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老年护理的重点8篇

时间:2023-09-12 17:01:46

老年护理的重点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1

【关键词】老年病;特点;护理;体会;人性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4-02

老年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大,病情具有明显的反复性和复杂性,且病程长、难根治、不具典型性,老年病患者生理功能及新陈代谢普遍减弱、减缓,对老年病发现较迟,致使老年病科多重症、危症患者,大大增加了老年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难度及复杂性[1]。老年病的护理工作已经成为医学界的一大难题[2]。我院近年来针对老年病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采取了全面的、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老年病特点分析

疾病综合性高。老年病患者年龄较大,免疫功能及脏器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多有下降,当前的老年病患者普遍存在一体多病的特点。很多老年病患者都是多个脏器、多个系统同时存在病变,或同一脏器、同一系统存在多种病变。另外,老年病患者还有病情相互掩盖的现象,很多疾病难以及时发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前的老年病患者平均患有7种疾病,最多可同时患有25中不同的疾病。

老年病多为功能衰竭或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群脏器及身体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若出现中毒、感染、错误用药或慢性疾病,极易发生多个脏器功能衰竭及多个系统的功能障碍。老年人群患上慢性疾病之后,会引发体内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同时会引起后遗症与并发症,进而引发复杂性的功能衰竭及功能障碍。多种功能衰竭及功能障碍难以治愈,加之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普遍减弱,治疗及护理难度更大。

老年病致病因素及影响因素多。年龄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身体机能的下降、心态情绪的变化等都会直接引发和加重老年病,加之老年人群由于没有工作,家庭因素不稳定,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忧郁、恐慌、失落等心态,很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更易引发疾病。

老年病以引发心理问题。老年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难根治等特点,患者极易在漫长的治疗与反复发作过程中产生恐慌、抑郁、悲伤、焦躁等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严重精神失常,发生意外事故。当前的老年病与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具有紧密的联系。

2老年病护理体会

我院在对老年病进行深入分析与调查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了老年病特殊护理措施,针对老年病患者采取了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优化日常护理。改善老年病康复护理环境,保持康复及护理环境的清洁、安静、优雅,同时认识到老年病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情况对患者病情及心理状况的影响,为患者提供清淡、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对于食欲下降的患者,应结合患者情况相应调整饮食配比,鼓励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进食[3]。

严格控制感染。在充分认识到老年病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易感染性的基础上,我院医护人员积极对老年病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免疫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合理安排患者病房,适当进行分散护理与治疗,同时加强病房及治疗区域消毒净化,遵医嘱慎重使用抗菌药物,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优质的心理护理。对我院老年病患者精神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及早对入院的老年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避免在之后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4]。及时对老年病患者开展心理状况调查及探访,深入了解老年病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况,对出现抑郁症状及抑郁倾向的老年病患者,应及时针对患者病情及精神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安排专门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心理护理人员对心理状态欠佳的老年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面对面地与患者亲切交流,了解患者心中顾虑,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疏导,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一切要求。

3总结

老年病科多重症、危症患者,治疗及护理具有极大的难度及复杂性。很多老年病患者都是多个脏器、多个系统同时存在病变,或同一脏器、同一系统存在多种病变,另外,老年病患者还有病情相互掩盖的现象。应针对不同的老年病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通过预防感染、加强日常护理、改善护理环境、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提升老年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牟彩芬.老年病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3):417.

[2]董丽丽,魏严秀.浅谈老年病人的特点及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24):160.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2

1 患病特点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2.4安全护理的普遍性 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警觉性和责任感,做到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信息。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3

论文关键词:照护;两重性;养老质量;支持系统

论文摘要:照护既是一项工作又是服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基本养老内容系列中,处于物质供给保障向精神慰藉的过渡阶段;又具有渗透性特点,渗透在基本养老的各个方面。基于照护的这一特点,我们必须确立起照护贯穿始终的养老保障观念以提高养老质量。由于我国老龄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目前我们应适时转变工作重点,逐步构建起以照护为重心的基本养老体系。可从政府独立立项、逐步建立起纵向无缝接的照护网、重点发展社区这一照护重要平台、整合各种照护资源、培植社会照护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打造照护支持系统,完善基本养老体系,切实提高养老质量。

养老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保障、住房保障、照护和精神慰藉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观念的影响,当前人们把基本养老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和住房保障上,对照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照护,既是基本养老的重要组成内容,又不同于其他三个方面,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从而使其在养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积极推进。

一、照护既是一项工作又是服务,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照护,包括日常照料和护理。是指老年人因自然生理衰退,导致日常自理能力发生障碍而难以维持其自身正常生活并产生依赖性需求,或因各种可能或现实的疾病所产生的保健、康复过程中的护理需求,家庭成员以及外界对其所提供的支持行为。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有共同点,即都有各层次的,包含了从基本物质到精神的需求;但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老年人因生理衰退、体力不支及疾病所造成的生活不便,使其需求的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依他性。这种依他性即表现为照护。这种需要满足的依他性使照护始终贯穿其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样,照护就具有了两重性,既是同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精神慰藉一样,是一项独立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扶持、服侍和护理,又是一项服务,贯穿于经济、住房保障及精神慰藉满足的全过程。如果仅有基本生活保障,没有照护,老人们得不到有效的照料和护理,基本养老就只能是“养活”,止步于生存层次,谈不上高质量的养老或社会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而精神慰藉作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缺乏照护支持,没有基本生活的正常化,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满足。因此,照护具有综合性特点,在基本养老的内容系列中,处于物质供给保障向精神慰藉的过渡阶段;又具有渗透性特点,渗透在基本养老的各方面内容中。没有必要的照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不发展、不加强照护工作,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基本养老体系。

二、当前养老服务中的种种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照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解决基本养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认真探究起来,养老的质量还不高,照护的不足和缺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一是照护面不广,主要以家庭照护为主。目前总体看,我国养老照护主要还是以家庭为主,老年夫妻之间的照料、子女照料是主要形式。低龄、无工作老年人基本自理。城乡差别巨大,农村基本上没有组织化的照护。部分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有以社区为单位的照护服务。农村除“五保”老人外,其照护则主要依靠血缘、亲缘关系。一旦遇上躯体性重症,除了一部分家境较好,可以上医院进行医疗护理外,不少老年人就自生自灭,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而家庭照护功能,因为现代化而减弱,出现了看似有而实无的尴尬状态。

二是照护层次较为基本,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照护从内容上可分为日常照料和护理,前者是指对日常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生活服务,这类服务视老年人自理能力的情况不同,又可具体细分为照料生活起居(如帮助老人吃饭、穿衣、洗浴等)和提供生活条件(如帮助做饭、购物、做家庭卫生、外出等);后者是指由专业人员提供的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护理服务,包括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服务和患有慢性病但无须特别治疗的以保健为主的服务等。目前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在照护服务的提供上基本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照料,康复保健的护理及少涉及,有保健室的也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实际情况看,老人照护的重点就是解决老年人吃饭等日常生活问题,对老年人的洗澡、穿衣、起居移动、如厕、清洗等较少顾及,谈不上对老年人应用现代化工具如家电使用、信用卡使用等的辅导,更缺乏专业性的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服务,离真正意义上的照护有比较大的距离。

三是照护机构数量偏少,缺乏精细化分类。养老机构是较为专业的照护机构,但比例偏低。按老年床位数来算,2007年,全国福利机构养老床位数241.2万张,约占老年人的1.6%,年末在院人数为169.2万,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是少数。更为主要的是,这些机构没有精细化分类,无论城市福利院还是农村敬老院,无论国办福利机构,还是民办福利机构,一般都以60岁年龄为限,而不论身体好坏。除城市福利院有分级护理外,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敬老院设施简陋,仅满足于把老人集中供养起来。而城市福利院的等级护理,缺乏统一规范,有的一级护理最高,有的三级护理最高。 四是照护队伍总量不足,业务素质参次不齐。目前很难精确统计养老护理员人数。以收养性社会福利(不含儿童福利机构)单位统计,2007年末,全国职工总数为253074人,与在院老人比为l: 7左右。如果去除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这一比例更低。由于来源不同,总体上素质不一。从护士学校毕业的,把照护工作看作是医疗的延续;从农村招用的或城市“4050”人员转行的,则把照护当成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这样就出现了“两张皮”现象,也使照护工作很难真正专业化。

三、全方位建设照护支持系统,切实提高基本养老质量

基于照护的特殊意义、我国照护的现状以及未来照护需求的实际发展,我们必须抓紧规划,建立全方位的照护支持系统。

政府要把照护作为一项独立的养老保障工作立项建设。这既是由照护本身在养老保障中的独特性决定的,没有照护就不可能有整体养老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由我国养老保障阶段性工作重点转移决定的。没有作为专项工作的政府立项和文件,照护工作不可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也不可能有整体性照护工作,诸如照护保障制度、照护评估体系、照护设施的增设、照护人员培养等的建设和发展。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老年照护早已成为老年社会政策的中心议题之一,照护制度与养老金制度、老年医疗制度并称为老年生活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需要强调的是,在照护工作中,政府应起到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表现在立法上,就是要研究制订诸如佬年福利法》等法律法规,并在法律中,有对照护相关内容的独立、明确规定,使全社会有明确的预期和工作目标;加强政策扶持,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列人预算,发展照护事业;认真研究,制订照护的具体标准,确立社会各方的准人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行业管理,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等。

逐步构建一张无缝接照护网,提供全面的、连续的、和谐有序的照护服务体系。不同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不一样的,就老年人个体而言,生理机能的衰退及疾病的发展也是一个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起家庭一社区一老人公寓一康复院一关怀院,这样内在层层衔接、逐节过渡的老年照护网络系统,以满足不同老人及老人个体动态变化的照护需求。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4

关键词:重点时段,预防跌倒;老年患者;流程应用

住院老年患者是跌倒的高危人群,跌倒是构成威胁住院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1]。调查显示:早晚是跌倒事件高发的时间段[2],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3];有研究表明凌晨5∶30~7∶30是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发期[4];可能因为夜间护士人数相对较少,陪护夜休,患者不愿打扰他人而在缺乏看护的情况下自主行动导致跌倒[5]。通过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34例评估为高危跌倒老年人群中8例发生跌倒事件的时间特点,探索适合夜间及清晨重点时段内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是综合性质的内科病房,收治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主。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年龄>65岁,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为高危跌倒老年患者1034例,发生跌倒事件8例;2012年1月科室建立了16∶00~8∶00重点时段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流程,2012年1月~2013年12月流程应用以来,收治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年龄大于65岁以上的高危跌倒老年患者1116例,发生跌倒1例。9例跌倒按照护理不良事件及时进行处理与汇报,患者及家属理解,无纠纷。

1.2方法 我院自行制定了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评估量表分值0~15分,要求对每一个入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评估≥4分的患者为跌倒高危人群,落实高危人群相关干预措施:与患者签署跌倒风险知情同意书,使用相应的警示标牌,按医嘱留家属陪护,开展防跌倒安全教育,改善患者安全修养环境,落实护士长查房指示的二级管理要求,及时跟踪评价与分析跌倒事件。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34例评估为高危跌倒老年患者,7例在夜间及清晨重点时段内发生跌倒事件,制定了我科16∶00~8∶00重点时段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流程,2012年1月开始应用,具体流程为:①将评估为高危跌倒患者列入交接班内容,大、小夜班交接班时检查高危患者相关干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②大、小夜班巡视病房时检查高危患者陪护在床情况。③小夜班护士在20∶00,22∶00两个时间段巡视病房,对高危患者作安全宣教,特别强调患者尽量夜间床旁使用便器,并将便器摆放于患者床旁易取之处。④对高危患者宣传并示范下床活动3个30 s原则:醒后躺30 s再起床,起床后坐30 s再站立,站立30 s后再行走[6]。⑤大、小夜班随时巡视检查入睡困难及躁动患者的安全防护。⑥大夜班在5∶30~8∶00检查患者下床活动3个30 s的落实情况。⑦发生跌倒后及时处理分析跌倒事件,追踪当班护士流程执行是否落实。

1.3观察指标 我院建立了“患者安全事件登记表”,登记所有评估为高危跌倒和发生了跌倒的患者相关信息,观察并统计流程应用前后两年评估为高危跌倒患者的例数,流程应用前后两年发生跌倒患者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流程应用前高危患者1034例,发生跌倒患者8例,发生率为0.7737%;流程应用后高危患者1116例,发生跌倒患者1例,发生率为0.0896%,两组经 检验:χ2= 6.706,P

3讨论

3.1患者跌倒因素分析 患者自身因素:年老体弱,行为感觉迟钝,肢体协调功能减弱;老年人往往患有1种以上的慢性疾病,且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老年期生理功能改变导致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改变,用药时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可通过影响平衡功能、认知功能、锥体外系稳定性等从而引起头晕、反应迟缓和性低血压等致跌倒。

3.2护理人员相关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够,跌倒高发的时间段里,护理人员警惕性不高,缺乏对事物的预见性,对跌倒高危人群关注不够[7],没有及时巡视病房,未能及时发现及解除安全隐患,都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8]。

3.3重点时段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流程应用的意义 流程的应用弥补了高危跌倒老年患者薄弱环节重点时段预防跌倒的管理措施,较好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夜班护理人员、陪护等的安全意识,能有效实施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患者的安全管理。

3.4实施中的经验与不足 流程应用增加了患者参与安全目标管理的内容,护士加强安全教育,既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有效降低了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流程应用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如流程应用后,发生了1例跌倒,该例患者对自身能力评估过高,对护理人员的安全宣教不以为然,对陪护的帮助予以拒绝导致跌倒,对此类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欠缺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需进一步探讨改进方法;其次,本流程实施使用时间段仅2年,临床观察病例较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观察,进一步探索提高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的有效干预措施。

4结论

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老年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7],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落实相关的干预措施;对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重点时段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流程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住院期间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新辉,陈丽丽.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8,6(11A):2829-2831.

[2]梁艳凤,张平优.住院老年患者111例跌倒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47-48.

[3]邓蓉林,江道群,王静.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09,138(7):769-771.

[4]王明敏,薛勤.32例内科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31(12):125-126.

[5]王晓嫒,候惠如,杨丽,等.75例老年患者医院内跌倒事件的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90-291.

[6]闫青,刘峰.安全教育与家居环境改造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46-947.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5

关键词: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中职卫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非常必要。但是,笔者在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将能更好地学会养老护理技能,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老年人服务。

1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

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教师大多数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不熟悉,重点与难点掌握不准确;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不足。此外,学校刚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无教授该课程的老教师传授相关教学经验,年轻教师教学技能技巧掌握不足,不能有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无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采用教学方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2学生方面

中职卫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对学习成绩不在乎,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1.3学校方面

虽然学校有老年护理实训室,但是设置不规范,与实际教学要求相差很远,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学校周边缺乏能满足学生生产实习要求的养老机构,缺乏老年护理学见习场所。老年护理学相关教学资源比较缺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解决对策

2.1教师爱岗敬业,认真上好老年护理学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把老年护理学教学工作当成自己必须出色完成的任务来对待。除了常规备课外还必须掌握本学科特点,熟悉不同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课堂讲授内容要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内容要合理,重点和难点要突出,符合学生实际,此外,还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互动,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2教师认真备课,丰富相关知识

备课即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首先通过钻研《老年护理学》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课堂教学的核心。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尽可能多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辅书籍,如大学的《老年护理学》教材和与老年人相关的杂志,将其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其次,通过研究老年护理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能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2.3学校提高认识,加大老年护理学教学投入

学校组织老年护理学教师到有创办老年护理专业经验的学校参观学习,并引进一些先进、实用的教学设备,建设高水平的老年护理实训室;选派老年护理学教师参与老年护理相关会议,让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信息;定期选派老年护理学教师到养老机构进修培训学习,同时定期带学生到老年机构见习、实习;购买最新的、实用的教学视频,供师生学习使用。

2.4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中职卫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发挥学生的潜能,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好老年护理学这门专业课程的信心。

2.5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直接决定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原动力[1]。在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聊起家中的长辈,使学生对老年人产生亲近感;可以布置“与爷爷奶奶聊天、做饭”的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态;可以选择社会养老相关热点话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认识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老年护理学的热情。

2.6开展分层教育,达成教学目标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他提示我们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即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分层教育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做到教育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2]。由于中职卫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育方法很有必要。对学习自律性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必须肯定学生的努力及获得的成绩,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提一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对学习能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要首先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难点,讲解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要多采用启发式、合作交流式教学方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布置一定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综上所述,为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中职卫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非常必要。为开展好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教师要爱岗敬业,学校要加大投入,尊重学生人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将能更好地掌握养老护理技能,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老年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小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148-149.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6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7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中,除了要遵循整个护理工作所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准则外,还有它不同的道德要求。

1 老年病人的护理特点

1.1 护理工作任务重 老年人在生理、心里诸方面处于衰退阶段,在衰老的过程中组织器官逐渐萎缩,更新修复能力逐渐低下,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代谢变得缓慢,免疫机能下降,应急能力日渐减弱,造成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常易留有后遗症。根据老年人的心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护理比治疗任务更繁重、更重要。

1.2 护理工作难度大 老年人患病有许多特点: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有时患有几种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老年人是生物、心里、社会适应能力最薄弱的一个群体,身心变化使老年人易发生精神障碍;老年病人听力下降,记忆力差,造成主诉不确切,回答病史含糊;老年病人心里固执,不易合作等。因此,客观上形成老年病人护理难度大。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患病特点,还要善于观察病情变化,从不典型、不明显的症状中做出正确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心理护理要求高 老年病人由于心理变化,在感觉、知觉 、想象、思维等方面都有衰退现象,出现感情、意志、性格的变化。在就诊或住院治疗时,多表现出精神过度紧张、忧郁、焦虑、惊恐不安等,往往向护理人员询问自己的病因、病情、治疗、用药、手术的安全性,甚至有的病人反复询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微的异常表现,怀疑诊断的正确性,向医护人员提出质疑,或发脾气。因此,护理人员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注意具有与本专业有关的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与各种文化程度、各种职业、各种社会地位的老年病人进行交流,运用宽厚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的满足老年病人的心里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2 老年病人护理的道德要求

2.1 细致观察病情 由于老年病人往往缺乏典型的症状,病情复杂多变,多种疾病共存,而自觉症状较轻,给诊治和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经常严密细致地观察病人,不放过任何微小的变化和可疑点,并积极采取治疗、护理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一般都有较深的阅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工作上有成就,,在家庭、社会中有地位,因而自尊心较强。患病后,离开家庭亲人,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岗位,住到陌生的医院,有自己支配别人转变为处处受医院、病房规章制度和医护人员的约束。这种角色的转变使病人的自尊心受到压抑。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和理解老年病人,在尊敬体谅老年病人的环境中做好护理工作,在非原则问题上尽量满足患者感情寄托和心理需要,不要勉强老年病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和嗜好 ,使老年人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以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切忌冷淡他们,更不能奚落和讥讽他们,帮助其建立与疾病抗衡的心里和康复的信心。

2.3 关心和帮助老年病人 老年人自理能力差,疾病的长期折磨有时会致使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帮助老年病人,竭尽全力地做好各种护理。如帮助洗脸、梳头,对步履艰难无陪伴者应搀扶或给轮椅助其检查和室外活动,详细交代服药方法,对行为孤僻、性格内向、抑郁的老年病人,经常巡视和接近,交流谈心,沟通感情等,对性格固执、任性、易激动和性情急躁甚至有是不讲道理,无故吵闹的老年病人,也应冷静对待,同情他的变态心里,争取家属配合,共同做好护理工作。对待老年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怀备至,使他们感到家庭般的温暖、舒适,早日康复。

2.4 耐心倾听,诚恳相待 老年病人身心衰老,反应迟钝,谈话嗦、重复、口齿不清或语无伦次,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要进行认真研究,合理的建议和正确要求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尽可能地满足;对不恰当的意见或误会要和蔼诚恳的解释和耐心的说服,以达相互尊重和信赖。要宽容、耐心地为他们服务,并采取老年病人接受的方法进行护理。

总之,为了使老年人年高而不老 ,寿高而不衰,快乐的面对每一天,安度晚年,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老年病人的护理特点,并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的对老年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用热情、爱心去温暖老年病人,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恢复,为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

参考文献

[1]张慧等主编.《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陈亚新等主编.《现代医学伦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老年护理的重点篇8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疾病;医学伦理道德

1 老年疾病的医疗护理特点

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群体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充分了解、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的老年病治疗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有以下特点。

1.1艰巨性 老年患者患病的时间久、种类繁多,由于自身情况或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各种急慢性病的反复发作,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比我们预期中快。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老年患者身体指标及生理机能的下降,甚至是不能自理的患者,就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难度。

1.2福利性 由于新医改的进一步推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于每一位老年人来说都是一项社会福利。

1.3康复性 为了能让老年患者能更好的在生理上或是心理康复上,医护人员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来帮助老年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4政策性 尊敬和爱护老人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也提出将老年人划入弱势群体加以关怀和照顾,特别是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医疗护理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重要工作。

2 老年疾病治疗护理的医学伦理道德

医学伦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学这个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医学领域内医务人员在与患者和社会的联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不牟取私利、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研究创新、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能力的信赖。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患者的医护工作更要遵守严格的道德伦理学标准。

我们从事老年人疾病治疗的医护人员,应具备"四心"。

2.1爱心 现代护理伦理学不仅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而且强调对患者人格的尊重,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医护道德的标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模式,让医疗护理人员的言行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把"有益于患者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让医护工作变得人性化。老年患者几乎都是长期或多次反复住院,各种疾病对他们的折磨以及对自己病情的过分担忧,让他们对枯燥乏味的病房生活产生了恐惧。因此,对患者的情绪变化的了解和掌握比对他们的身体变化要更加及时和准确。适时的做出积极、有效的安慰和劝导,就能进一步防止或减轻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发生。

2.2专心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对各种疾病的反应性降低,自己不能感觉到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疾病,即使病情危重,也有很多临床症状表现不出来;而且老年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情极易被延误。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在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的业务能力和自身医护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的掌握,密切观察并及时的处理老年病的前驱症状及并发症,高度重视一切可能发生或发展的疾病病情。

2.3恒心 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病情也由于是多个系统齐发而变得更加复杂。患者出现行动不便、长期卧床、丧失生活能力的较多;因为病程、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导致的问题,让他们焦虑,甚至丧失信心。所以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给予开导,要给予人道的关怀和照顾,不急躁、厌烦、粗疏;要多接近、安慰和鼓励。要更加有毅力和恒心。在悉心为患者调理生活的同时,让他们心情愉悦的配合我们的工作、接受治疗。

2.4虚心 老年患者对医护工作的评价中,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是非常严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热爱医学事业的同时,要有高度的义务感、责任感来做老干部医保事业。加强自我道德培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素质,虚心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掌握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要加深医患之间的了解,建立一种亲切友好、合作性的医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使老年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李义庭,付丽,刘芳,等.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社会关怀政策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27(1):57-5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