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态渔业论文8篇

时间:2022-02-20 08:24:14

生态渔业论文

生态渔业论文篇1

摘要: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球的日益关注。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及可持续利用,加强渔业环境保护,呼唤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指导。该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本文在回顾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逻辑框架,指出这一框架应当包括绪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政策分析等逐步递进的四部分;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应当成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构建这一学科的过程中,应当对稀缺性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资本观进行修正与拓展,加强既有政策之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逻辑框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4-04

一、引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国乃至全球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1]。解决渔业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从自然科学与技术角度加以研究,而且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以探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和演进规律及其应用为使命的经济学科。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尚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发展及提升。笔者曾撰文对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2],本文在其基A上,对该学科的演进路径进行回溯,对学科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供同仁商榷以共同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及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协和发展。

二、学科发展的回溯与反思

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渔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溯其由来,就不能不从渔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渔业经济学之思想起源可以追溯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斯密甚至更早,而日本学者蜷川虎三1933出版的专著《水产经济学》是最早的渔业经济学专著。之后戈登・史葛(Gordon,H.Scott)在《渔业资源的最优利用经济方法》(1953)[3]及《共享资源经济理论:渔业》(1954)等论文中提出了生物经济平衡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的概念及其方法[4]。1961年日本学者冈本清造出版了《水产经济学》。之后,随着渔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全球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世界许多渔业国家相继将发展渔业的重点由增加捕捞强度转向渔业科学管理,渔业经济学的文献也快速增加。Н.Π.琴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1977)、李・安德森(Anderson,L.G.)(1977)的《渔业管理经济学》,洛根渥尔德与汉尼森合著的《渔业经济学》(1978)、近滕康男的《水产经济论》(1979),清光照夫、岩歧寿男著的《水产经济论》(1982)和大海厚宏、志村贤男等的《现代水产经济论》(1982)等都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著作[5]。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虽然著作数量增加、对渔业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理论阐释逐步深入,但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直到目前为止,国外渔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实质上是就是渔业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问题。我国学者毕定邦[6]、胡笑波[7]等人曾经在系统梳理前任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分别于1990及1995年出版了《渔业经济学》教材。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学术背景的影响,这些教材在学术体系上与全球主流经济学有较大差别。其后国内出版的渔业经济学教材至今尚未能及时系统地整合国内外学术成果,形成能够有效阐释中国乃至全球渔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概言之,从主体看,目前的渔业经济学总体来看仍然停留在以渔业资源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系统整理。

在渔业经济学发展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衰退问题受到了全球关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渔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了经济学家的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起,捕捞、养殖及其相互之间、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经济研究成为了渔业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渔业资源经济研究与渔业环境经济研究逐步出现了交融趋势。

概而言之,对于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言,要真正建立起一门学科,尚需认真总结、梳理和回答如下这些主要问题: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有哪些?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与假设基础上有哪些基本理论?在这些基本理论指导下,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哪些特有研究方法?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哪些可以借鉴到本学科中?如何将渔业资源经济学与渔业环境经济学加以系统整合而形成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体系?如此等等。

三、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逻辑架构

就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架构而言,笔者认为其架构应当包括绪论、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四个逐步递进的主要部分。对四个部分的基本构成,思考如下:

1.绪论。在绪论部分,需要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本学科与渔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和说明。

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应当包括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回顾、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自然资源的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以及渔业生物经济模型等部分。其中,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们既是经济学基础在本学科中的延展,同时也为本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渔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相关经济政策的设计及经济分析提供基础。

(1)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经济学基础理论回顾部分既为本学科提供基础,又是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链接。尽管本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但作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延展及应用,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首要的是界定本学科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面各部分的分析提供基础。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社会福利理论、GDP核算理论、财政、货币与贸易政策等知识的简要回顾。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回顾时,作为经济学基础的延展,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必要对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界定与认识。若资源无稀缺性,也就无需节约,无需研究其开发利用的成本与收益及有效利用与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传统的渔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可捕捞的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配置问题。其中主要讨论的是渔业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在对于水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在传统渔业经济学中被看作是外生变量。因此,在构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时,应当对传统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作一定的延展,这种稀缺不仅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相对稀缺,而是取决于渔业生物资源、渔业环境资源更新能力而产生的绝对稀缺,这种稀缺资源是这一耦合系统中的内生变量。

(2)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生产者或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经济行为中产生了一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的利益并未被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己所获得,或这种不利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并未由产生这一行为的经济主体自身所承担。外部性理论之所以应当被纳入到该学科基本理论之范畴,是因为人类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各种行为不仅会通过对渔业资源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而且还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外部性。可以说,渔业生产、水产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外部性随处可见。如何纠正外部性带来的资源扭曲性配置,在保护好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尽量提高人类福利是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必须探讨的问题,这一问题将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没有外部性理论的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构建起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界定与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有关。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某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妨碍他人同时享用该物品,也不会减少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排他性则指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其消费行为埋单的人排除在消费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而导致经济上不可行。如果一种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说这种物品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物品可能具备非竞争性但不具备非排他性,或者反之,此二者均被归入混合物品,而一些物品同时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称为私人物品。

(4)产权理论。产权是一束界定所有者权利、特权以及使用资源的限制的权利[8]。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绩效会有所差异。冰岛、新西兰等渔业管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是否以产权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关政策的设计、推进政策执行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保护之绩效[9]。要研究渔业资源及其相关的环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必须以产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制度设计、绩效评估。因此产权理论应当成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石。

(5)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它具有与日俱增的稀缺性。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平衡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权益,必须实现此类稀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此,需要探讨渔业资源贴现率高低、产权配置以及资源生物特性、环境特性等对资源跨期配置、动态最优的影响及实现动态最优利用的机制与路径。这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托。

(6)自然资本理论。所谓的自然资本,又称生态资本。“是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包括四个方面:(1)传统的自然自然资源;(2)环境消纳并转化废弃物的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3)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4)生命支持系统。”[10]。

显然,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可以且应当被纳入到自然资本的范畴。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类仅将其当作财富的来源(即资源)而未将其作为自然资本。何以做出这一论断?理由如下:按照R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的资本,指的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无论是何种资本,追求超出其自身价值之外的增量部分是始终是投入此类资源的目的所在。如果将渔业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作为自然资本,就应当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考虑如何实现其存量的补偿及增殖。然而,无论是全球而言还是在国内,渔业生物资源被过度开发、渔业水域环境被污染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在理论方面自然资本观的缺失导致了渔业生物及环境资源的扭曲性开发与不当配置,人们只考虑其开发,不考虑其增殖;即便考虑,也重前者而轻后者。

生态渔业论文篇2

【关键词】生态文化;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文化基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渔业资源的开发中,能够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对休闲放松的追求。

1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分析

1.1生态文化

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大都围绕着物质、行为、制度等方而进行概述。根据实际景观规划的需要,采用柴毅龙对生态文化内涵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2个方而;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主要体现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思想观念、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环境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研究有:李娟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土洪成通过已建景区的典型事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冉琼对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在生态文化旅游规划方面、生态文化旅游经营方面、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大环境方面以及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负面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2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渔业活动方式,指的是利用渔村空间、渔业自然环境、渔业生产场所和渔业设备所进行的一项劳逸结合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达到渔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目的,提升旅游者对于渔业的体验和旅游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渔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渔业良性发展。台湾渔业局从1998年起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强化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的休闲渔业起步于20世纪末,大陆休闲渔业发展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以渔民和小集体白发投资建设为主,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最初的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目前国内对休闲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渔业的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和休闲渔业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2基于生态文化的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

2.1相关理论研究

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的广泛应用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有了生态学领域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与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密切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廊道、基质各要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大小、形状、边缘长度、分布格局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功能。其次是景观整体性原理。该原理强调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构成特定景观,其中的主要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性的生态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不稳定。最后是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的多变与变异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具体的研究可以从格局多样性、组分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进行分析[1]。2)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是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的主要和关键原理之一,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有以下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园林造景艺术,这其中主要是配景和主景、实景和虚静、抑景和扬景的搭配关系,休闲渔业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有经过园林造景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艺术性融入休闲渔业景观中。其次是园林布局方法,园林布局讲究的是景物和视线的相互作用关系,休闲渔业景观中空间感的强弱取决于景物高度和视线的项关乎关系,由此分为开朗景观和闭锁景观两大类[2]。

2.2大连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

1)休闲度假区。渔夫的形象在中外文化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大量休闲渔业中的休闲度假区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渔夫庄园。渔夫庄园的设计在建筑上采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房屋设计,并配备生态厕所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环保设备,装饰风格中更多地采用斗笠、鱼画和鱼形装饰,在增加农家乐氛围的通知彰显远离尘嚣,回归宁静的感觉。2)温室大棚区。温室大棚区主要是提供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及采摘体验,建议大棚建筑采用如下的样式,长80m,跨度7m,高4m,其中种植的品种可以充分体现东北风情和大连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部分温热带水果,让有课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风味。3)渔业养殖垂钓区。休闲垂钓区是休闲渔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推荐将网箱养殖作为主要的建设类型,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殖鱼类既可以用来出售,也可以供游客学习参观网箱养殖技术,同时作为推荐窗口将北方名优特水厂向全国游客进行宣传。垂钓区建设以游客游玩为重点,通过数据调研和相关案例分析,认为可以在垂钓区附近配套建设渔人码头、体验馆、渔家宴和风车乐园等设备设施,共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放松心情,充分体验大连休闲渔业带来的快乐。4)湿地区域设计。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意对于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持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建议建设固定式、永久式的人工建筑。为此建议设置野餐区、野营区两大区域,其中野餐区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餐具和炊具,游客可以自行进行烧烤和野餐,食材可以是自带也可是垂钓所得。烧烤亭建议采用原木材料,减少化工材料的使用。野营区主要选取自然干净的平整土地,供游客再次进行帐篷野营生活体验。

3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中需要紧紧围绕生态文化的理念和要求进行,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本文针对于大连丰富的渔业自然资源,提出了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较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福春,朱琳,王崑,洪丽,张璐,刘威.基于生态文化的休闲渔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24):74-78.

生态渔业论文篇3

关键词: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指标体系;战略方策

A Humble opinion on research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fisheriesBAO Teligenbaiyi1, ZHENG Jihui2(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Dalian 116023, China; 2.The Training Centre, Dalian OceanFishery Group of Corporation, Dalian 116113, China)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is a type of theoryand strategy to develop fisheries and to pursue harmony amongaquatic eco-environment, fishery economy and fishing communi-ty. This conception dates back to traditional theory of fisheries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shows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issues, system ofindicators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but reveals lack of re-search strength and persistence, and academic depth and widthis quite limit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concentrateon macro-research, applied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concept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results concern-ing micro-research, theory research, positive research, assess-ment system, and actual survey are comparatively fewer andweaker. The further research shall focus 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 system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 renovation ofstrategy and methods, expansion of research field, and positiveresearch and advanced research.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theoretical is-sues; system of indicators; strategy and methods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渔业管理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中,中译“可持续发展”①,“可”字表示“期望”或有“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之意。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起草并经有关国际组织②审定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率先提出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1987)。她在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向林业、渔业领域渗透并得到应用,之后很快向农业、开发和生物圈扩展。

其实,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传统的渔业管理理论中也能探寻到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M. B. Schaefer(1957)在其论文《商业性海洋渔业管理的资源解析学和经济学角度的若干考察》中所提倡的MSY理论就是水产品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管理③理论。该理论可由Schaefer的逻辑斯蒂增殖模型(亦称剩余产量模型)所导出:在单位时间(通常以年份为单位)里的资源生物的加入量、个体增重量和自然死亡量统称为自然增加量(亦称剩余产量),则自然增加量与捕捞努力量呈抛物线的函数关系(见图1)。如果只许捕捞与自然增加量相当的部分资源生物,那么资源量水准将维持原有状态。

每年如此进行下去,可以获得此意义上的持续产量SY(sustainable yield)。当投入增至超过该SY曲线顶点处的最大持续产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yield)所对应的捕捞努力量点时,则反而将导致SY的减少,并陷入再生产下降型的滥捕状态。可见,MSY是从生物学角度推算出的最适产量,它只考虑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生产率。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属性来看,MSY还有一些维度上的缺憾,然而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1 Schaefer生产曲线

渔业经济管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孕育和滋养,以及后来对其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渔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要求水域生态环境、渔业经济、渔村社会协调发展的渔业发展理论和战略。传统的观点把渔业经济增长等同于渔村社会发展,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在渔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水域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退、渔区人口膨胀、渔民贫富分化、渔村社会动荡。故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渔业建设及其管理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二、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述评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二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三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均归入渔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分析对象领域。

1.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研究可持续渔业的概念及其发展问题。仓田亨(1997)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与环境和谐且其经营可持续的渔业。[1]此定义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不过,定义项中的“经营可持续”又是何意尚未阐明,或许还应追加揭示“可持续经营”的内涵。片冈千贺之(2000)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认为可持续渔业是“资源管理”加之“社会经济性”的一个概念。[2]此观点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有路昌彦(2004)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同时满足资源可持续性和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的渔业。[3]18此定义亦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然而,还是有待于揭示“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经营体”的内涵。总之,日本学者对可持续渔业概念的阐释基本上是相近或一致的,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定义方式非常简洁而明确。

在中国早期触及“渔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是关青(1996),认为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以传统产品为龙头转向以市场商品为龙头、从单纯的资源开采型转向资源增殖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型。[4]此观点可以看成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初步阐释,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在文章中提及或使用过“持续渔业”或“渔业可持续发展”等词语,然而,不少文章并不是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展开的。

杨宁生(2001)认为,可持续发展渔业就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水域和渔业生物资源,以及不断调整技术和产业运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5]此定义综合性较强,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韩兴勇等(2004)认为,渔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使渔业与环境、人类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相适应,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6]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科技属性。杨林(2007)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技术上应用得当,构成生态环境健康、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生产集约经营、社会稳定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经济属性。再者,因“永续利用”和“持续利用”为同义词,故还有待于揭示定义项中的“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金世昌(2008)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渔业资源和渔业产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8]杨正勇(2008)认为,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发展捕捞业过程中,在经济层面上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配置,在生态层面上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在社会层面上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和社会参与水平的发展。[9]上述两个定义虽然分析对象不同,但是均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总之,中国学者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阐释,其语言表述过于烦琐,文字表达过于冗长,其中部分定义引申于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2.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杨建毅(2004)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每一个子系统中设立具体的指标,对浙江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估,其结果表明,过强的捕捞能力、过度的捕捞产量、污染的海洋环境对浙江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影响。[10]此研究具体指标的设置比较合理,但是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规范性,并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张红智(2010)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学理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农业、林业以及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现有研究成果,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治理4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性框架。同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发展目标等理论问题以及组织建设、程序确定、数据与知识、宣传和沟通、能力建设等实际问题。[11]此研究关于海洋捕捞业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规范,且具有普适性,但是也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即整个指标体系缺乏科技维度。

3.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 有路昌彦(2004)基于其“可持续渔业”定义,给出日本可持续渔业构建条件:对渔业可持续发展而言,资源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而资源可持续性意味着要在最大持续产量(MSY)以内进行捕捞作业。

为了资源可持续性,捕捞限制等资源管理、渔场养护、海岸资源的种苗放流等栽培渔业受到重视;对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而言,所必需的是渔民经营所成立的资源水准的维持、利润为正的捕捞限制以及一定的水产品进口限制或价格政策。[3]207-211此研究给出了可持续渔业成立的一般性设想,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刘军(2006)基于辽宁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近海捕捞过度、远洋捕捞受限、近岸海洋污染、养殖病害严重等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增强危机感、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渔业结构、发展渔业二产三产、推进渔业现代化等发展建议。[12]陈生熬等(2007)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养殖业水域环境污染、资源开发无序、品种种质退化、病害暴发流行、科技含量偏低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养殖结构、实施良种工程、加强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生产行为等对策。[13]崔玉阁等(2007)首先从海洋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海水养殖的环境要素两个方面阐释了大连发展海洋渔业的条件;其次,指出大连海洋渔业在辽宁省地位的重要性,分析其动态发展和结构变化;最后,提出调整、优化海水增养殖业结构和布局,继续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提高公海大洋性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加强渔业支撑体系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14]上述研究均从产业经营角度研究了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尚缺乏全局性观点和视角。

王雪(2008)在概述辽宁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部分功能区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并指出近海海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量减少、养殖技术滞后、远洋渔业受限、渔业发展空间面临转移等问题。进而,提出基于结构调整推进渔业现代化、促进渔业第三产业、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优化海洋产业、加强功能区建设修复渔业资源等方策。[15]此研究视阈比较开阔,但很多方策尚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刘超等(2010)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丰富资源、优惠政策、渔业基础、港口资源视阈对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进行评估,从开发混乱、科技薄弱、条件恶劣、频繁纠纷视阈对其劣势进行评估,从政府重视、休闲渔业、水产品畅销视阈指出其机遇,从周边国家、资源衰退、金融危机视阈指出其挑战,并提出了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16]此研究的优势、劣势分析均疏漏了分析对象的客观性,从而出现一些不妥之处。

三、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后续课题“渔业可持续发展”曾经一时在学界和业界备受关注而兴起“研究热”或作为开场白的“枕词”使用,而近年已趋向收敛之势。笔者不禁要问: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否已经构建好?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从研究述评可以找出其答案均为“否”。况且,基础研究成果甚少,尤其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那么,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在中国总是要回应政界的呼声吗?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为政府决策服务是不可否认的,但笔者要提醒诸位同行的是: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同样为发展学科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此为出发点),更应该为发展经济服务(此为落脚点)。可见,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常青课题。基于此,对于其后续课题提出几点管见,谨供同行参考。

(1)澄清概念本质属性。在先行研究中,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亦有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形式,其本质属性不尽相同,定义表述多种多样且严谨性有待提升。因而,对现有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进行凝练和界定并使之升华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亟待解决的后续课题。笔者认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要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应有治理属性。其中,自然属性应强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经济属性应强调净利益最大化;社会属性应强调生活品质;科技属性应强调更清洁、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接近“零排放”的工艺方法;治理属性应强调政府行为方式、调节机制和法权关系。只有澄清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才可能界定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而才可能演绎出正确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2)完善发展指标体系。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方面的文献却寥寥无几且体系构建不够规范。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理论、耗时费力且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其设置应当遵循“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精神追求原则、法治原则”[17];指标体系的维度应选取概念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科技属性、治理属性;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应由表征体系行为的评价指标、分析指标、目的指标构成;指标类中具体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可测性、可比性、可得性,对指标类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

(3)创新战略实施方策。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文献颇多,然而不少文献是不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进行展开的,而且战略方策提出的依据基本上是存在的问题。因而,有的战略方策不仅实效性不强,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值得注意的是,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方策的“金钥匙”,而并不是“问题”本身。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勿要只停留于一个层面,否则就不能论透问题。故而,应基于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创新性的方策,同时要兼顾方策的可操作性。

(4)拓展领域推进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在内容和性质上几乎集中于概念研究、宏观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层面,而着眼于评价研究、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层面的相对较少且明显薄弱;在方法论上大都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而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相对较少。至今论析极少或明显薄弱的课题将是后续拓展领域,也是完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主攻方向。而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向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渗入,将对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起到推进作用,也将展示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质”与“量”相兼相容的更高境界。

(5)倚重实证调查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绝大部分是以当时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的,尚缺乏渔业、渔村、渔企、渔民调查研究的支撑材料。

生态渔业论文篇4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逐渐完善,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无论是建筑业、林业等方面的管理体系都开始慢慢的趋于科学化、系统化,我国的渔业也是如此,但是随着渔业养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开始变得逐渐严重,基于此,本文针对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的渗透展开研究,论述了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渗透的重要性,探究了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渗透的方法策略,以期对我国渔业养殖的良好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帮助作用。

关键词:绿色理念;渔业养殖;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76

生态养殖理念的形成,为环境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环境背景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我国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相关研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加大了力度,对于渔业养殖而言,其本身对于环境存在着一定污染元素,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保证绿色化的渔业养殖,为生态养殖理念的发展打好基础。

1 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渗透的重要性

万物的生存与繁衍生息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在当前社会下保证社会生态发展的基础。目前来说,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水生态环境受到恶性影响的问题更为严重,这样的问题已成为当下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于渔业养殖而言,一定程度上对于水资源造成了污染,这样的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实现生态化养殖,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渔业养殖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1]。

2 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之中渗透的方法策略

拥有一个好的水体,不仅可以使渔民拥有更多的渔业资源获得更多的收益,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因此,实现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的渗透已经迫在眉睫。由此,本文提出了以下3点策略。

2.1 加强绿色理念的植入力度

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使用绿色方式养殖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由于高产的需要有些养殖者仍坚持使用一些添加产品,这样的做法在提高产量同时,但也带来是一定的问题,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还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因此,要在渔业养殖的过程中,加强绿色理念的植入力度,将绿色理念中的环境保护以及安全内容深化到渔业养殖的过程当中,这样一来,不单单提升了渔业产品的产品质量,解决了生态污染问题,还令人们能够买到放心的渔产品,使得健康得到保障[2]。

2.2 强化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之中渗透的监督管理力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绿色理念渗透,相应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在选拔的过程中,需要对审核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品性进行合理的考核,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监管部门的职权执行质量。当部门设立好之后,监管人员需要定期的深入到渔业养殖户的养殖生产过程当中,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一些不遵循绿色理念的渔业养殖产业进行警告与处罚,对于一些严格遵守绿色理念标准的渔业养殖户进行嘉奖,有合理的奖惩制度,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的渗透[3]。

2.3 加大绿色理念在渔业养殖中渗透的宣传力度

要想保C绿色渔业养殖理念深入人心,前期的宣传必不可少,由专业部门对渔业养殖污染的资料进行汇总,聘请专业的讲师进行宣传,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渔业养殖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传达绿色养殖理念,让渔业养殖户的心中具有着一定的绿色养殖概念,同时也可以派遣专家到渔业养殖户家中进行实地的绿色养殖教学,系统而有科学的将绿色养殖方法策略传达给渔业养殖户,这样一来,绿色养殖理念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加之前文提到的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绿色理念的植入力度,三者合而为一,就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的绿色渔业养殖[4]。

3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渔业的发展,渔业养殖的前景良好,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想要尽量避免渔业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加大对渔业养殖过程管理的力度一定程度上降低渔业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来说,我国已经有相关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但是单单有这样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将具体方法策略应用到实际的渔业养殖过程中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绿色理念能够完全渗透到渔业养殖中,为生态的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溢卓.日本渔业资源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饲料研究,2016(22):37-41.

[2]安然.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辽宁省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11):153-156.

生态渔业论文篇5

关键词:渔业经济;学科建设;理论前沿

中国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渔业体制建立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学科从理论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总结中,探寻了适合于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突出在于发展中国家渔业发展经济学和转型体制国家的渔业制度经济学的世界性贡献。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水产学会在青岛召开的渔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水产专业7+2学科设置中,渔业经济作为2级学科,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渔业经济学科框架[1]。中国渔业市场经济的规范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至今有8年。经过新一代渔业经济学者的孜孜不倦努力,已在渔业行业经济[2-4]、渔业微观经济[5]、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福利经济、渔业资源经济[7]、渔业技术经济、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生态经济、渔业环境经济、水产养殖经济、渔业国际贸易、渔业市场建设、渔业资源配置改革等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种范式方面取得了与世界渔业大国地位相称的成就,并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渔业强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受福建省水产学会委托,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渔业经济学科前沿与现实急迫的渔业经济问题提出探讨。

1产量增长拐点的经济学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持续增长了60多年,期间历经三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恢复性增长,是体制经济学在渔业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挥生产力本能的飞跃。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产业方针调整的结果。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质的飞跃,其中渔业总产量增长拐点。从经济学考察:一是劳动力及成本推手。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省的渔业总产量增长的经验,当人均GDP从4000—8000美元阶段,由于渔业生产劳动特殊性,尤其是捕捞生产,入渔劳动力减少,且劳动力成本推高。

二是渔业消费品全球资源配置。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都把渔业消费自给缺口由渔业国际贸易平衡。我国从渔业出口大国转为既是渔业重要出口国又是渔业资源重要进口国阶段。

三是健康水资源贫乏。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水利建设,包括水资源安全,对水产用水提出警示。适宜于水产养殖的内陆水域越来越小,且让位于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四是技术创新增长不能满足水产捕捞业资源衰退的增长缺口,以及水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负外部性。

因此,增产量是调结构、保消费,渔业增产、渔民增效的物质基础,保持稳定且有一定增长量的我国水产养殖在经济学视野中挑战与机会伴生。由此引发的产量增长极限与技术创新替代是今后渔业经济研究重点之一。

2渔业市场经济下“渔民、渔业、渔村”关系新变化在实证调查中,“渔民、渔业、渔村”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逻辑[33],有别于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元渔业体制。研究结论是,渔民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由此带来的行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以及渔业资源配置研究对象的变化[39][21]。比如,渔用燃油补贴经济分析的争议,是补贴给渔民,还是渔船权益人,还是渔船上劳动者。像晋江、石狮市的主要捕捞渔村,外来工下海捕捞和外雇渔业劳力是否享有渔民生产者所有的权利。

“渔民、渔业、渔村”的逻辑已解构,用市场经济办法[14],正提出现代捕捞业“渔船准入、渔具准入、渔民准入”的制度设计[34]。

3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的经济问题《渔业法》中规定,水产资源捕捞实行限额捕捞,并在投入控制上“双控”。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加剧衰退,禁渔期、禁渔区、禁渔线的效果不彰显,渔民转产转业缓慢等现实,渔业资源经济学上有3种观点争论;一是继续现实主义的限额双控,削减捕捞强度。恢复或提高CPUE。二是推行个人可转让配额或生产单位配额制[43],如学习新西兰ATQ制度。三是增殖恢复资源,平衡增殖与捕捞的经济、生态效益。从经济制度上设计增殖、养护、限捕、休渔等近海水产资源捕捞管理,由于近海水鱼类的洄游性和跨国界,水产资源的国际间谈判及渔业贸易摩擦带来经济学难点问题将持续争议。

4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虽然《物权法》规定了渔业养殖捕捞的用益物权,但还不能解决失海失水渔民补偿问题。

从制度经济学分析,渔业退出的损失,除了渔业在产损失、失海失水损失、设施损失等3部分之外,还应包括渔业劳动技能的刚性损失,海域滩涂财富增值的损失。

其次,从政治经济学分析,农民有集体土地,《渔业法》实施时也规定了滩涂、水域由渔业集体所有,但《海域法》颁布,旧法从新法原则,没有了集体所有海域。现实中有的沿海村和自然村,在解放初期,剥夺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渔农民分得了海域或桁地,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海域或桁地归集于集体大队或人民公社。

失海失水渔民补偿是近年来理论探讨的热点,大多从弱质渔业和弱势渔民方面分析,[10][12][31-32]今后将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5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低碳渔业与碳汇渔业作为2010年全国渔业专家论坛主题,碳汇渔业在水产科技界和国家渔业主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是实现碳汇渔业从经济学角度要解决碳汇价值的评价和计量,还要建立渔业碳交易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规范。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离此则“空中楼阁”。而低碳渔业的经济学问题主要讨论渔业生产节能减排,渔业生态养殖节水、节能、节人力、低排放,可循环,可追溯。

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应深入研究,捕捞生产以柴油“石化碳”换取的“生物碳”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渔业贸易中“碳汇流转”本质涉及“碳贸易”,尤其是我国土地、水资源紧缺下,初级农渔产品出口的碳代价,而相反发展远洋渔业、公海渔业捕捞的产品是国内无碳经济产品。

6公共渔业资源体制问题

“公共鱼池”的渔业资源经济学已被认为哈丁悲剧,西方市场经济的主流观点是推崇华盛顿共识,在美国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托罗姆博士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第3条路径。

“社区管理”在近2年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上呼声很高[7-9]。从我国渔业观察,像泰宁金湖渔业公司具有现代渔业特征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社区管理”带有互助集体性质,因此,实践中比较忌讳。但在日本、台湾渔业权制度中有这种制度设计,可以参考探索。

7渔业基层经营体制

渔业基层经营是渔业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现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基层经营单位有上市的股份公司如辽渔、獐子岛,有股份有限公司,渔村更多的有渔业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合作经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有个体和家庭承包户。从微观数量而言,水产养殖中更多的是个体和家庭承包户,这些渔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3种形式组织起来:一是农业合作社,二是渔业协会,三是公司加农户或企业带农户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于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渔业分散经营现实中,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继续探索各种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业基层经营体制,并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推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8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生产力的经济学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议上讲话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的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我国渔业行政部门历来重视水产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国家渔业部门设立的行业科技专项经费中,都把渔业经济核算、评价作为项目内容,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水产科技创新的经济学要求,前瞻性研究必须与未来水产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公益水产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发为主体必须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价值创新相一致,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相结合,不但从技术经济学层面上推动水产科技创新,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发挥支撑作用。

此外,近2年对渔业保险、渔船安全、渔港经济研究开始成为热点课题。

9福建渔业经济学科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渔业经济工作者,包括厦门水产学院渔业经济教师、福建省水产厅、省渔业经管站及基层渔业经管站等一批人员热诚致力于转型期渔业体制研究,探索了诸如以船核算、单船承包、鱼价放开、池塘承包、荒滩荒水开发等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一些渔业经济理论创新被国家采纳、推行与借鉴。

21世纪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战略研究、国际贸易研究、水产养殖及鱼塘生态经济研究等专题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国海洋大学致力于渔业资源管理经济、渔民权益制度经济研究;大连海洋大学的东亚渔业关系经济、渔业贸易经济研究;浙江海洋学院的渔民组织及经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的南海渔业经济研究以及东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院的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管理经济以及水产技术经济、渔业科技创新经济学等渔业经济研究团队,学科建设,同时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渔业经济学科相对于水产自然学科,表征上存在着研究人员少、课题少、应用成果少,本质是知识体系不健全。

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理论从1768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为标志,已有200多年历史,我国渔业参与国际贸易业发端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及其延伸的理论,我国渔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时间较短,还未形成渔业市场经济的语境氛围。其次,渔业规范经济学研究需要补上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也需要高阶数学基础,博弈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新应用,使大多数文科毕业、不擅长数学的学者显得束手无策。而对于理工科转行的学者缺乏扎实的规范经济学分析。再者,我国渔业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且长序列数据不易寻找,给实证经济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渔业经济研究已成为稀缺资源的学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非常重视当前渔业经济研究急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把渔业经济研究列入重要的政府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渔业经济专家协力作用,为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福建省渔业经济学科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生态渔业论文篇6

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若干举措

张南昊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100  )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渔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依据,以期为我国的现代渔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渔业经济;效益;举措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出现了一定的繁荣发展的局面,渔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大力发展,渔业经济的产量大幅度提升,渔业外贸经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我国渔业经济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喜的局面。有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的总量已连续十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水产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1]( 李明峰.关于生态渔业问题的初步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2004,19(11):5-8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渔业经济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以及挑战。这些问题包括渔业生态效益的低下;渔业经济结构的单一;渔业科技含量较弱;政府对渔业发展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的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8.55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N].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2006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渔业经济良好正常发展,成为我国渔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瓶颈,为此,我国需要大力研究渔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的优化策略,促进我国渔业经济朝着高效、生态健康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渔业经济改革。

一、强化渔业科技创新,促进水产业迈上新台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达的今天,无论实现怎样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含量是不可缺少的,更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渔业经济中重点抓科技进步也毫不例外。第一,积极引进新鱼种,努力创造一批名优水产品。通过科技进步,深入研究鱼的品种特性,着力培育出产量大,营养元素高的特色鱼种;培育具有特色养殖品种,实现渔业产量的大幅度提升,第二,管理部门聘请相关渔业的专家学者,对鱼类养殖者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鱼类培育、养成以及疾病防控等现代渔业生产技术,促使渔业发展有技术保障,实现养殖业在新型养殖者的管理过程中的,高效、安全的发展。第三,利用科技技术发展绿色渔业,在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渔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利用先进的鱼类监控预测系统,适时对鱼类进行检测,分析各种数据类型,以便随时进行综合治理措施,预防鱼类生活环境的污染。第四,采取新型的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在田埂硬化了的田块之中,实行种稻、蓄水、养鱼这样的“三结合”的模式,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而且也实现了水产效益的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各项资源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生态立体化养殖。当然,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的方式方法并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点,可以遵循的方法还是很多的,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和从业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二、努力创新渔业发展思路,保障渔业科技入户顺利实施

    单纯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渔业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渔业发展趋势。要想实现现代渔业的高效、安全、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打破旧有的渔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现代渔业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思路。首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领导,积极完善渔业发展创新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以农办、财政、水务、科技协会等为主要部门的渔业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对渔业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工作任务予以适时的下达,经历梯级层次的目标责任机制,统一负责渔业发展的相关事宜。其次,加强必要的宣传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例如广播、报纸、电话、电视、网络等等现代媒体技术,对渔业发展项目以及营销等环节进行适时的宣传,营造出浓厚的渔业发展氛围,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采集各种关于渔业的信息,适时的进行发放,让人们了解渔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实行必要的奖励机制,对于有优秀渔业养殖效益的专业户进行奖励,以此激发人们对于渔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建立重点示范区,并给予技术支持。

三、加强渔业政策倾斜,促进水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的支持是各项事业的最有利的保障,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政策、服务方等多面予以各项发展以必要的支持,从而促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取得优异的发展效益,渔业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策需要大力整合相关资源,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为了使得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和发展,需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龙头企业以及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而这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渔业科技入户为中心的,继而政府对各个项目加以整合,实行统一的安排,协调各项之间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该予以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便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大力加强现代渔业发展,可以引入相关的业主,加快渔业园区的建设,在凭借渔业科技入户的契机之下,将水产业的发展纳入到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之中,使得各项发展资源得到共享,为渔业经济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发展环境。最后,可以因地制宜,创建具有优秀特色的渔业经济。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在全面采集各项地理和人文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的分析,制定适合于每一个地方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特色。而且可以通过对一些比较好的渔业基地进行推广示范,积极借鉴相关的经验,实现共同发展。

结语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来看,如果采取具有有效和针对性的策略来发展渔业,我国渔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发展前景还具有很大的空间的。当然,关于我国渔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的方法与策略并不只是上述几种,只要深入研究和认证探讨,还是可以制定出更多有利于我国渔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切实可循的方法,相信在管理部门、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事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渔业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明峰.关于生态渔业问题的初步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2004,19(11):5-8

[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N].农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2006

[3]李明峰.生态渔业论[J].渔业经济研究,1995(4):5-10

生态渔业论文篇7

王金玉同志在黑龙江省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拜泉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黑龙江省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拜泉坝场会议参观典型简介

搞好水面资源承包开发加快建设渔业强市步伐

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文件”精神加速构建渔业经济新格局

挖掘资源潜力突出综合效益加快贫水区水面承包开发步伐

靠政策推进水面资源承包以开发牵动渔业生产发展

抓住机遇强化领导加快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步伐

抓水面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双鸭山市政府召开水面开发暨渔业生产宝清现场会

全省上半年水面资源承包开况总结

发挥职能作用强化保障措施切实搞好水面资源承包开发

牡丹江市召开会议率先贯彻落实拜泉现场会精神

水产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大力推进水面资源承包开发加快水产业支柱产业建设——齐齐哈尔市水面资源承包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稻田养鱼是开发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突出群众是投资和受益的主体实现水面资源承包开发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加快水面资源承包开发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化高产高效型渔业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渔业经济

庭院养鱼使我们走上富裕路

世界水产品贸易竞争力与产业内贸易分析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降低牡丹江市水产养殖业成本的研究

农业产业链管理在河蟹产业中的应用初探——以江苏兴化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为例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初探——以舟山蚂蚁岛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例的实证分析

茂名市滨海休闲渔业模式与初步实践

概述生态平衡与生态经济平衡

实施渔业品牌战略势在必行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浅议漳浦无公害水产养殖推广工作

克氏螯虾与鲢、鳙鱼池塘混养技术

高密度暂养黄颡乌仔试验

双棘黄姑鱼越冬技术研究

泥鳅在北方池塘的养殖技术

教学局域网管理之我见

黄酒:岱山渔民不解之缘

渔业经济研究2005年总目次

国外TBT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影响的效应分析

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大连市海洋综合管理新体制构建探讨

福建沿海渔港空间布局与渔业生产适应性分析

试论渔文化、鱼文化与休闲渔业

中国海岛生态旅游研究

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

浙江舟山水产业投资非洲之策略研究

我国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发展罗非鱼养殖的优势

浙江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未来走向

关于发展渔民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建议

试论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效益

论《渔业企业管理学》新篇章

整体的产品概念与水产品整体观念

加速转换国有水产生产企业经营机制的探讨

关于建立哈尔滨市乡镇水产业综合服务站的意见

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我省水产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初步探讨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所信息部门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的探讨

扩大“渔民绿色证书”制度试点的前景——黑龙江省两期六乡镇“绿证”试点的调查

生态渔业论文篇8

关键词:碳汇渔业;海洋牧场;市场激励;战略机遇期

一、引 言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不下的宏观背景下,唐启生(2010)院士提出,应当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即所谓的“碳汇渔业”[1]。大力发展海洋渔业不仅为国民的蛋白质来源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低碳化养殖和碳汇处理,还可以实现生物固碳的生态环保价值,此举一举两得,对于我国海洋渔业乃至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 我国碳汇渔业商业化发展模式探究

碳汇功能是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众多海洋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当前我国的渔业捕捞、渔业养殖市场以个体经营为主,渔业活动过程中缺乏科学知识的引导,渔民过分注重捕捞数量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涉及海洋生态健康、低碳环保等理念的认识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无法对实行碳汇渔业的渔民及不实行碳汇渔业的渔民进行有效区分,这就意味着无法有目标、有重点地对采用碳汇渔业进行生产的渔民加以激励。此外,现有的碳汇技术还不足以带来显著的渔业增产,因此,渔民缺乏改进生产工艺、采取低碳手段的生产动力,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大多数渔民选择沿用原有的养殖、捕捞方式,使得碳汇渔业的发展停留于理论层面,而不能再实践中广泛运用。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渔民是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只要通过碳汇渔业能够获利,无论这一利益的来源是渔业增产还是政府补贴,他们都会主动选择转变传统作业方式,积极配合推行低碳渔业,发展碳汇渔业。因此,如何科学调度市场只能,让渔民在碳汇渔业发展过程中有利可图,是推广碳汇渔业的关键。鉴于碳汇的受益者是包括政府、渔民、公众在内的所有人,碳汇渔业推广过程中成本的分摊成为决定该技术能否实施的关键。首先,渔民不会主动承担,恰如前文所述,碳汇对渔民的渔业生产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明显,因此,渔民自认为是所谓的“局外人”;公众也不会主动承担,因为在公众眼中,碳汇渔业的实行对自己的渔业消费行为并无明显影响,相反,公众会担心因实行碳汇渔业导致鱼类产品价格上涨并转嫁给自己,从而损害了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政府作为社会制度机制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别无选择,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碳汇行动关系到所有的利益群体,也必将使每个群体受益,而在渔民、公众对此不能全面认识的前提下,政府必然要站出来,做一个执行者,让所有因碳汇而获益的人(包括渔民、公众)均为碳汇渔业的实施买单,这也就意味着,在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的高碳社会,政府必须充当利益分配者的角色,因此,科学合理地分摊碳汇渔业实施过程中的成本,使从事碳汇渔业生产工作的渔民得到经济上的额外收益,是推行碳汇渔业有效实施和推广的根本途径。

当然,不可否认,在对是否采用碳汇渔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难以有效区分的现实情况下,部分渔民可能会存在拿着碳汇渔业的补助或相关收益却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做法,即投机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碳汇渔业执行效率低下,而政府为此花费的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环保效益。为避免该问题的产生,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对违反碳汇渔业生产要求的生产行为加以处罚。当然,倘若想从根本上杜绝投机行为的产生,必须加强碳汇渔业技术指导,使渔民的渔业生产量能在碳汇技术的指导下显著增加,这样渔民有了信心,自然会选择改进原有生产方式,运用碳汇渔业技术实现增产,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并随之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碳汇渔业的具体商业化发展模式如下图:

三、碳汇渔业商业化发展模式实践——以青岛市海洋牧场建设为例

作为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地区,青岛市在我国碳汇渔业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探索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近五年来,以崂山区王哥庄为代表的青岛渔业生产地区致力于“海洋牧场”建设。杨红生在名为《关于科学推进青岛海洋牧场建设案》的提案中曾明确指出,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单一依靠人工鱼礁的投放,还应注重相关要素和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建设适宜人工鱼礁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海区的理化环境和海底状况,设立近岸海草床或者海底海藻场;选择适合不同海域的自然海洋生物物种进行增殖和底播;并保证生物繁殖、苗种繁育区和休闲娱乐区的合理划分,全面综合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2]。

在王哥庄海洋牧场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渔民还是公众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海洋牧场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财税补贴、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渔民的生产热情。鉴于渔民对海洋牧场建设的相关技术措施了解有限,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龙盘海洋生态养殖公司等相关科技企业参与牧场建设,为广大渔民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并有效整合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海洋科研顶尖机构,使渔民在海洋牧场的高效渔业生产活动中获益,鱼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升,广大渔业消费者的利益也得到了相应的维护,在享受低价高质的渔业产品的同时,还可以观赏奇特的海洋牧场景观,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重收益。

四、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的碳汇渔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相关概念不断完善,但在碳汇技术研发、碳汇市场培育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有限,不利于碳汇渔业的大面积推广。然而,从目前的发展前景来看,我国碳汇渔业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发展碳汇渔业,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于实现海洋生态文明意义重大。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发展碳汇渔业,能够科学提高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发展碳汇渔业,是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碳汇渔业要求不能损害水域环境,充分运用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渔业效率,增加产出效率。渔碳汇渔业的发展为提升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渔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必然会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发展碳汇渔业,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渔业资源减少的趋势,发展碳汇渔业会这成为渔民增收的新契机。当然,增殖放养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渔民的捕捞行为是否理性,否则,一味的竭泽而渔,不仅不能发展好碳汇渔业,增殖放养不会产生持续性的良好效果。

由此可见,碳汇渔业的发展,既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更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1.密歇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3.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