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8篇

时间:2023-09-22 09:30:19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1

关键词:PACS;数据回传;后处理技术

Abstract:Objective Use th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a series of post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in teaching,diagnosi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 on .Methods Based on C-MOVE's tripartit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and all image data obey the form of DICOM3.0,use the PACS that 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ourselves,take the image data in the facility,workstation and PACS sever group to transmission and back.According to our need,the data also can have a series of post processing then back to the facility、workstation and PACS sever group.Results The back image data that after post processing can meet the need of the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the image data and image pictures.Conclusion Th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have a great help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realizing the networking,digitizing of teaching and ensuring the scientificalness、conscientiousness of research .

Key words:PACS;Data transmission;Technology of post processing

医学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s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遵循DICOM唯一标准,实现医学图像的数字化显示,存储和传输的综合性系统[1]。图像回传后处理技术是PACS系统在编辑患者影像图像是常用的技术,由于图像后工作站的存储容量有限,随着时间推移,早期患者的影像资料就会从工作站上被自动删除,因此,想要重新后处理这个患者的图像就变得不可能了。数据回传技术是PACS系统的一项新技术,通过网络连接将保存在影像服务器中的数据回传给设备后处理工作站,从而实现无时间限制的后处理能力。本研究基于数据传输与回传技术,通过PACS系统平台,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构建数据回传技术,以研究数据回传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材料为我院影像中心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美国GE、日本东芝等多家公司多种型号检查设备,以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做典型代表分析。PC应用环境采用Microsoft Windows 7中文版或Windows XPx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图像采集与传输采用医学数字影像通讯标准DIC0M 3.0,影像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Rv5数据库。

医院局域以太网网络,操作系统是微软WINDOWS7专业版,服务器操作系统是Windows Enterprise Server 2008,数据库操作系统是Sql Enterprise server2008,程序设计开发工具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专业版。

1.2方法 PACS系统的核心是PACS服务器组,它接收影像检查设备传来的DICOM3.0格式的影像数据并存储,将影像数据文件头中包含的患者信息与HIS系统中的患者信息进行匹配,完成图像信息与患者信息的关联,借助数据库对图像进行管理,同时为多个用户和图像使用设备提供影像数据的查询和发送[2]。

2 结果

PACS系统有七个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组成(图1所示)。图像回传技术的运作也是基于这七个过程完成的。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标准[3]:DICOM应用实体的运行与交互是基于客-服务器模型的。SCP(service class provider)服务提供者,相当于客户-服务器模型中的服务器,SCU(service class user)服务使用者,相当于客户-服务器模型中的客户[4]。在DICOM标准中,DIMSE-Service(DICOM message service elements),即DICOM消息服务单元与相关信息对象IOD结合成一个SOP类。

DIMSE服务组包括C-ECHO、C-FIND、C-MOVE、C-STORE。其中C-MOVE是基于两个TCP连接的三方服务,关于C-MOVE的三方通讯机制如图2所示。C-MOVE可以实现从一个AE将DICOM文件发送给另一个AE。关于C-MOVE SCP需要同时实现C-STORE SCP的问题,特此说明一下。并非一定要求C-MOVE SCP来实现C-STORE SCP服务,C-MOVE服务本身并未要求是双方交互,有可能是多方交互。比如A作为C-MOVE SCU向B发出C-MOVE-RQ请求,此时作为C-MOVE SCP的B在查询到结果后可以向C发出C-STORE-RQ请求,只要C提供了C-STORE SCP服务,就可以接收由B发送过来的图像。因此C-MOVE服务可以使三方之间的交互。

数据回传技术使用的是可以实现三方之间交互传输的DIMSE服务组中的C-MOVE服务。数据回传技术是设备(Facility),工作站(work station)和PACS服务器三者之间相互的影像数据之间的传输和回传,三者之间的影像数据均遵从DICOM3.0格式,设备、工作站及PACS服务器三者中任何一方可以为SCU,也可以是SCP。我院采用自主研发的PACS系统,进行数据回传时,首先启动云PACS服务,在远程服务器中首先新建一个新的服务器(例如服务器名称为MRI,既将指定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回传),找到需要处理的患者的信息,提取影像资料到本地服务器,提取之后打开编辑,对影像进行一系列处理以达到想要实现的效果,例如进行匿名化处理发送至学校的教学PACS系统内进行教学,从而保护患者隐私;进行特殊标记处理把想要突出说明的地方标记出来用于科研、临床病例讨论等;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多平面分析、局部放大、调整窗宽窗位等后处理,以协助影像科医生更好的阅片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最后把编辑好的图像在发送至远程服务器里一开始新建的服务器中去,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数据的回传。见图3。

PACS数据回传系统的应用,为医学影像科医生的分析及诊断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提供了多平面图像重建的可能,而且同意患者图像可多次打印,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2.1提高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水平 准确性是所有诊断手段和工具的立身之本,影像科医生或者临床医生诊断时常常需要结合患者的多种影像资料做出综合诊断,需要看到患者的多种影像资料和报告结果,甚至需要看到患者以往的影像资料。 数据回传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诊断方式,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以往诊断科室和临床科室医生所接触到的都是由技师调整好窗宽和窗位后的胶片,如果医生认为不能满足需要,还要请医技科医生重新出片,这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而应用数据回传给技术之后,传送的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的一系列处理,如对比、标注、测量、缩放、调整窗宽窗位、三维重建、多平面成像等,得到的图像较原始图像更加具体,更能突出问题,为医生的诊断及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证据和详尽的资料,帮助医生更准确的定位病灶,减少误诊率。由于存储容量的限制,先前的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对这种时间过去很久的患者是不能做任何后处理的,甚至是找不到相应的影像资料的,利用图像回传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处理任何时间的患者的图像。加之PACS系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像,通过计算机以太网络,按国际标准的DICOM协议,联为一体,实现全医院的影像资料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5]。结合PACS系统的这种资源共享性的特点,影像医生和临床医生可以查看患者以往多种的影像检查结果,并可以在同一界面分析比较。与HIS系统集成后,医生还可以通过PACCS系统查看患者的医嘱、电子病历以及检查申请单等临床信息,这就大大丰富了诊断依据[6]。

2.2使影像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特点是通过对影像资料的观察、对比和分析进行疾病的诊断,从而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那种被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高科技时代师生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归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s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普及与应用为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学远程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据回传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和形象化。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基本上采用书本联合影像胶片的方式进行,但由于通过书本和胶片所获得的影像图像数据较为陈旧并难以及时更新。因此,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化教学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形式来获取所需的影像图像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当前时代的主流选择。虽然后者相较前者与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工作量大而繁琐及储存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一种新的快捷而高效的教学模式成为各大医学院校教学追逐的焦点。

远程教学就是在医院PACS服务器、医院远程教学服务器与学校远程教学服务器之间铺设光缆,构建一条专用的h程教学数据通道,利用数据回传技术,将医院PACS服务器上经过一些列处理的影像图像,如比较人性化的保护患者隐私的匿名化处理,突出重点的标注等等,传输到学校远程教学服务器上, 学生通过客户端即可访问远程实训系统点播视频、浏览影像图片、在线与老师互动交流学习。这一动态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2.3使科研更加严谨规范 正如著名超声学家应崇福先生所说的:"做科研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智商,但一定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的朴实,戒绝浮躁之风,科学容不得一点掺假"。严谨是科研的必要条件,做医学科研更是应该如此。随着网络技术、存储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PACS/RIS的应用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并最终实现了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这就为影像科室及临床科室的读片工作以及针对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的影像资料的获取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式,数据回传技术则是保证了这些工作更加准确严谨,科学规范。不论是平时科室内部进行的病例讨论,对实习同学进行的读片教育工作还是科学严谨的科研工作,都需要保证影像资料有代表性,图像清晰,突出重点,这些在原始图像上面很难全部反应出来,而应用数据回传技术则可以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后处理,如调整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对病灶进行标注(大小、CT值等),局部放大,三维重建等等,这些是的病例图像更加形象具体,突出重点,初学同学容易理解,标注清晰,有理有据,科研更加具有说服力。

3 讨论

PACS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是顺应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应运而生的,目的是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储,传送和管理。它以高速计算机设备为基础,以网络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相关科室,利用高容量存储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管理,传送和显示医学影像及其相关信息,具有影像质量高,存储,传输和复制无失真、传送迅速、影像资料可共享等突出的特点,是现代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的重要条件。在我国,经过近几年的应用及不断创新,目前PACS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它为实现医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数据回传技术是近几年新型的一门图像后处理及分析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网络连接将保存在影像服务器中的数据回传给设备后处理工作站,从而实现无时间限制的后处理能力。借助图形、图像技术等有利手段,医学影像的质量和显示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借助于图像处理和分析手段使得诊疗水平大大提高[7]。这不仅可以基于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来极大地提高医学临床诊断水平,而且能为医学培训,医学研究与教学,计算机辅助临床外科手术提供数字实现手段,为医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8]。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数据回传技术为影像的质量及医生的诊断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让我们探索和学习。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其必定有其局限性,例如回传工作站的指定性,回传操作的相对复杂性等等,这些技术都有待于以后不断的解决和创新,以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有效,实用的影像辅助技术。

4 结论

通过我们回传回去的数据和图像,能够完全满足影像科医生更好的做出临床诊断,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提高图像质量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元甫,黄延磊.基于WEB服务的DICOM应用实现[J].医院数字化,2010,25(04).

[2]刘仲明,郑小林.医学影像归档与存储系统中影像数据长期存储问题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报,2005,11:1123-1126.

[3]Ramsdell B,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S].RFC 3240,1999.

[4]吕晓琪,王磊,赵建峰,基于DICOM俗嫉TLS网络安全传输技术研究与实现[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2,29(1):23.

[5]原卫民,冯卫华,徐文坚.PACS/RIS系统在放射科工作流程优化中的作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

[6]郑涛,王武,李传东.我院PACS/RIS在放射科质量控制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管理,2011,26(08).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isen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s a simulate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 environment. It tak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way, and has innovative, alternation, aptitude, simulation, openness and expansibility, etc. It achieves positive result in improv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fostering students' skills and thinking ability.

关键词: 虚拟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评价;虚拟实验

Key words: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evaluation;virtual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32-02

1 概述

随着现代医学实验课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仪器实验由于场地、维护费用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资源都比较匮乏,使得医学实验教学不得不寻求更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手段。虚拟仪器技术即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支撑下,架构支持真实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形成了一个虚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操作、控制、分析、观察和实验,同时控制真实的实验环境。这一技术有许多的优点,如交互性很灵活、对硬件资源要求不复杂,更简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可视化知识学习的又一重要媒体技术。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虚拟仪器技术与课程整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丰富学科知识、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影响比较大。

近年来,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践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所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更突出了其优势,因而该技术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医学影像技术传统教学的缺陷

板书教学是医学影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医学影像实验教学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时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在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完善,还有不少的不足。由于大型影像设备昂贵,验耗材较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无法或很少实现。实验资源有限,不能做到人手一机,分组过大,难以反复训练,造成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医学影像虚拟实验的设计和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操作大型的影像设备,如CT、MRI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操作使用复杂,需要学生长时间练习操作。一般院校很难满足这些大型设备的教学使用需要,而虚拟仪器技术可以解决和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学院和徐州医学院合作,利用计算机仿真、数据库、图像处理、虚拟实现和三维重建等编程技术对现有的影像设备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了系列化大型医学影像设备CT、MRI、PET-CT仿真操作训练系统。仿真当今主流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常规操作,不需要设备主机,形成相应的仿真工作站,模仿真实CT、MRI、PET-CT扫描工作站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不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就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机进行操作训练,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医疗设备扫描操作基本技术的需求。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3

[关键词] 远程会诊;压缩传输技术;医学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2(a)-0111-03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ZHENG Rong1 ZHENG Ding-rong2

1.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uangbian Community in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of Bao′an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ode in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Methods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safe and stable application mode of 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of medical image was constructed.Three hundr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4 to April 2015 for medical image examination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ffilia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By tossing a coin in front or back sid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al-time remote consultation was realized by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agnosis was carried on in the lo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accuracy rate of diagnosis,misdiagnosis rate,improvement rate of doctor′s diagnostic skills,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all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mote consultation;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Medical image diagnosis

海量化医学影像数据的传输延迟已经成为影响数据处理效率的主要瓶颈[1],应用高效的数字化压缩传输模型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为海量化医学影像数据实行远距离传输,开展异地实时远程会诊提供可能[2],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影像科室的人才技术优势[3]。本研究尝试建立压缩传输技术模式,并通过实验验证压缩传输技术模式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学影像检查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44例,女156例,年龄28~56岁,平均(36.5±14.5)岁。采取掷硬币正、反两面分别指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病种、病程、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

采用德国ACUSON X150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荷兰Philips IU22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探头频率为2~12 MHz。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16排飞利浦螺旋诊断仪,荷兰Philips EasyDiagnost Eleva飞利浦X线诊断仪和深圳市迈瑞DR560U型臂X线机。医学影像检查的数据影像存储格式为JPEG2000。

1.3方法

对照组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地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压缩传输技术模式进行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按下面方法创建:

1.3.1 构建计算机数据高储存密度(ZIP)模式的压缩体系模型[4] 如■,在最远匹配位置和当前处理位置之间是可以用来查找匹配的“字典”区域,随着压缩的进行,“字典”区域从待压缩文件的头部不断地向后滑动,直到达到文件的尾部,短语式压缩也就结束了。解压缩也非常简单,如■,不断地从压缩文件中读出匹配位置值和匹配长度值,把已解压部分的匹配内容拷贝到解压文件尾部,直到整个压缩文件处理完毕。

1.3.2 建立压缩传输技术模式体系 其构成积累式压缩传输单调递增的调节函数[5]:Sum=log(r,C),其中Sum为对高层次信息压缩后的数据量大小;r为逻辑分辨率;C为调节区间内的变化灵敏度。

1.3.3 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 技术路线为各社区影像客户端各社区影像服器积累式压缩传输体系QuickBurro三层结构体系中央服务器QuickBurro三层结构体系积累式压缩传输体系远程诊断客户端。

1.3.4 压缩传输技术模式技术体系传送影像变化过程 先由传送端积累式压缩原始图(图1),接着在接收端开始积累式解压缩接收处理传送过来的图片(图2),最后接收端积累式解压缩叠加传送过来的图片,处理变化过程见图3、图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医生诊断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各项相关指标的比较[n(%)]

3讨论

通过普及远程会诊来提高既有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的利用率[6],“开放式医院”是韩国卫生部策划的一种网络社区健康服务体系[7]。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会诊的探索,现在已有众多的远程会诊网络和机构在应用[8]。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使用ADSL上网,ADSL线路中国电信中间的通信损耗非常大,稳定性很差,宽带低[9],再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影像诊断医生限于经验,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某种疾病比较复杂而难以诊断时,这就需要和医院本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家进行交流和远程诊断。巨量信息(如无损高清彩色图片)在因特网上实时传输十分困难,研究新的远程压缩传输技术成为我院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切的技术任务。如何实现数据高速传输显得尤为关键[10],这为实现社区卫生中心远程会诊的无胶片化,以至最终实现数字化社区卫生中心迈出重要的一步[11-12]。

实验组采用压缩传输技术模式进行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其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医生诊断技能提高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本研究的数据影像存储格式为JPEG2000,是基于小波形演算法的图像压缩标准,这种渐进传输方式,压缩比更高,而且支持无损压缩,通常压缩性能可以提高20%以上,和传统的JPEG(压缩比

综上所述,压缩传输技术模式在医学影像实时远程会诊中的应用,既提升了医学影像医疗服务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又提高了诊断水平,能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非.基于远程接入CTBS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30):174-175.

[2]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3] 林建.农村社区心电图诊断系统一体化的建议[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3):59-60.

[4] 崔麦会,周建军,陈超.无人机视频情报的压缩传输技术[J].电讯技术,2007,60(1):131-133.

[5] 施江涛,黄澜涛,谢剑锋,等.脉冲强磁场测量数据实时远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50(7):49-51,61.

[6] 赵建江,周红,裘霞敏,等.视频问诊平台在社区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22-123.

[7] 唐伟,黄晓庆,杨常清.多参数监护仪的发展与未来[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3,22(1):72-73.

[8] 宋蔚,漆家学,欧阳晓辉.流媒体传输技术在PACS及远程会诊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43-45.

[9] 赵波,赵琛.ADSL网络体系结构[J].江苏通信技术,2002, 18(1):9-13.

[10] 胡汇洋,许应康,李扬.试飞数据的压缩传输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10):78-79,86.

[11] 李建浩,徐宏图,顾明.图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及其应用价值[J].医院学报,2003,5(6):39-41.

[12] 林日增,张雪林.PACS:数字化/无胶片化影像新纪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478-480.

[13] 王亚芳,安阳.分析视频图像的压缩传输技术[J].通信电源技术,2014,31(2):81-82.

[14] 吴正启,陈晓芳.区域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构建及质量控制[J].信息化研究,2010,36(1):9-11.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4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6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教学

伴随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的逐步实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突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的目标,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尽快适应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突出影像学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

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来说,影像学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大纲要求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像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新技术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教材未删减。从教材内容看,仍以介绍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X线设备为主,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所占比例很少,很难适应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影像学技术教师多为兼职,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基本素质,而且很多教学医院中,掌握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专业教师为数不多,这就影响了影像学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思路

3.1 专业课内容的扩充与删减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如工程学、解剖学、诊断学等,但要尽量减少重复。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3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准备几份典型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阅片、分析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判断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随着专业技术的进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为医学影像学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专业特点的需要,教学计划中需增加断层面的解剖、X线解剖等内容。

如今计算机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进程迅速,教材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有前瞻性,知识面要宽,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2]。教学过程中随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接受新技术,适应影像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新技术在影像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普通X线摄影技术逐步进入影像学数字化时代,如CT、MR、CR、DR、PAC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术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如荧光摄影、体层摄影、记波摄影、气管造影、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强化“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广泛的医学基础。按大纲要求,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见习课的比重,毕业实习也应兼顾临床医学和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实习,丰富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为今后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实习,一方面要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化影像学设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影像学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学技术界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课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采取诱导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讲、学生想,不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医学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片,但真实图像又比较复杂,初学者较难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简洁清晰特点的简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际照片或多媒体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很好。

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进与实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对我们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其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存储与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术的教学课时比例,增加见习、实习教学的课时数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医学影像学学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昆成. PACS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 医疗设备信息, 2005,2:14.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7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包含了超声、介入、MRI、CT及X线等多种不同门类的新兴医学技术,自X线在1895年被发现以来,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而在此之前,医疗人员进行诊断时除了解剖之外,就是依靠视、触、叩、听诊对病情进行了解。由于不同的影像检查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差异,使得每种检查技术具备自身的特点,因而医学影像诊断对于医学影像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本文对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专业的互补性和独立性两个方面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究。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1]。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也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3]。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2医学影像的专业独立性

在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1)是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2)是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3)是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4)是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技术和发展趋势。

在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1)是比较熟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现代医学有关知识;(2)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应用多种影像技术诊断的能力;(3)是对医学影像领域的各种技术具有深入的认识了了解;(4)是对医学影像学分支的有关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比较熟悉。

影像技术工作主要是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多角度、多方位准确可靠的医学影像信息,为影像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影像诊断工作主要是详细观察、分析影像技术工作中所能提供的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归纳,以获得比较客观的医学诊断结论。

3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实用医学影像技术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影像检查技术;实践;课程探索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已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对于可熟练操作影像学检查设备及影像学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还可维护及维修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1]。因此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求,已有多家医学类院校设立了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而本研究通过调研汉中地区基层医院对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医学类院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经验,以探讨我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的增加[2]。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影响检查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14年1月~7月间对汉中地区基层的174家综合和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所,一级甲等医院154所)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就业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影像科工作人数20人单位者1所;而在影像技术岗位人员0人为87所,1人为1所,2~3人为71所,5~10人为9所;而在未来5年内174所医院均需要影响技术人员;对招收人员学历要求:本科70所,高职高专114所,中专20所;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座,DSA检查技师2所;需求倾向:诊断+技术复合人才153所,影像诊断33所,影像检查技术27所。可见在所观察的174所基层医院中,影像技术岗位的临床缺口较大,且对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建立起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总结 因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操作性强、综合能力高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课程的建立及教授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建立[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中,应本着"必须"及"适度"的原则,取消或削减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密切课程,适当增加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课程的课时,必要时可设立部分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时,可减少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及医学病原学等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人体解剖学的课时,并增加了设立了交际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医学电子学基础四门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以突出本专业的临床特点,为专业课程的设立建立基础。而对于专业课课程的建立时,需结合临床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重视临床实用性,将现有课程进修重新整合搭配。首先弱化部分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不密切的专业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及医学英语等课程的授课形式转变为讲座课,授课目的为以学生了解为主。其次,细化影像检查课程,增加CT、MRI成像原理及维修课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课程。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影像技术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所,DSA检查技师2所。可见在就业需求方面,以X线检查技术需求量较大,故在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X线检查技术[4]。

2.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及实践教学虽为影像检查技术专业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同样在专业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不仅可反馈教学效果,同时对专科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将理论教学评价及实践教学评价给予分离,应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可继续应用目前的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理论课程评价中,对于专业课课程的评价应更为严格,专科课程中存在不合格者,均不予进行下一步教学授课。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则以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由理论口试及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评委均由实践教学所在医院组织,由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各部分检查的实践教学后,统一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各影像学检查项目的成像理论、各项检查操作方法及设备维护维修等[5]。由评委现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反馈学院。学院每学期均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导致临床教学。

3 问题及展望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设立,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影像学设备操作、维修及维护等实践技能能力的人才,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7]。虽然目前已有众多高职学院已设立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均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毕业后所进入的医院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缺乏通过工作情况对专业建设的反馈体系。故尚需建立起以毕业生为评价群体的专业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专业的设置。同时在需求倾向中显示,临床需求中以诊断+技术复合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黄玲莉,李芋亭,朱唯玮,等.现代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6-77.

[2]李家林,胡斌,储丽琴,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3):34-37.

[3]曹琰,李萌,袁安东.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46-148.

[4]汪素涵,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7-2388.

[5]王哲,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1,33(1):6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