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8篇

时间:2023-10-07 08:47:39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1

摘 要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本文试图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以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增加课余训练竞赛的内容和交流机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大学 公共体育教育

一、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体育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长期以来,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重视体育技术技能教学,而忽视体育文化教育的问题。学生对目前的主流体育文化,如奥林匹克文化、西方竞技运动文化等的认识尚且肤浅,对处于非主流地位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公共体育教学中对理论课的授课时数有所要求,但为什么其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笔者认为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体育教育的边缘化和异化造成的。体育是唯一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学习科目,但是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却非常浅薄,甚至不知道体育也是一种文化。所谓受到重视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带来的却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普遍下降。肥胖、“三高”、各种恶性疾病的频发和低龄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该如何改变现有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必须通过体育文化的切实普及和传播,来唤起广大学生的觉醒,使他们真正自愿地接受体育教育。

(二)学生尚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的便利滋养了人们的惰性,体力劳动的减少使人们的肢体活动能力下降,种类繁多的休闲娱乐方式使人们眼花缭乱。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电脑、网络、手机等媒介占用,对此过于依赖,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在公共体育课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成为体育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科学锻炼身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另外,在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规范化的同时,也产生了缺乏新意的弊端

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已经相对规范。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普遍开设的科目是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另外还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较为普遍,如武术、毽球等。以前作为必修课的田径项目,由于锻炼过程枯燥乏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定向运动等项目所取代。由此可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要想不断的发展进步,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和民族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相对普及,比如在我国藏族聚居地学校,就较多地开展一些具有藏族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诸如大象拔河、藏式摔跤等。那么,这些深受少数民族学生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可能融入到非民族地区的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中,让更多的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所了解、产生兴趣、从中受益。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作用

(一)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明在产生剧烈冲击的同时,也发生了融合,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源自古希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冲破地域界限,成为全世界人民认可的体育文化。日本国术柔道在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19世纪后半叶,起源于英国的乒乓球运动,如今被中国人民誉为“国球”。同样起源于英国的羽毛球运动,在中国也得到广泛的开展,且竞技水平世界一流。目前的民族体育文化,也许将来就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但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在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发展弘扬。大学校园是文化知识的熔炉,是继承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良好载体。

(二)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资源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其中花炮、射弩、陀螺、毽球、武术、押加、高脚竞速、珍珠球、蹴球、龙舟、秋千、板鞋竞速、木球、民族式摔跤和马术,共十五个项目经过挖掘整理,制定竞赛规则,最终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目前,毽球和武术已经被很多学校列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陀螺、珍珠球、蹴球、板鞋竞速等项目也已经在民族院校等学校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丰富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资源,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增加课余训练竞赛的内容和交流机会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主要包括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各种单项赛事。参赛运动员包括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选手,其中在校学生是各类比赛的主力军。2008年12月,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命名了四所高校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其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被设立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木球项目和蹴球项目训练基地、华南师范大学为板鞋竞速项目和高脚竞速项目训练基地、广州大学为毽球项目训练基地、广州体育学院为珍珠球项目训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竞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同时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极大的宣传,丰富了学校体育工作内容。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增加专业人才数量,提高业务水平

作为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多集中于武术专业,其他项目的专业人才匮乏。专业人才数量的不足,造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发展的步伐缓慢,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现有人才业务水平层次不齐,接受专业培训进修的机会有限,水平亟待提高。

(二)选择和改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严谨的理论论证,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毽球、武术、珍珠球、蹴球、陀螺、板鞋竞速和民族健身操。其中在板鞋竞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项目具有技术构成简单,易于开展的优点,但如果作为一门课,开设一学期的话,显得授课内容不够充实,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其作为游戏,在其他项目体育课的准备或结束阶段组织进行,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使此项目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展。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0SKY030)。

参考文献:

[1] 王南童.体育课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193-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97

[本刊网址]http://

一、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康巴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包含四川甘孜州全境,阿坝州、凉山州部分地区,青海玉树自治州,云南迪庆和昌都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恶劣,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许多体育项目已初具雏形,如抱石、骑马射箭等。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经过人们不断的实践和演变发展而来。许多项目都是与日常生活和民族习惯息息相关的,比如竞技类的马术、射击、赛牦牛、押加、抱石头、赛马等;表演类的丢窝窝、套转头、踢毽子等;还有健身类的跳神、转山、转经轮、藏舞、锅庄等等,其形式多样化、简单化、民族化,易于推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具备一定的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除了四年一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人们很难从大众传媒中观赏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康巴地区各地方并没有形成有届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只有省级的民运会,各地区为了参加比赛而临时组队,没有系统的、规范的、固定的、长期性的组织训练机构,学校也未见开展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对其他体育来说,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度普遍较差,参与度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淡薄。

二、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从失去群众参与基础、外来体育的冲击、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宣传推广和投入不够、国家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竞赛体系不健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失去群众参与基础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核心是市场需要,任何体育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祖辈相传、历史悠久。通过调查发现,各民族地区选择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的群众非常少,人们的参与度非常低,表演类项目仅在局部地区的节庆日,大家聚在一起会以集体舞蹈的形式进行欢庆,比如锅庄等,绝大部分群众还是选择了现代、时尚化的锻炼方式,比如瑜伽、广场舞、健身操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人们往往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运行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不便于开展,比如:花炮运动、板鞋、木球、龙舟、马术、射弩、珍珠球等运动项目,即时群众喜欢,但参与难度大、场地设施不全面、组织困难、技术含量高等因素,都在无形中阻碍了人们的参与选择,从而也制约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长此以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终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外来体育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再不是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同世界人民的沟通学习交流,信息化的大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体育方面,社会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产生了不同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特点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强调竞争是其主要核心所在,与我国传统的礼仁体育产生了严重冲突。随着西方体育的不断传人,对我国体育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为适应国际体育的需要,我国的传统体育思想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国家大力发展国际体育竞赛项目,从历史性的0奖牌突破,到如今的体育强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在体育方面走过了一段艰辛又不平凡的路。

外来体育的深入,突出的竞争性、超越性、观赏性优势,占据了我国的很大的市场和空间(比如:NBA、世界杯、拳击、跆拳道等),人们关注度更倾向于西方体育,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然而,在诸多的奥运项目中,没有一项属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努力的追赶,在发展国际体育的同时,如何保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大家思考。

(三)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人才资源缺乏

康巴地区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人才资源状况相对当其他体育项目(主要以奥运会比赛项目)而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主要体现在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管理的部门不专一,大都是兼容其他竞赛科、社会体育等体育管理部门,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包含其中,未单独成立专职管理部门,无形中削弱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和重视程度。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职教练非常缺乏,教练不专业、不专职,往往是从事与之相关的体育项目,加以简单培训学习,在有比赛需要时,临时抽调任其教练参与选拔训练,例如:从事篮球专业的临时任命珍珠球教练,从事短跑项目训练的临时任命高脚竞速和板鞋项目教练等等,有的地区则是在有比赛需要时,便召回有从事经验而现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临时担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练。有部分地区和部分项目保持有系统稳定的专业人才资源培养机制,利用竞技体校为代表的基础资源,长期稳定的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练专业、专职,训练系统化、专业化、长期化,但始终项目不全,原因有很多,比如新增项目时间短、场地器材缺乏、自愿参训运动员少、退役就业难等诸多影响因素。

总之,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人才培养力度,教练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现目前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人才资源缺乏的现状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四)宣传推广和投入不够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媒体的宣传推动优势或许起到决定性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受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欠发达的康巴地区,绝大多数牧区还未网络普及,人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对外界进行了解,在整个康巴地区,宣传都是各地的瓶颈,渠道少、关注度低,很多地方仍需要口传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和活动的推广,很难在藏区广泛宣传,无形中限制了人们的参与,同时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康巴地区的发展。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广博而深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文化的发展传承,都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经费的投入。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体育受多方面影响,发展现状很不乐观,甚至走向衰亡,要振兴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了深刻认识、分析原因、制定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外,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投入,比如:场馆的建设、科研的奖励、制度体制建设、从事人员的待遇、不同规模民运会的开展、专业运动员的学业就业等等,都需要足够资金的保驾护航下才能保障各个方案的顺利执行,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保证。

(五)国家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历史突破,世界纪录也以中国运动员的成绩而改写,许多外国同行来我国学习经验。然而我国的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体育,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康巴地区,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重心的偏移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实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世界纪录、没有世界冠军、没有奥运项目、没有世界观众的关注、没有至高的荣耀、没有高额的奖金,各地区没有专业的训练基地、没有具体培养体制、没有完善的竞赛体系等。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没有专业人才选拔体制,没有专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校平台,也就没有长久机制的地区代表队,制度的不完善,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体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认知性较差、参与少、关注度不高、整体发展落后的现状。专业人才资源缺乏、失去群众参与基础、外来体育的冲击、宣传推广和投入不够、国家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竞赛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要改变现状,建议地区职能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和竞赛体系;加大多渠道宣传力度;提高竞赛项目的竞技性和表演项目的健身性、体育性、民族性,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加大经费投入和场馆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进入课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教育模式;以全民健身活动为契机,大力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断培养、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变得更加健康和有生命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继武术、龙舟后,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茂林,余启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与优化途径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37-40

[2]张宝根,黄晓春.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44-48.

[3]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48-51.

[4]邹飞鹏.浅析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现状与发展策略[J].科教导刊,2010(35):159-160.

[5]冯宏鹏.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

[6]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3):165-170.

[7]芦平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99(2).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3

(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系,四川 康定 626001)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康巴藏区中学学校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藏民族传统体育在康巴藏区中学的开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未包含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学校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少量涉及外,学生难于在校期间接触到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学生对藏民族传统体育认知性差、参与少、对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学;开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97-03

康巴藏区为我国三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包括四川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以及果洛的部分地区,地区总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藏族人口108万余人,约占藏族总人口的25%,是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除藏族外,区内还有羌、彝、纳西、蒙、回、汉等10余个民族,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康巴藏区的核心位置,是以藏族为主体,藏、汉、彝、羌、回等22个民族,分为18个县,326个乡镇,2068个行政村,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万,是康巴藏区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坚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工作准则,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对促进康巴藏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加强各地区的联系,增进感情、促进民族团结、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对地区稳定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状况,落实“稳藏必先安康”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必要性.学校体育发展好坏、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状况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 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恶劣,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许多体育项目已初具雏形,如抱石、骑马射箭等.藏民族传统体育一直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保护和传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经过人们不断的实践和演变发展而来.许多项目都是与日常生活和民族习惯息息相关的,比如竞技类的马术、射击、赛牦牛、押加、抱石头、赛马等;表演类的丢窝窝、套转头、踢毽子等;还有健身类的跳神、转山、转经轮、藏舞、锅庄等等,其形式多样化、简单化、民族化,易于推广.

2 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

四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政府大力倡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强有力的举措,这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方式,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民族传统体育兴旺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振兴.在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在民族节日中才集中展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5月份的赛马节就是鲜明例子,马术、朵加、射击、赛牦牛、押加、赛马等绝大部分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在这个节日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藏区最传统的、最具民族特色的项目,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民族体育运动会,也没有建立健全的竞赛体系,相对国际体育项目来说,康巴藏区人们普遍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性差、关注度低、了解少,参与少.无论竞技项目还是表演项目,在参与锻炼时,绝大多数人群还是选择了更为普及的篮球、乒乓球等;老年人选择慢跑、快步走、广场舞、太极拳等;年轻女性更是倾向于健美操、有氧操、瑜伽等锻炼方式;儿童则是爱好穿着漂亮的服饰,喊着口号,学练时尚的跆拳道等等,这已是公众普遍认识和现实选择.

藏民族传统体育在康巴藏区并不普及,虽然有很多传统项目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文化、教育等功能,但始终未能推广,学校体育除少数高校和地方竞技体校有项目开展外,义务教育几乎没有开展任何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民族传统体育赖以存续的社会基础在逐渐丢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兴之路可见艰难.面对民族文化的逐步失落与消亡,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正视现状,科学的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功能,提升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寻求与新环境的适应.

3 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康巴藏区中学开展现状

3.1 落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体育项目

在康巴藏区,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特殊的地缘环境和资源匮乏影响,人才流失,教育的整体质量比较落后,学校体育建设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整个康巴藏区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完善的竞赛体系保障,在中学学校体育的开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体育项目.广西壮族的板鞋和投绣球、瑶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和打草球、侗族和壮族的抢花炮以及深受各民族喜爱的打陀螺、踢毽球、赛龙舟、武术以及舞龙舞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各地社区、学校、甚至乡村,得以广泛开展,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培养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不少项目也融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入课堂.云南省的射弩、陀螺,开展最为广泛,各地区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单赛项目,仅陀螺场地就有200多个,城市的几十块陀螺场地从早到晚都有人打陀螺,该项目作为人们首选的健身项目,早已列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之一.湖南的高脚竞速、蒙古的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当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代表,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已普及各级学校,盛行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独特性强,最为广泛开展的是藏式摔跤、押加、牧区的赛马、赛牦牛,但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康巴藏区没有定期举行的竞赛体系、没有专业的比赛场地、没有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没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没能得到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更没有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项目开展的社会资源极度缺乏.在康巴藏区的体育事业里,广泛开展的是国际体育项目,如篮球、田径等,学校体育由于专业人才易流失、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师资匮乏的制约,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开展正规的体育项目教学,中学体育同样受体育师资专业影响,以篮球、田径、足球项目为主,少数中学开展了乒乓球、排球、健美操等项目.总体来说,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学的开展现状,无论是政策制度、社会基础还是体育师资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体育项目.

3.2 体育课程未包含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校教育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需要建立学校教育的长效机制,把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深入课堂.

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民族性强,分为竞技性、娱乐性、表演性项目,有些项目受器材和场地的影响难以在学校开展,比如:赛马、赛牦牛、马球等,可以选择在场地上和器材上经济适用、简单易行的项目,如押加、朵加、北嘎、格吞、赛跑等进入学校.调查发现,没有一所中学学校把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学校的运动会和文艺活动中少量涉及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仅以表演性的锅庄为主.开展最为普遍的体育项目是篮球,条件好的个别学校拥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篮球场等,大部分学校的运动场是碳渣跑道且不标准,条件比较落后,即便如此,每所学校都拥有至少4个以上的篮球场,课余锻炼以篮球为主,学生非常喜好这项运动.在青海玉树最为普及的运动是足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竞技水平普遍高于其他藏区.

3.3 学生难于在校期间接触到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社会责任,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藏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藏民族传统体育要得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学校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需要藏区各级学校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广泛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康巴藏区,受藏民族传统体育整体发展落后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不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没有按时按质完成,藏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没有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没有专业的比赛场地、没有开展丰富的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于接触到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仅出现在文艺表演和民族节日中少量涉及,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4 学生对藏民族传统体育认知性差、参与少、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近现代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形成和发展的源头,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藏民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独特性、地域性特点,在藏区深受人们喜爱且普遍开展.调查发现,康巴藏区中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性普遍较差,参与少,除武术和押加相对参与度较高外,其他项目仅是听说过而已,大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无所知,对发源、流行、发展、传承于藏区的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情况依然很差,所了解的项目仅是看见过、听说过,真正参与过的项目极少,除在家乡民俗节日盛行开展的项目外,学生没有直接参与感知的机会.

受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影响,社会资源缺乏,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竞赛体系、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没有民族传统体育锻炼氛围,大多数中学生都集中居住在城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甚少,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兴趣性也不高.

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康巴藏区中学体育如此的开展现状,其原因有很多,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社会基础差、体育教师的专业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脱节、学生压力趋向、自身锻炼意识淡薄、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淡薄、家长意识趋向影响等,都严重阻碍了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和发展.

4 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校体育教育是振兴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教育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改变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学学校体育的开展现状,保障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政府职能部门应依附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东风,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坚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工作准则,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发展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增加场馆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突出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体育性、民族性,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建立健全竞赛体系,全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认知度,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源,为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把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进入课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在学校体育领域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保障教育的延续性,加强专业师资培养和场地建设,广泛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立更广泛的校园基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使藏民族传统体育变得更加健康和更有生命力,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全面推进康巴藏区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加强各地区的联系,增进感情、促进民族团结,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又提高了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对地区稳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会继锅庄之后,像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一样普及康巴藏区的每所学校,希望能继武术、龙舟后,有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参考文献:

〔1〕赵文韬.康巴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和体育教学调查[J].教育界,2010(14):57-58.

〔2〕杨爱华,李英,易定恩.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调查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12.

〔3〕赵静冬,陈宇红.关于少数民族体育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34-36.

〔4〕刘少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1-2.

〔5〕王晓飞,郭永红.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8-119,125.

〔6〕余万予,郑国华,朱小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28-30.

〔7〕陈兴亮,万德权,刘通.阿坝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50-52.

〔8〕杨秀芳.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舞戏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95-96.

〔9〕冯胜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方式和存在基础的特征调查与近30年内逐步现代化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462-1464.

〔10〕李中辉,张熙.邵阳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3-105.

〔11〕霍红,孙淑惠,王洪珅.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现状 对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是少数民族的历代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与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天文、历法、音乐、歌舞、饮食、服饰和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意识的个性表达,是广西少数民族同胞们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娱乐大众,锻炼身体,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影响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被慢慢淡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1 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节日带来了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各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这个舞台充分展示本民族的风俗文化。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民族特色,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这一周期性的活动,也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能够得以传承的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广西少数民族同胞们通过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团结。此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成百上千的游客及群众慕名而来,带动了广西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给这些行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广西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人民的领导机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体育运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广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方向渐渐偏向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而忽略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状况。缺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缺少了媒体的宣传,在外界的知名度也随之下降。没有了社会的关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缺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广西少数市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所存在的问题。

2.2 民众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关注

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开展得好,缺少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性是很难做到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同胞们为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开展的节日项目,其观众和参与者大多都是本民族村寨的成员,除了本民族的成员外,几乎没有人会自发的组织和参与。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危险性较大,平时村寨的轻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对本民族体育项目缺少必要的训练,处于安全的考虑,很少有人愿意出面组织训练和参加展演,久而久之,民众慢慢的失去了参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在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比赛规则、比赛形式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人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比赛形式闻所未闻,比赛规则更是一问三不知。不了解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比赛形式和规则的人大多不会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参与其中,对其深入研究。除了当地群众以外,外界人士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关注寥寥无几。缺少了各界人民群众的关注,就限制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受到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少数民族同胞节日庆典的一项内容,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同时也为各界人士展示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同胞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生产中演变而来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枯燥的劳动生产中寻找一些乐趣。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都不高,很难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目的、其竞技性与观赏性远远超过了民族传统体育,现在人们更喜欢在紧张刺激的比赛气氛中观看比赛。而在大众体育方面,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多种多样,锻炼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加,不只是单纯的强身健体那么简单。他们要求可以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舒缓压力,愉悦身心,还能够促进交流和团结协作。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运动形式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已经很难被现在的群众所接受,这也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原因。

2.4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宣传不足、推广不积极

经济条件的制约也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发展的状况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其他方面发展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注意力转向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所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体育活动开展得相对较好。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一切建设都以经济发展为主。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也随之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增添体育器材,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工作者的建设也受到了限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对外界宣传力度不足,很难提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推广不积极,造成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人逐渐减少,没有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景。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不足、推广不积极也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对策

3.1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观赏性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应该要在尊重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与现代社会的竞技体育相结合。不但要保留民俗文化的传统因素,还要顺应潮流,不断改进和完善,必须要经得住观众的选择。体育项目的精髓与魅力在于其具有竞技性。在现代体育形式的冲击下,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必须增加其竞技性。对那些竞技性相对较弱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进行科学整合与改造。科学地制定规范合理的比赛规则,使得比赛能够公平公正的举行,对提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技术动作完成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统一的评分标准,减少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随意性,这些都对提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有很大帮助。

3.2 简化比赛方法,加入娱乐元素,增加场地器材的建设

“气排球”之所风靡广西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气排球”项目比赛和健身用球轻而软,娱乐性、趣味性强,让群众对球的恐惧感消失,让群众在愉快欢乐气氛中进行比赛和锻炼,繁琐的比赛方法、复杂的比赛规则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让很多想参与其中的群众“望而却步”。对现有的少数民族项目进行科学的整合,根据全民健身民众的需求而简化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方法,统一比赛规则,降低一些比赛项目的危险系数,加入一些娱乐和趣味元素,这样一来,广西少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入门门槛就降低很多,参与其中的群众就会慢慢增加。在简化比赛方法使其更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修建一些实用场地方便少数民族项目的开展,研制一些物美价廉的民族体育器材,满足民众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要求,这些对广西少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3.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是发展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媒体,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采纳社会的意愿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参与的格局,不仅仅在民族传统节日阶段,平时也需要适当的组织一些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比赛,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慢慢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让一些有意义便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但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项目和比赛形式的兴趣,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运动中来。在学校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从众多参与者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学校有源源不断的生源作为基础,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也可以在这一基础的支持下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所以,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进入校园,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法。也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

3.4 努力创新,利用网络宣传与促销拉动产业升级,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转化,从而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飞跃。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发展区域经济,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富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进行追求,旅游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首要选择。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和广西的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握广西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项目的优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发展,要走以信息化为基础、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内涵,树立精品,在强化传统手段进行营销的同时,更需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以吸引广大的中外休闲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以拉动整个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升级。在发展广西少时经济的同时,也可以为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广西少数民族对外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发展好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不但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增添浓厚的民族气氛,丰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地的旅游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

参考文献:

[1] 何玉嘉.现代语境下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13

[2] (德)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小峰.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与思考[J].现代教企育业,2008(1):103-104

[4] 张冰松.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7,8(16)4.

[5]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 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013JGB293。

作者简介:

梁思捷,男,广西柳州人,1985年9月生,汉族,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5

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作为一个建立在多民族地区的石油企业,各族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油田开发的需要,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当今的员工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对少数民族员工而言,教育培训工作滞后,那么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牵制,所以提高少数民族员工的素质是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提升公司少数民族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技能素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二、推行少数民族员工培训的做法通过人力资源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员工的年龄、学历、技能等级等分布状况,通过这些指标对少数民族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开展专项培训,要从多方面入手:获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完善良好的培训环境、再加上员工自身的不懈的努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员工整体素质的最好平台。有了好的平台,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少数民族员工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清形势,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1.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企业形势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油田公司有许多倾向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因此,长久以来,部分少数民族员工思想中还有少数民族和汉族之分,他们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属于少数,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地区优惠政策,企业不论如何改革,效益提高大家共享,劣汰减员不会轮到自己身上,因此整天安于现状、高枕无忧,不去努力学文化、学技术。一旦有竞争上岗、班组优化组合等企业改革形式触及到个人利益,就无法面对现实、怨天尤人。面对企业现状,提高少数民族员工素质应该结合形势教育,激发少数民族员工忧患意识,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攻破汉语语言障碍,做到能说会写。要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多学好问、努力进取,才能提高自我整体素质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2.克服语言差异 摆脱制约因素

纵观企业现状,少数民族员工普遍存在着用“汉语”对话比较容易,但书写表达则比较困难。少数民族,尤其是读民族学校毕业的员工,让他们再学会汉语,双重负担使少数民族教育本身受制约。比如在培训教材问题上,没有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少数民族员工则希望有自己母语翻译的教材,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有一些技术名词是无法翻译的,所以翻译的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很好地用于少数民族员工的技术学习中,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员工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汉语读写、表达、理解能力,克服语言障碍。对于生活在多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员工来说,学汉语并不难,在企业中,各民族员工同工作共生活,时常有工作中亲如姐妹的“好对子”,生活中胜似亲人的好邻居,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只要做到在工作中“勤问”、在技术课上“勤学”、在生活中 “勤说”、“勤写”,长期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克服语言差异,达到双语都精通。

3.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

公司从提高少数民族员工的汉语水平入手,提倡岗位员工用汉语讲流程,班组记录添汉字、技术操作民汉交流,并充分利用民汉员工“结对子”,开展一帮一共同进步的活动,通过民汉员工在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勉励,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4.广泛参与竞赛 拓展技能视野

近年来,公司在开展少数民族员工专项培训的同时,还鼓励少数民族员工广泛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如汉语知识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旨在通过各项竞赛,锻炼少数民族员工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对他们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检验。通过参与各项技术比武活动,不但拓展了视野,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6

关键词:民族高师院校;田径运动会;改革;民族体育

一 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和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思想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大多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也不外乎田径、球类等项目,费时又费力,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子。在社会变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也日趋减弱。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有必要进行改革。

二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结合我院田径运动会的状况对有关专家、教师、运动员、观众进行调查,了解学院田径运动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大量文献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三 结果与分析

1 比赛项目的设置与体育课教学内容不相符。民族高师院校的田径运动会其项目的设置基本相同,都延续了竞技体育的模式,项目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高等等。而体育课教学则是主要围绕一些球类的基本技术、体操基本动作、素质测试和武术类的内容进行教学,基本没有涉及到田径比赛的所有项目,造成学生对田径竞技比赛项目的技术动作、技术要求、竞赛规则不了解。

2 项目设置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运动会是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窗口,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群体工作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是学生展示体育运动能力的大舞台,是全体学生的体育节日。但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学校运动会项目内容设置的偏差,不适合全体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质发展的需要,竞技性过强,技术难度过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伤害,几乎背离了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如:跨栏跑、三级跳远等,就一般学生而言,是很难达到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的。

3 竞赛规程的制定没有很好地贯彻全民健身的思想。由于比赛的项目多为竞技体育的比赛内容,因此竞赛规则的制定基本上采用竞技体育的形式,要求较高,执行规则严格,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竞赛规程做了许多的限制,如:每单位参赛运动员人数作了限制,个人报项的项次作了限制等等,造成各系大多数学生不能参加比赛,违背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场所,理应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学校体育竞赛的田径运动会,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都延续了竞技体育的模式(当然竞技运动项目中确有一些为学生所喜爱,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的内容,但是如果单纯将群体竞赛的内容局限于竞技项目),确实难以完全达到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4 比赛的形式、方法过于竞技化、专业化。传统的田径比赛延续了竞技体育的固定模式,运动员参加径赛先进行检录,然后预赛、复赛、决赛,田赛中前三次试跳(掷)结束,按照成绩选出前8名进行后三次试跳(掷),比赛中裁判员老套地按照规则组织比赛,缺乏灵活机动,再加上运动员缺少比赛经验,因而感到无所适从。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娱乐、趣味项目在高校运动会中也一直很少开展,这样必然会使运动会显得过分严肃而缺少热闹和欢乐。另外,学校运动会都保持和社会及各专业队的比赛的内容一致,形式评分标准相同,偏离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束缚了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影响了一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上因素,使学生产生了消极比赛的情绪。

5 裁判业务素质、业务水平低,工作效率差。民族高师院校运动会裁判员大都由体育专业的教师和部分学生共同担当,学生裁判员人数占2/3以上,由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差,并缺少专业的培训,学生对规则、比赛方法不熟悉,特别缺少相应的裁判工作经验,在裁判工作中各裁判工作组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常常造成误判、漏判、错判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整个赛程,而且还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6 比赛经费投入少。民族高师院校大都地处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较差,因而,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有些难、险、重复乏味的项目很少开展或没有教过,但在比赛时还是作为竞赛项目让学生报名参加,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田径比赛项目设置不一致。如:径赛项目中的跨栏跑,田赛项目中的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造成在运动会中看到的是诸如不断踢倒栏架和摔倒、方向不定的投掷、起跳不断地犯规的现象。

7 比赛项目过于集中,缺少长效激励的功效。田径运动会一般为期2-3天,考虑到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实际情况,2-3天的田径运动会已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的需求,同时也不能达到体育大众化的目标。

四 建议

1 改革竞技运动项目,面向全体学生。竞争是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既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这就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与知识层面,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简便、有效、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即非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如我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的异程接力、8×200米接力、实心球投准等比赛项目,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竞争精神,促进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提高,达到了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

2 引入民族体育项目。民族高师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群众基础好,普及面广,项目简单、实用、易行,有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竞赛。当然,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大学生生理、心

里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校内普及的情况。要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3 改进田径竞技项目,适应大众健身需要。传统的田径竞赛项目都以走、跑、跳、投等基本技能为基础,对参赛运动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有良好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作为保证,如跨栏跑、铁饼、标枪等,而基层运动会参赛的运动员水平都比较低,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作为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水平,合理选择比赛项目,将一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比赛项目进行简单化、实用化,降低其难度,使其更具有健身的价值。例如,我们增加的实心球投准,该项目除了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外,同样也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运动员在相互配合完成比赛的过程中,除了要具备一定耐力素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力量素质和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这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只要平时加强训练和准备,都能够达到比赛所需的各项素质要求。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7

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本溪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5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0名。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占14%,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18%。多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以及五中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提高认识

1.及时成立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责任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

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相互了解,在学校领导班子及各处室的配备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指数,校级干部中有一名少数民族(满族),中层以上干部中有2名朝鲜族,1名满族,1名锡伯族,切实加强了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2.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学校快速发展。校党委紧紧围绕发展稳定的大局,采取教职工大会、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使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是国策,民族文化是祖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学校政教处、团委、工会、学科组等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积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全面落实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任务

1.统一思想,德育先行,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学校建校以来,不断发展,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占一定的比例,大到办学理念,小到生活、工作习惯均有不同,学校又承受着家长、社会能否认可的压力。我们深知要使学校在快速、稳健中发展,办出特色来,团结是基础,稳定是关键。

2.依法治校,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创建规范、民主和谐的文明校园

几年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美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公共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等;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让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

三、为了对各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了政治课教学中

一周一课时,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组织专门培训,并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纳入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四、开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各族师生互相支持,亲如一家,保持了学校稳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主要做法有:

1.抓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标语、墙报、画报、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使广大师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营造和谐民族氛围。

2.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民族英雄事迹,教育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兄弟为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各民族人民一定要相亲相爱,携手共进。?

(2)举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演讲赛。学校以“民族团结的楷模”“民族英雄”吴秀艳为学习典型,深入开展学习活动,举行了全校性的演讲赛。选拔出的优胜选手利用班会时间,分别到全校各个班级中进行巡回演讲,取得了较好效果。

(3)组织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革命烈士墓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抗击侵略的历史;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热爱家乡,奋发图强,长大以后建设和保卫家乡。

(4)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学校以增进各族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友爱为目的,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竞赛题目包含了从古至今、从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到全国的民族团结知识。同时,为使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取得更好效果,学校政教处还挑选了几百道民族团结知识题,印发给各班学生,并通过板报、墙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校师生中间形成了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良好氛围。

3.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重大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各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

如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庆祝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会、板报比赛等,使广大师生寓教于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各年级少数民族和汉族结对子共同策划进行,并将具体活动上报学校,学校安排领导观摩评比,选出优胜学生。

五、校园里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几年来,学校在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们的事迹深深的感染和鼓励着身边每一个人,各民族师生亲如一家、水融。

温玉国老师是一位满族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经常带领自己的班级的学生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在班级内举行联谊活动,增进民族学生的感情。

音乐教师陈唱,能歌善舞经常教学生跳各种民族舞,如傣族舞蹈《彩云之南》、蒙古族舞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新疆舞蹈《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等,让全体师生在互相的交流、合作中实现沟通、理解、接纳、友爱,成果喜人。在舞蹈中不仅使学生们身心得到愉悦,而且也通过舞蹈的肢体动作掌握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多年来,第五中学像这样一些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在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里处处荡漾着同学情、兄弟情、师生情、民族情,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们的默默付出,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民族团结情,也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少数民族知识竞赛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55-03

Abstract:Elaborates the question from under the non- mattercultural heritage angle of view which in the Chinese nationalitytradition sports development exist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development strategy, enables its with current social, the economical,the cul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regarding brings honor tothe Chinese nation outstanding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s theharmonious socie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Non- matter cultural heritage;Development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不断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 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7 年6月10日,是我国政府确定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保护意义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 1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这个概念的界定得到中国国内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1.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见证和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及其行为规范,其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帮助我们解决人类的和谐生存、可持续发展和精神走向等问题。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 我国文化建设更具民族性和大众性,有 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凝聚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 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归纳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五个方面[2] 。其中“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即人一生中的各种仪式(出生、成长、结婚、离婚和殡葬等仪式),游戏和体育活动 …… 明确了部分体育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的归属问题。非物质体育文化主要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休闲、娱乐之中,存在于传统体育技术技能实践之中。不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从一些民俗慢慢演变而成的。如:“重阳登高” 、“春季踏青”、“秋季舞狮”、“冬季导引”和“吐纳”等。 2006 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18 项,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有10项。除国家公布的之外 , 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公布了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侗族摔交,它是贵州省有名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收录其中,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和教训做指导,对于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普及

无论是从传媒的报道,还是从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来看,对西方现代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关注,远远胜过民族传统体育。传媒热衷报道的是商业化的竞技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教的主要是西方现代体育项目。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中,虽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材的选编,“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但在操作中,仍很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甚至一些难以开展现代体育项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也未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孩子去参加跆拳道、游泳、田径等训练班,却很少听说哪个孩子练习的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青少年喜欢与否,将是某个体育项目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可见,我国当前对国民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从学校教育开始就处于下风。[3]

3.2 受到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先进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那些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回族武术、杨式太极拳等中国武术项目,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但是 一方面,由于 近年来受“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 促使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流失和濒临消亡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的带动下,现代国际流行体育项目涌入民族地区,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体育方法与手段的广泛普及,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进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消失。这在青年人中最明显,许多青年人大量地吸收西方的文化,他们喜欢竞技体育,喜欢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却忽视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因此,由于社会结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 观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那种服务并依附于农业社会中的生产生活、军事武艺、宗教祭仪的形式与功能特点已不再适应工业文明社会的要求。[4]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财产。为抢救、保护、继承充满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应站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以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社会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在当代世界的文化竞争力,彰显我国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

4.1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如何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努力和参与。只有人人提高了认识,个个去关心呵护,懂得保护昨天的遗产是为了创建更美好的今天和明天,这样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同样道理,只有大家关注、认识并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来,才能使民族体育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氛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各种会议、刊物、墙报扩大宣传面,并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和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作用, 这样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与传播。 另外,还可以以国务院关于从2007年开始实行“文化遗产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 为契机,及在各 民族传统节日, 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多样、宣传渠道畅通的特点,增强人们 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之重大意义的认识,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广泛、持久地开展。

4.2 加强政府的主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遗产生存环境的维护者和改善者,是资金的支持者。同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4.2.1 出台相应制度

各地政府可出台一系列符合当地实情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政策与制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基层,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 政府主办的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安排,各级民运会四年一届。在全国民运会上,竞赛项目已达到14个大项90余个小项,表演项目百余项,许多原来只在部分民族固定区域开展的项目,通过民运会的竞赛和表演而发展成众多民族广泛开展的项目,如秋千、陀螺、高脚、抢花炮、跳竹竿等,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2.2 建立管理机构

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文化的管理和保护机构。云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云南各地州市都建立了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文化的管理和保护机构,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保证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推陈出新、赛事不断、惊喜连连。如在2007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代表团带来了15个表演项目,11个竞赛项目。15个表演项目的满场惊艳绝非偶然,因为它们一直是重点呵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深深植根于红土高原,其中就有两个节目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跳弦》和傣族的孔雀舞《嘎诺傣》。云南早在2000年就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为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2007年5月将云南的彝族、壮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207人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其中涉及的民间文化类别就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此举有力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4.3 营造适合的生存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在有关民族民俗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保护中提到“在原始氛围内保存民族传统活动,使其充满活力”[5] 。相当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失传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对项目的抢救和保护,而更应该对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氛围进行关注。“原生环境对无形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至关重要”[6] 。 原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状态对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依附于一定的民族、群体、个体或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已经渐渐失去了原始的味道,如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泼水节等等,变得商业化、舞台化了,而火把节上的体育活动也因其环境的变化,氛围的丧失而失去了活力。所以,我们应尽力维持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民俗礼仪等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的原始面貌,力争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营造一个传统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传统体育存在的活力。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是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齐鲁武术、中州武术,蒙古摔交和侗族摔交等,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可见“生态类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7] ,没有适宜的环境,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难以健康长久。

4.4 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

首先,学校领导、教师对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较为了解,有利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顺利开展并进行相关研究 ,建立促使民族传统体育迅速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相关理论。 其次,民族学校场地、器材、设备、师资力量等能满足该学校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能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脚步。

4.5 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4.5.1 大众性与竞技性相结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中国有近千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其健身娱乐功能被大众接受,有广泛稳定的群众基础。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体育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只有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立足于当今社会,并获得发展的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对武术、围棋、象棋、划龙舟和摔跤项目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改造,已成功举行了国际龙舟赛,围棋、武术比赛。 蒙古式摔跤经过改革完善后正式定名为“搏克”,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2006 年,搏克、曲棍球、那达慕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84年,国家体委综合了中国古代的蹴鞠、花毽和现代的足球、排球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推出了毽球项目,成为贯彻古为今用原则,把民族体育开发成对抗性较强的竞技运动的又一成功范例。推动民族体育竞赛业的发展,把大众性跟竞技性有机结合起来,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更适合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生存,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也使它的发展脚步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4.5.2 与体育旅游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与利用、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相结合, 在节日期间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带动各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节会赛事是当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举办民族体育竞赛活动,直接的收入是出卖门票、纪念品、广告、电视转播权,这些收入可以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间接的收益是促进各民族地区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因为有经费的扶持而得到改善。不少地方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内蒙古自治区的 “ 那达慕 ” 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是集民族体育活动、物资交流、体育竞技、文化汇演、旅游及商贸为一体的盛会。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传播和推广,扩大了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4.5.3 借赛事促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竞赛体系。如1990年在呼和浩特举行了首届国际大型“那达幕”大会,使蒙古式摔跤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被世界所关注。 现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各民族的互相交流,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可以每年以国家、省、市、地州名义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可设单项或多项民族项目的友谊赛,邀请赛,争赢赛,排名赛等,还可以多举行多项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并以此赛成绩的好坏,评定各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程度的好坏,促进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展,加强交流,促进传统体育项目水平的提高。

4 .6 以科学研究促进发展

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很好的发展下去,缺少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为此,建议政府成立专门从事民族体育研究的机构,充分利用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力量雄厚、专家人才集中的优势,用科学的态度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推动其向着一个更为科学、先进的方向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共存。 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改造 应该持科学的态度,整理、改造都应该沿着它自身原有的方向,尽可能维持原有的形式,不宜竞技化的就不要勉强竞技化。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改造 和创新时,尽可能用现代科学理论对其各种机制进行研究并作出阐释。

还可以在召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应当借鉴奥运会、亚运会的模式,同时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大会,并设置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发动体育理论界、民族理论界、史学界等的学者和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使科学大会与运动会互为映衬,互相影响[8] 。

结束语

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却遇到了困境,有的项目甚至由于长期的遭受冷落而逐步走向消亡,针对这一状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下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媒的宣传和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营造适合的生存环境。此外借推动竞赛业扩大影响,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发展等都能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这对于中国体育,乃至世界体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附录七.附件 1.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92.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文版).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 . 附录一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166.

[3] 张建新,白晋湘。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 [J]. 广州体育学院报, 2006 ,(4): 21-23.

[4]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J] 体育科学,2001,(4) .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6] 李慧竹.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J] .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