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互联网技术变革8篇

时间:2023-10-09 10:47:48

互联网技术变革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1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刊网融合以2010年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00年到2010 年这十年,刊网融合呈现为稳定发展且模式比较单一的时期,有实力的刊社自建网站,没实力的依专业期刊网站,也实现了网络传播。2010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登场,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也使刊网融合进入了刊网互动的全新阶段。”不仅期刊业是这样的情况,报业、广电等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也基本呈现这样明显的两个时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革新之路,在2010年以前主要是和网络的融合,然而从2010年开始,就开始转变为和微媒体融合。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

 

鉴于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用户消费模式呈现出不同样态。按照前互联网时代、传统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三个阶段,对过往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传统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是AlDMA模式,是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于1898年提出的。他将消费者从看到广告到做出购买行动的过程归纳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激发欲望)—Memory(强化记忆)—Action(促使行动)。

 

2005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提出了AISAS模式。其含义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Search(主动搜索)—Action(购买行动)—Share(分享体验)。在AISAS模式中,具备网络特质的Search(搜索)和Share(分享)的出现,体现出互联网时代已不能一味地向用户单向地理念灌输,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和改变。

 

2009年,台湾佛光大学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彭延喜和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新闻学系助理教授陶圣屏,以彩妆博客资讯搜寻者为特定对象,研究了该群体在生活形态、媒体使用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该群体的新行为模式AIDSAES,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感兴趣)—Desire(欲望)—Search(搜寻)—Action(行动)—Experience(体验)—Share(分享)。AlDMA与AlSAS模式是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模式,分别对应着前互联网时代和与桌面互联网时代。其他后人的研究,多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组合,提出的各类模式在本质上只是对AIDMA和AISAS的衍生与修正。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甚至不再是主动搜索的过程,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根据移动互联网下媒介使用与消费行为的分析研究,全新消费行为模式IERAS模式被提出。Interest&Interact(基于兴趣,形成互动)—Express&Expose(表达、暴露消费需求)—Receive Response(接受响应)—Action(行动)—Share&Spread(分享、扩散)。

 

三、互联网技术变化

 

(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促进媒介为受众定制个性化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空间性,使得互联网时代成为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与广播、电视年代不同,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大数据时代只有让受众快速有效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与市场。

 

(二)技术变迁改变用户习惯,媒体产品质量面临挑战

 

互联网技术生态的变迁改变了用户的阅读等信息获取习惯,电脑、移动端的普及,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速度加快,形成追求快消费、碎片化信息、浅阅读等习惯。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推动媒体融合向更广大空间发展

 

在新时期下,互联网与手机的联接,让互联网资源与通信联接的更加紧密,让用户体验更快、更高效的服务。近来客户端又有取代浏览器的势头,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网站走向移动终端,而从更长远来看,客户端受到未知载体的冲击也是有可能的,也许来自开放性、兼容性更强的网络应用。

 

结 论

 

新媒体时代,有人说是互联网的时代,有人说是微通讯的时代。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定论,也正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和媒体融合趋势下一切皆有可能,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也在为我们探索更多媒介发展的空间和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必定是媒介体验和媒体市场的巨大变化。究竟新媒体时代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它又会对传媒行业以及文化产业有怎样的影响?由于内外部媒介环境不断变更,我们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善于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接受新事物。我们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探索,也有许多改变应该勇敢实践,才能更好适应时展和技术变迁。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2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

199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网(CNNET)开通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成为我国第一个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网络,标志中国成为世界网络大家庭中的一员。自此,中国开始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做准备。

一、互联网技术介入后的中国媒介环境

笔者在此引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①中的观点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起始年端定为1994年。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是以四大骨干网(CHINANET、CERNET、CHINAGBN、CSTNET)的建立为标志的,这就是中国web1.0阶段的开始。1995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神州学人》网站开通,标志着互联网技术正式进入中国新闻传播领域。②最初web1.0是基于后区技术,如海量、超级链接等方面的技术,构造了一个包容各类信息的内容平台,但仅仅只是对传统媒体信息的摘抄和拷贝,没有独立的新闻来源,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在用户端方面没有太多释放自己能动力的可能。但到了1998年,“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促使国内一些商业网站迅速整合。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以及不断开通的大量新闻网站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提供新闻之多、之快,令人赞叹,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做出了抢先报道、连续滚动报道和全方位报道,展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优势③。在政府扶持下,截止到2003年,以中央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门户网站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互联网新闻报道体系的格局己经形成④。在“非典”疫情、“神五”发射与回收、美国攻打伊拉克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充分体现了主流姿态。⑤此外,在网络媒体即时动员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下,网友评论热情空前高涨,并能形成舆论,甚至出现了能够引导舆论发展的意见领袖。草根化的博客、播客等的应用,不但能生动全面地记录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动,还能成为新闻源或事件导火索,成为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在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如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及华南虎事件等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评论和报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建立并加入社会和政治讨论的平台。

在这期间,党中央对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200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2008年6月20日,主席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20多分钟。针对这一事件,6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直面公众的提问,彰显最高领导层对网络强大影响力的首肯”,“同时亦显示官方对网络这块‘阵地’的重视与管理进入到新阶段”。

二、互联网技术对中国媒介环境的影响

笔者在此采用媒介环境学的视阈来简要分析互联网技术对中国媒介环境的影响,以此来排除媒介内容、经营方式等的干扰,研究其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从媒介环境学视阈来看,其研究对象包含一切人工干预过的社会现象,包含三个环境层次: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⑥研究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环境的改变同样也包含这三个层次:

(一)互联网技术对符号环境变革的影响

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创造出一个与传统的口语、书面不同的沟通环境。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非正式性与匿名性,产生出一种崭新的电子文本语言,除了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口语化以外,也倾向于采用简单、创新性强的符码。在互联网平台的聊天过程中,网友之间的谈话既是书面的拼写形式(线性的、有思考过程的),又是口语的表达方式(跳跃的、立即应答的),这使得书面中的规范汉语文字由单向、静态的符号系统变成一个多向、动态的超文本形式,时刻受到各种思维、各类语言(各地方言、英语等)、各种文体等的挑战。此外,网络媒体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和心理语言,语言结构具有未完成的特点。因此离散式结构、成分的省缺、跳跃、非连贯性、变异等句式充斥网络,使得汉语无法保持它传统上的特性。⑦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传统媒体规范汉语的能力。在当今网络沟通普及化的中国,这些网络语言的特质只会越来越影响书面或口语语言结构,以致网络上的特殊用法逐渐延伸到真实世界的语言使用中。⑧

(二)互联网技术对感知环境的影响,即对人们感官接触信息的程度、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带动了超文本环境下信息的多向交流。文字手稿和书籍是最早表达人类传播思想的两种形式。对读者而言,看书就是在与作者交流,无论作者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但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无反馈的。然而,电子文本容许文本中的思想完成快速而富于幻想的联系,超文本信息不像以往的文字手稿或书籍般死板不能更改,读者可以积极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创造文本,进行超文本的重新安排⑨。而读者也能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与其他读者进行信息交流,如今互联网平台上的博客、播客、维客、论坛等开展得红红火火,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交流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打破了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使得“草根”也从此享有作为传播信息源的权利。

(三)互联网技术影响了人们交往场景和行为方式,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影响

1、互联网技术弱化了传统媒介对“前区”、“后区”的控制与转换。

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把人的日常交往和生活比拟为戏剧表演,将“人类的表演场”分为“前区”和“后区”。“前区”,指在“人生舞台”的表演中,可以被观众看到,并且使观众能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部分;“后区”是相对于“前区”而言的,指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舞台的部分。在戈夫曼看来,前区与后区之间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⑩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根据“场景理论”分析了媒介的场景偏向性,认为印刷媒介等传统媒介更具有“前区偏向”,他们只表达传播者想给受众看到的内容,倾向于隔离社会场景,从而有利于信息优势者维护他们的前区表演;而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具有“后区偏向”,只要有机会就能将传播者的生活琐事和工作细节表现得一览无余。从技术特性上来说,互联网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任何组织和机构最多只能对它进行部分范围的管理和统一规划。

因此,当互联网技术介入中国媒介环境后,对于某些新闻从业者和事件的知情者来说,通过网络将某些无法见诸公开报道的采访记录传播出去,将事件的“后区”曝光给民众,是一个变通的途径。如在2008年10月底,深圳海事局林嘉祥猥亵案震惊全国,这本来是一件作为“后区”行为的政府官员私人案件,但在网民们的愤怒曝光下被迅速推上了媒体的“前区”报道,最终深圳海事局召开新闻会,宣布深圳海事局副局长、党组书记林嘉祥停职接受调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成调查组抵深展开调查。在互联网弱化传统媒介控制信息的今天,政府对“前区”、 “后区”的管理更需审时度势,对网络引发的舆情必须尽快做出反应,同时也不要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响应舆论又引导舆论,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2、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人性化趋势下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

最先描述“后喻文化”的是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1970年,他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他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现代社会的信息是承载在各种媒介之上进行传播,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伴随着信息量更新的是信息传达的观念的更新。互联网技术已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以父辈一代为代表的权威,而网络媒介使用最多的年轻一代的爱好、个性、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更多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交流所呈现的思想上,而这种思想正挑战着传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

结语

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十余年的发展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媒介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介的加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衰亡,旧的和新的传播形式可以共存,但是社会生活的图景却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作为媒介而言,互联网媒体并没有超越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仍然要遵守那些基本的传播法则。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些规律中,添加的参数除了互联网技术,还有因技术提升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主动性的受众。而后喻社会的来临也反映着互联网信息交流所呈现的思想与传统媒介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博弈。总而言之,网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网络中集结的矛盾,往往也是社会转型期间的各阶层的矛盾。通过网络认识社会矛盾,也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个前提。⑾展望未来之路: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技术将会带来更剧烈的媒介环境变化,而这些变化也需要网络媒体自身内部的优化整合,需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携手合作,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正确的社会导向。■

参考文献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②闵大洪,《2004年的中国网络媒体》,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1852

③马持节,《十四年,中国互联网发展风雨路》,《中国传媒科技》,2009.2

④闵大洪,《2003年的中国网络媒体》,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1522

⑤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

⑥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

⑦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

⑧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

⑨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11

⑩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⑾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生产方式;变革;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技术革命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历史,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被新技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影响与变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变革,使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经济形态,面向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传输与获取方式,还改变了社会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了社会经济与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文章通过详细分析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于影响,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1 人类生产方式的内涵与作用

1.1 生产方式的内涵

生产方式指的是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是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结合形式,需要交换形式与资源配置的结合才能实现其作用,生产方式具有社会属性与物质属性,分别表现在社会生产与物质生产两个层面。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性质的决定因素,而物质生产方式是通过社会生产来表现的。社会生产形式是社会范畴的方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与技术属性。技术属性指的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属性指的是分工协作的程度,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发挥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与效果。

1.2 生产方式的地位与作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纽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须依据生产力选择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会影响生产资料的消费与分配方式,决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传导机制。生产方式会对社会变革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对上层建筑的改变。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信息网络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网络化与社会化过渡,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2 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

2.1 劳动方式的变化

劳动方式是物质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革命通过改变生产技术条件与生产形式两方面对劳动方式产生影响。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是在保证个体独立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的方式,互联网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利用,促进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生产技术与工艺提供了现实动力。

技术条件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生产组织的格局。传统生产组织方式效率较低,逐渐暴露出反应滞后等缺点,为了适应信息化的生产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的纵向传递与外部信息的横向连通。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信息资源传播的固有格局,提高了社会劳动形式的专业化,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2.2 生产形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主要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对对生产形式产生影响,资源信息流动是资源优化的基础条件,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度与流动性能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信息传递上能保持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网络应用的普及突破了用户间的信息流通障碍,推动了信息自由化、合理化的发展。受资本主义的金融经济市场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重视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相关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掌握全面的信息,从而实现科学的干预,为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2.3 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变化

生产的社会形式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典型判定标志,在信息网络发展的今天,信息和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从消耗劳动力过渡到脑力,信息转化为资本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资料与劳动者间的交换不再通过资本的环节,使生产资料与信息的流动面向社会化、自主化,因此传统不平等的生产资料占有现象逐渐弱化,对立的经济矛盾也逐渐减少。信息网络时代的生产方式变化较为明显,但这种变革并没有克服资本经济的本质缺陷与内在矛盾,但不同程度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3 信息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信息网络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信息技术为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过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掌握最新的经济与科技动态,开辟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信息技术形成的信息网络有助于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系,搭建了科研机构与社会的联系桥梁,有助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渠道生产,加速了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贡献了力量。

信息技术革命提高了我国生产社会化程度,为资料公有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率,有效增强了就业与协作的联系,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实现,顺应了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信息网络增强了经济市场活力,促进了社会市场化的进程,能有效促进企业组织管理的创新与改革。信息信息技术革命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 结束语

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劳动方式与生产形式两个方面对人类经济生产产生了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将实现时代性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琦.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D].沈阳师范大学,2015.

[2]田彬.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宋伟.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4]张冠文.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D].山东大学,2013.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4

“互联网+汽车”是互联网与实体领域特别是制造业形成融合最吸引人、也有可能是最有变革潜力的领域,这个领域正发生的变革,以及其在变革中遇到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推动“互联网+”很有借鉴意义。

1、“互联网+汽车”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格局。

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基于信息服务应用为主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技术应用,如汽车的销售、维护;汽车保险;智能交通;汽车租赁;汽车交易;油电服务;搭载互联网的驾驶员在车上的娱乐与商业、商务活动以及远程的智能控制。这些都会带来诸多的商业生态。这是目前“互联网+汽车”最活跃的领域,创新势头会更加强劲。

其次是以安全和能效提升为主而形成的车联网产业链和关键性技术应用。如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应用,产业化的时间很可能大大提前;车与路、车与车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连接,以及会带来诸多领域颠覆性的变革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如高速交通安全与管理;市内道路出行的优化与交通疏导;满足高通量、高速度、低成本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互联网+汽车”最核心的变革,也是全球几个主要国家在标准体系、技术能力、系统建设等方面产生竞争的主战场。

其三是汽车生产环节的变革。过去更多是自动化、流水线,加入互联网后,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柔性化生产,以及整车及所有部件可跟踪,生产信息可以由厂内连接到厂外包括销售商、消费者并实现双向互动。供应链管理能实现平台化,自动化环节如机器人更智能更精准。这种“五位一体”的智能化制造,在德国叫做工业4.0。从国内企业来看,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好于其他一些制造业,后者很多还只是2.0甚至更低的水平,自动化程度还很低,智能化也更只是初级阶段。汽车企业也有不同,国外公司包括其在国内的合资厂,智能化水平多高于国内汽车公司和国内合资企业的自主生产厂。

2、“互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及基于这些大数据产生的应用。

“互联网+汽车”产生的诸多创新、服务和商业变革,都要基于有数据可分析。有哪些数据呢?每辆车的数据,现有每辆车都有一个VIN码,更多信息分散于交管部门、整车厂、保险公司手中,车的位置信息,驾者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包括停车位信息、充电信息、加油站等。这些分散、碎片化的信息,只有具备可读性、可共享,真正有极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业和产业变革才会发生。因此,政府如何为这些数据的收集、保护、分享、应用创造更成熟的环境,是亟需研究的问题。

3、“互联网+”的层次性及推进“互联网+”的思路。

“互联网+”有三个层次,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单一行业+互联网,系统+互联网。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系统变革在塔尖,发生的时间慢,但影响巨大。这个系统变革就是跨行业的融合、对接、渗透。

互联网+汽车的可预见的高端境界是车与车、车与路的联网。这是最难的,技术不是障碍,难在体制。这涉及通信、汽车、道路、交通管理四个目前相对独立的领域。从当前的情况看,各个领域都在研究和推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对策。

其一,信息通信领域更多是扮演颠覆者的角色,努力寻找汽车行业、交通行业发展的落后点和痛点切入,从而会产生一 系列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但问题是,这种更加强调互联网的思维会遇到传统行业越来越多的抵触。特别是,对与技术与工艺复杂性非常高的生产制造,特别是汽车制造业视为根本的安全等问题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对中国道路交通的复杂性,以及新技术推广时空的不一致性缺乏谨慎的认识,以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予以解决。由于对此没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充分的准备,互联网颠覆者的成功概率会小于助跑者的成功概率。这说明,“互联网+”绝不能变成“互联网思维”的单方主导。

其二,交通领域推进的智能交通,或者叫车联网,更多是从交通管理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对车的理解远远不足,与车的合作远远滞后;汽车领域推进的网联车,或智慧汽车,对车与路如何联结,也没有协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双方努力推进的结果,是在“互联网+”的时代,重塑了行业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这会对技术标准的融合、数据交换、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非常大的障碍。因此,推进“互联网+”的思路应体现变革的层次性和行业重点。对系统性的领域、需要政府来承担更多跨界融合的领域,政府必须更早行动,组织跨行业的交流,成熟的还要进行顶层设计。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5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都源自于军事需要,如今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形成了一张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网”。这张“网”还在演进,它的触手还在延伸,越来越多的名词、概念还在涌现。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只换一种视角来看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模式。如果我们将技术看作人类进化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人们超然于自身,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有人说汽车、飞机解放了人的身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解放了人的思想,使得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栖身于人类的“智慧之树”。人们假借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学习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然而,人类并没有止步于此,“智能终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正由概念变成现实,使得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所思即所得已不是难事。所以,当马云狂热地表示“没什么互联网做不了”的时候,我们也许觉得这并不是那么令人费解。一方面,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改变范围之广,超乎想象;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技术的进步使得习惯于传统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人们不得不考虑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因素,用“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考虑客观世界的变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很多业态,人们对此充满期待。我们也期待技术能够给教育带来源头活水,然而热闹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当下资本市场盯上了互联网教育,资本大鳄都想挖掘互联网教育的金矿,创业热潮如火如荼,各种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互联网这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类的“外脑”,使得知识的存储与获得更加便捷,甚至使一些获得性技能“传递” 自如。但是,当前很多新技术还很不完善,停留在概念阶段,教育乃百年大计,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不能盲目跟风。首先,教育并非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递与获得,它包括着丰富的内涵;其次,教育修为的是人的主观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看到,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只能是教育变革的外因,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终将来自于教育体系内部。

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新的生态环境,人们处在新的环境中需要做出应变,以便适应新的教育常态。学校教育正在适应这样的新常态,一方面需要探索改变传统教育的新形态,如翻转课堂、创客教育、慕课、微课等;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如何在新环境下进行有价值与意义的教育活动,如体育锻炼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审美与艺术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教育,等等。相比学校教育,一些社会上的在线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形式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教育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在“深入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推动力,解放教育教学思想,进而释放教育改革的内驱力,使教育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会计变革

信息技术变迁不断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引领着一场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大变革,推动着思维、商业和管理的大革命。信息技术变迁同样影响着会计的发展。会计操作方式上从手工变成会计电算化、业务财务一体化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会计模式、处理方式、数据共享、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在及时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正逐步扩大互联网保险领域,预计未来将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正影响着企业的会计变革。随着“互联网+”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会计管理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1信息技术变迁阶段

1.1信息技术的变迁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将计算机硬件技术划分为五个阶段: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至今:正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经过TCP/IP交换协议、万维网,现已进入由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启移动互联网阶段,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方式。正成为“连接一切”的中心,促进融合,完成跨界,打通传统企业思维的篱笆。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战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2“互联网+”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为特征,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马化腾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写道: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发生态、连接一切为“互联网+”时代特征。“互联网+”正深入的渗透到各个行业,如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教育、医药等行业。不管这些行业愿意与否,公司文化、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合作伙伴等都正在进行变革。

2“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2.1助力会计技术演进升级

基于互联网生态及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需求,直击用户痛点。德国有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我国有中国制造2025等,“互联网+”时代下,C2B模式运用,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马云认为,未来的世界由数据驱动,用数据来打造更适合需求的C2B模式。而在C2B模式下,怎样核心成本,如何创造更高价值,每个需求能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模式,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为会计技术的演进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及外部宏观数据实时、动态、集中的处理会计相关数据,对实时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更规范、高效、便捷的进行会计核算,支持企业实时决策,打造核心竞争力。

2.2大数据引领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如中国人寿、阳光保险、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业已经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SharedServiceCenter,简称FSSC)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使企业会计工作从过去的集团内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转变为集团总部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其目的在于解决集团公司财务机构重复设置和集团内财务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公司财务集中是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需求优化流程、改造系统、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与外部服务体系的无缝链接,将财务数据、资金收付、会计核算、信息披露、财务分析等从传统的会计组织中分离出来,集中作业的一种现代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实现公司流程、制度、岗位、职责、服务标准化的目标,最终达到衍生服务、防范公司经营风险、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目的。

2.3“互联网+”变革会计生态

“互联网+”已正重塑新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会计生态中包括政府、企业、会计人员、会计事务所等。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试点会计电算化起,会计管理部门从制度、准则上不断规范会计行为。应积极落实简政放权,让政府会计管理越来越互联网化、智能化,打造新兴互联网管理平台,涵盖在线受理、联网管理等功能,不断创新会计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机构等对会计人员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具备会计从业人员考务管理、在线考试、远程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系统,创新新常态会计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我国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一般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变成企业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的催化剂,云服务和大数据使得全面预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实时数据决策变成了可能。新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在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挖掘我国众多会计师事务所被忽略的“数据金矿”,收集客户信息建立行业或者全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经过智能分析,挖掘隐藏经济价值;同时,互联网在线服务使得会计代账、会计培训和财务咨询更加便捷、高效、节约;创新服务模式,研发“云审计”平台开启“智能审计”,提升会计事务所审计效率。大数据使得过去抽样审计变成总体审计,及时发现企业不规范财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从2016年起开始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电子发票系统让税务管理更加高效。商家可以节省领取发票和处理发票的相应成本,通过互联网办理相应的税务活动。同时,开票人员也可以随时与税务联系,提升工作效率。基于税务数据开展的融资平台等让税务数据的价值得以体现。

2.4“互联网+”为会计人员转型带来机遇

会计人员必备新技能和新思维,过去,财务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重复的基础会计业务,转型管理会计后,要求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价值、提供战略支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现代化管理体系涵盖全面预算、财务分析与预测、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转型管理会计,创新思维模式和优化知识结构是当前会计人员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2.5拥抱新的会计环境

“互联网+”时代所独具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创造了会计新常态。过去会计注重信息处理和提供、事后决策,互联网时代更注重实时数据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在互联网时挥更大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利用大数据等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会计事务所创新服务模式,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新的会计环境正在引领会计变革。

3“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企业应对措施

3.1从互联网需求出发变革产品设计

传统保险主要涉及人身意外、大病或者财产受到损害等领域,互联网保险从用户需要出发,汇聚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账户安全险、失恋险等新险种出现。保险企业需深入辨析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潜在风险,包括C2B定制、互联网互助模式等,提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使得保险产品更加贴近互联网用户需求,以更快的优化迭代速度打造保险产品。首先,满足和服务互联网用户的需求。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群体,其网络消费、网络支付习惯促使互联网保费爆发式增长,满足用户群体的网络渠道需求,这一部分仅是将传统的险种增加新的营销渠道。其次,服务于互联网用户的保险个性或新需求。互联网保险可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满足保险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为网游群体推出“网游险”,为热爱公益群体推出“扶老人险”等。第三,将保险产品嵌入互联网的消费购物、游戏等应用场景,加强“场景刺激”,如“运费险”等。

3.2重构消费体验,变革传统分销模式

加大渠道广度与力度是当前保险行业的主要分销方式,旨在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降低单位保费成本,保险公司从而实现规模成本优势,以规模优势换取市场利润。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分销模式,提升产品分销效率。第一,通过建立移动商城,移动终端与电商终端相结合等手段改造提升现有渠道效率。第二,从客户体验着手,借助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口碑,强化“客户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的思想。无论是互联网保险产品本身还是保险后续服务,依靠良好的口碑都能飞速且低成本的传播和扩散。第三,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保险产品个性化,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保产品的迭代优化,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与客户需求完美结合,创造真正的价值。

3.3精算+数据+运营的智能化核心经营能力变革

传统保险精算的逻辑、工序、方法和工具等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巨大挑战,依靠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精算,而大数据时代“样本=全体”,提高保险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在进行互联网保险前期可能最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历史数据缺乏。同时,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数据运用能力在互联网数据开放平台中怎样体现。传统保险企业要依靠互联网提高核心经营能力,需依靠信息技术在运营体验与运营成本方面做到极致。

3.4创造利润的价值链变革

目前,保险行业价值链条上的展业、承保、理赔、投资等环节,都由保险公司自主完成,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是目前保险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互联网保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保险企业通过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互动探索,能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互联网保险了来自保险价值链或生态圈的利润。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7

1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于此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及由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变革,被寄予厚望。

“互联网+”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于政商学三界,“互联网+”均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其中,互联网万能论似乎被部分人奉为圭臬,认为只要把电脑、鼠标、网线加上,任何行业都可能创造出奇迹。与之相对,“+互联网”概念作为一种回应,其指向也颇值得关注。大多数持此论者,更多倾向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看待。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时间莫衷一是。

一般而论,对“互联网+”的阐释,一部分人侧重于从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出发,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覆盖“跑马圈地”。而对“+互联网”的理解,一部分人是为传统行业和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活下去”、“活得好”乃至“越活越好”寻找出路。

两者都重视互联网,而观察其差别可以发现,“互联网+”有颠覆式、化学反应式思维方式的特点,比如对某些传统社会生活和经济业态产生颠覆性改变,如网络专车、网络送餐等。而“+互联网”具有改进式、外在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比如重视以互联网为新渠道和新工具,来提升和放大传统行业所累积的产品、服务、实体技术、品牌、文化等优势,从而改善自身效率和客户体验。

事实上,“互联网+”和“+互联网”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中国站在新一代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口”乘风起飞的路径选择,两者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又有着相互支撑的逻辑。

从本质上说,无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关键就在于“+”号。“+”,无论放在互联网之前还是之后,都绝不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包装、甚或工具和平台,而是要用互联网对传统思维、结构、体制、业态进行深度再造。这才是“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本质意涵与根本目的。

经过30多年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总体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当前,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双重挤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要实现传统产业行业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就必须贯彻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案。

互联网技术变革篇8

在过去很多年间,ICT技术都在产业内部发生作用 不过目前可以看到的ICT技术不仅仅是产业内的技术而成为一种以快速、连续、系统作为主要特征的通用技术,能够提供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随着电信业价格下降,ICT的技术应用开始向非ICT部门溢出 带动了社会劳动生产力,进而增加整个经济效益 如今,信息通讯技术带给我们最根本性的变化实际上是媒体的融合.未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实现广泛的连接,在这其中也带来了包括病毒、欺诈等相应的成本。

最近这些年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变化最大,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技术应用叫“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务院提出的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呈现出替代或者成为中国支柱性产业的趋势。过去我们认为宽带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设施网络;未来,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融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不仅组成了基础设施网络,同时还与公共应用平台一起会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在智能之道最经济最核心工业层面,技术间不断渗透交融,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革命,三网融合带来广播电视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尤其大数据对生产方式的调整使整个产业模式都带来很大一个变化,比如劳动力的作用在下降、劳动对象在发生质变,同时导致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有人提出。信息生产力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在信息生产力引领下我们需要考虑生产方式怎么调整、生产关系怎么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怎么布局等一系列问题。

在麦肯锡评出的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中 移动互联网技术位居榜首,第三、第四位分别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而随着自动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ICT技术都作为最基础的层面来支撑,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变革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向产业各方面扩展。

全球科技创新的大潮如今引发了总结性的变革,即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比如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被引入制造业领域后必须加上制造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在能源领域需要融合能源方面的再生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利用范围,推广多领域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将重塑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这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

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怎么走?

在工业领域,8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到90年代有计算机辅助和制造工程,再往后出现了企业资源规划ERP……虽然在2000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新的变革并不多,但是到2001年之后工业生产的远程思维比如网络制造、云制造、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了起来,可以看到一个融合的趋势。通信技术ICT技术的发展早在工业融合先前十年,互联网技术应用从90年代到现在正从生活服务阶段步入生产服务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互联网进入生产领域,或者叫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或者叫工业4.0,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

为什么ICT技术可以驱动产业变革7它的机理到底是什么7这里面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使交易的成本降低,这里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传统的商务模式大多是从全国、各省、然后地市到县,向下通过供销渠道到某一家商店,由于层级过多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商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而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在线实时对接降低外部的交易成本,中间跨越了大的商场大的批发,并且从仓库可以直接送到个人手中,减少中间环节、交易费用,提高效率,这如今已成为大家都能享受到的网购服务。同时,从2008年以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得非常快,而且是从消费、娱乐、服务和流通等环节,逐步降低成本、价值传递走向价值创造,价值创造这很重要的环节就应用到了工业领域。

第二个是分工深化。这里最典型一个例子是车联网,所谓车联网就是为车连接网络。过去汽车生产属于典型的工业制造,联网技术是典型的通信业务,通过它们两个的结合形成的车联网产业链,改变了很多东西。第一改变了用户的需求,过去我们买一辆车都关注硬件配制怎么样,现在很多人买车会考虑它的多元信息需求,包括联网需求等,在这种以车联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中,实现了通过ICT技术实现汽车的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汽车的销售变为消费者为中心,但是这对于传统汽车生产方式来说成本就太高了。第二整个产品有很大变化,一个是展示信息的屏幕,一个是智能操作平台,未来智能操作平台会控制汽车的相关电子系统,变成它指挥大脑的东西。未来汽车制造会成为新一轮革命中最先受到调整的非常重要一个部门,它既是消费者也是装备工业,它的产业链上不仅仅是宝马、奥迪、奔驰等生产厂商,苹果、谷歌、中国BAT、电信运营商都先后进入,随着ICT技术深入应用,既改变了用户需求又改变了产品,同时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很深的一个融合,重构了整个商业社会链条,将产业链完全拉开了,分工更加深化,开启了产业互联网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是提高工作效率,美国提出工业回归的目标,通过大量机器人技术应用来不断提升工业的效率,并将自动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应用在提高效率和提升相关设备和产品性能上,做出很多改造。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未来新一轮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还会有更大空间,这是它的驱动机理。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一些以及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成为驱动工业转型成为新的产业革命最重要新的引擎,同时可以看到新产业革命引发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生产体系、新的产业形态。关于新形态有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说法,在美国叫互联网,德国叫工业4.0,中国从两化融合来落脚,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新产业革命对于转型中的企业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欧美发达国家怎么布局?

ICT技术在发达国家推动工业变革,通过大、智、物、云的技术,通过扩展的物联网到设备层,实现了物理信息的感知网络通信、数据分析、精确控制和远程功能 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中智能控制生产线,通过传感器感知数据、产生大量数据流,通过高速网络和信息控制设备到达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平台,进而服务于决策流 这一过程通过大量公共的宽带网络,寻找精确定位、市场定位,然后通过大数据把系统与系统连接起来,变成协同生产,把供应链连接起来变成这智能的供应链。

因此,在这样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三层结构 最底下一层是网络层,是物联网企业内的设备链 然后是高速网络,最上层是云平台,这样的三层结构最后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流程。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系统和一个系统交融得到一个系统间系统的布局。随着整个技术不断成熟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种工业的政策跟战略本质都指向广义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美国提出的是先进制造战略,工业互联网是美国先进市场战略最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德国有工业4.O信息物理系统作为核心的载体。不过,在亚洲经济逐步对德国构形成竞争威胁的背景下,美国也通过去工业化加快工业发展。在ICT技术在各国逐步深入经济最核心部分的时候,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位列前十却主要是中、美两大阵营,整个欧盟尚没有尽头强势的互联网公司。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认为工业是最核心的部分,在美国ICT技术渗透、中国工业不断强大的背景下,他们选择在重振工业方面进行新的布局,这也是德国工业4.O出台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德国工业4.O关键是什么?实际上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打造智能工厂和智能市场模式实现从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到协同产业,这里面有几个关健词

一是互联,万物连上。

二是数据,通过大量互联产生大量数据 包括产品数据、运营数据、客户数据、社会的数据和研发的数据。

三是集成,包括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 纵向集成就是指产品从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环节这样一个集成,横向集成是产业之间、端到端的产业链集。

四是创新,大批量的创新会带来生产制造业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企业的产生。

五是保障,真对前四点而提出的组织保障,技术标准化、监督管理保障、网络安全保障等前提。组织保障是德国政府所提到的第一位保障条件,进而政府给予一定资金,然后很重要就是统一标准,然后再往下是网络基础一个保障。据了解,在此期间,整个联邦政府内阁通过数据议程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为德国工业4.0提供一个动力。

美国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先进制造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2月先进伙伴计划的 同年11月份GE通用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到之后成立互联网计划的联盟,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GE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是以机器为中心,确保工业大数据现代架构稳定可靠。这两年美国制造业回国趋势非常明显,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美国制造,这一方面借助市场影响力降低成本使美国产业重返美国成为可能 包括鼓励高科技及早创新,以及培养良好劳动力,用工业互联网不断引领新的产业革命。

从美国和德国对比来说,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O更加注重软件、注重网络ICT技术,通过它进入物理系统和实际融合,而德国是在先进制造的基础上融入一些ICT技术,两者出发点不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仍是工业和IT技术融在一起的。

我国产业革命的基础

今天,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不管你是从ICT往工业层面融合,还是从给工业融入ICT技术,其核心都是智能制造,表现在产品智能化上,这个空间太大了。未来智能化这个空间将是一个朴实性、演进性的,同时还有装备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等同步发展。

不过,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制造,它是系统的系统,比如说在企业内智能制造强调的是系统支撑,而在企业跟企业之间强调的是协同系统,企业和企业协同形成大的行业,行业和行业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因此,智能制造核心是系统。

竞争焦点在什么地方?未来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动权在谁拥有对操作系统的控制权。如今,不仅仅是产业链在争夺,国家与国家在竞争,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都在争控制权。我国在推两化深度融合,其目的和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是一样的,2013年我们提出新兴产业,现在我们又提出将两化融合深入到装备制造业,走到工业生产中去。虽然近些年我国在消费型互联网上应用发展是很快,在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在产业互联网中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和美国、德国有非常大的差距,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够赶上美国和德国同步的水平。

ICT技术又是怎么渗透的?先从我国三大产业来说,在第三产业中最先开始的是对信息服务业的渗透,从个人消费到互联网金融都是热门趋势,如电子商务、批发物流,移动医疗、在线教育的兴起,共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新技术趋势。而第二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信息化来说,全球的路径基本一致,IGT技术在应用初开始阶段是电子商务引领消费者,比如移动社交、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趋势的出现,而工业向消费品布局中,可以看出通过电子商务拓展个性化定制变革还处在引领过渡的阶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