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8篇

时间:2023-09-28 09:17:21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1

天则经济研究所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经过两年时间的居民意见调查,近日联手以民间的身份首次为30个省会和直辖城市2008年的公共治理状况打分。

杭州第一太原垫底

“我们试图做的,就是把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尽可能显示出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解释其动因说。 杭州在指数总体评分中最高,“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三方面全国最好。

通过调查居民满意度来定量分析各地区的公共治理水平,就需要将公共治理这个抽象物细化为一个个可触摸的具体要素。

经天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北师大等专家合议,决定从三个方面入手度量“公共治理”:包括公民权利,即人身和财产安全、居民的意见表达以及媒体监督等权利的保障与改进程度;公共服务,即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保障居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具体包括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公共设施、公共安全等服务;治理方式,即公共治理的执行机制,包括民主、透明、多元、公众参与等。

天则研究所公共治理评估项目组成员宋厚泽说,调查和数据统计显示,公共治理情况较好的一组有:杭州、上海、长沙、成都、重庆、西安、北京;公共治理水平一般的一组有沈阳、济南、海口、郑州、福州、兰州、南宁、武汉、西宁、哈尔滨、合肥、石家庄、长春、南昌、天津、银川、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京、广州;公共治理水平较差的城市有:昆明、贵阳、太原。

其中,指数总体评分最高的是杭州。公共服务指标中,“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三方面的治理状况,杭州为全国最好,“公共卫生”方面仅次于上海。公民权利方面,“意见表达”和“媒体监督”排全国第一。在治理方式方面杭州也是全国评价最高的城市,但公共治理执行机制的多元化表现较差,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市公共治理状况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在公共服务指标中,“公共卫生”和“公共道路与交通”的评分均排全国第一,最差的一项“教育”也居全国第七。第二类指标公民权利的总体评分排全国第一,“人身权利”和“媒体监督”方面排全国前列,“财产安全”的保护也位居全国第一。第三类指标治理方式上,上海在4个直辖市中得分最高。“民主”和“透明”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参与”和“政府信任”程度不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突出的是对“廉洁”的评价,得到全国最高分。

北京市公共治理状况在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排名第七。“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财产安全”、“人身权利”走在全国前列,但“公共交通”、“意见表达”和“政府信任”等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排名靠后。

成都市总排名第四,在治理方式方面的表现突出,得分仅次于杭州排名第二,尤其是治理方式“多元”方面,得分为全国第一。但较差的是财产安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

广州市公共治理状况排名第二十七,是经济较发达城市中公共治理状况表现最差的。其中,“公共安全”、“政府信任”两项得分为全国最低,“意见表达”一项得分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福州。福州另一项全国倒数第一的是“透明”。

太原市公共治理状况排名最低,无论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还是公民权利的保障,抑或公共治理的执行机制都纷纷靠后。

有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公共治理做得却比较好。如湖南长沙排名第三,陕西西安排名第六,而北京和广州却落在后面,显示出各地的公共治理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并没有直接关系。

此外,很多城市人均GDP等经济指标接近,但公共治理状况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成都的人均GDP略低于太原,但威都的得分是太原的1.2倍。

还有一个发现是,被调查者在“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上打分较高,而“治理方式”上打分较低,其中打分比较低的有“多元”、“选举”这两个分项指标。

填补“公民满意度”空白

目前,对大陆地区层面的评价,代表性的有三个:一个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评级,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的每年度出版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基本只涉及经济环境和政府效率的投资角度评价。

第二个是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樊纲、王小鲁主导开发的市场化指数,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和客观数据来评价各地区市场化程度。

第三个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昌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跃洲2007首次对各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价,通过165个指标,依据客观数据给出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排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业安说,这三个评价中的前两个涉及部分政府的权利运用问题,但没有从权利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评价;而后一个是纯粹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没有涉及权利问题。而且三个评价都没有选择公众意见调查。

“2007年起,民众维权运动不断涌现,这实际是对权势和地位不平的抵制。”茅于轼说,考虑到百姓很难监督政府,天则所决定成立政府公共治理研究课题,给各地政府的业绩评分。

冀望开展城市竞争

目前,公共治理的测度存在两派观点,一派是主张通过社会统计制度累计的客观数据来进行度量,比如人权观察、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公共治理评价;另一派是主张通过感知数据来进行度量,比如透明国际、世行等。

由于内地目前的统计制度和相关的数据显示与累积途径缺乏,很难获得相应的客观数据。天则所和零点公司采纳通过感知数据来度量,即假定一个代表性居民(通过抽样获得的样本)对有关公共治理问题的主观感受就代表了一种居民对公共治理的普遍评价,把这种感受测度出来,就代表了公共治理的一般水平。

从2008年5月开始,零点公司利用其自身庞大的职业访员队伍循“每个城市―居委会总体―样本居委会―样本户―个人”的程序,对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的6449位居民展开了敲门式访问。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副总裁吴垠博士说,这些访员进入居委会后,按”右手原则”行走,碰到的居民户即开始执行采访,然后按照“隔五抽一”的原则选定样本户。每个访问约持续30分钟。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的样本不超过6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每个城市采集300个样本;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广州、武汉、西安3个城市分别采集250个样本,哈尔滨等人口在200~500万的12个城市分别采集200个样本;乌鲁木齐等人口在200万以下的11个城市分别采集样本150个。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JJ市位于XX西南部,系XX市的重要卫星城市,面积3200平方公里,人口XXX万,辖26个镇、街道办事处和1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境内有120公里的长江穿流而过,有长62公里的綦河、82公里的笋溪河、35公里的塘河,还有蓄水量345万立方米、152万立方米的XX山大、小洪海湖和蓄水量1638万立方米的清溪沟水库等水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社会治安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加复杂的形势。加强水上治安管理,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紧紧围绕“建设平安XX”目标,努力维护水上社会治安稳定

二00X年,我市水上治安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平安XX”的目标,采取抓班子带队伍、抓管理树形象、抓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了全市水上社会治安稳定。

一是上门服务,化解矛盾,确保水域社会治安稳定。针对我市11个水运企业经济效益差、在岗职工和退休职工工资低且难以保障的实际,我市水上公安机关站在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积极改变工作作风,送服务上门,深入走访各水运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听取水运企业职工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收集掌握水上突出治安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化解矛盾工作,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有力的维护了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实现了水运企业无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的“零目标”。

二是严厉打击水域刑事犯罪活动,依法查处水域违法行为,确保水上社会治安稳定。我市水上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态势,依法查处水域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水域刑事犯罪活动。全年共接处警186次,立刑案7件,其中涉毒案件3件,盗窃案件3件,交通肇事案件1件,打击2人,抓获网上逃犯3人。立治安案件5件,治安拘留2人,治安罚款3人,警告8人,调解治安纠纷88件,走失寻人和捞处置浮尸47起,接受公民求助,查处码头交通违章29起,有效地打击了水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水上社会治安稳定,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

三是加大安全监管力度,积极预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确保水域公安安全。安全工作无小事。我市水上公安机关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贯彻于各项公安工作中,在深入贯彻《XX市水域治安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加大对水域安全的监管力度,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对所有港口、渡口、码头、船舶的治安、消防安全巡逻检查,对检查出来的治安、消防安全隐患,[找文章到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站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当场进行整改,对没有申办船户牌、户口簿的船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进行跟踪监管。积极配合相关安全主管部门和当地镇(街)政府(办事处)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大检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对“三无”船舶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船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拆除以确保安全。加强“黄金周”风景区水上治安巡逻,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确保旅客放心、开心、舒心。我市全年共检查大小码头90余次,船舶750余艘,人员1700余人,拆除“三无”船舶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船舶3艘,有效地预防了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确保了水上公共安全。

四是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努力锻造一支作风过硬、执法公正、业精技强的水上公安队伍。我市水上公安机关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水上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从贯彻落实《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五条禁令”入手,狠抓作风养成。认真开展大练兵和岗位练兵,强化练兵效果。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了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有力推动了队伍正规化建设。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确保200X年水上治安管理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00X年,我市水上治安管理工作要在江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强警为支撑,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大学法”活动为突破口,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保证,全力推进“平安XX”建设,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新路子,为维护稳定的水上治安环境而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维护水域社会治安稳定。坚持打防并举,切实维护水域治安秩序。针对水域治安特点,正确处理水域治安纠纷,做好水域治安灾害预防工作,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严厉打击水域刑事案件,依法查处水域治安案,确保“发

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

二是进一步加大上门服务工作力度,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进一步作好我市境内11个水运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加大上门服务工作力度。针对企业经营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难以保障的实际,积极探索维护企业稳定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千方百计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切实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三是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水上公共安全。要开展对辖区内“三江一河、一湖一库”的港口、码头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落实,并认真抓好跟踪问效,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要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抓好纠违、超载等行为,形成齐合力,确保安全。要加强风景区水上治安管理,特别是“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的水上治安管理,要加强巡逻防范和安全检查,坚决预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确保我市水上公共安全。

四是进一步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为维护我市水上治安稳定提供有力保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积极开展“大学法”活动,努力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大练兵和岗位练兵活动,不断增强民警整体素质。继续抓好“五条禁令”的贯彻落实,强化民警自律意识。切实使“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在全体民警中牢固树立起来,从而为维护我市水上治安提供有力保证。

三、认真研究制约水上治安管理工作的新问题,积极服务现实斗争需要

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水上治安管理工作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将《XX市水域治安管理办法》修改后升格为地方性法规,并增加水上公安机关执法民警,应办理相关交通检查证件,有权对港口、码头进行交通管理等内容,为水上公安机关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二是建议对长航公安水上派出所与地方公安水上派出所分工、职责、管辖等治安管理界线进行明确界定。

三是建议除农用船外,其它船只(包括:客船、货船、抽沙船、挖石船、O船、油船、滚装船、快艇、泵船、旅游船等)均应建立档案并实行年审制度,由地方水上公安机关归档后进行统一管理。

四是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制度,由地方水上公安机关定期不定期对辖区船舶进行户牌证件、治安、消防检查,并有权作出处理决定。毕,方能放行。

五是建议恢复船民证发放制度。

六是建议建立新建船舶、船舶买卖、船舶报废制度,由水上公安机关登记备案。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unshandaren”为你整理了这篇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16〕30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的通知》(宁政发〔2016〕109号)精神,有效防控公共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推进全县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我局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以人员密集场所的文化、旅游市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区专项整治,狠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大力加强全局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专项整治活动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全系统安全生产呈现稳定良好的局面。现将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

安全在于防范,责任重于泰山。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按照区、市、县安委会有关会议、文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进行了安排部署,及时召开了由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基层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对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责任,在活动实施中,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参与,保证了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工作扎实有序

在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区、市、县安委会文件精神为指导,把加强监督管理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把日常安全监管和重大节假日等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监管,消除安全隐患。从2016年9月开始,我局按照方案分别联合公安消防、运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80余人次,检查涉旅企业、网吧、KTV等文化旅游场所300余家次。查处一般隐患130余处,落实整改125家次。针对沙湖景区电瓶车、索道、沙漠越野车、水上飞机存在的隐患问题,我局多次深入景区,督促景区解决,目前已整改完毕。2016年玉皇阁安防工程投入 234 万元,2017年验收通过,玉皇阁消防工程投入276万元,2017年7月开工建设,年底建设完工。人民会堂从2016年至2019年先后投入223万元对消防设施进行了整改,确保了人民会堂的安全使用。2019年,沙湖景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投资750万元重新布局了监控系统,一是对景区南北两岸、停车场、鸟岛等进行了监控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景区智能监控全覆盖和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力提升了景区的治安安全防范管理水平,同时还配合平罗县公安局天网系统对景区重要道路、重要路口等安装了专用电子系统,确保游客道路出行安全;庙庙湖景区2020年投入80万元,重新布局了监控系统,进行了监控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景区监控全覆盖,对景区重要道路、重要路口等安装了专用电子系统,提高了技防水平和游客道路出行安全系数;塞上江南博物馆之前因消防验收未达标,已责令其停业整顿,2020年结合公共博物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项目资金900余万元,重建消防系统,目前已完成工程项目90%;五年来,通过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及整治,文化旅游系统共投入资金 1633 万元,建设消防、安防大型项目7个,有利的提升了全县文化旅游系统的公共安全防范水平,各经营单位普遍提高了安全生产工作意识,进一步将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健全,落实到位,重点部位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强。

三、 建立健全“六大体系”,责任完善。五年来,我局以公共安全责任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共享体系、公共安全信息化保障体系、社会化安全宣传教育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治理机制,确保公共安全保障行动顺利实施。

1.健全完善公共安全责任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平罗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行政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平党办发〔2015〕33号)精神,强力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部门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公共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每年都和各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局主要负责人同分管领导签订了“一岗双责”责任书,把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人。

2.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风险预防体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制定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执法检查清单,建立健全行业领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目前沙湖景区、玉皇阁、田州塔、庙庙湖、拉巴湖、电视台、图书馆、人民会堂等10家单位已完成风险评估和风险辨识工作。

3.健全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以平罗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进一步健全完善行业领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专项应急预案,细化了人员密集场所、旅游企业针对性应急处置方案。强化常态化应急演练,开展贴近实战的演练活动,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2016年至今已举办消防培训22次,水上应急救援演练5次,消防实战演练21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一次,培训人员共计2000余人次。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共享体系。深化公共安全群防群治成果,引导社会和群众树立共同防控安全风险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御和应对风险能力。在各网吧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做实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工作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信息化保障体系。实施互联网+公共安全风险管控工程,沙湖景区、玉皇阁投入近500万元实施了安防工程,安装了一键报警系统,实现了和公安报警系统的联网,加强了人员密集场所反恐防恐工作设备技术支撑。

6.健全完善社会化安全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推动安全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打造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我局安排电视台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报道,开展安全生产公益广告宣传,各文化单位利用微信、电子屏、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生产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切实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使行业从业人员树立了牢固安全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

2.尽管开展联合检查,但是机制还不够完善,各部门相互配合力度仍需加强;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4

[关键词] “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宏观机理;微观机理

[中图分类号] 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4-0113-06

一、区域公共安全机理内涵与研究现状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区域公共安全演化机理是指一定区域基于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心理等基础性内源要素,区域公共安全系统的动态演化机制,以及区域内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也即致灾机理和破坏机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安全机理包括微观机理和宏观机理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是具体的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化机理,如瓮安、舟曲泥石流灾害事件等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促使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方式;宏观层面则是将某一区域视为一个公共安全系统,研究影响该系统公共安全水平的因素和作用方式,如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对某区域整体公共安全水平的影响。

国际上对公共安全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公共安全评估方面,专门分析公共安全演化趋势及演化机理的比较少。绝大多数研究是传统的公共安全评价或对具体公共安全事件或事故的演化机理分析,其中传统公共安全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某一时点公共安全状况的描述。已有的公共安全机理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运用“社会燃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发展机理,把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及规律应用到社会现实中,认为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如同自然燃烧,其发生也需要相应的燃烧材料、助燃剂和点火温度[1];有研究将生物、医学领域的免疫理论应用于公共安全机理分析,认为公共安全事件演化过程中,应急管理系统起到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有类似于“抗原识别”、“抗体生成”等功能,防止和阻碍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也有运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等进行公共安全事件机理研究,但多见于对于安全事故的分析。

目前国内对于区域公共安全演化机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比较成熟的分析框架和比较实用的研究工具,传统公共安全评价方法没有把公共安全的评价理解为一个量化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未能把质性研究与定量方法结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系统化地刻画公共安全状况及其演化趋势和演化机理。本文将用系统动力学、尖点突变理论的方法从“脆弱性-能力”的综合视角对区域公共安全的机理进行研究论述。

二、区域公共安全系统演化机理分析-宏观机理

借鉴“脆弱性-能力”区域公共安全评价的综合视角,无论是宏观层面对区域公共安全系统进行机理分析还是微观层面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机理分析,都可以把“脆弱性”和“能力”作为分析的基础要素。“脆弱性”与“应对能力”对于公共安全而言是一对相反的作用力:危害源的破坏力和受害对象的脆弱性共同决定着公共安全事件的规模和频度,也影响着整个区域公共安全的水平。对于区域公共安全系统而言,其安全水平由“脆弱性”和“能力”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不过此处的脆弱性和能力是指系统的宏观层面。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3万亿元,人均GDP达7819美元,已经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但广东省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区域公共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问题不断,这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十分具有代表性。 因此,本文将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对区域公共安全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一)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宏观机理的分析中,脆弱性理论将脆弱性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来衡量。B.L.Turner II、Roger E.Kasperson等在研究脆弱性时,提出以“人类-环境系统”作为分析对象,建立一个耦合系统的分析框架,在分析与衡量脆弱性时,指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自然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展开分析,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2]在公共安全研究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政治可以纳入到社会中去,因此研究中可以把社会、经济和政治归纳为社会经济系统。

广东省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已呈现出一定的反差。产业失调、区域差异、贫富分化、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使得社会风险不断增加,公共安全状况亟待改善。其中,关注和不断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两方面,这与区域脆弱性的关键影响要素类型划分是一致的。当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还可以分解成更多因素的影响。

(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任何公共危机事件及背后的脆弱性都是对区域社会应对能力的挑战和考验。“能力-脆弱性”综合视角下的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实质是一个面对脆弱性,区域内的各主体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做地更好的问题。以往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理论,偏向于对政府能力的单方面要求,忽略了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的服务客体与评价客体。但是,公共安全的治理是一个降低脆弱性、增强能力的过程,既要求政府通过社会风险机制建设,做好应急准备;也要求政府尊重自然、社会和群众的感受或反映,具备在务实的有反馈的行动层次上针对公共危机进行综合治理的能力。梳理过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针对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进行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我们试图从以往政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结合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特殊性,抽象出应对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政策文件进行归纳总结,为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维护区域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广东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综治工作平台整合基层政法、综治、维稳、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矛盾综合调处、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综合管理;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加强“一案三制”建设,200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增加科技投入,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从2000年38.82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14.44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从3.59%增长到3.96%;建立完善的应急培训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积极进行应急研究,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看出,广东省主要是从提高人员素质、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科技与资源投入等方面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从理论分析和广东省的实践分析来看,尽管不同的公共危机事件,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或有不同,但都主要集中在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危机应对的科技与资源保障等方面。

(三)区域公共安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能力-脆弱性”视角下系统分析。“能力-脆弱性”视角分别从能力和脆弱性两个角度对区域公共安全水平做出相应的评价。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与区域的脆弱性水平有着负反馈的回路关系,即区域公共安全水平越高,脆弱性水平越低,而区域脆弱性水平越高,公共安全水平越低;而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与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回路关系,即区域公共安全水平越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越强,而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越强,公共安全水平也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自然环境和资源破坏严重,区域公共安全的脆弱性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广东省的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区域脆弱性的提高,导致区域公共安全水平减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近年来,为了应对日渐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广东省不断完善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提高危机应对的科学技术保障水平,使广东省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提升。

在区域公共安全评价系统中,区域脆弱性水平与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存在复杂的关联,二者在对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产生各自影响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对方,见图1。

图1 脆弱性、危机应对能力和公共安全的逻辑关系图2.脆弱性系统和能力系统的分析。本研究根据能力与脆弱性双重维度及其关键要素的分析,分别对能力系统和脆弱性系统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和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1)能力视角下系统分析。能力视角包含四个维度,即体制机制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和科学技术保障,它们各自影响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同时又彼此紧密相关。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需要从四个维度及其具体的影响因素入手,但它们又可追溯源至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公共安全财政投入,二是公共安全的人力投入。广东省充足的财政投入和人力投入正是其维护区域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见图2。

图2 能力系统的SD模型 在能力系统中,主要存在5个回路:

回路1: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建设水平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2: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危机管理人员素质与队伍管理能力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3: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相关基础平台建设水平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4: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危机相关科研水平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5:即综合的负反馈回路。

从前四个回路可以看出,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和科学技术保障等方面,促进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提升又提高了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过,这种正反馈调节只是能力系统中逻辑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回路1、回路2、回路3、回路4四个正向反馈回路的综合。而逻辑关系的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系统不会无限上升,当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稳定在一定水平后,所需的财政和人力投入可适当减少,这种负反馈需要一定的时间延迟。目前,广东省社会矛盾复杂、社会问题多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当广东省社会脆弱性水平降低到安全范围内,同时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到足以应对各方面危机时,必然会减少投入,避免资源的浪费。

(2)脆弱性视角下系统分析。区域公共安全系统脆弱性受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前者受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后者主要受环境污染水平、资源稀缺度等因素影响,见图3。

图3 脆弱性系统的SD模型 通过脆弱性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主要回路有12个。

回路1: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2: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3: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4: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5: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6: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7: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8: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9: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10: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11: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12: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由此可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区域脆弱性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即经济人口社会日益复杂,区域的公共安全状况将越来越严峻。以广东省为例,改革开放后它的GDP年平均增速为13.6%,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区域脆弱性水平不断升高,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广东省正面临发展的结构转型,同时致力于缓解社会矛盾,降低区域脆弱性水平。

从图3来看,尽管区域脆弱性水平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人口社会的发展,从而又反馈调节区域脆弱性水平上升、恶化的趋势,即脆弱性视角下的区域公共安全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自适应性,但这种调节改变不了区域脆弱性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而上升的总体趋势。目前,广东区域脆弱性水平依然处于上升态势,、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社会维稳任务偏重。仅仅依靠公共安全系统自我调节是不够的,仍需主动采取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矛盾、降低区域脆弱性水平。

(3)区域公共安全系统的系统分析。区域脆弱性主要受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是由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以及科学技术保障决定。各级子系统内外部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了区域的脆弱性水平和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而区域脆弱性水平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又通过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基于前面各级子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到区域公共安全系统系统内不同要素的相互逻辑关系,见图4。

图4 “脆弱性—能力”视角下公共安全系统SD模型 从图4可以看出,在区域公共安全系统中,能力系统与脆弱性系统既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而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也会反作用于区域脆弱性水平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形成一个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同时在能力和脆弱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具有动态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并通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和区域脆弱性水平对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产生影响。

三、公共安全事件作用机理分析——微观机理

公共安全的微观作用机理分析就是具体公共危机事件的机理分析,脆弱性与应对能力同样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在脆弱性与能力的对比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当前广东省的危机应对能力虽然不断提高,但整体公共安全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善,公共安全事件仍有发生。2011年发生的“乌坎事件”正是脆弱性不断积累、危机应对能力不足引起的。本文将以“乌坎事件”为例,在“能力-脆弱性”的综合视角下,利用突变理论模型对公共安全事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创立,该理论及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经验方式,即在系统的势函数未知的情况下根据系统表现的外部性态来建立它的一个突变模型。公共安全事件符合突变模型要求的多模态、不可达性、突跳、发散、滞后五个特征[3],突变模型是合理解释事物运动由渐变引起突变的研究成果,是研究公共安全事件所适用的理论。根据“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我们认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所处环境及事件主体本身的整体脆弱性和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强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因而符合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的要求,即由1个状态变量和2个控制变量构成。

根据尖点突变函数推导过程,公共安全事件的势函数可表述为:V=v(x,c)。在该势函数表达式中,V表征的是公共安全事件的大小,反应在乌坎事件中,可作为事件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式中的x是状态变量,即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的状态是安全还是危险,是一维变量,表征的是公共安全事件本身的状态特征;而式中的c是控制变量,指的是事件发生所处环境及事件主体的整体脆弱性和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两个因素,是二维变量,可用参数u,t,来分别予以表示。该尖点突变模型可由图5表示。

图5 公共安全事件的尖点突变模型乌坎事件开始于2011年9月21-22日,因土地问题村民与政府发生矛盾,由于政府解决问题不力,事态急剧恶化,甚至一度出现了村民与政府的直接对抗和冲突。后来,政府官员进驻乌坎村,双方矛盾化解。在事件发生之前,土地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积累,导致区域公共安全的脆弱性不断增加;事件发展初期,政府行为失当,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低下,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脆弱性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当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缓解对抗气氛,最终解决问题,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区域脆弱性水平的降低。原广东省委书记表示,“乌坎事件”是一个教训,广东要“解剖”乌坎“麻雀”,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借鉴。[4]这种学习借鉴有利于广东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

在突变模型中,平衡曲面是指所有临界点所构成的曲面,在乌坎事件里,可指乌坎村村民的行为和态度处于温和状态的情形,村民们通过合理途径表达诉求,没有采取对抗和极端行为。奇点集是指公共安全事件从安全状态突变为危险状态期间(尽管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对应的脆弱性水平和能力水平,在乌坎事件中,则表征为人群处于危险状态的情况,村民与政府开始对抗,矛盾激化。分歧点集也即是奇点集在控制面(由两个控制变量所构成的平面)上的映射,一般是由平衡曲面方程和奇点集方程联立所得。在该子系统研究中,分歧点集表征的是公共安全事件产生状态突变时,脆弱性和能力的恶化程度,就乌坎事件来说,分歧点集描述的是骚乱人群作为行为主体在实施极端行为时心理状态变得更具脆弱性,同时政府相关人员简单、粗暴和错误的处理方式所表征出来的应对能力的低下进一步恶化事件状态,进而事态失去控制。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发生过程的连续性和突发性的统一。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不论是脆弱性水平还是能力水平都是连续缓慢变化的,但是事件的发生却是是瞬间完成的;对于整个事件来说,是连续性和突发性的统一。此外,在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受到两个控制变量——能力和脆弱性的影响,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由于能力和脆弱性同时恶化引起的,单一的脆弱性积累或应对能力恶化往往不会引起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在脆弱性和能力同时恶化的过程中,由于恶化程度的不同,可造成事件不同程度的危险状态。乌坎事件中,当政府相关部门对问题回应不积极时,人群仅是游行示威,并未出现什么过激甚至与政府对抗的举动,但是当政府对事件进行错误定性并逮捕五名村民,试图通过采取简单粗暴手段制止这种请愿行为的时候,矛盾被激化,引爆了乌坎村民的对抗情绪,进而导致更严重的破坏行为,可见不同的手段对于事件结果有着关键影响。

乌坎事件位列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首位,关于乌坎事件,认为,“乌坎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矛盾积累的结果,是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必然结果。”[5]矛盾和问题的积累导致区域公共安全脆弱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政府长期忽视危机应对能力建设,当脆弱性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对比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变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受到区域宏观公共安全的直接影响。

四、结论

本文在“能力—脆弱性”综合视角下,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区域宏观公共安全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尖点突变模型对具体公共安全事件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所研究的结论。

区域公共安全水平受区域脆弱性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影响,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与区域脆弱性水平有着负反馈关系,而与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回路关系。区域脆弱性的关键影响要素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受到区域人口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主要受到环境污染水平和资源稀缺度等因素的影响;危机应对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危机应对的科学技术保障。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可以为区域公共安全治理提供良好的支撑。

同时在区域宏观公共安全环境的影响下,当脆弱性与能力的对比超出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危机,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脆弱性水平和能力水平都是连续缓慢变化的,危机的爆发却是瞬间完成的,是连续性和突发性的统一。政府在日常工作和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时候应防微杜渐,尽量避免矛盾的积累,尽量降低区域的脆弱性水平,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区域的危机应对能力水平,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

基于“脆弱性-能力”视角的区域公共安全演化机理和具体公共安全事件作用机理的研究对速发展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政府优化公共安全应对策略和明确加强公共安全的工作重点,提高地区承受危机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减小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预防控制风险的扩大蔓延,构建安全、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牛文元.社会燃烧理论与中国社会安全顸警系统[R].“社会变革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研讨会,2001.

Niu Wenyuan. The Social Physics and Warning System of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2]B. L. Turner II, Roger E. Kasperson, Pamela Matson, James J. McCarthy, Robert W. Corell, Lindsey Christensen, Noelle Eckley, Jeanne X. Kasperson, Amy Luers, Marybeth L. Martello, Colin Polsky, Alexander Pulsipher, Andrew Schiller.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oceeding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100(14).

[3]朱正威,胡永涛,郭雪松.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Zhu Zhengwei,Hu Yongtao,Guo Xuesong. An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Based on the Cusp Mutation Mode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8 (3).

[4]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借鉴 广东要“解剖”乌坎“麻雀”. http:///News/201215/home/ 63 6264618200.shtml.

“Wu Kan” Inciden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al Building. http:/// News/ 201215/ home/ 63 6264618200.shtml.

[5]广东省委书记称“乌坎事件”有其必然性. http:///xwzx/gnsz/gdxw/201112 /21/t20111 221_22937585.shtml.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 公共服务 工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推动了新的一轮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监督,是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也就是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服务型行业,贯穿于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这是交通运输工作的总任务。因此,交通运输的公共服务能力是指通过不断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而具备的现代科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研究探索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途径,对于认真贯彻落实三个服务的精神,提高各级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路、航道、港口以及海事、救捞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服务相对人所享受到得服务质量。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中的资金安全使用和干部廉洁管理,也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程度。因此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是保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的有力手段,也是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深入开展工程治理工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6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整治提升工程,坚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推进,促进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全面达标。

短期目标: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工作,打造示范街、示范店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到年底,管辖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全面达标,卫生监督量化公示率达95%以上;

长期目标: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开展整治提升工程,到年底,使我市公共场所店容店貌明显改观,卫生状况显著改善,经营者诚信意识明显增强,有效提升我市公共场所整体卫生安全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

各县(市、区)所有公共场所,包括住宿业、美容美发、公共浴池、游泳场馆、歌舞厅、车站候车大厅、医院候诊大厅等。

三、工作标准

1.明确公共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店容店貌整洁卫生,牌匾整齐醒目,经营规范有序,依法亮证经营。

2.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立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

3.建立卫生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应当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考核合格证明,五病调离率100%。

4.公共场所卫生环境、用品用具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并每年定期进行卫生检验,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

5.公共场所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用品用具应当保证卫生安全,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一客一换,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6.应当配备安全、有效的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并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及时清运废弃物。

7.制定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定期检查公共场所各项卫生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防止发生危害健康事故,及时消除危害公众健康的隐患。

8.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9.公共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应当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面积足够;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预防性卫生审查手续。

10.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四、时间安排

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整治提升工程从年7月15日起至年12月31日结束,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底调查,制定方案(年7月15日至7月25日)

组织人员对辖区公共场所详细摸底调查造册,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年7月26日至8月30日)

城市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工作,按照一区3-5条示范街、百家示范店标准,各县(市)参照城市区标准,组织开展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活动。市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验收,经验收合格的予以命名,并批准转入下一阶段工作。验收不合格的要求其继续创建,直至达标为止。

第三阶段:全面整治,分批创建,全面达标(年9月1日至年12月31日)

要逐街、逐户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安全整治达标,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严格掌握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对无法整改达标或经多次整改仍不达标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经改造可以达标的经营户,要督促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整改达标,确保提升整治效果。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长效管理(年元月1日至年12月31日)

在年整治达标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长效巩固措施,同时,加强巡回检查,避免反复回潮,巩固取得的整治成效,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水平,顺利实现预定工作目标。

五、有关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整治工作的时限、数量和标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卫生监督中心成立专业指导组,做好技术指导,负责对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暗访,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市卫生局反馈。

2.明确目标,强力推动。到年年底,每个县(市、区)创建示范街不少于5条(人口、面积较小的区不少于3条),创建示范单位不少于100个,公共场所卫生安全达标率100%。年起,开展分期分批创建,创建一批,巩固一批。通过示范街、示范店的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水平,到年底务必实现既定工作目标。

3.把握重点,严格监管。在整治过程中,注意发挥公共场所示范街、示范店的示范作用,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推动整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要突出抓好小旅店、小美容美发店、小浴池、小歌舞厅卫生安全整治工作,选准工作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要坚持教育与指导,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7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全省农村消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农村消防投入不足、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还普遍存在火灾隐患突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据统计,从2****年至20****年,全省农村共发生火灾5361起,火灾起数占全省火灾总数的比例超过50%,许多农民群众因灾致贫、返贫,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消防工作,根据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等7部委下发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07〕34号)精神,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农村消防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消防环境。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确保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整体推进;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展农村消防工作;坚持配套建设,确保农村公共消防设施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坚持综合治理,不断夯实农村火灾防控基础;坚持典型引路,以点促面,推动农村消防工作全面发展。

(三)工作目标。力争到****末,全省实现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公共消防设施逐步完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建立、农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农村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好转的目标。

二、健全完善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

(四)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经常听取农村消防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要根据农村消防工作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严格完成时限,确保当地农村消防工作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顺利推进;要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大考评奖惩力度,坚持奖优罚劣,推动农村消防工作健康进行。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农村消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责任十分重大,必须全面抓好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治等工作,加快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促进农村消防工作深入开展。各级防火安全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定期分析农村消防安全形势,采取坚决措施,确保农村消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大力开展农村消防群防群治和消防安全创建活动;发展改革部门在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统筹考虑农村公共消防设施的需要;教育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内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和幼儿园园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公安机关要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乡(镇)公安派出所工作内容和农村警务战略,切实加强农村消防安全监管;民政部门要指导基层政权组织做好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房屋财产火灾保险、灾后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损毁民房的恢复建设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将农村消防安全项目纳入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在实施村庄整治工作中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交通部门要结合实施“道路村村通”工程,加强村庄消防通道建设;农业部门要指导做好农忙、秋收和火灾多发季节的防火安全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宣传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常识;水利部门要结合水利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加强农村消防水源建设;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接待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供电部门要结合农电改造,规范农户家庭的电线布设;公安消防部门要督促各地编制和实施农村消防专项规划,依法实施乡(镇)建设工程消防行政许可。

(六)村民委员会要加强组织管理。村民委员会要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具体抓好日常的消防工作;要制定消防安全村规民约,实行消防安全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并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农村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的消防安全监护;要组建专(兼)职、义务和志愿消防队伍,加强管理和训练,及时组织火灾扑救;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要定期对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评议。

(七)有关单位要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驻乡(镇)和村庄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组织,督促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要定期维护和保养消防器材设备,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和灭火演练,形成自我管理、自我保障、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的良好工作机制。

(八)不断加大对农村消防工作的投入。各地要按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要求,统筹城乡消防发展,坚持城乡消防并重,切实将农村消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财力增长情况,不断加大对农村消防的投入,保障农村消防工作正常开展。要拓展农村消防经费投入渠道,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消防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村消防公益事业,多渠道增加投入。

三、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建设

(九)认真编制农村消防专项规划。各地在编制和修订乡(镇)、村庄、国有农场等总体规划时,要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统筹编制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器材装备、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等消防安全内容。凡没有编制消防安全内容或消防安全内容不合理的总体规划,有关部门不得批准。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农村消防工作需要,认真编制农村消防专项规划,报经县级城建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实施;已经编制农村消防专项规划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十)切实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各地要结合扶贫开发、村庄整治、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农村沼气、信息工程建设等,同步规划建设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在村庄道路整治中,要按照有关要求打通主要干道,保证消防通道通达顺畅。对设有自来水管网的,要按照标准安装消火栓;对使用天然水源的,要建设消防取水设施;对农村散居住户及缺水地区,要因地制宜,修建坝塘、沟渠、水窖等,解决消防用水问题。对现有农用车、农业灌溉机具,要逐一登记造册,选择部分农用车、农业灌溉机具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一旦发生火灾,确保能够立即转化为“消防车”、“消防泵”使用。要强化行政村灭火装备建设,力争每年有不低于1/3的行政村达到配备1台消防泵、4盘水带和1支水枪等基本消防器材的要求。

(十一)大力实施“乡乡、村村有消防队”工程。要按照“一乡一队一车”和“一村一队一泵”的要求,通过招收专职消防员,以及依托公安派出所民警、治安联防队员、乡村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等,切实加强乡村消防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乡(镇)、村庄消防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基层消防自防自救水平。到2010年,力争30户以上的村庄基本建立1支配备消防泵和配套消防器材的群众义务、志愿消防队或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要加强乡村消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落实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完善保障机制,推动乡村消防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四、全面提高农村火灾防控水平

(十二)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资源,在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上狠下功夫,着力开展突出农村地域特色、贴近农民群众生活的消防宣传活动,培养健康的民俗民风和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计划”、“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要在村庄设置固定的消防宣传栏和宣传标语、横幅,重点在农业收割季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乡村宗教祭祀、庙会等民俗活动期间加强消防宣传,同时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普法教育等活动,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火灾事故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火灾查处的警示教育作用。

(十三)深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各地要严格审批农村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和公共建设工程涉及的消防安全项目,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要加强对农村新建房屋的消防安全监管,防止产生新的火灾隐患;要开发、应用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群众消费水平的阻燃、耐火建材,提高民用建筑耐火等级;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特点和生活习惯,研制和推广适合农村地区的消防车、消防泵等消防器材装备,提升农村火灾防控的水平。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篇8

[关键词] 24%腈苯唑悬浮剂 防治 稻曲病 药效 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32-02

广东人的主粮是稻米,稻米质量事关重大。地处粤西的广东省高州市石板镇贺石大米种植区具备种植优质无公害水稻的自然条件。年平均日照1812.5小时,年平均气温22.6℃,昼夜温差大,太阳雨和雷阵雨多。该种植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6%,受气候影响小,空气、土壤、水源优质,无污染。目前,该种植区正在利用优良的气候、空气、土壤、水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实施稻米名牌战略,生产无公害水稻。但是,在无公害水稻种植区内,稻曲病无可避免地发生。种植户为保证稻米品质,曾经运用喷洒桉树油和茶油麸水剂等一系列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技术防治稻曲病。在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只能在保障水稻安全的前提下运用化学防治技术。为此,本文作者在贺石大米无公害水稻种植区开展了24%腈苯唑悬浮剂防治稻曲病药效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为指导种植户无公害施药防治稻曲病提供参考。

一、试验目的

研究24%腈苯唑悬浮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为该产品在广东省高州市石板镇贺石大米无公害水稻种植区水稻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条件

1.试验对象、作物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为稻曲病,水稻品种为Y两优143。

2.环境条件

试验稻田排灌方便。试验水稻于2013年3月6日播种,4月2日抛秧,亩抛秧苗1.6万棵。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1.药剂

1.1试验药剂:广东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4%腈苯唑悬浮剂。

1.2对照药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24%腈苯唑悬浮剂。

1.3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2.小区安排

2.1小区排列:试验设五个处理,四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排列图如下:

2.2每小区面积约40平方米。重复次数为4次。

3.施药方法

3.1使用方法:施药时兑水均匀喷雾。施药区与空白对照区设置1.5米隔离带,以防止施药时喷雾漂移到空白对照区。

3.2施药器械:采用利农牌HD-400手摇压缩式喷雾器。

3.3施药时间和次数:于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6天)2013年5月25日进行施药,全期共施药一次,施药后6小时无降雨。

3.4药液用量为675升/公顷。

3.5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期间于2013年6月1日喷施20%康宽悬浮剂10毫升/亩、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亩防治卷叶虫、稻飞虱。

四、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气象及土壤资料

1.1气象资料:试验从2013年5月25日至6月30日进行,施药当天为晴天。试验期间降雨天数 13 天,相对湿度60至95%,日平均温度 26.5至31℃。

1.2土壤资料:试验地土壤属轻质壤土,pH值5.6,肥力中等。试验期间不施肥。

2.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2.1药效调查时间和次数:各小区在水稻收获前5天调查一次,全期共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30日。

2.2调查方法:采用双平行线法调查,每小区平行跳跃式抽查50穴(每穴10株),每小区共查500穗,记录各区的病穗数和病粒数。

2.3药效计算方法:

3.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检查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症状、类型和危害程度。

五、结果与分析

1.统计分析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4%腈苯唑悬浮剂72克/公顷处理与54克/公顷处理比较,施药后调查,病穗防效和病粒防效均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与36克/公顷处理比较,施药后调查,病穗防效和病粒防效均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使用24%腈苯唑悬浮剂处理54克/公顷与对照药剂24%腈苯唑悬浮剂54克/公顷处理比较,施药后调查,病穗防效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病粒防效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药剂评价

试验药剂24%腈苯唑悬浮剂对贺石大米种植区无公害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安全性评价

试验期间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供试作物产生药害现象,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安全。未发现供试药剂对有益生物有不良影响。

4. 技术要点

建议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5-7天)施药一次,全期共施药一次,用药浓度以有效成分54-72克/公顷(制剂量15-20克/亩)为宜。

表4 24%腈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试验原始数据统计表(2013)(见下表)

参考文献

[1]陈温福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02,4(1):31-3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