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0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1

我科近2年来,使用口喷型益口对106例患儿进行术前及术后口腔护理,均未出现感染情况,此方法做口腔护理操作简单、效果好,患儿及家属容易接受,先将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龄4个月至3岁。唇、腭裂手术93例,外伤13例。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指导:

入院后即对患儿的家属进行以下健康知识指导,①唇腭裂患儿,嘱家属入院后给患儿使用汤匙喂食,以防术后使用奶瓶患儿用力吸食,影响伤口愈合。②保持口腔清洁,术前2天餐后喂食少量温开水后,再给予口喷型益口喷口腔1-2次,每日2-3次。③指导患儿家属给患儿喂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患儿对汤匙喂养不适应时,可多次少量喂食。④每日通风1-2次,每次20-30分,保持病室温、湿度,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2.2 术前准备:

术前8小时禁食水,保持病区安静以保证睡眠质量。备好心电监护仪、吸痰和吸氧设备。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使用全自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置。

3.2 保持呼吸道通常:

术后6-8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因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血运丰富,出血多易形成血肿、组织肿胀,加之患儿无法将口内分泌物及时吐出易造成窒息,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术区伤口出血、口内分泌物及患儿吞咽、呼吸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常是手术成功的首要。

3.3 口腔护理:

口腔为污染环境,手术切口又在口腔内,为预防感染应及早做好口腔护理。患儿进食后给食适量的温开水,再用益口含漱液对准患儿口腔喷1-2次,每日2-4次。如口腔内分泌物、食物残渣较多时,可用棉签或棉球沾取益口液由内向外、由上向下擦试,擦拭创面时要严格掌握力度,避免用力过度引起伤口复裂。在做口腔护理的过程,还要注意观察口内分泌物的颜色、量、创口愈合等情况,根据口腔及创口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口腔护理液。

3.4饮食护理:

口腔手术对进食有一定影响,术后营养供应是康复的保障。指导家属在患儿完全清醒后6小时,用滴管或汤匙先喂少量温开水,观察30分钟后若无呕吐及其它不适再喂食,原则是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初始可给予米汤、豆浆、牛奶、新鲜水果汁等,后期可根据年龄适当增加骨汤、蛋羹、肉菜末等。由于术后疼痛不适、张口受限,临床上常出现患儿哭闹不愿进食,所以,喂食时应注意口腔内创口,避免创口裂开,剧烈哭闹时勿强行喂食,以免呛咳。

4 讨论

口腔为呼吸道、消化道的起端,与外界相通的开放性通道,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当手术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干燥、牙齿间隙的食物发酵、口腔内存有大量分泌物及伤口渗出物,口腔就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易引起伤口感染及口腔并发症,因此,做好口腔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益口含漱液是以三氯羟基二苯醚为主要抗菌成分,辅以丙三醇等配制而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或杀灭口腔内的细菌、真菌、病毒,不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对口腔黏膜刺激性少、安全,可明显减少牙龈出血、伤口感染、口腔溃疡发生,为新型的口腔护理液,同时,口喷型益口含漱液针对婴幼手术患儿,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果好,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均乐于接受。

参考资料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2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3

关键词:白族;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10]崔福实.关于婴幼儿牙齿健康的讨论[J].新西部,2011,30.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4

关键词:手足口病;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较常见;多发生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其中男性102例,占60.7%;女性64例,占39.3%。其中0~2岁38例,3~4岁76例,5岁5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所有患儿均以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红色小斑疹或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部分患儿表现不典型,以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病情较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在0~3岁儿童,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本组病例38℃~40℃的患儿有11例,高热的患儿大多为0~3岁儿童或未经合理治疗的;其中转诊2例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差、嗜睡、哭闹、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肌阵挛、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和巴氏征阳性。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浅促,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循环系统表现面色灰白,四肢发凉,末梢循环障碍等。

1.3治疗方法与预后 临床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常用的药物有转移因子、胸腺肽等药物;局部可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加强营养、补液及对症治疗;结果本组168例患儿,在我院治疗痊愈166例,另2例因高热不退,病情危重,转入上一级医院治疗。

2门诊及院外宣教

2.1我科制作了小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在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儿科门诊、皮肤病门诊对易感人群进行重点宣教;要求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原则。

2.2家长宣教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②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3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①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②每日对玩具、个人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③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④消毒的必备品:84消毒液、碘酊、消毒棉球等。

3护理措施

3.1住院患儿的常规护理 嘱患儿尽量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禁食辛辣、油腻、冰冷等刺激性食物;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患儿制定不同的护理原则;如对口腔疱疹、溃疡的患儿因嘴疼、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当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如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在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

3.2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用淡盐水或温水清洁口腔,口腔有疱疹或溃疡者尤为注意,清理口腔2~3次/d,并用消炎止疼药外敷,如:口腔溃疡散、西瓜霜喷剂等以促进溃疡的愈合。保持皮肤清洁,给患儿剪短指甲,避免因皮肤有痒感而搔抓,或使水泡破裂而感染;衣着要宽松,床铺干燥清洁,手足有疱疹或破溃的,用炉甘石洗剂或外涂1%龙胆紫,保持皮肤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5

【关键词】 小儿肺炎;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35

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指各种不同病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炎症。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发病率高,起病急,病情较重,病情变化较快,严重威胁了小儿的身体健康。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小儿肺炎的治愈率,缩短病程。现总结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对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2011年10月-12月收治肺炎患儿556例。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胸部X线见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其中男392例,女164例,年龄1个月~3岁365例,3岁~12岁191例。

2 护理措施

2.1 防止病室干燥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维持病室正常湿度,保持室内安静以利于患儿休息。

2.2 嘱患儿家属使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为半卧位,利于呼吸,平卧位时垫高颈肩部,经常交换,婴幼儿易多怀抱,以减轻肺淤血,防止肺不张。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引起不安和出汗;内衣应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舒适,以利于休息。各种操作处置应集中进行,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剧烈哭闹,减少其耗氧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婴幼儿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缺乏肺弹力组织,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清除能力弱,易感染使痰液阻塞呼吸道,影响治疗,因此,保护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首先观察呼吸道分泌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若痰液较粘稠,会阻塞呼吸道,可给予沐舒坦7.5~15 mg加生理盐水2 ml空气压缩器雾化或氧气驱动雾化(氧流量为4~6 L/min)吸入,2~4次/d,使药物达到气管、肺部及细支气管,痰液变稀薄利于咳出。如果患儿面色发灰、口周发绀、呼吸困难、即给予拍背、吸痰、吸氧,缓解后再继续雾化。排痰前给予空气压缩器雾化、引流、肺部叩击。根据重力作用的原理,通过改变的方法,促使肺部分泌物从小气管向大气管引流,下叶分泌物多时,采取俯卧位,床头放低30°,上叶分泌物多引流采取卧位或侧位,左侧分泌物多,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采取左侧卧位。肺部叩击时,用手指或五指并拢空心掌,叩击前胸、腋下、肩胛、肩胛下左右共8个部位,叩击速度为100~200 次/min,每个部位叩击6~7次,总时间不超过10 min,吸氧患儿叩击前适当提高氧浓度10%~15%。年龄较大患儿可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婴幼儿给予电动吸引器吸痰。吸痰时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调节好吸引器压力,以能够吸出分泌物的负压为合适,以免损伤黏膜。先吸口腔,换管后再吸鼻腔。每次从吸引管放入、吸引至退出鼻或口腔的总时间

2.4 吸氧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变化,出现面色青灰、口周发绀、气促、呼吸困难加重,即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0.5~1 L/min,缺氧明显易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 L/min,氧浓度不超过40%。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是否通畅,观察缺氧症状是否改善。长期吸氧患儿应每日更换鼻导管和湿化瓶,及时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鼻痂。

2.5 体温的护理 婴幼儿体温变化快,应定时测体温。嘱其家长衣被不易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引起体温升高。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擦浴时室温控制在27 ℃左右,关闭门窗,以免受凉。及时更换被汗液侵湿的衣被。高热患儿每2 h测体温1次,体温超过38.5 ℃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高热惊厥。退热处理后30 min~1 h复测体温。如有虚脱及给予保暖,饮热水,严重者给予补液,注意严格控制滴速,避免滴速过快引起心力衰竭。鼓励患儿多饮水。

2.6 口腔护理 发热咳喘患儿口腔唾液腺分泌减少,水流失过多,口腔内食物残渣易发酵,细菌繁殖;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易引起菌群失调,引起口腔内细菌、真菌感染,发生口腔溃疡。可用0.9%生理盐水棉签擦口腔,2次/d。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糖皮质激素,易诱发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用此药的患儿,可用0.9%生理盐水加捻成沫状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甘油涂擦口腔。年长患儿可嘱其晨起、餐后、睡前漱口。

2.7 饮食的护理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不易过饱以免因咳嗽引呕吐。小婴儿哺喂时,每次哺喂需将头部抬起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鼓励患儿多以水,使呼吸道黏膜湿润,以利于痰液排出。

2.8 输液的护理 笔者所在医院为了减少患儿痛苦,方便于患儿病情变化时及时用药,采用BD公司生产的第四代静脉留置针输液。输液前后分别用0.9%的灭菌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及静脉炎的发生。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保持液体匀速地入,以免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9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9.1 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呼吸加快>60次/min,婴儿心率>180次/min,幼儿心率>160次/min,心音低钝、奔马律、肝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吸氧、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心电监护仪,做好抢救工作的准备。

2.9.2 如果患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提示是肺水肿的表现,应急给予20%~30%乙醇湿化氧气吸入,每次吸入不超过20 min。

2.9.3 如果患儿出现激烈咳嗽,提示病情加重。呼吸困难、胸痛、面色青紫,患侧呼吸运动受限等,提示可能并发了脓胸或脓气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

2.10 心理护理 对患儿态度要亲切和蔼,多关心体贴患儿,多与患儿接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每次操作前要与家长及患儿做好解释工作,及时消除家长的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治愈469例,好转86例,要求转院1例。

4 讨论

对病室环境的改善,如定时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湿度温度,可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减少患儿肺部的反复感染。物理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小儿肺炎除了使用药物治疗外相当重要的物理治疗,对婴幼儿肺炎有效的稀释、排出痰液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大大减轻病情,缩短疗程。正确的指导患儿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强患儿免疫力,有助于患儿康复。正确的哺乳方法可以减少呛咳引起不免的病情加重。定时测体温,可了解患儿的病情,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清洁口腔,可有效避免口腔溃疡,减少患儿痛苦。婴幼儿肺炎患儿,输液时严格控制静脉点滴速度,可避免肺水肿、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心理护理,与患儿多接触、沟通,可减轻患儿对医院和护理治疗时的恐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6

关键词 婴幼儿 辅食 健康教育 语言发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45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而语言能力又是其日后智力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适应能力及交往能力发展程度的体现,且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有深远影响。为了探讨合理指导家长给婴幼儿添加辅食与语言发育的关系,我们对400例足月剖宫产正常婴儿语言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6月我院行剖宫产出生的足月正常儿400例为研究对象,男200例,女200例。孕母无妊娠合并症,新生儿无窒息史,母亲均为城市居民,且都是高中以上学历,家庭教育相似。小儿经检测听力正常,发音器官结构和形态无异常,智能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

方法:根据母亲的意愿将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试验组:生后母乳喂养,在婴儿4个月时开始由医护人员指导家长,特别是对母亲的指导,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对照组:生后母乳喂养,没有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用自制调查表向家长询问谁为主要抚养人,了解断乳期饮食添加时间及添加质量,指导家长详细观察并分别记录婴儿能听懂自己名字、能听懂家长指令、能说出单词、能模仿家长回答的时间。并比较两组婴幼儿语言发育时间的早晚。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X±S表示。

结 果

两组婴幼儿时期添加断乳期饮食时间比较:试验组添加断乳期饮食平均为4.36±0.64个月;对照组添加断乳期饮食平均为8.6±1.4个月。两组有显著差异(P

试验组的t1、t2、t4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讨 论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7

关键词: 单腔导尿管  吸痰  婴幼儿 

    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肺炎患儿占住院患儿总数的24.5%—56.2%[1]。婴幼儿由于其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等,有痰不会咳,很容易堵在喉、气管或咽于胃中,大量痰液堆积在呼吸道内,严重时可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肺炎患儿有效排痰,决定着疾病的恢复时间。吸痰是儿科常用的、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婴幼儿肺炎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操作。吸痰是利用负压原理,将患儿呼吸道内的痰液或误吸的异物吸出,达到清理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但婴幼儿黏膜细嫩,抵抗力差,吸痰易造成鼻黏膜损伤,堵塞吸痰管。我科对肺炎患儿吸痰采用不同材质,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治疗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需要吸痰患儿446例,男236例,女210例,支气管肺炎172例、毛细支气管炎160例,重症肺炎114例,其中日龄28天—6月234例,6月—1岁146例,1岁以上66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选用事达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规格:8Fr,10Fr,12Fr,14Fr。

    1.2.2 吸痰方法

    评估患儿呼吸及痰液阻塞情况,按需吸痰。

吸痰前给患儿吸入高浓度的氧1—2min,防止在吸痰过程中缺氧窒息。备齐用物,携至患儿床边。检查吸痰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调节压力,试吸少量生理盐水,将患儿转向操作者一侧,并使其张口,护士以无菌操作为原则,将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一般28天—6月选用8Fr导尿管,6月—1岁选用10Fr导尿管,1岁—5岁选用12Fr导尿管,5岁以上选用14Fr导尿管)装在中心吸引装置的玻璃接口上,一手将导尿管末端(连接玻璃接口处)折叠便可进行吸痰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时要做到迅速、轻柔,吸痰完毕后再给予高浓度吸氧2—3min。

    1.2.3 效果判断标准

    有效: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4% [2]。无鼻黏膜出血,口唇发干明显缓解,痰鸣音减少,无恶心,无阻塞吸痰管。无效: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4%,有鼻黏膜出血,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无明显缓解,痰鸣音无明显减少,恶心明显,阻塞吸痰管[3]。

    2  结果

    血氧饱和度>94% 433例,占97.09%;口唇发绀明显缓解,痰鸣音减少442例,占99.10%;鼻黏膜出血5例,占1.12%;阻塞吸痰管8例,占1.79%。采用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有效率较采用常规吸痰管提高,吸痰不良反应较常规吸痰管明显减少。

    3  讨论

    由于婴幼儿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且黏膜柔嫩纤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排痰能力差,吸痰时易造成鼻黏膜损伤出血。采用单腔导尿管吸痰优点在于比常规吸痰管柔软,管壁薄,在吸痰过程中不易损伤鼻黏膜,且对于小气道梗阻常规吸痰只能吸出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而采取深部吸痰法更易损伤患儿黏膜。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有足够的长度,是硅胶材质,具有弹性,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深部吸痰时不易造成鼻黏膜损伤。吸痰时要控制好吸痰的负压[4],避免因吸引负压不足,粘稠痰液在抽吸过程中脱落,形成新的梗阻;避免因负压过大,抽吸时间过长,造成缺氧,应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在插入吸痰管时不应使

[1] [2] 

用负压,负压时间应小于s,整个吸痰时间应小于s。口鼻腔内吸痰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动作应轻柔、迅速、准确,尽可能减少对气道损伤,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旋转边吸引,慢慢向外吸出,整个吸痰治疗要求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吸痰过程中,因负压过高,或吸痰管开口正对着气管壁,且停留时间长,负压将小黏膜吸入气管内而导致出血。所以,吸痰管插到气管远端前,不能带负压,以免过度抽吸肺内气体。婴幼儿时期的婴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够完善,对分析和综合外界刺激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还不成熟,对皮质下中枢活动不能很好地控制,以至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时,皮质下兴奋很容易扩散,从而引起兴奋活动等。患儿受到刺激时,常出现强烈的哭吵、反抗,表现为头左右乱摇、口唇紧闭、四肢乱动、双手抓吸痰管、极度不合作,同时增加耗氧量,吸痰时易出现鼻黏膜损伤。吸痰虽然不是有创性操作,但不易被病人接受,尤其是儿科患者。一方面,要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对患儿给予鼓励、赞扬、安慰,轻轻抚摸患儿,用鲜亮玩具或音乐分散患儿注意力。李清华等提出,音乐不仅有减轻患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等作用,而且还能增强患儿免疫力。另一方面,护士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向患儿家属讲解吸痰的作用、注意事项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吸痰时会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取得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减少患儿吸痰不良反应,避免护患矛盾。同时,加强辅助排痰措施,如雾化吸入,翻身,叩背,机械震荡排痰,湿化痰液或利痰剂的使用。Rosen等认为,实际作用在肺部的负压压力并不能通过负压装置表盘上的读数来反映,而是取决于吸痰管管径和人工气道内径的比率、吸痰持续时间、痰液的量和粘稠度。因此,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吸痰管大小及调节负压大小。患儿黏膜细嫩,抵抗力亦差,如果过滥吸痰或者操作不当,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易致黏膜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在吸痰时应按需吸痰,即痰量多时增加吸痰次数,痰量少时减少吸痰次数,无痰时不再吸痰。另外,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率失常,所以,掌握判断好吸痰时机,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 [,]。任海燕提出,适时吸痰方法,以听诊为依据,在确定痰液位置的前提下,对大气管内痰液及时吸出。同时,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少食多餐,忌过饱,以免吸痰时引起恶心呕吐,阻塞气道。经临床实践,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用于婴幼儿吸痰,能提高吸痰有效率,减轻吸痰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Leley Gaskin,Jackie Thomas.Pulse oximetry and exercise[J].Physiotherapy,,():—.

[]黄秋葵,周璇.不同吸引负压对小儿吸痰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严吕芳,饶晓玲,何可芝,等.两种吸痰程序效果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

李清华,王小军.音乐疗法在婴儿吸痰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护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Nasotracheal suctioning revision update[J].Respir Care,,():—.

姚景鹏.护理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篇8

【关键词】 单腔导尿管 吸痰 婴幼儿

【abstract】 to observe one-time drapes cavity in the infant catheters sputum suction effect.method: will 446 cases need sputum suction by disposable sterile children single lumen catheter sucking phlegm, statistical children sucking phlegm efficient,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using disposable sterile than single lumen catheter efficient the conventional sputum suction pipe sputum aspiratio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ucking phlegm adverse reaction is the conventional sputum suction pipe sputum aspiration for significantly less.

【key words】 sputum suction single lumen catheter infant

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肺炎患儿占住院患儿总数的24.5%—56.2%[1]。婴幼儿由于其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等,有痰不会咳,很容易堵在喉、气管或咽于胃中,大量痰液堆积在呼吸道内,严重时可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肺炎患儿有效排痰,决定着疾病的恢复时间。吸痰是儿科常用的、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婴幼儿肺炎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操作。吸痰是利用负压原理,将患儿呼吸道内的痰液或误吸的异物吸出,达到清理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但婴幼儿黏膜细嫩,抵抗力差,吸痰易造成鼻黏膜损伤,堵塞吸痰管。我科对肺炎患儿吸痰采用不同材质,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治疗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需要吸痰患儿446例,男236例,女210例,支气管肺炎172例、毛细支气管炎160例,重症肺炎114例,其中日龄28天—6月234例,6月—1岁146例,1岁以上66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选用事达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规格:8fr,10fr,12fr,14fr。

1.2.2 吸痰方法

评估患儿呼吸及痰液阻塞情况,按需吸痰。

吸痰前给患儿吸入高浓度的氧1—2min,防止在吸痰过程中缺氧窒息。备齐用物,携至患儿床边。检查吸痰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调节压力,试吸少量生理盐水,将患儿转向操作者一侧,并使其张口,护士以无菌操作为原则,将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一般28天—6月选用8fr导尿管,6月—1岁选用10fr导尿管,1岁—5岁选用12fr导尿管,5岁以上选用14fr导尿管)装在中心吸引装置的玻璃接口上,一手将导尿管末端(连接玻璃接口处)折叠便可进行吸痰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时要做到迅速、轻柔,吸痰完毕后再给予高浓度吸氧2—3min。

1.2.3 效果判断标准

有效: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4% [2]。无鼻黏膜出血,口唇发干明显缓解,痰鸣音减少,无恶心,无阻塞吸痰管。无效: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4%,有鼻黏膜出血,患儿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无明显缓解,痰鸣音无明显减少,恶心明显,阻塞吸痰管[3]。

2 结果

血氧饱和度>94% 433例,占97.09%;口唇发绀明显缓解,痰鸣音减少442例,占99.10%;鼻黏膜出血5例,占1.12%;阻塞吸痰管8例,占1.79%。采用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有效率较采用常规吸痰管提高,吸痰不良反应较常规吸痰管明显减少。

3 讨论

由于婴幼儿气管与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弹性及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且黏膜柔嫩纤细,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排痰能力差,吸痰时易造成鼻黏膜损伤出血。采用单腔导尿管吸痰优点在于比常规吸痰管柔软,管壁薄,在吸痰过程中不易损伤鼻黏膜,且对于小气道梗阻常规吸痰只能吸出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而采取深部吸痰法更易损伤患儿黏膜。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有足够的长度,是硅胶材质,具有弹性,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深部吸痰时不易造成鼻黏膜损伤。吸痰时要控制好吸痰的负压[4],避免因吸引负压不足,粘稠痰液在抽吸过程中脱落,形成新的梗阻;避免因负压过大,抽吸时间过长,造成缺氧,应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在插入吸痰管时不应使用负压,负压时间应小于10s,整个吸痰时间应小于15s。口鼻腔内吸痰应先吸口腔,再吸鼻腔,动作应轻柔、迅速、准确,尽可能减少对气道损伤,开放负压后,将吸痰管边旋转边吸引,慢慢向外吸出,整个吸痰治疗要求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吸痰过程中,因负压过高,或吸痰管开口正对着气管壁,且停留时间长,负压将小黏膜吸入气管内而导致出血。所以,吸痰管插到气管远端前,不能带负压,以免过度抽吸肺内气体。婴幼儿时期的婴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够完善,对分析和综合外界刺激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还不成熟,对皮质下中枢活动不能很好地控制,以至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时,皮质下兴奋很容易扩散,从而引起兴奋活动等。患儿受到刺激时,常出现强烈的哭吵、反抗,表现为头左右乱摇、口唇紧闭、四肢乱动、双手抓吸痰管、极度不合作,同时增加耗氧量,吸痰时易出现鼻黏膜损伤[5]。吸痰虽然不是有创性操作,但不易被病人接受,尤其是儿科患者。一方面,要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对患儿给予鼓励、赞扬、安慰,轻轻抚摸患儿,用鲜亮玩具或音乐分散患儿注意力。李清华等[6]提出,音乐不仅有减轻患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等作用,而且还能增强患儿免疫力。另一方面,护士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向患儿家属讲解吸痰的作用、注意事项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吸痰时会有憋气等非常短暂的不适,取得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减少患儿吸痰不良反应,避免护患矛盾。同时,加强辅助排痰措施,如雾化吸入,翻身,叩背,机械震荡排痰,湿化痰液或利痰剂的使用。rosen等认为,实际作用在肺部的负压压力并不能通过负压装置表盘上的读数来反映,而是取决于吸痰管管径和人工气道内径的比率、吸痰持续时间、痰液的量和粘稠度。因此,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吸痰管大小及调节负压大小。患儿黏膜细嫩,抵抗力亦差,如果过滥吸痰或者操作不当,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易致黏膜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在吸痰时应按需吸痰,即痰量多时增加吸痰次数,痰量少时减少吸痰次数,无痰时不再吸痰[7]。另外,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率失常,所以,掌握判断好吸痰时机,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 [8,9]。任海燕[10]提出,适时吸痰方法,以听诊为依据,在确定痰液位置的前提下,对大气管内痰液及时吸出。同时,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少食多餐,忌过饱,以免吸痰时引起恶心呕吐,阻塞气道。经临床实践,一次性无菌单腔导尿管用于婴幼儿吸痰,能提高吸痰有效率,减轻吸痰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4—248.

[2]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6.

[3]leley gaskin,jackie thomas.pulse oximetry and exercise[j].physiotherapy,1995,81(5):254—261.

[4]黄秋葵,周璇.不同吸引负压对小儿吸痰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9):45—46.

[5]严吕芳,饶晓玲,何可芝,等.两种吸痰程序效果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57.

[6] 李清华,王小军.音乐疗法在婴儿吸痰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25):2399—2400.

[7]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nasotracheal suctioning 2004 revision update[j].respir care,2004,49(9):1080—1084.

[8] 姚景鹏.护理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8—7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