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8篇

时间:2023-09-06 09:30:45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1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的状况

近年来,高职生群体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但该群体法律意识淡薄,犯罪事件屡见报端,揭示出法制教育的严重缺位。因此有关“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文章不断增多。笔者进入中国知网(CNKI)选定以“法制教育”作为关键词,选定从2004年到2013年进行文献检索,出现共有10126条结果;通过在选定的检索结果中以“高职”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则出现13条结果。而通过输入主题为“法制教育途径”,选定从后选定2004年到2013年进行文献检索,共出现39条记录。尽管有关“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文章并不多见,但在阐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总体概况及改革研究类的文章中,大都提及法制教育的途径。从检索出的研究文献中看出:自2007年起,频发的高职生犯罪案件使得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并于2012年引起热烈讨论,重心集中在途径研究和问题对策研究两个方面。本文对文献加以集中整理分析,从法制教育独立地位、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网络化建设四方面说明法制教育现有途径的实际状况,在独立地位的认可中的措施是法制教育应从“德育教育”的从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在师资队伍的优化中一方面聘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加强现有师资法律水平;在教学方式的完善主要内容是最大限度进行实践教学,如开展模拟法庭、法院旁听、法律咨询以及法律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组织普法讲座、进行案例重演或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而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是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适时讲授最新法律法规状况等;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却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重点开展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网络化建设等。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的不足

从法制教育途径有深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和据有关调查,这些途径并未发挥实效。主要存有两方面不足,一方面在于未能准确把握高职生群体的新特征,及时灵活调整途径。自2005年起,法制教育的途径就包括了独立地位的认可、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完善及教学内容的调整等内容。但时至今日,亦无新法。在笔者看来是其不仅反映出法制教育途径“流于形式”、难成大势,还折射出因视野受限法制教育陷入僵化的阴影。另一方面的障碍则源于自成门派的各种途径难以共同发力,导致法制教育途径虽多,却效果欠佳,事倍功半。此外,能坚持落实法制教育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这亦是法制教育迄今难获成效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夯实法制教育的实践基础,所以在创新探索过程中也应有所传承。目前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包括如下内容。

(一)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能成就的事业,必须在实践中方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法制教育,仅仅依靠一两个高职院校的单薄力量,难以整体上提升法制教育的水平。所以,笔者提出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法制教育展开校际间的合作,即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乃至资金支持方面,携手共创,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法制教育质量的实质飞跃,还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二)师生联合,营造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有途径中已经提及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完善等内容。但又如何链接优质师资,顺利将完善后的教学方式得以真正落实,获得当代高职生群体的内心认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需求,实现畅通无阻的师生交流,并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两者实施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法制教育创新探索成功与否。

(三)授人以渔,发挥网络威力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生大都精通网络,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不容小觑。因循守旧、固步不前的法制教育,极易触犯到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恶性循环。充分利用当今高职生群体强烈的猎奇心理及爱好网络的特质,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网络化建设左手,并引导学生从信息庞大的网络中搜寻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授人以渔。换而言之,充分利用网络威力,能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变得切实可行。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创新途径实施措施

承前所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三大创新探索若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贯彻施行,必能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积极作用,在秩序、人权、正义及效益方面大获其效。因此,切实贯彻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三大创新途径作为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重视。首先,要想实现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必须加强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统一认识。众所周知,如今“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因“能力是素质的外显,素质是能力的保证”,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所以,只有各大高职院校对此有着深刻而一致的认识,才能积极展开校际合作、坦诚布公地接受资源共享。其次,师生联合离不开校方的搭桥引导,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校方的大力支持。就师生联合而言,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场地条件的配合,校方“搭桥”角色的支持不容忽略。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校方持续推行法制教育的效果见证,如每年的法制宣传月,定期的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及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校方努力引导的体现。再次,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应以“授人以渔”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令高职生虚心接受,这也是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索的最终归宿。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高职生为例,在讲解食品监督管理内容时,可适当穿插有关《食品安全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基础》的限定课时中,演示案例全过程,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的方法,即“授人以渔”。在这过程中,利用高职生热衷网络的特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网络威力,从权利义务角度优化课程评价基准。唯此,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四、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2

一、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途径不足

(一)未能准确把握时展的步伐,未能结合职高生群体的不同特征,灵活调整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查阅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相关文献,法律素质教育方法大致包括了独立地位的认可、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等。对此,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传达了两个危险讯号:一是反映出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途径“流于形式”、难起实效,二是折射出有关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视野受限,有机械化操作的嫌疑。因此,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紧紧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还必须结合职高生群体的不断变换加以区别对待。

(二)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实效发挥的障碍在于各种途径均自成门派,未能共同发力,自然难成大势。从众多有关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讨论来看,法律素质教育展开的途径虽多,却往往效果欠佳。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发挥实效的范围有限,如独立地位的认可解决的是政策定位问题,但师资队伍的优化针对的则是高职院校内部结构问题。虽说大小范围结合能够得到一定效果,但是缺乏主线引导的途径就难以共同出力,难以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法律素质教育的现有途径虽说面面俱到,但是能够自上而下、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这也是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得成就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与其说把握时展的脉搏进行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不如说是在主线牵引下,想法设法将法律素质教育关涉的种种途径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的持久实践。

二、协调理念下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协同校内各个部门,营造法治氛围促使高职生法律素质提高。法律素质教育不单是思政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而应该是校内各个部门共同的任务。营造法治文化氛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合或者条件,尽职地充当好“搭桥”角色,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自上而下、坚持不懈推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效果见证,其中自然少不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充分体现法治文化气息的法制宣传月,定期举行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在各个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能够得以长存并不断发展的成果。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21-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的理解,基本趋于两种解释:素质既指人的先天生理心理禀赋,又指后天习得文化的内化而成的素养,所以素质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先天生理心理禀赋与后天获得的文化素养的“合成”结构;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合成”结构达到某种质量水平,具有某种价值指标意义。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等方面,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发展,忽视素质教育,造成个人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而具有独特功能的音乐欣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可以激发与深化受教育者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中审美活动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愉悦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它通过以情感人、以声动人的方法,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可以用音乐情感培养出具有音乐情商的人。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的教育作用也是其他艺术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三、高雅艺术进校园

普通高校都很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过程中,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就中央民族乐团赴河北大学专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普及民族音乐艺术的音乐会进行介绍高校中如何普及音乐艺术教育。

2011年6月3日下午,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庆建党,迎校庆”中央民族乐团赴河北大学专场演出在我校多功能馆举行,前来我校的中央民族乐团是由庞大的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合唱队组成,拥有一批卓越的艺术家盛装出席。乐团团员娴熟的乐器演奏技巧,悠扬动听的曲目,令到场观众如痴如醉。整场演出包括管弦乐、二胡演奏、笛子独奏、琵琶独奏等11个国内外经典曲目,让全场师生观众尽情享受了一场民族音乐的盛宴。演出在民族管弦乐曲《庆典序曲》中拉开帷幕,艺术家们用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演奏技术诠释着乐曲的内涵。由国家一级演员唐峰领衔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国家一级演员张斌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曲调悠扬,委婉动听,令观众如痴如醉;以西洋乐器大提琴与民族乐器二胡合奏的流行歌曲《台》,新颖又独具风情,引来不少在场大学生的低声合唱; “2009年星光大道无冕之王”陈建强带来的原生态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抑扬顿挫,浓郁的陕北风情使现场气氛一度陷入高潮,高雅艺术以美的形象、美的韵味、美的形式感染了每一位现场观众。一个半小时后,11首歌曲演出完毕,但精彩的演出使到场人员意犹未尽,自发站起热烈鼓掌。曲毕,在观众的邀请下,乐团又加演了《花好月圆》及《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和积淀,蕴涵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内容,这此民族音乐的盛宴正是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普及与当代大学生,并给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起到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同学们在走进民族音乐殿堂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为进一步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自身修养,从而培养和塑造高尚的人格、纯洁的心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实施以及教育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介绍,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4

1. 德育教育内容要贴切

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活动材料的选取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应以德育《读本》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利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点教育、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在选材上应遵循“小、近、实”的原则。即选题要贴近身边发生的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

2. 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因材施教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在确定了正确的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因为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凭借。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实际段炼、品德评价等。教育途径有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我们不仅要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因材施教。

3. 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让每个学生都懂得尊重国旗、热爱国旗,并让他们了解国旗的有关知识。升、降旗仪式上,通过介绍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等教育。国旗下的讲话,还可以讲述叔叔每天早晨在天安门升旗时的情景;奥运会上,运动员大哥哥、大姐姐夺冠后,在比赛场上升国旗的庄严场面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国旗是国家尊严的标志,增强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4. 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

班队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制定长期、近期的德育活动目标。如:每月可以搞一次大的活动,两项小活动。如:举行“祖国,我爱你”诗歌朗诵、举办“家乡变化真大”、“家园,我为你骄傲”、“小树苗,我们比高”、“我是安全宣传员”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受教育。还可以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我们反对搞''”等活动,使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5

(一)使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重视的是社会价值,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够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选择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促进教育途径有效地发挥作用。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性,也就是教育大学生要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只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的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因为受到传统思想政治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过程中仍然是单向的灌输,使教育者成为主体,受教育者成为客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非常独立、自主,强调对个体的尊重。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进行合理的界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应该在激励指导、把握方向上得到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体现出来。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重视群体的需要,忽略个体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就是群体的需求,主要是为了使群体统一性的要求和目标得以实现,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这样,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是被动的,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了他们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很强的个体意识。同时,他们对新兴事物很感兴趣,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决策。所以,在对教育的观念进行更新和创新以后再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受教育者本身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下,尊重个性差异和需求,重视大学生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适应社会的需求,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一)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建设就是建立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展现出来,逐渐成长为一个人才,更加具有自我意识。可以建立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目标体系,以此为平台,学校在对学生的接受目标充分考虑以后,以学生从高中过渡到高职教育的规律为基础,重视新生入学的教育阶段,实现学生成长的目标;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成人;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成才;尊重学生的个人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进学生的成功。

(二)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教育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发现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灵文明、学业文明、就业文明、生活文明的教育体系。心灵文明教育重视的是促进学生内心的健康发展,重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心灵文明教育中有效地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公民的基本道德融入进去;学业文明重视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文明,推进学生的建设,促进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时上课、交作业等,在学业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生活文明重视的是规范学生课余生活的行为,主要涉及文明住宿、文明交友、文明娱乐等的教育,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学校在发现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以后就要以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行宣传,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社会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克服人的异化状态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与之相同,要想从根本上改进和创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社会化程度。学校要积极调动自身、家庭、社会教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为这些人都会和教育主体接触,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所以,可以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以这个全方位的平台为基础,充分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和大学生的接触层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和家庭合作的途径。例如,在假期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有效地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在每年开展诚信教育月、基础文明教育月两个主题活动,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律要准确把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这个各活动为平台,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对活动进行创新,将教育融入比赛等。例如,可以邀请成功的学者等到学校举办讲座,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成功的不易和时代的变化,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五)公寓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也要在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有关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在宿舍度过的时间占在校时间的2/3,也就是说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生活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延伸到这个空间,促进大学生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所以学校要以学生的公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基地,然后将先进文化引进公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公寓,将法纪安全教育引进公寓,将信息化服务引进公寓。例如,可以举办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进行以宿舍为单位的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还要评比出“和谐宿舍”等,增进宿舍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大学生在愉快的宿舍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6

【关键词】“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1-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承载着传递创新文化思想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职责,始终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根本,探索其教学思想在高校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机制,实现党的十布置的教育任务。

一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立德树人”回归解读我国教育原本的内涵

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内容,十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已经被视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强调的宗旨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想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使我国教育的原本内涵得到了回归解读。

2.“立德树人”推动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要求

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全面提出昭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在思想方面的一次全新的飞跃,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创新,这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对教育而言,其本质活动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育人才是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唤起学生心灵的活力,是将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层面提升至生命发展层面的保障。

二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启示

十召开之后,我国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立足根本,在新时期高校要想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入手。

1.需要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2.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 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

与“实践育人”不同的是,“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等方面,高校通过努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从隐性方面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创新理念寓于文化活动之中。所以说,“文化育人”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寄托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上,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隐性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05-02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所有工作,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更加突出。如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推动教师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的实践者与推动者,促进教学质量的根本提升,对于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都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吹响了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号角,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大的迫切性、更强的实践性和更显著的动态性。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的先天不足特性使得它比其他教育的教师培养更具有迫切性。目前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除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外,对高职教育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等知之甚少,实践技能也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除师范类毕业生具有少量教学实践经验外,其他毕业生甚至不具备教学基本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对新教师和教龄较短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比任何其他教育都显得迫切和必要。

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对教师职业素养、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学中必须将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因此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能够训练学生技能。在教师培养中必须围绕这些要求,寻找合适有效的培养途径。

最后,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培养具有更强的动态性。高职教育既是新兴的教育类型,也是开放式的教育。开放式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体制上,也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上。教师面对的可能是统招、中职升学以及在岗职工、农民工等等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这需要教师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和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是迅速发展的教育,很多做法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变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这就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师要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岗位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调整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等能力,这必然是一个持续提高、动态提升的过程。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与不足

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途径的探析,我们根据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示的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书,对其任务书中提出的教师培养途径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这28所院校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类型也涵盖了综合高职和各类高等专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对各院校公示材料中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内容进行逐条分析,确定了教师培养措施分类和措施强度。剔除不符合师资建设的条目,共获得1193个有效样本,运用SPSS17.0进行了频次分析和交叉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从教师培养途径的使用频次来看,从高到低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外出培训(385个)、实践锻炼(185个)、课题研究(144个)、学术交流(82个)、课程建设(52个)、校内培训(40个)、技术服务(39个)、专业建设(38个)、学历深造(29个)、编写教材与专著(19个)。其中参加培训、实践锻炼和课题研究三项的单项频数超过了100,累计百分比超过了50%,是师资队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和方式,这体现出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途径有比较集中的共识。在排名前10位的培养途径中,教师业务培训、技能锻炼、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均包含其中,基本涵盖了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反映出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目标比较科学、明确。各示范院校普遍采用的培养方式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分析结果中也能够发现当前高职教师培养途径中的不足。首先,教师企业顶岗锻炼只有4个样本,排名第11位,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对教师顶岗锻炼提高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不统一,采取的措施还十分有限。其次,外出培训样本数量占到总数的30%以上,说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方法还比较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外出培训虽然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其效果也比较有限,成本也比较高。再次,体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技术服务在样本中比例很低,说明高职院校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最后,校本培训所占样本比例也较低,仅为外出培训的近1/10。校本培训相比于外出培训,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成本低、效果好,教师参与方便,相关管理和考核也更加有效,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篇8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途径

1.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涵义极其意义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重视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养成教育对纠正高校德育中重“知”轻“行”和大学生在道德上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或“知行不一”的现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2.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已成为21世纪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热点。人文精神造就人的灵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无形动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包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境界和自爱、自律与自制精神的人,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人格、道德、精神和审美等方面有较高品味。

2.2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教育活动的选择是由他们实施的。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育人的实施效果,能产生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在道德人格、心灵、境界、情操等方面足以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教师只有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享有教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没有教师给学生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

2.3加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管理育人,管理制度是重要载体。管理者在管人管事的过程中,必须靠科学、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方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和社会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个体道德的发展塑造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引导。

好的制度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符合基本的伦理原则如公正、民主、人本等,是鼓励人向善的。第二,要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也就是程序合法,程序与实体统一。此外,好的制度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取决于执行者,所谓“徒法不能以自行”。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榜样作用,以表里如一、一以贯之的言行贯彻制度精神,时时做到民主公正廉洁。

2.4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渠道。因此搞好高校“两课”教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考核方法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很多大学生卷面写的很漂亮,但是平时表现却很差,出现了严重的知行脱节、知行分离的现象。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两课”考核应与学生平时表现相结合,加大学生的平时考核力度,把老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纳入考核之中,有效避免学生重学习成绩,轻行为践履的弊病,对于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修身、促进知行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养成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教育,同时又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它的成功,不仅有利于德育工作优化,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体能的加强和美育的落实。社会各界、学校各部门都应对大学生养成教育高度重视,共同肩负起对当代青年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赵群慧.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汤永春.优化德育环境确保大学生成人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