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8篇

时间:2023-09-26 15:10:46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78-02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经济的增长,使中国的城镇化向外延式发展,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使得城乡接合部――城市与农村的接合地带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村改居”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间,全国的村委会数量由61.3万个减至54.3万个,而社区居委会由8.2万个增至10.4万个。但由于缺乏对城乡接合部实施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城乡接合部社区出现管理体制交错、环境卫生脏乱差、治安混乱、流动人口复杂、违章建筑多、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极大不利影响和制约,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阻碍。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所谓社区,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一般包括地域、人口、社会心理、社会组织和公共设施五个基本要素。安全是指某一主体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一般以主体面临的“危险源”来定义、评估安全状况。社区安全可以认为是社区内各个组成部分(即主体)的具有普遍性的安全利益的集合。

第一,快速城镇化引发不确定管理全球化与城镇化双重效应下,安全治理就是如何将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条理出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再实施管理。这种不确定性可依决策者察觉上的不同,具体又分为三种:一是反应的不确定,指决策者知道要对外在环境的变迁或具威胁性的事件采取回应,但却不知道应该采取哪一备选方案,或对选项的可能结果无法做预测;二是状态的不确定,即组织的决策者对外在环境的真实状态并不了解,因而无法去预测未来的变迁情形如何;三是影响的不确定,指决策者对环境状况有所了解,但对于未来环境中的将会对组织造成何种影响,则无法去做明确的预测。

第二,高速的经济发展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经济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是各类问题、矛盾集中产生、相互交织的时期,在城市的规划改变、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等过程中,人财物高度集聚,频繁流动,都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治安形势。人员的日趋复杂,以及相关管理的滞后,使得城乡接合部地区成为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有的城乡接合部已成为色情业的积聚区,、吸毒、贩毒活动也日渐增多。另外,在部分城乡接合部地区,黑恶势力有所抬头。

第三,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各种违法犯罪的叠加。根据犯罪热点与犯罪区位学的理论,大多数的犯罪在地理空间上有聚集的情况,如城乡接合部地区吸引无业游民、黑恶势力、制假售假小商小贩等聚集的状况,导致诸多适合犯罪的标的物曝露在缺乏监控的开放场域中。邻近交通要道的,成为车匪路霸,对来往车辆实施敲诈勒索、拦路抢劫的场所;处于商业集聚区的,欺行霸市、控制市场,收取“保护费”;毗邻厂矿企业的,敲诈勒索、偷盗、抢夺行为泛滥。使此地成为治安问题的核心区域。此外,城乡接合部人财物大流动,社会控制功能相对薄弱,犯罪风险小,成本低,客观上给各种违法犯罪人员以一定刺激和可乘之机,使得犯罪分子作案范围进一步扩大,侵害目标不断增多。

第四,各种复杂群体的集中带来多发性、反复性的频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宗族恶势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恶势力和以个体形式出现、触犯众怒的地方恶势力,酿成了强抢强要型;因农民负担过重和计划生育超生罚款,引发的;违法强拆和城管执法不当引发的执法冲突性;地权、水权、林权争议和重点工程的承建、移民的迁徒和补偿引发的维权性。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一)安全社区及认证指标

安全社区始于1970年北欧国家瑞典的社区实践,后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持续推动而发展成为全球运动。安全社区是指一个社区可以在社区民众得以安全健康的工作与生活之共识下,结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共同为减少各种意外或故意性的伤害、营造更安全的环境,建立社区安全文化,除区内每个人以身作则外,透过个社区领袖、社会服务机构从业员、企业雇主与雇员、警察、消防与安全人员等,自发性组织、结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共同为减少各种意外或故意性的伤害、营造更安全的环境、促进人际和谐、增进每个人身体、心里与社会全面的和谐而不断努力的运动。

所谓社区安全认证,是建立在社区安全调查和社区安全问题统计基础之上,遵循科学原则,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某一特定地域范围、某一特定时期/时点的社区安全状况与安全工作的客观状况进行的主观性定量与定性评价。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获得安全社区认证的社区共有293个,其中,中国大陆有64个。

依照WHO规定,安全社区必须符合长期、永续经营,并对社区内任何年龄、性别及环境状况,推广全面安全计划及建立社区合作伙伴等六大指标。各项指标包括以下:

一是基础架构:安全社区必须具备一个基于伙伴和合作关系的基础架构,由负责推动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的跨部门团体共同指挥运作。二是长期规划:安全社区必须有长期性和永续性的计划,并且能涵盖所有性别、年龄层、环境和情况。三是目标对象:安全社区计划中必须要有以高危险人群和高危险环境为目标对象的计划,还要有对弱势群体做安全促进的计划。四是正式记录:安全社区计划必须能提供伤害的频率和受伤原因的记录。五是过程结果评估:安全社区必须有对计划内容执行过程及改善效果的评估。六是持续性参与:安全社区必须能持续性的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安全社区组织。

(二)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必须重视的三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使用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指标体系的本地化。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具有共性的理论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对重要性、敏感性指标进行筛选,从而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最终认证指标体系尤为重要,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地区存在先天性的劣势,认证指标可以考虑相应的放宽。二是指标体系的差异化。不同社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具有共性,但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区建设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公众或专家对当地社区安全状况认证指标体系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原始分值,都要经过标准化,才能开展认证工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动态化。就某一个城市而言,从时间跨度上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年度),公众或专家对于安全社区认证的指标体系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年度之间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的微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打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盾

所谓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盾”(community security shield),即旨在经由建构城乡接合部社区自我防护网络与自助及互助机制,让社区发挥安全盾牌般“预防式”安全管理功能。由于城乡接合部地处非核心区域,基层、一线警力不足,需运用警民合作关系策略及蜘蛛织网联防机制等群防群治策略机制综合治理。

(一)策略层面:运用网络化安全治理策略

社会治安之政治策略,包括预防性、打击性、矫治性、惩罚性、教育性、管理性与建设性等方面,各自均可形成个别的网络,实现其个别功能:如预防性、打击性、矫治性、教育性网络等。但也必须从整体安全治理概念。以标本兼治、多元思考的系统整合策略,建构侦防并重,执法与服务并施,因地制宜地安全治理网络。警民同伙关系(partnership)建立,警察与治安机关固然需要为治安的成败负起政策责任,却不是安全治理的唯一选择,只是重要选项之一。特别是在非核心区域的城乡接合部,接合部社区安全的变迁与需求,需要透过多元的机关、社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构与连接治理,选择合理有效的公共安全风险互动治理策略。以往由警察机关完全掌控城市社区安全管理改善社区治安的模式,应该调整为由城乡接合部社区内既有组织网络,来从事社区安全治理的工作更能具体明确。

(二)机制层面:建立蜘蛛织网联防机制

蜘蛛织网联防机制,即网格化治理在城乡接合部社区治安中的应用。通过整合警力资源,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有机结合,并建立基于GIS.GPS.RS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筑数字化城乡接合部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实现能应对接合部突发事件的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应急服务。完善城乡接合部社区公共安全的监管网络,要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统筹社区力量,通过居民自家安分守己、城乡接合部社区守望互助巡守、公共部门发起跨域联防最终建立自助、共助、共助有机融合的蜘蛛织网联防机制,这一机制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原始,改变粗放,走向动态警务运行模式的显著标志,必将产生强大的司法制衡力、社会治安的驾驭力、打击犯罪的冲击力。

效率着力于城乡接合部安全协力网络的互动模式建构及实验观察,笔者相信改善个人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是改善整个社会形态更重要;虽然我们无法创造一个平等、互惠的世界,但是若能让彼此有差异的人,有共同面对彼此差异的平台就有可能形成相互帮助,让民众改变民众、社区帮助社区。

参考文献:

[1]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安全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李宗勋.网络社会与安全治理[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2

>>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我国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评析 浅析我国水环境现状及城市污水的处理 我国水环境检测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现状调查及预测研究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途径探析 浅析我国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6-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 王海燕,杜一新, 梁碧元.我国化肥使用现状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135-136.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78-02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经济的增长,使中国的城镇化向外延式发展,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使得城乡接合部——城市与农村的接合地带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村改居”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间,全国的村委会数量由61.3万个减至54.3万个,而社区居委会由8.2万个增至10.4万个。但由于缺乏对城乡接合部实施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城乡接合部社区出现管理体制交错、环境卫生脏乱差、治安混乱、流动人口复杂、违章建筑多、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极大不利影响和制约,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阻碍。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所谓社区,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一般包括地域、人口、社会心理、社会组织和公共设施五个基本要素。安全是指某一主体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一般以主体面临的“危险源”来定义、评估安全状况。社区安全可以认为是社区内各个组成部分(即主体)的具有普遍性的安全利益的集合。

第一,快速城镇化引发不确定管理全球化与城镇化双重效应下,安全治理就是如何将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条理出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再实施管理。这种不确定性可依决策者察觉上的不同,具体又分为三种:一是反应的不确定,指决策者知道要对外在环境的变迁或具威胁性的事件采取回应,但却不知道应该采取哪一备选方案,或对选项的可能结果无法做预测;二是状态的不确定,即组织的决策者对外在环境的真实状态并不了解,因而无法去预测未来的变迁情形如何;三是影响的不确定,指决策者对环境状况有所了解,但对于未来环境中的将会对组织造成何种影响,则无法去做明确的预测。

第二,高速的经济发展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经济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是各类问题、矛盾集中产生、相互交织的时期,在城市的规划改变、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等过程中,人财物高度集聚,频繁流动,都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治安形势。人员的日趋复杂,以及相关管理的滞后,使得城乡接合部地区成为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有的城乡接合部已成为色情业的积聚区,、吸毒、贩毒活动也日渐增多。另外,在部分城乡接合部地区,黑恶势力有所抬头。

第三,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各种违法犯罪的叠加。根据犯罪热点与犯罪区位学的理论,大多数的犯罪在地理空间上有聚集的情况,如城乡接合部地区吸引无业游民、黑恶势力、制假售假小商小贩等聚集的状况,导致诸多适合犯罪的标的物曝露在缺乏监控的开放场域中。邻近交通要道的,成为车匪路霸,对来往车辆实施敲诈勒索、拦路抢劫的场所;处于商业集聚区的,欺行霸市、控制市场,收取“保护费”;毗邻厂矿企业的,敲诈勒索、偷盗、抢夺行为泛滥。使此地成为治安问题的核心区域。此外,城乡接合部人财物大流动,社会控制功能相对薄弱,犯罪风险小,成本低,客观上给各种违法犯罪人员以一定刺激和可乘之机,使得犯罪分子作案范围进一步扩大,侵害目标不断增多。

第四,各种复杂群体的集中带来多发性、反复性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宗族恶势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恶势力和以个体形式出现、触犯众怒的地方恶势力,酿成了强抢强要型群体性事件;因农民负担过重和计划生育超生罚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违法强拆和城管执法不当引发的执法冲突性群体性事件;地权、水权、林权争议和重点工程的承建、移民的迁徒和补偿引发的维权性群体性事件。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一)安全社区及认证指标

安全社区

始于1970年北欧国家瑞典的社区实践,后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持续推动而发展成为全球运动。安全社区是指一个社区可以在社区民众得以安全健康的工作与生活之共识下,结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共同为减少各种意外或故意性的伤害、营造更安全的环境,建立社区安全文化,除区内每个人以身作则外,透过个社区领袖、社会服务机构从业员、企业雇主与雇员、警察、消防与安全人员等,自发性组织、结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共同为减少各种意外或故意性的伤害、营造更安全的环境、促进人际和谐、增进每个人身体、心里与社会全面的和谐而不断努力的运动。

所谓社区安全认证,是建立在社区安全调查和社区安全问题统计基础之上,遵循科学原则,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某一特定地域范围、某一特定时期/时点的社区安全状况与安全工作的客观状况进行的主观性定量与定性评价。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获得安全社区认证的社区共有293个,其中,中国大陆有64个。

依照who规定,安全社区必须符合长期、永续经营,并对社区内任何年龄、性别及环境状况,推广全面安全计划及建立社区合作伙伴等六大指标。各项指标包括以下:

一是基础架构:安全社区必须具备一个基于伙伴和合作关系的基础架构,由负责推动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的跨部门团体共同指挥运作。二是长期规划:安全社区必须有长期性和永续性的计划,并且能涵盖所有性别、年龄层、环境和情况。三是目标对象:安全社区计划中必须要有以高危险人群和高危险环境为目标对象的计划,还要有对弱势群体做安全促进的计划。四是正式记录:安全社区计划必须能提供伤害的频率和受伤原因的记录。五是过程结果评估:安全社区必须有对计划内容执行过程及改善效果的评估。六是持续性参与:安全社区必须能持续性的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安全社区组织。 (二)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必须重视的三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使用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指标体系的本地化。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具有共性的理论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对重要性、敏感性指标进行筛选,从而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最终认证指标体系尤为重要,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地区存在先天性的劣势,认证指标可以考虑相应的放宽。二是指标体系的差异化。不同社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具有共性,但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区建设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公众或专家对当地社区安全状况认证指标体系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原始分值,都要经过标准化,才能开展认证工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动态化。就某一个城市而言,从时间跨度上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年度),公众或专家对于安全社区认证的指标体系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年度之间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的微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打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盾

所谓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盾”(community security shield),即旨在经由建构城乡接合部社区自我防护网络与自助及互助机制,让社区发挥安全盾牌般“预防式”安全管理功能。由于城乡接合部地处非核心区域,基层、一线警力不足,需运用警民合作关系策略及蜘蛛织网联防机制等群防群治策略机制综合治理。

(一)策略层面:运用网络化安全治理策略

社会治安之政治策略,包括预防性、打击性、矫治性、惩罚性、教育性、管理性与建设性等方面,各自均可形成个别的网络,实现其个别功能:如预防性、打击性、矫治性、教育性网络等。但也必须从整体安全治理概念。以标本兼治、多元思考的系统整合策略,建构侦防并重,执法与服务并施,因地制宜地安全治理网络。警民同伙关系(partnership)建立,警察与治安机关固然需要为治安的成败负起政策责任,却不是安全治理的唯一选择,只是重要选项之一。特别是在非核心区域的城乡接合部,接合部社区安全的变迁与需求,需要透过多元的机关、社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构与连接治理,选择合理有效的公共安全风险互动治理策略。以往由警察机关完全掌控城市社区安全管理改善社区治安的模式,应该调整为由城乡接合部社区内既有组织网络,来从事社区安全治理的工作

能具体明确。

(二)机制层面:建立蜘蛛织网联防机制

蜘蛛织网联防机制,即网格化治理在城乡接合部社区治安中的应用。通过整合警力资源,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有机结合,并建立基于gis.gps.rs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筑数字化城乡接合部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实现能应对接合部突发事件的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应急服务。完善城乡接合部社区公共安全的监管网络,要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统筹社区力量,通过居民自家安分守己、城乡接合部社区守望互助巡守、公共部门发起跨域联防最终建立自助、共助、共助有机融合的蜘蛛织网联防机制,这一机制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原始,改变粗放,走向动态警务运行模式的显著标志,必将产生强大的司法制衡力、社会治安的驾驭力、打击犯罪的冲击力。

效率着力于城乡接合部安全协力网络的互动模式建构及实验观察,笔者相信改善个人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是改善整个社会形态更重要;虽然我们无法创造一个平等、互惠的世界,但是若能让彼此有差异的人,有共同面对彼此差异的平台就有可能形成相互帮助,让民众改变民众、社区帮助社区。

参考文献:

[1]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安全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李宗勋.网络社会与安全治理[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

[3]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4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2011年河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项目《以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核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参与人:王丽锟、周智慧、范彩萍、郭晓君。

摘要:在城市中,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核,因此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提出市民参与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成败观点,并以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提出市民参与语境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一是准确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把握政府的社区职能;二是努力构建社区市民参与“梯子”,激励市民的广泛参与;三是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四是善于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做好社区事务的宣传沟通。

关键词:市民参与、社区治理

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核,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总之,在新的时代和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必由之路,其中社区治理的加强和创新是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治理的问题日渐突出。现代意义上的社区虽然在我国经历的时间尚短,传统的垂直单一体制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渐被多元扁平体制的社区治理模式所代替,随着社区居民的对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处理越来越烦杂的社区事务,协调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关系,于是多余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区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会重构。于是,按照社会治理的主体划分,我国社区治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行政主导型模式。也有学者称为行政引导型或是侧重型模式,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社区治理中对政府的行政力量的依赖度较高,行政管理手段是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这也是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绝大多数社区采取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以政府的派出机构如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或是工作服务站作为社区治理的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政府组织。

二是自治型模式。通过设置社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政府授权社区拥有社区管理的职责,以社区组织和社区公民为主体,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方法规范社区运行机制,通过协商的方式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三是混合型模式。或称之为合作型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政府与社区自治系统博弈之后的机制,政府干预少,主要通过指导、引导的方式,社区自治系统负责具体实施,二者互为主体,目的是兼顾行政主导型模式和自治型模式的优势,最终的目的是政府逐渐将管理让位于社区自治系统。

四是企业主导型模式。指的是物业管理公司为主导,社区居民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是一种法律契约关系,借助物业管理公司的商业模式有一定收益的负责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社区居民有偿享受这些服务并参与其中。

实际上,前三种模式是有时间逻辑顺序关系的,从行政主导型到混合型再到最后的自治型模式,这是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我国城市社区存在时间尚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率的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结合各个城市的特点,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概括地说,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以下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社区治理行政化太强,社区治理主体欠缺多元化。在目前的绝大多数城市社区中,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仍然是社区治理的最重要的主体,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由于各种社会发展现状处于弱势主体的地位。多元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还没有形成,这不仅仅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还需要企业、社会中介组织、自治组织、、公益组织和社区居民等的共同参与,在相互博弈中共同治理社区。由于各项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引导除政府以外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以及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提高共同治理效率,理顺多元主体关系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二是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差,这与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有关。社区治理的好坏与否,关键在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做好供给工作,仅仅依靠政府从资金、人力、物力、长期性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而当前各项针对社会组织的法律政策还存在阻碍其发展的现状,需要简化相关程序,提供各项鼓励政策和便利条件,允许合理合法的盈利。最主要的是,借助社会组织打造社区“公共服务链”,形成良性循环,才是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期性问题的关键。

三是社区综合治理程度低,公众参与程度低。对于社区工作,往往是各个政府部门管理各自的事务,居委会虽然承接具体社区事务,但是综合治理程度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治理的效率和力度,造成了治理的浪费和无效;同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这种“社区冷漠症”的出现与缺乏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缺少社区激励机制有关。

三、市民参与语境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1、理论支撑——市民参与的梯子

根据谢莉·R·安斯汀(Sherry R. Arnstein)在1969年提出的“市民参与的梯子”(“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公民参与的观点[ Sherry R Aro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Vol.35.No.4.July 1969,p216-224]。她将公民参与比作一个梯子,认为参与的梯子有八级,归纳为三类。梯子最下的一段叫“不是参与的参与”,有两级。最底的一级梯子是“操纵”,指邀请活跃的市民代言人作无实权的顾问。梯子的第二级是“治疗”,指不求改善导致市民不满的各种社会与经济因素,而求改变市民对政府的反应。梯子的中段是“象征性的参与”,共三级。从下到上先是“通知”,指向市民报告既成事实。接下来一级是“咨询”,指民意调查、公共聆听等。再上一级是“安抚”,指设市民委员会,但只有参议的权力,没有决策的权力。梯子的最上面一段是“有实权的参与”,共三级。从下到上先是“伙伴”,指市民与市政府分享权力和职责。再上一级是“权”,指市民可代政府行使批准权。最后最高一级是“市民控制”,指市民直接管理、规划和批准,如图1所示。

将社区作为公民参与的依托单元,使公民“不是参与的参与”到“象征性的参与”,再到“有实权的参与”成为了可能,公民从只是被动的聆听、诉求到参与权力的实施、职责的发挥再到直接管理,也就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实现了公民有序自治,也就达到了善治的目的。

图1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

根据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在政府服务创新过程中,公民有实权的参与是公民参与的目标。对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现状来说发展到第六个阶梯“伙伴”是比较符合我国现实的,表现在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的构建过程中,在社区居住的市民、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公益组织等共同治理社区,并实际分享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至于上一级的“权”和“市民控制”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不适应,还不符合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的现状。

从本质上说,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市民参与属于政治参与。按照学者王维国(2007)的观点,政治参与体现了平等思想、对自由的渴求,也是人民大众自身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就当前来说,市民主要是通过政治表达这一常态政治参与形式成为新模式的要素之一。市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来表达其政治观点、意见、意愿,可以通过社区作为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这也是现实中市民参与的最基础、最便捷的路径,这种“有实权的参与”上升到了“伙伴”阶段甚至能达到最高级的“市民控制”。

2、对策建议

按照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了使社区里的市民由通知、咨询、安抚的象征性的参与,逐渐扩大参与范围和途径,提高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否则,没有市民参与或是参与度不够的社区治理,其他多元主体治理社区就没有长期的动力,提供的公共服务成了摆设,最终会导致社区治理的失败,也就是说市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的成败。因此,强调城市社区治理,必须在市民参与的语境下去构建。具体的对策建议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准确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把握政府的社区职能。在城市社区的治理,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政府分清其社区职能,厘清行政事务、社区自治事务、政府委托事务等的边界,从社区的“大政府”转变为社区的“小政府”,主要做好“掌舵”职能,并辅助、引导“划桨”;要给其他多元主体在社区从政策上、制度上、机制上以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积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社区的治理,合理分配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并允许企业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盈利,促进不同主题之间的良性互动,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营造共同治理社区的良好氛围和空间。

二是努力构建社区市民参与“梯子”,激励市民的广泛参与。由于社区精神的核心是积极参与、主动承担、成果共享、良性循环等。应努力构建社区市民参与“梯子”,从政策上、机制上激励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努力营造共同参与的社区文化和氛围;可以通过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联合措施,从物质上、精神上奖励积极参与的市民,树立参与市民榜样,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市民可优先或是换取更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社区环境,从而鼓励市民的参与,逐渐形成“伙伴”关系的有实权的参与。

三是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包括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政府应完善扶持社会组织的各项政策,简化对社会组织的审批等手续,推动某些事业单位积极向社会组织转型,允许社会组织进入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给社会组织更多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社会组织进入社区为社区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四是善于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做好社区事务的宣传沟通。要善于发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形式,如电子社区管理与服务、网络社区、社区微博等,借助这些媒介做好社区事务的宣传工作,丰富社区工作方式,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更好地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

参考文献:

[1] Sherry R Aro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Vol.35.No.4.July 1969.

[2]张引,孙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及对策:兼论“两委一站”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2):68-72.

[3]崔应令.回顾、反思与重构:近百年来中国社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2):98-105.

[4]刘中起.国际化社区公众参与的路径研究.甘肃理论学刊[J].2011(1):48-51.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5

>> 我国蔬菜大棚种植区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初探 库尔勒市库尔勒香梨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新疆库尔勒市―开展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锦州市古塔区环境污染状况及对策建议 湖州市南浔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盘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大棚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蔬菜大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大棚蔬菜种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化市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风险调查及对策研究 佛山市南海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产业及建议 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定居意愿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 城市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探讨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3—29。

②化学农药(人们习惯称之为农药)是指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但不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2012—3—29。

③库尔勒英下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种植人员99%为外来汉族务工农民,在当地租种土地修建蔬菜

大棚,种植蔬菜为业。.2012—2—26。

④生物农药有五大优势:一是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二是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三是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不易产生抗药性。五是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http: //baike.

/view/54305.htm.2012—3—29。

参考文献:

[1]孙肖瑜,王静,金永堂.我国水环境农药污染现状及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07): 649—652.

[2][3]唐东民,宗贵仪,唐勇.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生态风险[J].四川环境,2011,30(02):115—118.

[4]丁素明,张晓辛.农药使用的污染因素及控制途径[J].中国农机化,2010,227(01):32—37.

[5]宋宁慧,卜元卿,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1):49—57.

[6]孔朝辉,张慧芳.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94—4898.

[7]刘冬梅,李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世界农业,2008,346(02):21—24.

[8]王玉霞等.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整治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69—70.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6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课题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4576136D)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5日

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成为政府首推的经济工程。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境,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及困境?本文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和优先领域。

一、京津冀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现状

目前,由于本区域的钢铁、重化工等产业分布不合理等原因,京津冀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大气的霾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及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排放与处理等问题都很严重。

(一)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由于大气具有空间流动性,因而仅靠任何一地,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寻求区域协作。水资源短缺及水体污染也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可轻视的问题,因此本文着力分析京津冀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任何一个大都市圈或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环境变化的问题。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大气污染已经演变成以高浓度细粒子和高浓度臭氧污染为特征的典型“双高”污染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8个。京津冀区域共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自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每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大概为37.5%,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低23个百分点,有10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低于50%,污染问题异常严重。

困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当前京津冀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表水劣V类(丧失使用功能的水)断面比例达30%以上,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平原区河流普遍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海河,流经京畿,滋养一方。但2013年调查显示,其主要支流皆重度污染,Ⅲ类以上污染水超过60%。京津冀是集生活、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大型都市圈,区域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现状。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国家和京津冀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中最根本的是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并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基础。2014年以来,中央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就生态环境治理已出台并了多项文件,立法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与此同时,地方也积极行动,制定具体政策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成立了北京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天津市制定《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将大气污染防控作为首要任务,成立了“美丽天津・一号工程”领导小组;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了加大工业企业治理力度,调整能源结构等8项重点工作。各地政府除了积极出台各项法规、文件外,还积极开展各项行动,如大力推行绿色公交、修建地铁工程、重污染企业责令关停、整改,鼓励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及大力引进环保设备等。

二、国外典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经验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世界上多数国家已经意识到人类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区域生态发展的相关法律并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以监督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外典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经验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经验。发生于1950年前后的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表现为空气中颗粒物、臭氧严重超标,导致数千人发病、数百人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机动车行驶里程的大幅增加。对此,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首先,完善并出台《清洁空气法》、《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制度;其次,实行空气污染区域治理机制,将全美划分为十个区域并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管理,强化联防联控;再次,强化源头预防,《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各项提案或法律草案、建议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为,均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植页岩气的开发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利用;最后,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控制重污染企业发展规模,对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进行管理;针对机动车,鼓励研发低排放、零排放汽车,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鼓励使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石油。最重要的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美国环保署设立“空气质量指数”,实时公布全美各地空气质量和污染水平信息。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及严格执行使得美国大气污染明显得到改善。

(二)英国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经验。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泰晤士河感潮段周边大型污水处理厂对其水质影响非常大。英国政府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河流污染防治法》。紧接着专门成立了治污委员会和泰晤士河水务局,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配有充分的治理资金保障。然后针对区域性水污染,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和生态防治措施两种类型。最后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水污染防治产业化。管理局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产业化管理,实行谁排污谁付费,发展沿河旅游业和娱乐业,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化既解决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促进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难看出,国外在治理生态环境上的总体步骤包括:立法提供制度保障、限制污染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转化及末端治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等。

三、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在现有客观条件下,根据京津冀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国外典型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经验,对于京津冀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及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治理,本文提出以下治理策略:

(一)统一指导思想。在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三地政府应秉持相同指导思想,即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指导方针上,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二)京津冀三地政府协同治理。在协同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是任何一地政府能够解决的,需要区域内三地政府携起手来,协同治理,基本思路如下:

1、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展网络体系。中央政府应根据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生态环境现状、治理现状,剖析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阻力点,顶层设计出台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法规,并严格推行,落实到位;协调组织京津冀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合理布局重大工业项目,不能只是简单的产业转移,对污染源进行系统细分,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措施,并在非常时期采用过渡性方案,逐步实现污染源控制及彻底治理;中央政府可设立京津冀协调发展争议仲裁机构,专门解决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并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积累经验;京津冀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市场淘汰落后产业,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引进环保设备、清洁设备,对有利于环境友好发展举措给予政策扶持;发挥市场生态资源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单靠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长远的发展还是需要市场的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产业化管理,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制度;引导社会公众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完善并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公众采用公共交通出行,逐步减少机动车污染;充分发挥社会公众舆论监督作用,对空气质量指数实行实时监测,实时公布京津冀各地区空气质量和污染水平信息,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共同推动环境污染的治理。

2、中央政府建立统一的标准。中央政府建立京津冀区域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制定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家庭燃煤污染等控制标准,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目标及生态评价标准,统一协调监管标准及检测标准,统一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重大的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获得环保部门批准后再施工。完善的标准制度促进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措施能更快、更好地执行。

3、三地政府建立区域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三地应经过磋商协同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立跨区域环境联合监察、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控的工作机制,严格部门职权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由于天津和河北都属于沿海地区,东临渤海,因而还可以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三)建立多维长效跨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三地应注重实施生态损失评估,开征生态补偿基金,并对补偿资金的使用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国家应本着“利益兼顾,适当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整治补偿机制。国家应设立专项补偿基金,合理补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省市水资源分配以及由此引发的移民、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损失等问题。另外,对官厅水库周边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护林、特种林等森林资源的综合治理与营造也应及早列入京津冀环境整治规划。

(四)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严格的考核。严格的事中、事后考核是各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以及将其落实的有力保障,治理过程中,应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治理指标纳入京津冀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强化考核指标约束;治理初期中央政府可以与京津冀各地方政府分别签订责任状、约谈地方负责官员,明确各地方政府、部门职责与治理目标,建立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生追究制。各地各部门只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治理措施落实到位,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才能有所改观,也只有如此才能谈经济一体化及战略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丹丹,孙文生.京津冀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0.80.

[2]王跃思,张军科等.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14.29.3.

[3]王京丽,谢庄等.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气象学报,2004.62.1.

[4]刘登伟.京津冀大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水利发展研究,2010.1.1.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7

【关键词】 依法治国;公民政治参与;必然性;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利益不同,阶级层次划分更为明显。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在逐步完善的法治条件下,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成为政治发展过程中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的体现。因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参与方法的多样性,公民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慌乱局面。国家制度下放政治参与的权力,昭示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断成熟,作为新时期下的表现形式,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推进政治制度改革,深掘政治资源,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系统化和有序化,发挥好相应的政策导向作用。我们要通过把握公民政治参与的必然性,现今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制定相关的措施和改革建议,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成熟化发展,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再完善。

二、公民政治参与形式存在的必然性

政治参与一词兴起于20世纪,在不同的政治环境、思维方式下,其含义与内容有所差别。政治参与就字面上的解释为参与政治活动,影响政府部门政策决定。通过深入把握其内涵,可以得出:其一,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即我国存在的合法的中国公民及社会团体拥有政治参与的权利;其二,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府政策及相关的政治活动;其三,政治参与的目的是实现对政府部门重大决策的影响或推动政府部门实行某些重要决策,即政治导向作用;其四,政治参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政治行为。以上对政治参与内涵的把握,将为下面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提供切入角度。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要求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参与政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公民参与政治的内容不尽相同,在我国,在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公民参与政治大致有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通过实行这样的权利,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选举和罢免,同时在国家进行重大决策决定时,通过投赞成和反对票,以实现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二是公民或团体通过对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相应看法,以监督国家机关和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反映基层观点;三是通过一些社会活动直接参与政治,这种形式使人民可以直接参与一些政治事务。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奠定了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参与政治的经济阶层,同时因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使得国民更好地接受教育,使得政治参与人群更广。第二,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我国现如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和政党制度,这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使得公民参与政治更具体化,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公民自发形成的民间团体组织。在我国,实行以共产党为主,多党合作协商制度,共同管理国家事务,除了一些政党,类似于教会、工会等一些非政府组织成为了公民个体和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公民表达个人意见和看法时,不至于无处可诉,更好地带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三、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在相关法律条例的支持和经济、人文发展的支持下,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公民政治参与越来越积极,但总体来说,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仍处在萌芽状态,表现的情况多为无序参与,杂乱状态,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深刻把握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从而促进公民政治参与走向成熟。

1、经济物资储备是客观制约因素

政治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条件在公民政治参与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如破竹,但因为地域、政策等条件的不同,经济成长态势在各地有很大差别。伴随经济发展,经济地位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利益冲突也日渐凸显。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当地的物质条件,尤其是教育条件。只有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人们才会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方面,因此,经济条件发达的地区,人们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反之则较低。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物资储备丰富,教育体系等也较为完善,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这就使得公民参与政治的活跃度更高,在参与方式上更加合理化、合法化,对政治参与的渠道认识更深刻。相反,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就会有更多问题存在,甚至因对政治参与的渠道认识不清,出现非法的参与方式。

2、政治文化厚度的制约

当地的政治文化背景对公民政治参与有很重要的影响。不同群体对政治要求不同,自身的文化程度不同,政治参与意识也深浅不一。总体来看:大中型城市、党政机关工作者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因有较厚的文化底蕴,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参与意识也较强,参与更积极,相较而言,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山区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政治消息较为闭塞,甚至没有人会想到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来。由此可见,文化层次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潜意识息息相关,受教育程度高,文化底蕴厚,势必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和成熟。同时,拥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后,才能对自身认识更加全面,对自身利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更好的定位,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后的利弊认识更加透彻,以便更好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3、社会条件的制约

随着经济、政治发展出现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迫使原有的政治体制进行改变,以适应公民利益对政治生活的需求。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风云变换的政治局势下,政治体制的改变无法及时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就容易产生政策失误。不能及时得到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及时反馈,就容易在制定政策时产生偏差,因此,社会背景的不稳定性,社会心理、政治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增大,进而影响民主政治发展的速度。

四、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成熟化的必经之路,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力求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时清除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推进各地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态势迅猛,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地域经济的差距,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利用带动或设试验点等方法,尽最大可能促进各地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落后地区,应格外注意当地物质状况,尽一切可能,解决不发达地区的物资匮乏的状况。只有当经济储备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时,人们才可能将注意力放到民主政治上来,才能更好的维护民主制度,避免因物质需求产生的与国家发展相背离的冲突发生,人民利益也才能更好地得到维护。

2、推进各地受教育程度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根本,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是最具可行性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效用的方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导,将政治参与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将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未来做好铺垫,这也是能够让政治参与源远流长的长远之计。文化知识影响人的认知、判断等能力,而深厚的文化影响着公民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也影响着政策实施后的成效。知识使人强大,推进各地受教育程度,使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出台和施行行使着导向作用,通过提前对政策施行后可能带来的利弊分析,支持或反对相应政策,同时在政策实施后及时监督其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反馈,将更好的完善某项政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让意见反馈表达更准确,更有利于政策制度等的及时修改,更及时的适应人们变化的需求。

3、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参与体制和途径

政治体制无论如何改动,都不能偏离国情,任何时候,发展适合国情的体制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对于我国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民为主,以当前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方向,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不断进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是基于国情之上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基于国情,发展出我国的特色。在政治参与途径方面,应当将合法的形式切实推行到广大基层群众当中,详细具体的呈现各种途径,不断宣扬政治文化,提高基层人民对政治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五、结语

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的体系和制度,及时保障公民政治参与的可行性。公民政治参与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作用,不仅仅是公民实践权利,维护利益的重要途径,还影响着政治民主和稳定;同时,在政治参与主体中,社会团体组织还影响着社会自治,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也深受政治参与的影响。因此,在合法的前提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加强合理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发展政治文明,完善我国的公民参与机制,更好地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政策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瑛,董丁戈.论基于政治效能感的公民政治参与[J].学术交流,2012.9.

[2] 李乐为,李瑞群,梅忠平.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公民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5.

[3] 晏东.政治现代化视阈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篇8

【关键词】 自媒体;边疆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策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更加多样,也改变着我们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边疆地区大学生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份子,融入到跨时空的大集体中。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89.11%的大学生平时每天花在自媒体上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73.09%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从关注的自媒体信息类型来看,娱乐信息关注度最高,其次是社会信息,政治信息居第四位。

一、增强边疆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政治认同表明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接受、支持和服从,[1]边疆地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状态将直接影响边疆地区民众的政治认同状态,较高的政治认同度对促进边疆地区民众与国家相融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都不利于加强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政治认同度对降低边疆地区社会冲突频次,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相比较,以满意为基础而形成的政治认同更为持久,对维护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

政治认同包括了对祖国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认同、对政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边疆地区大学生是边疆地区的优秀分子,科学文化素养相对较高,他们毕业后将分散到各个地区生活,在遇到有关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能否有坚定的立场,能否在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服从党和政府的政策要求,自觉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而努力十分关键。强化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樽婀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自媒体时代边疆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为了对自媒体时代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有初步的了解,进而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进行了研究,从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四个方面来考察自媒体时代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通过对“自媒体时代边疆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国家自豪感强烈,同时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国家认同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形成和发展,[2]在“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一题目中,62.35%的大学生完全同意这一观点,26.91%的大学生选择了基本同意,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同时,在“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一问题上,有45.74%的大学生完全同意,另外有40.8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本同意,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发展信心充足。

维护祖国尊严的决心较坚定,同时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57.94%的大学生在有人诋毁中国时会很愤怒,29.71%的大学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在被问及“如果条件允许,我更愿意移民到其他国家”有33.09%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确定,16.62%的大学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另外有7.65%的大学生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表现出国外生活的向往,这与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影视作品中,国外生活被过度美化和渲染有很大关系,当然,西方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的科技对大学生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上受到消极影响。”[3]

2、对我国政治制度基本认同,但存在一定的迷茫

85.59%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中国和时展要求的,而10.59%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确定,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这项政治经济制度在现实中的表现,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怀疑。87.21%的大学生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87.35%的大学生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相对于其他几项政治制度而言比例较高,这表明在边疆地区大学生中,少数民族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少数民族自治权的行使了解较多,故认同度较高。

3、基本认同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但对党代表谁的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困惑

83.09%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最坚强、最有力的领导者,81.91%的大学生更关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新进展,而与此同时,仅有72.94%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另外有16.76%的大学生对此问题表示不确定。有部分大学生对西方的两党制有一定的兴趣,甚至34.56%的大学生认为两党制更适合中国。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是少数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单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认可。

4、政策认同方面:惠农政策认同度最高,社会保障政策的认同度最低

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4]81.91%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惠农政策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81.47%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76.62%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对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认同度较低:只有68.2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计划生育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主要起积极作用”,63.82%的大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保障基本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究其原因,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现象是严重影响大学生对政府政策信心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自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1、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规范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门槛低、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众可以自主地利用互联网文字、音乐、图片等信息,这使得自媒体呈现出平民化的特点,也使得自媒体信息泥沙俱下,有的自媒体信息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为了追求点击率歪曲事实,传播网络谣言,这对于思想开放、容易受影响的大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误导,甚至是价值错乱。针对这种现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和处罚,引导自媒体作者切实履行自身的义务,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特别是在涉及到政治观察评论相关主题时,更要如此。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敌对势力不断对边疆地区大学生进行渗透,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大张旗鼓宣传的背景下,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变得更加艰巨且复杂。提高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政治认同教育、革新教育方式。[5]结合当前社会的新问题、新情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得大学生能理性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客观判断国家未来的发展形式,对于维护边疆地区高校的安全稳定,维护边疆城市以及整个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调查中,有66.32%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外,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吸引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调枯燥。

3、s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边疆地区地域广大、物产资源丰富,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相比较为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这种差距是造成边疆地区大学生消极政治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支援边疆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交流,改善这种消极政治心理,增强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而且可以为边防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卫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导向、教育等功能,[6]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行为。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政治心理,增强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之处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化的灵魂作用,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康政治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修养为最终目的。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私人化,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有许多是负面消极的,甚至是片面且有极强煽动性的,极有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培养大学生宽容理性的精神和稳定成熟的政治心理。

【参考文献】

[1] 元修成.解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 何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途径与方法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 包永全.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探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黄恬恬.民族团结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