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学作为独立二级学科,其课程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与水平是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老年病医生,使其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成为高效和高质量的老年健康服务者,则是发展老年医学的关键一步。我们开展老年病教学已经5年,现总结一下所存在的问题及探索今后的发展。
1 老年病学基础知识教育
在课程教授中,我们参照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除了讲授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知识外,还向学生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包括疾病、功能障碍、症状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评估和管理方法);常见问题如: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等。以上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建立全面的老年病学科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2 老年人一体多病,但重点突出
老年病房中的患者年龄60~90岁,且以老干部居多,多数患者都存在一体多病的问题。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疾病合并发生于一名患者身上。在从接诊到临床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抓住重点问题,解患者之急”。在对患者的问诊过程中要对患者提供的病史进行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线索。对患者住院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透彻的理解。治疗过程中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病症对症下药,精简用药且要达到最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老年人减量、禁忌的事项。如此接诊1例患者后,学生既对多种常见病有了全面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抓住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贴近临床实践进行老年医学人文教育显得更重要
对于老年病学的人文知识传授,首先要贴近临床实践,引导学员从关注人生开始。让学生认识到衰老是一切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必然经历的生物学过程,老年人是人类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周围社会环境的改变,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落感,老年人相对于其它人群,更加迫切需要亲情、友情以及其它形式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
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也是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病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缺乏态度、方法、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人心理健康失衡,使兼具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4 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树立新型老年病诊治理念
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变化越来越明显。他们普遍注意身体锻炼和膳食营养,却忽略了心理健康。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结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进行疾病诊治,同时解决“身”和“心”两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针对以上老年人心理特点,在老年病学临床实习中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①耐心细致地观察,收集相关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治疗。②教授交谈沟通技巧,对于一些沉默寡言、有抑郁倾向的患者,通过促膝交谈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交谈要充满同情心和耐心,通过表情、言语、眼神等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使其愿意倾诉并表达出身心的疾苦,以便于掌握患者的疾病信息,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以指导临床工作。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的患者,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其自卑心理,使其正视现实,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③不断向学生强调,交谈沟通的过程是平等的,就像是与家人朋友的聊天,要达到既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又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的目的。
老年病学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认真收集典型或疑难病案,设计多个模块,将教材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制作的案例应既具有普遍性和经典型,又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多种形式病案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益于培养和检测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5 结合老年病学特点,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综合素质
老年病学的特点要求带教教师既要强调树立全科医学意识,同时又要鼓励专业技术特长的发展。多数情况下,老年患者的疾病不是靠某一门专科知识能解决的,但是老年疾病又有着相对独立的具体疾病,各个病例又有着相对突出的具体矛盾,因此还应鼓励老年病科医师在全面掌握通科知识基础上,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在授课当中,也应体现这种建立在通科意识上的专科特长,使教学内容在全面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和透彻。新时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无德无以为师”,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德教育的效果,必须予以重视。渗透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老年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老年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老年病教学与其他临床医学科目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仅是单纯的医学概念不同,同时还涉及到社会、心理、伦理等各方面因素。只有结合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才能使之学不乏味,教有良效。
总之,老年病学的教学思维也应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不断的提高与更新,探索与建立更适合老年医学特点的医学教育模式及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渭临,章琳.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424-426.
张华,吴利平,孟华,等.关于提高老年病学教学质量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97-599.
[3]王凤玲,隋小芳,黄佳滨.老年病学教学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3,36(4):99.
[4]罗文利,柳达,文静,等.老年病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临床和实验[J].医学杂志,2012,11(9):728-729.
[5]张华,吴利平,沈敏,等.如何提高八年制医学生老年病学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28-730.
[关键词] 健康养老;老年人;药膳保健;课程设置;职业工种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广东药膳调查统计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2-4.
【摘要】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医护工作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老年群体在生病期间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青壮年患者,而且在病理及临床等方面与其他年龄组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相关的医护工作方面,对老年患者有独特的护理要求和工作规律,下面本文作者将从具体的方面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医护工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的论述。
老年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特点是进行“对症治疗”主要的根据。
生理病理特点:
1、临床医学证明,步入老年阶段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判断力都在不同程度的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上升,有些老年阶段的人的身体机能也会不断的衰老、皮肤松弛、出现老年斑、听力、视力的下降、肢体行动缓慢等器质性的退化。但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老年人在病理生理病变后,身体遭受了以前并没有经历过的痛苦。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虽然解决了许多以前根本无法治疗的疾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医学界都惊奇的发现,许多稀奇古怪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出现,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老年人在步入这个年龄阶段后后,病理生理发生了不同于年轻时的变化,带来诸如: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心肺功能衰退、高血压等疾病。中神经系统没有受过病理生理伤害的人,临床表现只是表现为身体机能的变化,如果神经系统遭受到伤害,如:脑卒患者患有听写、阅读的障碍。甚至有的不能进行生活的自理。
3、老年人的病理生理退化最主要的是视力、听力的退化。视觉系统与听觉系统退行性发生的变化,将会影响老年人与其他人的交流,在患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障碍。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老年患者因为身体疾病等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一般而言,老年人身体各部分的退化,在疾病的承受能力上也大不如年轻人。部分疾病的带来的疼痛感常常会给老年患者带来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
2、工作的原因带来的焦躁心态。由于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大不如年轻人,对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是不如年轻人,我国通过法律规定到了法定的退休能力就要离开工作岗位。长期的职业生活给你步入老年期的生活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离开工作岗位,给老年人一种“放弃”的被迫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生的价值观遭到质疑。这一原因也正是现今大多数老年人获得“老年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
3、部分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缠身,长期治疗带来机体的痛苦,而且更关键的是长期治疗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认为自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了负担。这一情形的发展带来抑郁、焦躁的心态。
4、其他原因造成的心情烦闷、焦躁,甚至有些老年人出现了老年自杀的心理,多生活失去了乐趣与斗志。
以上本文作者简要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叙述,下面将对如何开展医护工作作出简要的叙述。
1、病理生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晚年发病比较重叠。病因太多,无法做到真正的对政治疗。这一要求就必须让医护工作者必须加强有关医学理论、业务的学习。医学知识博大精深,需要医护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并针对具体患者的临床表现,积极的进行治疗,“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加强医护工作者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共同协商治疗方法。
2、心理护理:心理状态的健康对病理生理的治疗具有非常关键向的作用。现在医学界普遍遵循的是多元发展模式。注重生理与心理的同时治疗。医护工作岗位的尤其是护士要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细密的观察,对他们的肢体语言、接人待物的反映来推断病人的临床心理的特点。我国近新年来正在积极的鼓励社会工作人士的发展,其中老年社会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团体。现在,在我国的部分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已经将社会工作者正式的引入了医院,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者与护士一起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性的观察,排除疑虑、缓解疼痛,以用来帮助医生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3、老年群体由于机体机能的退化,带来肢体上的迟钝,所以医护工作者注重老年人肢体的训练。医护工作者应向患者解释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鼓励患者多活动,积极运动。对于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定期组织医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在床的四肢锻炼、躯体移动等活动。定期的户外运动、躯体锻炼、智力的训练等缓解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症状。
4、老年人的医护工作开展也应注重饮食护理与基础护理。老年人的饮食护理应注重膳食营养的平衡,日常饮食少油、少盐、低脂肪、多饮水,根据病情定食量,注意少食多餐。对于基础护理,老年患者应注重个人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等。医护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时,要保证技能、知识的熟练,取得患者的信任。医护工作者要对患者正确传达与自己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定的熟悉度,以便在以后发病时,能够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小结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年龄段的认识在生理病理变化上不同于青壮年,而且在心理方面也与他们不一样。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医护工作者在开展医护工作时,应遵循多元工作模式,病理生理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正确的积极的开展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震、孙建平;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关键词:高校;老年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老龄社会带来的诸多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问题,对卫生医疗教育服务部门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凭借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在老年病的研究、老年病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涵盖老年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学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老年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服务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组成和功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国家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高校开展老年病学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特色鲜明的特点。社会保障、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康复医学、老年护理、中医中药、文学、艺术等专业为老年医学学科的预防保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高校老年医学专业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为老年医学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社会医学等专业为国家制定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医学学科齐全,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心理慰藉、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康复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文学、艺术等学科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三、高校老年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整合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学等各方资源,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加强老年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老年疾病致残率、延缓老年老年精神心理疾病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强化老年医学医护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健康与疾病的特殊性,建立了“老年医学”学科(Geriatrics),它包含老年学(Gerontology)和老年病学(Geriatricmedicine)。但我国的老年医学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传统专科诊治模式。老年人具有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储备差、起病隐匿、多重用药、受心理及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老年医学除具有其综合性、全面性和个体化的特点外,还需注重维持老年人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管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与老年医学相关的学科,且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
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
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
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
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
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部级论文259篇。
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
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
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部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部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部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