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林畜牧业管理8篇

时间:2023-10-02 08:55:27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1

封山禁牧是以搞好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尽快恢复植被的关键性的保障措施。实行封山禁牧有利于防止人为乱垦滥伐和放牧对新造林地、原生植被的破坏,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有利于促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水平,加速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借助自然力量修复被破环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置换和传统产业改造步伐,促使农民脱贫致富。但封山禁牧政策实施以来,对草食畜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却不容乐观。笔者就沁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区之一,应如何解决好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与实施封山禁牧政策后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 提高认识 实行封山禁牧是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巩固绿化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性强,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要想改变广大群众传统的粗放放牧习惯,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实施封山禁牧政策重大意义的认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使其充分认识到封山禁牧不是“弃牧”,而是转变养殖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 2 全面推行舍饲养殖,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应坚持树立“牧草种植是基础,技术转化是重点,品种改良是关键”的理念,转变养殖方式,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大力推行规模健康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 封山禁牧是为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推广规模健康养殖,必须走利用秸秆、人工种草、舍饲养殖之路。发展壮大畜牧业,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大场、大户的建设和发展养殖小区上,以大户和小区带动千家万户,壮大总体规模,以规模求效益,靠规模闯市场。 2.2 抓好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为畜牧业发展夯实基础 (1)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重点扶持牛羊养殖大户。坚持生态优先,种草先行,始终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确保封山禁牧成效的突破口。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牧草基地建设规划,引进推广适宜良种,大力抓好以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建设,为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充足饲料。 (2)适当放开十年以上的成林,走放牧与舍饲结合之路,实现“畜-草-林”循环发展,这样既减少了杂草沉积,消除了火灾发生的隐患,同时又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效益,真正实现林牧和谐“双赢”的目的。 (3)积极探索“林粮(草)间作”模式,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结合我县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允许在清理林地、还林地块进行林粮或林草间作,达到以短养长,提供饲料。 2.3 抓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转化,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推广农作物秸杆、优质牧草等农林副产品综合利用,拓宽饲草、饲料来源。(1)要积极推广普及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技术。随着良种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播种面积较大,这就为秸杆青贮创造了条件。(2)要推广普及秸秆氨化技术。利用黄秸秆揉碎氨化的办法有效地提高秸秆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成本。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乡镇要围绕肉牛、肉羊养殖,加快秸秆“三贮一化”(青贮、微贮、黄贮、氨化)、暖棚养殖配合饲料调制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通过推广转化秸秆“三贮一化”实用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进一步拉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2.4 抓好家畜的品种改良工作,提高草食家畜的生产力 推广舍饲养殖,家畜的品种改良是关键。 (1)淘汰现有存栏家畜中的老、弱、病畜,增加能繁母畜在畜群中的比重。发展适应舍饲养殖的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等高繁殖力的优良品种。 (2)引进杜泊羊、波尔山羊、萨福克羊等优良种羊和夏洛莱、利木赞、西门答尔等优秀种牛冻精与本地牛羊杂交,积极改良当地牛羊品种。 (3)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的唯一之路就是坚持不懈地推广牛羊“三高一快”(受胎率高、繁殖成活率高、屠宰率高、出栏快)、人工授精、母羊同期、羔羊育肥、牛羊强度育肥等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实现草食家畜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3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促进林牧“和谐”发展 沁县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在协调资金投入,建设服务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的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解决林牧矛盾当作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出成效。 3.1 做好项目争取与协调金融支持工作 加大资金筹集和政府扶持力度是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和推广舍饲养殖的核心所在,故必须做好项目争取与协调金融支持工作。坚持按照“向上争取、政府补助、金融支持、社会帮扶、项目扶持、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落实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所需资金。除财政预算安排外,一方面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封山禁牧健康养殖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当地金融部门发放小额贷款。同时,农民自筹一部分,以解决生产性投入不足的资金,大力发展草食畜养殖业。实现建畜禽棚圈、走人工种草、牛羊进圈、舍饲喂养、高效循环的规模养殖之路,从而促进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和健康养殖的发展,真正解决退耕农户的生存与生活问题。#p#分页标题#e# 3.2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直接关系到退耕农户能否真正有效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和推广舍饲养殖。 3.2.1 繁殖改良体系建设  围绕封山禁牧实施的沿山养殖重点乡镇,每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要实行“三站合一”(兽医、卫生监督、繁育改良),并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为本行政区域内退耕农户中的牛羊养殖户提供生产繁殖技术咨询和品种改良服务。 3.2.2 畜牧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在现有乡镇中心站中设立畜牧科技推广岗位,重点加大对封山禁牧乡镇中养殖农户技能培训的力度,积极推广高效饲养管理技术,牧草种植、秸秆利用、冻精输配、羔羊育肥、肉牛育肥等先进适用的畜牧新技术。 (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动物防疫放在畜牧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强化政府行为,集中抓好对畜禽和人类危害较大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3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封山禁牧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县、乡(镇)2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真正承担起本区域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第1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造林与管护相结合的原则,履行职责,依法加大管护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全力推进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发改、财政、土地、扶贫、项目、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也要立足本职,搞好服务。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封山禁牧工作取得实效。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2

回顾总结“十一五”和去年农牧业农牧村工作,这次全农牧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的重要决策安排。安排安排“十二五”及今年的农牧业农牧村工作。会上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农牧业农牧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农牧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年。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因素明显增多,农牧业生产利息不时攀升,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牧业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面对困难和挑战,全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依照州委州政府的总体布置,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农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农牧业目标任务。

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9元,农牧民收入再创新高。增长16.9%畜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0.85亿元,增长9.3%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68.3%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显著,全年争取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8亿元,52个整村推进项目投资量和建设质量较往年有了明显提高,全年共有1.09万人脱贫。林业、草原湿地维护进一步加强。完成了黄河首曲省级自热维护区晋升部级维护区的申报工作,有望年内批复,森林草原生态维护力度不时加强,全年未发生重特大草原森林火灾。特色种植业发展初具规模,全粮食总产达到8.5万吨,建成优质青稞高产示范田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85%完成藏中药材种植9万亩,推广杂交油菜5.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800座、塑料大棚200座,完成投资4600万元。农牧村水利电力建设取得新进展。解决了162个自然村7816户4万人以及108座寺院僧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牧区节水灌溉3350亩。过去的一年,全农牧业农牧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坚持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切实做好年农牧业农牧村工作。

也是全力实施州委“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农牧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州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及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坚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牧业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主线,全力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突出抓好草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统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突出抓好农牧村水利事业,强化农机供销工作,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大生态环境维护力度,坚持深化农牧村改革,努力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继续增收、农牧村社会和谐稳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0元以上,增长15%以上,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平均水平。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为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拓展新领域,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着眼点放在开辟新途径。培育新的增长点上,巩固农牧民收入基本面,拓宽农牧民收入增长面,强化农牧民收入扶持面,加快构建继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继续增加第一产业收入。全力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依托牦牛、藏羊等特色产品的价格优势和市场空间,充分挖掘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牧业,拓展农牧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藏中药材、特色林果、山野珍品等地方性特色产品,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补充。完善农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农畜产品价格关系,确保好品质能卖上好价钱,坚持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继续走高,实现增产增收。二是明显增加二、三产业收入。充分认识流通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对拉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对牦牛藏羊产品的定位,肉、乳等主产品重点在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生产中高档牦牛、藏羊产品,皮、毛、骨、血、绒等副产品加工特别是生化制品研发上要有实质性进展。积极发展以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积极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休闲观光农牧林业,进一步拓宽劳务就业、职业就业和创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要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使农牧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三是不时增加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州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重点围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设施农业、农牧村服务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牧民守业、农牧村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把就地就近转移和有组织的外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牧民就业领域和层次。积极推进守业培训,以守业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其在农牧民增收中的作用。四是积极增加财富性收入。盘活农牧村资产,让更多农牧民拥有财富性收入。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个新情况,以往农牧民群众收入的构成要素中,还有一项是转移性收入,这一项也是州近几年农牧民收入增幅中拉动比较好的一项,去年转移性收入人均达到500多元,特别是舟曲县“5?12灾后重建以来,转移性收入对拉动农牧民收入的贡献非常大,但从今年起,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转移性收入不能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要素。因此,今年完成农牧民增收任务的压力非常大,各县市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到这一不利因素,及早算好帐,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确保完成增收任务,收入能否完成是检验我三农”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最终结果。

(二)全力抓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原试点村的巩固完善和查漏补缺。

从总体上讲,回顾总结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制约,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回头看”巩固完善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很多任务指标还存在不能达产达标的问题,因此,通过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后,州委州政府决定,今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前二年试点村的巩固完善和整改上,今年不再大量增加试点村。今年关于试点村的工作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267个试点村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改完善;二是把今年新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中不是原试点村的49个村确定为今年的新增试点村。针对这些试点村存在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我提四点要求:一要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首先要在牦牛、藏羊、犏牛繁育带和犏雌牛养殖带以联户牧场为纽带,第一步,严格依照联户牧场的规范组建联户牧场,牧场规模可大可小,但必须达到全覆盖,为组建专业合作社打下基础。第二步,以村民小组为单元,严格按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把联户牧场的牧户全部吸纳为社员。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家庭生产经营变成统一生产销售、联合组团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其有规模优势,能联合起来直接面对交易市场和加工企业。另一方面,成立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第三步以行政村为单元组团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引导所有合作社加入到联合社,进一步做大合作经济组织。根据省上安排,要开展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要求所有专业合作社要全部达到县级示范社标准,州上将出台州级示范社和联户牧场具体规范,各县市要积极创建完成20%州级示范社,州上从州级示范社中择优推荐20%申报省级示范社,州上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创建州级以上示范社的补助,达不到州上标准的不予扶持。二要确保完成联户牧场的主要任务。完成创立了联户牧场和专业合作社的3个繁育带的主要任务有4项:1上半年要完成畜种畜群结构调整,牦牛繁育带畜种结构中牦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藏羊繁育带畜种结构中藏羊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畜群结构中能繁母牛和能繁母羊的比例要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2上半年要完成优质种公畜的配送交换任务。3转变生产方式的重点是冬春季圈养补饲,圈养补饲首先要建暖棚,其次要种植饲草料,半人工刈割草场要达到户均120亩以上,圈滩种草户均5亩以上,采用燕麦和箭舌豌豆混播,种植的牧草秋季要收割贮藏,圈滩暖棚也要充分利用,种植饲草料,多方贮藏冬春圈养补饲所需的饲草料,由于受暖棚和饲草料不足的限制,冬春季圈养补饲的牲畜应该以能繁母畜为主,因此要加大其它牲畜的出栏和杂畜淘汰力度。4要明确认识牦牛是优质肉牛,而不是优质奶牛,繁育户的能繁母牛应严格禁止挤奶,确保牛犊快速生长发育。只有推行牦雌牛不挤奶,才干推广牦牛30月龄出栏,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育肥产业带试点村要突出整改养殖小区经营不善、暖棚圈舍质量不高、退粮还草面积不够、农机具配备数量缺乏等基础工作欠帐较多的问题,着力整改冬春季短期育肥、有棚无畜、有畜无草、杂畜淘汰工作不够完全,草产业带“村村有任务,年年种牧草,户户种一点”分散种植的主动局面。今年年底考核这些“回头看”试点村时,不论繁育带还是育肥带,如果还没有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那么我将毫不客气的实行“一票否决”三是以适用科技效果的推广普及为载体,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就草原牧区来讲,畜牧业效益中饲草料、管理、品种分别占45%30%25%份额,无论是圈养补饲还是育肥,都要求我除了继续搞好原有的繁育带冬春圈养补饲、育肥带冬春季短期育肥均衡出栏、牦牛不挤奶30月龄出栏、藏羊12月龄出栏等一些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外,还要在试点村研究推广一些新的先进生产措施,如远缘杂交、液体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工厂化育肥等。州牧研所在繁育带、育肥带分别开展了牦牛、藏羊圈养补饲和短期育肥试验,实验数据标明,效果比较明显,今年州农牧局要牵头组织州县科技人员认真总结推广,特别是对牦牛藏羊的生长机理、饲养管理、生产规范、产品定位、产品开发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必需拿出一整套科学结论和推广方案。四是以种公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抓好种质资源维护和扩繁工作。牲畜良种化水平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今年要切实加强种公畜基地建设,上半年要全面完成州级种公畜基地财政供给制改制工作,确保将管理人员和职工纳入全额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依照规范化种畜场建设的要求搞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好年度计划方案,具体任务责任书已有明确要求。大峪、柏林两个种公畜基地要全面调整畜群结构,调整为优质犏雌牛繁育基地,这两个基地上半年要完成优质黄种公牛的引进工作,从今年起不再承担种公牛的繁育配送任务,全力以赴扩繁优质犏牛(犏雌牛)解决育肥带和奶牛产业带畜源短缺问题。犏雌牛养殖带上半年要引进优质牦公牛和牦牛冻精,重点以牦牛冻精人工受精为主,全面淘汰现有黄种公牛,全力生产培育产肉量相对较高、具有牦牛肉品质的牦尕力巴,夏河藏羊繁育带要重点完成以欧拉羊提纯复壮甘加羊,提高个体产肉性能。为了加快畜种改良步伐,鼓励基地和牧户加大优质种公畜选育力度,今年要组织开展一次全优质种公畜大赛,有关县市和部门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

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甘南牦牛、藏羊资源分布在特定的区域。不易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都是特色和优势。但在草畜产品加工方面,现在企业也有三十几家,实际上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肉、乳等主产品,对产品的定位还不清楚,副产品加工方面几乎是空白,饲草料加工更是严重滞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草畜产品加工企业。抓好现有企业的基础上,依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内争取在夏河、合作、玛曲等县市启动实施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评审通过《甘南州牦牛、藏羊产业发展规划》今后我所有的项目都要按新修编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来实施。州农牧局要积极主动协调经信委、招商局等有关部门,按新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论证,做好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向上争取一批项目,向外推介一批项目。要适时外出考察,积极引进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办厂。今年要在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招商引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工业时代,地球上除了北极、南极,只有青藏高原是第三块净土,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牦牛、藏羊有很多独特的功效,只是人们现在还没有认识清楚,没能开发出来,现已有不少客商对我州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只要做好基础工作,招商引资上将会大有所为。二是抓好流通体系建设,使农牧民从流通环节分享更多的收益。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上,玛曲、合作、临潭等县市已运行的比较规范,也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今年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防疫、牲畜运销绿色通道等配套服务,规范收费规范,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其他县要依照方便交易、服务生产的原则,县城或中心乡镇,建立和完善酥油、曲拉、皮毛等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饲料、牲畜用盐等生产资料市场,全方位服务牦牛、藏羊产业。为实现鲜奶的稳定供给,年内州县共同扶持州燎原乳业公司在奶牛产业带的重点村都设立标准的固定收奶站,方便群众出售鲜奶,并要制定维护价格,确保群众利益。三是做好农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价格支持。要在继续办好州、县市农畜产品价格信息中心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农畜产品价格信息走势的分析预测和研判,做好价格信息的定期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报纸电台、12316三农服务热线”以及简报等形式,及时向农牧民提供价格信息服务,确保我州特色农畜产品不只养得好、种得好,而且卖得了卖得好。四是加大科技服务,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为了进一步加大科技服务和指导工作力度,参照去年以来“千名干部下基层”做法和经验,决定从今年起组织“全农牧林科技服务月”活动,集中一个月左右时间。组织州县乡农牧、林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及下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围绕一特四化试点村、养殖小区(场)种畜基地、青稞基地、药材种植、沼气建设、日光温室等重点工作和重大建设项目,采取包村蹲点、进村入户、驻场包棚、定向服务、挂牌服务等方式,大力推广幼稚的农牧业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效果转化,服务农牧民增收。五是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整合,着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使我州牦牛、藏羊产业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原“一特四化”规划的基础上,目前正在修编甘南州牦牛、藏羊、河曲马、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服从这一规划,谋划建立项目库,全上下在产业发展上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有关农牧业建设项目、资金都要围绕规划谋项目、抓项目、跑项目,促进我州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发挥比较优势。

决不能放弃发展其它区域性产业,做强战略性主导产业。不能顾此失彼,谋划发展指导工作要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州优质青稞、杂交油菜、温室蔬菜、藏中药材种植在一定区域内,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局部,要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一目标,着力推进设施蔬菜、油菜、藏中药材、青稞等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确保农牧民增收每年都有新提高,有关县市要确保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但在发展模式上要有所突破,要按照种草(秸秆利用)育肥牛羊—牲畜粪便—沼气池(沼液)大棚蔬菜的循环利用,农牧互补一特四化”试点村和整村推进村推行养殖小区、沼气池、蔬菜大棚“三位一体”循环农牧业示范点,除玛曲外,其余七县市要至少建设集中联合10户以上的循环农牧业示范基地(村、组)2个以上,要做到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重点扶持。必需扭转领导下乡没有看点,群众学习没有样板,工作没有亮点的落后尴尬局面。今年要建设高产优质青稞生产基地15万亩和杂交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舟曲、卓尼、临潭、迭部、夏河、合作、碌曲等县市新建蔬菜日光温室(大棚)1500座,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四县种植藏中药材10万亩,除玛曲外的七县市年内建设户用沼气3400口,积极引导农牧民综合利用沼渣、沼液,以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积极探索发展高原特色经济林果业、种苗产业、山野珍品开发和水产养殖业等,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五)狠抓草原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维护工作。

全省全国生态平安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一是抓好草原耕地维护与建设。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全面完成牧区草场承包完善和半农半牧区草场承包到户工作,同时做好七县一市草原面积调查核实,为落实草原生态维护补助奖励政策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依法加强我州耕地质量管理,有耕地的县市要尽快制定耕地质量维护和建设规划,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方法,以切实提高耕地肥力。二是认真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国家公益林维护建设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年天保工程封山育林4.9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95万亩,认真落实739万亩天然林、重点公益林维护建设任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及技能培训、农村能源建设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600户。尽快编制完成《甘南州林地维护利用规划》为我州林地维护提供依据。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年内完成全义务植树200万株,面积1.55万亩,协调落实白龙江林管局义务植树6万亩。全面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维护二期工程,加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维护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维护知识宣传。年内完成黄河首曲省级自然维护区申报、晋升部级维护区的工作。严厉打击滥杀野生动物,乱砍森林植被及破坏湿地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平安,维护生态平衡。

(六)统筹抓好扶贫攻坚工作。

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在州的重要地位和对贫困群众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已将我州整体纳入特殊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调整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着力实现“三大转变”即坚持到户政策,由分户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转变;坚持整村推进,向特困片带的连片开发、整体推进转变;坚持解决温饱优先,由单一解决温饱问题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今年要结合“四个片区”黄河片区、大夏河片区、洮河片区、白龙江片区)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扶贫大会战”规划,同步抓好舟曲、合作等6县市省级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以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缩小发展差别为目标,以解决温饱,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农牧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抓好连片开发扶贫、产业扶贫等“八项扶贫工程”安排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4个,覆盖300个自然村。继续抓好夏河县省级新农牧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和临潭县部级“连片开发”试点,巩固开发式扶贫与最低生活保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效果,运用试点效果,制定扶持政策,实行“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确保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全覆盖。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两轮”驱动。进一步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面,确保互助资金使用高效、平安。积极引导互助资金入股畜牧业担保公司,撬动金融资本,联合做大放贷资金。抓好各项扶贫培训工作和劳务移民工作,做好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联系协调工作。确保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平均水平,实现2万人脱贫。

(七)进一步加强农牧村水利改革和发展。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今年中央1号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水利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维护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快发展民生水利,全力解决农牧民人畜“吃水难”困难。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平安工程建设与管理,全8县市79乡镇227村实施155处农牧村饮水平安工程,解决6.4万人的农牧村饮水平安问题。争取实施3个干旱草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新增草场灌溉面积约6000亩。二是全面推进水利改革,不时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取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纳污总量控制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八)切实加大农牧业防灾减灾力度。

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一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完善兽医体制改革,当前要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兽医执业制度规范兽医诊疗行为,积极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机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政、业务双轨责任制和防疫经费,强化综合防控措施,重点抓好免疫、监测、扑杀三个主要环节,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耳标佩带率,严防外源性疫情的传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平安。二是加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继续加大重大病虫鼠害监测力度,特别是设施农业蔬菜大棚病虫害和草原鼠虫害防控,大力推广生物治理措施,认真实施黄河重要水源鼠虫害治理项目,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坚决遏制重大病虫鼠害的传达流行。三是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做好饲草料和其它防灾物资应急储藏,不时提高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牧业灾变规律研究,建立完善农牧业灾害应急处置、灾害救助等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救灾扶持资金,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措施。切实做好农机、渔业和草原森林防火等农牧业平安生产工作。四是认真抓好舟曲灾后农牧林业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依照省政府制定的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案》抓好生态修复、农牧林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早日开工建设,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九)坚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

坚持标木兼治,依托我州牦牛藏羊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资源优势。一手抓执法监督,一手抓规范化生产。一是积极推动规范化生产基地创立。大力推进农牧业规范化,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平安规范休系和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从开展生态灭鼠、推广藏中药材、生物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等环节入手,营造有机食品的草场、水源、空气等产地环境,建立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把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规范化生产的轨道。强化农牧业品牌建设,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为抓手,组织开展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联户牧场和规范化设施蔬菜大棚创建活动,整乡整县推进农畜产品规范化生产,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二是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平安执法监管。深化农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推行农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评估。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防止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尽快成立“甘南州农牧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促进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质量平安管理,实现“从产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平安监控,要严厉查处私屠滥宰、未经检疫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和以种公畜肉冒充优质肉、山羊肉冒充绵羊肉、黄牛肉冒充牦牛肉等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全力维护我州优质牛羊肉品牌品质。年内由州农牧局牵头组织物价、质监、工商、食品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维护我州牦牛、藏羊为主的优质品牌、名优特产品优质优价的有关规定,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规范价格市场。三是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体系建设。依照加强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全面构建州、县、乡三级农畜产品监测监管网络。加强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组织完成农畜产品质量平安例行监测,针对单薄环节和不安全因素,集中进行整改,不时提高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平安应急机制,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十)不时深化农牧村改革。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3

关键词:畜牧;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85-1

1 畜牧业产业化是来源于农业产业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对畜牧业的主导产业、重点产品按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的要求,实行多种形式与层次的优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头产业实体,以实现产业区域化、组织集团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效益最大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

畜牧产业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就是生产专业化。畜牧业生产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含义:从整体上讲,畜牧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区专业化;由于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商品化,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部门专业化和农场专业化;畜牧业部门和农场专业化的长远发展,把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艺阶段分成多个专项生产,推动了畜牧业生产工艺专业化。

畜牧业生产专业化在这三个基本层次上的发展,使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运用成为可能,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产业化经营形式应运而生,出现了产供销或牧工商等畜牧业经营的一体化格局。畜牧业是中心和基础,但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大都是非畜牧经济部门。实践证明,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方式,产业群体中各个步骤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2 畜牧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率先形成产业化格局,组织各类畜牧合作组织带动农户

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发展,制定畜牧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大畜牧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主动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推动畜牧产业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3 畜牧产业化调查研究方式

畜牧产业突出重点是规模养殖比重加大,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饲养品种由以猪、鸡为主向肉牛、肉羊、奶畜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畜发展。各地大抓牧草产业和秸秆综合开发,稳定和适度压缩猪、鸡生产,以优质畜产品开发和特色养殖为切入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活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黄金玉米带”的中部,饲草资源丰富,品种资源丰富,群众养殖基础好,发展畜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调查统计,全省现有各种畜禽品种达百余种,其中马、驴共6个品种,牛10个品种,羊13个品种,猪12个品种,家禽类共计20个品种,兔8个品种,蜂10个品种,地方品种及培育的优良品种有20多个。这些畜禽品种资源,对我省畜牧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畜牧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尽管畜牧业纵向比较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4.1 产业定位不准,尚未形成有效领导管理体系 许多地方对发展畜牧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畜牧产业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缺乏必要的发展措施和长远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4.2 农民发展畜牧产业意识不强,养殖规模较小 吉林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长期以来,农民把畜牧业做为家庭第二产业,只是利用空余时间,空余房舍,剩余农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对市场规律和生产技术的把握,不敢大量投入扩大生产规模。

4.3 良种推广速度较慢,生产水平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养殖管理,农民对优良品种和杂交的认识不足,导致品种改良进度迂缓。

4.4 缺乏规模大并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我省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滞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以活畜和原料形式外销,利润严重流失。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4.5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畜牧业的发展在于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只有规模大,才有科技的需求,农民才有主动性。目前,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畜牧业的重要,又缺乏对畜牧业技术的有效掌握,顾虑较大,这就要求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保障。

4.6 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多数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是传统的集市贸易。现有的活畜交易市场,规范程度较差,功能不全,只是初级市场。

4.7 基础建设落后,影响了畜牧产业化的历程 饲草青贮、加工、储备、氨化设施简陋,能力缺乏,饲料工业和畜产品加工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不够。

要优化发展环境。各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营造先天良好的环境。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执法监督,要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吉林省畜牧业产业化快速、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匡宗武,孙立荣.适应新形势 促进畜牧业“四个转化”[J].湖南农业, 2000,(02).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XX县畜牧产业发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在市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县把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来抓,着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百万头商品猪基地县建设工程,全县畜牧产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一是规模养殖蓬勃兴起。全县规模养殖逐步占据畜牧业发展主导地位,在今年生猪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全县新建生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11个,其中万头场4个,全县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累计达到104个。已发展产业联盟场4个,正在衔接有意向加盟场12个。二是生猪良繁体系基本完备。着力健全县、镇、村三级良繁网络体系,全县22个镇建设生猪人工授精站38个、输精点215个,建成50头以上良繁场109个。全县存栏能繁母猪7.5万头,存栏种公猪2760头。养殖大户自繁自育率达到90%,良种率达到100%。三是林下养殖方兴未艾。以林下特禽养殖、林下养羊为重点的林下养殖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了城关南黑山、赤岩鑫绿林、构元群旺10万羽以上规模林下养鸡示范点,麻坪五龙山、神河丰家岭等存栏300只以上林下养羊示范场5处。四是畜牧业安全保障有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到位,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近年来,全县未出现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城乡居民的肉蛋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五是养殖规模不断壮大。20__年生猪出栏106.8万头、存栏58.1万头;肉类总产8.55万吨、禽蛋产量0.428万吨,畜牧产值达16.8亿元,牧业增加值9.24亿元。今年上半年采取得力措施,着力克服生猪市场疲软和H7N9疫病影响,全县生猪饲养量120.3万头,出栏60.5万头,预计牧业产值可达9亿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严标准。科学规划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按照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研,统筹编制畜牧产业发展、养殖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突出种养结合,圈沼配套,“畜、沼、园”循环发展,深入开展标准化创建,引领畜牧养殖场高标准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循环化、生态化、科学化发展。

二、抓基地,扩规模。产业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在重点抓好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巩固提升实施的生猪“十百千万工程”,围绕畜牧重点镇,扎实推进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确保了畜牧总量持续增长。全县已建成城关、甘溪和金寨等强镇8个,建设强村170个,其中万头村3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年出栏百头以上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场(户)4300个,循环经济示范户2.5万余户。

三、抓监管,保安全。动物疫病防控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把重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制定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XX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免疫工作实现了常态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全县重大动物强制免疫率、挂标率和建档率多年达国家要求标准以上。严格按照“六条禁令”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从严查处销毁不合格肉品和假劣兽药,严厉查处打击整治“瘦肉精”等添加剂行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净化了畜禽市场、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四、抓龙头,强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畜牧产业发展。我们把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做强畜牧产业的核心举措来抓,积极招商引资,强化配套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壮大畜牧龙头企业。目前,润农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正在加紧衔接中;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按照市级创建标准,已有15个达到要求;全县建设畜牧专业合作社34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机制日益成熟。

五、抓服务,提质量。优质的服务是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我们通过健全体系,积极履职,加强指导,创新服务,不断提升指导服务畜牧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县设立了22个镇畜牧兽医站、镇农产品监管站和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以及四个区域农业推广站,畜牧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积极推行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及畜牧干部“一联三”等贴近实际的工作方法,强化对畜牧产业发展的技术帮扶。开展镇领导、包村干部、重点村干部、养殖户分级培训,提高干部抓畜牧产业的能力,提升养殖户的经营水平。紧抓畜牧业发展后继人才培育,依托“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教育,今年已完成畜牧职业农民培育108人。

六、抓机制,促发展。完善科学的推进机制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县政府成立了畜牧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发改等1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二是强化考核督查,县上把畜牧产业作为对镇的重要考核指标,设立畜牧产业建设单项奖,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县上制定规范农业产业及新农村建设等用地管理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畜牧产业建设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用地对待,减免一切费用,手续从简;对外来投资者实行一事一议、特

事特办,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每年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加大信贷投入,整合捆绑项目投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5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6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自1980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是草学会最早成立的分会之一。本次会议围绕“饲草饲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饲草饲料栽培管理理论与技术”、“饲草加工、调制及转化利用”、“家庭农场、饲草产业化及社会经济问题”等主题开展了讨论。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饲料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业务管理的领导、专家、企业家、生产者、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院长徐安凯研究员主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赵玉民副院长、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张国华副局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中国草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王教授及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定日新处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郭中校处长应邀出席了会议。

与会期间,国家牧草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甘肃农业大学师尚礼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与兽医研究所李向林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草原所孙启忠研究员、四川省草原工作站站长张新跃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沈益新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王成章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周青平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等分别就“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苜蓿的秋眠性及其利用”、“苜蓿根颈芽发育与草产量的关系”、“苜蓿施肥研究进展”、“苜蓿越冬性及我国苜蓿产业”、“南方牧草种植系统研究”、“稻草饲用品质与青贮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燕麦饲草的高产栽培技术”等我国当前牧草饲料科技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大会特约报告。

大会还交流了“北方苜蓿品种营养价值比较研究”、“牧草脂肪组成及对家禽影响”、“牧草施肥量改良公式”、“非粮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多功能呼吸测热装置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菊苣菊粉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7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8

为扎实推进全县畜牧产业化建设,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现就年畜牧产业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户万元增收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作支撑,龙头来带动,以草食牲畜和林下养殖为重点,强力实施畜禽品牌战略,继续坚持“突破牛羊,稳定生猪,壮大家禽,发展蜂业,扩大加工,强化防疫”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生猪饲养量186万头,出栏115万头;牛饲养量26万头,出栏5.8万头,雪龙黑牛杂交改良1万头;山羊饲养量115万只,出栏62万只;家禽饲养量1200万只,出栏1000万只;存栏蜜蜂5.5万群,年内新增和改扩建适度规模养殖户5050户,实现畜牧产值16.8亿元。确保无规模性动物重大疫病发生,全县清净无疫。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将畜牧产业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同规划、共部署,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实施雪龙黑牛产业化建设项目,集中建设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年内重抓雪龙黑牛产业发展重点乡镇10个,新建各类畜禽养殖示范小区30个。围绕“牛、羊、鸡”三朵金花和“猪、鸭、蜂”三大产业,抓好县级示范点建设。

(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畜禽品种改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范化种畜禽场和以猪、牛、羊为重点的人工改配站(点)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仪器设备、加强技术指导管理,提高供种能力,不断推进畜禽良种化、供种本地化进程。年内建成生猪二级扩繁场4个,生猪供精中心1个,山羊二级扩繁场5个,种牛场1个,种鸭场1个,新建猪、牛标准化人工改配站(点)10个。

(三)实施品牌兴牧战略,抓好遗传资源保护。做好“全国山羊优势区域优势县”、“生猪调出大县”、“酉州乌羊及麻旺鸭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雪龙黑牛产业发展”四大文章,大力提升畜产品品质,加强包装和宣传,发展一批名、特、优产品,走品牌兴牧之路。加强与市畜科院的合作,建设好畜科院武陵分院,对我县部级畜禽遗传资源“酉州乌羊”和“麻旺鸭”进行系统研发,加强资源保护区建设和采取胚胎移植等方式保种扩繁,建立保种场、纯繁户、生产场(户)三位一体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模式,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加强与大连雪龙产业集团的协作,大力发展雪龙黑牛产业化建设,建成优质、高端牛肉品牌。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创建申报,完成“酉州乌羊”、“麻旺鸭”地方标准的评审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加大对乡镇畜牧站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畜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宣传,让广大养殖户自觉接受和使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加快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良种、良法、良料、良管入手,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努力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利用重庆市畜科院专业技术优势认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五)实施种草养畜,建设节粮型畜牧经济。重抓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大力实施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加快草畜配套发展步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饲草青贮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建设节粮型畜牧经济。

(六)发展林下养殖,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紧紧围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推行林禽、林羊、林牛、林蜂等林下养殖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年内实现新增林下养鸡出栏300万只,新增林下种草养羊出栏5万只、养牛出栏0.5万头,实现林下养殖户均增收300元,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禽、林畜”立体经济模式。

(七)强化动物防疫,构筑安全屏障。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首长负责制,制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预警预报工作,逐级落实防控责任制,实行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管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安全监控和整治,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细化职责。各乡镇和县畜牧产业化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结合各单位、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认真贯彻落实。

(二)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县畜牧主管部门严格按照职能职责,切实搞好畜牧生产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相关的物资调运和供应,做好畜牧养殖项目申报,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努力做好畜禽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动物疫病防治、科研课题、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基础建设,健全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完善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配齐设施设备,提升硬件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动物疫情监测和诊断水平,提高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防疫网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