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8篇

时间:2023-10-07 09:14:43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34-1

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目前,国际环境保护的先进观念已经发展为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等一系列以循环节约为核心的理念。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就是极大的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而做好环境保护就是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如何做好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对照我国的实际环境问题。目前,我们还要加强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快环境立法步伐,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以保障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提高环境质量。

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德国政府1996重新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0年版布的《可再生资源法》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变废为宝”。日本政府的多部回收法更是具体到食品、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在美国,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成为美国施行循环经济的焦点和动力。

对照我国,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了的“白色污染”、“垃圾围城”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这突出反映了我们在循环利用这方面的法律差距,今后我们要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多下功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法规,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环境法制建设,必将促进我国环境与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鼓励政策,是实现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否则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都出现很大的不正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方财力支持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从加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改造和建设力度上加大投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清洁生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必要的投资补助。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向循环经济领域投资。促进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 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力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绿色消费、废弃物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行动中来,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 在重点行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工作任务,是做好循环经济的良好开端

重点企业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再利用工作。各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对冶金、化工、造纸、建材等行业废弃物排放的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做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是循环经济长期有序开展的正确指导

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活动,它必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战略目标,使其有方向、有标准、有秩序。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远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不断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循环经济从狭窄的“废物经济”、“垃圾经济”的范畴,发展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涉及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范畴。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切实有效的促进了全社会的环境保护,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艳华.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最小排放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生态科学,1997,1.

[2] 郭艳华.生存质量观与生态文明.生态科学,2000,3.

[3]?高殿瀛,郭艳华等.生态城市初探.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

[4] 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光明日报,2000.11.20.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2

关键词: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政府扶持

我国一直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主要举措,而且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并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而且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本就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本文就化工行业来浅析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化工行业特点

化工行业涉及门类广,种类多,而且化工行业直接接触原材料等资源,在生产与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料,而这些都需要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等条件进行处理,产品的加工与处理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社会的安全等问题。加上我国的化学工业相比国外相对来说较为落后,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比较的薄弱,技术的落后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就是极大的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而做好环境保护就是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但是我国的生产技术落后等,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这首先需要国家干预,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但是政府只将宣传口号做到实处,还有很多的环节宣传力度不到位,收效甚微。在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件比较难以实现的问题,因为化工行业涉及资源众多,而且在技术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加上我国目前还是缺少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如缺少低耗能的先进工艺技术、废物利用及三废治理技术和产业链之间的连接技术等,使得我国在化工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还是比较薄弱的。技术难达标,落实到实处更是难上加难。

3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3.1加强环境立法与政府扶持

面对化工行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我国应该加强环境立法,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多下功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法规,如制定高能耗的市场准入标准,做好环境污染的指标控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政府应该做好干涉与扶持力度,做好企业循环经济的大力宣传与开展,不仅宣传口号要落实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企业与人民的觉悟性,要让企业与社会人士都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形成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共建设氛围。政府应该拿出应有的强制态度与鼓励作风,对较好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要严格制止。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促进循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这需要化工企业等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与现状等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再分布,要从长远利益考虑,对现存工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改造。这需要国家的扶持与政府的资金建设投入,这是一项耗费资金的工程,但是后期的效果绝对是显著的。

3.2做好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

面对化工行业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我国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型技术与手段,企业在生产与加工环节,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与技术,聘请国外优秀专家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与经验分享,企业要投入循环经济的建设力度,大力促进化工企业能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我国很多的资源如石油,煤矿等资源稀缺,更应该在技术上进行精进化加工。同时可以重点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发展,做好化工相关技术的发展,最好能够形成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形成一条产业链,做好创新能力与技术的发展,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环境保护好,才能让资源源源不断的为人类所使用。提升化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引导化工行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促使行业发展更上一台阶。

3.3推广化工园区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化工行业要多一系列的原始资源等原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产业链条涉及很多环节,所以建设化工园区产业基地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最主要的是进行一条龙服务。园区基地可进行资源整合,做好原料的加工与处理,产业项目规划与建设,物流输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的一体化建设,将园区基地建设要更优化的发展目标迈进,做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发展。

4结语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路程,不仅需要企业的自觉,更需要国家干预,政府扶持,以及社会大众的认知与积极参与,做好宣传力度,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引进先进技术与经验,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基础的建设与发展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刘芳丽 单位:江苏中建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3

1.1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发展的根本方向

几十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经历了一个由污染物达标排放、废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到推行实施ISO14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些环保措施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不同程度上存有某些明显不足和缺陷。循环经济在思想上,首先强调的是思维的严密逻辑性和事物的彼此相关性,不仅在其体系内部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形式,而且将环境与经济紧密和巧妙地结合起来。循环经济在品质上,无论在环境技术,还是在经济技术上都明显优于任何一种单一环保措施。(1)清洁生产要求的是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将污染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循环使用,使环境成本达到最低;(2)废物利用是针对污染废物采取的再利用技术,而循环经济提倡的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污染物当作产品原料被再合理利用;(3)污染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的最低要求,这一标准既不涉及污染物总量控制,也不涉及污染物排放后污染指标的变化反弹,因而是一个被认为不太让人放心的环保指标。而循环经济则是一个优化的完全环保标准。

1.2实现循环经济必须理性经营环保

从环保靠政府转到理性经营环保,环境保护便登上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而环境保护在其当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就关系到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拿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看,从社会化投资、专业化建设、市场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到规模化发展,无论哪项内容,哪个环节,哪个运行程序,若离开了市场的支持,都难以有所作为。从另一方面看,若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无法取得成功。可以说,环境保护在政府和市场中间,既要全面接受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又要在市场经济中,按照市场法则和客观规律办事。

1.3循环经济即清洁生产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使我们在更高的起点上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环保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其目的在于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这不是治标而是治本的办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总书记、主席、总理、曾培炎副总理都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环保总局将紧密结合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和贯彻,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到环境保护工作之中,并作为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点。

2.2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3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7位,13亿人口初步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是,如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个问题不但国人关心,世界许多国家也在关注。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支柱或称之为三个维度: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但不仅仅是简单的GDP增长,而是要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环境方面要减少负面影响而且应持续改善,社会要解决充分就业问题。经济发展带来社会两极分化和大量失业,这不只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必须要从这三个维度来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能使其实现“三赢”,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高速增长,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或生产率),发展静脉产业,增加社会就业和社会公平。

2.3循环经济使我国占领新的战略制高点,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人口多,资源有限,经济基础总体上薄弱,技术管理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这种基础上,要实现一个世界上13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用50年或更长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走常规的发展道路是难以实现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依靠的是大量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国家的资源,来维持少数国家、少数人口的超常规发展。当时无论是资源还是环境条件都是十分充裕,而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依靠国内的资源和环境支撑。我们必须用新的发展模式,必须要超常规地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模式,为我国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大量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研究,如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或生态工业、生态经济、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生命周期分析、无碳和少碳能源等等。已有许多著作问世。发达国家大的公司这方面都已经做了探索和研究。如1978年福特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即投巨资开发了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已经积累了一系列成熟的技术。尽管由于目前石油资源充足,该项技术还没有大范围推广。但是,我们可以预料的是,当石油资源出现危机、价格高涨的情况下,这项技术就会得到广泛推广,就可以占领世界市场,占领技术高地。我们不能循着发达国家的老路走。虽然GDP增长了,但如果资源和环境出现短缺,经济的脆弱性就表现出来了。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海外投资赚取了巨额利润,不是靠资源,而是靠知识。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出口比较廉价的商品,或靠大量的外资,这只能在一定时期起一定作用,但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3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1)认识观念滞后。

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民间环保组织发展也非常薄弱,不利于环保社会的构建。部分企事业单位、公民尚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表现在一是对循环经济一无所知或是将循环经济误认为污染治理或是停留在环境保护层面,只知其表,不知其义;二是对其重大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有关循环经济及循环型社会的观念与知识有待于广泛宣传和推广甚至当作一种教育;决策方面由于认识的肤浅,使得循环经济的的工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和宣传口号上;企业管理方面,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企业内部的“3R”也难以实现。即使一些部门和行业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但都远远没有上升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层面和政策的高度,没有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公众方面,公民支持、参与建设的意识也较为淡薄,环境保护意识不容乐观,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很模糊。对兰州市民的调查中,仅有43.2%的被调查者知晓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生活垃圾回收方式,只有14.6%的居民支持实行家庭生活垃圾收费制。

(2)立法滞后。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已经起步,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法律,即: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和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我国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框架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方面,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框架。一是没有把绿色城市建设作为立省之本,上升到基本法的高度;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三是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专门性的法规缺位,在具体的建设实务方面有不少法律空白,如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的财政投入机制、税收管理体制、融资配套体系、法制教育宣传等等方面,都须加强立法。

(3)市场机制欠缺。

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为加大对企业生态建设和环保方面的激励和惩罚力度,在政策方面,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在政策的压力以及对手的压力下,各企业会采用先进的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技术的同时,也会迫使企业竞争对手采取追踪战术,也采用先进的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技术,并转变行为方式,以适应竞争带来的压力。

3.2解决对策

实施循环经济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形成一套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的经济激励机制,辅以行政手段与社会激励,使循环经济成为企业与社会公民的自觉行为。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管理与引导作用,积极推动企业与社会参与共建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由于环境保护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是环保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失灵的时候市场发挥作用,两者的最优结合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最佳手段,而社会激励是对二者必要的补充。三者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形成一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的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

[1]赵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研究[J].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王辉,郑祥民,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2000,(51):54-60.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法治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资源利用一污染排放一环境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使环境破坏与污染加剧。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大量攫取,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再度破坏。湖南如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湖南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它由“资源―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模式构成,其目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减量化原则,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通过实施再利用原则以提高产品和服务效率,使得制造出来的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最初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通过实施再循环原则实现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我国2003年了《中国2l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2005年又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要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

湖南是一个以山丘地貌为主的农业省份,降雨多,地表坡度大。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环境压力日益加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传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投入、高开采,依赖资金和资源进行扩张,技术含量不高,过多的消耗资源,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这些问题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南要真正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湖南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要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湖南循环经济发展的法治化需求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这部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律,经过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时一年时间的三次审议终获通过,充分体现出这部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以这部法律的出台为标志,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也指出,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也已关停淘汰、停产治理、限期治理了一大批项目。规划和政策的落实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还必须把这些目标与行动进行规范化和法制化,才能推进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健康稳定发展。制定并完善湖南循环经济立法,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公众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对湖南发展循环经济至关重要。强调循环经济法治化,更可以理解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法治是确保循环经济参与主体自主性的需要,是循环经济得以运行并产生效益的必要条件。循环经济参与主体必须是独立的可自主决定其经济活动的主体,这种独立性与自主性必须是普遍的和确定的,不能依靠经济实力或行政强制来实现,只有通过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才能普遍而确定地实现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二,法治是落实减量化优先原则的重要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我国现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要特别重视减量化,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运用法治手段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无疑比其他手段更为有效。

第三,法治是实现节能减排要求的根本保障。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法推行节能减排的标准、加强对超标污染排放行为的法律惩戒,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等有关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法治手段都显得至关重要。

第四,法治是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秩序的需要。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以及行业协会等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是实现循环经济法治化追求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在循环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多种关系,例如生产者、消费者、环境权益享有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必须经过法治的整合,才能形成适合循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秩序环境,从而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在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三、湖南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环境立法构想

湖南自然资源丰富,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人为的破坏、粗放型经济方式和管理漏洞不同程度的存在,面临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有33.33万公顷耕地受工业“三废”污染,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湖南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等问题也很严重,几乎年年有水灾,只是受灾程度不同而已。水污染严重,全省绝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均直接进入河道湖泊,全省5341条河流(长度5km以上)只有约10%的河段为I类优质水质,20%的河段污染严重,全省1/3的河段达不到水域功能标准。2004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12563万吨上升到123125万吨,上升了0.94%全省14个市州城市中有11个存在酸雨污染。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湖南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将会为湖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1.明确立法目的和原则。湖南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应综合考虑中部区域实际,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大力促进湖南循环经济发展为立法目,确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的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新湖南”等基本原则。立法时应该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及立法动向有清醒的认识,以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立法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调整环保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减低企业守法成本,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规范和确保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

2.强化环保法律责任。通过地方环境立法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以及监督管理责任等制度的确立,可以遏止生态环境退化,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强化环保法律责任立法时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思考: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增加环保责任的指向性,扩大责任主体范围。在制定法律时应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各自的环保责任。地方政府在统筹地区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负有向全区提供公共生态环境产品的重大责任,它应当成为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主体。企业负有节能减排,不污染环境和遵守环保法规的义务,也是主要责任主体,公众理应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监督政府、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有力主体。二是合理运用定量手段,实施量化监管,细化裁量幅度。在法律术语使用上应尽量避免使用“危害较大”、“污染一般、污染严重’,等含糊表述,使法律责任更加明确,减少执法的随意性。三是加重法律责任。对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限制和制裁,并规定了不同幅度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对大量消耗资源、污染严重的大中型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在经济处罚上实行双重标准,既对单位处罚,又要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罚。对政府领导干部的法律责任则根据造成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对经济的损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大小,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把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3.规范环境保护执法程序。环保执法程序模糊是导致环保法规操作性不强和环保执法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保护立法应注重有关执法程序的规定,具体包括严格环保事项行政许可的审批程序,增加环保管理程序,细化环保检查监督处罚程序,强化执法责任追究程序。对一些暂时不明确或受立法条件所限无法明确的程序性规定,在立法技术上可采用授权条款,即授予具体环保执法机构根据实践操作进行变通的权力。

4.增加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相关规定。地方立法应细化和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为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建设以及重大决策提供具体的实质规定和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引导和促进公众积极介入和参与环境保护。如在环境影响评价、重大建设项目开发等方面应当对公众参环保的内容、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程序、参与保障等实体和程序问题加以明确规定。当具有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时,可以引入“公民诉讼”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从而增强政府的环保责任意识,督促政府依法严格执法,以保障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林维柏,徐登科,湖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9(4)

[2]赵君,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目前,国际环境保护的先进观念已经发展为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等一系列以循环节约为核心的理念。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就是极大的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而做好环境保护就是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一、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法实施,社会无法进步,因为环保,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只是一种自杀行为,社会的进步也只是短暂的。今天我们对自然掠夺式的的索取,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性命不保,更别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以两者应共同存在。

二、如何做好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环境问题。目前,我们还要加强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搞好规划指导。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安排年度工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循环经济有关重大专题的研究,制定并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分阶段任务和有关专项规划。要强化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 加快环境立法步伐,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以保障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提高环境质量。

例如: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德国政府1996重新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0年版布的《可再生资源法》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变废为宝”。日本政府的多部回收法更是具体到食品、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在美国,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成为美国施行循环经济的焦点和动力。

对照我国,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了的“白色污染”、“垃圾围城”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这突出反映了我们在循环利用这方面的法律差距,今后我们要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多下功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法规,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环境法制建设,必将促进我国环境与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3、公开环境信息

政府要严格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公开环境信息,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到当前的环境情况,告知社会公众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促使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同时,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监督工作,防止重大污染事件的出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更好的促进发展。

4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鼓励政策,是实现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否则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都出现很大的不正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方财力支持不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从加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改造和建设力度上加大投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清洁生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必要的投资补助。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向循环经济领域投资。促进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5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禁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提供给不足是我矛盾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推行清洁生产 努力发现增产减污。4 在重点行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工作任务,是做好循环经济的良好开端 重点企业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再利用工作。各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对冶金、化工、造纸、建材等行业废弃物排放的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6遵循经济和生态规律环境管理。要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保障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在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状况与配置。生产布局、技术水平、投资水平、供求关系等等都有着各自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环境系统中,污染物产生、排放、迁移转换,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防治,生态平衡等也有自身的规律。在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也有着客观的规律性。

7要应用先进技术。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列为国家科技开发和产业化的优先领域,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8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力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绿色消费、废弃物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行动中来,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远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不断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循环经济从狭窄的“废物经济”、“垃圾经济”的范畴,发展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涉及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范畴。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切实有效的促进了全社会的环境保护,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7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最为凸显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沿袭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按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国家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还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型经济,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手段上是通过清洁生产来实现的。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的《循环经济法(草案)》规定: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所谓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所谓资源化,是指直接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二、循环经济立法的意义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应当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的和谐持续长期发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循环经济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1.有利于资源节约,缓解能源与资源紧张局面,确保资源安全,使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撑。所谓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自然资源,同时又使人类发展所赖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毁灭性破坏的状态。制定循环经济法,有利于强制或是引导资源的“减少化、再使用、再循环”,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引导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安全问题。

2.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有力保障。公民环境权应该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环境美学权、免受过度噪声干扰权、日照权、宁静权、眺望权、通风权等。它既包括天然的环境要素和人为环境,还包括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功能和效应,如生态效益、环境的优美舒适等。循环经济的立法可以调动国家、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力量减少排污和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使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逐步由趋坏转为趋好,则环境危机的缓解、人们生存环境状况的改善就成为必然,实现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

3.有利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环境经济政策,但环境政策在社会运行主流形态中呈现边缘化状态,环境保护在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呈现软弱化状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起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把解决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融合起来,通过政府、企业界、科学界,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4.循环经济立法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的需要。美国法学家E・博登海默在其著作《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写到:法律是刺激人们奋发向上的一个有利手段。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制裁、惩罚或抑制,而是激励人们进取与引导人们为正当合理的行为。循环经济法制正是以法律的形式对经济运行模式作出规定,在顺利实现调整改造、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规定各个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经济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调控手段和管制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5.有利于保障社会最大利益,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共赢。对于个人而言,循环经济可以促使个人享受适宜的人居环境, 又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还可以提升岗位的实际收益。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降低污染,节省环保成本,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要求经济发展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转换以往“三高一低”的传统工业经济,使资源最小化、效用最大化、废弃物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调统一,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立法有助于从而实现整合经济、保护资源、环境、利国利民的“共赢”。

6.循环经济立法有助于我国突破绿色壁垒,改善对外贸易。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或区域性组织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伞,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国家的生态和环境而采取的一些法规、标准、政策等,并以此来达到限制和禁止某些产品或服务进出口的目的。环境贸易壁垒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要正确使用环境壁垒措施来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符合这些规则的规定,就必须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对于盗用、滥用环境标志的行为予以坚决严惩,积极实施ISO14000,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引进、适用环境无害技术和设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力争与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相衔接,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结语

中国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行,依赖于一套合理的法律制度做保障,而循环经济法所确立的天人和谐的法律价值观及在其引领下确立的相关的法律制度,能够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持续有效地解决循环经济运行中的冲突。循环经济的立法研究及实践,不仅对我国的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设,而且对依法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篇8

1循环经济理念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及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指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再生资源得到大量使用,各种资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并且自然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能源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幅减少,而且多种资源得到了重复利用,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废弃物的排放数量也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当前,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上,全国各地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如深圳海上田园城市湿地项目、深圳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茅洲河水环境整治规划等。

2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2.1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环境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原有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确保环境规划质量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应当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并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工程,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不能充分重视环境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此,应当在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中加入新的评价指标——循环经济指标,以促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齐头并进。例如,在开展中长期的环境规划工作时,可以加入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这一指标,而不是只看年GDP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可以使用著名的环境压力控制模型(I=PAT,其中I表示环境负荷,P表示人口,A表示人均GDP,T表示单位GDP的环境负荷),这样就能够把循环经济理念以具体量化形式体现到环境规划的各项指标当中。

2.2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应用

功能区划是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在进行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在确保各功能区物质资源能够循环流动的基础上对空间地域进行优化布局,尽可能地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打造一个有利于物流和区域能量循环交换的良性经济网络。通过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功能区内部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环境资源消耗,进而在整个环境系统的层面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最终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例如,江西丰城曾经是重度污染城市,金属矿山千疮百孔,2016年该城市依托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开发区功能规划,把高效企业请进来,让高污企业清出去,加速产业集聚良性发展。开发区聚集了以格林美为龙头的回收拆解产业群,以江西宏成、江西恒泰企业为龙头的再生金属熔炼产业群,以中国瑞林、东江环保、江西明大为龙头的再生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群,以赣中再生金属集散市场为主体的专业市场产业群。2016年,全市再生资源实现产值240亿元,完成税收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及59.4%。

2.3环境规划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就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满足环保目标、成本较低、技术可行的最佳方案。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环境规划方案中,有助于建立并丰富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终促进环保系统的顺利运行。规划者在进行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而且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和协调,实现经济效益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