分类,把档案根据面向科研工作者、专家、学生、农民等群体的不同要求进行划分,从而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效率。

1.3 将档案资源服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

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不但要从馆藏上做文章,更要深入的进行市场挖掘,研究自身特色,把传统的阅览、检索、咨询等业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来,通过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知名度,提高档案资源使用率。例如:农业科技档案可通过科技普及活动,为更多的使用者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还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与高校教师,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实现了基于社会活动的现代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拓展了档案资源共享空间,延伸了服务链条。

2 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

在新时期要想使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形式得到极大的拓展,就必须从农业科技档案部门自身着手,对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更新,才能为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保障。

2.1 明确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档案工作目标

明确档案管理目标是现代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第一步,也是新时期实现农业科技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农业科技档案部门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将管理目标定位为更好的提供农业档案的资源共享,惠及更多的档案使用者。其次,要紧抓最新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各大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的现状及形势,保证档案内容的及时更新。

2.2 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档案部门的服务能力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树立档案服务与推广理念,要在研究档案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扩充馆藏,不断满足使用的档案需求,积极与档案使用者进行互动,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贯彻“以档案使用者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档案使用者的需求、为档案使用者服务作为办馆的宗旨。积极与互联网、其它农业科技档案联合,丰富自己的库藏,同时要有创造意识,要结合农业科研工作,不断通过档案管理部门推出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产品。例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积极通过互联网与“万方”、“维普”等网络文献数据库服务商联系,在保证密级的原则下,将一些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使读者通过网络便捷的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网络文献检索。

2.3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内部组织结构

要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内部组织机构的管理效能。应使农业科技档案内部的管理机制与科技研发联系,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与市场经济挂钩。要对传统档案管理的收集、分类、利用等部门的“垂直化”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直接面向档案使用者与科技利用的“扁平化”管理机构。即:档案的“收集、分类、利用”等部门各负其责、各抓一摊,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直接向档案部门的领导负责,以资源共享为导向,提高工作效能。

2.4 探索趣味化的农业科技档案宣传

总之,农业科技档案担负着记录农业科技研发过程中相关数据与资料,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职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拓展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形式,在实现传统档案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探索档案资源共享的新型方式,将档案资源服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自身,则要明确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档案工作目标、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档案部门的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内部组织结构、探索趣味化的农业科技档案宣传,才能为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