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8篇

时间:2023-09-26 15:10:46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1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随着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视和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1]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2],因此课程、教学、评价都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下面以“DNA的复制冶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摇摇

一、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分析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4]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生物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5],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确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是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生命观念、思维和方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有机升华。“DNA的复制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内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6]。学生已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背景,教师在分析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推测复制过程的经典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建构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功能的概念,体会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大胆想象和猜测,培养科学的思维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找准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三点

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准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了启发式、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确立了本节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切入点是体验假说———演绎;支撑点是科学探究。

(三)定位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助推剂

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准确分析教情、学情,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助推剂。教师把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思想和方法[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素养基础。

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在层层设疑、解疑、演绎推理过程中,学生体会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课堂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探究主线实施[6],处处渗透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达成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利用前概念创设新情境

前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回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图片呈现问题: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建构生命观念。指导学生推测:DNA复制的场所可能在哪?进一步引发思考:一个DNA复制后形成两个子代DNA的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教学中发挥科学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使之成为学习新概念的铺垫、资源,成为新知学习的新增长点。

(二)立足核心素养点,开展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在每节课都要充分体现和落实,根据学习内容、学情等不同,每节课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围绕培养点开展探究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间接影响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达成。在本节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立足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等生命观念,演绎与推理、归纳概括、建构模型等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品质等。1.科学探究建构DNA的复制方式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习中,沿着“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主线,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发现问题。根据导入环节设疑:一个DNA复制后的子代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可能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全保留复制、弥散复制。作出假设。学生根据问题交流结果作出假设: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弥散复制。演绎推理。教师设置了5个递进的问题:设计此实验的关键思路是什么;怎样区分用肉眼看不到的DNA分子;若亲代DNA用同位素15N标记,放在含有14N的环境中培养,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实验中如何将不同N元素组成的DNA分子区分开;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怎样分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预测DNA三种复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的可能情况,以及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实验验证。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制作DNA复制的模型,模拟复制方式,初步建构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佐证学生的推理结论。得出结论。在前面推理、模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讨论———探究建构DNA复制过程本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教师呈现科恩伯格的两个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获取信息、找关键词,推测DNA复制可能需要的条件:模板、能量、原料、酶等。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演示DNA复制的动态和连续变化过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交流以下问题:DNA复制的条件、场所、时间、结果?DNA复制的特点、意义,如何保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例,用数学方法计算三代中含15N-DNA的比例。在此过程思维的碰撞中,聚焦构建概念,学生再次体会生命观点。

(三)课堂总结拓展,课后反馈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主体知识,重温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深化对DNA复制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学生提出:DNA复制是从一端开始还是两端开始复制呢?两条链复制是同时的吗?是同一个方向进行吗?有些问题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使学习达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结合学生质疑,教师呈现图片,展示DNA复制的多起点、两条链反向延伸的特点,拓展了课堂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课后教师设计了5道重要概念的反馈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DNA复制这一重要概念。

三、思考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准确定位每节课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创造机会,多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是启发学生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生物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初中侧重于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以及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初步理解;高中侧重对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深入到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更加关注生态学和进化思想[5]。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如何进行无缝衔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元素,但同时衍生出新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利用生物课程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生物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2]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

[3]谭永平.中学生物课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和基本任务[J].生物学教学,2016(5).

[4]蔡文艺,周坤亮.以“核心素养冶为中心的课程设计[J].辽宁教育,2014(7).

[5]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 核心素养 教学思考

近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除了纳入中考考查项目之外,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质也逐步被挖掘。事实上,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既具有科学特征,同时又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理应在初中教学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从生物W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作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方向

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其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初中生物教学,笔者以为其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其是针对生物学科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构建的(当然同时也是兼具核心素养的要义),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如理解生命是什么、生物体的生命是如何运转的,生命又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状态运转等,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态度的综合体现;而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动植物的生物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等,则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知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奠定了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而体验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科的思想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具体的生物知识的构建,来认识科学的通用概念,如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及发展等关系。

也就是说,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应当超越简单的生物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超越简单的考查评价等要求,要让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理解生命的奥秘,并在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合理的科学态度,并为奠定对生物乃至于科学的兴趣奠定基础。当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并能够用生命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形成了较好的生物学科素养。而这也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的重要意蕴!

二、从细节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在细节。这是一个具有辩证意义的观点,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概念,另一方面其培养却在细节中完成。而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可以避免此前课程改革中的遇到的,诸如过于注重宏观理念而忽视了细节处理,以至于让课改理念难以落实的不足。那么,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当如何进行呢?这里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教学细节为例来说明。

在这一教学细节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基因的概念是熟悉的,但对基因发挥作用的简单机制是不理解的,因此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实际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举例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要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机制。笔者的做法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创新:在以生物的高矮为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影响高矮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可以分别表示为T与t,那么在基因组合的时候其是如何决定下一代的高矮的呢?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笔者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结果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显性与隐性的基础在组合的时候存在着多种可能,如TT、Tt、tt等,那么这样的组合对生物的性状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时候笔者还是不急着给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学生见到难以直接获得答案,于是只好结合这三种组合去猜想,而当学生开始猜想时他们又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两个显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只能是让生物表现出高的性状,而两个隐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则相反;问题出在Tt的组合所表现的生物性状上,这个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的选择就多了,可以是自主阅读,也可以是直接告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是高效的,关键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中,学生的思维既服务于生物知识的构建,也服务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有效形成。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活理解

再从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角度看生物教学(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核心素养本身就强调学科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从生活角度理解初中生物教学,也可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寻找新的思路。

初中生物应当说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密切的,从绿色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的新陈代谢到生物的遗传,都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存在。生物教学中一个简单的探究,就可以将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建立起来,如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自带种子,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并观察,这种基于生活的自主体验,往往是生物知识形成的催化剂,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将知识牢固地扎根于生活之中,从而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 江巧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11):45-45.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数年之后,随着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发,“核心素养”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高中生物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对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追求。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学科素养,值得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认真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

核心素养的宏观理解是这样的,所谓核心素养,应时指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形成的具有最基本作用的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态度的综合性体现。由这样的阐述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因此理解核心素养,可以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进行。同时,核心素养本身又是一个极具引领意义的概念,其可以统领当前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具有这样的三点基本理解:

其一,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意旨。生物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而生物学科具有科学素养的意旨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递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概念描述的精确途径,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运用,生物学科结论描述的简洁准确等,这些既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以生为本是一个宏观理念,其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落实,在于学科素养的引领。也就是说,当在课堂上关注核心素养并以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时,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我们讲“生态系统”,需要从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变化具有动态性等方面来进行,如果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引领,那本知识就可能是一个机械记忆的知识,反之就可能成为活的知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就会充分具有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以生为本。

其三,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面向生命活动的本质。生物学科的特质就在于其是面向生命活动的,其是寻求生命本质的。这种规律的寻求需要核心素养来作为牵引,而在牵引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又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理论理解,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思路就会更加明晰。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高中生物教学

需要明确的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这样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学生的生命与生物学观;二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三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态度与价值观;四是生物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精神与行动能力。因此,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尽可能地以这四者为核心。

比如说对于生物学科的认识,显然不能完全局限于当前的考试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橹识导向的升学评价其实并不能体现生物学的全部本质。笔者以为,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真正从面向生命活动的角度去实施教学,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体活动过程中的生命的特质基础是什么;构成生物的细胞又是怎样完成生殖、发育、终结的;植物以及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结构,在它们的生命活动中是怎样进行遗传的,为什么又会发生变异;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历史上对生物多样性有过什么样的观点,当下最流行的观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围绕生物本质形成认知。

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与其说是具体的任务完成,不如说是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形成,如果进入这样的状态,那高中生物课堂该是多么的优美!

三、基于核心素养反思高中生物教学

在研究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时候,笔者发现高中生物教师的日常教学又多了一个反思的视角。通常情况下,反思生物教学的视角就是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又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这样的反思不可避免地将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引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核心素养带来的启发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传统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基于教材上的概念形成的,那是一个网络结构,却不一定是学生认知当中的真正有效的结构,相反如果以学科素养来引导,那就可以形成以进化思想、系统论为核心,以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为枝干的认知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包括原有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能够将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总之,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最先进的理论,其应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引领性作用,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知识的构建与教师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东杰. 高中生物学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生物学教学,2016,41(7).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被学生普遍认为是高中学习中的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因为其涉及到的多项内容都已经设计到了科学的范畴,所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在学习中存在有相当大的难度,此时不仅需要物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上更加直观化,同时海还要学生调节自己的心态,进而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实验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该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积极落实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基本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其中,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大项。

二、概述

对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讲,其主要是站在物理学的视角对外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析,包括有物质的运动情况以及其产生的相互作用等,学生通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可以用于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同时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其中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强化核心素养。

三、实验教学

(一)立足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本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高中生中存在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由于教学时间不足,教师不能反复操作或逐一指导,此时便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协作意识得到充分的提升,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极大的正面影响。例如,在学习《静电场》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对学生展开分组,遵循优帮差的原则。分组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静电除尘器”,使用的材料包括塑料瓶、笔芯、螺丝,塑料瓶在运转中便可触碰到烟尘粒子,从而产生作用带动其运动,最终烟尘被吸附,就达到除尘效果。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静电的概念及其除尘效应,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热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纠正其中存在的错误,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实验成功的小组和失败的小组分别总结经验,在提升协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根据实验建立模型,强化科学思维

科学的探索往往是根据生活中的启发得到的,因此将生活与物理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往往认为物理知识晦涩难懂,通过生活化实验能在知识融入生活的实验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求物理的痕迹,强化物理思维,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例如,测量长度实验,在此实验中可以使用到器材有两种,一种是轮旋测微器,另一种是游标卡尺,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些仪器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其中有瓶子的直径,水杯的高度,指甲的宽度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的踪影,培养物理思维,从而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挖掘。

(三)凸显主体,增强学生的物理观念

新课标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改良教学模式,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将学生设置为整个教学的主体,物理实验也应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精细的实验,增强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唯有参与才能在实践中领会其中的科学和知识,从而提升物理思维和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构建问题模型,在实验中展示三个电路图,让学生通过试验来分析出哪个设计更优,让学生总结每个电路的原理,对各个试验中的数据进行总结并分析,从而选取出最优设计。在其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行实验,增强参与度进而深化培养核心素养。

(四)鼓励创新,增进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方面的功能深化,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在实践中挖掘其创新潜能,将生活中的用具结合到实验中。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创新实验,对摩擦力的变化展开研究。

四、结语

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向我们传达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是我们人民教师的共同责任。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石开龙

    参考文献: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声现象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热络,源自于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显然,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但其所带来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不少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杂志展开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即是有力的证明。从一个普通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知识作为铺垫,而这与课程改革当中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辨析极为类似。笔者在教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的时候,即带着强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本文对此作一说明。

一、核心素养的经验理解

从一线教学的视角来理解核心素养,显然与专家所理解的核心素养有所区别。检阅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等。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承认,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那就是学生在具体的物理知识建构过程中生成的相关认识,这些认识有的与核心素养相近,有的则距离较远。教师努力在此过程中缩短距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一般要依赖于具体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脱离了知识的构建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

以“声现象”一章的教学为例,在苏教版及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声现象常常都出现在第一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简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且相关概念的构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面对这种简单的知识,笔者以为更是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良机。比如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常常有“振动”与“震动”的理解差异,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只是强调应当是“振动”而不是“震动”,至于原因是不太愿意解释,或者说是感觉没有解释的价值的。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不符合经验理解的,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恰恰应当是以这种简单的概念辨析为基础的,如果遇到复杂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构建就有很大的困难,怎么谈得上核心素养呢。即使谈核心素养,恐怕也只是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上的一点点缀,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

因此,核心素养可以视作一株树苗,而其成长的土壤,正是教师与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围绕某个概念展开的讨论,及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认识。一句话,经验是核心素养赖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通过上述理解,去实施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很有收获的。现以“声现象”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首先要说的就是“振动”与“震动”的辨析。这个概念辨析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吗?如果有关,那岂不是每一个概念的学习都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那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太滥了吧?即使不滥,也没有特别拿出来强调的必要吧。笔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实施教学的,结果发现还真的能够影响学生对物理的认识――这应当是核心素养的朴素理解!

在学生的思维中,“振动”与“震动”是可以通用的,但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显然不是如此。但初中物理又不宜将简谐振动的说法拿出来给学生,怎么办?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比^、辨析,什么时候进行这个事呢?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之后,由于经过数个例子的分析,学生对振动已经产生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重提此前的话题,学生还是有兴趣的。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振动应当是一种“左右”的运动――学生用手比划出一种振动,意思是对的,可惜“左右”用词太狭隘;还有学生说“震动”是一种心理现象,听到不好的信息,心理有震动,但也有学生表示反对,说地震的时候地面就在震动……基于这样的经验,笔者告诉学生“振动是一种在某个固定位置附近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具有规律性的;而震动通常是自然导致的具有明显效应的运动”。其实,辨析概念并得出概念概念的精确理解并不是目的,而将生活认识与物理认识进行比较,才是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才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了。

三、核心素养与经验契合

在探究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强烈的认识,那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经验,当两者有效契合的时候,就是核心素养生成的时候。

也因此笔者以为,物理核心素养不能视作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认为其在普通物理课堂上就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还就得在物理课堂上生成,而日常的物理课堂既是基于学生经验的,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物理经验的,离开了经验谈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没有意义的。笔者以为,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出物理课堂之后,用更睿智的目光看身边的事物,用更逻辑的推理判断身边的事物,这就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意味着经验的丰富与准确。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这个基点出发!

【参考文献】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培养是从人文、社会等角度对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进行品质素养方面的培养。培养的过程是通过相关课程内容体现出来的。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其未来的成长。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 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针对时代和现代年轻人的特点所需的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充分了解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落实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四大方面:(1)物理观念。物理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物理观念应包括基本的物质观念、能量观念、运动观念以及相互作用观念等。在物理观念的作用下,有助于学习者在脑海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科学思维。以物理学科视角来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关系。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构建模型、质疑推理、科学论证共三个方面,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运用分析、推理、论证等物理方法获得结论。(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事实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即提出具体的物理问题并列举假设,收集相关信息、整理证据,获得结论,同时还要进一步解释与交流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最终成果。(4)科学态度。在把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大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技术形成初步认知。

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与重要性;围绕核心素养实施实验改革办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外,核心素养与物理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物理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符合物理教学改革需要,也是落实物理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 完善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1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有趣的物理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因此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笔者在物理课堂创新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1)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要注重演示过程的规范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除了演示实验以外,还要以分组实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产生直观认识,加深印象。(2)引入趣味性与探究性实验内容。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活创新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地位,设计丰富有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把握学习物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知识时,布置学生自制“水气压计”,用来观察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学生拿到实验任务后,根据已学的物理知识点,整合实验室的器械设备与原材料,设计各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通过不断完善与调整实验过程,获得了可靠的测量结果。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操作过程中,养成了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遇到难题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外小实验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一直以来,物理实验教学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完成,在物理实验改革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外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验制作、完成实验课题。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有意义的课外实验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实验现象、运用物理知识,体验实验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学生虽然已学习了杠杆和轮轴,也熟悉了摩擦和压强的知识,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欠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构造。有的学生回家自己拆装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力;有的学生到修理自行车的摊位上去观察,看修车师傅如何修理自行车,如何轻松省力地将一辆自行车修好。学生每人交了一份实践报告,这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2 理论结合实际,实验内容关联现实生活

初中物理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多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实验关联现实生活,介绍物理新理论、新技术,以此增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1)教师要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从生产和生活中寻找物理要素,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内容。在讲《电路》时,布置学生仿照小实验利用一个电池组、一个小灯泡、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和一些导线设计一个楼梯开关电路,使行人上下楼都能控制电灯的开和关。通过这样的实验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可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充分感知实验操作的过程,利用多种感官感受实验中的各种刺激,激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物理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吸引学生的兴趣。改变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多给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给生活带来的变化。(3)展示物理新理论与新技术,通过翻阅专业书籍、浏览网络资源等渠道,随时把握物理教育与物理技术的新动向,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开阔视野。

2.3 强化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既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实验教学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时,应把握以下3个原则:(1)实验教学的内容要富有趣味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机械效率知识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着是否机械效率越高就越省力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核心概念,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2)实验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力的核心概念时,教师通常会举手提东西、人推车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笔者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操作,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3)借助实验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形成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思维是推哟葱铝Φ幕础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体现物理课程价值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和应用,创设有利于能力发展的学习和现实情境,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达到提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7

关键词 高中生 生物学 核心素养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在高中阶段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1.1 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A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1.2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1.3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1.4 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2 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2.1 利用概念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生命

理解生命包括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怎么运转、生命为什么会这样3个问题。当人们遇到一个新的事物或现象时,总想探究这个新事物的本质,弄清新现象产生的机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涵义。

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从生物圈到细胞”,其包含的9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概念颇多。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后完成以下训练。

通过填表和教师的适当讲解,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认同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即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表格奠定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构建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很深的影响。

又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师在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时,画出下列两张概念图,让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两种类型。

通过阅读书本插图和填写概念图,学生基本理解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对机体维持稳态的积极意义,对于生命活动运转过程也有了新的认识。

2.2 利用类比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类比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推理方法,在生物学科学发展史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开始于类比: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常常用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在学习“染色体组”这一学生很难理解的生物学概念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做以下的类比:举起你的两只手,合在一起,如果把左手大拇指和右手大拇指看成一对同源染色体,食指和食指看成一对同源染色体,那么每一只手的5个各不相同的手指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每学期开学时要发放语文书、数学书等,最终每个学生拿到一整套各不相同的教科书,可以把这样一套每门学科俱全的教科书看成一个染色体组;在扑克牌里,如果把4个花型不同的A看成是同源染色体,那么从A~K这13张数字不同的扑克牌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类比,学生真正理解了染色体组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染色体组数的方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类比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其智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3 巧用书本栏目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栏目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值得教师潜心钻研和学生认真学习。教科书中栏目,如问题探讨、资料分析、与社会的联系、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都相当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合理运用这些栏目,不仅传授了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为高中生物课堂增色不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文科老师的教学内容,也是其他所有教师在课程教育中必须渗透的德育内容。

例如,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后,笔者展示了捕鲸现场成了血的海洋、大象惨遭杀戮等图片或视频,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震撼。然后再结合书本的“与社会的联系”栏目,说明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保护濒危动物、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有了积极的看法,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保护这些生物资源,为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像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例子还有很多。又如在《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禁止生物武器”这一节除了生物武器的相关生物学知识以外,还有“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内容的教学。学生对生物武器的本质和危害的了解,加强了他人的社会责任使命感和爱好世界和平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使全体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篇8

1 核心素养的兴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只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哪些知识、能力与态度或者说“素养”才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呢?这里所说的“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而得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体.而“核心素养”则是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个个体都必须要达到、共同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就有国家及组织提出,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及广泛开展还是进入21世纪后,以世界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等组织开始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研究.其宗旨是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课程目标代替以学科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传统体系.

2 几种主要核心素养类型

分析一些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研究会发现,关于核心素养的模型主要有:一、成功生活取向型,主要以世界经合组织(OECD)、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二、终身学习取向型,主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盟为代表;三、个人发展取向型,主要以新加坡为代表;四、混合取向型,主要以美国为代表.

世界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从个人成功生活与建设健全社会两个功能维度出发,确立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自主地行动和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三大核心素养.并在这三大核心素养下分设9个二级目标和具体内容,其具体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分为“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与数学”和“科学与技术”七个学习领域.欧盟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分为“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创业意识”和“文化意识与表达”八个方面.

以上以成功生活和终身学习取向核心素养模型,虽然也都以个人发展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但教育的社会功能更突出.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核心素养模型则更加强调以个人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提出教育要培养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公民的目标.

与以上三者不同,美国提出的“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结构是整体系统型,又称混合取向型.整个体系以“核心素养”为中轴,包括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指标以及学习支持系统.其中学习结果指标即核心素养的指标包括“学习和创新素养”“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及“生活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考虑到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由核心学科的学习来完成,因此该系统还专门设置了“核心科目与21世纪主题”,这些科目包括英语、外语、艺术、数学、科学等10门核心课程,另外还增加了“全球意识”“理财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和“环保素养”5个21世纪主题;为了使这些核心素养能得以有效落实,该系统还提出了包括“21世纪标准与核心素养的评价”“21世纪课程与教学”“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和“21世纪学习环境”的5大支持系统.这种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依托的内容和核心素养支持系统融合为一体的核心素养结构体系更为全面地考虑到了教育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方面,具有较好的完备性和实践性.

3 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5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组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它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三大领域中共有12个一级指标.

在这一整体指标体系的框架及精神的指导下,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物理核心素养”及相关的要求.

4 核心素养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如前所述,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发展的整体要求.核心素养是从人、工具、社会三大方面提出的对受教育者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些整体的要求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中必要的课程及社会中的相关教育来实现.所以物理课程中的核心素养要根据这些核心素养的要求及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确定物理核心素养.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内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其中“物理观念”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观点、概念、规律,主要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等,侧重知识与技能方面;“科学思维”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推理论证等思维与方法;“实验探究”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的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合理猜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合作与交流、评估和反思等;“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指 对待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包括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实事求是,不[JP3]迷信权威,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等.[JP]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在个人发展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视角下,重新提练出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与我们以前提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5 如何把握新的核心素养要求下的物理教学

5.1 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理论提出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论的广泛提出和深入研究是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开始的,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要晚些,这就注定这是一项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工作,不能开始就对其持不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常听有人说:“核心素养就是以前说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说法而已,没什么新鲜的.”,甚至更有人说:“核心素养的提法太虚,还没有以前的提法好呢!”.那么怎样来看等核素养的提出呢?

其实从上面几种类型核心素养的介绍我们就能看出,核心素养的出现是由于时代深刻的变化和人们对培养什么样人的观点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提出的更全面、更综合的培养目标.它既包括我们常说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国家认同、自我管理、国际理解等目标.“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融合,即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核心素养是从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而提出的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性的目标要求,它不是我们以前常说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重新组合.

5.2 要制定出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物理教学指标体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呢?

对现行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有些素养比较重视,如“科学知识”“主动探究”“实践能力”等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分别被提及了168次、121次、33次;对有些素养比较忽视,如“学习兴趣”“学科融合”“自我管理”等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分别被提及了3次、1次、1次;对有些素养根本就没提及,如“语言素养”“公民意识”“多元文化”等 .从对物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以大的核心素养观来看课程标准,标准还需有计划、有目的地统筹考虑各核心素养的安排.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