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教育方法8篇

时间:2023-09-25 11:19:03

医学教育方法

医学教育方法篇1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研究法对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优势。结果:循证医学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对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论: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应用效果

循证医学(EBM)是指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意义为根据目前所获得的研究证据并集合医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考虑到患者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下,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的同时,能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其加入临床医学教育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

一、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目前仍有许多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以传授体育知识及技术为主,仍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且教师没有在课后进行指导,导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临床医学业教育的原则相违背,也是造成高校医学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存在,导致临床医学教学效率下降,这导致临床医学教学失去了其严谨、科学的特征,致使学生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积极性下降,使得临床医学教学效率受到影响,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滞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临床医学教学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结合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没有结合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考核,都是由学校统一制定教学任务和方案,没有联合实际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无法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任务,同时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内容不合适

就现阶段高校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分析,存在“广、浅、旧”的问题。第一,高校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广,学生必须学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第二,由于教学内容广且多,导致无法深入学习,致使学生对于这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无法深入探究的观念,并且滞后于临床医学研究,导致与实际临床医学不相符。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缺乏教师的指导;并且在课程安排方面相对比较独立,课程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实验室教学过于简单,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二、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优势

循证医学思维方法主张结合科学研究、工作经验以及患者医院等因素的统一,提倡科研与经验相结合,鼓励学生要多于学习医学知识,通过实践来认知社会,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双向交流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在分析循证医学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首先要提出循证问题:根据护临床诊疗经验、搜寻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的各方面差异,提出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例如,如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如何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如何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然后寻找循证支持。在搜寻相关文献及资料后,找到上述提出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干预措施,为自身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最后进行循证观察与应用。根据患者的特征制定不同的观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观察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保持患者的满意度。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有助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开展以及学生的临床实践。

三、提升临床医学教育效果的相关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

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主观看法和认知。在现阶段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导致教学活动仍以简单的知识传输和技能教学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对提升学生的理性与感性、认知与情感、智力与心理等方面缺乏针对性计划、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教学的信息化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临床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临床医学教学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临床医学教学的信息化,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理结构的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效率。工学结合能够实现理论联合实际,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医学相结合,通过应用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升教育团队的专业素质

指导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授课经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较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心、较高的道德修养。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医院主治医师、医学专家对学校教育队伍进行授课,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医学实践,进而增加自身的医学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进入医院进行锻炼或与医院合作,致力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的教学监督体系

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实现对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教育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例如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团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循证医学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现阶段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医学观念。

作者:曹婉晴 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峻,董碧蓉.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3):147-150.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6,(02):99-100.

[3]陈进,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4):273-276.

[4]张静,仇玉兰,穆永成.在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循证医学教学的比较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08):995-998.

医学教育方法篇2

一个好的医生或医护人员,除了应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护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除了在学习当中掌握医学科学知识,还要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医护理念、预防观、卫生观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保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学习临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性疾病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观念和原则:如无菌观念、交叉传染、杜绝“滥用抗生素”等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把握,会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指人的精神文化[2]。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人文的范畴。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要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简单来说,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出发,关心、关怀和尊重病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理念,即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行”则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为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努力[3]。当前,许多医院频繁发生恶性暴力事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这与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2.1教师加强重视,转换角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求满腹经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教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不能把自己仅局限于教师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能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关心、关爱、理解别人的精神和责任,只有这样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于病人和社会。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相关内容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4]。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记忆[5]。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全程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积极开展情景模比、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设计“空气的细菌学检查”试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菌无处不在,应时刻注重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污染,为以后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打下良好基础;而“口腔、手指的细菌血检查”试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有些对人类无害而有利,微生物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密不可分,只有少数才会引起人类疾病。

2.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2.3.1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出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生命,至今抗生素仍然是感染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而人类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是“超级细菌”。超级细菌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主要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菌、泛耐药肺炎杆菌等。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要求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耐药监测。

2.3.2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与歧视

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治愈艾滋病,尚未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以及提倡安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HIV的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HIV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的事实,分析原因,这与艾滋病患者被歧视、不安全、医疗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医生医德等医学伦理素养缺乏所致。这就要强调学生要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积极宣传预防,还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优秀品德。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将医学人文理念真正渗透到医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6-7]。

3结语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缺一不可,特别是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求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此外,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教育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平 曾静 胡晓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孙桂鸿.小议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培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封3.

[2]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561-563.

[3]王夏强.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23):183-184.

[4]陈锦龙,吕刚,宋婧,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69-171.

[5]包常华.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781-782.

[6]胡晓艳,向丽,姜梁.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西南军医,2013,15(3):356-357.

医学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02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医德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长期以来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培训,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够重视,尤其没有注重医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有效地教育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大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

一、课堂讲授法

医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课堂讲授法是目前进行医德教育的传统方式,也是现代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医德课程的课堂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课等课程的教授来进行,可以使医学生具备比较系统的医德认知;二是通过相关的课程的渗透性教育来进行,如思想道德修养、医学心理学等,主要是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对医德品质的介绍和传播,通过自身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对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情感,促进医学生高尚医德品质的形成。

就目前而言,医学院校对医德的课堂理论教育主要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来进行的。医学伦理学课是医学生系统学习医德知识的主渠道。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的杜治政先生指出:“当今医学伦理学肩负着四个方面的历史任务:(一)塑造优秀医师的形象,倡导一切为病人健康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二)为医学新技术的合理应用开辟道路;(三)为卫生保健政策提供伦理学的支持和辩护;(四)提供健康道德指导。要以此作为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当今时代,医学伦理学学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科领域,层出不穷的医学新技术诸如试管婴儿、克隆人、基因组计划等等,引发出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就必须时刻关注着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进展情况,加强对新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医学伦理学教师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来自于不同专业,虽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从事这项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在懂得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学校应注重加强对医学伦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进行系统的医疗知识的培训和哲学知识的培训,应创造机会让这些教师与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经常性讨论,使理论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

医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内容,它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同步进行,相互交叉、渗透[1]。所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除了医学伦理学专业课程老师,其他课程老师也要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医德取向,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做到医德教育随机渗透、自然贴切、含而不漏、不着痕迹。[2]课堂渗透性教育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对医学生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将教师视为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更是思想的传播者,人生的指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医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医学院校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起到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

二、仪式教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各种医学仪式,促使医学生医德情感的逐渐形成。医学院校可以采取《医学生誓言》的宣誓仪式、人体解剖前对捐献遗体者默哀、为实验动物默哀、祭奠先贤等形式,触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当医学生刚刚迈进医学院校时,可以安排新生在入学开学典礼大会上,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宣誓的神圣时刻,医学生就会发现他所选择的职业如此神圣,他所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也就从这时起,医学生将会把高尚医德的培养同学业一样作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遗体捐献者和实验动物默哀,可以让医学生对遗体捐献者和实现动物产生崇敬之情,对医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明确医学生的职业责任,培养其人道主义观念,加强对医德的认知,触发医德情感,促进医德品质的养成。

三、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的作用在医德教育中能够激发起医学生对高尚医德的向往和崇敬之情。通过医疗行业中的典型榜样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祖国医学史上,有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大家,他们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在当代中国,白求恩医生的精神鼓舞着几代人,医学界涌现出了许多像林巧稚、裘法祖、华益慰、钟南山那样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他们对医学无限热爱,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深切同情,对工作极端负责,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去不断努力。在医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传统和现代医学中的医德榜样,开展医德的教育工作,引发医学生对高尚医德的向往。通过树立医德榜样,把榜样们的感人事迹介绍给学生,使医学生确立对高尚医德的向往和要求,远有所追,近有所学,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奋进,在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注重自身高尚的医德品质的培养。

四、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

医德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医德知识对于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从“知”到“行”的提升。要实现后一个提升,情感认同、信念确立和躬行实践是更为重要的,它促使理性化的道德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心性价值信仰。[3]因此,医德教学可以采用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认知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重“感”轻“说”,也就是重视直接知觉如活动、实践和情感陶冶在教学中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在课堂之外的医德实践活动,也可以体现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业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医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部门开展义工活动;带领学生走向社区进行义诊;等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可亲可敬可爱,增强其医德情感。在课堂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将医德理论融于生动的临床案例分析讨论之中;请德高望重的临床医生走进课堂,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座谈会,通过活生生的榜样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经历到一个由己及人、由人及己的移情式思索过程,更容易产生内在的道德需求,更能够领会到医德的真谛。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各科教育中是常被运用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可以运用医德案例讨论,使医学生获得医德情感体验。运用医德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将道理越辩越明,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医德教育中,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符合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理论的、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医德案例,用那些对医疗卫生事业无限忠诚、执著追求、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工作的先进经典案例,激起学生立志从医,将来做一个合格医生的理想追求,体验到医生的事业责任情感。用那些对病人满腔热忱,一心想着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怕脏和累,忘我工作的先进典型案例,使学生体验到医务人员特有的对病人的同情情感。同时,也选择一些反面案例,使学生对那些不精通医药、不负责任、草菅人命、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和对病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贪图钱财、以医谋私的医务人员产生厌恶的情感。通过案例讨论,可以使各种对医德的不同认识产生碰撞,增强医学生辨别医疗言行是非对错的能力,增加对医德的认知,并获得一定的情感的体验,促进医德品质的形成。

六、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

运用适当载体,推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医德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校园文化就是加强医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利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立足点,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以新颖多样的形式为载体开展医德教育活动。一方面,积极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实施医德教育。例如,学生会、团委和学生社团,可以举办征文竞赛、知识竞赛、板报比赛、礼仪培训;可以以护士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学雷锋做人民好医生、好护士,”和学习南丁格尔等医德模范人物等活动;举办与医德有关的演讲会、座谈会、文艺演出等活动,等等。广大医学生在“载体”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增强民族精神和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校外资源,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来实施医德教育。例如,邀请医院领导、医德模范人物来校作医德教育报告。报告的内容可以是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给学生以鼓舞和激励;也可以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反面案例,给学生以启示和警告。依托这些活动,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七、建立专门的医德教育宣传栏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医德教育宣传栏,条件许可的医学院校可以尝试建立医德教育宣传馆。可以以医学史为线索,将古今中外典型的医德突出的医生如: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白求恩、张仲景、孙思邈、华佗、陈实功、龚廷贤、裘法祖、吴孟超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贡献展示出来,用他们的做法及要求来教育影响学生。例如,明代的大医家龚廷贤提出的“医家十要”,让学生明白作为将来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将现代的医务人员医德行为规范具体的医德规范要求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宣传,除了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医学大家之外,医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将在医院涌现出的优秀实习生的先进事迹作为一种宣传,这种形式可以通过隐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医德,学生通过身边的人物可以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

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还应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到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4]

参考文献:

[1]吴依娜.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防范措施[J].中医药导报,2008,14(10):87-88.

[2]徐新娥.浅谈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43-145.

医学教育方法篇4

临床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应用效果循证医学(EBM)是指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意义为根据目前所获得的研究证据并集合医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考虑到患者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下,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的同时,能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其加入临床医学教育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

一、现阶段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目前仍有许多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以传授体育知识及技术为主,仍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且教师没有在课后进行指导,导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临床医学业教育的原则相违背,也是造成高校医学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存在,导致临床医学教学效率下降,这导致临床医学教学失去了其严谨、科学的特征,致使学生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积极性下降,使得临床医学教学效率受到影响,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滞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临床医学教学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结合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没有结合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考核,都是由学校统一制定教学任务和方案,没有联合实际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导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没有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对临床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无法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任务,同时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内容不合适

就现阶段高校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分析,存在“广、浅、旧”的问题。第一,高校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广,学生必须学习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第二,由于教学内容广且多,导致无法深入学习,致使学生对于这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无法深入探究的观念,并且滞后于临床医学研究,导致与实际临床医学不相符。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缺乏教师的指导;并且在课程安排方面相对比较独立,课程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实验室教学过于简单,学生无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

二、临床医学教育中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优势

循证医学思维方法主张结合科学研究、工作经验以及患者医院等因素的统一,提倡科研与经验相结合,鼓励学生要多于学习医学知识,通过实践来认知社会,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双向交流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在分析循证医学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首先要提出循证问题:根据护临床诊疗经验、搜寻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的各方面差异,提出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例如,如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如何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如何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然后寻找循证支持。在搜寻相关文献及资料后,找到上述提出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干预措施,为自身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最后进行循证观察与应用。根据患者的特征制定不同的观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观察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保持患者的满意度。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有助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开展以及学生的临床实践。

三、提升临床医学教育效果的相关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

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主观看法和认知。在现阶段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导致教学活动仍以简单的知识传输和技能教学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尤其对提升学生的理性与感性、认知与情感、智力与心理等方面缺乏针对性计划、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教学的信息化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临床医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临床医学教学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临床医学教学的信息化,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理结构的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效率。工学结合能够实现理论联合实际,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医学相结合,通过应用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升教育团队的专业素质

指导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授课经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较好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心、较高的道德修养。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医院主治医师、医学专家对学校教育队伍进行授课,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医学实践,进而增加自身的医学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进入医院进行锻炼或与医院合作,致力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的教学监督体系

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实现对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实施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教育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例如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团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医学教育方法篇5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医学教育方法篇6

医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生存与存在,而是要实践如何生存如何存在,这就对我们现今的医生们提出新的挑战,医生们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诊断正确施治,更重要的是把疾病作为患者的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要兼顾患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身心兼治,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注意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如今,如何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除对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采取“严进严出”的原则外;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群,正是旨在确保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当、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医学人文学还具有沟通医学与公众的作用。对医学技术和卫生服务的正确、适当的宣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目前医疗卫生中的问题,部分上也是由于医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所致。

医学人文学是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来重建医学的框架。它提出医学需要哲学上的根本转变,跨越传统的边界,使临床医学不仅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室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减轻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服务向社会化大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底蕴、哲学素养、审美修养和持续发展能力、主体精神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必然途径。

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E.D.pellegrino)认为人文学科在医学中具有正当合理的位置,是医学生在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一样[2]。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为有效地临床实习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其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是局限于理论的,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这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对于尚未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应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临床实习前预教育阶段,加入医学人文学教育。而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中影响临床实习人文知识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临床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等影响;学生的功利化趋势及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实习等[3]。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巨大需求的矛盾。面临着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医学人才就业市场的冲击,也使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新晨

我们要加强竞争意识,尽快转变教育思想,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建立适合市场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临床教学逐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2]。在具体带教医学生时,要注意培养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敏锐地抓住病人散漫叙述的核心,寻找更多样的方法促进健康、减轻疾病和残疾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部分对策),临床医学似乎可以通过将治疗本身与对病人独特经历的理解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此外,还需让实习生领会医务人员不能把医疗服务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个人利益的交换筹码进行利益的交换、互补,这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行业道德的沦丧。如何避免这样可怕的后果?加强医学教育,尤其人文、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不计个人得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才能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才能使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将医学人文学科看作为一个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问题的学科群,从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所以医学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就应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而不要等到工作后再去补课。

医学人文学应是医学整体的一部分。医学的艺术只是使医生人性化,而医学人文学则是要使医学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走近医学人文学:为医学播下人文的种子《科技中国》,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

医学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 法律教育 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医学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 法律教育 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