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8篇

时间:2023-09-27 16:06:48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1

[关键词] 微观货币需求 单位根 协整检验

一、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划分的理论依据

货币根据职能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流通中的货币,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另一类是退出流通中的货币,即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货币需求也应该相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流通中货币的需求;一类是对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从宏观的角度考查货币需求时,此时货币需求实际上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需求,这从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及费雪方程式这两个经典的宏观货币需求函数都可以看出。因此作为宏观货币需求函数,它的函数形式为:M=f(Y,V,Pe)。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e代表通货膨胀预期。那么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从宏观角度考查货币需求时,货币需求实际指对流通中货币的需求?实际上这与分析的目的有关。从宏观角度考查货币需求,是为货币当局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量,进而实现货币及商品市场总供需的均衡。根据经济理论,市场需求引出市场供给,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而提出对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显然是对流通中货币的需求。之后,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作为总需求的载体决定了总需求的多少,但这个货币供给显然只是现实流通的货币。所以说,市场的供求关系与处于流通状态的货币供求关系是相对应的。既然货币当局的根本目标是总供需的平衡,那么对货币需求的着眼点必然就要放在流通中的货币需求。

当从微观角度把握货币需求时,个人的意愿及判断将发生作用。此时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宏观货币需求中流通中的货币需求,还包括了对价值储藏货币的需求,通过持币成本与收益的变化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正是加入了这种需求,使得自变量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剑桥、凯恩斯、弗里德曼的微观分析中可以看出,r已经成为自变量;另一方面V在考查微观货币需求时已经消失。因此作为微观货币需求函数,它的函数形式为:M=f(Y,r,Pe)。式中Y代表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r代表利率, Pe代表通货膨胀预期。

所以从理论上,有必要将货币需求区分为两个角度,即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

二、我国微观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

1.基本变量:

从理论上说,决定微观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规模变量,另一类是机会成本变量。具体而言如下:

(1)规模变量:主要指国内生产总值(Y)和财富(S)。一般而言,国内生产总值越高,货币需求越高;财富可以用股票市值来衡量,一般而言,股票市值越高,货币需求越高。

(2)机会成本变量:主要指利率(r)和通货膨胀预期(Pe)。利率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的机会成本,一般而言,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低;通货膨胀预期也反映了持币的机会成本,同样,通货膨胀预期值越高,货币需求越低。

(3)随机因素:如经济制度等。

2.分析数据:

(1)分析时期从1998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二季度,样本数据共29个。选择这一时期原因一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公布季度数据,二是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加深,可以将对微观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的利率因素加入到计量模型当中。

(2)计量分析的假设条件是货币供需平衡,即当期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因此本文的货币需求量采用M1的数值;国内生产总值为名义值。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3)股市市值为深、沪两市的总和,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证监会网站。

(4)利率采用一年期存款利率。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通货膨胀预期采用适应性预期,即本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上期的通货膨胀率。

(6)由于M1、Y、S是季度数据,因此需要进行季节调整,显示出序列潜在的趋势循环分量,从而真实地反映经济时间序列运动的客观规律。本文运用X-11消除了数据的季节趋势。

三、我国微观货币需求函数的回归分析

下面首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然后对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找出影响被解释变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将不重要的因素排除掉;之后进行多变量的Johansen协整检验,以判断各时间序列是否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如果确实存在这种稳定的均衡关系,则可以运用经典的回归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最后给出估计结果。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如果直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的话,很可能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在建模前有必要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随机序列一般在均值附近呈现不规则运动,但该序列变量会经常回到均值而不会长期偏离。由于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变量基本上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这里运用ADF检验来考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表注:①*,**,***分别表示所在行的变量序列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变量序列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即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C,T,N)中的C表示ADF检验时含常数项(C=0表示不含常数项),T表示含趋势项(T=0时表示不含趋势项),N表示滞后阶数,其选取使得回归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即DW值等于2左右通过,同时遵循AIC信息准则。②变量序列前的“Ln”表示对变量序列水平值取对数值;D Ln(M1)、D Ln(Y)、D Ln(S)、D Ln(R)、D (P)分别表示Ln(M1)、Ln(Y)、Ln(S)、Ln(R)、P的一阶差分序列。

表1的测算结果显示,Ln(M1)、Ln(Y)、Ln(S)、Ln(R)、P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本身并不是平稳的,但他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是I(1)型平稳序列。这表明序列本身是发散的,一般不可能遵从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但I(1)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识别模型中的有效变量。只有相同性质的时间序列作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经济意义上才可解释,由于上述的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因此可以作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Ln(Y)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91.56%,因此Ln(Y)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变量;Ln(S)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95.2%,因此Ln(S) 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变量;Ln(R)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接近100%,因此Ln(R)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变量;P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23.94%,此数值过小,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预期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变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建立如下模型:

lnM1=α+β1lnY+β2S-β3lnR(i=1,2,q)式中各变量含义如前,为截距,为回归系数。

3.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还需要对上述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性揭示了序列间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代表一种长期趋势。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对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对于双变量而言,一般运用对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而对于多变量而言,一般用Johansen检验(JJ检验)来判断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AIC准则得出各序列的最优滞后步长为1。表3给出了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5%(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上存在着一个协整向量。这说明确实存在某种经济机制制约着序列Ln(M1)、Ln(Y)、Ln(S)、Ln(R)之间的相互变动,就长期而言,它们的线性组合有着向均衡收敛的趋势。

至此,可以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的估计式如下:

lnM1=-4.897156+1.383983lnY+0.120061lnS-0.156644lnR

(-8.357111)(27.66443)(2.306363)(-2.439845)

F=481.3937R2=0.982984调整后的R2=0.980942DW=1.281

以上回归方程中,第一行括号内数字为t值。通过上面的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看出:

(1)R2和调整后的R2有很高的数值,表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

(2)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F检验,表明方程在总体上都是高度显著的。

(3)方程中的截距和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t统计检验。

(4)DW值为1.281,处于难以确定的DW区域,因此必须使用LM自相关检验。经检验,方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四、回归分析的结论

通过上述对我国微观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回归分析表明,利率已经成为微观货币需求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变量,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式中利率前的负号也说明实证结果与预期理论一致,利率是一个有效的解释变量。

2.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富因素开始成为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重要变量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资产选择的重要性,普遍开始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而投资的方向大部分集中于股市。人们手中股票市值的不断波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货币需求。当然从回归结果上看,该项的弹性值很小,这说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待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该项弹性值是会逐步升高的。

3.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进入到最终的微观货币需求函数当中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当中,人们市场化的意识仍需有待加强,人们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这一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着“货币幻觉”。因此,现在的微观货币需求函数中并不包含通货膨胀预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随之而来的由“普通人”向“经济人”的转变,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成为重要的解释变量。

4.影响我国微观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收入,弹性值达到了1.38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之所以高,主要在于支付方式、成本等原因,微观经济主体更偏好流动性较高的货币的需求。

5.今后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关注收入等规模变量,同时要对股票市场行情的变化及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给予特别关注,加强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卫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协整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王莉: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1995~2004.上海金融,2005年第10期

[3]王效天焦方义:中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学术交流,2002年第1期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2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其效用函数为一个以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3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其效用函数为一个以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4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 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罗伯特•小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典型理论是货币周期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小卢卡斯等人的理论,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2 理性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基本假设

小卢卡斯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始于他为凯恩斯主义寻找经济基础。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他在为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工资,价格部分提供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冲突时,小卢卡斯转向了新古典主义。他试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所以,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

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

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3 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4 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丽彬.理性预期观点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5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 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罗伯特?小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典型理论是货币周期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小卢卡斯等人的理论,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2 理性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基本假设

    小卢卡斯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始于他为凯恩斯主义寻找经济基础。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他在为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工资,价格部分提供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冲突时,小卢卡斯转向了新古典主义。他试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所以,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

    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

    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3 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4 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丽彬.理性预期观点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6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 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罗伯特•小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典型理论是货币周期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小卢卡斯等人的理论,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2 理性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基本假设

小卢卡斯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始于他为凯恩斯主义寻找经济基础。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他在为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工资,价格部分提供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冲突时,小卢卡斯转向了新古典主义。他试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所以,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

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

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3 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4 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丽彬.理性预期观点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

[3]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 有效性 货币市场 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我国财政政策正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单独承担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深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如果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就凯恩斯本人而言,他比较偏爱财政政策,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绩。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由此看出凯恩斯对财政政策的高度重视。货币学派是以凯恩斯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其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认为,货币政策有三个作用,就其实质说是一个稳定经济的作用。由此可见,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看法比早期的凯恩斯学派要积极。 

在我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践距今只有20年左右时间。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崔建军教授曾进行归纳,认为我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以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戴根有研究员为代表,认为即使是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货币政策作用估计偏低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谢平研究员。黄达认为:“实践证明,过分估高其(指货币政策,笔者注)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谢平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持完全否定态度。他指出:“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治理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主要代表人物是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和吉林大学的刘金全教授。但中外经济学界几乎都承认,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特指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进一步的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应该是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而言,货币政策一般是“逆风向而行事”,因而其有效性要看其反周期作用的大小及熨平周期的程度,即在经济运行的过热时期抑制需求,平抑物价的作用大小,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刺激需求,防止通货紧缩作用的大小。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金融运行及宏观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又有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不协调因素,本文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制约 

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一个关键路径即货币市场,对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完善和发达的货币市场不仅可以高速配置短期资金来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迅速而广泛地传递货币政策信息,将货币政策效应扩散到整个宏观经济中去。然而,我国目前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较之国外发达的货币市场距离很大,而且本身也存在着内在体系发展失衡的缺陷,使货币政策的传导缺乏一个高效传导场,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主要表现有:货币市场的缓慢发展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缺乏市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使得利率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严重割裂现象,使得货币政策无法在两个市场之间有效传导。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有模式的制约 

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反映程度、速度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完全背道而驰。同时,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结果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开拓庞大而富有潜力的农村市场不利。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 

(三)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缺位的制约 

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是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发挥作用有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的有效性将进一步削弱。其主要原因在于,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在国内受到制约时,会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国内商业银行也会出现这种趋势。因为国内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也会随着金融业的开放逐步扩宽,所以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趋于缩小。

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为载体。但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数量较小,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而且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将其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从而市场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启示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自1913年建立以来,负责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与信贷,它的职能是控制银行准备金的数量,决定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并影响信贷条件和利率。美联储主要利用三大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职能,并且以公开市场业务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自1991年3月份以来,美国经济已连续十年增长,与此相伴的是失业率降至近25年来最低水平,而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创30年来最低水平。这些成就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有着紧密联系,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美国为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89年开始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到1993年美元利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都只有3%。经济在低利率的刺激下走出低谷,并出现较快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增大,为防止经济运行过热,从1994年开始美联储又根据经济形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7次调高官方利率,1995年二月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6%和5.25%。不久,美国经济增长下降过快,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得到了控制,1995年7月美联储下调利率,使得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紧随其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公开场合也表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担忧后,联邦银行于1998年9月和10月连续两次下调利率,并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出现衰退。 

由此可见,10多年来的事实数据表明,美联储在改善经济运行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美联储成功运用的政策操作主要是: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微调;对经济形势的科学预测;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便于随时进行微调。其成功的经验无疑对我国货币政策发挥其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不但要考虑到微观方面,比如培育市场客体—货币市场等,还要考虑到宏观方面,比如提高政府科学决策等,同时不能忽视操作技术方面:把握调控的时机—“点”(由于政策存在时滞因素,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力度—“度”(为避免经济的过大波动,要注重微调)。具体建议如下: 

(一)规范和发展货币市场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正常运作以维持秩序稳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稳定有序的货币市场,并且这个货币市场须具备相当的规模。在货币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和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调控是很难操作的,货币政策也很难发挥效力。这就客观要求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步伐,为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机制,以间接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市场基础,以便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大的效力。 

根据目前货币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其次,要提高市场主体信用度,降低经营风险;再次,加快货币市场利率体制改革,实现利率的真正市场化;最后,因为国债市场既有货币市场的特征,又具有资本市场的特征,所以要加强国债市场在连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货币市场。 

(二)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防范的矛盾。对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必须大力支持。同样对盲目发放贷款、形成风险的要追究相应的责任。总之,应在强化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收缩机制的矛盾。 

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在进一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方面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和鼓励政策,构造货币政策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从而延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一步拓实金融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 

(三)确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加快货币市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进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水平,以提高货币政策运用的效率。其次,要合理运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发挥再贴现等工具在投放基础货币当中的作用。再次,开发交易工具,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只有不断的完善和有效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实现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巨大功用。 

 

简短的结论 

 

 

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的作用篇8

【摘要】:本文介绍了期货市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作用,说明了其对于整个市场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本文还就期货市场的风险特征加以论述。

期货市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经常听说,陌生是因为没有确切了解期货市场的作用及其风险特征。

期货市场的作用

期货市场的作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期货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1、提供分散、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

期货品种涉及农产品、金属、能源、金融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期货市场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分散、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有利于减缓价格波动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有助稳定于国民经济。

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促进和引导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协调发展,政府需制定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物资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所重点关注的。由于现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具有短期性的特点,仅反应一个时点的供求状况,以此作参考制定的政策具有滞后性。而期货是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对远期价格进行预测的一种竞争。它所形成的价格信号能反映多种生产要素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变化趋势,具有超前性。政府可以依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调整生产经营规模和方向,使其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

3、有助于本国争夺定价权

由于期货价格发挥了基准价格的作用,本国期货市场自然成了国内市场定价中心。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一些大国的期货市场甚至己经成为全球的定价中心。这种地位形成以后就会导致其他国家的企业在进行贸易时,常常受制于人,甚至连国内价格的制定也要参考他们的价格,丧失了定价权。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建立自己的期货交易所,或与发达国家的期货交易所合作建立本国的期货市场,其目的也是为了争夺定价中心或分享定价中心的利益。

4、促进本国经济的全球化

期货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的期货合约,这就为期货交易成为全球化无差别的交易方式提供了条件。同时,期货交易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特点,市场透明度高,形成的价格是国际贸易中的基准价格,于是期货市场成为各个国家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利用期货市场能够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系起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5、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高级形式。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构成的现代市场体系,能够真正全面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另外,期货市场的形成和高效率安全运行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关联度,提高了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因此期货市场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1、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

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可以帮助生产经营者规避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达到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的目的,避免企业生产活动受到价格波动的干扰,保证生产平稳进行。

2、利用期货价格信号,组织安排现货生产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对现货商品的未来价格走势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生产经营者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调整相关产品的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3、拓展现货销售和采购渠道

现货市场存在着合同履约率不高,信用风险大等问题。期货市场中的交易会员都要经过严格的信用审查,在交易时都要缴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另外期货交易所也负有担保履约的责任,因而使交易的信用风险大大降低。在现货市场发展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买卖合约,然后进行实物交割以销售或采购产品。

4、期货市场促使生产者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

期货交易的合约是标准化的,合约中标的物的交割等级也是标准化的,其质量、规格等都有严格规定。通过对不同交割品级升水的确定,可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这可以促进生产者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

期货市场的风险特征

在期货交易中存在着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做多做空双向交易机制、每日结算制度等使其能够成为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期货交易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易方式,与其他市场的风险相比,期货市场的风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一方面体现了市场风险的共性,在任何市场中,都存在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期货市场风险的客观性也来自期货交易内在机制的特殊性。期货交易的产生给套期保值者规避风险提供有效手段,没有风险就不会有套期保值的必要。可以说,没有风险就没有期货市场。

二、风险因素的放大性。

期货市场的风险与现货市场的风险相比具有放大性的特点,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

1、与现货价格相比,期货价格波动较大,也更为频繁。现货交易均为实时交易,现货的价格受到国家政策、供给与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的波动幅度有一定的限制。期货价格是对将来标的物价格的预期,未来价格的升跌是不受限制的,因此与现货价格相比,期货价格波动更大。

2、期货交易具有“以小博大”的特征,投机性较强,交易者的过度投机心理容易诱发风险行为,增加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期货交易特有的保证金制度可以使交易者用较少的资金买卖较大价值的期货合约,杠杆效应大,加大了期货价格的波动。

3、期货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是连续性的合约买卖活动,交易量大,风险易于延伸,引发连锁反应。期货交易中只要投资者有足够的资金,在不超过交易所的开仓限额内,交易者可以不断地开仓买卖期货合约,而不用考虑市场的供应,连续的合约买卖加大了市场风险。

4、期货交易具有远期性,未来不确定因素多,预测难度大。期货交易是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测,而未来市场充满了变数,太多的因素不能确定。如果投资者一旦作出了错误的预测,必将遭受惨重的损失。

正确对待期货市场作用

期货交易的风险并不仅仅意味着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这使投资者产生期货投机的动力。但是,如果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企业进行期货投机,不但起不到稳定企业经营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只有准确认识期货市场作用,正确看待期货市场风险,提高广大企业的风险意识,规范交易行为,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f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寇日明,陈雨露,孙永红译《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2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