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8篇

时间:2023-09-14 16:43:28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1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76-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 从我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解与反思。课堂教学流行的用语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就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如:“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你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孰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二、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如今,课程改革日趋深入,我国开始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在素质教育下,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试教育下,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丰富掌握,提高考试成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提升。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就需要革新观念,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给贯彻下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储备积累中华文化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要对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进行良好构建,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二、积极创设新课标下的情境教学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方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当中发挥想象,更好地感悟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一系列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多媒体技术等,或者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西沙群岛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然后通过音频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课文的优美用词和句子结构等告知学生,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力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需要革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力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辞的重要责任与义务。笔者现针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育

应试教育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有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教育观念是通过教学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语文知识,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人才,而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促进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中华文化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最后,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特征,即开放性、和谐性与平等性,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并要在课堂中加强引导,确保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在学习中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与探讨问题,进而强化知识的学习与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够为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基础与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融入情境,发挥想象,增强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幻灯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或者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字与内涵都富有诗意的文章,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会融入或者情深意长、或者富有幻想的文章感情中去,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融入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然后教师再通过优美的音频带领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被大大提高了。这种多媒体视频、音频播放的情境创设法还可以被运用到《林海雪原》中去。

三、注重课堂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凸显学生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引导的课堂,更应该能够让学生拥有选择权、自、能动权和创造权,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来实现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改进,因而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引导性、主体性的课堂模式。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将讲练相结合,并在讲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练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脑、口、手、耳等器官调动起来,防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出现。例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准确的语言、音乐的伴奏、图片的展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用心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充分了解唯一工具――小艇的重要意义与呈现的美丽风景。其次,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开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里的开放题指的是题目的答案不确定、不唯一的问题。通过这种开放题的设置,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为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学生可以参与到小组协作、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中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开放式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打造开放式的课堂。

此外,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作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卿山.反思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2]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实践;巩固学法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指的就是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的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以讲到不用讲这一过程当中,学法指导就起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由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学法指导。

一、重视课前预习,渗透学法

把课堂上掌握的学法运用于课前预习中,既能巩固学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把如何预习编成《三字经》:做预习,很重要,依学案,用学法。初读文,划词语,不明意,查字典。细读文,明内容,不理解,打个问。有感悟,作批注,课后题,试解决。查资料,不可少,上新课,效率高。每次新课前,学生按照学案提示,尝试运用学法,充分预习,因此,学习新课时,就心中有数,事半功倍。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自觉,习惯良好,学法有效性不言而喻了。

如,在上小学课文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彩图,然后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接着,讨论观察顺序,使学生明确观察景物的有效方法。有从上到 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在学生明确了写作顺序后,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布置观察作业。这样把学法与学文有机渗透,通过“观察—讨论—学习—运用”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看图学文的方法,而且训练了触类旁通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二、课堂学习实践,掌握学法

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还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保证。在小学生眼中, 教师是至高无上,教者一言一行,性格、爱好,时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效法。如:教师板书、作业批改文字等都为学生书写模仿对象。

学生写字好坏,作业工整程度,有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教者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信心、责任感感化学生,使他们乐于向上,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有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产生巩固“想学”的力量。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材料,采用适应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备,引起学生长久的注意、思考。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实际训练中获取大量有关知识方法的表象,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尤其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由方法的掌握到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技巧,从而达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显然,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和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相吻合的。把常用的阅读方法也编成顺口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三、加强个别辅导,巩固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由于个别差异和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对学法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让好的学生加大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其步入正轨。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变通一些学法,真正使他们受益。在班上成立师徒结对,互学互助的合作学习小组,期初由师徒两人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互学互助计划;组长和组员一起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过程有老师个别辅导、组长监督、师傅帮助,以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辅导为辅,通过小测、自评、他评、家长评等互动形式评价学法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每月进行评比总结表彰,评出学法进步星,学法创新,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互助互勉中,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语文素养。

从小学低级到高年级,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不论是何种学科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主战场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把知识内容应与学法指导真正的融洽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学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独自去获取新的类似的知识。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改各项政策的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应用,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小学语文内容标准

小学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整合、智能展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课练、同步作文等内容练习。

四、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学习功能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小学语文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小学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充分运用好“班班通”或多媒体及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是获取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落实,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策略: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小学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小学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小学语文教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永琴.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中,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浅析如下。

一、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前激趣,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钻”进阅读中去。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比如可不断锤炼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比如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对一些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可借助电教媒体等等,学生在活动中看到白己的收获,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主动阅读意识。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创”开来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注重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50-01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不断高涨,把语文教学炒得沸沸扬扬,使教学不断出现“教改热”。然而,在这沸沸扬扬的“教改热”中,语文教师便手忙脚乱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教学。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努力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就能开展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一 以人为本,凸显语文育人的核心价值

事实证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把学生当作 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书本知识,大大忽视了知识以外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操作能力,即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真实有效的升华,从而更好地有能力地去服务社会,服务自己的一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小学要将'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并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摈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便是从事好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前提。所以,语文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培养少数几个所谓“尖子”,而应把工作重心放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既要保“尖子”稳步上升,又要扶“差生”逐步上进,并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让教育真正在教学中均衡发展。

二 培养能力,达到语文育人的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注入式”教学为途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获得的知识较少,较多地凸显在死记、硬背中,由此造成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达不到科学的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能说不能行”,即缺少应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亲自尝试、亲自探究获取知识的主体意识,还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先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瓮中保护这种学习乐趣,使学生时刻有学习语文的。其次,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从平常抓起,跨结合学生的实际,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努力发掘各种对教学有利的因素,才能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培养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的目的。

三 突出实效,注重语文教学的核心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甚至于产生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诸如在教学中刻意地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不断翻新花样,致使课上“热热闹闹”,而课下却“冷冷清清”不见实效。谁都知道,教学形式运用得恰当与否,这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关键和根本都在于教学是否有实效,即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形成技能。

总之,要搞好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自觉改变教学理念,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见效而不流于形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朝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育人、树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见》(2009年8月26日)

[2] 刘韵清,何小英,付孝泉;小学语文教学及调适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新课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与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自由延伸的空间。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前提,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以全新的、迎合学生心理的教学风格实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一、以新课标理念为教学根本

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及个性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提倡的是自主创新,为教师提供更开放的平台,使其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及学科能力。对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立体化的视角看待这项改革。首先,在教学观念方面,要更改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放、民主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动交流。其次,在教学机制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教研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好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最后,在教学实施方面,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在改革中归纳总结,消除教学弊端。

如果教师对于课标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就会造成教学思路片面追求人文精神的塑造,忽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整个教学方向会脱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本质。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隐藏教学意图,使学生在无痕迹的状态下轻松融入教学氛围,以真实、自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吸纳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感悟。新课标要求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提倡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形式,建立学生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尊重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兼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出现人格上的不良倾向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以开放课堂作为教改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明确阐明教学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因此,为学生营造充满知识、乐趣与激情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方向。只有开放性的课堂,才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地自由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放性课堂,不仅仅要开放教学形式,还要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式、讨论式的课堂,直接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在互动交往中,使学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对学科的理解能力。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在以教科书为依准的前提下,开发课外书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同时,教师要懂得开拓教学空间,使教学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获得思想启迪。

总之,开放性课堂就是献给学生“交流、感知、开放、对话”的课堂,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及交流活动,学习新知识,感悟新思想,掌握新技能。语文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更贴近情感教育,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要深挖学习资源,使他们成为爱学、会学的人,深厚学生的语文学科底蕴,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三、以深入浅出作为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育的承载体,教学改革能否完全落实,关键在于教职人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科特性。教师要深耕教学资源,全面扩大知识层面,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点通过自身的过滤与分析,达到删繁就简,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看齐,完全规避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让学生听得懂、悟得出,才能使学生全面吸纳学科知识,在小学阶段打好学科基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反映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学科的掌握能力,更反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语文教学存在其他学科没有的独立特性,如果仅仅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无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刻。教学方法如果应用过度,头绪又会错综复杂,不但教师辛苦,学生也是糊里糊涂。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简而有效,表达有调理,情感要真实,知识要丰富。教师不能紧盯教学任务,把学习过程缩得过紧,而要将以往的结论性教学转化为过程性教学,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从简单的入口进入学习环境,进而在过程中掌握知识。要掌握深入浅出、层次递进的教学弹性,让学生自己发掘其中的真意,使语文教学发挥重要的学科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将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理念的实践者,是教学传播的载体。要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仅仅通过课程标准及管理机制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需要全面转换视角,用发展的眼光正视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经或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改革、提高素养,以新课标理念为教学规范,以开放课堂为改革方向,思考语文教育的学科特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