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养生的知识8篇

时间:2023-09-18 17:02:10

健康养生的知识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2

2008年1月4日,我国卫生部公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公告结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素养的定义,提出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赣榆县2010年度被江苏省爱卫会确定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项目县,开展健康素养干预活动,开通居民健康素养网络学习评估系统,现将2010年赣榆县居民健康素养网络学习评估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赣榆县城乡居民登陆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网站,通过在线考试或人工考试,该健康素养问卷设定为30题,其中知识题20题、行为题10题;问卷难易程度比例:难、中、易分别占10%、20%、70%。

从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中,下载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赣榆县居民在线考试或人工考试健康素养统计表,生成Excel表导出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处理,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 赣榆县共有7840人参加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在线考试或网上人工考试,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71.54%、行为形成率84.59%。民工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最高88.12%、牧民最低45.00%;民工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95.71%、牧民最低45.00%。不同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X2=1853.55,p<0.01)及行为形成率(X2=561.66,p<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

2.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 高中/职高/中专文化程度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最高83.11%、硕士及以上最低63.56%;大专/本科文化程度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87.88%、硕士及以上最低82.50%。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健康素养知识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知晓率(X2=1391.09,p<0.01)及行为形成率(X2= 201.08,p<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

2.3 不同经济收入人群健康素养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 收入1000~2000元以下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最高84.23%、收入5000元以上最低60.49%;收入4000~5000元以下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95.26%、5000元以上人群最低76.12%。不同经济收入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 X21337.91,p<0.01)及行为形成率(X2=373.08,p<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

2.4 不同性别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 参加考试7840人,其中男性5060、女性2780人,分别占64.54%、35.46%. 男性、女性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0.34%、73.74%;男性、女性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83.28%、86.96%。不同性别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X2=203.68,p<0.01)及行为形成率(X2=186.34,p<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5 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 60~65岁以下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最高86.50%、70岁以上最低65.79%;65~70岁以下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93.33%、70岁以上人群最低75.26%。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X2= 1972.81,p<0.01)及行为形成率(X2=614.95,p<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

2.6 不同婚姻状况人群健康素养况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 参加考试7840人,其中已婚1499、未婚6341人,分别占19.12%、80.88%. 已婚、未婚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4.23%、60.49%;其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95.26%、76.12%。不同婚姻状况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X2= 1394.49,p<0.01)及行为形成率(X2= 402.99,p<0.01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评估结果赣榆县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71.54%、健康行为形成率84.59%,赣榆县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超过苏州市2008年调查知识知晓率71.2%[2]、河南省2009年调查知晓率60.6%[3]的水平,赣榆县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最高69.49%、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83.23%,但根据《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至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70%、60%,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60%和50%;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农村分别达到90%、8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农村分别达到70%、60%[4]。说明该县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主要因为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没有达标,至于该县居民(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高于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次调查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人群健康素养况知识知晓率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进一步说明学生阶段人群健康素养况知识知晓率偏低,应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其健康行为形成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也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高学历、高收入、未婚、老年等人群的健康促进与干预工作。女性人群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及行为形成率非常显著性高于男性人群,说明男性人群学习健康科普知识不如女性人群积极、卫生习惯不如女性人群好,应对男性人群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 董莹,陈锐,程瑾。电子健康素养内涵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7):544.

[2] 潘耀东,姚芳,杨晨,等。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4):289.

[3] 周刚,张强,王翠霞,等。1550名河南省城市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7):491.

[4]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通知(卫妇社发[2005]11号)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营养素养 调查

1.研究目的

健康素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在对人群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健康技能的掌握。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处理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以作出适当健康决策的能力。有健康素养的人是:理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概念;选择性地接受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相关产品和服务;分析文化、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应用人际交流技巧来增进健康;应用目标制定和决策的技巧来增进健康;倡导个人、家庭和(或)社区的健康;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河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目的是为河北省普通高校推进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河北省普通高校中师范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农工类院校大学生。

2.2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综合分析法。对不同类别高校采用随机抽样,各选取样本50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采用卫生部2008年9月3日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技能等。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根据得分确定健康素养等级,设定知晓程度达到80分以上为知晓。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不同类别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总体比较

通过调查,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总体水平为37%,其中医学类院校为43%,师范类院校为37%,农工类院校为30%。总体水平偏低,说明大学生对健康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医学类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高于师范类和农工类,这与他们的学科特征有关。(见表1)

3.2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比较

通过调查,河北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为49%,男大学生为27%,女生高于男生,说明女性大学生注重健康知识的积累,懂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性,与女性关注健康、美丽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见表2)

3.3不同类别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各项内容知晓率比较

河北省普通高校不同类别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中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均高于其他两项,基本健康技能知晓率明显偏低,说明大学生健康技能常识极度欠缺,充分证明加强大学生健康知识传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4大学生获取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的途径与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获取健康素养主要途径为相关传播媒介,占大学生总数的70%以上,依次为听讲座、医务咨询、收听广播、阅读有关书籍。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基本上与性别、年级、学业成绩、健康状况、学校环境有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健康状况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有明显差异。不同的院校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差异对健康素养也有一定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总体水平为37%,其中医学类院校为43%,师范类院校为37%,农工类院校为30%,总体水平偏低;不同类别院校有所差异。

河北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为49%,男大学生为27%,女生高于男生。大学生的基本健康技能知晓率明显偏低,健康技能常识极度欠缺。

普通高校大学生获取健康素养主要途径依次为听讲座、医务咨询、收听广播、阅读有关书籍。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基本上与性别、年级、学业成绩、健康状况、学校环境有关。

4.2建议

要在解决思想认识上下功夫,把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列入各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政治的高度、从发展的角度、从文化的层面,广大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健康问题。

健康素养对于健康促进非常重要,只有拥有健康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保持健康的良好状态。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

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取决于健康素养,普通高校应制定健康知识传播计划及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的计划,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雪宝,邹宇华.珠海市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42-343.

[2]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认知能力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且逐步加重,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统筹的失调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就大学而言,其育人属性是第一职能,也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出发点,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学生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视域,依照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从作为健康主体的学生着手,以清晰具体易于操作的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为起点和基础,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多角度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继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健身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健康水平。

1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

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健康认知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我国学生自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实施上也相对缺乏规范,使学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几乎没有一定的系统可言,重复和疏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堂上通常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考试时更侧重于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相关基本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很低,认知目标定向模糊。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发展的严重滞后,也间接弱化了体育智能的作用,导致他们健康知识不够,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缺乏规划,他们眼中学校体育的学术地位和学科形象不断下降。

2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

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健康意识的缺失和认知观念的单薄,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明确认知要求的学校体育经历,几乎扼杀了他们的认知需求,

淡化了或者从来都没能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健康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他们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认知能力与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就困难重重,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观念和丰富的健康常识,他们就会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积极学习运动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和保健习惯。虽然多数学生都会参与运动,但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娱乐和表现功能的项目,尤其是球类等具有游戏性的项目更受欢迎,对运动量、强度以及运动的时间一般只会凭感觉去控制,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很难遵循一定的健身规范,也不求去理解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原理,这样良好的健身习惯就很难养成,体质与健康的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健康认知观念。

3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

大学一般都是在学分制主导下采取开放自主的选课形式,其实这种选课范围非常狭窄,尤其是体育课主要在很多运动单项之间进行选择,学科之间的缺乏联系,具有融合、广域、问题和活动课程等多项特征健康通识课程几乎没条件开展,更不可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这样看似还学生以自由,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则更容易导致他们在体育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对健康认知的无意识,也很难在各种生理现象、健康知识及人的形体美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安排既要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先进的教育及传媒形式,弥补学生过去健康知识的不足,又要斧正他们的健康认知观念,拓展认知范围。健康基础知识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健康认知意识、观念的不强,健康认知观念的淡薄又造成学生健康认知范围的狭窄,这些因素无形中制约了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大学应该严肃看待这一问题,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弥补学生过去健康认知能力的缺失,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认知技能和认知习惯着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新修正学生的认知观念,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4、科学规划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建设、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构件。大学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建设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性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生命人体科学、医学等学科或内容结合,尝试开展公共体育核心课程等较为先进具有健康通识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进一步传播健康观念和知识,完善学校体育,严格健康标准。结合具体的养生保健案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健康认知与实践体验,进而获得系统化的健身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传播基本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把终身体育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大学体育的生活化发展,尤其是将其和学生的休闲方式结合起来,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健康认知活动中很自然的组成部分,保障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融入。另外,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认知方式的专题化和认知行为的艺术化也将是未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方向。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5

一、教师健康素养的内涵

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1]。

素养是个人为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所具备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一种识别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的能力。约瑟芬(Josephine)认为,素养是多维的,有素养的人不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具备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2]。

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认为,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并作出有关健康的正确决策的能力。

弗雷德(Fred)认为,教师健康素养不仅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3]。

国内学者江洁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与健康行为四大维度。我国在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将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类。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般公民,首先需要具备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基本素养。同时从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考虑,教师还必须具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教师健康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基本健康素养和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同时,依据“知信行”理论(“知”,即知识和学习,“知”是基础;“信”,即信念和态度,“信”是动力;“行”,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行”是目标),健康素养的内涵包括三大维度: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见图1)。

基本健康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状态的理解等;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职责等。

基本健康知识主要指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等。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健康或促进健康而采取的平衡膳食、运动锻炼、预防疾病等行动;健康教育行为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健康素养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4]。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的体检结果显示,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患职业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5]。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1996年美国健康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份关于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看作是教师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许多健康教育专业组织认为,美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这些健康素养:第一,开设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规定的课程;第二,拥有有关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和情绪健康,伤害预防与安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酒精、烟草与药物预防的知识;第三,把学校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综合健康规划的一部分;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健康理念;第五,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时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第六,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技能;第七,收集和评估健康指导资源;第八,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第九,知道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对选择健康行为的影响;第十,与学校和社区的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健康问题和相关政策。

2000年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准教师应该能够知道、理解和应用有关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对健康技能的掌握。

我国于2011年12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对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教师标准》,首先,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要求教师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和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等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时就接受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纷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中,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多,如健康教育学、预防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环境与健康、应用营养学、运动与瘦身、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等。从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和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增开有关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情况看,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定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Josephine,M. Mancuso.Health Literacy: A Concept/Dimensional Analysis [J].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08, 10 (3):248-255.

[3]Fred L. Peterson, Randy J. Cooper, Justin, M. Laird. Enhancing Teacher Health Literacy in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A Vis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1,71(4):138-144.

[4]郑文芳,杨漫欣.教师的健康行为与促进教师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11):836.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科学养生和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人们面对“慢性病”和“现代病”的威胁,要强化自我保健意识,要在可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对来自社会和自然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使是遇到逆境、遭受挫折,都能够依靠自身的潜能,将矛盾一个一个地化解,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强健自己的人格,保证身心愉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用美的生活旋律来丰满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情怀、丰裕我们的生活、丰硕我们的成果并以此来真正实现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上的年轻与健康长寿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从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医学教师做起,进一步加强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工作,加强养生保健与康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认真思考关于医疗卫生和保健养生两者的定位关系,为社会培养既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养生保健知识的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倡导健康的科学养生理念,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尤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呼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新的贡献,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造福社会。笔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科学养生与健康”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志调整和全身各系统的养生保健知识,编撰了《科学养生与健康》一书,2010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实践运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2011年6月获濮阳市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笔者现就该教材的研究与应用谈几点体会,请同道商榷。

1《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的研究背景

1.1开展科学养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广大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以及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不知道如何调理身体、修养身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公布了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中,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毛群安指出,健康素养就是个体获得健康的能力,而我国国民亟须提高个人健康素养,这样在面对一些伪大师时,才能辨别其真伪。这就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加强媒体培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群众要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选择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当今社会,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但是,在城乡社区、单位和农村不同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在机关,人们的健康观念亟需提高,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在社区,全民健身的氛围仍未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农村,养生保健知识贫乏,防病保健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医生中,重治疗、轻预防,重用药、轻保健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1.2当今社会的养生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络,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养生大师”或“养生秘诀”,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而且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客观上给一些意在“趁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改善,但有些养生知识却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不少养生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起了公众和医学专家的质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服也具备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困扰,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人发群众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1.3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社会,人命关天,健康无价。2011年,大批养生类书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收回销毁或禁止出版发行。因此,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养生学的科学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达到无病预防,有病防变的目的。它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保健的范围。

2加强养生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当前,各种慢性病、“八高症”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养生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专家指出,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在开展养生保健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养生保健专业的教育人才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但是养生保健专业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却极度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养生保健专业教育人才。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养生保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养生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具有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才;我们的医院、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还要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

2.2养生保健和康复专业缺乏系统教材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除了应培养硕士、博士类高级人才,也应有本科、专科类专门人才及中专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广大城市、乡村、社区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3级的梯队,使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发展养生保健事业也应如此,但目前教材缺乏。自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后,一直没有相应的养生保健专门教材,有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只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来替代教材,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也没有安排编写该专业方面的教材。

2.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养生保健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目前现行的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没有执业中医养生康复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康复保健医师资格考试。因此,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开设单独的康复保健科的医院也很少。学生毕业后没有相应的用武平台,只能进入各级各类保健休闲中心工作。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近几年发展极快,有许多部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建议,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应设有单独的“养生保健指导技师”和“康复技师”资格考试,医院要开设“康复科”,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要开设养生保健、康复保健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

3教材研究的基本内容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养生与健康概论;科学养生的内容;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食品与保健;颈椎的养生及颈椎病的防治;眼睛的养生保健;“亚健康”“、八高症”与“慢性病”的预防;性生活与生殖系统的养生;科学合理用药与健康;科学健康养生要遵循规律;培养科学健康的养生习惯;科学养生须持之以恒;情绪、情志与精神的养生保健;养生与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等。全书共十五章。

4教材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写《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收集、借鉴和整理了有关教授、专家、学者关于养生与健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全书以培养培训养生保健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创新点,填补了国内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没有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空白。

4.1教材的指导思想正确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用、贴近教学培训”的基本原则,既体现了科学养生的理念、内容、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本书又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4.2教材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教材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言而有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出所涉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体现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尤其和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力求做到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4.3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力求坚持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在养生方法的运用方面坚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没有成本的原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旨在培养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养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自身健康素质。

4.4教材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明确教材为了使广大医学学生和读者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养生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每个章节还编写了知识目标检测。

4.5可作为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学生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教材。供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妇幼保健、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专业使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

4.6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书本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师)的参考书,为患者提供科学养生与保健服务。

4.7可在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本教材呼吁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以及医学专家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扮演主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5教材供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和学校、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使用,能够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

5.1提供了一种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思路本教材倡导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理念,传播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无成本的养生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精神养生、情志养生和情绪养生,其宗旨就是要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5.2提出了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和现代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是自主性养生原则;二是平衡性养生原则;三是特殊性养生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思想。

5.3提出了“健康是福”的新理念本教材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观即:健康—活着—开拓进取、贡献社会、无私奉献。积极的健康观是健康的灵魂,也是养生的基础。“健康是福”“,福”于国“、福”于民“、福”于己。科学养生的目的是使人们健康、年轻、长寿、幸福。

5.4提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节约,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发展。实现健康和谐的20字标准是: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5.5提出健康人生标准快乐的健康人生必须从胎儿时期抓起、从婴幼儿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年轻人养生很重要,中年人养生是重点,老年人养生是关键。实现健康人生的标准是: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概括为平衡、富足、和谐三个要点。

5.6提出养生与健康的意义重大对社会而言养生之道,不只是个人行为和家庭活动,还涉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健康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6教材在运用中强调要坚持科学养生,摒弃养生伪科学为有效抵御

某些“神医”、“神仙”的鼓噪,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7教材的实践运用和社会效益

2011年在河南省开展的“文明中原大讲堂”活动和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选用了《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为培训教材,笔者积极投入到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对市直各系统、各单位和几十个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市民、学生开展了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举办讲座数十场,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了把深奥的养生保健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讲课认真,重点突出,幽默风趣,感染力、艺术性强,社会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2011年5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卫生城市复检、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在2011年5月16日濮阳日报文章《润物细无声———我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综述》中进行报道。

8教材的推广应用前景

8.1对学生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虽然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都没有开设养生保健专业,但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精神,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弘扬中国悠久的养生文化精髓。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养培训养生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应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将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纳入各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各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这是学习养生保健科学知识的根本前提。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医学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的能力。

8.2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能够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要依靠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养生保健知识在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师资的作用,将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结合现代科学养生方法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学说”,向学生传授中西医养生和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科学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医疗卫生专业技又有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满足医生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和新型职业技术工作需求。

8.3发展养生保健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我国养生保健事业要得到发展,要在整个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教学成果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要加强养生康复学科的建设,组织编写养生保健康复专业的中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的教材;建议增设养生保健医师、中医养生康复医师、养生康复助理医师资格的考试。同时,还要研究怎样把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康复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学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7

【关键词】 营养科学;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51.4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44-03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KAP of Nutrition/WANG Yun-liang*, SUN Xiang-yun, WAN Xiu-wei, et al.*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2410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attern (KAP) of behavior to nutr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researching appropriate method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otally 2 039 college participants with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by SPSS.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prompted by the educ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orm 31.12±11.38 to 39.85±10.86), so did their attitude and pattern to nutrition(with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was raised from 11.62±5.03 to 14.56±6.31). Conclusion The education of health and nutr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KAP greatly;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Key words】 Nutritional science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尽管目前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已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不能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饮食行为不合理,使得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1-4]。营养健康教育是通过增加营养知识,改善饮食行为,从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计划的行为。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膳食营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价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分别于2008年4月和10月对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为样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2 20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安徽师范大学950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600人,南京师范大学350人,山东师范大学300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2 039份,有效回收率为92.68%,其中男性为1 175份(57.63%),女性为864份(42.37%),调查对象年龄为(21.32±1.58)岁。

1.2 方法

1.2.1 营养健康教育 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在短信(网络)教学平台的留言,针对大学生常见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误区,由专业教师进入课堂,以《营养与健康》[5]为教材,进行讲解和讨论,共安排12次课(每次课为2 h讲解,1 h讨论),共36学时。

1.2.2 问卷调查 使用相同问卷,分别于营养教育实施前和营养教育实施4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对2次问卷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对照研究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以自填式问卷进行,学生当堂完成。问卷是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6],根据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KAP)模型[7-8],结合大学生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知识(25题50分),营养态度(5题10分)和饮食行为(10题20分)。对营养KAP问卷的评分采用赋值法,营养知识题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营养态度题和饮食行为题均按答案的顺序A,B,C分别赋值2,1,0分,然后累加各部分的总和,分值越高,说明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越好。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本项目的培训,调查在1个月内完成。

1.2.3 资料处理 资料收集和整理后,用EpiData 软件输入数据,经过2次输入和逻辑检错后,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本调查吸烟和喝酒的定义参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中的定义[9]。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总分情况 见表1。

表1 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x±s,n=2 039)

教育前后知识态度行为总分

教育前 31.12±11.388.44±2.8611.62±5.0351.39±13.15

教育后 39.85±10.688.87±3.0214.56±6.3163.28±14.40

Z值 25.261.0416.4527.53

P值 0.0000.1490.0000.000

整体来看,健康教育前除态度外,学生其他得分均偏低;而健康教育后学生得分普遍大幅度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教育前后营养KAP得分水平分布 把知识,行为,态度得分分别分为低、中、高3个级别,K16分定义为高。营养健康教育前后K,A,P分及总分在不同得分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及构成如下。见表2。

表2 教育前后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水平构成比较(n=2 039,%)

教育前后低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中知识态度行为总分高知识态度行为总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前 37.47**6.08**38.99**37.71**47.8726.4847.1843.6014.6667.4413.8318.69

教育后 12.464.0721.5817.8046.5420.3047.8747.3341.00**75.63**30.55**34.87**

注:*P

2.3 营养健康教育对营养知识的影响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知识影响明显,大学生对主要营养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在教育后有明显提高。见表3。

表3 大学生对部分营养知识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营养知识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人体需要哪几类营养素1 450(71.11)1 875(91.96)294.20.000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921(45.17)1 561(76.56)421.70.000

知晓“平衡膳食宝塔”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24(20.79)1 325(64.98)889.20.000

铁的良好食物来源598(29.33)1 549(75.97)889.60.000

钙的良好食物来源1 435(70.38)1 573(77.15)24.10.000

B族维生素的良好食物来源411(20.16)1 243(60.96)704.10.000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1 412(69.25)1 794(87.98)212.90.000

含胆固醇高的食物1 389(68.12)1 754(86.02)184.90.000

知道什么是膳食平衡485(23.79)1 430(70.13)879.20.000

知道“膳食质量评价”的方法164(8.04)714(35.02)439.10.000

知道什么是“必需氨基酸”413(20.26)1 384(67.88)939.10.000

知道饮食中“谷、豆、奶”搭配的目的209(10.25)1 477(72.44)1 625.80.000

知道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198(9.71)1 224(60.03)1 136.60.000

知道食盐加碘是为了预防什么疾病1 834(89.95)1 944(95.34)43.50.000

注:()内数字为正答率/%。

2.4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态度的影响 教育前后,大学生均表现出较为积极的营养态度。但在改正自己不良饮食习惯的态度上,教育后的表现明显优于教育前。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正向态度健康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营养态度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营养饮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1 842(90.34)1 927(94.51)25.30.000

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1 834(89.95)1 880(92.20) 6.10.013

希望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1 580(77.49)1 830(89.75) 111.90.000

希望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学要求1 446(70.92)1 739(85.29) 123.10.000

愿为健康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1 386(67.97)1 643(80.58) 84.80.000

注:()内数字为正向态度率/%。

2.5 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的影响 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大学生的饮食行为有明显改善。见表5。

表5 大学生饮食行为健康教育前后比较(n=2 039)

饮食行为教育前教育后χ2值P值

有偏食挑食的习惯557(27.32)270(13.24)134.90.000

每天都吃早餐396(19.42)1 086(53.26)504.70.000

经常吸烟、喝酒301(14.76)221(10.84)14.10.001

经常吃宵夜或零食874(42.86)579(28.40)93.10.000

经常吃甜食、咸食或口味重的食物1 550(76.02)950(46.59)372.10.000

喜欢吃油炸食物1 109(54.39)762(37.37)118.90.000

每天都吃奶制品或豆制品876(42.96)1 631(79.99)590.20.000

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选择食物1 739(85.29)1 332(65.33)218.40.000

选择食物时能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408(20.01)1 351(66.26)899.00.000

给予家人或朋友膳食指导216(10.59)634(31.09)259.70.000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研究表明,许多人患营养不良并非是因为贫困,而是由于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导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10-11]。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又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关[8]。因此,在大学生中普及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对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日后养成良好的膳食行为和生活习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发现,实施健康教育前,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尤其对一些营养学常识性的知识了解不多,超出1/3的学生得分低于30分,低于以往的研究结果[12-13],可能与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为非医学类大学生有关,他们没有学习过营养学相关知识,也没有学习过医学课程。但是实施健康教育后,其营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说明系统教学在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发现,教学后仍有少数学生营养知识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如膳食评价方法以及一日三餐能量的安排与计算等。提示单纯的营养教学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应该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教育前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和较强的求知欲望,教育后学生的营养态度有了进一步转变,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更全面的营养知识,希望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学要求,愿意为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去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教育前,许多人虽然具有积极地营养态度,但没有相应的健康饮食行为。如多数学生在选择食物时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或饮食习惯(85.29%),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而选择食物的仅占20.01%。此外,存在偏食、挑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一方面可能与营养健康知识不够有关,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的比例大大增加(66.26%),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说来,营养态度和行为与其营养知识呈正相关,提高营养知识水平可以影响其营养态度,进而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饮食行为[14]。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学后仍存在不良膳食行为,如有1/3的人选择食物很少考虑营养价值和健康因素等,说明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营养知识,也能够转变为积极的态度,却难以应用到健康的行为中去。提示营养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要使大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膳食习惯,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保持其长期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的膳食行为。另外,在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改变他们的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孙怡,徐田芹.山东某高校学生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84-785.

[2] 王平,王勤.中国大学生常见健康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75-77.

[3] 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42-444.

[4] 李素景,朱惠兰,贾瑞珍,等.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调查分析.2007,4(4):50-51,70.

[5] 王运良,吴峰,孙翔云.营养与健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2-145.

[6]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07-132.

[7]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85-90.

[8] TAMIR D, WEINSTEIN R, DAYAN I, et 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 (KAP): A basis for health promotion policy in Israel. Public Health Rev, 2001,29(2-4):145.

[9] 李鲁,冯学山,李宁秀,等.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36.

[10]侯彦喜.大学生的营养与营养教育.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58-60.

[11]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6):1089-1092.

[12]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13]朱明元,黄忆明,方继,等.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2,9(5):465-467.

[14]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等.大学生2039名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5-26,29.

健康养生的知识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营养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04-02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与生活息息相关,使生物教学与营养健康教育相结合成为可能,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生活,也让这成为一种必要和重任。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活学习关键时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养成营养健康生活观念将对他们一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与生活相结合,设定相关的营养健康教育的目标,适当有机的融合营养健康教育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学科知识目标有机的统筹起来。

一、高中生目前的营养状况

1、学生饮食习惯和结构不合理。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睡眠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早上为了多休息往往不吃早餐,或者早餐随便化了,马虎了事。甚至有些孩子的午、晚餐也被工作忙的家长所忽视,让孩子外面流浪,这引发了一些健康问题;2、缺乏营养健康常识和知识。高中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之下,教学中大部分学校没有有关营养教育的课题,平时教学中虽然也有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这个涉及量和学生如何运用还做得不够。

二、高中生营养健康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随机对高一至高三学生(年龄在十六到二十岁左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是以高中生物知识为凭据,采取不记名不讨论形式。

1、学生调查问卷典型问题情况统计

本调查学生问卷发放300分,收回290分,有效276分问卷有效回收率92%。

营养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调查

2、问卷结果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相关营养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不全面,大部分学生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作用,不能把营养健康知识与日常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这说明学生对营养健康的知识的认知并不深刻,甚至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忽略这点的学习。这与教师在生物课堂涉及的营养健康知识的意识不够强,营养健康教学形式单一有一定关联。倘若教师能够做一些教学上的调整,及时联系生活健康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营养健康教育渗透与高中生物教学的结合

1、渗透的内容

根据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从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学会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入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与营养健康相关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渗透教育的结合案例

教学切入点 渗透内容营养健康教育内容 渗透方法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各种元素的作用及其缺乏表现的症状

(2)怎样预防缺乏某种元素

(3)食物中的各种的元素的含量

举例讲解

2.蛋白质糖类脂肪

1.蛋白质的作用和重要性

(1)高蛋白的危害,青少年期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

(2)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区别

(3)蛋白质摄入与人类各种疾病的关系

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1)低血糖的饮食行为和早餐关系

(2)糖尿病的产生及其饮食行为

3.固醇脂肪的的功能和作用

(1)高脂肪的危害的及防治

(2)脂肪肝,肝硬化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讲述法

讨论法

探究法

3.降低酶反应的活化能 (1)酶与食物消化的关系,以及消化不良的防治

(2)酶产品的种类和作用

讲授法联系现实生活

4.细胞的呼吸 (1)细胞的呼吸的原理

(2)坚持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想结合的原则

(3)伤口的包扎与无氧呼吸

(4)一氧化碳氧气与二氧化碳与细胞呼吸作用的关系

讲述法与学生讨论

5.细胞的衰老癌变 (1)癌细胞形成的原因,致癌食品,防癌的食物(2)癌变预防癌症的措施

(3)如何减缓衰老 查资料

讨论法

自我总结法

6.体液调节 (1)人体内重要激素的作用及不同时期分泌异

常会产生疾病类型

(2)保证睡眠

(3)青春期的特征及卫生 互动性教学法

谈话法

7.免疫调节 (1)免疫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2)日常感冒疾病的防治

(3)疾病与饮食关系 讨论法

举例法

结合实际生活

8.选修

基因工程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健康问题

讲授法结合生活实际

2、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于高中营养健康教育的实施有所了解,学校教师对于营养健康教育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学生对于营养健康知识却很有兴趣,但是了解很少,学生在升学压力下也没有主动学习考试中不重要的内容。

新课程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与教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现今教学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在课堂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涉及营养健康知识,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这样不仅增长学生营养健康知识也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获得营养健康知识不仅学生受益,他们的知识和行为也会影响身边家人和朋友,达到更高的教育目标。

(2)可以定期开展营养健康知识讲座。高中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学校如果一个学期开一两次营养健康讲座,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实用的营养健康知识,教育学生合理饮食,一日三餐的重要性,青春期的营养保健。

(3)课外活动渗透营养健康教育。通过一些课外调查活动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营养健康知识,在一些特殊的健康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各种渠道的宣传,如广播,板报等手段。

营养健康教育的在学生的终身发展十分重要,教育学生要结合社会与家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营养健康教育的意识,还要在平时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营养健康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在课堂中的教学、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得如何营养健康的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