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8篇

时间:2023-09-22 09:30:19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1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并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给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键词:国际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创造性的发挥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的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中国有3亿多名青少年学生,其素质的提高,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什么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虽然与人的遗传及胎儿期发育不无关系,但更是后天教育和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素质是以往全部活动的客观结果,也是以后活动的主体条件。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了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党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质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的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人的这种主体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培养,就是人的素质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也可以引进管理方法,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人的素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落后是因为技术、设备的落后,于是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结果由于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同样的技术设备、同样的方法,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际竞争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然而课堂教学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只是去讲 、去教,更应该组织学生去学、去实践、去动手应用。保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的开放型课堂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课堂教学中,只教知识的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目的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层次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一定的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向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要有机地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在各科教学中加以实施。通过美育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使他们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促进各育的发展,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 改进教学方法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人的品质养成是第一位的,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还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和人生的境界。古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讨:“止谤莫如修身。”(《中论·虚通》)止谤是针对别人,修身是针对自己。评定一个人,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自己的内在修养展现给别人的印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书经》)宽容和大度难为,确实大德,自古皆以为然。“饵之下,必有死鱼。”(《经略》)贪欲乃修身大敌,拒绝香饵的诱惑比自身的苦修更为艰难。“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才是做人应有的风骨。“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境界,让自己如水般淡雅。德是做人之本,一个人的理想、道德、情操都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完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必须具备起码的社会公德,而且社会文明程度与公民道德水准相辅相成,公民道德水准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要求公民的道德水准越高。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什么呢?是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是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有些学校挖空心思的搞一些德育教育活动,而且视之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失之偏颇。德育教育活动不是不可以搞,但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系列,切忌多而杂。真正教育主渠道是教者的以身作则,教育工作者是受教育者的榜样、楷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而且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而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这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这就是实实在在地实施素质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渴望不可及的,而就在我们身边。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每天有7-8小时生活在校园里,校园的环境、氛围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以前搞应试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现在实施素质教育,有的人总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全盘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不现实的。实施素质教育,智育仍然是最主要的方面,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的全部任务中比例最大,花精力最多的也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班级授课制将是很长时期内最好的教学方式。不过,在智育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变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为以综合素质衡量学生。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性教学方法。

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并不否定第二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功效。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人特长创造了良好契机。又因为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性强,将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于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同时,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再认识的有机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四、建立和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和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创造一个合理评价、公平竞争,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首先要特别重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思想是行为的指南,要通过组织学习、讨论等方式,使教师对素质教育达成共识,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是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实践的无形指挥棒。评价对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导向作用。没有正确的评价,很难有正确的实践。

对于中小学,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综合因素。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教师队伍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的强弱,是学校能否不断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基本影响因素。因此,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学校自身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要以“能力为核心”,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上来,认真研究这种能力的现状,研究如何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2

关键词:项目导向;渠道管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43-03

一、教学模式理论

近年来,教学模式依循着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的进程不断演进。

模块化教学:该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分为“MES”和“CBE”两种流派。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称为“任务模块”;而CBE则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称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的共性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区别则是:MES“任务模块”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CBE“能力模块”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适合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即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即一专多能。

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提出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本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零星地介绍到我国,尽管并不系统,但一些核心思想已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就基本上是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建构的。

项目导向: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强调项目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高效地传授给学生。项目导向是近年来一种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实践能力强,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方向

①重构课程体系: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建构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设计课程结构。②重组教学内容: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③转变教学方式:变化学科型课程教学中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建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④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⑤课程教学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⑥课程教学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

2.课程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

渠道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课程。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了解行业背景及本专业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熟悉市场营销各环节工作内容和流程,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市场管理和一定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等职业技能,能从事工商企业及其它组织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管理等工作内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本课程设计思路

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渠道管理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渠道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任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之路,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思路为: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达成目标。

4.职业岗位描述

通过调查研究综合三家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公司:河南某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某机械公司中的渠道专员招聘岗位任职要求描述。

职位描述:①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能独立处理和解决所负责任务;②协助渠道伙伴策划市场活动,负责推进市场活动展开;③进行商及大客户的开发和渠道关系的维护、具备较强的渠道管理能力;④负责各商及零售终端激励执行情况跟踪督导;⑤分析潜在问题并跟踪客户问题;⑥配合并提供售后服务。

5.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的渠道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设计建立合理的渠道,选择合适渠道成员,维护渠道关系,激励渠道成员,化解渠道冲突,调整优化渠道结构,构建良好的企业产品流通系统,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从事营销管理活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实践渠道专员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之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项目实施

1.教学项目:完成一个企业产品的区域分销实施方案

子项目一:企业产品介绍、优、劣势分析、区域分析。工作任务:详细清楚介绍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等;知识目标:行业企业、产品、区域、消费者、企业产品的优劣势分析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状况;分析本企业产品状况;SWOT工具运用。

子项目二:本项目备选渠道方案可行性分析、竞争企业渠道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本地区竞争企业的渠道模式;制定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模式;分析影响方案的相关因素;知识目标:竞争企业;渠道分销方案模式特点;影响渠道方案的相关因素;能力目标:制定符合本企业产品的渠道分销方案;本企业产品渠道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制定的各种因素依据。

子项目三:选择和评价渠道成员。工作任务:选择渠道成员和评价渠道成员;指出重点选择的评价指标和依据;知识目标:了解渠道成员及构成、渠道成员选择依据、渠道成员评价指标;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成员状况;如何选择本企业渠道成员;如何评价本企业渠道成员。

子项目四:中间商维护控制、解决渠道冲突问题。工作任务:渠道力来自何处;怎样才能对各级经销商的维护控制与管理;如何解决渠道冲突问题;知识目标:维护经销商等渠道系统;渠道力来源;各级渠道成员管理控制;了解渠道冲突;解决好渠道冲突的办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的渠道力来源;如何维护本企业渠道系统;管理控制各级经销商;合理解决本企业的渠道冲突。

子项目五:渠道激励。工作任务:如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渠道激励政策,能够激励经销商更好的合作共赢;知识目标:激励、渠道成员、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成员激励的方法;能力目标: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激励方法的特点分析;做好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成员激励工作。

子项目六:优化调整渠道方案。工作任务:根据企业所处阶段,怎样调整渠道方案,使方案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和经销商;知识目标:企业发展阶段、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渠道方案优化方法、渠道成员管理、调整渠道方案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分析本企业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管理;掌握渠道方案的优化工作。

2.项目实施

(1)项目。①布置任务――教师。首先布置一个任务――把已知企业的产品分销出去;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如何把已知企业产品分销出去;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联系实际、本区域企业);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做。

(2)子项目举例。①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确定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备选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操作。

3.课程考核评价

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结合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实践作业、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最终成绩=平时考勤成绩×10%+阶段考核成绩×20%+实践考核成绩×3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40%。

(1)阶段考核。以项目任务为考核单元,采用课后案例分析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成绩各占10%。考核评价标准: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完成书面作业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解释思路,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切合实际,自圆其说。授课教师根据操作规范考察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成绩。书面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2)实践作业考核。以学生自选一家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制定为基础,完成本课程的实践作业考核,渠道方案具体应包括六个子项目内容。实践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考核评价标准:学生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方案是否具有新意和科学性,是否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材料是否翔实、有力,逻辑性方面有无问题。从方案结构是否完整,表述是否严谨,语言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审核,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3

一、中职教育的培养内容

(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个健康的人

中职教育应该尽最大能力为培养健康的人而实施教育。一个健康的人,首先是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身体是人之生存之本,也是人为他人、社会服务之基础。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承担起个人、家庭、社会所需要的基本劳动。其次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一个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利用自身健康的身体和所学技能成为符合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专门的中初级人才和劳动者。

(二)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公民

无论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社会需要教育部门提供一个具有合格公民素质的人。从广义上看,公民素质就是指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李芳)。国家的中职教育方针指出,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这里强调了全面素质即公民素质是最为基础的。只有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培养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公民。

(三)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个具有职业能力的人

中职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从无业成为有业的人。要成为有业的人,学生就必须具有符合社会建设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根据自身对待职业工作的信念,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完成具有目的性的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技术能力、社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教育对象的特点

现今,中职教育对象和20世纪末的教育对象已经有了显著变化,这也是现在中职教育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和中职教育的现状是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和把握的。

(1)中职教育对象文化基础较差。近几年,随着初中生源的卜降,大部分的中职生在文化课程这些基础课程上是无法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的。

(2)中职教育对象的公民素质较低。中职教育对象受家庭环境、社会多渠道文化灌输的影响,学生的社会道德、法治观念、行为习惯、对真善美的认知等公民素质较低。很多学生从小缺乏公民素质培养,没有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观念,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生活中有小良习惯,缺乏对社会真善美的认知。导致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小服从学校管理、缺乏礼义廉耻孝、自目趋从迷恋自身认可的事和物等等。

(3)中职教育对象缺乏系统稳定的职业理想。中职教育对象大致都是15-18岁的青少年,有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学习渠道,家庭小愿学生过早打工,而在看似被迫的环境之卜来到中职学校学习。对于将来要成为一个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学生是茫然的,更无法设象在所学专业技能上成为精英。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职教育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检验标准,构建中职教育实施途径。

(一)实施主体定位准确,办学实施具有科学性、发展性

1实施主体转变观念,办学定位科学

国家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在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的时期,中职教育实施主体必须随之转变观念。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素质和一定职业能力的社会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

2符合社会建设需要,专业教学计划具有发展性

社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变化,要求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必须快速的相辅相成的制定。小仅要迅速跟进这种变化,还要能够敏锐地把握社会需要的发展态势。只有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培养的人才能够让社会满意。

(二)中职教育对象培养是一个低层面、全方位、多渠道的过程

中职教育面对的对象特点是不必回避的。针对这类教育对象,中职教育要着力培养健康的、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具有合格素质的人。对于教育对象文化基础薄弱这个小争的事实,这个培养工程注定是低层面、全方位、多渠道的。

(1)低层面的培养过程。针对中职教育对象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实施的内容必须低层面化。基本道德观念、文明礼仪、法律法规、基本真善美的认知、有一定良好生活等都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2)全方位的培养过程。中职教育的内容是低层面化的,要让学生能够养成,却又是复杂而又艰难的。社会、家庭、学校三者要共同协作,形成一个连贯共同的立体空问。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相辅相成,学校应是全员一体化,共同实施教育内容。这种全方位的培养过程只有一个培养目的,就是促成养成教育的实施。

(3)多渠道的培养过程。低层面的养成教育要养成要靠多渠道。学校教育教学内容要浅层面,涵盖面却要丰富广泛。实施内容的方法要现代化、多样化、趣味化。学校的氛围建设要营造积极、健康、文化、青春气息。社会平台和学校平台要融会贯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中职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否能够成为社会建设所需要初中级专门应用性人才。学生具备了谋生的技能并为社会建设所需要。这样的中职教育必然成为好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中职教育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

(1)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中职教育课程中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否达到有机统一,二者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和社会发展的步调协调一致,这是学校时时专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需要教育单位加大对教学软硬件设备投入;需要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只有灌输给学生最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教育内容,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社会建设中才能有用武之地。

(2)校企合作贯穿教育始终。中职教育加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接受技能训练,更为真实地融入企业和学校文化,更为有利地锻炼社会沟通协调能力。学校所有实施的教与学的过程都是学生获取技能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启发性原则;教学科研一体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一条基本途径。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素质教育理解成削弱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毕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其二,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功能。拓宽和深化知识教育是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问题是我们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把知识的存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以学习者全部智慧和知识的源泉自居,是替学生拿出现成真理的“讲坛圣人”。因而在根本上扼杀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笔者同意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观点:“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是教改的一场攻坚战。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教师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即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就此,本文谈以下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所要求的,也是“教学的教育性”原理所决定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2](P335)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贺拉斯曼则主张: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德教养应当先于知识教养。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3](P14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帮助、指导年轻一代在道德、体能、文化、人格和潜能等方面获得最佳发展,而不是引导他们追求在群体中相对优胜的发展位置。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是指各学科教学内容中均蕴含有大量的思想政治及德育因素,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深入发掘各科教材中丰富的政治思想德育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传道”于“授业”之中。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内容,或者说如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笔者认为应主要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教师必须深入发掘各科教材中丰富的政治思想德育因素,努力把握知识教学与思想德育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把知识教学和政治思想德育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注意知识教学,又有德育内容渗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教书又育人。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认识实际,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探索人生的开始阶段,世界观尚未最后形成,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决定了他们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什么是理想、前途,今后一生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及道德方式等;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够,社会经验缺乏,视线往往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迷惑,以致受到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思想认识往往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及处理问题。我们说,学生能否真正做到从“知”到“信”再转化为“行”,取决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手段。三是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为主的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充分展示两条线索:一条是知识本身的线索;另一条则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付出的艰辛劳动、作出的牺牲、体现的精神等。“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紧紧抓住这些感人情节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陶冶学生的品质、意志及修养。当然,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但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和依据,离开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德育因素生拉硬扯思想德育教育,只会使学生反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且,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还必须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并不是说每一个概念、原理等都要有思想性;二是必须反对“德育自发论”的思想。有人认为,传授了知识也就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德育教育,因为水到渠成,这便是所谓的“德育自发论”。殊不知,讲清知识本身,不会自然就有思想性,它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寓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激活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

关于启发式教学,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启发式教学,从本质的意义上讲,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体现启发性原则或思想。其核心是启发学生思考、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式,就应属于启发的范畴;相反,没有深度广度,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行为,则不能称之为启发式教学。同时,笔者还认为,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激活课堂教学,这既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之所在,也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团中央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状况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老师课堂教学注重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他们不赞同是“学校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的结果。这就充分说明:课堂教学确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激活课堂教学则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如果笔者对启发式教学的上述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注重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进而激活课堂教学。

转贴于 (一)创设情景,激发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现象或实际问题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等出发,形成一种情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教师从情景中、在学生的迫切需求下,引导学生探索:通常是依据新知识的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并针对新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经过教学法的加工,设计出一些具有内在联系和多功能的问题系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新知识。

(三)启发思维,促成理解。要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启发,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激活思维状态、暴露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四)指导练习,产生迁移。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认知策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迁移能力,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

总之,多角度运用启发性原则、激活课堂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思考、计划和组织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和充分的活动时间,既能够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三、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这一“主渠道”发挥作用的关键。换句话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只满足于上课传授“知识点”而不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能很好履行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组织者的职责。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本身,既是教育学生的内容,也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教师若失去了这些,也就基本失去了教育学生的手段。所以,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于一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越来越依赖于教育教学科研。具体说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教学研究,应主要做到:

(一)增强研究意识。教师要善于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许多教师并非没有研究能力,只是缺乏研究的意识。而一个教师若无研究意识,便不会有新的发现,也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更不会有大胆的创新。

(二)掌握理论武器,提高思维水平。教师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寻规律,反过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并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

(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教育动态。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做到勤读书,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淀的过程。但学习并不仅仅是读书,学习理论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思考。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同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不断获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

(四)勇于探索,勤于总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非智力因素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处于导向地位,因此思想政治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学生知识的长进、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都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予以灌输、点拨和指导。这样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发展能力转变;由只把学生视为教育的客体向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转变;由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转变。

那么该如何注重实效呢?

(一)要求教师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备课

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能力目标,还应有能力目标和道德情感目标。三者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样,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而教师备课负担却加重了。

(二)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应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对教材中重点、难点能够化整为零,分层次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而不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困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学生的思想活跃,在教学中应针对教材与社会实际,提出一些热点问题,如“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商品社会人性本私”“对于金钱的看法”等问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组织他们自己动手撰写小论文,使他们在学会知识基础上达到“会学”的目的。只要是有助于增长学生能力的方法都可以一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去学会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便随时应用。

(三)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力量

教师育人更应注重自律。教师言不由衷、言行不一也将成为德育教育的大患。因此,教师应该以德育德,以美育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加教育魅力。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

教育教学表明:一个人成才,要靠他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在成才上起决定作用。因为理想、情感、道德、意志不仅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也是一个人学有专长、精益求精、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

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要求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去努力尝试。

(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企业兼并、破产、职工下岗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最终使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识不断更新、全面成才,才能适合未来需要,这样就会激发其内在动力主动去学习,提高全面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挫折感意识

从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失败说起,点拨学生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一个人只有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所成就,摆脱挫折困惑,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理想实现而努力。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分析我国的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正视我国岗位拥挤现状,充分认识到我国第三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基层企业、农村的有大量就业机会。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创造素质教育氛围。政治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探讨,也可以开座谈会,请学生家长以及本校小有成就的毕业生谈其成功之道,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教育他们应用发展眼光看世界,而不应局限于眼前的小范围内。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6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培训培养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1-0057-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人才的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主渠道、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德、智、体、美、劳各有完美结合为途径,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为功能的一件教育模式。提高人的素质就是使人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发展,并使之进一步完善,提高人的素质必须通过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自觉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语文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中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注意这种差异,就谈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样的不注意差异,就谈不到因材施教,更不可能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做到这点必须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标准简单划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复习旧知识、字词的识记与理解、背诵默写等容易掌握的内容,必须要求全班学生掌握,这样使每一节课全班学生都有所得在检测目标这一环节,教师设计问题也要有层次性,简单的问题提问学困生回答,难度较大的就提问优生回答,高难度的就提问尖子生回答,这样就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由此可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断改进教法,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榜样激励、情感教育、德育渗透、小组比赛等进行素质教育。榜样激励:我借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如教学成语“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借助主人公刻苦读书的经历,为学生树立好学的榜样,与现代社会良好的教育条件形成鲜明对比,勉励小学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勤奋努力,学有所成。情感法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思想智慧的结晶,文采优美,含意深邃,思想内容涉及得十分广泛。例如教学《观潮》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之际理解教材内容中的丰富情感,让他们有自己的感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起单纯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老师教学时不能进行单独的说教,要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无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思想意义。有的文章通过反复朗读或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范读,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自觉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还有的文章要善于点拨渗透,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如教学《我的战友》时,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在烈火中忍受住巨大疼痛,一动不动,以致在烈火中牺牲。这种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抓住课文的动情点,进行点拨,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性格的剖析,培养学生完美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首先要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和探讨 -- 这是人物形象分析的必要步骤 -- 或抨击或颂扬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其次,我组织学生探讨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最后,组织学生对自己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典型人物形象的性格归类排列,并为自己设计一个完善的性格,如豁达大度、聪眼机智、任劳任怨、干练果断、坚强勇敢等性格,并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地训练与培养。通过以上步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熏陶和培养。培养学生完美的性格、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责无旁贷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此大显身手。语文教改多年来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是什么,我认为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不可忽视,那就是只在教学方法上忙碌,而未能明确教学目的。其实 “应试”只是素质中的一项能力而已,而“应试教育”的缺陷就在于将教学目的单一化、简单化。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了综合素质,自然也包括应试能力的提高了。

五、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我们应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历史,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我不仅教学生学习,而且要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变了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使学生在启发式的引导下,奋发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92-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片面的从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动课程设计等方面理解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以为“文化课+劳动技术课=素质教育”还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学生减负、也是学生特长、培养能力、轻松教学……”凡此种种,结果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的研讨,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一条基本途径。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素质教育理解成削弱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毕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其二,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功能。拓宽和深化知识教育是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问题是我们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把知识的存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堂教学仅仅看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点”的教育,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以学习者全部智慧和知识的源泉自居,是替学生拿出现成真理的“讲坛圣人”。因而在根本上扼杀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笔者同意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观点:“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是教改的一场攻坚战。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教师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即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而展开的,而不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思考。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未能充分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未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未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个性教育,只重知识传授而未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导向作用,教师、教材、大纲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是主动思考、观察、理解,而非被动听讲。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探求知识,更应培养其能力和个性才能的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多样化、灵活化,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这一“主渠道”发挥作用的关键。换句话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只满足于上课传授“知识点”而不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能很好履行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组织者的职责。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本身,既是教育学生的内容,也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教师若失去了这些,也就基本失去了教育学生的手段。所以,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于一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越来越依赖于教育教学科研。具体说来,教师开展素质教育教学研究,应主要做到:

一、增强研究意识

教师要善于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许多教师并非没有研究能力,只是缺乏研究的意识。而一个教师若无研究意识,便不会有新的发现,也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更不会有大胆的创新。

二、掌握理论武器,提高思维水平

教师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寻规律,反过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并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

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教育动态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做到勤读书,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淀的过程。但学习并不仅仅是读书,学习理论光读书是不够的,还要思考。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同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不断获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

四、勇于探索,勤于总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篇8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从而让自己的内在得以提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一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校园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仅只需具备读写、计算潜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以前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透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潜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就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用心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透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明白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务必将学科教学资料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务必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务必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贴合法律意识构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就应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一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礼貌、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透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理解深刻的教育。同时,透过批阅,对学生进行应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握“渗透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齐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务必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理解渗透的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到达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样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转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但是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潜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二

透过两年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培训和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此刻的学生“天不怕,地不怕”,这与我国法制建设是相违背的,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为了祖国的未来,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透过“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成功探索出透过校园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探索出一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大好处: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及教师的法定职责;是“法律进校园”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料;是引导和帮忙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忙学生养成遵纪守

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潜力。

三、实施主体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校园是实施职责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高度上。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务必有高度的法制观念。

3、教师要构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不可“视而不见”。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一条永流不息的小溪。

5、要精心备教。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6、要主动探索创新。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法治教育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三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通过倾听学习,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

《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

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

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在学法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和学生们主动沟通,谈谈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对学生能够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知道是非对错。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过程,能比较好的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