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8篇

时间:2023-09-20 10:41:00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1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24-03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1],这表明我国已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以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传播人才格外稀缺。但与行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无论人才规模还是质量,与产业结合都不够密切。另外,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学界、业界对其研究刚刚开始,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传播人才、如何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并无结论。本文提出了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几个核心能力和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希望能为新媒体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点思路。

一、新媒体传播人才供需现状

(一)新媒体传播人才需求现状

目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以新媒体编辑、记者为主体的传播人才,以新媒体产品开发为主的设计人才,以新媒体经营为主的管理人才[2],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据专家估算,2014-2015年,全国新媒体专业编辑、记者总缺口为60万~80万人。余红、李婷在比较了全国17个门户网站、网络媒体、网络公司2011年、2012两年的招聘信息后得出结论,未来新媒体岗位人才需求中,新闻编辑、记者需求量排在第二位,占11.57%(第一名为后台研发:26.25%,第三名为产品经理:11.36%)[3]。

业界的新闻实践也显示出对新媒体人才的强烈需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其策划部新媒体业务集中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日常运营上,由10名编辑、记者负责。部门采取轮班、24小时实时关注、专人负责值守的基本工作模式,平时尚能维持,但一旦需要进行大型新闻专题策划,便捉襟见肘。另外,有些媒体的新媒体账号由传统媒体记者、编辑轮班维护,由于缺乏新媒体专业传播技能,经常出现微博复制报纸、微信复制微博的现象,传播效果难以实现。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行业求贤若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尚处起步阶段。我国高校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分别开设新媒体专业研究生班、网络传播方向。直到2010年,教育部组织了首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申报。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调整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1年教育部批复招生仅有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2年批复8所高校,2013年至2015年之间又陆续批复85所高校。以本科阶段高等教育的一般学制四年计算,2015年7月,我国首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这与新媒体类职位的人才需求相比,缺口很大。

二、新媒体传播人才核心能力构成

(一)具备互联网思维

通俗地讲,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互联网时代以连接、开放为典型特点的思维方式。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与较早的互联网企业讨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相比,“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无所不在的网络、数据,已经泛在并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而新闻行业由于离传播技术最近,对传播技术的依赖性较强,首当其冲在所难免。

新媒体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具有互联网基因和数字基因,这是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传统新闻行业而言,新闻产品生产、制作、设计、、传播等各个流程,均被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今后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如果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不懂得数字开发,不懂产品设计,不懂用户体验,不懂互动交互,便无法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快速更新产生的海量信息,需要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大数据价值、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力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在新媒体岗位需求中,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招聘信息占8.73%,在所有岗位需求中位列第五[4]。从2012年开始,新京报、东方早报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中出现了一个新岗位――“信息数据编辑”,要求应聘者在具备较强新闻敏感性的同时,要有较强的数据梳理及分析能力。

由此可见,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是时代背景给新媒体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或者其他网络平台,都需要大量数据来确定传播效果。像新媒体后台数据、全行业数据、用户体验数据等,更需要时时监测、科学统计和分析。系统、精确的数据能够表明,哪些是受众现在关注的、哪些是需要引导用户关注的、哪些是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哪些是能引发讨论的,等等。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以精确的数据为依据,把握受众需求,准确定位受众,为受众提供专门信息,传播才有意义。因此,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善于分析并利用数据,是当下新媒体传播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

(三)具有复合创意能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打造具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5]。这里的复合指的是互联网思维,创意则指创新思维。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源分散,信息量大质次,多数新闻报道后如石沉大海。同样一个新闻事件,通过精心策划再进行传播,才会吸引更多受众阅读、互动和转发,从而产生超过新闻事件本身绝对价值的社会效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比的不仅是谁首发多、独家多,还要比谁的创意多。而且,创意能力是多元的:内容创意、传播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等。总而言之,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同质化竞争,比的已经不是谁独家多,而是谁创意好。可见,复合创意能力应作为新媒体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三、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新思路

(一)文理术兼融,打造跨学科校企合作平台

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工作手段不断丰富,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也应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我国有学者在美国“学科互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的学科将整合搭建桥梁和重新建构两种路径,即在搭建成熟学科互通桥梁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重构新媒体专业[6]。目前,我国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已经开始了以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集群为主体的探索,但跨学科实践平台的构建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考虑,当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新媒体人才,不能局限在单一的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而要打破专业界限,实现文、理、术兼融,跨学科、多技能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把视野放宽到全校,给更多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多学科碰撞往往是创新的根源,好的新媒体创意往往来自学科交叉,这与互联网思维开放、连接的特点是契合的。

(二)实践平台前移,充分利用新媒体产业链资源,打造融合媒体校企合作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多在大三开始进入,以教学周为实习期,实习结束获得相应学分。这样的实习形式单一,且过于模式化,不符合新媒体即时传播的运作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更恰当的做法是,学校在学生大一时开始,与转型中的媒体、新媒体建立联系,开展新媒体导向型教学,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实践平台,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力争把高校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实践平台前移的同时,高校在实践平台的打造上还要具前瞻性。既然新媒体属于融合媒体,新媒体实践平台就不应局限在某一种特定的媒体形式,比如,微信、微博,而至少应该是集合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的融合平台。以阿里巴巴为例,除电子商务以外,其产业链还有新浪微博、优酷、高德地图、UC浏览器、阿里健康、阿里影业等。如果高校与企业合作时,能从全局出发,对其链上所有资源充分利用,创设融合媒体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三)夯实传统媒体校企合作基地,带动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

新媒体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新闻传播学原有优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其“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上,传播内容本质上与传统媒体无异。在新媒体校企合作平台打造过程中,必须保持传统媒体实践平台的优势。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闻操作更规范,每天都有选题会、编前会、定稿会,并有严格的审校程序。这些流程虽然繁琐,但节奏固定,不易出错,从制度上保证了新闻的质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新媒体所欠缺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追求快、追求新,加上编辑记者从业时间短、行业规范性差,生产的新闻难免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从而限制新媒w的发展。因此,在打造新媒体传播人才校企合作平台时,应保留原有传统媒体实践基地的优势,两者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促进新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 Shyam Sundar指出,新闻传播学课程,必须紧紧跟上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7]。在当前新媒体主导的传播语境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一定要立足传统媒体优势,走跨学科发展之路,逐层渐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1.

[2][6]谭天,刘方远.试论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2013(6):95-99.

[3][4]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2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传统纸媒;转型

纸媒,顾名思义,指报纸、杂志等利用纸张为媒介的媒体。在古代社会报纸就已经诞生,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纸媒在宣传、传播信息方面在大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但伴随着互联网和便携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信息轰炸时代的到来,公众的信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对纸媒的关注程度逐渐下降,不少行业人士都已经发出“传统纸媒已死”的呼声。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媒体和传统纸媒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探讨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进行成功转型。

一、互联网媒体对比传统纸媒的优势和不足

(1)互联网媒体相比较传统纸媒存在的优势

传播速度迅捷: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捷,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电视受限于节目板块和后期制作,纸媒受限于版面排版和印刷周期,的新闻及时性不及互联网媒体快捷。

信息多样化:传统纸媒的消息形式通常就是图片和文字,电视媒体主要是通过视频和音频,而互联网媒体则具备多样化信息方式,不拘泥与单一的形式,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可以让大众全方位多角度的接收。

信息服务个性化:传统媒体通常是点对面的信息服务,而互联网媒体除了点对面的服务即网站向网民,还有各种推送服务,根据公众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进行不同信息的推送,减少大众在阅读信息时的筛选流程,可以很快的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内容丰富:互联网媒体中的信息包罗万象,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新闻到经济、历史、娱乐、小说、美食、生活小常识等内容应有尽有。传统纸媒受到本身的报纸定位、以及版面设置等制约,内容不够丰富,并且互联网媒体更设置有专门的新闻导航,可以很快速的检索同类信息。

互动性强:互联网媒体读者一般可以在线留言、评论,很容易建立起互动沟通的渠道,但传统纸媒,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者是电话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

(2)互联网媒体相比较传统纸媒存在的劣势

新闻采访权和记者队伍缺失: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媒体大部分并没有新闻采访权,缺乏专业的记者团队和制作人员,大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抄袭,原创性很差。而传统纸媒在历经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专业化的新闻采编、制作团队,新闻原创度高。

权威性和可靠性差:由于互联网的公开和开放性,各个互联网媒体机构为了追求“噱头”和制造“热点”,吸引公众的目光,甚至于编造假新闻,权威性和可靠性差,而传统纸媒会考察新闻的真实性,报道立场公正,在真实性和权威性上远远高于互联网新闻。

没有良好的品牌:传统纸媒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而互联网媒体,由于发展时间短,水平也参差不齐,尚未在公众当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的转型

虽然面临着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展陷入困顿,但只要能够及时转变思路,顺应时代积极转型,未来的媒体领域内依然会有传统纸媒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纸媒如何进行转型。

(1)转变思路,朝两极方向发展

传统纸媒应该舍弃大众传播的市场,一极走向高端小众,另外一级通过服务走向社区大众,在经营过程中,部分纸媒由于自身实力和强项不同,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极发展。走向高端,应该学习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在专业垂直领域内通过内容的绝对影响力,体现媒体的工具属性,通过广告或者是内容产品的售出获得收益,继续扮演高端媒体属性。走向社区,要求纸媒不在以面向广告客户为主体,而是直接面对自己的受众,通过提供增值的服务,实现自我的价值。

(2)操作模式的转变

高端纸媒在内容上向专业化靠拢,力保自身的专业权威形象。行业化、个性化、私人定制、奢侈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低端社区纸媒内容上应该开发本地生活服务,诸如美食推荐、家政服务、租房买卖、超市促销等渠道生活平台,将其开发成为APP客户端,通过报纸的发型渠道进行二维码的推广,开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以服务代替售卖。同时应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新闻采集经验与其它互联网平台广泛合作,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和操作方式。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势必会越来越大,但是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下包袱主动求变,果断舍弃大众传媒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的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才能成功转型,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晓雅.纸媒“寒冬”里的“逆生长”--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理论浅析百万发行量[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3

从年初少数新闻从业者涉嫌敲诈勒索锒铛人狱,到年末对21世纪传媒公司相关人员的审判,中国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已经走到了事关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新闻媒体官本位体制正在被迅速打破,而现代新闻媒体经营模式尚未建立,中国传统媒体处于彷徨之中,少数新闻媒体从业者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大湖的涌来,新闻媒体越来越难以依赖党政机关获得资源。一些新闻媒体试图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然而,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一些市场化媒体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竞争之下不堪一击,许多新闻媒体市场占有份额迅速萎缩,部分新闻媒体不得不强行给新闻记者分派市场销售任务,这就使得新闻媒体传统经营格局被打破,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逐渐地合二为一。包括21世纪传媒公司在内的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赤脾上阵,敲诈勒索。新闻媒体转型时期的阵痛,不能不令人反思,中国的新闻媒体向何处去?

传统媒体以经营新闻信息为基本形式,通过提供独家新闻信息,获得消费者认可。不过,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操作模式遭遇极大挑战。互联网实现了新闻的全昃盖,实现了新闻采集与新闻传播合而为一。部分新闻媒体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跟上互联网的步伐,他们把大量精力用于提高新闻传播时效性,但是,由于互联网采用的是“众筹”模式,传统封闭的新闻媒体很难与互联网开展有效的竞争。

部分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互联网的信息,结果导致传统媒体优势迅速消失,互联网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传统的新闻媒体。部分传统媒体试图通过深度报道,在互联网中切分出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缺陷,传统媒体花费大量精力制作的深度报道被互联网无偿使用,结果导致传统媒体失去了最起码的竞争能力。

一些传统媒体试图借助于党政机关,巩固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还有一些传统媒体试图通过为市场主体量身定做新闻产品扩大市场份额。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由于传统媒体缺乏专业市场信息分析人才,结果导致许多新闻媒体很快被市场主体所抛弃。激烈的市场竞令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一些传统媒体经营者试图依靠旁门左道,借助于敲诈勒索等方式获取商业利益,由于他们的行为直接触犯了国家法律,一些新闻媒体从业者锒铛入狱。

假如用一句话来形容2015年中国的新闻媒体,那么,可以这样说,中国新闻媒体进入多事之秋。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被绳之以法,一方面反映出一些新闻媒体从业者缺乏最起码的新闻职业道德,缺乏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一些新闻媒体没有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业态。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媒体与西方国家传统媒体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在互联网冲击之下,都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厄运。中国传统媒体过去依靠党政机关的支撑,因而形成了官本位的经营意识,缺乏市场经营能力。西方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形成了市场经营的意识,但是,在现代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统的新闻媒体也难逃关门倒闭的命运。因此,不能把中国少数新闻媒体从业者以身试法归咎于整个中国新闻媒体的环境,也不能把现代互联网的冲击当作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铤而走险的借口。中国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之所以被捕入狱,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市场经营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新闻职业操守。不能把个别的现象看作整体的现象,当然更不能把少数人的行为看作整个中国传统媒体的彻底论陷。

这种充满辩证法的思维,令人不得不摇头叹息。从理论上来说,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锒鞋入狱,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媒体从业者整体出现问题。但是,如果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人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媒体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中国传统媒体从业者从来都浞有市场服务意识。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胸怀理想,他们把真实客观作为自己行为的神圣法则,但他们没有考虑到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闻记者专业人士和新闻媒体经营专业人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国当前既缺少新闻记者专业人士,同时也缺乏新闻媒体经营专业人士。

新闻记者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尽管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早已出现了独立的新闻记者,但是,独立的新闻记者必须依附于新闻媒体才能生存下去。部分新闻记者试图通过经营互联网自媒体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真正依靠独立新闻媒体生存下去的新闻媒体专业人士几乎不存在。即使一些最早涉猎互联网,并且通过互联网聚集人气的新闻从业者,也通常依靠多元化经营实现自己的盈利目标。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试图依靠自身的力量,

形成独立的互联网新闻经营模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经营前景并不乐观。说到底,中国仍然是一个身份社会,中国新闻记者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专业性上,而是体现在媒体之上。部分新闻专业人士依靠演讲、出版著作和从事农产品经营,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这样的财务自由和新闻专业人士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换句话说,中国新闻记者单纯依靠新闻经营活动,很难独立生存下去,中国新闻记者必须依靠新闻媒体抱团取暖。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新闻媒体缺乏独立性,因此,中国新闻从业者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中国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更多体现在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上,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专业性,那么,中国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也就无从谈起。

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依靠新闻媒体经营专业人士作为支撑。所谓新闻媒体经营专业人士是指那些依靠经营新闻媒体形成独立的资本体系,并且依靠新闻资本,维持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专业人士。世界上著名的新闻集团就是依靠新闻媒体经营专业人士打造的新闻帝国,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默多克,那么,就不会有世界著名的新闻集团。正是由于默多克长袖善舞,才使得新闻集团得以生存并且不断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新闻的基本规律,不了解新闻市场的发展趋势,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新闻资本经营模式。

对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沦落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多少显得有些心酸和无奈。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之所以堕落为敲诈勒索罪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自己获得的信息当作私人产品,并且试图以此来作为交换条件,从市场主体那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新闻理想,或者说,他们从来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只是把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把自己获得的信息看作奇货可居。他们试图利用独家报道获取个人的利益_,而没有考虑到公众的知情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对那些走向犯罪道路的新闻从业者嗤之以鼻,而不能把他们的失败看作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当然更不能把他们的犯罪行为看作中国新闻媒体转型的无奈之举。

笔者之所以强调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是想探索中国未来新闻媒体发展的方向。从整体而言,中国新闻媒体正在实现形式上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注重新闻互动性,借助于互联网与消费者形成良性的互动。但是,由于传统的体制因素以及新闻从业者对互联网资源整合能力的匮乏,使得一些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譬如,一些传统媒体放弃了自己严肃庄重大方典雅的风格,甚至失去了权威的功能,在互联网信息的江洋大海之中彻底迷失了自我。部分传统媒体依靠粗制滥造的信息取悦于互联网用户,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实际上是自毁长城。不断涌现出来的互联网侵权纠纷,让传统媒体转型变得十分怪异。许多传统媒体试图依靠互联网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可是,当越来越多的网站转载传统媒体推送的信息时,传统媒体却患得患失,试图依靠垄断信息获取更多的广告收益。

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出现的犯罪行为以及新闻传播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使得2015年中国新闻媒体变得尴尬无比和中国传统媒体苦苦挣扎相比,一些互联网经营者却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新闻市场,他们借助于现代资本交易模式,不断地收购中国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他们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惊呼,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正在通过收购新闻媒体争取话语权,试图以自己在互联网经营中获取.的财富,宇牢地控制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种说法有些耸人听闻。然而,只要查看中国新闻市场资本变化的趋势,人们就会发现,电子商务企业正在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态势,不断地兼并重组互联网媒体,并且通过间接的方式控制中国传统媒体。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电子商务经营者已经看到了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前景,他们试图以自己强大的资本牢牢地控制中国的新闻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新闻市场有可能从传统的蜃断走向新的垄断。

中国传统媒体是行政权力垄断的新闻媒体,尽管全国各地有数以万计的新闻媒体,但是,这些新闻媒体同属于一个政治主体。中国只有新闻垄断而没有新闻市场竞争。部分城市出现的新闻市场竞争只不过是表象,其本质是属于同一个政治主体的不同新闻媒体从业者之间为了争夺部分市场份额而相互博弈。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新闻市场,因此,这样的竞争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在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从业者失去了岗位,一些新闻媒体不得不关门倒闭。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商业资本开展的新闻媒体收购行为,则是典型的商业垄断行为。一些电子商务企业通过收购新闻媒体,不仅牢牢地控制话语权,而且可以改变消费者的知情权。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新闻媒体有可能从一种垄断走向另一种垄断。

盘点中国新闻领域出现的法律案件,不能不令人唏噓感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并非没有机会,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试图依靠投机取巧分得一杯羹。少数新闻媒体试图重组上市,借助于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头来却突然意识到,他们苦心孤诣经营的被称之为“新闻”的东西,实际上并非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作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看到了资本的力量,但是,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却无法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现在许多新闻媒体记者的年龄越来越小,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线索,他们跃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没有深刻的逻辑分析能力,他们面对新闻只能进行平面化的描述,而这样的新闻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可以非常坦率地说,2015年不是中国新闻媒体遭遇危机,而是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假如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只是提供平面化的所谓新闻,那么,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实际上已经拱手出让自己的“领地”,中国新闻媒体已经没有生存的价值。

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2015年中国新闻媒体部分从业者违法犯罪,既是中国新闻媒体的滑铁卢,同时又是中国新闻媒体反思的良好契机。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必须从记录者向思想者转变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记录者,但是,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并非所有人都能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这些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学会思考,必须帮助消费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了解新闻背后的秘密。过去那种依靠年轻新闻记者包打天下的新闻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彻底转型,新闻记者必须成为具有丰富社会闯历并且有深厚理论素养的思想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深度的新闻报道,才能让中国新闻媒体真正发挥社会瞭望者的作用。

2.必须从新闻供应商向新闻服务商转变

传统媒体只不过是新闻的供应者,他们被动地采集新闻,并且被动地传播新闻。中国的新闻市场是典型的半导体市场。而现代新闻市场则是双向互动的功能市场。新闻媒体必须成为新闻服务者,必须在信息务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新闻素材,让他们根据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和价值导向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阶层的基本状况,必须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为每一个群体提供更为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在多元化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3. 必须从道德判断向法律判断转变

中国正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转型时期,多元化社会的新闻事实必须迅速转化为法律事实。这不是要求新闻从业者放卉道德价值判断,而是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道德价值标准是多元的,只有尽可能地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用法律的标准来判断每一个新闻事实,才能争取更多消费者认同自己的价值判断。

部分新闻媒体之所以逐渐地迷失了方向,就是因为他们试图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消费者,一些新闻媒体甚至出现了两个“凡是”——凡是权力机关与权利主体发生矛盾,新闻媒体不问是非,永远站在权利主体这一边;凡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发生矛盾,新闻媒体不问事实,永远站在弱势群体这一边„这种缺乏法律意识的做法,很容易在短期内赢得部分群体的喝彩。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一些新闻媒体把自我价值判断标准凌驾于国家的法律之上,结果导致新闻媒体经营误入歧途,新闻集团出现了严重亏损。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营的价值标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法治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哗众取宠,结果导致逐渐失去了公信力。

结语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4

与此背景下,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创造性破坏也将持续进行。据统计,同样是为了获得5000万受众,广播电台用了38年时间,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用了4年,ipod用了3年,美国的社交网站facebook仅用了两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速度到来,谁先占领网络营销的高地,谁就将获得营销胜利。

互联网用户及媒体受众的高规模增长决定了网络营销是医药企业不可忽视的领域。同时,网络媒体的特点也决定了互联网是医药企业的理性选择:覆盖范围广泛;信息容量无限大;信息传递的交互性;视听效果的综合性;广告投放的准确性;经济性;实时性;易统计性等等。其中,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广告区别于传统媒体广告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同时网络媒体广告相比于传统媒体广告的强大优势。由于其互动性,从而能很好地反映用户需求和特征,使广告投放更精准。例如,有问必答网上的医患互动使得网站能够通过医患间的问答很好地掌握消费者自我药疗市场。

互联网媒体还有另一个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过去,我们常常以大众媒体、行业媒体和专业媒体等概念来对媒体进行分类。我们注意到,中央电视台已经通过开辟各个专业频道来实现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的融合。而网络媒体已经兼具大众媒体、行业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功能了。例如,如果我们把120健康网等医疗专业门户网站的首页看做大众媒体的话,它们的内容频道就可以看作是行业媒体,而其分类搜索对应的页面就可以看作是专业媒体。这些网络媒体的广告收费既是基于流量的,又是基于点击的,可覆盖的企业范围,要比传统媒体大很多。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设计专业;人才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多重媒介融合下,似乎只有更精良、更优美,形式更丰富的报道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这也对新媒体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除了好的新闻报道外,人们对于版式以及其他展现方式的艺术性和设计感也有更大的需求。培养人才的各大地方高校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新媒体设计专业人才。

1培养模式创新价值

1.1国家经济需求。自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伴随着科技进步,媒介融合的形式也逐步被大家接受。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新媒体和设计的结合是“互联网+传媒”的产物。互联网作为信息爆炸的发源地,能让设计更快、更准确地传递到大众面前。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满足了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传播需求,提高了群众的审美水平。[1]1.2人才需求现状。随着“互联网+”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似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媒体人的时代,只需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统传媒行业也逐渐向新媒体靠拢,积极转型升级。这代表传媒行业成了夕阳产业?不是,这进一步证明传媒行业,特别是新媒体方向对于人才的渴求,与以前不同的技术性岗位非常抢手。但目前新媒体设计专业关注度低,对人才培养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有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图形绘画能力的人才,这些是新媒体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2]1.3专业发展需求。传统的媒体形式中,报纸新闻主要用文本和图片传播,电视新闻则以图像与声音传播为主,传播手段单一。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媒介融合的“融合新闻”随着多种媒介的加入,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艺术专业来说,如果要走得更远,内容、展示形式要变得更丰富,就要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拓展艺术设计的发展渠道,与新媒体的结合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2创新途径

2.1更新培养方案。在网络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简单,如果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快对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只会写文章或者只会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未来发展中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第一,学分制。现在许多高校都改革成了学分制,学分制相对来说更灵活,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毕业。这样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课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修完学分,有更多时间去实践或者做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二,增设更多“无关”专业。高校在信息化时代,必然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原有的必修课程,还要增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而新媒体设计专业,需要的不只是原有设计专业的内容,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掌握更多的互联网技术或者媒体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三,增加比赛、实践机会。说到底,学生学习的知识还是要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设计作品需要经过大众审美的考验。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比赛、实践机会,让学生主动走出去,接受评委、公司、大众的检验、考核,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学习。2.2完善教学体系。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构建独有的教学体系。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的时候,按照系统流程,接受最好的教育,认真学习,就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学校的教学体系如果非常混乱,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度实现知识点从易到难的转化,导致学生没有打好基础,理解不了难度更大的知识点,那么专业内容就没有学到多少,最终教学成果也差强人意。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必修课、选修课、讲学论坛、实践操作等课程难度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递增,打好基础之后再学习更多的内容,帮学生建立完整的新媒体思考模式。2.3强化产业合作。新媒体设计专业其实是一门对技术有要求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设计好不好还是要看大众的反馈,课堂上的评价其实是建立在老师的审美上,对技术的考验还是要在实践中才能反映。学校应该多与优质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建立接纳毕业生的实习基地。同时,学校也能构建一个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3]2.4改革教育评价。学校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反馈参考教学的结果。在大学,教师的教学目的不能只是像小学、初中一样,执着于教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体系的构建,学生思维系统的完整度和实践运用能力应成为教学考核的重点。而学生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不能只看老师的素质过不过硬,更要评价老师会不会讲,最终有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东西。当然,只有学生评价是片面的,老师也应该对课堂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纪律等方面。只有实现师生互评,才能保证结果的公平性。2.5构建特色团队。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师的考核方式,通过考核促使所有教师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和经验,保持较高的专业素养。另外,学校也可以邀请其他专业的老师,团队协作,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灵感。此外,除了保持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外,还要不断壮大本校的教师队伍,聘请权威的专业学者,为学生带来媒体领域的最新学习成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通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使新媒体设计专业保持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活力,吸收校内外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调动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对新媒体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不仅要更新教学方式,更要加强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把新媒体设计打造成一个系统化,具备科研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专业,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东西,并且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一丁.论互联网+背景下的平面设计[D].河南大学,2016.

[2]赵鹏.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7(26):98-99.

[3]郑伟.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26):331-332.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6

关键词: 新媒体 职业中专语文 课外阅读

培养职业中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培养职业中专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语文阅读教学单单依靠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与网络阅读的兴起,为职专学生课外阅读开辟崭新的天地,但是网络阅读存在不足。下面我结合对新媒体阅读特点和职专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分析,谈谈新媒体阅读在职专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和优势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和依托,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互动式数字化媒体,给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新媒体阅读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借助电脑、手机等阅读平台,使读者获取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超文本阅读形式,主要包括电脑网络、手机网络、手机短信等阅读形式。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信息丰富和搜索便捷。互联网具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网络阅读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信息容量之大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同时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能够加快职专学生查询资料和搜索信息的速度,搜索便利,节省时间,大大方便职专学生的阅读。

2.信息传递和更新的高速性和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如潮水涌来,可以说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不仅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作支撑,还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互联网更新速度快,阅读环境的开放性程度高,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有利于职专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知识,极大地扩展阅读知识面,提高阅读效率。

3.阅读过程的交互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具标志性的特点之一,是区别于以往媒体的重要标志。新媒体阅读是读者、作者和虚拟程序之间都进行直接的交流阅读方式,通过这种互联网方式体现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有效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4.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自由。新媒体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在查找和检索资料时隐匿其身份的功能,消除他们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使他们的阅读变得更自由。

5.新媒体具有多种媒介有机整合的特点。新媒体不仅能够提供文本,还能够配上动态的图像、声音及视频等,不受时空的限制,符合职专学生追求时尚、个性的特点,是一种充满个性化和乐趣的新型阅读方式,备受广大职专学生的喜爱。

二、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现状分析

1.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接触程度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职业中专学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学得到普及。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得知,有近八成学生家里能用电脑上网,有九成多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对他们平时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情况的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新媒体阅读。从职专学生每周新媒体阅读的次数和时间看,有近六成学生每周阅读的次数在十次以上,阅读时间在6小时以上。从这些可以看出,新媒体阅读已经深入职专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2.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目的

就职业中专学生阅读目的看,他们的新媒体阅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娱乐、放松心情,希望通过阅读缓解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二是获得信息、交流,通过阅读新媒体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另外职专学生善于结交朋友,他们通过交流还可以获取其他学生的信息;三是辅助学习的需要,职专学生通过新媒体的帮助,查找、搜索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提高。

3.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的主要内容

尽管职专学生利用互联网阅读的兴趣很高,但因为缺乏指导,调查时发现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的是那些休闲娱乐类读物,而喜欢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学生非常少。

4.职业中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对职专学生新媒体阅读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新媒体阅读方式以在线阅读为主,占八成以上,从中能够看出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查询的便利性和快捷性,阅读交流的互动性是吸引职专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主要原因。再具体到职专学生网络阅读习惯上,通过调查得知,喜欢采取快速浏览或选择性阅读的职专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七成,通过网络细读精读的职专学生几乎没有。由此可以看出职专学生网络阅读还基本上处于简单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浅层次阅读的状态。

三、新媒体阅读在职业中专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中的作用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7

[摘要]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关键词 ]新媒体 人才培养 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 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关键词 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图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篇8

网络媒体的自律一般是指网络媒体活动参与各方采取自我约束的方式来从事网络信息传播活动,即传播者通过自我管制来管理自己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网络媒体自律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律的地方,首先表现在自律行为的主体不同。传统媒体是新闻工作者,而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无限、无界传播的特点,每个网民可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因此网络自律的主体不仅包括网络媒体新闻从业人员,还包括普通的网络用户。网民在接受信息时,通过发贴、跟贴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扩大了传播信息内容。这就使网络传播具有了即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从理论上说,有多少网民就有多少个信息源,海量信息传播突破了管理边界,给网络媒体传播的形态管理带来了现实的挑战。其次,两者所约束的范围不同。网络自律不仅包括网络信息传播者自身在传播信息时的自我约束,还包括接受信息时自我保护免受不良信息伤害。再次,网络自律的产生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自律多是由社会精英自上而下制定,而网络媒体自律多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重在启发用户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一、国外网络媒体自律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网络媒体自律的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管理,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自律建设开始起步,1997年11月4日,《纽约时报》登出了“克林顿政府顾问鼓励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自律”的新闻。美国是较早推出网络媒体自律激励的国家,1998年出台的《网络免税法》,对自律较好的网络商给予两年免征新税的待遇。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自我约束的“因特网行业守则”。守则规定,只有自愿申请加入因特网工业协会的企业和公司才有资格经营电脑业,经营者不许有误导和诈骗行为,不许故意把不良的伤风败俗的内容放入或允许其留在因特网上。1999年,伯特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Foundation)了题为《因特网内容自律备忘录》的报告。2001年9月,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Europe)的“网络内容自律20条建议”获得采纳,其核心内容就是对因特网上的不良信息实施内容自律与用户保护。

(二)网络媒体自律建设的发展成熟阶段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网络媒体企业大多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受理公众投诉、开展公众教育等方式,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保护公众利益方面发挥作用。如英国设立的英国互联网监看基金会(Internet Watch Foundation,IWF),为英国互联网管理探索出一个良好的行业自律模式。这是一个独立的行业性组织,由董事会进行管理。其签署的《R3网络安全协议》将分级、报告和责任定为其工作宗旨。其工作方式的特点是:首先,各家网络服务提供商作为互联网监看基金会的会员,用自查的方式对自己提供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根据相应法规对那些不适合青少年的色情等内容进行分级标注。其次,英国网民如果发现不良信息即可登录这个基金会网站进行举报和投诉,基金会随之进行调查和评估,如果认定是非法内容,则会通知相应网络服务提供商将非法内容从服务器上删除,并根据情况将问题移交执法机构处理。英国的互联网监看基金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如网络色情等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发展沿革

(一)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起步阶段

在我国新闻网络媒介自律的实践中,很早就有了行业自律的规范,1999年4月8日,国内8家知名中文互联网络站点一一搜狐、新浪、chin、abyte、网易、国中网、上海热线、瀛海威、悠游,在北京召开“中国icp联合发展高层会议”成立大会暨首次会议。中国信息产业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组织由此产生。2002年3月26日,中国130家互联网从业单位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这标志着中国第一部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正式出台。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4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互联网行业自律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互联网行业自律工作。同日,在原中国互联网协会责任与道德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明确了该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政策、法律,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组织从业者开展自律,促进互联网诚信建设,倡导网络文明,受理社会投诉,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004年6月1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net.china.cn)开通,该网站以“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在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方面又迈出实质性一步。同年11月29日,新浪、搜狐、网易三家企业公布了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的自律细则,该同盟的成立表明我国无线信息服务行业的自律工作正深入展开。2005年1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网络版权联盟在北京成立,联盟致力于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4月1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互联网协会同时公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公约号召“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在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2012年5月,新浪网公布了《新浪微博社区公约》,对注册认证、言论、著作权、隐私权等常见问题均做出了说明,并在社区管理方面提出,社区由站方和社区委员会共同完成,用户可对违规者举报,明显违规者由站点处理,有争议者由社区委员会判定。

(二)我国网络媒体自律建设的进程

首先,部分互联网企业已从行业协会推动走向自律,逐步进入到在协会的指导下自我开展自律的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自律已从成长期开始进入成熟期。成立于2004年9月9日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是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家地方网络媒体自律组织。为鼓励会员单位、地方互联网协会会员单位支持和积极参与互联网行业自律,弘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自律精神,中 国互联网协会从200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开始设立“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这是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第一个奖项。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创建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网络监督志愿者、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妈妈评审团、网站自律专员五大自律品牌。其次,网络媒体民间自律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网络自律建设走向新阶段。相对于只有9%的民众把社交媒体当作主要新闻来源的美国,70%的中国微博用户把微博当作主要新闻来源。因此,微博媒体的自律非常重要,可喜的是,2010年1月30日,河北5个博客圈在石家庄签署国内首个《博客圈自律公约》并向全国博客圈发出倡议,倡导博主自律博客行为。《博客圈自律公约》倡议全国博客圈圈主和博友:“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建设文明健康活泼阳光和谐的博客圈;鼓励原创作品,实事求是记录自己的所历所闻所思所悟,不抄袭别人的作品;培育一支高素质管理员队伍,认真管理圈内文章,不传播黄色和低俗的图片和文章;博友之间互相尊重,不暴露别人的隐私,不在博客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圈与圈之间和谐相处,交融共荣,组织健康向上的活动,促进博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高”。

三、我国网络媒体自律的制度建设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体传播的复杂性加大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的难度,在我国新闻网络媒介自律的实践中,很早就有了行业自律的规范,但网络媒体的自律建设却不尽人意。如何加强我国的网络媒体自律建设呢?

首先,确立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的角色定位是辅助者而不是主体。自律的主体是网络媒体自身。政府需要加强引导,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参与和帮助业界实施自律,检查、监督,主要是检查自律执行情况和自律标准的合理性。同时对违规者,需要用一定的行政手段予以惩罚,以维护自律的成果。在网络媒体自律建设中,加拿大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和倡导,具体工作由网络服务商联合会(CAIP)与政府合作,制定行业规范,实行网络过滤和自愿分级系统技术,此外还依靠非政府机构和组织对公众进行互联网教育和引导等。如果政府的角色定位错误,就会使自律失去弹性和灵活性,丧失了自律作为自我管理的意义。国外媒体对社会化媒体的管理都大力提倡职业道德,强调从业人员自律,《路透网路报道守则》在开篇时就声明说这不是一个刚性的规范,只是对记者编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些“建议”。美国互联网自律的手段,既有对博客等的“揭秘”进行核实,来完善内部机制的自律功能,也有发动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信息,强化内部监督的措施。

其次,制定符合网络媒体自身特点的自律标准,网络自律规范必须具有可操作、量化、客观的特点。国外网络媒体的自律规范一般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我国的网络媒体的管理规范主要强调“原则、精神、基本思想”有较大的区别。如路透社的管理规范,除了分项的管理规定外,为了增加可操作性,还有若干个提醒员工注意的具体事项及建议。英国政府对互联网采取的行业自律和协调管理策略,通过分级认定和分类标注技术,让用户自行选择想看的内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