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教学研究8篇

时间:2023-09-27 09:24:13

医学教学研究

医学教学研究篇1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在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借助精准医疗等新的技术的出现,将其与中医理念与临床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衷中参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落实到临床和科研实践中。

2.1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临床实践

中医与精准医学结合,不是与精准医学比较谁更能做到精准,而是应该思考在临床上如何使之发挥更好的疗效,精准医学目前在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3],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特定基因选择一种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原则应该是“减毒增效”,尽管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但相对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证据尚未能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进行,在抗肿瘤治疗时,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不是针对肿瘤瘤体本身,而是着眼于人体的整体状态,依据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适症候进行诊治,通过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临床症候和病理状态,以减少毒副作用,使“精准治疗”能够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效”的治疗目标,如中医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的研究,已总结出配合吉非替尼肺癌靶向治疗20种常用中药以及核心处方药物:党参、黄芪、金荞麦、沙参、麦冬、龙葵、白英、甘草、黄精、红景天。体现了扶正解毒的基本法则,在治疗过程别重视从整体出发,调补肺、脾、肾三脏,灵活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4]。从临床疗效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2.2医学科研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使医学科研越来越精确,也成为精准医疗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些组学的理念与中医的系统观念有相似之处。如“代谢组学”的概念,是由Nicholson等在1999年提出[5]。因其“组”“群”“谱”集成的功能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使其成为证候标准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中医采用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方法用于疾病的治疗,与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完全吻合[6]。目前已有较多中医联合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如王喜军等[7]应用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UPLC-MS分析仪器,结合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黄疸证和阴黄、阳黄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并从微观角度解读黄疸、阴黄和阳黄证候的科学内涵。王广基院士课题组[8-9]采用GC-TOF/MS分析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及气滞血瘀型)患者血浆代谢谱,其结果显示能将疾病组与健康组明显区分,并与临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指标显著相关,提示中医分型的物质基础可能正是代谢组学所研究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组学技术有利于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有助于进行中医“整体观”临床诊疗机制的阐释,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之处更易于进行中西医结合。

3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3.1信中还是信西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衷中参西”的观念,西医临床诊疗的过程中,以指南为参考依据,而中医临床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临床统一模式形成的难度,因而在进行诊疗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西医的诊疗相对易于操作,中医的辨证相对较难把握,因而在心理上容易认为西医更加客观,中医更加主观,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及中药的四气五味等与西医学的认知在理论层面较难对应,所以在这个阶段,临床教育对树立中医临床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要肯定西医的认知模式的实用性,同时,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优势,不能一味地在理论层面寻找对应,而要更多地从理念上寻找共同点,如目前西医学对中医扶正、驱邪的理念,未病先防的理念,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冲突,从中西医的疗效优势上树立自信,进而比较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然后从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入手。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深入,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好地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

3.2会不会影响中医思维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有差异,西医以客观数据作为诊疗的依据,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收集到临床信息都必须由临床医生进行主观思维的综合判断,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采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临床的思想意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必须完全按照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进行,在此过程中西医学的认识作为参考,不能影响到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否则可能会影响中医疗效优势的发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过程中,将理念的相同之处作为结合的切入点,将临床疗效的提高作为结合的目的,将机理的阐释作为结合的手段,将理论的差异作为深入思考的方向,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将中医临床有效性的机制和原理加以阐释,使中西医能够进行更通畅的交流,更好地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

作者:王睿林 单位:第三二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

参考文献

[1]彭亦良,周雄.精准医疗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与质疑[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6,11(1):88-90.

[2]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2):1-3.

[4]刘浩,林洪生.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中医药配合肺癌靶向治疗用药与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671-1673.

[6]贾伟,蒋健,刘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医学教学研究篇2

在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检验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发了相关人士对于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这是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思考

实验教学改革能够全面提高医学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而这种临床专业性的实践技能将会全面提升我国的医学教育水平。因此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和专业临床技术的实践基础的不断深入和思考实践,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意识强的专业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彻底改进学生被动操作局面的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强化基础和综合素质以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本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创新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鼓励。我国的实验教学,早期处于一个僵化的教学局面,因此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全面活跃自身思维;在进行综合性的实验过程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项目和操作标准,从而全面提升真实的实验技能,并在实验技能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更好的探究精神。对于基本实验技能的有效掌握,是进行实验步骤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对于基本技能方面进行强化的实验,应该作为贯穿整个医学临床检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技术性的训练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了解,对于下一步检验所学知识,应该将实验进行小组化划分,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二、创新设计实验和考核方式改革

当基础性的实验已经被学生所熟练掌握之后,综合性的实验就应该作为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医学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多样化的基础性实验技能和医学知识,从一份标本中检出多个指标,并且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程序的完善和准确,是该类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所有的实验和基础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医学实践,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工作的重点。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一个常态。通过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表达出来,并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模式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小组之间通过各种学习和讨论,自主地查阅资料,进行自主设计实验,不仅可以启发相互之间对于实验目的研究的思路,而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开展专题性的研究,这种专题性的研究对于创新设计实验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整体的医学公关能力和动力。对于基础性的实验教学,应该结合相关的医学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本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本地区的医疗水平,而重新制定科学考核技能的考核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创新性的相应考核标准,应该进行更多的提升和强调。一般来说,可以将考核内容分成具体的几个步骤,基本的考核项目,强化性的考核项目和提升性的考核项目。在考核的过程中对于临床岗位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考核应该作为所有环节中的重点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考试项目都应该制定相应完善的评价标准,制定更加细化的操作规范和最终评价要求。这些评价要求应该与更合理的分值来相互对应,在实验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关的体系标准来选择考核内容,并且由学生来决定,强化考核的具体内容。这样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过程中,就会对自己所需要具体强化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更好的了解,并且在完成实习之后进行岗位技能考核和选择过程中有更好的思路。

三、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际效果

在我国目前的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和实验技能,做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这种强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面培养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方式,目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证实,接受教育改革的学生在临床岗位技能和实验实际检验技能方面,要明显优于未接受教学改革学生的成绩,同时,在实际的临床实习和充裕的过程中,也会对于患者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更加综合的考量和客观的分析。同时接受过教育改革的学生,其撰写的论文数量、团队精神和论文科研意识的高度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获得更好的反馈信息,并且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总体上来说,对于国内外的医疗医学检验相关交流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我国医学检验理论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实践性更强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激发实验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对于理论钻研的积极性,这种对于理论专业的热情可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使得医疗检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的提高。实验教学方法的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实际应用为准,这种实际应用在实际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对于有效地进行医学理论的发展,解决患者疾病病痛方面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同时也是加强教师师资力量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深化过程,有关键性的扶持作用;对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教学质量有很良好的收效。临床教育改革和实验基础教学,可以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局面,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视程度和总体热情。老师作为实践和临床教学过程中的领路人和答疑解惑者,将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和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综合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临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基础性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改革的思考和创新,应该着重激发教师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对于整个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会美,高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若干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4

医学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TBL;中医学;教学研究

中医学是国内西医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针灸、内外妇儿部分病证等内容,课时少,内容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教授形式单调,不能很好适应90后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中互联网参与程度较高等情况,寻求更能适应时展的教学新模式成为中医学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TBL教学模式是以团队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技巧,强调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等特点,这对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有重要的意义[1]。在国内医学院校中,T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中医学教学中将传统LBL教学模式和TBL教学模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实施方法

1.1实施对象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南山班设为实验组,共36人;临床一大班按照既往成绩选取前36名,设为对照组,共36人。两组学生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1.2.1实验内容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中医学》为教材,选取上篇为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两组学生均是相同老师授课,均采用多媒体,同一教学大纲。1.2.2实验组TBL教学模式授课内容:辨证部分,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部分。具体实施如下:(1)课前准备:36名学生按照每组6人分成6个学习小组,按学生的前期成绩及性别搭配分组,将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依次分到各组中,由组内成员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与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在每次上课2周前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告知各组学生,让学生组内讨论,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学施行:正式上课时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并提出依据,组内同学如有不同观点或补充可自由上台发言,其他组的同学有问题的也可以进行提问,每组汇报结束后,老师总结该组汇报情况,好的予以肯定,错误的加以指正。最后,老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课程重要内容再次总结以加深印象。其余内容: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1.2.3对照组全部教学内容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

1.3教学考核和评价

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在中医学上篇课程教学结束后,按照教学大纲统一命题,闭卷考试,试卷总分100分,阅卷后做试卷分析;学生问卷调查评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验组学生对TBL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共发放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6份,有效回收率100%。

1.4数据分析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方式,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记忆知识部分无明显差异(P>0.05),理解知识、知识综合应用和总成绩方面,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2.2实验组对

TBL教学模式在中医学有效教学中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同TBL教学模式适用于中医学教学,认为TBL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程内容学习的理解有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等能力;但就教学的效率而言,大部分同学觉得TBL教学模式效率较低,不同意应用于阴阳五行内容教学,对于是否继续应用于后续课程,同学的意见不一致。

3讨论

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并存,是中医医疗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独特之处。对于西医院校非中医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学教学几乎是唯一的一次中医理论初始正规教育,是学生形成对祖国医学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的关键性课程。从教育的长远影响上看,西医临床工作者是中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教学中撒下热爱中医、探究中医的种子,对中医未来的发展、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由于中医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传统采用LBL教学模式。LBL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节省教学资源,缺点是学生作为个体存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利用周围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全程LBL教学难以解决学生的兴趣缺失,更谈不上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方法地不断改进,出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PBL学习法。PBL教学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模式是2002年由美国教育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注重人的创造性、实践性等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旨在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实践性[3-5]。Michaelsen认为TBL比PBL教学模式更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取代PBL成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6]。以就业为导向,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及团队合作意识,是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之一。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知识理解和综合应用题目,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TBL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较LBL教学模式高效。在问卷调查方面,大部分同学认同TBL教学模式适用于中医学教学,认为TBL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程内容学习的理解有促进作用,这一点和理论考核结果一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团队学习能力和图书馆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同。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TBL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间接接触和合作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有利于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4思考

医学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本科生;中医;诊断学;教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1]。它是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紧接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课,也是从基础理论过渡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可见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理论实践相结合地教学模式不仅是本书特性的体现,也是最合适于本科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

1中医诊断学的教案编写

现在很多中医药高校的教师不注重教案地编写,甚至不写教案,随意制作一个PPT就对学生进行讲学,这是对教学不负责任,也是非常错误的方式。教学活动开始前首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教案编写,它对教学活动能否顺利有序地进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诊断学教案地编写必须依照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大纲和课标规定,深入了解教学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编写。教案的内容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授课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2]。教案的编写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课时以及教学时间。可以先写出课程总的教学安排,再写出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活动地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教案中必须详细写明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教师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书写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要擅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案地编写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切合教学实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原有的教学计划被打破,不要着急,要找出原因,对原有教案中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每节课后,注意写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要认真听取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对自己教学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对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抱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对所编写教案进行细细的打磨,为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切实的努力。

2教学方法的运用

2.1中医诊断学常规的教学模式

中医诊断学常规的教学模式是对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以教学班为单位授课等诸多原因的影响,这种授课模式还是现代中医院校主体的授课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医诊断学教材要非常熟悉和了解,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详略得当的对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讲解,例如知道中医诊法和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两部分主要内容[3]中医诊法部分,望诊与问诊的内容为重点,就要在这两部分相应的多花些时间进行讲解,辨证部分为难点,由于辨证方法较多,较易混淆,教师讲授内容较多,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理解,必须多举临床实际案例,用图示或表格法罗列异同知识点进行对比,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有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但前提是必须严格按照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并按时完成本学期规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根据诊疗经验,问诊是中医科医生诊病时贯穿始终的诊疗形式,而望、闻、切诊都是在医生问诊的过程中进行,可以打乱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把问诊提到最前面的章节进行讲解,在依次进行望、闻、切诊内容的讲解。教材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符合临床实际诊疗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助力。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现在的科学前沿,先进的中医诊断学发展研究成果应该有意识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拓宽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中医就是古人的那一套,与现在的社会科学脱轨。

2.2情境演绎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只是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4]。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是给出一个较为死板的案例,案例后面附几个问题,看过案例后,教师点名,学生起来对案例的问题做出回答。由于都是抽课堂教学上的零散时间,对案例的选择较为草率,教师对案例本身又缺乏深入地了解,除了学生被动地起来回答问题,都是教师一人在完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首先教师应该肯定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价值,安排相应的课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注重案例的选择,可以选取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医案,也可以选择现代名医案例,但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中医诊断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5],契合临床实际。案例确定好后,安排学生对案例进行情境演绎,情境布置和演员穿戴的服装都要与案例内容有较高的契合度,扮演的学生在熟悉了解案例内容后,进行策划和试演,老师从旁协助指导,提出看法和建议,学生再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改,直到真正的演绎开始,案例演绎要接近真实,不可夸大和做作。在学生演绎之前,教师要给观看的学生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演绎,演绎完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也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写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教师做出汇报,教师在对此做出相应的评价。此教学法更注重案例的分析过程,所谓案例的分析就是归纳案例的临床特点和辨证依据,再做出辨证和诊断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只给出她认为比较合理的答案,并不给出标准答案,保留学生思考的空间。情境演绎式的案例教学法,使得死板的案例得以生动的呈现,学生对案例的印象更为深刻,无论是从问题的设置,案例的演绎,小组讨论与教师评价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得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衔接更加紧密,强化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3问题式的PPT汇报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解决[6]。而教师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结合PPT的汇报方式,不仅给予学生锻炼与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在汇报和制作PPT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的巩固了已学习到的中医诊断学知识。在PBL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成立专门的问题设计小组,由有经验的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的老师,临床1线的医生和研究生等组成,问题的设计可以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易错和易混淆的地方,也可以是临床真实的患者病例,或是中医诊断学前言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等等,问题的设计最好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贴近临床实际,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那将会更有意义。问题确定好后,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问题准备PPT汇报,现在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小班制,可以每节课抽出部分时间让1~2名同学进行问题式的PPT汇报,最好1学期内每个学生都能有汇报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学生根据所选的诊断学问题,开始PPT的制作,制作的过程也是PPT设计的过程,设计的思路,框架的构建,PPT的美化都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期间需要学生检索大量文献,搜集大量的资料,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主观能动性也大大提高。PPT的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锻炼,要明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勇敢的展示自己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必需具备的品质。学生汇报完后,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让汇报的学生做出回答,也可以对汇报学生的情况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提出更好的建议,在这种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就会有更深的体会。最后,老师对本次的PPT汇报做出总结性的评价,要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也对PPT如何更好的制作与完善提出自己的想法。相比之前的问题式教学法,结合PPT汇报的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幕后的听众成为主角的演员,学会去积极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对知识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了更大的增强。

3实训教学

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课程设置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虽然各大中医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实训教学的课程,但是所占的课时比例还是非常少,可见大家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再加上现在的实习带教资源非常有限,那实训教学课的开展就非常的重要。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开设近10年的《中医诊法技能训练》课程,并进行望诊、脉诊、按诊、腹诊等单项诊断技能的训练,可见对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非常重视。他们认真编写《中医诊法基本技能实训》等实训方面的教材,规范了实训教学及技能操作的流程,并在编写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尝试与创新,为更好的开展实训教学服务。大量数字化诊断仪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脉诊模型手、TP-Ⅰ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的)不断研发与改进,也为实训教学课程的更好的开设提供了相应的设备支持,他们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开发出了相应的中医四诊技能训练与考核系统,此系统不仅培养了训练相关专业学生中医临床四诊基本技能,提高医学生中医四诊信息采集的能力,也成为中医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效途径。学校为了开展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要真正开展好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大中医院校不仅要重视实训方面的教学,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量,还要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特色的实训教学。重视与其兄弟中医院校的学术交流,开展实训教学方面的合作,互相学习所长,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医学教学研究篇5

整体生命观强调机体各部分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是医务工作者科学地认识生命现象,创造性地从事医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医学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的根本性观念。但对这方面的教育,我国医学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只将各学科具体的书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不善于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生命问题;不重视探索潜藏在学科知识后面、反映生命现象本质的基本规律。不少学生经过5年的系统医学教育,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后,还是不善于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习惯于片面、孤立、静态地看待各种疾病,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差,整体生命观念不强,也是导致医疗效果差的基本原因。这种医学教育现状,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医学教育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许多医学院校奉行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这是导致学生眼界狭隘、思维僵化,综合思维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要改变目前这种医学教育现状,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将教育重心转移到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尤其需要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以来诞生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系统科学,提出了关于认识世界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理论及方法学。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辨证唯物观的补充和发展,是伴随现代科学发展而产生的全新的思维方式,也为我们从整体上认识生命现象,解决复杂的医学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指导。系统论认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皆为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思维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考察对象的整体性,从事物的相互关联出发,从事物内在的统一性、事物与环境的统一性来认识对象。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1]。现代医学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科学思维观念,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纠正片面、孤立、静止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运用系统论等现代思维方法论,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减少认识上的局限性,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生命现象。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将科学思维方法逐渐融入自己的身心,转化为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为学生整体生命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2重视整体生命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而且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从整体角度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明显不足。在各学科内部,虽然教材内容在许多时候不得不以知识点为中心,按章节分别阐述,但对怎样能更有利于反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怎样能更好的体现生命的整体性特征,往往缺乏足够的考虑。现有的医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核的是书本上具体的、记忆性知识。只要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就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很难在考试中得到评价。这种考试方式,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使教师满足于把学科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被动接受与记忆上,对知识的理解表面化。在这样的学科知识背景下,如果教学双方的整体生命观念不强,在教学上就容易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极大地阻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生命观非常不利。

可以用系统整体观为指导,从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改革:①结合已有的辨证唯物观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适当学一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论,探讨怎样将其与医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思维方法的指导作用。②基础医学和专业教育,都要本着突出学科基本结构,加强学科间联系,训练学生思维方法为主的观念,筛选基本的医学知识,精简学科内容,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多腾出一点时间。③改变现阶段学科分化过细的状况,在突出核心知识,精简内容的基础上,按知识的内在关系进行整合,减少现有学科的门类。④在本科教育的适当阶段,从整体医学观念出发,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开设数门综合学科。即将若干学科中体现生命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知识提取出来,在更高的境界上,从新的角度,构成新的学科。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⑤改变目前那种为考试而考试,以考试来定向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考试模式,逐步建立起既能对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又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模式。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医学院校,围绕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2]。

3从系统整体角度认识各种生命现象

系统的观点,首先是整体的观点。坚持整体生命观的教育,要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强调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各种生物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强调,生物体本身是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有机整体。虽然在分子、细胞、组织及器官系统各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但各层次之间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受整体的支配和控制。在从事医学教育时,心中始终要有整体观,要从整体上认识和处理问题,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部分以及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分析生命现象。坚持从生命系统的整体出发,把局部的问题置于整体的关系中加以考虑。这样既可促进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丰富对整体生命的认识,也有利于加深对各种具体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各种生理功能时,从整体观出发,引导学生树立全身稳态的观念。认识到每种生理功能都是整体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身心活动协调统一的结果;一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从根本上看是整体稳态水平的破坏与恢复的过程;机体稳态水平的维持,与包括自然、社会在内的整个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要避免那种将人体各部分与整体割裂开来,将人与环境割裂开来,孤立地分析具体的生理与病理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重视从人与环境的统一、从人的整体出发防治疾病。#p#分页标题#e#

4用动态的观点看待各种生命现象

坚持整体生命观,要重视引导学生用动态的观点分析、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整体性是生命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种生命现象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或阶段体现出来。生命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正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才得以呈现。例如,体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在各种特异性酶的催化下,通过各条代谢途径一系列的反应过程,来维持机体物质的更新和能量的供应。神经-体液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运行、呼吸运动的维持、以及个体的生长发育等,也都是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动态过程才得以完成。坚持生命的动态观,还要深刻认识到,各种生命状态都是整体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都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以此维持整体生命的动态平衡。要正确认识某种生命现象,就要分析它在特定条件下的动态变化过程,探究它的起始、现状、发展和转化,切忌用固定的、静止的眼光看待生命问题。例如,对任何一种疾病而言,都包含着发生、发展、恶化或转归的一系列演变过程。一种具体的病理现象,只是病变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只有对疾病演变的全过程心中有数,对影响病变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全面了解,才能科学地预见该种疾病发展演变的趋势,发现具体病变的症结与根源,从而采取卓有远见的防治措施,才可能避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短视之举。

5探索支配各种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

生命的维持和发展,受到各种深层次规律的支配和控制。这些规律反映了整体生命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了机体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向。探寻和认识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是把握生命整体性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医学的各学科知识,是前人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并伴随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在每门学科内以及整体医学水平上,都已发现了从不同角度反映生命本质特点、支配生命活动的某些基本规律或法则。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知识,主动探索、认识这些基本规律,并将此作为指导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例如,有关整体水平的全身稳态规律;生命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现象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规律;生命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维持自身有序性结构的规律;物质代谢遵循有序性、经济性和反馈性调节的规律等等。深刻理解这些不同层次的规律,整体生命的各种复杂关系便会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整体生命的基本性质才会易于把握。认识各种生命规律,为我们今后探索、研究生命问题提供了指导的思路。只有遵循、顺应生命规律,才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生理和病理现象,对疾病的防治才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医学教学研究篇6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医学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未来推动民族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课程学时不足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的知识众多,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都具有古代哲学思想观念渗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学时。而现实是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学时,留给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而教材中中药学需要介绍的常用中药就有一百八十余种,中成药学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药方也有98副,介绍清楚学科的最基础知识都已经非常紧张,更别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常用中药和中成药也只能靠死记硬背[2],缺乏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学生兴趣不高

中医药学概论中许多理论知识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像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医古文,这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别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西医,再加上中医药学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1.3教学手段单一

中医药学概论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样品实物作为教学演示的标本,然而现实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材都展示出来,而且一种中药材往往还包含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中药材还属于名贵药材,不可能实物展示。学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带学生去中药标本馆参观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受益[3]。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教学进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总体进度,把控主动权,缺点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容易走神。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个问题是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性帮助很大,但PBL教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小,对于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PBL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会使学生专注于探索问题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每8个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梳理和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制作出PPT,每节课前挑选1组或若干组进行5~10分钟的展示,全班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制作PPT阶段会经常联系教师了解、咨询问题。中医药学概论本身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都是抽象的内容,如果不深入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越来越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所以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和难懂的,而让他们把“金”联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联想成树木,刀剑可以砍树木(金克木)、树木长在土里面(木克土)、水来土掩(土克水)、灭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点燃树木(火克木),学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忧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再对应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说明是肺有病变了,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这样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找到答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多实物展示

中医药种类繁杂、数目众多,非常难记忆和理解,而且许多品种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4]。如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树皮,桂枝为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再如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来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药物,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察,使他们能够辨别药物的性状和特征,并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助于学生甄别不同药物的功效、性能,激发学习兴趣[5]。

2.4完善考试考核

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看到一个中药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别的药物共同作用以发挥最大功效。所以笔者衡量成绩时把学生对于实践应用的灵活度作为一大指标。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这样的考核,认为这种办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上岗,这就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技能的培养。笔者通过积极探索找出最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兴.中成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2]姚丽梅,刘瑶.高职中药专业方剂与中成药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75-77.

[3]刘彩霞,孙杰.案例教学对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153-154.

[4]张冰冰,石岩.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试验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4.

医学教学研究篇8

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取得的成果使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医学的发展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大力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生素质的定向培养,尚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理念的要求[5]。因此,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