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8篇

时间:2023-09-28 09:07:44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1

Abstract: Coal ash is a large amount of solid wastes produced from power plants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quantities、occuping large area and dusting. How to turn the waste into treasure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has been a matter which was concerned by every power plant all along. By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n installing coal ash system at the Qingshuichuan power pl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h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reduced, great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ocal ash and bring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关键词: 粉煤灰;磨细系统;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Key words: cocal ash;coal ash grinding system;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55-02

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如影相随的就是污染。去年全国多地连续出现雾霾、扬尘天气之后,各地都加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满足环保要求已经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火电企业而言,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对同类企业的充分调研,结合陕西清水川发电有限公司的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对加装粉煤灰磨细系统的技术方案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论证了该方案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切实可行性。同时,也为同地区同类型火电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借鉴和案例支持。

1 概述

陕西清水川发电有限公司地处陕蒙晋三省交界的府谷县。一期(2*300MW)机组2008年建成投产,年均粉煤灰排放约为55万吨。建成后所排放的粉煤灰为原灰,其细度值一般在20%~50%之间(325目筛余),达不到国家标准(GB1596-91)规定的I级灰和Ⅱ级灰标准要求。2010年公司实施了60t/h粉煤灰干法分选技改工程,将原灰进行粗细分离以获得成品细灰。技改三年以来减少了粉煤灰外排量,实现综合利用量达16万吨,高峰季节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50%,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分选后的粗灰(一般细度值75%左右),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仍运至储灰场就地排放或者低价出售。二期(2*1000MW)机组建成后年均粉煤灰产量将达到160万吨。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灰场的库容压力异常大。灰渣的运输费用、灰场的征地建设费用以及环保达标费用等一系列运行成本将摆在企业面前。如何综合利用粉煤灰,达到减排、减负、增收,已成为公司即将面临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榆林地区立足于煤炭能源开发,经济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基础建设及工业开发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程度也在逐年提高。2012年下半年以来,公司现有的粉煤灰分选设备产能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基于此,通过市场调研,公司拟加装粉煤灰磨细系统,对分选后大量的粗灰进行磨细加工,以提升粉煤灰综合利用水平。

2 工艺技术方案及主要设备

2.1 工艺原理 粉煤灰磨细系统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两种。开式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出力稳定、维护成本低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国内被广泛采用。粉煤灰专用超细磨机系统就是将分选后的粗灰进行超细研磨,使之具有一定的水硬活性,有效地拓宽粉煤灰开发和利用渠道,达到粉煤灰完全利用的目的。

2.2 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 经过对同类企业的充分调研,并结合一期(2*300MW)日均排灰量,我厂拟选用开式磨细系统,出力定位30t/h。利用现有的粉煤灰库和分选系统,保证原有分选系统运行不变情况下,磨机系统直接在分选后的粗灰库下取灰,经手动闸板阀和变频调速稳流螺旋机,粉煤灰连续不断送入计量称称重后,由空气斜槽输送进入磨粉机进料口,入磨后的粉煤灰经过研磨体的研磨达到Ⅱ级灰的标准要求,经过研磨的成品灰通过微正压管道输送至成品细灰库中储存。乏气则经过库顶收尘器直接排入大气,磨尾设1台布袋式除尘器及排尘离心风机,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将磨内含尘的湿热气体及时抽出。同时,实现了磨机的冷却通风功能,提高了研磨效率。乏气净化后直接排入大气,排尘浓度小于50mg/Nm3,符合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

该方案拟建在一期灰库西侧的空余场地,通过管道对其连接磨机系统可直接进行磨细及储存装车,具有系统流程简单,设备少,投资省,操作简便的优点,同时减少磨细系统储灰库及装车装置系统的再投资,与现有的分选系统的储灰库、装车装置形成一体,便于管理,可减少运行及管理费用。

2.3 主要工艺设备 粉煤灰磨细系统由螺旋给料机、电子计量称、粉煤灰专用研磨机、选粉机、气箱脉冲布袋除尘器、引风机、螺旋输送机、斗式提升机、给料机、电气控制系统及辅助系统等组成。

本厂选用的设备主要工艺参数如下:①主要设备名称:粉煤灰管磨机;②主设备型式:卧式、筒形、双仓;③系统设计出力:30t/h;④成品灰细度:Ⅱ级商品粉煤灰。

3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3.1 投资估算 经市场调研,该选型的粉煤灰磨细系统估算投资约为80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约为170万元,设备购置费约为610万元,其他费用约为20万元。该项资金完全由企业自筹解决。

3.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3 经济效益分析

3.3.1 年销量和销售收入。本系统投运后,高峰季节(4-10月份)按7个月计算,日运行按照16小时计算,年合计运行小时数约为3400小时。年产Ⅱ级商品粉煤灰约为10万吨。按照当前Ⅱ级商品灰的售价50元/t计算,年销售收入为500万元左右。同时,减少粉煤灰弃运量10万吨,节约灰渣运输费用约150万元。

3.3.2 年总成本费用。本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为800万元,固定资产按照平均年限法20年进行折旧。投资净残值按照4%计算。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当期贷款年利率按5%;工人工资5万元/人·年;机组年运行3400小时,年耗电量约为255万千瓦时,厂用电为0.4元/度;磨细钢球消耗为0.8g/t,年消耗钢球为18t;设备维修费用按照设备原值的2.5%考虑;所得税按照25%征收;则年各项成本费用为:

①年平均折旧额=800×(1-4%)/20×100%=38.4万元;

②每年的财务费用=800×5%=40万元;

③人工工资=5万×6人=30万元/年;

④燃料动力费用=2550000×0.4=102万元;

⑤其他费用(备品备件)=1.8×10=18万元;

⑥年修理费用=610×2.5%=15万元;

⑦年所得税额=(500-38.4-40-30-102-18-15)×25%=64.15万元。

3.3.3 年净利润额。净利润=营业收入-总成本费用-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500-38.4-40-30-102-18-15-64.15=192.45万元。

3.3.4 资本金净利润率。

ROE=(NP/EC)×100%=(192.45/800)×100%=24.06%

3.3.5 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BEP)=年固定总成本/(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营业税金及附加)×100%

=[(38.4+40+30+15)/(500-102-18-64.15)]×100%

=39.07%

3.3.6 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TI/A=800/192.45=4.16年;

(其中:TI-项目总投资,A-每年的净收益)

经测算,本系统实施后,年均收益为192.45万元,资本金净利润率为24.06%,生产能力达到总生产能力的39.07%即可实现盈亏平衡,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16年。依据测算数据,本项目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 社会效益分析

4.1 减少环境污染

粉煤灰同其他粉状物料一样,极易产生二次扬尘。另外,就粉煤灰本身而言其主要成分为酸性氧化物。与此同时,大多数电厂为了提高电除尘的效率,往往在电除尘前端加装烟气调质系统,粉尘在通过烟道时被喷射的酸性气体包裹,在其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体,这些粉尘经过电除尘后直接被弃置灰场,遇降水后随着时间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灰场的渗井滤水呈不稳定的酸碱变化状态.经过综合利用后可以减少扬尘及滤水对电厂厂区及周边环境带来污染。

4.2 减小库容压力、节约占地面积

随着电厂二期(2*100MW)的建成,粉煤灰的年排放量剧增,本系统实施后,每年将减少灰渣排放量10万吨,减少了灰场的库容压力,节约了灰场的占地面积。

5 结论

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加装粉煤灰磨细系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实施后,年减少灰渣外排量10万吨,降低了灰场的库容压力,减少了环境污染,大大提高了企业粉煤灰综合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地社会效益。从设备选型的角度考虑,本厂选用的开式磨细系统具有技术成熟、系统可靠、布置灵活、设备简单、控制方便、投资省等优点。可以与本厂现有的分选系统储灰仓以及装车系统形成一体,便于管理。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项目实施后,正常年份的情况下,年净利润预计为192.45万元,资本金收益率达24.06%,收益较为可观。加装磨细系统不仅实现了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还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该项目切实

可行。

参考文献:

[1]方景光.粉磨工艺及设备[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王福元,吴正严.粉煤灰利用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10月.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2

关键词:缴费方式;社会效益;改革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国家考察供电企业有没有良好的运行的标准就是该供电企业的资金情况然而供电企业资金的来源就将是由电力所使用的电费情况,所以供电企业的资金是否稳定和供电企业能否正常的运行时离不开用户所缴纳的电费,这是维持供电企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供电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也在进行着一些改革,将以前传统方式去收费点缴费的方式转变成自动化的缴费系统,为供电企业提供了质的飞越和坚实臂膀。

一、多渠道缴费方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实现了产权制度变革的价值。在传统的经济制度下,以前的投资者只会是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质的变化,投资者出现了多元化,随着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也逐渐的分离。这种情况下分散投资者只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还关心企业未来是不是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分散投资者的需求,开始把企业的经营利润扩大到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所以,电力企业做好多渠道电费结算工作是新型变革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二)实行多渠道电费结算管理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经济价值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逐渐变化。企业、国家、个人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也逐渐转变成连接市场和企业的连接纽带,而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活动。由于电力企业财务性质的转变,对于电力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就相应的增加。为此电力企业在选取不同的方案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从而找出最适宜的方案。除此以外,还要对日常的资金运用进行管理。电力企业是不是可以正确的预算好需要的资金以及筹集、配置资金,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电力企业的存亡而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建设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机制。

(三)实行多渠道电费结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的需要,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为此企业财务管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要想更好的实现最大化的利润企业就应该建立多渠道电费结算机制。让企业在规定的资本经营机制中运行从而更好的实现经营利润。

二、我国目前的电费缴费方式存在的缺陷

(一)缴费方式的局限性。尽管供电企业对于缴费方式有以前只能去各地方的收费实体点去排队缴费到现在已经在网络上也可以缴纳电费的模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人们还是习惯去各地方的收费实体点排队等待缴费,这样既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同时也给营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了不少。

(二)缴费时间的固定性。虽然现在不止有了营业厅缴费的方式还有了银行代扣等等的缴费方式,但是其中还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那就是时间的问题,大多数营业厅的收费人员上班的时间正好和大部分客户上班的时间发生冲突,如果客户为了缴纳电费就要在收费人员上班的时间自己请假去缴纳电费这无形中就给用户造成了损失增加了客户的负担。缴费时间的固定性将是要改善的又一个关键。

(三)缴费地域的狭隘性。供电企业在建设缴费营业厅的时候也是会选择人口比较密集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那么偏远的地方缴纳电费怎么办呢,他们缴纳电费就会走很长的路耽误很长的时间还会很不方便。这就又给客户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三、多渠道缴费方式的出现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供电企业建设营业厅缴纳收费。最初建设的收费方式就是到营业厅缴纳电费,这种方式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客户的心里也就成了客户放心熟知的缴费方式。然而要求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要面对面的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所以就会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还要对客户进行笑脸的收取费用、开具发票的业务流程。由于营业厅的营业时间和上班族缴费时间之间正好发生冲突,很容易对电费的缴纳延期形成滞纳金,还有就是由于营业厅的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对客户在营业厅加纳费用时会造成拥挤浪费客户的宝贵时间。

(二)银行柜台代为收取电费。虽然营业厅分布不均匀但是银行和各储蓄网点的分布可是很密集的,供电企业可以和他们签订柜台代收电费的协议方便了客户的缴费难问题,银行对资金的收取和管理上都有着很强大的优势然而电费也可以被叫做银行的吸储资金,只要定期把资金转给供电企业这样就会减少供电企业的工作量,主要是方便了客户对附近没有电费缴费营业点但有银行的客户,银行缴费将是缴费方式的有力补充。与银行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银行代为扣除电费。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人都会去银行办理银行卡,电力企业和银行签署协议由银行自动在客户电费不足时自动从客户的银行账户中扣除电费,但是必须要求客户到银行办理自动扣除电费的业务。这样既省去了客户排队等候交通不便和时间冲突的麻烦,还有就是因为电费是由银行自动扣除的所以不能体现出电费的使用明细,所以供电企业还应该和通讯部门合作把每月的电费使用情况和银行扣除客户费用的情况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客户,这样来体现供电企业对自己用电情况的详细了解。

(四)网上缴费。随着咱们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也为供电企业开辟在网络上缴费打下了基础,客户只要在银行办理网上银行然后登陆供电企业制定的网页进行注册登陆就可以在网页中看到关于电费的所有明细,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缴纳电费。但是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对于那些不会使用网络的老年人就没有实现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

参考文献: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3

险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户收入不稳定,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推广得到了四川省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从2007年开展试点以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经纪、社会效益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旨在对生猪养殖保险多年发展情况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生猪养殖保险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问题分析 探索

一、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现状

1.1 四川生猪养殖特点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畜牧业大省,肉猪出栏头数居全国第一,猪牛羊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9.16%,居全国第一,而生猪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长期居全国首位,且外销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全省着力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和“寄养”、“订单”、“期货”等多种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使养殖户“存栏有订单,出栏有市场”。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6053.1万头;出栏肉猪9014.3万头;猪肉产量652.12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生猪产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2四川生猪养殖保险特征

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制定统一的收费、补贴制度,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适合公司的微调,农民以自愿原则进行投保。(如图1)

而针对于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府具有不同的补贴方式目前,主要承包生猪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和中航安盟财险公司。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2.1 社会福利的提升

农业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猪肉价格的稳定,在排除粮食(以玉米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后,猪肉价格波动较为稳定(如图6),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猪肉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而这与农业保险的实施密不可分。从微观上看,在笔者调查的贾家镇以及邛崃市中,农民普遍表示,在国家实行农业保险后,他们更加愿意去饲养生猪,因为生猪的死亡有所保障,他们投资失败的损失大大减小;同时,出于降低生猪死亡风险的目的,国家和保险公司都会自主为农户提供技术的支持、免费的疫苗,降低了农户损失的风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对于社会而言,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的养猪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市场猪肉的供给,平抑了物价,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此外,除了带来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促进了四川省猪肉市场的规范化,提高了民众购买的猪肉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户提到,在以前猪只死亡没有任何的赔偿时,农户为了降低他们自身所受的损失,会选择将死猪出售给非法市场,再流向社会大众,严重降低了民众所食用的猪肉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落实,也提高了政府在民众中的知信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与社会两方面的社会福利,在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其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2.2 经济效益的改善

随着四川生猪保险的推行,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初,保险公司的发展处于一种艰难的摸索状态中,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农民进行参保,对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而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后,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又多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农业保险现在的盈利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其提升的保险公司形象使得附带的农村保险(农村其他寿险、财险)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对于农户而言,该政策鼓励了农民更多的投入到养殖业,为农民自身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实现了多元化的农村建设。

从宏观上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因此,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村GDP的增长(如图7)。为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转增添了一份力。就笔者调查的邛崃市显示,农业保险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建设、发展,使原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都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增加了由养猪业所带来的收益,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的建设,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及问题分析: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政府和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或侧重点,并提出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价值工程;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价值工程理论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为基本前提,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为目的的理论。价值工程原理对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其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价值工程与低碳经济的对接,发挥价值工程原理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价值工程原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扩展

虽然价值工程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产品(服务)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佳匹配,进而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最大化目标问题。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功能和成本。其中,功能是指产品(服务)能给顾客带来的效用或效益,成本指顾客从购买到消费整个过程中为享用产品(服务)功能所带来的效用而支付的费用。从现有研究角度看,价值工程理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十分有限。事实上,现代企业经营必须要处理好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三者利益的平衡,否则企业将很难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讲,企业有两类顾客,一类是直接使用产品(服务),通过产品(服务)的功能满足其需求,但很少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的顾客;另一类是既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又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效益的社会。由于社会代表国家的宏观利益,所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价值工程分析的一般公式,需将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加以扩展。从社会的角度看,价值工程分析中,功能就是效益,成本就是费用。其中效益包括产品(服务)生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费用也应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效益是企业直接增加销售量或劳务量所获得的收益,或为社会节约的开支、减少的损失和节省的资源;间接效益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由于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其他企业有影响,但是在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中没有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直接费用是企业投入的各种物料、人工、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消耗;间接费用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起而在其直接费用中没有得到反映的那部分费用,如社会为治理“三废”污染付出的代价。内涵扩展以后的价值构成要素中,功能和成本分别类似于项目国民经济评估中的效益和费用。因此,基于内涵扩展以后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工程分析,对其中效益和费用的估算都要用能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价值的国家参数来确定。如运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劳动力的影子工资等。

2政府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政府是国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的调控主体。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发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政府应运用价值构成要素内涵扩展后的价值工程原理,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

2.1组织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强化事前把关功能由于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政府审批制,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的结论是政府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从政府的角度看,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就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效益,以及项目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宏观可行性。因此,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确保国家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组织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做好项目投资的事前把关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价值工程分析中,对价值小于1,即社会效益小于国民经济和社会费用的项目进行“封杀”。

2.2组织好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强化政府对项目的事中控制职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和结果的预测性特征,使得其分析结果可能与实践存在偏差,为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项目按低碳发展要求建设的现实性,政府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价值工程分析。政府组织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的着力点应该是做好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方面的价值工程分析工作。在环境影响价值工程分析过程中,要应用价值工程原理,采用效益—费用评估方法,即一方面分析项目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效益,另一方面分析项目对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后社会对其进行治理需要支出的费用。政府进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至少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一是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容量出发,阐明拟建项目排放总量及浓度可否接受;二是对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的状况作出结论性意见;三是对项目在上述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2.3组织好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是指在项目实施完成并已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价值工程分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看,政府组织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的重点是对项目最终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并为项目的后续运营提出改进建议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以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

3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侧重点扩展

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一定,产出最大化;二是产出一定,投入最小化。从传统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投入是指企业的财务成本,产出是指企业的财务效益。由于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三低三高”,而依靠传统的价值工程分析很难实现上述目标。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的侧重点应有所扩展。具体来讲,企业在进行传统价值工程分析活动外,还要增加以下内容的分析。

3.1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上,追求污染和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污染和排放产出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投入最小化。为此,企业在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时,应将污染和排放产品指标加以量化,并将它们作为功能对待。

3.2增加对能源投入的分析增加能源投入分析主要体现为:一是在能源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效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投入的最小化。为此,企业应将能源投入作为成本,而将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4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主体。当企业用于降低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方面的投资得不到补偿,而其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造成的负面影响由社会承担,企业自身不需做出任何补偿时,企业不会将污染和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从而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诱导企业低碳经营。为保证企业的低碳运行,政府对拟建企业、在建企业和建成运营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拟建企业和在建企业,分别采取措施加强它们的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对于建成运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4.1关停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政府应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效益—成本分析,对价值小于1,又无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的企业,应采用行政强制手段,使其关闭;对价值小于1,但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而且能够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责令其停产整改;当企业整改后实现低碳经营时,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其盈利水平,并对其他类似企业产生示范效益。

4.2补贴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对高碳经营,又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但进行技术改造的成本过高,导致其无法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该对其进行补贴,以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其能够正常盈利。除此以外,政府应采取措施,重奖一部分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供给企业和率先采用企业。低碳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将奖励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和采用主体并重,一方面,通过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技术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重奖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主体,使其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企业采用相应技术,进而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过程。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是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而且能产生很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奖励的力度应根据该技术的扩散给社会带来综合效益的高低来确定,以技术采用的预期社会效益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励标准实施重奖;对于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应根据其模仿追随者的数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定百分比进行重奖,以刺激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刘振云,郭晓峰,梁彩华.航空企业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1).

[3]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海良.低碳经济模式、机制及其当代构建[J].求索,2013(9).

[5]卢现祥,柯赞贤.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利益集团与制度安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2).

[6]崔连标,朱磊,范英.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1).

[7]王素立,张振鹏.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战略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2).

[8]陈柳钦.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9]郑佳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3(2).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5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法 公立医院 经济管理 应用策略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可以说直接关乎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当前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立医院更应该加强对自身经济性和公益性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就目前的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来看,因为缺乏科学管理耗费医疗成本,对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有影响,所以就需要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思想和理念,进而改善公立医院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分析

(一)成本效益法的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经济管理中一种决策性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对医院开展项目的投入成本以及可收获整体效益之间的科学比较,进而完成工作项目实行价值的有效评估。通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往往可以通过最小投入成本实现最大收入效益。而就公共事业单位来说,在进行社会效益评估的时候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而在评估中明确展现并得到具体量化的项目成本及效益。

(二)成本效益法的实行流程

在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行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先对项目成本加以充分明确;再对项目实行中可收获的额外收益及其可节约的成本费用加以分析和明确;然后分析了解项目预期投入成本及其收入效益的基础上再进行两者对比表格的制定;最后进行评估对其项目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处理。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1、促进公立医院各科室具体运行状况的全面掌握。

医院可以通过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进行各科运行成本和效益的科学核算,这样医院管理层就能根据核算统计结果掌握运行指标和具体情况,然后再基于各类运行数据和指标制定相应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措施,改善并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维持医院的长足发展。

2、有效促进公立医院医疗成本的控制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包括财务管理、分析和评价经济活动等等,因此必须要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改善。而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公立医院各经济活动开展所需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院各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分析

(一)促进成本审核制度的完善

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就是合理规划和管理医院各项目和各科室的运行成本,这就必须要加强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的审核制度。对公立医院在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和解释自身投入成本提出要求的同时,还强调了医院成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在成本效益理念的指导下,公立医院必须要加强自身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要最大限度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的开支。让医院成本节省方式变的更为多元,并以自身实际运营成本技术和费用来管理医院的运行开销。除此之外,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还促进了医院成本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分析寻求到一些重复计算以及没必要的成本投入。

(二)实现经济成本绩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对医院医疗成本施以有效控制,保障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这就要求医院根据成本和支出的不同进行不同责任的管理,将各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职员身上,以此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对应工作的落实。比如将责任中心分为投资、成本和利润这三个中心,当完成成本责任的划分后,制定一套相应的成本管理方案,再由各个中心进行各自内容的管理。这样他们可以将之前的预计成本与实际支出成本相对比,找出其中超预算或者未提及的预算加以记录做出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给予各部门相应的奖惩,同时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之后的经济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优化医院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

虽然在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存在一些隐性效益,但是分析成本的时候,可将这类效益间接的展现出来。就以基于病人为中心的指标设计中,其核心因素包括患者满意程度、工作质量和效率,医院在此标准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着重考虑工作开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样就能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项目分析结果。公立医院在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医院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的优化和考虑,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和投入,进而促进健全医疗保证体制的建立。

(四)实现数据的及时反馈

该分析法采取的核算管理方式往往是以月为单位,这种合理的核算管理频率首先就能保证结算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医院每月收入支出进行的对比以及对应的具体数据全面了解和掌握医院成本产生的各要素及其产生过程,这其中还包括有一些隐性之处,例如日常水电开销等,这类开销能够通过行为规范和控制加以成本的节省。而且经管部门在了解了医院收支异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就能够对不必要支出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各项支出都能收获相对应的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医院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保证医院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充分呈现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卫生医疗服务,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3,10:108-109

[2]谢小芳.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01:134-137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6

关键词: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07

1引言

作为一个区域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对该区域能否平稳高效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既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又涉及社会秩序巩固甚至国家安全维护。国内外对区域基础设施效益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多集中于经济效益方面,缺乏区域基础设施在社会人口、经济、生态、文化、福利、非实体效益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及预测。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所带来效益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仅选取单个基础设施作为样板,研究其对社会生活单一方面的影响,不适宜用来评价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同时,缺乏对中国西部地区区域性互联互通建设项目的因地制宜、客观有效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亟待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研究建立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及其综合效益

区域基础设施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人类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设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为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一般的社会化、公用性物质条件的总和。区域基础设施,一方面,是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高低,另一方面,是促进区域人们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持续地为公众提供自然服务的基础。区域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态性基础设施。

生产性基础设施,指推动区域再生产,提供共同生产条件的公用服务设施,满足区域内生产、经营、管理的共同物质基础,是物质产出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储运、电力等设施,如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和风力发电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社会生产流通、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硬件和服务,包括信息通讯、银行金融、公共安全、行政管理、社会福利等设施,如光纤电缆、金融安全网、应急防灾、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生态性基础设施,指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与小型场地等要素共同协调组成以维持生态网络的自然过程,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格局,持续获得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具备提供新鲜空气、食物、游憩、安全庇护及审美等功能,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和自然保护地系统等设施,如公园、森林、湿地、岸线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中国西部的区域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基础条件,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同时,西部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经济相对较差的大环境影响,导致发展受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快、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对其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影响多元且深远,区域发展呈现不稳定性。因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既要考虑国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增加及体制机制政策,全面分析评价其综合效益,预测并避免或修正负面影响,以保证其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和“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构建横贯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3综合效益初始评价指标集及修正

3.1构建原则

相比传统指标体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既分析区域基础设施项目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又考虑对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性、复杂性影响。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秉承“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效益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的发展时势,保证区域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绿色可持续化,达到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目的。同时,为确保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体系性和实效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价值导向、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和动态可行性等5个原则。

(1)科学价值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设施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项目效益和项目决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以满足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的客观性、提升策略提出的适用性。

(2)综合分析。综合效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政治等多领域,评价指标体系需涵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要素,易造成评价指标间存在冗余,导致评价过程复杂,评价结果失准。因此,指标体系应具备相对独立、能代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细化指标,结合多维度、多层次,全面分析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3)结合实际。中国西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目标设置各异,指标体系的建立需基于区域发展的应然要求,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保证指标集的适用性,切实评价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4)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应具备易观测、可获取、时空兼容性好等特点,以提高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普适化与体系化。

(5)动态可行性。借助指标体系对典型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进行调研、分析和反馈,根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现状、目的,实时调整与修正,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的综合动态管理与评价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

3.2综合效益初始评价指标集

3.2.1初始指标集

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的初始评价指标集的建立,基于地区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受影响民众、投资者、开发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诉求,结合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选取区域特征显著、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代表性指标,全面、切实地评价、分析及预测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见表1。

初始评价指标集涵盖多方面评价要素,导致指标体系维数多、信息量大,可能存在相关指标、冗余指标和重叠指标,故需约简初始指标集。

采取调查问卷分析的实证方法,进一步筛选、修正和精炼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将49个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采用Likert量表五点计分法对初始指标的重要程度评分,选项中设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计5、4、3、2、1分。

为保证结果的代表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网络问卷、电子邮件及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填写对象为相关领域的教授、博士及硕士。问卷发放255份,回收237份,剔除同一选项过多或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25份,回收率88.2%,符合问卷调查的样本容量要求。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效度检验,49个指标分别用Q1,Q2,…,Q49表示。

3.3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目的是测验各个指标的适切性或可靠程度,并以此来修正初始指标集。常用的判别方法是临界比值检验(Critical Ration)和同质性检验(Homogeneity Test),前者检验不同调查对象评价指标的反映程度,后者检验指标与指标体系整体的同质性。

临界比值检验结果显示,指标Q1的显著性水平虽然为0.004

4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精炼

5指标体系检验

5.1信度检验

信度,指问卷结果稳定或一致的程度。检验调查结果是否受调查对象所处情景或调查过程中无关变量的影响,问卷的信度越大,结果的标准误差越小。Likert量表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α系数是内部一致性的函数,α也是指标间关联程度的函数。α系数的值介于0至1,α值越大,问卷的信度越高,一般认为,α>0.7为高信度,0.35

2效度检验

效度,指问卷能够准确表达待测量的特质程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考评,将效度检验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验证性的方法,可弥补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对整体公共因子的模型进行统计上的评估,常用于检验和修正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适配度指标用于评价理论模型与实际收集的数据是否相互匹配,若理论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无法达到适配标准或临界值,说明该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不匹配,模型常用的适配度指标有卡方自由度比(CMIN/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I)、拟合优度指数(GFI),以及比较适配指数(CFI)、增值适配指数(IFI)、非标准适配指数(TLI)、简约标准适配指数(PNFI)和简约比较适配指数(PCFI)等。

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初始指标集精炼为21个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效益、体制机制政策等五个方面,具备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及预测的功能,达到全面、切实反映区域基础

6结语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西部地区亦步入结构调整期。近15年,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建设,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战。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时代性特征和发展现状,参照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产业结构、区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国际政治环境等方面研究基础,研究提出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应用调查问卷分析的实证方法,精炼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西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撑,助力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互通互联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白永秀,严汉平.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及建设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7):25.

[2]邵志国,韩传峰,刘亮.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7278.

[3]韩传峰,王忠礼,王增光.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的复杂性与长效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9,6(1):7785.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7

Abstract: Considering from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al benefits of wind farm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workable commun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wind farm project and discussed the features, contents and index indicatox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a multi-leve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combining wi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ex, and obtained that this was the suitable social assessment model for the wind farm proj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social evaluation.

关键词:风电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Key words: wind farm;projects;social evaluation;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33-02

0引言

一般地,任何一个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会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项目社会效益的考察则形成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

1风电项目的特点

风力发电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相对较低、市场稳定、社会效益显著但近期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特点。其中以风电项目的社会效益,即对社会和环境的正面影响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减排效益:风力发电作为值得推广的新能源,可以代替部分火电、核电,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风电站建设的环境效益如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特点尤其突出。②调整能源结构: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中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建设风电场,所发出的绿色无污染电力,可以改善当地电力系统单一的结构问题,实现电力供应多元化,提高电网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优化电源结构,从而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风力项目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除了环境效益之外,还有促进当地就业和脱贫致富等社会综合效益。特别是有利于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风电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

①宏观性。对风电项目进行社会评价必须包含有与经济效益有关的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还应该包含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②综合性和经济评价、财务效益评价指标相对单一不同,风电项目社会评价的指标涉及自然、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所以必须对多个目标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③定量难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中往往很难用明确的数值进行定量,这就使对风电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的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准确的对项目的社会评价予以确定,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定性分析为主进行社会分析评价。

3风电项目社会评价的方法

3.1 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的综合分析方法传统的建设项目社会评价只是对单项社会效益和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至于这些单项指标之间的联系及对项目总目标的共同影响却无法分析,从而有可能使得项目社会评价结论具有片面性,影响了项目的决策。而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在分析项目社会可行性时更多的考虑是项目的多个社会效益和目标的实现。在对多个目标的评价决策时,通常选用多目标决策科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德尔菲法、矩阵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另外多目标综合评价法一般都要组织各行业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与地区的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对确定下来的各个分项指标视其的重要程度给以一定的权重,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分析和打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从而更加直观地得出评价的结论。

3.2 风电项目社会评价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多个目标的评价决策,通常在综合评价中引入模糊集理论,被称为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而对于风电项目而言,因其对社会产生各种影响的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有利于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另外,由于风电评价指标较多且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此需要进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最后计算出风电项目的综合社会评价效果,得出评价结论。

电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风电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评价的关键步骤之一。风电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风电项目各部门各环节的一系列互有联系、互为补充的评价指标的综合。根据风电项目的具体特点,结合其社会效益的影响方面,按照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系统全面性原则、简洁实用性原则、定量与定性原则、可测算性原则以及通用性兼顾特殊性原则等,建立其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4.1 风电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风电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项目本身和社会、经济、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是按照隶属关系、层次原则有序组成的集合。根据风电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与其涉及的内容,将其内容分为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三类,并将这些影响因素加以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处理,建立风电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分层指标体系。(表1)。

4.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分析

4.2.1 自然环境影响评价指标①节省能源:由于风电项目是采集风能发电,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企业来说,最大的特点是不再使用煤、天然气和水资源。在现在这个能源相对极度匮乏的时代,风能作为一种新的替代能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开发使用上都能进行广泛推广,对于能源的节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减少环境污染:发展风电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风电建设项目由于使用的是风能这一清洁新能源,所以相对于主流火电站和核电站而言,几乎是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的,这对于减少自然环境污染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使用风能发电,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同时还可以避免灰渣的产生,因此对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减少生态破坏:建立风电项目能有效遏制风能资源丰富甚至泛滥的地区由于过快的风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诸如风力发电能有效地遏制沙尘暴灾害,抑制荒漠化的发展。另外据统计,风力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时的电量便能减少排放600t的二氧化碳。大力发展风能可以大幅度削减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变暖的状况。

4.2.2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风电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中的社会经济评价,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项目对该地区社会的经济影响。①促进社会就业:风电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大部分集中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而风电项目的建设运营,可带来直接就业和诱发间接就业,风电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营涉及到设计、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建设、维护维修等各个行业,还包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合作行业,这些都为社会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民的收入。②改善经济状况,丰富经济结构:风力发电项目有利于促进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电项目能带动当地原材料及加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上千万的直接施工费和税收,这些都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当地人还能依靠特有的风力发电组将其发展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对丰富经济结构,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③土地增值效益,拉动经济发展:风电建设项目的选址区一般是土地利用率较低的地区。风电项目的建设,将促进风电项目维护及其他相关产业在项目附近聚集。使得人口密度的增加,从而促进并带动当地的设施建设,导致区域土地增值,带动周边地区的建筑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4.2.3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主要是从社会稳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项目区人们福利等社会宏观方面的影响来设置的指标。①生活改善,社会稳定性:电厂建设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和税收收入,使得政府在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安体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其次,由于电厂建设带来的各种就业机会的增加及推动经济发展将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会得以改善,人们安居乐业保证了社会的稳定。②行业综合效益,调整能源结构:风电建设项目除了为电力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外,还对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将这种经济效益之外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综合效益。由于风电项目固有的优势,在一些无法建立火电厂,缺电少电而风能资源丰富边远山区,可以用较少的投资为居民解决用电问题。另外,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风力发电能够改变当地以不可再生为主的能源结构,更好的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风电项目社会效益模糊分析法的评价过程

根据建立的社会效益各方面指标和体系的特点,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此法是在建立各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给出综合评价结论,它突破了精确数学的逻辑和语言,强调了影响事物因素中的模糊性,较为深刻地刻画了事物的客观属性。评价方法中的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概念是有效针对定性因素,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定性和不确定因素的方法,解决了统一各项指标量纲的问题,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5.1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解决多目标评价决策问题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它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进行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帮助人们保持思维过程的一致性,适用于复杂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是目前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又因为影响风电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因素很多且关系杂,故本文的研究适宜使用层次分析法。为减少单个专家的主观性,可以把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Delphi法)结合使用,即本文利用AHP方法评价风电项目社会效益的具体步骤如下:①明确问题,建立指标体系。本文以风电项目社会效益为目标层,以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3个二级指标建立准则层,并建立由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层。②由Delphi法建立因素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在建立3个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后,分别就风电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各元素对上一层相应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引入判断尺度将其量化,构造出项目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比较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个判断矩阵,计算每1行元素的乘积Mi=a,i =1,2,…,n;再计算Mi的n次方根Wi=,则W=[W1,W2,…Wn ]T 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④为了证实预测的准确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随随机一致性比值记成CR。且当CR≤0.1时,则认为一致性得到满足。其中CR的计算公式为CR=CI/RI。CI=λmax-n/(n-1)。⑤层次总排序。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值,即层次总排序为:A=[Wi] ={a1,a2,…,an}。

5.2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对于风电项目,评价指标多而杂,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个阶梯结构,对社会产生各种影响的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综合评价中需要多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其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①设评价因素集U={U1,U2,U3,…,Um},其中m为评价因素的个数。②设评价等级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③构造模糊矩阵R为评价矩阵:R=r…r┆┆r…r。其中:Ri=(ri1,ri2,…,rim),(i=1,2,…,m)为相对于指标Ui的单因素模糊评价集,它是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rij为相对于指标Ui给予评语Vj(j=1,2,3,4,5)评语的隶属度。具体地说,rij表示第i 个因素在第j 个的评语。④利用AHP法得出权重指标集合(向量)A={a1,a2,…,am},即反映各评价因素的重要度,其中ai为评价因素uj的权值,且有∑aj=1。⑤模糊综合评价B是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则有B=AR=(b1,b2,b3)。“”为模糊算子。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不论有多少层次,总要求得到最高层次即目标层的综合评价结果。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仅是最底层次综合评价的结果,它只是上一层次的单因素评价。为了继续求出上一层次的综合评价,必须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这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为:Ri=BB┆B=ARAR┆AR。则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B为:B=AR=AARAR┆AR=(b1,b2,…,bn)。⑦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模糊综合评价B得出后,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可确定项目属于“优、良、中、较差、差”中哪个评价等级,从而得出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6结语

文章对风电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风电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参照其他行业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建立了风电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从风电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三方面综合考虑,对每个影响因素分别选取了影响较大的子因素作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社会效益评价。即在现有的社会评价理论和模糊数学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针对风电场工程项目的社会评价方法模型,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当然,在分析不同的风电场项目时,指标体系和指标内容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丰富,同时指标数据处理和权重计算的方法可能结合实际情况也有更多的选择。总之,应把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各风电项目方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可行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敏.风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及社会效益评价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6):30-36.

[2]李毅斌.广灵风电场项目技术经济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5):30-37.

[3]赵国杰,郝杰.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框架和方法简述[J].港城发展,2005,(2).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篇8

论文摘要: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比选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

论文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及其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综合提高嘲,进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土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本研究以闻喜县为例,对其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闻喜县境内,区内总人口7995人,其中农业人口7195人;区内现有耕地面积1544.86hm,居民收入以农业为主,人均纯收入1770元。项目整理建设规模1674.63hm,总投资3170.27万元。

项目区土地属区内的几个行政村集体所有,由当地村民承包经营使用。区内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其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水利工程严重不配套,致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粮食单产低,农民纯收入较低、增收缓慢,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为1817.19hm,其中不动工面积为142.56hm,主要包括宅基地125.55hm,工矿企业7.41hm,林地3.41hm,园地6.19hm2;整理面积为1674.63hm,它主要包括耕地1544.86hm(占整理面积的92.25%,其中基本农田1470.96hm),农村道路占地35.96hmz(占整理面积的2.15%),农田水利用地9.42hm(占整理面积的0.56%),荒草地84.39hm(占整理面积的5.04%)。

3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土地整理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如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出的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1.1从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流向和整理后土地利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要求来看,土地整理本身就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农用土地整理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同时,土地整理还是政府部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支农工作的一种具体体现。该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63.83hm,使当地人地紧张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确保了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

3.1.2通过土地整理,为农业实现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等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转变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建设新农村,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3通过土地整理,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1.4通过土地整理,可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内沟壑岗地、沙滩地将得到平整,农田道路、灌溉、电力设施和环境景观工程将全部配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1.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身其中,从而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盲目外流。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种田水平都将大大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是指土地整理行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效应。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及田间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建设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村集中”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明显地改善了项目区的整体生态环境。

3.2.2通过土地整理,零乱破碎无序的田块被改

为规整的田块,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统、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路况,建成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人行管理的道路网;降低了区内地表坡度,加之建立了防护林网系统,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对促进项目区生态平衡也起到积极作用。

3.3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是指投资主体通过对需要整理的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投人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同。它主要通过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法对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

3.3.1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可新增耕地51.06hm,全部按当地的种植模式“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按每公顷生产小麦6.75t、玉米7.50t,小麦产值1500元/t、玉米产值1200元/t计算,扣除所需农业生产成本65.86万元,项目区新增耕地年增加收益31.79万元。

3.3.2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可得到明显改善,将改善耕地面积1544.86hm。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例,种植面积1235.89hm,每公顷玉米的产量要比整理前增加3.75t,小麦的产量要比整理前增加2.94t,以玉米产值1200元/t,小麦产值1500元/t计算,总产值分别增加556.15万,545.03万元,扣除增加的生产总成本852.7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年增加收益248.42万元。

3.3.3项目区土地总收益项目区土地总收益包括新增耕地的经济效益和改造中低产田的经济效益两部分。工程完成后,项目区两项合计每年可增加收益280.21万元(不含不可预见的冰雹、风灾、冷害和严重虫灾等自然灾害)。

4小结

本研究对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分析,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确保当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最终建立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村集中”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

推荐期刊
  • 社会
    刊号:31-1123/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大社会
    刊号:44-1717/D
    级别:省级期刊
  • 社会建设
    刊号:22-1410/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社会福利
    刊号:10-1018/D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