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教育的类型8篇

时间:2023-09-18 17:01:52

健康教育的类型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1

[关键词]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医体质类型;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096-0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lder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EISH)是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其中,中医体质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高血压与疾病的性质和病机关系密切[1]。因此,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同时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制订社区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本研究通过采取信息收集、健康评估、体质辨识、中医健康干预等手段,利用先进的健康管理评估模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从饮食、运动、心理、中医养生等方面制订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及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从而系统规范老龄化人群的中医健康教育干预及管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EISH患者200例,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老年EISH的定义:在静息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收缩压≥140 mm Hg和舒张压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

对照组根据医嘱采取随机对症治疗及指导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强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先进的健康管理评估模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饮食、运动、心理、中医养生等方面制订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及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根据中医理论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调节,寻找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因素,如情志不遂、肝失畅达,将会导致气机运行不利,气滞血瘀,出现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3],所以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1.2.2 饮食干预 中医体质强调“辨体施膳”,根据人体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不同的调护原则。不同体质类型的人选择不同性味的饮食可以有效地改善体质,抗御疾病的发生。例如,阴虚体质患者因其体内精、津、液亏损,饮食宜选用性凉或寒,味甘或苦的食物,禁忌温热性食品[4]。

1.2.3 运动干预 高血压患者多偏胖,体内脂肪过度堆积是产生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当的有氧运动是首选的锻炼方法。增加有氧体育锻炼,如快步走、太极拳、健美操、慢跑、气功等,每日运动达到轻至中度的运动强度。护理工作中指导患者学习和掌握太极拳、八段锦、郭林气功等,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长期练习太极可以使身心宁静,去烦戒躁,有利于保持血压平稳,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2.4 用药干预 老年EISH患者记忆力下降,对EISH知识缺乏;还经常合并其他老年性疾病,服用药物较多,易出现忘记服用、多服、不服或自行停药等情况。有些患者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了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等。因此,应经常加强EISH的用药指导教育,指导患者服药和每天严格检查患者服药情况。按医嘱服药,坚持个性化服药原则,中药汤剂宜温服。例如,其中阴虚质高血压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在天麻钩藤饮的基础上加减以养阴清热生津的药物如玄参、生地、麦冬、地骨皮、天花粉等[5]。

1.2.5 中医养生 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安静的环境。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应控制食量,粗细搭配,饮食清淡,少食肥甘、辛辣;戒烟限酒。保持精神乐观、心境清静、性格平和。老年人提倡做有氧代谢运动,坚持适度的锻炼,长期规律地、循序渐进地按个人具体情况适度地运动。加强宣教,让高血压患者了解中医体质辨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并发症等,通过摄生保养,改善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体质,如阴虚体质、痰湿体质[6]。

1.3 评价标准

采用统一制订的调查表对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四个方面,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每项分为完全不、偶尔是、基本是、完全是记0~3分;4项总分为0~16分:0分为效果差,1~6分为效果较差,7~11分为效果一般,12~15分为效果较好,16分为效果好。干预后效果总分较干预前升高>50%为改善,升高18%~49%为进展,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后各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后在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方面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有效率在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讨论

EISH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中医体质学说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多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运用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对高血压进行体质分型,并引入高血压的预防干预中,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阻断其病理体质发展,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在中医体质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辨证治疗理念,对患者的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积极干预指导,针对不同的发病地点、时间、机体反应、病情发展阶段的证候区别对待,强调辨证治疗和护理。如对痰湿质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的健康教育干预,进行合理的生活指导和饮食控制,就能延缓高血压病情的发展,防止靶器官损害的发生[9-11]。本研究从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后在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方面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 < 0.05)。与陈晓飞[12]、朱群菁[13]的研究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俊邦.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4):31-32.

[2]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88.

[3] 钱岳晟,张怡,朱鼎良.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60-l161.

[4] 黄伟芬.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8):1475-1476.

[5] 陈立典,韩平,杜建,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197-1298.

[6] 粱纪凤.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11,9(5):385-386.

[7] 丁纯叶.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6):97-98.

[8] 刘晓玲,苏娟.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5):267-268.

[9] 刘晓燕,郭静.运用中医体质学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护[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175-176.

[10] 金艳蓉,江建锋,李军,等.昆明地区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调查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7):77-78.

[11] 刘娟.332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调查分析[J].中医研究,2011,24(11):51-52.

[12] 陈晓飞.用中医体质学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饮食调护进展[[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5):259-261.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2

关键词 分组教学 体育 少数民族

由于民族地区受地域特点、民族文化、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民族信仰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特性,在民族地区开展体育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民族特性,特别是在开展组织教学时,能利用合理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分组教学中不但要根据教材的实际要求,还要结合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采用简单实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1民族学生个性特点的简要分析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受民族地区地域特点、文化素养、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特性。如藏族地区的藏族是全面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中学生他们的个性特点与其它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有所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要顺利地开展藏族中学学生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藏族学生多数豪爽,为人正直,讲团结互助意识强,尊敬师长,男生冒险意识强,女生责任感强。但自主锻炼方面,主动意识差,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善于自我展示等等。

2民族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分组教学的意义

(1)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多数时间是在教室进行接受传授知识的活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和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当重,他们缺少自我展现的机会与空间,分组教学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个性发展的需求,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高。

(2)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体育多数学校没有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更何况都是自然班上课,人数较多,在有限的环境下通过分组教学,能有效地缓解运动场地运动器材不足而带来的压力。

(3)分组教学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次数,增大了课的密度与运动量,学生生理负荷也会明显上升,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

3通过研究与教学实践,发现适宜于民族地区体育课分组的形式如下

(1)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我们目前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男女自然班上课,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在素质课练习时,男生一般情况下练习引体向上,女生练习仰卧起坐。这时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分组后按照男女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运动量,达到完成课的教学任务。

(2)按照集合队形分组。在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中,我们时常会按照学生身高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成几路纵队或几列横了队进行集合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有些练习内容就可以按照自然队一排或列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如在篮球运球教学活动中,运球接力是同学们喜欢的游戏形式,这是根据队形自然分组,能够尽快地组织教学活动,防止因分组形式的复杂而浪费时间。这种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自由组合分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每个同学基本都有自己关系比较友好的同学,他们或许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兴趣,且在活动过程中且常往一起走,因此,在有些教材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亲近,相互友爱的关系,分组教学时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给他们自己有了选择的余地,满足了个人心理学的需求。如,中长跑教学是一项较为枯燥的运动项目,通过采用自由组合练习的形式,那么性格相投,关系密切的同学自由组合起来,从而相互鼓励,相互带动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任务。

(4)按技术水平或运动能力进行分组。一个班级体里,个体身体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势必在体力,运动能力上存在着差别。对于有些教学内容,若不区别对待,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快速跑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常采用让距离追逐跑,如果不按照学生实际的运动水平进行分组,对优秀学生而言胜责优势,败责自然,因为自己让距离了。对于其他同学而言,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如果根据学生的快速跑的成绩及水平相近的分成不同组进行活动,这样大家在同一水平线上差距不大,也就避免差距太大造成的羞愧感,这次你追我,下次我追你,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彼此的荣誉感和拼搏精神。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践操作者)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理解,或总结、或建构出来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通过这种简要表述,能够让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等一目了然。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具可操作性,比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更具推广性。

一、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

“积极”( positive)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新发明,但是积极心理学却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把“积极”凸显出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以往的心理学,即积极心理学出现以前的心理学――传统主流心理学存在消极、悲观的取向,同样,以传统主流心理学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带有消极、悲观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其进行区分与探讨。

1.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的方式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学科之林的一员,但它究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属于实践层面的应用学科,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不同的取向下,产生了两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类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建构的模式;一类是以理论模型作为起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成的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两种取向的模式体现着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努力耕耘的痕迹与烙印。在实践中建构的模式大多源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如武汉理工大学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浙江大学的“‘三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指导思想、‘三个台阶’的发展步骤、‘三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三级网络’的工作体系和‘三者结合’的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大多由心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完成,如“医学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与“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模式”,“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2.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目标与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不管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操作者,常常都以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由,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大类: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消除学生心理疾病为目的,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医学特征;保健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采用教学讲座、咨询指导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教育特征;提高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采用活动、训练的方法,具有明显的训练特征。

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背景看。心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存在所谓的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与学模式以及心理学模式。

传统主流心理学先天的悲观与消极色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关注问题的消解,这种以问题趋向为主要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着以下不足与缺陷:

(1)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缺乏主动性的个体,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也把学生置于了教师的对立面。

(2)在对心理健康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的减少与消除。

(3)强调学生问题的消除,常常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排除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

(4)认为大多数师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未来缺乏信心。

(5)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发展性。

(6)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忽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产生影响。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有着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它关注人们幸福的获得、潜能的发挥,致力于建构一个积极的组织与社会,体现出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流露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散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这种思想必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促使他们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努力建构更加科学的、人性的、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带有以下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强调人的潜能,应该关注人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潜能才是个体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人消除所谓的什么问题。

3.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消除,还应该包括身心积极因素的增加。

4.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问题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5.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由别人替代,只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才会得到增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师健康的促进者。

6.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

三、建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有潜能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认为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开发潜能,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人生幸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人、人类及社会各种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所以,有人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消极取向的批判,把它称为心理学中的一股力量,也有人把它当作一种变革,更有人把它看作是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积极人格的研究以及积极组织、社会环境的研究。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倾向必将赋予心理学工作者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带来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也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

(二)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外显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与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心”,应该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机能。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机能,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上,表现在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等诸方面。班华先生认为心理机能在心理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优化人的心理机能。理解了心理机能的涵义,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不同表述,都可以归结到心理机能上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心理机能的缺失或紊乱。心理素质、心理品质是心理机能的具体表现,心理潜能是潜隐的心理机能。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在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机能。是否有目的地影响心理机能、改善提高心理机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界线。

(三)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

由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目标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入研究和充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发展和提升现代人类人性的优点比修复人类心理的疾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真实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光明面,应该研究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需要、乐观、实现、幸福、快乐、满意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上来。因此,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所在。

(四)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发展性”。主体是人,所以应该凸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意蕴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强调主体性与发展性的学生。那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怎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注重与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就成了众多方法中最受到重视的方法。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并不是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特有专利,但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在对人性积极的认识上,这种方法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人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充分被重视。

(五)以积极的解释为关键所在

传统主流心理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这一点就连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也承认,但实践表明,人类的幸福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与消解,相反,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组成我们的社会,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方式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用各种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充分展现积极方面,消解、克服消极因素。只有秉承着这种积极的解释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与消极的泥沼中走出来,才能摆脱传统主流心理学的问题意识,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致力于人的幸福生活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是否具有积极的解释的倾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消极与积极倾向。

(六)以学生的幸福感为奋斗方向

2006年3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栏目曾刊登了题为《“幸福感”要成为政绩考核指标――一些社会人士提出行政手段不宜过多干预老百姓生活的主观感受》的文章。由此可见,关注个体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幸福需要哪些条件,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与回答的问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摆脱消极心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学生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自己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股新的力量,它给原先略显沉闷与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是否能如一些积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样,给心理学带来一场根本的变革,则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审视。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也存在诸如缺乏实证研究、纵向研究及表现出一定话语霸权等不足之处。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赵俊峰.生态学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3:89~91.

[2]崔景贵.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20~22.

[3]屈正良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06.2:61~64.

[4] 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

[8]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43

[5]郭子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J].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6]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3).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4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化护理的不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临床上越来越普及,医务工作者亦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才能更有效地使患者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如何才能使患者掌握更多预防疾病和保健的知识是广大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我科在工作中发现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患者,其对疾病的认识、态度有所不同,配合治疗、护理的程度也各异。为此,我科于2010.2-2011.4对198例患者从个性特征人手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98例,男112例,女86例;年龄20-73岁。大专以上文化42例,中等文化103例,小学文化33例,文盲20例。应用气质调查表[1]确定患者气质类型:多血质型32例,胆汁质型76例,粘液质型43例,抑郁质型47例。不同气质类型患者对疾病的反应有明显的不同,见表1。

表1 不同气质类型患者对疾病的反应(n,%)

2 护理体会

2.1 对新入院患者,护士在与之交谈的过程中,除了要收集与疾病有关的资料,确认需注意的的护理问题外,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的言行特征,了解其所属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为开展健康教育做准备。如:观察患者的性格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气质是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或抑郁质型。①多血质、胆汁质型的患者,因其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处事乐观、莽撞、不考虑后果等特点[2],发病后对疾病缺乏认识,对护理措施不够重视,常表现在对一些强制性的治疗、护理措施不重视、不合作。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周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则自信体质良好,认为稍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常不接受护士的护理措施(如协助翻身、洗漱;喂饭、床上大小便等),甚至背着医务人员下床活动。对这类患者,护士要及时、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在不影响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前提下,向其阐明病情,讲述目前所采取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介绍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可能会出现哪些后果等,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对护理有足够的重视,从而达到自觉配合治疗、护理的目的。在本组病例中,有25例多血质型及62例胆汁质型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对疾病认识不足、未完全配合护理的现象,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均能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粘液质型、抑郁质型的患者,因其性格内向,处事过于小心谨慎,耐受力及适应性差[2],虽然其对治疗及护理措施比较易接受,但会因为疾病的不适或担心预后,产生敏感、多疑、焦虑、紧张、悲哀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同样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对绝对卧床休息1周的护理要求易接受,但其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易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对这类患者护士要着重于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多安慰患者,向其讲述同种疾病治疗好转的病例及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介绍同室病友与之相识,使其减轻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多给予患者关怀和照顾,使其尽快熟识环境,安心养病。本组病例中,有77%的粘液质型和83%抑郁质型的患者存在明显不良的心理反应,经采取上述措施后均能缓解或消除。

2.2 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选择适合患者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①对多血质、胆汁质型的患者,根据其情感语言丰富的特点[2],多采取口头宜教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且在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同时又能及时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了解患者某方面知识的不足,及时地调整教育内容,这样既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我科对108例多血质、胆汁质型的患者采取了这种教育方法,患者很乐意接受。108例患者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自我保健的能力。②对粘液质、抑郁质型的患者,因其性格内向、喜安静、观察力强、善思考等特点,[2]除了采取必要的口头宜教外,应多侧重于书面宜教形式。因为书面材料较直观且全面,反复阅读能加深记忆,并且能为患者提供较长时间的思考空间,所以采取书面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粘液质、抑郁质型的患者尤为适合。但其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如果是文化层次较低、阅读有困难的患者,则仍然应以口头为主,同时注意通俗易懂,宣教中多应用形象的类比手法,使患者易于接受、理解,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本组90例粘液质型和抑郁质型的患者均文化层次较高,经采取书面语言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后,62例患者均能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28例患者用文化层次较低,阅读有困难,临床采取了通俗易懂的口头宣教形式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并主动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2.3 根据患者的学习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在收集资料、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注意根据患者的接受、理解、记忆等能力,安排健康教育的内容、程序。对能力较强的患者,每次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多一些、广泛一些;对能力较差的患者,每次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可少一些、简单一些,必要时可重复进行,直到患者掌握为止。

综上所述,从患者个性特征人手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理解;记忆,从而使患者能更有效地掌握预防保健的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5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呈蔓延状态。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能力,提升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恐慌现象,为新型冠状病毒传入疫情的防控做好准备,现就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我们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制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办法,安排专项经费,选派专人负责,成立专家组,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要根据疫情发生发展的不同程度,以及群众的健康教育需求,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培训,制作和发放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要做好本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信息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信息,消除误解,澄清谣言,引导公众科学理性面对疫情。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当地卫生院健康教育小组和医院、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重点场所和社会各界的健康教育力量,深入广泛宣传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知识及应对技能。

二、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会同乡镇办事处卫生院,根据疫情发生发展的不同程度,分阶段做好健康教育需求评估,适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风险沟通策略,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做好核心信息传播、材料制作和发放、健康教育信息监测与评估等工作。要通过公益广告、健康巡讲、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及本地防控工作信息,普及传播途径、感染症状等知识,介绍简单实用的防范措施;加强对媒体报道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力;为其他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掌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内外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总结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过程中公众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作为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各级各类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权威的数据和信息。

要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内容作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作用,在诊疗活动中广泛传播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针对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

7223517热线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咨询台帐,解答公众疑问,传播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人员培训,收集整理公众咨询较多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问题,为其他部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三、积极动员媒体力量

各级乡镇办事处以及村室社区要积极与宣传,新闻传播广电等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各类大众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专题片、专栏、短信等形式,普及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知识和技能,杜绝虚假信息,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

要通过新闻会和媒体沟通会等形式,适时适度向社会新型冠状病毒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防控工作进展,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组织专家与媒体座谈,撰写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相关主题文章,通过报刊、网站发表,提高媒体客观、科学、准确地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6

关键词:心理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卫生 健康心理学

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的时代,已经由以前的精神病人转向了正常人群,也就是所有人的心理保健,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培养现代人完整的心身系统以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其基本宗旨为:“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精神疾病与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增进全人类的幸福”(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大会,美国华盛顿,1990)。其中,伴随着心理学科的高速繁荣,心理状况评估工作者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也研制了各种系统的评估方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了解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为开展评估心理状况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性科学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具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所以评估的范围既涉及了疾病,又涉及了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任务包括如下方面:1)描述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主要是从疾病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病理学水平进行评估,协助临床诊断分类,作为研究病人人组标准,寻找各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2)描述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全面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构成健康的诸要素进行评估,为研究增进各种人群的健康机制和方法提供依据。3)评估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4)评估疾病发展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行为、社会、情感等各种心理过程。5)评估心理、社会等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作用。6)评估个体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主要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观察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7)评估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与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8)评估生活方式对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影响。9)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10)评估卫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方法对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人的健康工作,其服务对象有各种各样的人群(population),也有具体的个人(individual)。对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了解,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提高人群健康计划,防治疾病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个体的服务可能是病人(patients),也可能是来访者(clients)。前者是生理上或精神上有障碍,需要治疗;后者只在情绪或适当环境上遇到困惑,需要帮助。在帮助或治疗前,就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心身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四个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内容涉及了这全部的四个方面。

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医学界限,并冠以健康心理学这一新的名称,更加重视人类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涉及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所有领域,已经走向各种健康保健单位、学校、工厂、农村等等。在这些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告诉我们,尽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是物理原因引起的,但疾病的危险因素,症状的严重程度,它的时间过程和预后却与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人类的健康;这些健康教育也让人们避免那些高危的行为,从而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作为人们健康保健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诊断正在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各种有力的服务与支持,它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数量是一样重要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第一能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某一人群或某一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或者对个体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向来访者提出忠告或建议等。第二能使我们形成对个体的印象,评估的第二个意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对来访者或病人的印象,这具有个别化意义,印象正确与否,取决于评估时获得的信息。第一印象很重要,因其形成后常很牢固。研究表明,三次晤谈后形成的印象与第三十次晤谈时的相关极高。社会心理学家也指出,第一印象往往有“贴标签”的作用。第三它能使我们核实假说,任何科学研究或者临床医学诊断都是不断地修正假说、核实假说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作为其中一种方法而发挥作用。比如心脏病“A型个性”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子。A型个性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学对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贡献,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诱发心脏病的原因是高血压、血清胆固醇、吸烟等,但这些因素解释或预测不到心脏病的半数。后来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早先人们只是通过自然观察或其它一些渠道得来的信息,形成了成功型的管理人员与心脏病具有某种联系的初步假说,通过采用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法作了大量研究证实“A型个性”与心脏病具有肯定的关系,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只是某几种“A型个性”行为特征(如敌意、攻击性等)与心脏病关系密切。A型以外的行为模式称为B型行为模式。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继志.心身疾病简介[J].临床医学,1988(01)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7

关键词:体质健康政策;1949-1966;青少年;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036-05

Abstract:With the text of teenagerphysical health policies in China from 1949 to 1966 as subject,it analyzed the collected 43 policy texts with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text analys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olici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body of text is authoritative and characterized with elitism; text type is more regulated but less stable; formulation of text is exploratory and progressive; and text topic is 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licy text presents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eenager physical health policies in China, providing a basis for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policy knowledge.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policy; 1949-1966; teenager;quantitative analysis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长期存在的问题。1951年5月,研究人员抽查了北京大学在校学生2 160名,其中10%的调查对象患有肺病。而中国医科大学因患各种疾病导致休学的学生比例达到了14%,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长春机械工业学校患肺病、心脏病、肠胃疾病、神经衰弱和沙眼等疾病的比例占到了全校学生的76%[1]。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做出多次指示,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策体系。建国初期,对青少年工作,明确提出“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等政府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本,通过公共政策的作用改善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实现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

鉴于建国后到1966年,国家政治系统较为稳定,所以此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极为连贯,形成了明确的政策领域。而1966年开始,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受到极大干扰,政策建设工作停滞,因此,本研究关注建国到1966年的政策。

通过对1949-1966年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的分析,研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1949-1966年期间,国家共颁布了多少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其中不同类型的政策比例、发文部门构成和发展演化特征等。通过对特定历史周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分析,为客观、全面认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1 概念界定与文本选择

1.1 概念界定

尽管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由来已久,且政策也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重要工具,但无论实践领域还是学术研究层次,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尚未获得明确的学术指称。故实践领域主要部门工作的界限确定政策范畴、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依靠学者的自我认知来筛选、确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领域[2-4]。

本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属于跨域性、复杂性问题,因此需要借助全新的政策理念予以认知。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寓于万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Hi AP)”融合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和“跨部门整合治理”等理念,呈现了公共政策影响健康效应的作用领域。

基于此,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是多领域内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促进健康公平和可及之政策要素的总称,其外延包含教育政策、体育政策、卫生政策、营养政策和休息政策等[5]。由于公共政策通常以法律、法令、条例、规章、法庭裁决与行政决议等形式出现[7],因此本研究所言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是指在国家层面由全国人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发的、以正式书面文本为主要载体的各类青少年体质健康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2 文本选择

鉴于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基本属于对相关中央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为避免政策文本的重复,本研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的搜集仅局限于中央层面,即由全国人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颁布的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政策文本选择秉承公开、权威和相关的原则。公开原则指由政策颁布主体通过公开途径向社会颁布的,而涉及到国家领导人的信件、口头表述等不作为分析对象;权威性即强化中央部委及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群团组织等颁布主体的相关政策[8]。相关性考察相关政策内容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联,即是否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关的综合性或教育、体育、卫生、营养和休息分类政策等。

需要交代的是,众多位阶较高综合性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及到“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缺少明确性指导。因此,综合性政策等尽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所涉及,但由于内容过于宏观,无法进行具体内容分析,故不在搜集范畴。同时由于缺少完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汇编,本研究所有的政策文本是通过“北大法宝”数库,同时结合《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等政策汇编,搜集相关政策文本共计43项。

2 1949-1966年间政策文本的统计分析

针对搜集到的政策,利用政策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数量、类型、主题和行文主体等进行分析。

2.1 政策文本的数量发展

政策文本数量主要指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数量。如表1所示,建国后到1966年,中央层面共颁布了43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年度平均2.53项。由此可见,尽管该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国家领导人和相关职能部门也较为关注,但相关政策的产出却较为稀少。究其原因,其一可能与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实践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生产较为谨慎有关;其次,可能与建国初期颁布的很多综合性政策有关,即将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整体的对象对待,相继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高等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等政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49与1950年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直到1951年政务院对学校学生健康问题出台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随后1954年的政策生产,属于该阶段产出最多的年份,共颁布了6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涉及到“学校保健”“广播体操”“劳卫制”“健康记录卡”等几个方面。1958和1960年颁布了5项政策,也属于政策颁布较多的年度。

2.2 政策行文主体的构成

政策行文主体主要指独立或参与颁布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权威主体。该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颁布主体涉及到中共中央,政务院(1954年改称国务院),高等教育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1962年独立,1966年又并入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广播事业局,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1957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华全国民族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1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

在正式参与的行文机构中,其中单独的共20项,联合的共23项,最多一项政策由8个部门联合颁布。43项政策共涉及到88次相关权威政策主体,平均每项政策由2.05个部门颁布。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权威主体中,位居权力决策中心的“中共中央”共5次独立发文,3次与政务院联合行文,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连续行文,无疑凸显了国家高级决策群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该阶段“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关注也较多。“教育部”和“国家体委”的独立行文次数均为6次,但教育部与其他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文更多,凸显了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治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卫生部参与颁布了12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但仅有1次首位发文,其他均为配合其他部门,也表达了该阶[JP3]段卫生部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实践中的跟随状态(表2)。

2.3 政策文本的类型

政策类型是构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类载体,具体细分为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该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以“指示”“通知”类为主,见图1。

从建国初期颁布的政策类型可以看出,建国初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仅有2部“条例”能够纳入法律法规范畴,其他政策均属于规范性文件。该阶段,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类“指示”占到了37.21%。根据行政机关公文规范,“指示”主要应用于下行文中,上级机关用于指导下级进行某项工作的意见,只表述原则性、根本性的要求,而不对具体方法进行交代。从建国初期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行文类型来看,表明了中央等高层决策群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认识也处于摸索阶段,尚无法对地方政府的具体工作提供具体要求,地方政府对此类“指示”类型政策执行的自由度较大。以通知为类型的政策也占到了25.58%,主要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方面出台相应的文件。

2.4 政策文本颁布形式

政策颁布形式主要考察政策是否独立颁布。政府行文主体来看,政策以单一部门为主。独立发文较多的机构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教育部和国家体委等,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发挥权威和专业治理功能。从该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联合颁布状况来看,46.51%的政策由单一部门颁布,联合颁布的政策以2个和3个部门联合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23.3%和16.28%,最多一项政策由8个部门联合颁布。从该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颁布主体的联合状况来看,政策制定还是从单一部门的思路来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格局有待形成(表3)。

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行文主体中,教育部(包含高等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共出现了28次和18次,卫生部也出现了12次,初步勾勒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中相关政策主体的定位(见表2)。

2.5 政策主题的分布状况

建国初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以体育内容政策为主。在颁布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中,涉及到体育的政策占到了46.7%的比例;其次是教育类政策占22.2%。从上述两个政策领域来看,无论是校内体育教育还是校外体育活动,都以“体育”作为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另外,该阶段还颁布了很多综合性的体质健康政策,如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和1958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保健工作领导的联合指示》等,明确针对青少年或教师的体质健康状况,此类政策占到了11.1%。其他青少年体质健康中,涉及到的卫生领域、休息领域和视力保护的政策相对较少。尤其是营养政策,尽管当时青少年状况营养不良较为普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营养问题也较为重视,但决策部门却未就此类关键问题出台任何政策,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限制。

从政策主题分布来看,有个别政策涉及到多个领域,如1964年,教育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卫生部等三部委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学生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中,就涉及到综合性体质健康、体育和卫生等三个领域,因此统计量超过43个政策主题。

3 1949-1966年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特征

通过上述对政策数量、政策文本类型、政策主题和政策行文主体等分析,可以描述1949-1966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特征。

3.1 政策文本主体的多权威性与强精英性

从政策文本颁布主体的角度分析,该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现了多部门参与的特征。尤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较为重视,多次转批中央体委关于体育发展的报告,1958年关于“除四害”的指示,直到1960年,中国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对学生和教师身体健康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提出通过“学习时间、社会活动”控制,并强化伙食管理和组织建设等措施,以此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1966年中共中央连续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减轻高等学校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问题的报告》和高等教育部《关于增进高等学校学生健康、实行劳逸结合的若干规定(草案)》,明确提出要重视减轻学生负担,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问题。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制定中的强精英性,主要体现为诸多群团组织的参与。该阶段,、全国学联、全国妇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等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相继从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明确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职责。其他诸如全国学联、全国青联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倡导青少年参与体操、小足球等活动。从建国初期相关群团组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的介入来看,较好地发挥了精英群体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作用。

3.2 政策文本类型的多规章性易变性

从该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类型来看,仅有2项条例的法律位阶较高,其他多属于部门规章,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占比例较大的政策类型,如指示与通知等,与法律相比稳定性较差。由此可见,此阶段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问题的认识较为模糊,中央政府更多通过“指示”这一政策类型来推动地方政府工作,相应的立法工作较为滞后。除了指示外,该阶段还形成了以“通知”为主要载体的政策类型,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具体问题给出指导。

尽管国家颁布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文本,但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政府部门对此认识不够深入,并未在立法层面对此关键问题给予支持,依旧将其分解在不同的部委内解决,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给予指示,但依旧无法掩盖政策位阶较低、政策效力较低、持续时间较短等问题。综合而言,该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类型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此类政策文本缺少长期约束力。

3.3 政策文本制定的探索性c上下互动性

该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佳的主要致因是营养不良,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主要通过降低劳动难度和适度开展体育活动提升体质健康。开始阶段,我国主要通过“指示”类型,指示类政策从1953年到1960年密集出台,属于“自上而下”的政策部署。伴随着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认识的深化,中共中央开始转批相关政府部门的报告和会议纪要,从1962年到1966年,密集呈现了9项政策,体现了“自下而上”的政策实践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3.4 政策文本主题呈现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建国初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具体表现形式是政策话语“健康状况”“健康记录”和“保健工作”等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与后续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细分形成鲜明对比。例如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局面,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颁布,对我国在校学生的健康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1951年7月,政务院第九十三次会议讨论该项政策时,时任政务院总理在讲话中提出,针对建国初的学生健康(尽管没有明确提及“体质健康”,但从当时的现实状况和文件精神来看,主要针对的是身体方面的健康问题,即体质健康。此处健康问题包含慢性传染病、心脏病与视力低下等问题)状况,不能单纯要求营养提高,要从减轻负担、注意卫生和加强锻炼,并积极矫正青年的行为习惯着手[8]。从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讲话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涉及到营养、卫生、体育、休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1954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关于高中三年级建立学生健康记录卡片制度的通知》,对我国学生体质监测的指标和记录上报等进行了初步探索。鉴于建国初学生健康状况欠佳,高等院校招生时对学生健康提出明确要求。针对提倡全面体质健康的状况,当初出台的卫生政策较少[9],只有少数几个政策关注青少年群体的疾病预防、视力保护等方面。

4 结束语

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公共政策的颁布彰显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回应。而政策文本及其颁布过程中,体现的多权威主体和强精英导向、探索性和一边性、互动性和整体性等特征,尽管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积极作为,但是相关政策类型缺乏稳定性,且政策执行的基础条件较差[10],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渐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熊晓正,钟秉枢.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44.

[2]杨成伟,唐炎,张赫,张鸿.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 体育科学,2014,34(8):56-63.

[3]党权.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历史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秦婕. 基于政策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71-74.

[5]郇昌店. 基于HiAP框架论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体系[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 32(1):5-11.

[6]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辞典[M].唐理斌,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2.

[7]郑代良,钟书华. 1978-2008:中国高新技术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4):176-181.

[8].重视青年一代的健康――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三日在政务院第九十三次会议讨论《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时的发言[J].北京教育,1982(1).

健康教育的类型篇8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 植入 健康教育路径

Health education way to implant in patients application in the permanent actuator

Zeng Lan

Abstract:Objective:The discussion implementation health education way implants in the 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ermanent actuator the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Designs 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table,strictly carries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way.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health education the usability,the rationality,the validity,have solicited faculty doctors the opinion,and unifies the patient to the healthy knowledge demand,after has formulated the permanent actuator implantation health education way.The content includes: Health education time,education content,implementation time,signature.The education way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by the tube bed nurse after the patient special details or the demand,but adopts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ral,written,multimedia) gives the propaganda.The appraisal tube bed nurse acts according to 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table formulation the time appraisal before,nurses group leader to carry on the appraisal non-periodically,head nurse leaves the hospital 1~2 day in the patient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After finally the patient can grasp the permanent actuator implantation comprehensively the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thus improves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is advantageous in promotes the patient and the family member to nurses the work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Conclusion: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is the implementation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 method.

Keywords:The permanent actuator Implants The health educ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22-02

目前,植入永久起搏器作为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部分快速型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永久起搏器一旦被植入患者体内,它将成为患者生命与健康的重要保障,对患者进行正确、详实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我科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6月有21例患者安置了永久起搏器,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0例,有18例患者植入起搏器类型为DDD,2例患者植入起搏器类型为VVI,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例,植入起搏器类型为ICD。

1.2 方法。

1.2.1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合理性、有效性,征求了专科医师意见,并结合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制定了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健康教育路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实施时间、签名。教育方式由管床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需求进行评估后,而采取合适的方法(口头、书面、多媒体)给予宣教。见表1。

1.2.2 评价。管床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表制定的时间定期评价,护理组长不定期进行评价,护士长在患者出院前1~2天进行全面得评价。

2 结果

患者能够比较全面牢固的掌握永久起搏器植入后的健康教育知识。

3 护理体会

3.1 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1],可以弥补年轻护士因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低效性宣教,可避免同一内容重复宣教,也可避免将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病人,而病人却受益不多,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路径表有预见性的安排宣教时间及内容,可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3.2 健康教育路径表要求护士定期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满足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增加了护患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增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3 健康教育路径表规定了讲解的时间、顺序、内容,避免了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同时要求护士及时评价、必要时反复进行,加深了患者的理解和记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之,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式。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之友
    刊号:11-1460/R
    级别:部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