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在的建筑市场8篇

时间:2023-09-28 15:27:22

现在的建筑市场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1

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建筑市场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日益暴露,管理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甚至出现了违法分包、隐性转包、恶意压价等严重现象。一些建筑企业中,无证施工、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施工材料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则是得过且过,更有甚者,强行干涉。在这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下,建筑市场的管理秩序漏洞百出,毫无法制可言。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建筑市场势必难以形成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局面,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管理秩序,更影响到建筑市场的施工安全,在败坏社会风气的同时也降低了经济收益。因此,建筑市场的有序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建筑市场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建筑市场的管理力度也随之有所提升。积极建立完善的建筑市场管理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建筑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种暗箱操作行为,这不仅有效净化了建筑市场的空气,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企业效益的一种保障。由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各地建筑市场的管理效果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公正的交易环境以及合理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势必会对当前建筑市场的秩序规范产生积极作用。从建筑市场管理机制的建设意义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管理秩序的完善使得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建筑市场管理秩序的建立从法律角度规范了一切建筑活动和建筑行为,使得各建筑主体的行为受到相关规章条文的约束,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不正当竞争或是私下交易等现象的产生。公开建筑市场的工程建设信息,就使得以往炒卖建筑工程信息、非法建筑交易、违法建筑施工等不正当手段毫无立身之地,使不正之风得以改善。同时,建筑市场的管理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走向正轨,逐渐形成了自身规范、科学、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促进了建筑市场和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市场的有效管理为政府部门的监管提供了可能

规范建筑市场的管理秩序,使得政府对于建筑市场管理的办事程序得到了有效调整,这就导致相关建筑企业必须在市场管理的约束下进行工程的报建、工程招标以及必要的合同备案,为政府的监管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的程序作业下,规避管理及暗箱操作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市场模式的建立,规范了建筑活动实施的固定场所,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管理的力度,使得建筑市场的主体行为得到约束,大大明朗了建筑市场交易活动的执行程序,压制了建筑腐败的嚣张气焰。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过程中,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优良的工作作风,无论是行风建设还是主体利益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有效提高了自身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建筑市场管理的提升策略

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建筑市场的管理工作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影响,也让建筑市场管理秩序的提升举步维艰。因此,只有切实面对当前建筑市场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改善当前建筑市场管理的现状,从源头解决建筑市场管理的困境。

提升建筑市场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

建筑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和服务于各建筑主体的利益关系,从建筑信息的、投标和招标的处理、企业信用的管理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干预,建筑市场在其中都起到了很好的公共服务作用。所谓的建筑市场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应切实摒弃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的思想意识,从建筑市场的根本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市场的发展潜力。此外,建筑市场的服务职能还建立在规范市场执行秩序的基础之上,只有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运行和管理秩序,才能根本保障市场服务职能的最大发挥。

加大建筑市场的统一管理力度

建筑市场的统一管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了管理程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约束了不良的建筑市场行为,形成自身建筑企业的管理特色。在相关法律条文的约束下,建筑市场应加大统一管理的力度,实现整体管理、分层管理与集体管理有效结合的模式,完善建筑市场的入场规定,只有符合规定和遵守管理规则的建筑单位方能进入市场。统一建筑市场的整体管理秩序和管理方法也必将在今后的建筑市场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依法规定建筑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定位

建筑市场管理规定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的各参与主体,从自身定位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建筑主体的经营性质还是市场地位,都应该在管理条文中都明确规定。若是无法落实市场定位,则势必会出现企业职能不清、市场定位模糊,甚至还会导致市场分割的严重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应当在建筑市场各机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积极进行市场定位,从而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结语

规范建筑市场的管理秩序不仅能够促进有形建筑市场的稳定发展,更对建筑工程交易的透明化有着本质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在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指导下,建筑市场的管理应从源头着手,完善各项工程招标投标工作,严厉打击各项行为,保障建筑市场的主体利益不受损害。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2

1 我国低碳建筑市场分析

1.1 低碳建筑的定义

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建筑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主要是从低碳经济与生活的角度考虑来进行模糊定义,在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设备加工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投入使用整个过程中尽量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运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代建筑新理念。

1.2 我国目前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

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包括政府建设规划、施工工程、消费者监督的运行模式,三者都是围绕低碳建筑建设为中心,通过政府的建设规划使施工工程得以投入,然后在消费者监督下顺利完成此次项目,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3 低碳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低碳建筑仍处于技术引进与推广初级阶段,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低碳建筑技术相对落后,相关的低碳建筑市场规范性法律法规与政府政策鼓励并不完善,同时由于技术与建筑材料的限制,建筑成本高,整个环节的市场连接未形成规模,政府行政职能过分干扰市场的自主调节,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低碳建筑成本、建筑施工质量、使用寿命等问题存在较大信任危机。

2 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新模式的构建

2.1 新模式特征

为保证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新模式中各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健康稳定发挥具体职能,相关部门要将各市场主体在低碳建筑市场中所发挥的职能进行具体化分配,对低碳建筑实行市场主体责任机制,严格划分各市场主体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价格机制来自由引导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而避免低碳建筑市场过度依赖国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或实施强制性措施来阻碍市场健康发展。新模式下低碳建筑市场主体基本可以分为政府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建筑材料供应商、低碳建筑投资金融机构、低碳技术科研机构、建筑保险企业、低碳技术咨询推广机构、大众消费者等九大市场主体。在新模式中同一主体能够在不同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政府职能部门与施工单位,因为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对整个低碳建筑行业中的金融投资、材料供应、施工质量等多个环节起监督与管理职能。

2.2 新模式优势

新模式低碳建筑市场实行自由的市场价格机制,有效规避了政府控制市场经济的现象,新模式下低碳建筑市场运行中相对弱化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增强了以政府牵引、自由市场经济反馈、市场各主体公平竞争与自由合作的新型模式,能够显著改善目前国内低碳建筑市场缺乏良性竞争的局面,以及创建科学专业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同时新模式低碳建筑市场有效解决了经济资源与高新技术资源间的互换关系,能够更加科学协调产品供应与研发市场、金融资本市场、技术研发市场之间的关系,能够保证各市场充分发挥其职能。

3 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的保障体系

3.1 法律保障

目前国内低碳建筑市场领域需要建立与完善具体的法律法规,将低碳建筑行业中的产品材料、施工质量、技术研发等工作进行标准化划分,如制定相关的低碳建筑创新设计评估机制、低碳建筑施工监督管理、低碳建筑综合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低碳建筑原材料加工与经营市场的公平合理化标准,以及在金融投资领域与技术研发领域各市场主体参与方的责任明确机制,为我国低碳建筑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提供科学合理的法律保障。

3.2 政策保障

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在国内低碳建筑技术与市场环境不成熟阶段予以保障性政策的支持,拓宽低碳建筑施工单位与相关低碳生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不影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低碳建筑企业的资本准入门槛,对低碳建筑企业予以规范化、政策化地扶持,加快我国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

3.3 技术保障

政府与相关的低碳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支持与鼓励低碳建筑技术研发工作,积极鼓励建筑单位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技术研发部门开展合作,加快我国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施工技术与低碳建筑材料设计加工专利技术,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广泛调动低碳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推动我国低碳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4 结语

低碳建筑产品市场、金融资本市场、低碳技术研发市场共同构成现行条件下的我国低碳建筑的大市场,因此需要明确各市场主体的具体职能与职责关系,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职能功效,推动我国低碳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3

关键词: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市场日新月异,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并发展壮大。同时,急剧膨胀的建筑企业又使整个建筑市场杂乱无章,这就造成了中国建筑市场在繁荣发展的现象之下又存在着许多隐忧,这些隐患成为制约中国建筑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尽快加强对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对建筑市场乱象进行整治,促使建筑市场逐步规范,才能打破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隐患

1、市场环境恶劣

一是建筑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建筑企业急剧膨胀,市场供需不平衡。由于缺少审核监管措施,一些资质不够的企业也趁机进入市场,造成建筑市场良莠不齐,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现象严重[1]。二是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三是建筑市场垄断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开放有序、良性竞争的健康市场环境。

2、市场主体问题突出

一是建设单位规范化不够。不按法定要求进行建设、归为分解工程分别承包、随意压缩施工工期、借故压低工程造价、故意拖欠工程款项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施工单位管理混乱。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严重的施工安全隐患和建筑质量安全隐忧,导致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三是监理单位监督不力。部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人员业务素养不到位,导致施工监管不到位,从而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3、行政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建筑市场急剧膨胀,建筑企业鱼龙混杂,建筑环节纷繁错杂,加上建设系统法制不够健全,导致行政执法难度极大,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如此恶性循环,部分违法建筑企业更是有恃无恐,进一步加剧了建管执法部门执法的难度[2]。此外,部分特殊项目的建筑工程是游离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常管理之外的,而这些项目恰恰是违法现象的多发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这些工程却束手无策,从而成为其他工程项目违反法规的挡箭牌,使建筑市场违法乱纪现象更加严重,市场秩序进一步恶化。

4、招投标监管不到位

由于监管权限分离,大部分地方建设工程不再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招投标,而是由政府招投标局或者是招投标办进行监督管理,这就致使部分建设单位巧施妙计,将达到依法招标标准的项目进行拆解,变大项目为小工程,从而避免招标;一些建设单位则违法缩小招标信息范围,将本应该公开招标的工程变为指定单位的不公开招标;部分建设单位则表里不一,表面公平招标,背后却早已暗定中标单位。由于招投标监管不到位,造成以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建筑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5、中介机构服务失范

一是将本应由委托方承担的中介费转嫁给施工企业,从投标保证金中直接扣除中介费。二是签订违反规定的阴阳合同,实际合同与用以应付建设主管部门检查的合同不一致。三是招标文件质量不达标,往往存在一些无法更改的严重错误,从而致使建筑企业被迫承担因招标文件错误带来的损失。四是部分中介人员缺乏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完成业务,即使建设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也会盲目满足。

二、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方法

1、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力度

建筑市场乱象丛生,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要规范建筑市场,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从而清除建筑市场中的不和谐因素。一是要规范相关企业工程建设各项程序,要求各项目法人、各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工程施工的审查与报批工程,对于相关程序不合规范的企业,一定要严格执法,严肃处置[3]。二是严把市场准入关,从事工程业务活动的勘相关单位一定要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严禁无资质、越级或者超范围包揽业务。

2、实现建筑业资质与资格的动态监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与执行力度,对于监督检查中查出的违法违规现象,要坚持严格执法、严肃处理的原则,处罚到位,绝不留情。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立即进行立案查处,并采取措施强制相关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同时将其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不良档案,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示,以加强警示监管作用。对于那些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且不进行整改的企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在检查后对其资质做出撤销、吊销或者降级处置。

3、健全招标机构市场准入机制

招标机构服务规范化程度不高,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必须健全招标机构市场准入机制,促使招标人或者机构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组织招投标活动。在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时严格审查相关资料,核实投标单位是否有不良行为;进入招标程序后,招标人或企业务必将该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相关资料和文件交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备。

4、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及工程质量监督

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以及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施工中总分包企业要分工明确,明确各自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安全、高质量完成。

5、加快建设建筑市场诚信体系

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运作无序。建筑业务主管部门要权威信息,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行业内信息公开共享。此外,应要求各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探索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综合信用评价办法,建立诚信体系奖惩机制,开辟失信行为举报途径,加强建筑市场诚信行为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失信行为则严格处置,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诚信环境,规范建筑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

三、结语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有通过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建筑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各项机制,实现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才能针对性地消除阻碍建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突破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庆后.关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整顿市场秩序的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3(11):189-190.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4

【论文摘要】建筑市场是建筑商品交换的场所,与一般的经济市场相比,建筑市场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文章针对建筑市场的行业特点,对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系统进行了特征分析,并针对目前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系统优化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信用缺失现象和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建筑市场的信用缺失和失信行为,对我国国民经济和投资建设效益造成重大影响,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使全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因此,很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建筑市场信用机制和信用制度的建设问题,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与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特征

(一)建筑市场的行业特点

建筑市场是建筑商品交换的场所,因此,建筑市场的行业特性由建筑产品的生产特点决定。0一般来说,建筑市场在运行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建筑市场的交易与生产交织在一起。建筑市场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在于交易过程在产品生产之前开始,业主选择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生产单位。建筑市场交易过程在合同签订时,建筑产品往往还没有生产出来,较少进行现货交易。这样,就必然存在交易双方的信用问题。(2)建筑产品竣工后,具有不可逆转性,不能退换,也难以返工和重新制作。因此,设计、施工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必须按规定经过检查验收,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这决定了建筑生产中必须推行建设监理和质量监督等特殊的管理方式。(3)由于建筑市场交易与管理的阶段性,因此,必须按严格的建设程序办事。只有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过批准后,才可以进入丁程设计阶段;只有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并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才以进人施工;只有在竣工验收通过之后,才可以投入使用。(4)建筑市场交易涉及的主体多,相互之问关系复杂,需要签订各类合同,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构成了复杂的合同关系。(5)建筑市场交易履约期长,在履约期间,生产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法规可能要发生频繁的、大幅度的变化,有些变化是承发包双方无法预料的,因此其中不确定因素很多。

(二)建筑市场的信用机制的特征

信用(Credit)是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它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建筑市场信用机制是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和各种交易规则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在这个定义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和各种交易规则的完善程度;二是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状况。其中,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又是建筑市场信用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而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表现为市场主体在建筑市场交易活动中,以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及各种交易行为规范为指导和准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状况,它是市场主体信用行为的外在表现。南于建筑市场的自身特点,使得其信用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建筑市场交易种类繁多,交易涉及面广,交易额大,交易与生产交织在一起,生产周期长,可变因素多,合同关系和条款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市场整体信用具有多层次、多变量、多重反馈的特点。建筑市场整体信用是宏观层面上的信用,它由建筑市场交易涉及的各方主体信用水平构成,并受到社会信用水平的影响;各主体的信用水平由市场中所有同类型交易个体的信用综合而成,各交易个体的信用水平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市场整体信用既受各主体信用的影响,又影响各主体的信用,且各主体之间又相互影响,构成了多重的复杂反馈回路。

2.建筑市场信用链具有“蝴蝶效应”特征。“蝴蝶效应”是美围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它说的是“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蝴蝶效应”主要反映了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建筑市场信用不仅包括业主、承包商的信用,还包括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相互牵扯,只要一方做出失信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利益,甚至导致恶性循环。由于建筑市场的交易与生产交织在一起,交易过程在生产过程之前已经开始,是一种期货交易形式,而且生产周期长,交易数额大,涉及面广,可变因素多,产品形式多样。这些决定了建筑市场信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具有混沌系统的各项特征,因此,输入条件的微小变化,经过系统的不断放大,其未来状态可能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异,这就会产生建筑市场信用的“蝴蝶效应”。

3.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交易变得十分复杂。建筑市场信用关系是甲乙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关系。许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与建设各方协调不当,管理不力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使交易变得十分复杂。业主对承包商真实能力无法在事前知晓,只能通过招标过程中的资格审查、形式考查来了解和评价,导致承包商作表面文章,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如假资质、假业绩、假荣誉等。承包商获得工程后,现场所用的工程材料、施工人员、具体施工方案等,业主不可能全部了解,承包商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忽视甚至降低工程质量。而业主对工程质量是否真正合格只能等到工程验收并投人使用后方可知晓。同样,承包商也不完全了解业主的情况,如工程款能否及时到位,可能发生什么工程变更,提供的材料设备质量如何等。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总承包商在选择分包商时,也是如此,分包商究竟能否干好分包工程,只有等干完之后才知道。由于承发包双方并不掌握对方完全的、真实的信息,给交易和履约带来很大风险。

4.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危害大。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建筑市场中任何一个主体的失信,从某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业主的拖欠工程款,到承包商的“豆腐渣工程”,再到中介机构的办事不公,都会牵扯到众多方面,引起社会的不良反应,危害极大。建筑市场的信用机制问题不仅影响建筑市场交易秩序,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助长了盲目建设的风气,更滋生了腐败现象,其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更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

三、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后果

(一)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表现

信用秩序是指在信用关系发生过程中交易行为符合制度、规范的程度,是制度和交易规制的普遍化和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建筑市场信用秩序实际上是各种信用关系状态的综合,是市场交易过程中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协调与整合的结果。由于我国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信用秩序混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业主的信用问题。业主的失信行为不仅影响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影响了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且造成了建设领域庞大的债务链的形成。(2)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信用问题。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人,行使建筑市场的监管职能。然而,目前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甚至进行地方保护;有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盲目攀比,滥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其失信行为更引发了建设领域大量的腐败案件,损坏了政府形象。(3)承包商的信用问题。承包商在任务承揽过程中,出现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如越级承包、行贿受贿、层层转包等。(4)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问题。中介服务机构违法“委托”、“盖章”、“联合”。某些资质等级较高的设计单位接受设计任务委托后,将设计任务再委托给资质等级较低的设计单位,从中收取管理费而忽视对设计质量的审核与管理。

(二)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严重后果

政府信用缺失恶化了建筑市场信用环境,助长了失信行为的泛滥。如果失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环境,必然导致更多的人不讲信用。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产生“蝴蝶效应”,最终导致信用链的严重破坏。建筑市场信用环境恶化已经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建筑市场涉及面广,因而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势必影响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信用的缺失削弱了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危害了市场的有序发展;(3)信用的缺失扰乱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化进程;(4)信用的缺失损害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优化的对策

(一)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建筑市场透明度建设

建设市场失信现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利益驱动和信息不对称。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商品市场交换法则的负面作用容易引发人们见利忘义、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等现象。可以说,市场经济下的逐利原则,是市场行为主体违背诚信原则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而市场信用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更为建设领域大量失信现象提供了条件。市场行为复杂性、多样性,市场范围空前宽阔,谁是信用市场的守信者或失信者,在没有征信机制和公布系统的情况下,其他人很难知道。因此,在市场交易中就很难预防。

在这种情况下,对失信行为的监管难度加大。而在此过程中,又有一些管理者不能廉洁自律,或滥用职权,或对失信行为听之任之,不加管理,导致了进一步失信失廉。市场透明度建设的目标是保证市场所需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公正地得到公开。因此,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供给渠道畅通,建立高效率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优化建筑市场信用的法制环境

法律制度属于正式制度的范畴,是靠第三方实施的规范。我国建筑领域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建筑市场信用系统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根据我国建筑市场目前的具体情况,应在国家信用法规的覆盖下,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建立建筑市场的信用管理法规,为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良好信用关系和减少信用风险提供法律支持,规范和引导建筑市场信用行为,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法律保护,严厉惩处失信行为。

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部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都涉及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对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义务和权利等内容都做了规定,这些法律在建筑市场信用法规中处于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随着我国建筑领域与国际的接轨,《建筑法》的实施对象也应当包含各领域的施工单位、业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材料设备供应商和中介服务机构。相关法律应尽早从法制层面,完善对建筑领域、建筑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除了对上述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以外,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为重点,以突出建筑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体现建筑企业市场诚信为原则,以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为目标,修订完成有关建筑企业资质标准、建筑市场信用资质标准。同时,加强法律各个环节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改进建筑企业、执业人员资质管理模式,提高建筑市场进入壁垒

目前,我国对建筑企业实行按资质等级划分业务承揽范嗣的管理办法,把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个等级,规定各等级的业务范围,严禁越级承揽业务。这种资质管理方法的初衷本是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然而由于资质评判标准不够全面,未涉及企业的财务能力,从而无法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在软性指标的设置上不科学,侧重于静态考察,且评定方法过于简单、被动,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因而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基于信用评级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新模式,提高建筑市场进入壁垒,可以提高建筑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进而提高建筑市场的信用水平。

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的新模式应该遵循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采用信用评级的评价结果,作为划分企业在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承揽业务的标准依据。同时,政府应放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具体业务,把这部分工作交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则转而重点着手培育和推动信用服务中介业,通过繁荣信用服务业,使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化、专业化、高效化。而且在关于基于信用等级的业务范嗣划分方面,政府应该交由市场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自然形成。这种机制就是从建设项目招投标环节上进行调节,改善目前的招投标办法,在其中引入信用元素,提高信用等级在标中的权重和地位,引导企业重视信用,运用信用,也就实现了通过信对企业优胜劣汰划分业务范同的目的。

另外,南于建筑市场的特殊性,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在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实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和建没项目fj,jl~,利进行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要加强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的素质建设,从而提高交易继续进行的概率,进而促进长期合作的实现。

(四)推进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信用建设,重建建筑市场信州道德规范

行业协会在推进信用建设主要作用是协商、协调、评审、仲裁、公证、培训和沟通.特别是发挥其规范建筑行业行为、监督执行行规行约的行业自律作用,努力提高建筑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序。具体来说,应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专题研究,指导有关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组织有关的交流研讨和业务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努力提高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工作的质量等。

因为信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靠市场主体的信任和诚实的理念来维系,也就是靠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的。所以,建筑行业协会在推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维权、表彰奖励和承担主管部门一些业务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发展信用文化。思想教育是实现建设市场诚信目标的重要环节。加强思想教育,巩同信用建设的基础。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是信用建设的关键。建筑行业协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把信用作为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诚实守信”与“履约践诺”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为综合治理建筑市场信用系统内、外信用环境、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应该把德洽与法治结合起来,把宣传道德意识、思想价值观融会到执法中,不断推动和促进建筑市场道德建设。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现场;现场管理;企业优化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作为支流的建筑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而建筑施工现场决定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因为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现场施工的管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管理,它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部分,只有对施工现场进行不断的优化,才能够实现对建筑企业管理的优化。

一、施工现场管理概述.

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是建造建筑工程的直接地点,并且能够直接对建筑工程生产及服务。施工现场管理也就是建筑企业根据施工现场的各种实际情况来制定的科学的管理方案,从而使建筑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健康有序的建成。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向建筑企业直接反映现场情况,针对于各种情况而具体落实,从而使建筑企业能够有序而又快速的得到发展。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对现场秩序的管理,还有对现场中各种生产技术的管理,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场施工管理就是对施工现场的生产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天天要跟施工现场管理打交道,施工现场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而言之,施工企业若想在月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得份额、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就必须优化现场管理,将现场管理作为施工企业的重中之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场管理优化水平,代表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

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必受性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对生产技术的改革以及生产力的改革。建筑施工现场是施工人员直接从事建筑生产活动以及创造有利价值的重要场所,它是劳动生产率的载体。实际上,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产品——建筑,其主要是为社会及市场提供更多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是对现场的秩序、技术的管理、质量的监督等多方面进行实施。当前,很多施工单位现场秩序的混乱、设备及材料的浪费等施工现场管理的不到位,从而阻碍了建筑单位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注重施工现场的管理,只有对施工现场不断优化,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科学技术如今已得到迅猛的发展,各种高层的、复杂结构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施工现场中不断利用新技术、新设备,从而使得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目前,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现场施工应该如何这一发展要求,就成为了建筑行业中最重要内容。要想在现代化发展中立足,就必须要对施工现场科技的改革,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现代化、专业化。因此,要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专业化,就必须要制定一个非常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监督管理,才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就有效的保证了建筑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据悉,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小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屠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这种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就必须靠施工现场管理柬保证其质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当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用户招标时,在审查完施工企业的资质条件并通过后.主要考察的是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的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否保证施工质量,是否具备履约能力。肉此。施工现场也代表企螗的形象。

二、如何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立足于市场,就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想建筑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向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造价较低的建筑,这样的条件,也只有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来得以实现,如果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也就意味着建筑企业不能够满足市场要求,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并且可能在市场中被优胜劣汰,因此,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另外,施工现场生产出来的建筑产品最终是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形象,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来扩大市场。

1. 要以巾场需要为导向,为社会和人民生活需费建造出优质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 按施工客观规律组势!生产,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各项作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消除施工现场的浪费现象.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3. 合理组织人力资源。搞好班组管理、项目管理,提高全员的思想索质和技术业务素质。

4. 加强定额考核和投标工作的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5. 优化专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投人和产出。

6. 均衡完善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作业管理。

7. 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做到人流、物流运行有序,信息流及时准确,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

8. 整治施工现场环境,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状况,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可为:a.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所以必须优化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专业及工种和岗位复杂众多.造成现场管理复杂,而施工现场的一切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人员去实现。所以要依靠现场的所有职工的移{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b.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工程承包负责人在施工现场的主导作用,他们是责任者和组织者,把他们的指挥能力和管理生产与保证生产有效结合起来,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班组管理上也是现场管理最基本的重点,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是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没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c.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订,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为捉供优质廉价的建筑产品,必须有严格的现场管理作为保证。否则,将影响工程质量,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拓展,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6

关键词: 建筑市场依法提升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要求,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我们现阶段建筑市场执法管理过程中还是存有一些不完备的情况或者漏洞,例如行政执法队伍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执法程序不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有待加强等。因此还应在理清建筑市场管理执法的法律依据、增加执法工作的透明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手段等方面进行提升。在建设监察执法中树立法治意识,让建筑市场经济活动航行在良好法治秩序的大道上。以日常监管、行政处罚及企业不良行为记录为主要手段,积极探求新思路,谋划新举措,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建筑市场监管,提高建筑市场管理水平,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建筑市场执法管理人员应树立增强服务、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思维,着力提升建设执法活动的公信力。“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是执法实践的思想基础,保障建设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前提,是新时期建设执法人员必备的思想素质。综合运用开放、市场、科技、法治“四种思维”管理方式,增强建筑市场执法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起市场开放思维,着力解决城镇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树立起科技创新思维,着力解决对建筑市场的服务、监督、管理方式转变的问题;树立起法治思维,着力增强对建筑市场依法行政的能力。把握建筑市场规律,找准工作职能定位,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改革创新成果,以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促进建筑市场科学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工作能力,推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稽查执法中,严格履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摒弃重监管轻服务的旧观念,始终坚持贯彻“严格规范建筑市场,热情服务建设企业”的理念,认真对待各个企业的诉求,体现建设执法的人文关怀、柔性管理和亲情执法。努力实现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与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有机结合,注重完善现场检查、立案调查、证据收集、听证告知、违法处罚等程序公正的具体要求,确立法律监督是一种程序性监督的理念。对建设处罚案卷整理工作的法律合规性和程序合法性严格检查。确保建设行政处罚案件均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质量上精益求精,力求让建设行政处罚案件都经得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进而建立规范的建筑市场秩序,维护了建设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对企业服务、监管和处罚的有机统一。有效提升了建设执法管理水平。为促进建筑市场的科学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执法环境。给企业以安全感、稳定感,为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环境保障。

在当前一个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常态化稽查执法,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加大力度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要切实保证建筑相关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解决好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等问题,要依法依规严格查处,违法开工的项目要立即停工,责令整改,记入不良行为记录;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建设工程发承包应招标未招标、应备案未备案等逃避执法监管的问题,私自签订不规范合同及“阴阳合同”降低工程款、劳务费不按时结算等极易引发农民工的风险;三是要加强建筑市场执法队伍建设的问题,强化对监管人员的法治理论和业务水平培训,建立一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建筑市场执法人员队伍,提高建筑市场管理人员依法监督能力和建筑专业水平;四是要着力解决合同约定的项目经理长期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施工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不到位的问题,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新结构、新工艺层出不穷,建筑市场监管和维稳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将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制度性巡查与日常程序性管理相结合,开展综合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进行各环节和总过程的共管齐抓,加大对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无资质施工、非法挂靠等违法行为,有效维护和净化了建筑市场秩序,健全完善市场准入清出、资质后续监管、不良行为记录等多项制度,基本形成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形成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合力,共同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积极建立对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联合管理,形成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主线的监管理念,把企业备案、招投标管理、施工许可前踏勘和合同履约情况、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劳务管理等环节结合起来,建立动态监管制度,及时查处建设工程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常态化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发挥稽查执法人员对施工现场情况熟悉的优势,将各方主体的现场施工行为反馈到建筑市场中,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统一监督管理,保障和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有序、繁荣发展。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创新监管体制机制,突出重点,标本兼治,规范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建筑市场管理水平进步显著。夯实建设市场管理的基础,极大确保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建设工程质量目标,切实保障建设工程的安全使用,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财产安全。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投标;问题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060-01

采用招投标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承发包,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承发包方式。我国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过程中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并于1999年8月3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随着近年来我国招投标活动的切实实践与深化改革以及招投标相关制度、规章、法规不断完善,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和健康发展,对深化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设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在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一、建筑工程交易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的建筑工程交易市场管理体制自建立以来,虽然己经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革,但是,现行的建筑工程交易市场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征,分决策和实施两个阶段,行业和地方各管一块的条块管理格局依然存在。此外,同是招标资格认定,国家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且标准不一又互不相认。这种多部门的管理,画地为牢,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交易市场的开放、统一的进程,不仅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弊端得到了加强,而且无益于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招标市场体系的建立,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功能。

二、建筑工程交易市场主体行为不成熟或不规范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支配,以至于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建筑市场依然未能完全发育,建筑市场主体还依然未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单位行为的不规范,建设单位行为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建设单位搞假招标,明招暗定,甚至任意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标;建设单位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存在压价行为。此外,建设单位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吃回扣、要求垫资等现象也比较严重,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规则。(2)建筑施工承包商行为的不成熟或不规范。建筑施工承包商行为的不成熟或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施工承包商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施工企业定额,在投标报价时盲目报价;建筑施工承包商在投标时围标、陪标、串标现象严重。(3)中介组织机构的不成熟或不规范。招标机构是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而产生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它既不是一级行政机关,也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而是以自己的知识、智力为招标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独立于任何行政机关的组织。招标机构的主要业务是接受招标人委托,组织招标活动。

三、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将产品的价格交由市场来决定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主要特点。建筑工程招投标作为一种典型的市场经济行为,也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将建筑产品的价格交由市场通过竞争来决定。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已普遍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建筑工程的承发包,但是我国建筑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完全交由市场去决定,阻碍我国建筑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尚不规范,导致建设工程领域的一些管理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尚有差距;二是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尚不规范,致使合同当事人的自由太少,同时我国政府对合同的自由存在着过度干预的问题,另外由于违约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合同当事人如果违约,未违约方能够采取的措施非常少,一旦出现违约行为,追究违约责任面临着很高的成本,更有甚者,如果出现当事人无力承担的风险事件,违约以及合同的解除就不可避免。

四,建筑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建筑工程招投标作为一种典型的市场经济行为,必然要求各行为主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恪守诚信。换言之,惟有守法诚信才能保证招投标顺利进行,否则恶意竞标、串标、围标等违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然而,良好的信用环境不是自动生成的,它通常需要监督约束机制来维护,因此信用及监督约束机制是建筑工程招投标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作用重在体现招投标诚实守信原则的要求。建筑市场的信用及监督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对建设单位、建筑施工承包商以及中介组织机构的监督约束上。表现在:约束建设单位的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约束建筑施工承包商的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约束中介服务组织结构的市场监督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对于以提供咨询、等服务的中介组织机构,按照建筑市场“大浪淘沙”的竞争原则,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对其应该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由于我国部分中介组织机构的非独立性,使得这种约束机制的不能正常有效的运行,往往会受到行政干预。

五,建筑工程招投标机制不能有效运转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营销策略

在具体的市场营销中,建筑企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建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更加注重社会利益,注重建筑企业的品牌战略,切实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建筑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管理对于市场营销的应用意义

1、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影响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我们在不断完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各项程序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建筑企业营销策略的不断调整。在具体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加强项目管理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营销管理模式的整体化,实现建筑企业有限资源的科学合理充分的利用,在具体的建筑企业生产的个过程中可以减少建筑企业内耗,有效降低建筑企业内部成本,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推广有利于建筑企业文化的普及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促进建筑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文化,保障建筑企业品牌战略的持续发展,保证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市场营销问题并不是简单地产品的销售,市场营销理念在建筑企业的普及过程,是不断更新建筑企业发展理念的过程,增强建筑企业的领导能力,更加注重建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推广可以有效的打破传统的建筑企业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建筑企业自身的不断完善,提高建筑企业自身“价值”。

3、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推广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强化其管理水平

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更加注重市场变化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影响,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的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其发展方向。建筑企业更加强调内部协作,减少建筑企业内部成本,更加系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有效增加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培养更为强大的营销团队,科学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有效推进,促使营销质量向更专业、更系统、经验丰富的方向发展。

二、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关系到建筑企业利润的顺利实现,保证现金流的有效运转,在具体的市场营销中,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同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总结相关经验,完善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在新时期,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推广,就是要把市场营销不仅仅作为一种具体的营销首选,而应该成为一种模式根植于建筑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传统的市场营销以建筑企业的生产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更加注重产品的销售,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有所忽略,在市场营销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就是要创新建筑企业营销管理的新模式,使其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科学,更为整体,在4P的基础上引入4C的新理念,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推广,并不意味着忽视建筑企业本身的生产和促销,只是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在建筑企业进行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保证建筑企业有限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构建建筑企业品牌战略。建筑企业本身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该对产品进行改造和改善,注重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使得产品和服务有效的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出让和价值的实现。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就是保证市场营销更加有针对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错位竞争优势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使得市场营销更加的科学。

三、市场营销中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措施

1、市场营销中实施项目化管理,有效推进建筑企业制定计划方案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筑企业造成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建筑企业的资源在市场中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建筑企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有效整合建筑企业的有限资源,集中产品与服务,深入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韩品,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为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成为建筑企业在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建筑企业只有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对于市场的具体变化有着具体相应的策略,保证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正确方向,确定科学的销售目标,综合的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等对于建筑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保证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2、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

市场的相对复杂型,需要我们对于具体的目标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建筑企业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针对特定客户群体进行产品的生产销售,可以有效的实现建筑企业利润,同时细分市场还有利于建筑企业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综合的考虑市场反应,制定合理的价格,拓宽销售渠道。于此同时把具体的工作进行细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保证营销手段和建筑企业发展能够与市场变化想适应,保证建筑企业经济利益的有效实现。

3、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

在具体的营销方案的制定中更加重视市场的调查和反馈。对于建筑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重新的定位,发现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规律,及时的调整销售策略,如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及时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制定新的市场营销方案,保证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在新时期,客户就是建筑企业发展的源泉和生命。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应该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并及时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建筑企业的整体利益,减少决策带来的建筑企业损失,对于工作的具体进程有着有效的控制,保证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

4、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首先,建立并完善市场项目成本费用管理体系,对项目成本费用的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将项目经理作为管理核心,财务部门为引导,带领其他各部门共同组成成本费用控制小组,项目负责人在实施项目前需要提交详细的费用预算,经管理者的批准后才能实施,并由财务部门进行监督,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合理使用。其次,明确项目成本目标和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成本费用,主要参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各阶段的项目支出,运用财务账目实时监控项目完工质量。在建筑企业形成节约成本的意识和风气,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项目结束后要合理计算成本,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结语

现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较多,但是实证应用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加强项目管理,把市场营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项目管理的实践中来,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和转化,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保证建筑企业利润的实现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高林.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56-57.

[2]李芊慧.探讨市场营销中项目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2(12):48-49.

[3]李元一.浅析项目管理在施工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企业研究,2013(10X):129-13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