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共享经济的思考8篇

时间:2023-10-09 09:28:06

共享经济的思考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1

[关键词]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24

2016年3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思路,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从其内涵上来看,五大理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共享是手段而绿色是目的,以共享经济为抓手助推经济绿色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1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经济也被有些学者称为“分享经济”,其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它的实际应用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被人们所重视。

11关于共享经济内涵的相关研究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组提出:“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共享经济可以理解为素不相识的群体中以获利为目的暂时地、部分地让渡物品的使用权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三类主体:分别是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联系两者纽带的共享平台。郑志来认为:“共享经济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性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5月,美国学者Robin Chase出版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成为畅销书,在这部著作中提出共享就是“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即部分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享的一种经济现象。

12共享经济的定义

尽管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总结起来,所谓“共享经济”,是指借助一定的平台,使物品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能够充分交换信息,从而使用者在不购买即不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享有物品的使用权的经济模式。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两种不同的权属关系,所有权包含使用权,事实上,人们需要的是物品的使用权,但是传统的物权观念下,要拥有使用权必须先拥有所有权,即先明确物品的归属才能明确物品使用主体,不拥有物品所有权的用户占有他人物品使用权是一种越权行为,甚至会受到法律惩罚,使物品的使用范围狭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对物品的所有者来讲,并不能够充分利用物品使用权,如果物品所有者能够部分让渡物品使用权,那么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能够满足其他人的需要,使物品的利用价值得到提高,社会也可以极大地减少有形物品的生产,从而节省资源。物品所有者在让渡使用权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收益,物品使用者因没有购买支出也获得收益,这样在使用或者消费需求同样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社会支出减少,福利增长。

2共享经济实现的支撑条件

共享经济的普遍应用晚于其概念的提出,是因为其普及所需要的支撑条件当时还不具备。共享经济模式的实现要基于以下外部条件。

21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出现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沟通信息的途径。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结在一起,把市场的供求信息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的疑惑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解答,知识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共享。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网络终端便于携带,随时随地可以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系。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人们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同样,过剩的资源在网络上寻求消费。这样共享经济才能成为现实。

22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财富的表达形式及其转移方式。使支付变得简单而快捷,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做法在网络上已经被淘汰。这种高效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共享经济在应用中涉及不同利益主体权利发生变更时,通过第三方支付手段而实现利益平衡。

23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

信息交换平台是共享经济实现的直接应用。在这个平台中,基于位置定位服务(LBS)技术明确供求方的地理区位,通过供求信息的和接收实现共享交易的撮合。一方面,闲置的以及可以共享的物质和服务信息被平台集中,另一方面,需要相关使用价值和服务的需求信息也在平台中集中。供求双方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主动寻求目标,也可以通过系统基于一定算法条件而进行最佳的匹配与撮合。信息交换平台是共享经济在网络上的直接表现。

3共享经济模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

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是使用而不拥有。即享有物品的使用价值同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使具有同类需求的人可以实现共享。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可以解决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满足社会成员使用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物品的使用价值。改变自工业革命以后所形成的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拉长的方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使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改变经济增长的理念,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31共享经济模式充分利用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通过供求平台的建设搭建有效沟通途径,并已经在社会生活很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租车、P2P网络借贷、众筹、住宿等行业进行了广泛应用。在交通层面,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家用汽车进入城市普通家庭,但是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在满通需求的同时,道路拥堵和空气污染成为副产品。而在私家车使用中,所有人都会发现其利用率极低。通常一辆车可满足五人的交通需要,但多数情况下却仅为一人的交通需求服务,占有了较多的交通资源却不能解决相应数量的交通需求,导致很多城市成为“堵城”。近年来出现的滴滴打车、Uber等软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把有同样交通需求的用户组合在一起,大家共享资源,共同承担费用;除此以外,以car2go为代表的分时租赁模式,消费者可以满足个人短期用车需要,这种做法从个人来讲节省了支出,从社会来讲充分利用了资源,成为共享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32共享经济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共享经济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例如,国外有定量研究表明汽车共享可通过减少行驶车辆和行驶里程推动温室气体减排。Martin和Shaheen对北美汽车共享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开展的调查和估算显示,参与汽车共享可推动户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084 吨/年。如果汽车共享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模式,那么全球汽车保有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都将大幅减少。实际上,目前戴姆勒、马、通用等汽车制造商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或提供汽车共享服务。

共享经济模式做到物尽其用,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消耗,提高了利用率。从而减少了物质的生产同时不降低社会效率。碳排放主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也减少了碳排放,提高了环境效益。

33共享经济模式对消费理念带来革新

共享经济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物权观念和消费观念。在传统物权和消费观念影响下,社会成员追求的是拥有多样化和规模化的住房、汽车等硬资产,将对这类资产拥有的数量和品质视为财富的多寡,这种观念体现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商业模式中。

而在共享模式的引导下,通过付费使用而非购买的方式解决使用权消费会成为一种新的方式,这样房屋、家用电器、日常生活用品及交通工具等不再被看作财富的本身,社会成员所追求的不是对物品的所有权占有而是使用权的拥有,通过对使用权的行使而给消费者带来生活的便利,得到使用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这种理念的更新也会带来社会生产层面的重大变革,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生产更多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社会治理目标。

4结论

经济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趋势,而传统的经济模式对经济绿色发展具有各方面的制约,以共享经济为抓手,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财富观和价值观,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帅共享经济带来的变革与产业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6):69-74

[2]分享经济发展课题报告组认识分享经济:内涵特征、驱动力、影响力、认识误区与发展趋势[J].电子政务,2016(4):2-10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2

关键词:共享经济;双刃剑;劳动者权益;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我国共享经济规模在2015年约为19560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达到5000万人次,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以滴滴为例,其为超过1300万司机提供了就业机会。共享经济模式作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新方式,正日益成为全球共识。与诸多经济学家、企业领袖、政府官员为共享经济唱赞歌不同,美国前劳工部长、著名经济学家Robert Reich在接受Buzzfeed访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共享经济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噩梦。他认为:“以 Airbnb和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让劳动者的工作变得不可预知,它不但不能够帮助美国中产阶级维持生活,实际上还使得他们的收入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35年前的美国劳动者只要用一份工作,完全不需要再靠兼职来支付各种账单,而现在以Uber 员工为例,由于企业降低了其劳动价值,员工不得不再寻一份兼职增加收入。”[1]

共享经济指的是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将闲置资源有偿(或者无偿)转让其使用权给他人或者组织,以获得一定物质或者非物质性回报,从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现代经济范式。[2] 共享经济形态较为丰富,其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它是一种平台经济。对互联网的巨大依赖是其各种表现形态的共同特点。从供给侧而言,没有平台的信息传输,分散在各家的闲置资源无法转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从需求侧的角度,客户的随机需求信息,需要利用平台来进行并得到相应服务,互联网平台减轻了交易成本,撮合了供需双方的网络合作。第二,对所有权的解放。共享经济的一大创新理念便是:“闲置即浪费,分享产生价值”,在这种“共同拥有而不占有”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让渡使用权可盘活所有权,提高散落在互联网平台周边的资源利用率。第三,改变了传统商品、服务的产销模式。它更加注重人性,强调参与感,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倡双方拥有平等的选择权利。第四,对信用的依赖程度加深。共享经济是信用经济,特别是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的情况下,所有参与主体的交易仅能依靠网络“自监督”,强调信息的透明与对称。第五,倒逼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共享经济模式下劳动者与企业关系变得松散,劳动者可以不再忍受企业严格的制度束缚,但同时要承担对自己不利的工作风险。共享经济把大块头的商业组织拆分成了一个个线下的个体劳动者,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因无法承担新兴人力资源这一规模庞大“员工”的管理职能而逐渐式微。

共享经济模式在我国明确提出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及:“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分享经济”,其实就是共享经济,只是字面表达差异,前者从个体角度分享,而后者则是从总体出发共享,所追求的结果是一致的。共享经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输功能,将个体经济的私有闲置财产、劳务的使用权让渡给有需求的消费群体,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不再完全依附于企业,而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工作空间。企业也不必要求劳动者 “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半契约模式的“平台+个人”新型劳动关系。笔者认为此种新型劳动关系对劳动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获得相对自由工作空间的同时,其基本劳动权益可能被无形侵害。共享经济模式的到来,给劳动者带来的冲击有哪些?劳动者、企业、政府如何从制度与法律层面来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免受冲击?这是本文要进行探讨的重点。

二、共享经济对劳动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1.工作的不可预测性程度提高。工作的不可预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工作岗位本身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二是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未来传统的劳动关系及组织形态被打破,劳动者以液态形式自由流动结合,成为‘液态公司’,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客户需求与人力资源进行精确匹配。”这是科幻作家陈楸帆提出的“液态公司”理论。“液态公司”的基本逻辑是:所有权的价值变的更低。[3]有学者甚至提出:“20年后就,如果谁还说自己为一家公司工作,那他一定是在开玩笑。”他们认为,将人如果像螺丝钉一样钉在某个单位,或许称得上是21世纪的酷刑了。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共享经济模式下,不确定性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它将每一个劳动者还原为原子状态,整个世界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所以终身雇佣、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遭受瓦解,这一方面让劳动者的工作选择更加多元化、自由化,另一方面也让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变得不可预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迫承担这种不可预测性的后果。“今朝有事做,明天要待业”可能会成为劳动者的“新常态”,工作岗位的不稳定还直接影响了收入、福利及社保权益的波动。在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状态下,用人单位通过为劳动者缴纳养老金等形式来减少劳动者退休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的不确定性,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但是如今,以Uber司机为例,一旦认定他们与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也就意味着当其不能够正常劳动或者因个人原因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停止劳动付出时,他自己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如果一个Uber司机需要承担一个固定比例的支出,如房贷、车贷及子女上学学费等,那么这种收入及社保的不可预测性会给他个人生活甚至家庭带来混乱,如果社会上诸多群体都有发生此类现象的潜在可能,将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甚至国家安全。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正在真实发生。北京的Uber 司机张师傅表露:Uber司机并不好当。首先,看是工作自由,一下单,便要接受Uber导航系统的全程监控, “一下单,就它说了算了”;其次,个别乘客下单后又任意取消行程导致接单率下降,造成成本上升,同时有时不得不面对“蛮横”乘客的人身威胁,而平台给予的保护极为有限;再次,收入上的不可预测。初始阶段企业使尽洪荒之力 “疯狂烧钱”,这种不可持续的绩效手段导致了企业不得不“先予后取”, 价格策略完全由平台制定,司机的收入也由平台统一收取,司机没有任何话语权。[4]

2.变相的“剥削”,可能降低劳动价值。“共享经济无非就是资本借助互联网掀翻原来的中间渠道,建立互联网上的强大垄断,让劳动者更加没有选择、没有组织,从而实行更残酷的剥削。”(熊节 2015)特别是当法律没有对此种经济模式做出有效规制时,这些企业便会一面拿出“自由经济”的大旗来应付,一面打法律的球、时间差来捞取利益。所以有人称共享经济类似于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萌芽时的“倒爷”,只不过是带了高科技的帽子。共享经济不但对传统社会化大生产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构,还形成了以互联网平台为根基,以移动终端为媒介产生的“众包(Crowdsourcing)”生产模式,众包即一个组织或机构把过去由自己内部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方式承包给非特定大众网络的做法。它打破了传统生产对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此种模式巧妙规避了劳动者与单位需要建立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履行社会保障义务、双方建立稳固的劳动关系这一传统用工模式,它将任务通过移动终端分配给不特定的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人”包装的众包生产模式究竟是否如概念的创立者杰夫・豪所言:开发网民智慧,改良用工模式?还是打着“新型灵活资本主义(flexible capitalism)”的幌子让部分劳动者沦为“网络劳工”,以此来规避用工风险和降低用工成本,都是值得商榷的。[5]随着“平台+个人”用工模式的不断渗透,通过以兴趣为主打的弹性劳动,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粉丝”,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雇员,而且是能够看似与企业平起平坐的“个体老板”。“这种非货币化和非契约化的弹性工作模式带来的不仅是娱乐的满足,其中包含着众多参与者贡献的‘隐形劳动’。”[6]事实上,网络劳工还在无意中“慷慨”地向企业贡献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大量的劳动者个人信息被在互联网平台上,成为企业大数据的“免费来源”。以Uber为例,兼职司机在注册时要上传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信息,且个人车辆信息等也需要一并传输给企业,“我们仿佛在监控中,不同的是监控的目的不是防止我们做什么,而是促使我们做唯一的事情:消费。”[7]这种“剥削”更具隐秘性。特别是当前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引导下,一大批创业型企业“一夜之间”遍布了全国,华南理工大学黄岩教授的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型企业中承担了无薪劳动者的角色,企业主往往以新来的应该多干活或者积累创业经验等给刚毕业或在校的大学生“画饼充饥”,大学生不但成为投资者盘剥的对象,有时还充当了创业失败的牺牲品。即使劳动者获得一定收入,正如Robret Reich 所言,Uber虽然证明其支付给司机的费用是合理的,但是员工收入依然离着最低工资不远。Buzzfeed曾爆料,在丹佛、底特律及休斯顿等,在扣除基本费用后,Uber 司机每小时的平均收入低于13.25美元,司机不得不再去做兼职来增加收入。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去中介化”的目的是未来建立垄断力更强的“赛博中介”,而政府或者劳动者个人可能还被“自由劳动”的大旗蒙在鼓里,劳动者不感自身劳动价值的降低。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3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4

关键词 分享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挑战 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化的进步对当下的经济起着推动的作用,人才资源的管理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手段保持人与事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下的人往往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在分享经济时代,要求以人为本,人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要求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潜力,这就给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其发展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对内部、外部人力资源的获取、分配使用、保持与提升、开发和优化的一系列专业化管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板块,如图。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人、事、组织、团队、文化。

三、分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当一部分人还在传统的思维中挣扎之际,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利用“经济学+倍增学原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资源共享及整合,形成了现代经济共享思维模式。比如,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是:1元*1元=1元;而老板的思维模式则是:1元*1元=10角*10角=100角=10元;那么“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则是:1元*1元=10角*10角=100分*100分=10000分=100元。在2015年夏季

的达沃斯论坛会上,总理曾经指出,分享经济不只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以此有效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实现闲置资源的整合并充分得到利用,形成新的增长点,为经济注入强劲的动力;此外,分享经济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可以受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极大的挑战。

(一)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主体的变化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范围扩大

分享经济模式下,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源整合管理,通过第三方创建的共享平台,让渡使用权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润来保证资金周转和平台的正常运行。经济的三个主体是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在长时间的分享经济模式下转换为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变化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对象较之前的企业内部职工体系来说被无限地扩大了,其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上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例如,国内的滴滴出行软件,在运营者通过第三方下载应用软件并注c册信息进行使用,这就要求平台管理者要对运营服务的供应者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管理,因为滴滴网约车服务者的基数是不断增加的,而且服务的使用者也就是消费者也在不断增加或减少,基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且频繁,其使用者的不稳定性也给共享平台的人力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共享平台的规范管理及管理上实现规模化是人力资源目前要面对的挑战。

(二)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更为复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求职信息不再局限于纸质的媒介或电视宣传,而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寻找与应聘,这样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分享经济模式下,资源分享服务的供应者所经营的平台是通过“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建立的,招聘方与应聘者之间可以通过快捷而便利的方式互相了解,在薪资方面也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商议,但是若在合同上出现劳动关系的问题,第三方是不能进行解决或处理的。由此可见,“互联网+”共享平台在合约制度上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分享经济模式下的一些外卖平台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信息看到生产者的产品,然后进行消费,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运输管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若生产者没有及时处理好,不仅会给生产者及供应者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使第三方网络平台受到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管理的对象不仅在增加,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

(三)人们面对工作效率与个人收益之间的选择

在分享经济时代下,收益与效率之间的选择是每个企业或员工所要面对的问题。在企业中,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开始出现脱节,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很可能会发生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然而要想寻求利益的平衡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找寻新的管理模式;在绩效考核上要更多地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在合作过程中能够互惠互利的有效措施;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中,企业与个人都关注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在选择上犯了难,对于经济来说应保持着长远的发展关系。因此,在分享经济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新的方法与策略来平衡收益和效率,这将会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四、分享经济时展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对策

在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其观念与手段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应将“互联网+”及人才进行整合,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实现组织内部管理,灵活处理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保证人才供给得到充分调配,就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对人才需求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分配。首先,在分享经济模式下,应做到组织架构灵活,在部门职能设置上要明显突出企业的核心功能,如产品研发、产品的市场开拓等;可以将非核心的功能单独设立一个部门,通过员工及其他企业或“互联网+”等分享的方式来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与执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分享经济带来的优势作用。其次,在员工及企业各部门的分工上要做到灵活配置,员工可以做到一专多能,突出其重点职责的同时也培养其专业性技能,在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兼顾参与合作的团队、个人或企业单位,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员工要时刻充电学习、掌握新的理论与技能,以适应企业业务的变化及工作岗位调整的需要。最后,在企业发展中也要现资源的灵活配置,资源内外实现共享、轻重结合,将有效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新型资源,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正常运营与发展。

(二)做到薪酬模式多元化,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在当今的分享经济模式下,调整薪酬分配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结合企业各部门在分享经济环境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来考虑薪酬分配,调动员工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分享经济模式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合作型。对松散型员工来说,做到市场薪酬水平最大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通过以计时、计件等方式来进行薪酬发放,可以避免工作中产生不积极的想法,进而最快地完成项目分工;对于o密型员工来说,其拥有的技能就是资本,企业应通过技能绩效、资历及期权奖励等对其进行薪酬的发放,做到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对合作型员工来说,利益最大化是其能力的表现,应通过合作的项目分成、绩效奖金、年度红利等进行薪酬的发放,尊重员工对长期、短期收入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短期的现金工资报酬,也可以选择长期的期权奖励报酬或是中期的项目分成等报酬,允许员工自由选择。

(三)注重构建开放式文化

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其本质是具有开放性的。那么,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朝开放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分享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应着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做到人人参与分享经济,可以让企业的所有员工参加室外拓展运动,或是与其他兄弟企业一起开展竞赛类活动,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分享经济模式,并因此得到员工对企业参与分享经济的支持。在企业的领导团队中,领导们的以身作则也会相应地带动企业上下的员工积极参与分享经济,并推动其发展,进而从分享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性

企业内部员工的职能分类较多且复杂,各自的利益诉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为了避免员工之间进行互相攀比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部门管理在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应注重公平性。首先,在绩效考评制度方面做到内外公平。因为在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员工对绩效考评制度的公平性感受也有所不同,包括对绩效的衡量标准、工作难易程度的认知、考核人员的考核标准等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因此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保证每一项制度都具备可靠性及可公平性。其次,在绩效考核的程序上要保证其公平性。很多时候,员工认为考核程序的公开、公正就是使结果公平的体现,但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案的预先公布、考评过程的独立性以及考核结果的最终公开等内容都要公开展示出来,这样才能降低员工的不公平感,保证绩效考评程序的公开、公正。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分享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分享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资源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也对其制度体系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将闲置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大市场需求,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为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豆瑞星.分享经济:国内国外的联动[J].互联网周刊,2013(1):50-51.

[2] 赵博艺.分享经济的现在与未来[J].国家治理,2015(35):17-22.

[3] 张震.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5

作者:卢德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如果有一种理论和方法,对全球及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都能起到放之四海皆准的解决效果,它会是什么?

“21世纪的核心就在于你怎么能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经济,但是这个经济成果又被全民所分享,有一个真正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福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贫富差距扩大、暴力恐怖事件频发、人炸、资源枯竭等问题呈井喷式爆发的今天,人类何以从问题中突围,进而找到存在的自信?诚如克林顿所言,“分享”经济成果,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克林顿给世界各国开出的“良药”,与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的“共享”理论不谋而合。刚刚过去的11月,他的新作《走向共享―面向未来的思考与追求》出版,这是他的财富思考的又一提升。

在个体和社会“似乎都没有什么确定的方向感”的时代,卢德之在思考,“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更加清晰的、符合多数人愿望的目标,这是中国当代精英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原始出资额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的卢德之,经历过官员、企业家、学者、慈善家等角色,亲历了中国近30年来的社会巨变,近年来又积极探索现代慈善之道,并把视野投向国际社会。因此,他的这本著作,并非空洞的理论阐发,也非肤浅的社会观察笔记,而是兼具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具备全球视野的社会问题解决读本。

在卢德之看来,共享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关系”。与过于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相比,这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且易于在社会各阶层之间达成共识的社会发展形态。

卢德之敏锐地观察到,“最近60年,前30年,大家政治上不平等,经济上则是平等的;而后30年,政治上相对平等,经济上却极不平等。”作为一名富豪,卢德之的这番言论可谓是对准自己“开刀”,革自己的命。卢德之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社会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者缓解,中国社会就很难真正迈进现代化的大门。“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到多数人的立场和利益上来,共同确立一个目标。我觉得这个目标就是追求‘共享’,它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

“共享”并非无源之水,它必须有坚实的财富作为根基。在书中,卢德之分享了他的财富观,即三个“拼命”: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的事业而花钱。做慈善,即卢德之所谓的“神圣的事业”。在为富不仁与仇富情绪并列弥漫的中国当下,卢德之提醒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财富态度,“财富是个好东西,创造财富是无罪的,创造财富的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而不应该是一个人在创造了财富之后,就推到被怀疑、被打击的境地。当然,任何人都要合法地创造财富。”

与“共享”相对的是“独享”,“独享”带来的后果是出现富豪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理解鸿沟。当然,要让富豪们乐于分享,首先应该琢磨透孟子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保护私人财产安全,富人们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才不至于出现富人一边在国内挣钱,一边移民海外的局面。富人在财富、精神两方面都达到安全感后,必然会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时,与公众“共享”财富自然便是水到渠成。这样一来,穷人仇富、贪腐官员和富人转移财产的畸态将得以校正,对于促进两个阶层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将大有裨益。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6

一、“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共建”指的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享”指的是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共建”与“共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共建”,“共享”就缺乏了基础;不能“共享”,“共建”就缺乏了持续的动力。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又是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主体。“在共建中共享”,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在共享中共建”,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来源于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共建”取得实效、才能让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共建”的成果;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共建”的成果,才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更大、更多、更好的“共建”成果提供力量支撑。而更大、更多、更好的“共建”成果为人民群众进一步实现“共享”提供了新的基础,这样在“共建”与“共享”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共建共享”的精神内涵充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共建”的主力军,在“共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享共建”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共享”的主体,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其次,“共建”与“共享”互为因果,循环推动的过程,正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共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共享”使人民群众直接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精神实质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始终,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共建共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如何抓住工作的重点、把握工作的关键等方面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党和政府的推动力量,也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采取个性化、针对性措施,调动各方力量,获得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以轨道建设中的动拆迁事件为例。“共建共享”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我们在发展地区经济、搞重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群众的现实利益,要综合考虑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动拆迁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区的动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决定了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成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我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普陀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较差,居民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创建文明城区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方方面面的认识也不尽统一,要完成创建目标,确实很困难。但是,通过做群众工作,有效地调动了全区群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绩,最终成功创建了上海市文明城区。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因素在于我区在进行宣传动员工作的时候突出强调了文明城区创建将使全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卫生、治安、环境等方面得到重大改善,将惠及所有群众,而群众也能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于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影响,从而把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了巨大的工作合力,把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推向了成功。“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恰好印证了我区的成功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样的工作思路,才能进一步推动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共建共享”对地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讲话的精神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尤其是对地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和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重点抓好民生工作,特别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生问题。这次两会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到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普陀区是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困难群体比较多,这样的区情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我区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区、街道、居委会等多个层面系统地构建了高效率、低成本、全覆盖的帮困工作体系。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的“一口上下”帮困工作网络,确保帮困对象一个不漏;建立了系列帮困资金,共计8.8亿元;建立了就业促进机制,以“承诺托底制”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推进“万人就业项目”实施,清腾置换政府出资的劳务岗位,目前全区有就业愿望、对岗位不挑不拣困难人员的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献爱心,送千岗”、“一日捐”等帮困救助活动;积极建立义工队伍,为了让更多老年人欢度晚年,我们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在软件建设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深化“守望工程”和“居家养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新途径。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圈、链、点”布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让全区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一定要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否则“共建共享”的局面是不可能实现的。

2、要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集民智、聚民心、办民事。

“共建共享”的思想告诉我们,既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果,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具体到实践中,我们就要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这样才能集民智、聚民心、办民事。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公开政府行政和管理的行为,让群众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当然,还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城管、市容、质监等部门都要改进工作方法和完善制度安排,进一步方便群众投诉监督,针对群众的投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当前,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三公部门”的监督,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3、在进行重大项目建设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7

关键词:共享单车 分时租赁 会计核算

一、前言

“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渗透,社会对互联网开放性、共享性逐渐认同,随之而来的“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共享经济”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Spaeth在其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到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共享经济的特点是通过第三方建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共享基础,消费者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使用权的转移。而共享单车就是基于共享经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扩大共享的边界,从闲置资源的共享扩展到提供专门的资源共享服务,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单车基于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即单车所有权属于运营商,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使用权可以在用户间迅速切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这种以互联网为运营方式的共享单车的分时租赁模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租赁行业,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这种新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分时租赁模式并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指导,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租赁押金的确认、会计处理等会计核算问题都值得思考。因此,文章在分析ofo共享单车基础上,探究分时租赁模式的会计核算问题。

二、ofo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概述

共享单车的概念由公共自行车租赁演变而来。2007年,真正智能化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才引进我国,主要是以政府主导、分城市统一管理的模式;2010年到2013年,安永行公司的成立以及承接政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成功标志着由企业主导、把控自行车运营环节的承包市政单车的模式形成;2014年,依托于互联网思维的ofo共享单车成立,共享单车的概念也孕育而生。ofo共享单车所属公司为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fo),其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分时租赁问题,ofo通过自行车的购置,带动了上游自行车生产制造业,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下游用户自行车使用权的实时切换,新车造价每辆300元,使用周期短,用户通过缴纳99元押金注册、扫码解锁使用,收费方式为师生用户每小时0.5元,非师生用户每小时1元,此外,ofo还允许用户将自己的闲置单车共享到ofo共享平台,以1换N,获得ofo共享单车终身免费使用权。但是,总的而言,共享单车本质上仍是资产使用权的有偿转移,属于分时租赁模式,部分会计处理仍需遵循租赁业务的相关会计准则。

三、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单车行业界定及适用准则不明确。共享单车行业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所产生的一种资源与服务的新型经济生态,是一种“共享”商业模式。尽管共享单车本质上属于租赁业务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共享单车有着独特的行业特点:单车不同于传统的租赁资产、使用权的实时转移,经营者维护困难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德心等,此外,共享单车又有着与网络零售业的B2C电子商务模式,属于通过互联网销售租赁服务,这些都使得新生的共享单车行业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租赁行业。因而,共享单车行业不能简单地界定为网络零售业或者传统的租赁行业。为了促进共享单车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共享单车行业的界定以及会计核算时所适用的准则规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资产归类确认存在模糊问题。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几家企业所投放的单车造价大不相同,如ofo共享单车的成本不到300元,在单车的使用群体广泛、重复使用率高以及缺乏政府及社会监管,单车的偷盗、人为损坏情况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单车使用寿命多数达不到一个会计年度。按照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所强调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共享单车独特的行业特点,使得单车界定为企业的固定资a显得不是十分合理,但是企业持有单车目的是以备出租,也不符合存货定义,不应当确认为存货。因而,单车在资产归类确认方面存在模糊的问题。

(三)押金处理问题。共享单车自2016年以来用户数量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2017年ofo共享单车宣布注册用户已达到1 000多万,而每人99元的押金也意味着押金总额达到数亿元,使得人们质疑押金的安全性以及运营商是否仅仅以单车租赁收入为盈利模式,押金问题将会是对共享单车企业的一大挑战。

四、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准则和规范。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市场上兴起了共享单车的热潮,投资者纷纷跻身于单车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会计核算准则对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导致实际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问题,因而,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模式会计准则和规范刻不容缓,以达到规范共享单车行业财务处理的目的。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022-04

共享就是指同一资源被不同的利用者所使用的状况。资源共享如同轻核聚变,能产生聚变的能量,从而放大原有资源的功能,起到价值增值的效果。因而广受教育者的青睐。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出现,资源共享由设想成为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是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使用资源、分享资源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看,很多学校重开发,轻共享,导致很多资源处于分散、封闭、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独占的、非均衡状态向共享的、均衡状态转化,形成集中、开放、互利的资源共享格局,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根据机制构成的要素条件,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和具体运行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建立资源共享宏观调控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为国家所有,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宏观调控在资源共享中起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要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依据。宏观调控机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一)政策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政策调节资源的流向和分配。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23条“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对资源共享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共建平台、大学联盟、校际合作、精品资源、资源库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教育部在资源共享上的建设思路和发展重点,这些思路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除了中央的指导性政策外,各区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出台配套的具体协调性政策,使资源共享有章可循。

(二)制度调节

制度是资源共享时应该共同遵守的具体程序和行动规则。“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3〕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行为导向,即以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行为主体提供―套行为模式,使其行为按一定的准则进行。通常包括程序和规则、共同体、应遵循的理念及活动等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制度仅散见于高校内部范围,省级、部级的顶层共享制度的设计缺失,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难以协调,校外资源的共享难度很大。一项针对2012年筹建的“沈北大学联盟”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67.5%的教师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建设不足,这也是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4〕因此,要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顶层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三)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资源共享课持续发展的必备措施,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由于共享方式的不同,监督考核的主体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三方作为监督主体,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方式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而针对各地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情况的监督考核现在还是欠缺的。例如,现有各省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中,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考核标准,却没有对资源共享情况的考核。因此,建议高校评估要将资源共享情况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加以考核。这样,能激发高校对资源共享问题的重视。

二、制定资源共享微观管理机制

资源共享强调参与者责任与利益相一致,其本质是共享主体间的合作双赢,其核心是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利益驱动是资源管理机制的动力。根据资源共享的主体和范围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共享、校际资源共享、校社资源共享、网社资源共享四种类型,其利益驱动的着力点不同,管理机制也应有差异。

(一)校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以学科为基本单位配置到各院系和各部门,相应的管理模式是垂直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主管部门的控制力的强化,但是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内部资源应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分散党团组织、图书馆、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及各院系等不同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安排。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门界线,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幅度,凝缩资源传递的时间和空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二)校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校际资源共享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对优质资源的分享。一个跨院校、涉及多个高校间的分工和合作,要打破传统的高校间条块分割的分配格局,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协调各个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仅仅依靠高校自发地去沟通和联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组成的资源协调委员会,做好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从组织管理理论看,高校各自为政对组织形成水平分割,各条线管理对组织进行垂直分割,而协调委员会充当了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的交叉点,形成了组织框架中的“节点”,能够协调纵横关系。其职能主要是指导和协调,以保证资源共享的有序性、合理性和持续性。例如,江西省在2014年10月成立了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前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管理日常机构,后者专门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全省已经有39个高校自主参与。

(三)校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资源性质不同,管理的机制也不同。社会公有的公益性资源,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等,学校和社会都可以加以支配和使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级民政、文化、文物部门和各类专业博物馆,纪念馆,要继续贯彻落实一九九一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瞻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定为收费参观的教育基地,对学校组织在校师生参观要免收费用。”〔5〕而更多的资源是由特定的部门、单位和地区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这些资源属于这些部门、单位和地区所有,其资源的共享一般要依照市场机制来实现。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资源共享的市场化。例如,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国家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课程的基本资源通过协议约定免费共享,而拓展资源则是按照职场机制的规则,有条件共享。这样做,兼顾两种需求,也鼓励了拓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些共建资源,如产学研合作资源,则根据相关的合作协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网社资源是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合称,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网社资源的共享管理工作一般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每一个共享参与者将自己资源的相关信息上传到共享平台,形成一套共享信息的联合目录,使所有需要利用这些资源的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了解和查询有关信息。这样做,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少走弯路,也使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有序化。二是进行技术控制。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是通过权限管理来实现。它以整个网格作为一个虚拟整体对权限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每个网格节点都对外提供资源,计算节点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节点提供存储资源,服务节点提供服务资源,文件节点提供文件资源。这些资源集中成一个整体供用户调度使用。例如,IBM的GLoBus网格平台为了保证资源的权限属性,在可控网格范围内为每一台节点计算机的每一种资源设置权限信息,同时为网格的访问者颁发CA(Certificate Authority)证书,并在每个节点进行用户证书设置和证书的周期性管理。〔6〕三是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这里的经济杠杆主要是价格形式,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共享活动,目的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四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各个层次的资源管理者通过运用经济法规调整各机构之间、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理矛盾,解决纠纷。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指示直接管理控制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2014 年公安部的净网行动,清理了网上色情信息,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这种行政手段直接、果断、高效。总之,在网社共享中,信息公开是前提,技术手段是基础,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进行管理。只有各手段协同一致,网络与社会互动,才能维护资源共享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资源共享具体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运行的本质是资源共享过程的优化,具体运行需要具备资源要素、运行平台和运行动力三大条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有共享的主体要素、中介要素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是指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区、军队、家庭等)、使用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和管理者。共享的客体要素就是被共享的各种资源。而共享的中介要素则是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主要有制度、机制、渠道、技术等。运行平台包括政府平台、高校平台、网络平台等。运行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内部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外部动力,如共享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渠道、技术等。内外合力共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一)共享意愿的达成

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资源提供者,但由于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所具备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很难满足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资源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加大。而学校设备场所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矛盾、教师超负荷工作和教学质量下滑的矛盾、文献资源紧缺和重复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共享就是在各校不增加资源数量的情况下,增大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利用率,使利益边界某些个体扩张成参与共享的多个个体,大大缓解了政府的资源供给压力。首先是资源共享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在共享主体中,政府推进共享的意愿最大。其次是资源匮乏单位或地区,因为共享能够不花钱或少花钱办成事。再次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单位或地区,可用通过资源共享获得利益,也能有参与共享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供给能力。

(二)共享效益的权衡

效益是取得的效果和获取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益主要有三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经济效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品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今天,应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例如,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大量的文化产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工具,使得培育活动具有隐秘性和趣味性。第二个尺度是社会效益。近年来政府加大治理低俗文化市场,叫停了一些收视率高但是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选秀节目,考虑的就是社会效益。第三个尺度是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资源共享要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提高获得效益。这里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更侧重于人文环境的营造。通过共享资源,形成了一个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三个尺度中,社会效益居首位。

(三)共享决策的确定

共享决策是沟通、协商和承诺的过程。沟通阶段主要是共享资源提供者与分享者之间就资源分享的目的、内容、形式、预期效果等进行交流。协商阶段是针对现有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承诺阶段主要是互惠条件的达成、成本利益的分担、激励与约束的设定。一般以书面形式将上述内容加以确认。但是,现有的共享决策通常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要依据,缺乏科学性。因此,共享决策的科学化研究十分迫切。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东北大学王建宇和樊治平博士曾通过Stackelberg博弈,建立模型。求出了相应的知识创新投入的均衡值、领导者的参与率、各跟随者的参与率以及创新的总体收益,指出只有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和各从属组织边际收益之和保持最优比,合作才可能形成并成功维系。〔7〕这一结论,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决策时的考量因素。

(四)共享行为的实施

执行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与协调工作。一般由专人或者专门的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可以设立领导小组和业务控制小组实施组织和协调。比如上文提到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相当于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根据资源共享的决策方案,联合横向的部门和纵向的层级,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各职能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相当于业务控制小组,其职能是保障资源共享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工作内容有:确立资源共享的标准,衡量资源在共享中的发挥绩效的情况,随时了解资源提供者和分享者(主要是高校师生)的意见,对各项方案进行调控与改进,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查明原因,及时纠正,以确保资源共享顺利实施。

(五)共享效益的评估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质量,还要有科学的资源评价机制作保障。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评估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华洲博士提供了一个评估公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消耗。〔8〕该公式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效益评估参考。其资源消耗包括购置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IT成本、管理成本、费用成本、时间消耗等。教育成果越大,资源消耗越少,其资源共享的效率就越高。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评估较难,这个评估方式缺乏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对资源共享投资效益评估,包括评估内容、方法、评估体系的建构、投资效益综合测度函数。通过这两方面分析来评定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还可以对政策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评估。此外,还可以通过点击率、浏览数量、下载数量等统计,来评价信息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和利用程度;通过网络调查和论坛等了解用户对使用过的资源的主观评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用户意向,了解用户希望开发哪些方面的资源,甚至可以由用户提出建议、方案等。总之,通过对资源的科学评价,实现对资源的优胜劣汰,保障共享资源优质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是一种基于存量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但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从“独占”到“共享”的嬗变必然会导致资源本身的变化,包括存在状态、经营模式、作用方式等,这进一步构成了一种改建需求,促进了新资源的生成。这正是资源共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http:///zwgk.2012-04-20.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3.

〔4〕孙照辉,陈少武.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困境及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5〕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6〕李煜民,章才能,王鲁达. 从网络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