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8篇

时间:2023-09-27 16:06:52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白水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9

白水县总面积998.6km2,其中耕地面积4.8万hm2,辖1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1.9万,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2015年种植小麦1.2万hm2,玉米1.3万hm2,豆科及其它作物0.3万hm2,苹果3.3万hm2,施用化肥4.1万t(折纯),农药324t,农膜1930t,生产薪柴18.9万t。全县有畜禽养殖场666个,其中猪饲养量达到35.9万头,牛饲养量1.55万头,羊饲养量3.28万只,鸡饲养量76万只,年产粪便39.63万t。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与不合理投入,养殖场畜禽粪便的堆放、污水的排放,薪柴的燃烧以及农膜的残留等。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结合白水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治理方案[2]。

1 目标任务

通过化肥减量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等6大工程的实施,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不合理施肥减少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以上;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田间残留量减少到20%以内;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2 治理方案

2.1 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

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提升0.2%;鼓励群众在果园种植三叶草、大豆等绿肥,全县示范基地绿肥种植、压青面积达到667hm2;补充完善采土化验、土壤肥力定位和肥效监测,开展苹果肥效试验、化肥减量试验、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等,为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千亩示范片3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园150个、增施有机肥示范园50个;培育水肥社会化服务机构,在设施蔬菜栽培集中区域和果树产业园区开展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分区域建设史官镇康惠苹果现代示范园、林皋镇美好家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尧禾镇天桥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水肥一体化千亩示范片5个;推广应用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2.2 推广绿色植保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投入与污染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生物有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利用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先进施药器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设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苹果园,在史官康惠、林皋仙果、杜康仁和等苹果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区各66.7hm2;建成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5个,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果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

2.3 实施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能源生产,重点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苹果示范园区和畜禽养殖区、人口居住较多且集中的校园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养殖小区沼气;提高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稳定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队伍,通过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沼渣沼液的商品化、肥料化利用水平和沼气工程的产气率、使用率;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节柴节煤炉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减少农村薪柴燃烧污染。

2.4 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

标准化改造:已建成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加大以雨污分流、沼气建设、无害化处理为内容的标准化改造,完善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取得相关单位审批同意和环境评估报告,达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要求;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开展养殖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和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加大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大中型沼气建设:通过沼气工程,有效解决养殖场粪源污染与浪费问题,把大中型沼气建设与发展种植、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广“畜―沼―果(菜、粮等)”能源生态模式,打造一批沼气建设亮点工程和示范工程。

2.5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有效减少焚烧与浪费

以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青贮氨化、秸秆固化成型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在林皋南马、北塬鹿角等村建立小麦秸秆还田、覆盖示范田,在林皋、云台、北塬等乡镇建立玉米秸还田示范片,在雷牙、北塬建设果园秸秆覆盖示范园;推广秸秆做食用菌栽培基料和生物反应堆技术,以刘家卓旭铮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为技术示范观摩区,在张家塬、中文化、王河等设施蔬菜种植集中区域,实施生物反应堆技术;建设水果、蔬菜秸秆堆沤有机肥,果树或硬质秸秆做基料或原料等示范点。通过这些试验、示范园的辐射与带动,达到长期利用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的目的。

2.6 实施农膜科学使用与示范工程,确保农膜合理利用与回收

广泛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拾活动,“顺手”捡出废弃的反光膜、地膜、棚膜、农药瓶、农药包装袋、肥料包装袋、塑料秧盘等,清除生产废弃物,并分类处理,防止残留污染环境。开展试验示范,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地膜。通过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向农民展示和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间碎片的清除与处理技术。按照“政府倡导、资金扶持、有效监管”的模式,积极争取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在乡镇构建一批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废旧农膜回收站,扶持一批有辐射作用的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带动废旧农膜及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白水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逐步形成责任明确、部署科学、分工合理、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3.2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手机、广播等途径,围绕减量控害、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主题,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认清其来源、本质和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3.3 加大资金投入

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县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4 培育治理主体

大力发展土肥、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构建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5 强化科技支撑

紧紧围绕科学施肥用药、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友好型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在白水县重点区域实施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总结一批适合我县不同资源环境条件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

3.6 强化农业执法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检查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关佑君.天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16(23、24):48-50.

[2]王燕.讶适信迕嬖次廴痉乐未胧[J].现代化农业,2016(12):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农业用膜;农膜污染;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农膜污染概述

农业用膜有保温、保肥、保墒、防霜冻等作用,大面积农膜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农业增产增效。尤

其是对于新疆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省份,气温变化剧烈,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地膜栽培技术与蔬菜大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对该区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膜技术的采用对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受农民欢迎。然而,农膜尤其是地膜均系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属于不可分解塑料。废膜如果滞留在土壤中,将形成永久性白色垃圾,这就是所谓的农业用膜污染,又称农业白色污染。

二、农膜污染的危害

由于农膜是难分解的农业塑料制品,农田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产上多应用0.012mm以下的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成本低、易破碎、难回收。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对水分运动产生阻碍,从而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水平,阻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于下渗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大幅度减产。

(一)污染土壤。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农膜残片影响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孔隙率、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类薄膜在土壤中抗机械破碎性强,妨碍气、热、水和肥等的流动和转化,若长期滞留地里,使土壤的物理性结构变差,养分运输困难,最终造成减产。

(二)破坏土壤结构,造成作物减产。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物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土壤中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作物减产幅度随农膜使用年限和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况下蔬菜作物减产5%~40%,玉米15%~20%,大豆减产5%~10%,小麦减产7%~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曾经对其省内重点县(市)开展了废旧地膜污染调查工作。对哈密、伊犁、塔城、博州、巴州、克州六个地州的十六个县(市)的调查显示,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52公斤/亩,其中,最严重的一个样点为17.86公斤/亩。棉花地平均残留量3.52公斤/亩,玉米地平均残留量3.06公斤/亩,甜菜地平均残留量0.89公斤/亩,瓜地平均残留量1.53公斤/亩,菜地平均残留量1.98公斤/亩。地膜污染现状已给新疆各地区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新疆兵团环境部门测定,每亩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6%~59.2%。而十六县(市)由于废旧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1,500万元左右。

(三)对畜牧业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地膜制品中的增塑剂具有低水溶性和显著的生物累积性,可通过土壤系统对作物产生毒害,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威胁粮食安全,影响人畜健康。

(四)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农业用膜量逐年增加,而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简单的填埋,或者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当其积存于农田排灌区系中,会造成排灌水体污染,影响排灌质量。残留地膜还可能缠绕在犁头或播种机上,影响田间作业。

随着地膜农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及残留地膜的增加,今后由于地膜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逐步增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老百姓称地膜覆盖是“吃祖宗的饭,砸子孙的锅”,“不治理残膜将要成为千古罪人”;专家警告说,农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农膜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加快农膜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三、农业清洁生产

所谓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把污染预防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温和的绿色农用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生产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性。在农业领域发展清洁技术和生产绿色食品,推行生产全过程控制才会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四、农膜污染防治措施

(一)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超标准收费制度。清洁生产包括“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原则,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预防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环保。根据清洁生产原则,对农膜实行“总量控制与达标使用”双重标准。不仅要限定每亩农田残膜留量、,还要规定地区农业用膜总体使用量,对于超过标准使用农业用膜的用户或者农田废膜量超过标准的地区实行超标准收费制度,使农田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二)鼓励开发“绿色农膜”。农业清洁生产要求用清洁的生产技术生产绿色农用品(如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绿色地膜等)。绿色农用品中的绿色地膜主要是一种对环境温和的可降解地膜,一般分为生物可降解地膜、光可降解地膜和光、生物双降解地膜三类。农膜的生物降解指聚合物残膜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及同化;农膜的光―生物降解指在农膜中加入淀粉和生物降解剂等,残膜在光降解后可继续被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变成低分子化合物、水和二氧化碳;以上三种降解,降解和灰化后的产物一般对环境和农产品无害。因而,政府应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绿色农膜的开发与推广。

(三)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增温、保墒从而实现增产丰收。但是,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禾苗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它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此技术一般可缩短覆膜时间2~3个月,所以农膜仍然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且,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利于植物水分的吸收,不但能提高农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农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基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

(四)优化耕作制度,减少地膜使用量。根据清洁生产制度中的“减量化”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减少农膜使用量,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五)鼓励农膜的回收利用,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清洁生产制度中的“资源化”原则是指通过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和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来减少物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的开采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根据此原则,对于农业废膜,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减少农膜环境污染。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同时,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回收补偿等措施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企业的发展,实现废旧地膜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实行废膜的集中处理。

(六)研究开发新材料,实现废旧农膜再生利用。根据清洁生产的“再循环原则”,通过对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或者将该种废旧物品资源化以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或者从中分离出可转化资源的物质而形成与原来相异的产品或能源。对农业废膜可以采取直接再生利用和复合再生利用等途径,实现废膜的循环再生利用。直接再生利用指对废膜的简单处理,如分洗、清洗、破碎、塑化及造粒等。而复合再生利用则是通过复合再生的方法把残膜等废旧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复合材料(如塑/木复合材料、塑料/粉煤灰复合材料、玻璃/塑料复合材料、改性沥青、新兴复合材料、塑料混凝土等)。这是当前农膜等废旧塑料回收技术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今后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发展方向。

(七)大力推广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0439-8114(2017)06-105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16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system of crop diseases & pests were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diseases &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he main green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est & disease, and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rice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rice; diseases & insect pes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绿色、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致使农作物病虫害现已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提出要按照“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快构建新型植物保护体系。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势在必行[1]。

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基本原理

1.1 绿色防控策略

以作物区域生态系统为基础,1~2种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为主线,在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的相关科技成果,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①明确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②探索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③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病虫为害过程;④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⑤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2]。

1.2 主要绿色防控措施

①尽力降低初侵染源数量(控制源头)。主要措施有清洁田园、种子消毒、避开或转移寄主、控制迁飞源等。②正确选栽抗(耐)病虫良种(增加自身抵抗力)。③大力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借助外力增强自身抵抗力)。包括培育健康种苗,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理,如修剪、管水等,科学推广害虫诱杀技术,如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高感品种诱杀等。④合理实施生态调控技术。包括释放天敌、轮作、间作套种等。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坚持统防统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单剂品种,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3]。

1.3 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

①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②明确政府职责;③落实资金来源;④组建专家技术小组;⑤科学布局绿色防控网络;⑥加强科普宣传,坚持统防统治[4]。

2 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现状与背景

2.1 主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

近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秆潜蝇等;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加上恶劣气候环境频发以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新的危害如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水稻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均有上升的趋势[5,6]。为了达到有效防控上述病虫害的目的,准确识别这些重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至关重要。

2.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虫害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代次不明显;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难控;病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明显。

2.3 病虫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①抗性基因丢失。以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的品种选育,致使品种资源的抗性基因在人为的品种选育过程中逐步丢失,从而导致现行推广品种的自身抗性不断降低或丧失。②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农药和化肥为主的高产种植模式破坏了稻田生态平衡,使天敌的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加。③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和恶劣气候环境频发。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为有害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种群的复杂性提供了食物链和变异机会。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品种的适应性要求不断提高[7]。

2.4 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众所周知,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和城镇污染;二是农业和农村污染。其中,工业和城镇污染源属于集中性污染源,可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国内外具有通用性,因此主要依靠法规和政策解决问题。只要资金到位,污染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解决。如工厂和城镇的“三废”处理等;而农业和农村污染源属于开放性污染源,无法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因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结构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不同,而具有显著特异性,因此主要依赖科技解决问题。即使资金到位,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长期可持续的科技支撑[8],如农药和肥料污染问题。

湖北省水稻复种面积近200万hm2,按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5 kg和化肥375 kg计,每年就有3万t农药和75万t化肥施入稻田。农药按50%、肥料按20%流失率计算,有1.5万t农药和15.0万t肥料随着雨水渗入土壤,流入江河。年复一年的累积,不仅土壤和水被污染,而且直接造成农产品和食品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3.1 绿色防控策略

根据不同稻区稻田生态特点,树立全程田间科学管理意识。以推广高产、优质、抗性良种为基础,科学实施绿色保健栽培技术为前提,适时有效地组织农药统防统治为保障,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2 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措施:搞好病稻草处理;选用抗(耐)病品种;搞好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消灭虫源;选用抗(耐)虫品种;诱杀;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

3.3 简明技术规程

1)正确选栽抗病良种。目前湖北省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很多,各农户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耐病品种。若田块处于常年重病区,就必须选栽高产抗病品种;若处于轻病区或无病区,可以选栽优质高产耐病品种。在选栽感病品种时,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2)搞好种子消毒,最好选用包衣种。种子消毒采用浸种灵、强氯精等,按说明操作。

3)清洁田园。水稻收获后及时处理稻草,犁耙沤田。结合春季整地,打捞浮渣,并集中处理,降低病虫基数。

4)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2~3 d喷施氧化乐果和Bt制剂等预防二化螟、稻蓟R和稻秆蝇等。旱育秧还要使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5)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水。推广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锌肥、钾肥、硅肥、钙肥和有机肥,巧施穗肥,避免重施、偏施和迟施氮肥;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整地时,先施生石灰450~750 kg/hm2,腐熟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耙田时每公顷施复合肥(N∶P∶K=1∶1∶1)150~225 kg,锌肥和硼肥各30 kg;返青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120 kg+钾肥45~75 kg+除草剂(如野老p维农p草克净等);拔节后,每公顷追施尿素45 kg+钾肥75 kg+井冈霉素30包。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

6)灯光诱杀成虫。每3.3 hm2地安装一盏频振灯,从5月开始,9月底结束。坚持每天19:00至次日6:00开灯诱蛾,杀灭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成虫。

7)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一要坚持统防统治;二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最好选用单剂,少用复配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三要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四要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施用,药剂先要用少量水溶解后再混匀,喷药要均匀,不留死角。每公顷机动喷雾用水量为225~300 kg,手动喷雾用水量为750~900 kg。湖北省5月中旬后,病虫害开始普遍发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代螟虫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秧苗;6月上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二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稻蓟马发生,主要为害晚稻秧苗;7月二代螟虫、三代稻纵卷叶螟、三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8月三代螟虫、8月中下旬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四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9月中旬四代螟虫发生,9月底至10月上旬五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晚稻[9]。

4 水稻品种抗逆性鉴定技术

4.1 大田鉴定

在区试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病严重的品种调查穗发病率。

4.2 专业鉴定

目前全国开展水稻品种抗逆性专业鉴定技术研究的对象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耐冷性、耐热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16余种。其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鉴定技术在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得到了应用。湖北省在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耐冷性、耐热性等鉴定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国家和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抗病品种选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如下:

1)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关键技术。第一,明确自然诱发鉴定的含义;第二,确立主鉴机构,组建自然诱发病圃网络;第三,规范标准病圃田间设计技术;第四,加强病圃小环境监控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统一调查时期和分级标准;第六,科学选择抗性评价指标;第七,合理利用抗性评价结果。

2)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应用。第一,建立和完善了抗源筛选与评价体系;第二,建立了抗病育种中间材料的选择与评价体系;第三,规范新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工作;第四,规范主栽品种抗性监测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系统工作,将从源头全程监控湖北省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达到提高抗病育种水平、完善品种合理布局、保护病区水稻生产安全、促进非病区优质品种推广的目的。从而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为粮食的绿色化生产创出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其志,杨盛棣.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1,40(3):36-37.

[2]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5):17-21.

[3] 吴 萍,陈继华,孙梅莫.低容量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1994(6):16,25.

[4] 祁锦学.巧用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J].湖北农业科学,1984, 23(2):23,33.

[5] 池占海.水稻病虫害综防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1998,16(1):35-36.

[6] 徐 翔,尹 勇,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3):31-32.

[7] 朴永范,梁帝允.粮农组织国家间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咨询委员会会议[J].世界农业,1994(9):54-55.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防治重要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34-01

在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一般是指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源进入土壤后,土壤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其进行净化,以至于污染物积累越来越多,会极大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从而土壤质量会逐渐降低。在土壤污染中,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土壤污染物标志有两个:一是使土壤正常功能遭受破坏;二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加强对土壤的保护措施,不仅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变得更加安全,而且还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土壤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对策。

一、土壤污染的简单含义

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其次,从有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是指化学农药;从无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以及放射性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特点表现如下:a.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很难去辨别,同时一般是污染问题出现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b.会不断的累积,当土壤污染后,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散,而是不断的进行累积;c.无法逆转程度比较高,若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则土壤很难恢复原貌;d.治理难度比较高,由于土壤污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土壤治理难度变得更高。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来自农业的污染,它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来自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比如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白色塑料污染”;三是来自大气污染,比如土壤酸化主要是由SO2导致的酸雨形成的;四是来自水污染,比如工业以及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1.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

通过观察数据,能够发现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的忽视程度占九成以上,他们认为污水灌溉工作没有那么重要,导致常常会出现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不合理现象。有些人们认为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的植物养分,因而将生活污水运用到农田灌溉中,短时间内确实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污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其他有毒物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有可能会引起农田土地的酸化、碱化以及盐化。同时,还有一些工厂往往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措施,直接将其随意排放,导致会使受污染土壤内的重金属物质大大增加,若人们使用本土壤种植的作物,会导致关节痛、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甚至孕妇在食用后还会导致婴儿畸形。

2.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增多,土壤土壤变得难以治理。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多都是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适度,则会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现如今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不仅粮食作物产量得不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农药本身就具备很大的危险性,由于农民灌溉农药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一大部分农药会直接渗入土壤,它会在土壤中不断的累积,从而对人体以及牲畜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农药的使用杀死了各种虫类、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作物的损失。化肥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过度使用氮肥的话,会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土壤板结”现象。

3.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我国人们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现象屡见不鲜。土壤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有些人们将城市垃圾随意丢弃或者丢弃到错误的地方,则会极大的造成土壤污染。比如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比较广泛,不仅食物的保鲜会应用到塑料制品,而且因其便携常常被当做购物袋,但是这种塑料制品本身难以挥发以及具有很强的难以降解性,如果人们在使用完塑料制品后,将其随意丢弃或者不合理丢弃,则会对土壤造成“白色污染”,从而间接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1.污水灌溉要注重科学合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有关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污水经检测后看是否可以排放,来降低生活以及生产用水对农田的污染;其次,工厂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加强工业污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最后,国家要积极推广并研究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2.适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首先,国家要注重农药的研究工作,要研究出效果大污染低的农药;其次,要不断提高农药喷洒技术,对农药使用剂量、时间以及范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要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有机肥,来不断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

3.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加强对土壤污染工作的监督

首先,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工作,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人们自觉的爱护环境;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工作;最后,要为环保科研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人们参与环保科研设计。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污染防治[J];民营科技;2012年10期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 蔬菜;无公害生产;园地选择与保护;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3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对无公害蔬菜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既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对蔬菜的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公害蔬菜系指蔬菜中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人体安全健康的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是指蔬菜生产过程中,防止或避免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生产。

1 做好园地选择与保护

应选择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的地域,且适宜蔬菜生长,有一定面积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要求园地周围不得含有大气污染源,应远离工业区;水质不含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土壤要求重金属及有毒物质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护,杜绝污染的产生,严禁污染物进入基地,确保基地在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2 严把园地病虫害防治关

菜园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农药残留。

2.1 农业防治

选用高产抗病虫的蔬菜良种是减轻病虫危害、保证高产稳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要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最新的抗病虫良种,选择最适合本地区种植的良种。目前可供推广的蔬菜新品种有耐热大白菜夏阳、小林杂交,夏甘蓝有钻石耐暑、日本早秋,花菜有庆农系列、安南早生3号,中晚熟大白菜有中熟4号、中熟5号,黄瓜有津杂、津春系列,番茄有农友圣女、明珠、西安早丰、浙杂5号等,萝卜有短叶13、白沙、白玉春、夏抗40天等,甜椒有中椒4号、湘研19、湘研9号等品种(组合)。选用抗病虫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搞好种子消毒,用1%高锰酸液浸种15min,可有效消灭种子中的病菌源。狠抓田间管理,合理安排轮作制度及作物茬口,采用不同科、属作物品种之间的轮作、水旱轮作、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度。做好清洁田园和土壤消毒,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虫烂叶和田间及四周的杂草,深翻晒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如施生石灰1 500~2 250kg/hm2与耕作层混匀,可达到增加土壤钙质与中和土壤酸性的目的。黏性土壤适量掺砂,砂性土壤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农家肥。施用生物有机肥,既可提高蔬菜产量、质量,又可增加菜地土壤耕作层,改善菜地土壤粒结构,是目前生产无公害蔬菜比较理想的肥料。控制田间水分,可创造有利培育无病虫壮苗与蔬菜生长、不利病虫生存的田间小气候,提高蔬菜的抗病虫能力,亦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消灭病虫源,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2 生物防治

用8010、天霸、虫螨克、苏丹等防治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等鳞翅目幼虫可先用Bt农药乳剂100亿孢子/g对水喷雾。用阿维菌素类药剂如虫螨克、爱福丁等防治叶螨、斑潜蝇等。细菌性病害如甘蓝、萝卜软腐病,辣椒青枯病等,可选农用链霉素200mg/L或20%叶枯宁2.25kg/hm2对水1 125 kg喷雾。真菌性病害如番茄晚疫病、辣椒炭疽病等,可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喷雾。用性诱剂、诱虫灯捕杀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2.3 物理防治

利用太阳能消毒土壤、高温闷棚、温汤浸种、干热处理种子等措施消灭土壤、种子中的寄生病菌;利用害虫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夜蛾类害虫,降低害虫产卵量及危害;利用害虫趋化性,采用糖液诱杀夜蛾类害虫;利用颜色趋性,采用悬挂20cm×20cm的黄板涂上机油或悬挂黄色粘虫胶纸诱杀蚜虫、美洲斑潜蝇等;悬挂蓝色粘胶板诱杀棕榈蓟马等;采用对短期绿叶菜类使用30目防虫网覆盖栽培,隔离害虫产卵,减少虫源;白菜类、甘蓝类、茄果类蔬菜育苗使用防虫网覆盖,可培育无虫壮苗,并可减少病毒病的侵染传播机会。

2.4 农药防治

2.4.1 安全用药。要交替使用农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严格掌握不同蔬菜种类施用不同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洗衣粉防治害虫效果甚好,经济方便,对人、畜无害。据试验,对蚜虫、粉虱、红蜘蛛、菜青虫、尺蠖、刺蛾等施用洗衣粉900~1 000倍液喷叶背面、嫩枝,经1~2d死亡率可达95%以上;对介壳虫、桃蚜施用500~700倍液,3d喷1次,连喷3次,杀虫率可达到94%~99%。

2.4.2 对症下药。施药前要勤检查、早发现,诊准某种病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误诊为侵染病害;勿将生理性病害当作非生理性病害去防治。防治前先认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刹,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切勿随意混用农药。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防病药灭虫。特别是一些生理病害,是由于缺少某些元素或日照等不利的环境条件造成的,与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菌无关,喷药无济于事,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的特征和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用药浓度要适当,用药量要充足,喷药要均匀并严防使用蔬菜禁用农药。

2.4.3 适时用药。防病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把害虫灭在低龄阶段,病害贵在防或在始发期喷药。发病后喷药,效果差,且会影响蔬菜生长和产量,一定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尤其要注意拌种灭菌。一般灭虫农药毒性较大,应用在幼虫期阶段2~3龄期,老熟幼虫抗药性强,成虫期不取食。像番茄钻心虫、甘蓝菜青虫等会钻入果实(结球)内部,施药过晚,会影响产品质量。应以早用药、早灭虫为主,尤其重视下种、定植前的土壤施药灭虫。在喷药方法上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7d左右。雨前或雨后不喷药,喷后下雨,雨后补喷。防病以下午喷药为好,中午不要喷,重喷叶背面;防虫以早上喷药为适,夏季中午不喷药,最后一次喷药应留足安全间隔期,最少10~15d,冷凉季节安全间隔期长些,炎热天稍短些,使残留控制在安全极限。要严格掌握用药浓度,浓度过大,不但浪费药剂,且会烧伤植株。配药前应先看清农药的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要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在蔬菜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掌握喷药次数,不可过频。生育期较长而又易发生病虫的季节和品种,喷药次数不超过5~7次;生育期短和可以生食的蔬菜,喷药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下。

2.4.4 注意蔬菜常用农药的混用。蔬菜常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有些呈化学酸性,有些呈化学碱性,混合不当会失去或降低药效。可混用农药在混用时应适当降低浓度,以免产生药害或浪费农药。常用农药的混用可参见表1。

3 参考文献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6

[关键词] 白色污染残膜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9-01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塑料制品的危害

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的随便丢弃,造成了"白色污染";危害环境。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白色污染",他们由人类制造,最终回归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吸收,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2. 地膜的危害

地膜即 地面覆盖薄膜,用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现在我国农业残膜每年达到8万吨以上,由于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这些残膜给农业带来了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残膜阻隔水分向下渗透,造成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能够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2)地膜的主要材质是聚乙烯薄膜,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滞留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3)大块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致使产量下降。(4)地面露出的农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农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使牛羊死亡。(5)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二、解决白色污染的途径―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

解决废弃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氧化的作用而达到的降解效果的地膜材料,包括光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和双降解膜三种类型。由于光解膜和生物解膜都存在降解不完全的问题,光―生物双降解地膜的发展及推广在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陆续研制出银黑地膜、液体地膜、多功能地膜等多种可降解地膜,逐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对农田、农村环境及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面对如此形势,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需要很长时间,要快速缓解“白色污染问题”还需要实施其他措施。

1. 残膜回收

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是目前解决白色污染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1 人工捡拾方式回收残膜

目前农田残膜回收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农民多在春季雪水消融,春播之前进行人工捡拾。这种方式成本高,劳动量大,残膜捡拾不干净,且埋在地下部分无法收回,回收效果很差。

1.2 机械方式回收

机械残膜回收机可以克服人工捡拾方式的不足,成本低,效率高,回收率高。国内残膜回收机械按照回收时间分为苗期揭膜机械、秋后回收机械、耕层内清捡机械和播前回收机械四种。代表机型有:IMS―5型密排弹齿回收机、SMJ―2型地膜回收集条机、CSM―130B型齿链式悬挂收膜机。双降解地膜由于成本高或其他原因不能马上大规模推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用机械化清除残膜是比较现实的。同时考虑到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应大力发展耕整地机械与残膜回收机械联合作业的机具模式。

2. 地膜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地膜再利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最大化重复使用地膜,减少地膜的投入量。残膜再循环是指使用后的地膜重新加工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就是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地膜的再利用率,减少其使用量,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尤其是要最大化回收,减少地膜残留,并实现循环利用。

3. 残膜回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残膜回收处于推广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不理想,因为增加了成本,多数农民不愿意使用。

3.2 由于价格偏高,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农机的机械投入没能产生预期效益;

3.3 薄地膜的使用增加了收膜机收膜难度,难以发挥最大的回收效率。

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治理以农业残膜为主的“白色污染”中,继续研究,着力解决。

综上所述,北方农业中出现的“白色污染”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因技术,资金等问题,解决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加上国家经济的发达,一定有能力把白色污染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秋洪,论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

[2]段玉田,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1987(9):20-23

[3]武宗信解红娥,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4]王笳周柏玲,易降解淀粉膜在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

[5]马兴元,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综合利用技术[J].环境保护1999.3

[6]马洪祥等,白色污染应实行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J].中国环境管理1998.6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7

【关键词】畜牧养殖;污染;危害;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畜产品在农业中所占比例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畜牧业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露出来,“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在一些地区,畜牧养殖业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已超过了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1 畜牧养殖业污染与危害分析

在我国畜牧养殖业中造成的污染问题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农田污染、传染疾病等,每一种污染状况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各级畜牧管理部门只有在畜牧养殖业污染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积极制定改善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环境的策略。

1.1 水体污染与危害

在畜牧养殖业中,牲畜排泄的尿液如果未经处理就流入到水库、河流、湖泊、田地等处,都有可能导致水体出现发黑、变色、细菌增加等问题,而且难以在短时间进行净化。如果牲畜的尿液过多的流入田地则有可能超出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土壤的吸附能力将明显降低,进而导致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及到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

1.2 大气污染与危害

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牲畜排泄的粪便、尿液等经过发酵,有可能形成NH3、甲胺、硫醇、H2S、CH4等有害、恶臭的气体,尤其是畜牧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将超出区域大气的环境承受力,而对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危害。在遭受污染的大体环境下,牲畜的应激反应会明显增强,会影响它们的正常发育和生长,最终降低牲畜的整体产品质量。

1.3 农田污染与危害

部分地区的畜牧养殖户因缺乏环保意识,而将未经处理的牲畜粪便直接作为农家肥使用,由于牲畜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将对农田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如果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直接排入到农田中,容易引发引起农作物的贪青、疯长、倒伏,最终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或成熟期推迟,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益。

1.4 传染疾病与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爆发各种人畜共患传染疾病,其具有种类多、分布广、传染性强等特点。据我国畜牧主管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查明的人畜共患传染疾病有100多种,其中与牛、羊、猪、狗有关的传染病约为50多种,如结核病、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杆菌、口蹄疫、破伤风、狂犬病、布鲁氏杆菌病等;由猪传染的有30余种;由禽类引发的传染疾病约有20种,如禽伤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2 污染防治措施

2.1 对粪尿及污水的处理

由于粪尿及污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加以治理,以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粪尿中成分复杂,对粪尿及污水处理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消除根源和积极处理两方面着手。

2.1.1 粪便无害化处理

小区应设粪便临时堆场,堆场地面要经过水泥硬化,并有防雨顶棚,防止粪便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等。粪便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有堆肥技术、发酵技术等。

2.1.2 污水处理

小区内除雨水外,所有其它污水均应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采用自动饮水器,减少畜禽饮水时的浪费,尽量少用或不用冲棚水,降低污水产生量;二是将畜禽排泄物应当做到干湿分离,将干粪和尿液分开,分别进行处理;三是小区要雨水污水分流,雨水与污水走不同的排泄通道。可以在已配套一定数量农田、菜地、林果地、鱼塘的园区,污水采用三级式化粪池进行处理,污水经三级沉淀酸化后再经农田四周渠道排入农田,用于灌溉,必要时应设抽水泵,利于渠道通畅。污水也可经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后排入鱼塘。另外不具备还田、肥水条件的,必须作进一步深度处理,达到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放。

2.2 采取营养调控措施

畜禽粪便的臭气主要是饲料中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产物。粪便的臭气浓度大小与粪便中氮、磷、硫等元素的含量成正相关。因此,提高畜禽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和减少畜禽粪便中的氮、磷、硫等元素的含量是减少畜禽粪便臭气含量的重要措施。选择营养物质含量高,易消化的饲料配制日粮,提高畜禽日粮养分的消化吸收率,减少臭气的产生。在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日粮中富余蛋白质含量,以减少粪便中含氮化合物数量和臭气产生量;适当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以及添加必需氨基酸,既可保持动物生产力,又可以减少粪便臭气产生量。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活菌制剂中的微生物,参与和改变粪便的分解途径,可以减少臭气的产生。

2.3 明确责任,增加投入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社会普遍的看法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确定了环境污染者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有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和消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但是,“谁污染,谁治理”这一原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到畜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全社会受益,因此,可以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作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补充,即环境治理费用由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既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 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

在畜牧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中,对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注重微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在生猪的养殖中,可以利用秸秆、锯末等作为原材料,同时添加专用的微生态制剂铺垫成发酵床,在发酵床上饲养生猪,不但有利于猪粪便的分解而且实现了猪舍的免水冲洗和免清粪,猪舍的养殖环境也将明显提升。同时,在现代畜牧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中,还应构建以益生菌培育为主的良性微生态循环环境,在各类牲畜、禽类的养殖场地中通过抑制各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以减少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篇8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措施;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48-01

1 庆元县农业发展概况

浙江省庆元县地处浙江西南部的浙闽边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海拔500 m以上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4%,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近年来,庆元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寻梦菇乡、养生庆元”战略定位,以“农民增收”为总目标,以“三区”建设为总平台,以“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项目实施为总抓手,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整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加强农业合力建设,促进全县农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巨大变化,茶叶、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已成为全县农业主要产业。随着农业产业发展,庆元县全县各乡镇也不同程度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畜禽养殖污染物随意排放、种植业生产面源严重污染。为实现庆元县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明确主要任务,采取有效整治措施迫在眉睫。

2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主要任务

一是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包括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排放和控制农村散养污染排放。二是控制种植业生产面源污染,包括控制化肥施用量,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及控制农业废弃物污染。三是加强农业“三品”认证。

3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具体措施

3.1 划定畜牧业禁限养区,推进养殖有序化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乡镇、街道负责依据《庆元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的通知》要求,负责区域内禁限养区污染源治理,治理情况纳入年度水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化双重考核。

3.2 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推进环境生态化

以淤上乡局下村、屏都街道官山头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样板,推动全县整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设以改圈、改厕、改厨为一体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实行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推动区域化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开展沼气后续服务的规范化专业运营组织在专业合作社经费中给予适当扶持,确保农村沼气设施正常运行[1]。

3.3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用肥科学化

开展全县土壤取样测试,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不同作物专用配方肥方案,制做施肥建议卡。实行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提高配方肥市场占有率,加快配方肥在庆元县的推广使用。通过测土、配方、配肥、施肥的有机统一和科学运用,降低化肥不合理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3.4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进植保精准化

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应用稻鸭共育、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措施,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杀虫灯、诱虫板等理化诱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残留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大力实施专业化、社会化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推广使用植物(矿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等生物农药,普及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应用先进施药器械,提倡达标防治,推广精准施药技术,改变乱用药、滥用药现象[2]。

3.5 加大农田地力培育,推进土壤有机化

改变农田重用轻养、多取少予、对化肥依赖性强等传统粗放耕作方式。调整农田种植结构,建立冬绿肥示范基地,种植紫云英、黑麦草、白三叶等冬季绿肥,实现“绿色过冬”。积极推广水旱轮作、豆科与禾本科轮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土地质地[3]。增施商品有机肥和钾肥、推广秸杆还田技术,稳定和增长农田地力。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发放商品有机肥、配方肥、绿肥种子等实物补助,提倡农民施用沼液、沼渣、畜禽排泄物等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实现项目区块标准农田从二等田提升到一等田。

3.6 引导农业“三品”规范发展,推进生产标准化

围绕建设优质、安全、生态、放心农业,积极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生产监管,切实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奠定“三品”认证产业基础。继续实施《庆元县加快部级生态县建设“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实施办法》,确保“三品”认证政策保障,提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三品”认证的积极性,提升庆元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7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进资源利用良性化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大力培育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培育一批示范区或企业,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方向,对回收县域内农业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企业进行扶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抱团合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4]。

3.8 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应用,推进土地利用效益化

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机与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加快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农牧、果牧、渔牧结合应用,推广畜―沼―作物、畜―沼―果、果园养禽、林地养畜等种养模式,实现集约化和生态种养殖,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 参考文献

[1] 王海芹,万晓红.农业面源污染的立体防控[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3):69-72.

[2] 王梅.山西农业面源污染与治理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45-4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