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研科研能力8篇

时间:2023-10-07 09:14:41

教研科研能力

教研科研能力篇1

关键词:教学科研能力;大学教师;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朝毅.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

教研科研能力篇2

关键词:教育科研能力;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一、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迈入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教育教学新观念,三是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①

二、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条件

(一)教师要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笔者曾就“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做过调查,调查对象是山西省大同市(包括市区、城区及部分县区)的部分初中和高中教师,共发放问卷456份,收回422份,有效问卷422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头脑中存在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68.4%;“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35.6%;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86.6%。这些错误的不正确的科研观念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工作,而且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那种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代的教师,也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常有老师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下面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缺,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的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新课程与各科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一线的教师可以说专业知识的功底很扎实深厚,但普遍是教育理论知识欠缺,而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又不够,仅靠在师范院校学习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是远远解决不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本身就不重视,为此,利用搞科研的机会及时而大量的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它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②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动。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这两种方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三)学校领导要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自由宽松的氛围。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在全校形成教育科研的风气。为此学校应当做好如下工作: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③

最后还应指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动力,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分析、了解、反思和改进,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或功利倾向。那种为评职称,为争取课题经费而进行的所谓研究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亵渎,应当坚决制止。

注释:

①张贵新.对教师专业化的理念、现实与未来的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2002,(2)54.

教研科研能力篇3

高职院校是众多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就成为了这三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科学研究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个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与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准确的找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全面提升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院校三大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实现。[1]

一、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

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且科学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进而才能够不断为社会输送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贯穿到院校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利用科研工作创办出具有独特特色的职业院校,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强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利用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成为了其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体现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从事并且能够完成科研活动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对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撰写成果的文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成果的推介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除了要体现在专著与撰写论文数量的多少上,更应该要能够体现出院校教育的特色,要做到对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深刻了解。[2]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虽然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同时要注意到的是,现阶段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且其在各地区与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研基础较差,这是因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院校转变而成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都偏低,理论基础十分欠缺,进而就导致教师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其次,教师的精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且院校中的专业越来越丰富,加上教师队伍的引进十分滞后,使得院校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活动都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再次,科研方法教落后,只有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开展与成果,而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到正确的科研方法,存在着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课题思路混乱等问题。[3]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充分利用有效的内在因素

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长、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选择合适准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够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并提高研究深度;其次,教师要对科研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积极性,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来提高科研能力;最后要树立起学术规范意识,这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学术道德,科研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效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保证自己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2、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教研科研能力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对策;计算机教师;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64-03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Computer Teacher's Science Capabi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 Guo-cui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issect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ers in-depth, explores how to enhance their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capacity; strategy; computer teacher; academic leader; research team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阶段,建特色、创品牌,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因而高职教师的能力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为此,作者对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设想及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现在国家也在提倡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人们普遍关注的只是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却没有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

高职教师是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全国高职每年录取的大学生,差不多一半进入高职院校,比如2010年高考本科招生人数339万,高职318万。如此算来,从数量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本科院校似乎不相上下,基本是对半分。然而就科研成果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是不可比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恐怕达不到本科院校教师的1%。而其中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和电子类教师相比,其科研能力水平显得更低。

高职院校要想使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在这个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计算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是必要比其他的专业教师难度更大。因此研究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提高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教科研任务,而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意义相当深远:

1) 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计算机教师,其科研素质是由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构成。其中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在科研时,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是对经验、概念和实践领域不断思辩的过程。这种探索和思辩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提高学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实践技能。但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教科研行为,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效能,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2) 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计算机教师只强调和重视模仿,继承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教育,则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即强调培养学生关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寻找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除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社会进步要求提高教师劳动的科技含量,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作为教师,真正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事实上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基本条件之一。

3)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走教学、科研、产业化“ 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性计算机类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计算机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科研来进行探讨。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现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每一项也离不开教师。我们要通过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来实现这种改革。只有当教师科研素质提高了,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也是将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4) 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师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专业。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仅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行机制下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

3 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水平的因素

由于长期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继承了以前许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近10年来,全国广泛开展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此进行了大量改善,成效应该是显著的,尤其在学生培养方面,但是对教师的科研管理体系而言,这方面的改革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进行一些科研项目,但其科研层次和档次普遍偏低,特别是计算机类教师科研能力更差,科研水平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对象不同、目标不同。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是教学型的。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工作技能,只要能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而搞研究是高级职称教师的要做的事或者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才去做。真正希望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仅占5%左右。有一些高职教师虽然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他们觉得科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认为这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工作,在他们看来,教学要比科研更重要。特别是在副教授层面上,高职院校副教授职称中的70%几乎都放弃了科研,因为正教授评审非常困难,副教授退休也不算没有面子,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副教授评下来后,科研就没有太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离不开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离不开必要的实验条件,更离不开做科研的学术氛围,而这一切,在高职院校中是相当缺乏的。以安徽省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很少有开通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科研经费非常缺乏,校级课题一般立项不多,经费一般也就2000元左右,这点钱差不多只能支付版面费,至于调研、参加学术会议那只是到了中层干部后才能享受的特权,普通教师从事科研真是难上加难。至于科研氛围那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在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了这么一种现象,80%的教师、80%的时间不从事科研。即使从事科研的,大量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在这种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还急功近利,为应付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目的达到,这种肤浅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这种情况,计算机教师也不例外。

2) 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

高职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门类众多,课程体系繁杂,一名教师往往担任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身心疲惫,而计算机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更新的积累。显然在这方面,计算机教师是没有多少精力花在科研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度,科研能力难以提高。

3) 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没有高素质的科研梯队来承担大项目,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独立承担课题。而且承担的课题大部分是一般项目或面上项目。相比于普通高校的教师,高职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掌握的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不够娴熟,还有一部分高职教师虽然有过项目经验,但项目选题不够成熟,掌握的学术动态以及学术信息缺乏广度与深度,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不大,难以运用于实际生产,社会认可度不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超过70%,而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仅占20左右%。即使他们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但在科研上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误区,认为搞科研就是发表几篇文章,无需调查研究,无需实验论证。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致使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整体不高。科研骨干培养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搞科研的精英。

4) 信息渠道不畅,研究方向不明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渠道相对较少,大多只是与所在省、市的科研主管部门等建立了联系,被动地按他们的科研计划申报课题。在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纵向课题及经费支持方面还相对较弱。高职科研主要以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为主,特别像我们蚌埠地区,本身软件就不发达,教师要与企业进行开发项目的难度,相比发达地区的计算机教师,难度更大。再加上很少有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由于经费投人不足,教师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及获得科研信息的机会极少。而学术交流和参加科研开发活动对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少有教师能参加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各系主任才有这样的机会。这就阻碍了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

5) 缺乏必要的机制与激励措施

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教研,如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的建设,对科研相对轻视。某些教师即使进行了一些科研活动,但其科研行为并非出于自愿,只是迫于压力才进行科研,如科研行为与职称评定相挂钩,一旦职称评定结束,教师的科研行为也就终止了,这种强制性、功利性科研既无质量可谈,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其实,在一些技能型相关的专业中,比如计算机各类专业中,其科研要求比其他专业显得尤其重要。科研除了直接效用以外,它还可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间接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院校的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采取一定的机制和措施,让教师对进行科研产生动力和压力,更别说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了。

4 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实力的对策

鉴于对上述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1) 改善科研条件,创造科研氛围

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一批科研实验室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设施与设备,并设立专项科研经费,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优先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手段与工具。

学院还要提供科技信息平台。建立科研网络,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同时要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牵线搭桥,为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提供各种便利。

学校还要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重视感情投资,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2) 强化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设立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学院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建立健全科研考核、奖励和档案管理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约束与激励机制。不仅要关注物质激励,还要重视精神激励,把科研的量化成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业务考评、学科评优、专业带头人的评定、科研成果的奖励、进修培训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参与等,都应与教师的科研能力挂钩。

3) 加强培训交流活动,组建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帮助高职教师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如选题技巧、选题方法、研究方法、统计原理、问卷设计、资料收集和利用等问题,重点提高低学历、低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应鼓励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另外,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人才,如研究生、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他们有科研的经验,来学校后,既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也可根据学校的特色重新确立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在高校耳濡目染导师的科研风范,能到得较快的成长。只有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指导作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 减少教学任务,加大科研力度

为保障教师能有精力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学院可以采取让这部分教师少带课或不带课,以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更好的成果,并将该成果及时的推广应用。

5 结束语

相信各高职院校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一定会迎来他们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D].杭州: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12-08.

[2] 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 郭健.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性思考[J].大学时代,2006(2).

[4] 谢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 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11):23-26.

教研科研能力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41-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学校质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分析、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研究现状,对高职院校乃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

科研能力是指一名研究者在其所从事的学科领域,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是一名研究者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普通高等院校注重理论研究、高端技术研究不同,更多地体现在高职教育的特色。它以技术应用及技术研发为主要特征,其立足于学校的优势专业,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仅仅是撰写论文和著作数量的多少,还体现在在研究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寻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和社会服务,使高职院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科研能力强的高职院校教师可以说是“懂科研、善教学、能服务”的“三位一体”的专家,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科研基础薄弱,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研”的能力 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职工大学、成人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这类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学历相对较低、理论基础薄弱等特点。特别是院校转型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很少接触或从事科研活动,对于科研项目的方法和手段更是知之甚少。

近些年,通过在职读研、继续教育、引进高学历人才等方式,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及素质都得到了显着改善,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显着提高。但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除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外,还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对于那些要求研发人员具有较强能力去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技术创新、信息提取和处理,协调和组织团队合作,进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的研究项目,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结合滞后,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研”的意识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部分教师的课程门数和课时数过多;再加上不断开设新的专业,教师的引进又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整教学大纲、琢磨教学的方式方法,导致在科研方面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

另外,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也缺乏主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没有意识到科研创新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教育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仍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致使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结合严重滞后。

缺乏行之有效的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研”的热情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科研的定位不够准确、清晰,导致这些高职院校将科研视为获得更好的排名、争取更多的资源的手段,彰显其办学影响力的象征。另外,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教师从事科研是为了职称评聘、增加收入,把科研成果作为个人能力的一个标志,而不是立足于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很少将科研创新成果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没能发挥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功能。

引进人才的科研能力,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职业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加速发展,充实师资队伍,一方面从普通高校中引进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是博士生;另一方面从生产一线引进“能工巧匠”。前者虽然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由于从普通高等学校到高等职业院校,“从校门到校门”,社会实践少,缺乏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经历,使其不能有效开展应用性研究,和高职院校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不能相适应;后者虽然来自于企业的生产一线,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理论基础较差,项目的设计、科研报告等相关内容的撰写能力还有待提升。

3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议

探寻内因,高职院校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1)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的研究工作,是一个思维创新、综合运用知识、反复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工作,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索中深化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创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进而将科研的思维及方法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2)注重策略,增强科研效果。“凡事预则立”,科学的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高职院校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院建设的要求,选择正确的研究,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逐步积累地研究,增加研究深度。

3)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由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使得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出现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恪守学术界所认可的基本学术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权益,不以任何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养成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拓展外在条件,高职院校教师应针对职业教育特点,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中 高等教育因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成果引进职业教育课堂,培养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局限于只在学院内“闭门”做学问,而是应该深入到行业、企业,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一系列的咨询活动,找到要研究的主题,突出研究项目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应有所创新,探索有效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研究能力。

高职院校应提高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合理的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应在现有政府的产学研鼓励政策下,积极探索、构建合理的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为教师的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例如,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时,鼓励教师将科研的最新技术和应用引入到教学中;在评价科研时,将科研课题和所教授课程的相关性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科研工作量作为评估教师的工作量的一项指标,提高研究项目的配套设施,加强研究团队活动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成果奖励的投入,等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其研究能力必将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教研科研能力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对策研究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院已经进入本科教育的层次。本科教育具有学科性的教育的性质,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已成为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科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能力提升是学校内涵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战略要求[1]。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普遍的问题是在科研薄弱,这将严重影响未来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现状和办学特点,明确定位科研发展目标。依托教学求生存,借力科研求发展,力争把学校做大、做强。

1 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中科研工作地位

作为高教主体的本科教育,其教学质量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独立学院本科教育虽强调产学研结合,但重点在“产学”,相对重点本科院校的强调科研还是有差距的。独立学院本科教育须把科研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结合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搞好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全面长远发展。

2 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现状

促进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应当对学校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一般而言,办学质量高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始终位于最重要的位置,也会伴随开展一些探讨学院教育规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学工作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困难。

2.1 教育观念偏差

对于本科层次教育的科研工作地位及学校在科研方面该如何布局,部分单位未能深入考虑。少部分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独立学院定位于教学应用型,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中心。一些人把科研与教学对立并割裂开,认为对科研的重视会冲击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其实,独立学院的“研”是“产”与“学”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不仅可以研究社会需求、新技术新产品、特有的教育对象,还可以研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2.2 科研师资队伍薄弱

独立学院尚未形成一支兼具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2]。队伍主要成员是兼职教师,少部分的专职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科研功底不够坚实,积累有限,短时间内难于提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兼职教师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本身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老教授往往因年龄较大,精力不足,难以形成科研动力。科研工作的“传、帮、带”的作用发挥有限。

2.3 教学科研矛盾激化

许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工作的压力常常使之有心无力去承担并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部分独立学院对于教学的中心位置重视有余,对科研应有的地位给予不足,这进一步激化了教学与科研工作间的矛盾。

2.4 科研体制不完善

独立学院对教师科研数量和质量未形成有效考核指标[3],缺乏有力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师自我意识不足,往往缺少科研的压力与动力,难以在工作中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工作团队。另外教师外出培训和参加科研会议获取科研信息的机会少。

2.5 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的科研管理随意性大;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不足;科研专题培训与指导不足;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重视不够。

2.6 科研软硬件条件差

独立学院投资的硬件设备主要满足教学的必须工作,能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不多,即便有了也档次不高。另外,科研需要的图书资料量少、更新慢,难以达到科研工作基本要求。多数独立学院对科研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师的科研需求。从外部环境看,上级部门对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重视不足,部分环节中还可能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与公立高校相比,科研立项困难或立项无经费。另外,独立学院缺乏科研成果发表平台。独立学院运营的学报少,想在较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常常耗时且费用高,即使论文水平已达到这些出版物的要求。

3 教学促科研,稳步推进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针对独立学院的科研现状与基本情况,首先应确定基本开展思路: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科研。从科研实践看,立足于教学的科研,对于一些缺乏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较易接受。能较快培养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总结、推广的意识,并把这些问题上升到探讨教学规律的高度,让探讨研究的成果因得到公开发表而效益最大化。围绕教学的科研活动无需大量先进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较少。多数情况下,可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这与独立学院的财务状况较适应。

立足于教学的科研活动,其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立足教学需要发掘科研项目

首先,本科教学离不开科研。本科教学内容应当是本专业前沿的技术理论知识,要随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并与其他高校、甚至其他国家相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大体相当。前沿科学知识是科研的成果。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扩展速度加快。技术进步周期缩短。所以,高校的教学内容应随本学科的科研成果而不断丰富、充实、更新。教师须掌握前沿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基于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次,高校教学法研究利于教学。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钻研适宜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性。再次,独立学院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如何通过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优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3.2 依据教学内容开展科研项目

教师应立足本专业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知识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科研方向和题目。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科研成果,可以为教学补充生动内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3 利用教学现有条件选择科研内容

独立学院普遍条件差,设备条件不足。从自身条件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可能保证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科研对仪器设备虽有一定的要求,但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简陋设备做出好的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大量中、小项目和应用型项目没有人做,或者虽有人做过但仍然存在不少空白点,独立学院利用自身应用型专业较多,与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接触较多的优势,可以找到不少科研课题的切入点。这是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尽快积累科研经验、取得初步成果从而增强信心的有效途径。

3.4 建立教学科研互促机制

教学科研的协同效应不容忽视,若能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增设科研鼓励和推动的指标,而在科研考核中对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科研予以奖励,必定能提高科研工作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闫志刚,张韦韦.2013年中国教育“盘点”[J].教育与职业,2014,01:20-29.

教研科研能力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机构和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较,普遍存在研究的起点较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收集和处理文献的能力差、习惯低水平重复和简单移植、科研决策和项目实施的水平不高、协同攻关能力欠差,等等。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较多,除个体因素外,教师群体之间、教师与环境之间还存在潜移默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和环境、制度的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束缚。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予以剖析。

一、人的因素

(一)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科研存在不少“误区”,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领导层、管理层和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态度、教师是否具有主动参与科研的群体意识,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发展科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处于什么地位,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科研是重点大学的事情,一般院校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师从事科研只是教学工作之外的“副业”,甚至认为是负担;有的教师认为科研是实实在在、可以量化的,优秀的科研成果对提高学院声誉、增强社会认可度见效快,而教学质量见效周期长,又不容易量化,对提升学院层次没有科研来得快;还有的教师把科研的目的定位在评职称上,为职称而科研,职称一旦评上了。科研就松懈甚至停顿不前了。在新建本科院校初创时期,这些认识上的差异还难以得到统一,“误区”还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对学院科研的发展和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形成了一定的阻力,教师中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和将科研与教学对立、不能很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高校科研工作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这是从事科研最为宝贵和最具活力的因素。但是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对科研能力的影响非常重大。一般而言,教师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越高深、越前沿,越容易解决科研难题,科研能力越强;学科门类越多,学科之间教师知识结构互补、相互交叉和渗透越强,越容易攻克重大、全局性的科研课题;教师队伍中各层次人员构成合理,老中青结合,教师来源多样化,层次明显,有较强的异质性,其科研更容易经常保持朝气与创新的活力。而新建本科院校高学历教师多集中在传统学科,紧俏专业人才匮乏,高职称教师也多集中在传统学科中年龄偏大的教师中;教师中适应本科教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紧缺;为升本而引进的新教师中本科生占有相当比例,紧俏专业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科、学缘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增强学校的竞争力,高校都把人才视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措施吸引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待遇不高,学校名气不响,教师发展机会受限,在激烈的高校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不但难于吸引到人才,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纷纷被条件较好的中心、发达城市高校“挖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优秀人才流失给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形成带来了困难,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三)教师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随着知识代谢周期的加快,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和融合,而学科又在不断地生长,各学科知识在不断细化的同时,又在逐渐走向融合,很难有精通各学科知识的通才。一些重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支撑。因此,科研中的协作精神显得特别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习惯个人搞“单干”,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团队协作攻关的能力较差,其科研不仅不“经济”,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而且难以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不利于多学科教师参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

(四)科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科研基础不稳,缺乏深厚的知识背景,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稳定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研究的问题和领域也比较杂乱,浅尝辄止,没有深度和系统性,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科研能力也得不到升华。

二、环境的因素

(一)新建本科院校建院时间短,科研积淀少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本科的时间没有超过十年,重视科研也大多是从升本以后才开始的。而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逐步积淀的创造性活动,学院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没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积累,从事科研是有一定难度的。科研能力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科研的积累,科研项目偏少,学术空气也不够浓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相互促进、研究能力相长的可能性低。

(二)学科建设起步晚,缺少领军人物对科研的带动

学科是高校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依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反映了科研的水平和方向,高水平的学科点往往有一流的师资作支撑,是高水平科研的基础,学科建设所形成的学术梯队,通过高水平、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其团队科研实力和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为本科以后,仍然受到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口径狭窄的制约,学科基础薄弱,传统的文、理学科相对较强,应用学科力量薄弱,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正在规划,学科群尚未形成,许多学科尚未形成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更是匮乏,缺少优秀拔尖人才领衔科研项目、带领相关学科教师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培养研究队伍、取得科研成果,进而提高教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攻关的能力。

(三)教育经费短缺、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活动需要经费投入,尤其是应用性研究需要的经费更多,没有经费作保障,科研所需要的信息、实验分析、实验测量等无法获取,研究假设得不到验证,科研活动的开展将十分困难,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然得不到发挥。因此。科研经费是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财力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所获得科研项目层次普遍较低,这些项目很少有科研经费的支持,而带有大量科研经费的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又很难得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被纳入专项经费资助的范围较小,获得的科研经费也较少。而学校办学经费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不少地方财力较差,学校的社

会筹资能力又十分有限,办学资金短缺成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瓶颈”,投入到科研的经费十分有限,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不少研究工作限于财力而无法实施。

(四)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和分散

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备的科研条件是教师从事科研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图书资料的前沿和丰富、实验设备的尖端与先进、网络信息的通畅与快捷,对教师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科研能力的发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升本前,不少学校已经超前预支,“寅吃卯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学校征地、基建和购买图书、仪器设备等,有的因此而背负沉重的债务。这些投入都是为升本而准备的,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很少用于科研。升本以后,学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因为学院重组和在校生规模急剧增长,生均教学资源反而下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科研条件改善的经费相应就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实验室设备陈旧落伍和分散;教师搞科研所需要的图书资料短缺,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因特网络畅通性较差,数字图书数量不多,数据库少,有的学校还出现数据库资源未付费而不能查阅和下载资料的尴尬事儿,给教师查询文献资料和获取科研信息带来了困难,严重地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活动。

(五)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

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和同行交换科研信息、获得研究启发、取他人之所长、弥补自己研究不足的好机会。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局限,地方社会基础条件较差,人流、物流、信息流所带来的辐射信息与大城市相比简直不可相提并论,学校很少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自然缺少了与著名学者和处于研究前沿的同行面对面式的、研讨式的交流和启发,很多时候处于“井底之蛙”式的研究状态,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捕捉机会、提高科研能力是极大的限制。

三、制度因素

(一)科研管理落后,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思想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开放意识,管理制度缺乏创新,要么沿袭以前的制度而略加改造,要么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与本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造成制度执行上的困难。在科研评价与考核上,对不同类别的教师缺乏相应的科研任务和要求,有的学校即使有,但缺乏督促和考核制度,完成与否没有必要的惩治措施,制度上的缺失使许多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不足。在激励政策上缺乏力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耗费心智的繁重脑力劳动,将牺牲许多的休息时间,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辛勤耕耘,在科研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小,在学习机会、职务晋升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向从事科研的教师倾斜少,教师从事教学比从事科研更容易获得经济回报,即使不搞科研,也能够获得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收入。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指出,激励是管理上一个异常重要的功能,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是以自己的投入与自己所得结果的比值,跟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的同类比值相比较,主观上感到公平与否,才会影响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受益上的倒置容易挫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使更多的教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搞科研,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教师培训制度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缺乏针对性

新建本科院校都花大力气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但缺乏教师培养的总体规划,没有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很多是为了完成学历教育而在职攻读学位,个别教师甚至是为了评职称或出去“轻松一下”而进修,很少针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送到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培养的。

教研科研能力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建议

1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以及高校教师师资的不断优化,全国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新进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或者正逐渐成为这些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教师队伍的一支生力军。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直接承担者。高校要肩负起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发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文明传承的社会服务功能,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精干高效、专兼结合和富有创新精神与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且随着国家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规模与质量的提高,势必会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首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比不上综合性的重点高校,在队伍的结构、 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次,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实行教育教学改革更是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素质结构中是否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基本条件之一。再次,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最近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以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较高的科研能力不仅使青年教师能将自己的所学和研究应用于社会实践,不但可以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还能有助于青年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中更上一层楼。

2 地方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2.1 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氛围不高

近些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国内著名高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他们虽然在年龄上占优势,并且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在大都普遍认为搞科研、做项目是教授、副教授这种层次才能做的事情,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就可以了,再加上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都十分强调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意识,进而整个青年教师团体也就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2.2 教学任务重,科研经费不足

目前,许多地方性高校的师生比都很大,加上青年教师体力旺盛,又无太多的家庭牵绊,许多青年教师每周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有时甚至达到每周二十几节课,另外加上学生管理工作等,青年教师普遍感觉时间有限,无暇顾及科研。另外地方性本科院校本身科研经费的不足也是牵制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原因之一。

2.3 缺乏团队建设,科研层次不高

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经费的有限,许多青年教师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外出参加过学术研讨会,并且缺乏重量级的学术领军人才,既无法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也无法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学术团队,即使从事一些科研工作,普遍层次不高,质量欠佳,这些都限制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2.4 科研指导缺位,没有科研长远规划

地方性本科院校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但是引进之后的科研指导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没有真正培养好、利用好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随意性较强,加上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制度和约束机制不到位,更是阻碍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3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3.1 培养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不断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这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土壤。一方面学校要把青年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经常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如举办科研长廊,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来作学术报告等,及时传递科研信息,传授科研方法。不同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之间也可以进行科研交流,拓宽青年教师的科研视野,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

3.2 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形成科研激励机制

在科研经费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逐步增加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经费,在校级课题的申报上要多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机会,让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在省部级课题的申报上要逐步取消论资排辈,鼓励青年教师去多参与,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创新型课题。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要建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对一些有潜力的科研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同时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科研绩效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3 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

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经费缺乏等原因,缺少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使得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十分困难。地方性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迅速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术团队,另外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培养学术和科研方面的带头人、小组负责人,建设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增强集体科研、团队攻坚能力。学校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团队,要尽快培养出在某个方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团队,同时要积极创造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条件。

3.4 实行科研导师制,制定长远科研规划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的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一方面,学校科研处的工作人员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开展专项课题申报、开题指导,另一方面学校通过邀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为青年教师进行科研专题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会,从而提高青年教师们在课题申报、成果申报、论文撰写方面的水平。另外一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做好自身科研生涯的规划,比如在职称申报方面需要申请哪些课题项目,在一年中某些特定时间段应该申报哪些项目等等。

4 小结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学历、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院校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角色,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高, 需求的专业领域也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众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去,而搞好科学研究是对每一个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广大青年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地方性本科院校也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以科研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庞海燕.基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04).

[2] 周慧.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及科研能力的提高[J].黑河学刊,2012(10).

[3] 伍玉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1(05).

[4] 魏若男.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中的问题及提高科研能力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7(05).

[5] 冯莉.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2(22).

[6] 彭军,习运群.地方高校教学型学科教师科研现状思考[J].科技广场,2012(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