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浅谈音乐教育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2

浅谈音乐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 品德教育 渗透

一、音乐与德育

音乐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上的崇高追求。首先从状态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的三维存在,这三维即是行为、观念和形态。一些音乐观念、审美意识、音乐行为、乐音运动形态、乐器形态等即是音乐行为、意识和形态上的三维存在。其次从历程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的历史存在。音乐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和力度、曲式结构、音色、调式调性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意蕴,音乐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文化的发展过程。最后从内构上来看,音乐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是和德性相对应的。音乐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而后再从理性回到感性的过程,美学家认为,感性和理性的相统一即是美,我们感受到的音乐之美就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结果。音乐的产生和人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价值关系,人的需要推动了音乐的产生和发展,音乐的逐步完善又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音乐适合了人,人必然选择音乐。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是相通的,音乐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进行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品德教育要有艺术性

受教育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叛逆思想比较重,教师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勤于思考、讲究方法,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委婉,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直接方式是谈话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运用的比较多,现在的钢琴课和声乐课中,教师都要指出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指出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点睛之处,让其他学生也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施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波动的,和老师配合默契,情绪较高或素质底蕴扎实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好;而思想被动素质比较不稳定的学生对作业具有抵触情绪,那么完成作业就会差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去和这些被动情绪较大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开始,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找出他们不想学习的根源,最终让这些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并心甘情愿的完成音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点评和讲解作品时,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品德情操。

(三)渗透品德教育需注重德育的基本品质

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品德教育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根据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诚实、责任、自律、奉献、同情、尊重、坚韧等基本品质融入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育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尊重师长、具有善良的同情心等等。

(四)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拓展教师课程资源

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内容来看,品德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联系性非常强,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等都有所涉及,这就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较高。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懂得音乐的旋律、内容,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甚至还要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贝多芬的《命运》描写了作者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鼓舞波兰人民的的斗志而创作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讲解音乐的同时就会顺其自然的讲解一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生平等,把德育自然而然的寓于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得到了品德教育。

(五)渗透品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目共睹,但是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体现,怎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德育效果是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荐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音乐是情感艺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等一切美的元素来触动我们的神经和情感,对人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载体,辅助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品德教育做嫁衣起到“催化剂”的功能。音乐教育不断的用美的音乐来教育人,在潜移默化中修正人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师的德育目标融进音乐教学之中,这也是音乐教育中品德教育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吴岚.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浅谈音乐教育篇2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型课程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作用。文章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创新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创新教育开展方式的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掌握新型学习方法愿望和运用现有的音乐知识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音乐教材本身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了原本学生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造成了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全面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越发的单一无趣,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原本应有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为,创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关系,学生回归了他们原本在课堂中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参与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各行各业开始普及,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课堂的运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和声音相结合,使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并给予了学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的特性,充分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编一些舞蹈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其他学科的融入也对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美术、文学等也可以融入自然、生物、数学等,使音乐的教学真正做到多学科相融的创

(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方式一直都是“教唱”的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段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基础通常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音乐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但传统的“教唱”音乐教学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纪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天马行空的思维,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所做出的创新和大胆想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运用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纪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总会显得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智力增长的阶段,认知能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师要能充分发会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利用,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是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教唱”,是的音乐课堂明显会显得单一无聊,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5)

浅谈音乐教育篇4

少儿音乐教育是孩子们音乐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其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少儿音乐的辅导者,我们应该在少儿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孩子们的潜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孩子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辅导者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少儿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儿童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孩子们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孩子们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孩子们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儿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辅导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音乐教育授课制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其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相互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孩子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展示其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辅导者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儿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其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孩子们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使其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儿童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阻

转贴于

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孩子们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其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孩子们:“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孩子们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其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孩子们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孩子们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大家很积极,于是孩子们用听唱法学唱。学完之后,我对孩子们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大家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孩子们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浅谈音乐教育篇5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积极作用;兴趣;情感共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可见音乐对我们的重要作用。然而,流行音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始终处于一个尴尬而无奈的地位。部分老师认为,流行音乐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很多流行歌曲中包含有色情等不健康的元素;且流行歌曲大多数以爱情为主题,这势必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很多学生疯狂的“追星”行为也是他们迷恋流行歌曲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理由,他们选择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做法,教学中非常排斥流行音乐,更别说在高中音乐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利用流行音乐了。

所谓的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曲目朗朗上口、歌词也比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被人们广为传唱。那么,流行音乐对于高中音乐教学存在哪些积极作用呢?在利用这些流行音乐元素的同时,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笔者从事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多年,针对流行音乐的问题自诩进行了充分的探索与反思,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流行音乐对高中音乐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激起学生的音乐兴趣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更是要求教师“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音乐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和指引下更好地开展高中音乐教育的学习。既然学生对流行音乐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为何不能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学习流行音乐的兴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呢?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这章内容时,我会先让学生听几首周杰伦的民族风代表作――《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等,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周杰伦的音乐的,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到音乐课堂上;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杰伦民族风的歌曲受到大家的广泛追捧?”“因为这些民族风的歌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马上就有“杰迷”回答我的问题。“正确,这些歌曲里因为融入了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因此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但是,民族风并不简单局限于这个层面上,我们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征和风格,这个意义上的‘民族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风’。下面我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别有风味的‘民族风’……”由学生熟知的歌曲入手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

提高。

2.引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很多流行音乐中包含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让学生聆听《父亲》《母亲》这类歌颂感情的经典曲目,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开回忆,想起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从而就会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充满感激和敬意。这样一来,音乐作品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触动,让学生在品味和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受到熏陶和影响,有利于学生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引用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前文已经提到,流行音乐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各异,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用流行音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定义“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不单单指当今乐坛的流行歌曲,还应该包括那些经典的流行曲目、通俗歌曲、乐器演奏等。教师不但要自己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应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流行音乐观念和态度。

此外,流行音乐只是构成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只能从旁协助教师更好地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在课堂上过多地引用流行音乐,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2.正确鉴定优良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创作水平参差不齐、质量良莠各异,因此,教师在引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区分、理智对待,将极富时代气息,体现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等高水平、高质量的流行音乐作品不断运用到高中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和领悟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部分流行音乐由于主题或者思想不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根本就起不到任何实质性帮助,针对这类音乐,我

则会将其剔除音乐课堂的教学范围,以自身为榜样教会学生自动摒弃身边的不良音乐和信息,使学生逐渐掌握分辨和鉴定流行歌曲优劣的方法和手段,为他们在日后的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欣赏和领略音乐艺术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专业的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合理、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元素”,将更多、更好的流行音乐不断引用到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同时指导学生逐渐掌握分辨流行歌曲优劣的方法和手段,为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形成高水平、高层次的道德和人文素质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彭红梅.对大陆当代流行歌曲的立体透视.音乐探索,2000(1).

[2]莫煜红.当前低级流行歌曲对学生危害及对策.音乐报,2001(12).

[3]秦德祥.走出两难境地:“流行歌曲进课堂”面面观.高中音乐教育,2002(5).

[4]张人利.课堂引导创新策略研究.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4).

[5]茜云.当音乐课遭遇流行音乐.今日中学生,2003(6).

浅谈音乐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音乐;艺术教育

高职院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院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大,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促使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定位于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对更强调专业性教学而轻视综合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将音乐欣赏与高职院校教育有机结合。”美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途径,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高职人才培养现状迫切要求加强音乐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职责,肩负着培养适应市场需求,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受市场经济实用性思路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多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高职院校在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音乐艺术教育方面的匮乏,成为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基础教育阶段,受国家应试教育的制约,屈于升学压力,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基本中断,学生不能正常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使得大部分步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严重缺乏艺术审美的基础和能力。高等教育阶段,出于功利意识,有些高职学生认为音乐艺术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毕业文凭的获得关系也不大,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如音乐欣赏课)虽有开设,但事实上沦为了学生谋取学分的工具。在高职院校管理层面,许多学校都在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学科和实训基地建设,而作为素质教育类课程的音乐艺术教育却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在课程设置方面,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处境尴尬,此类课程多被排在英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之后作为公共选修课来设置,学生可选可不选,这就造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错觉,没选上的学生也不能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来完成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飞跃,音乐艺术教育的功用不能最大化地发挥。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急需改进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课教学以音乐欣赏课为主,课程设置单一。在教学内容上不外乎中外著名音乐家及其经典作品。另外,由于各校音乐教师在校时所学的专业和技能各不相同,导致了各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基本上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往往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再加上单一乏味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很被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学变成了灌输式。这些都无法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音乐审美需求,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这里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蔡先生指出了艺术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也与我们目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内涵不谋而合。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在人性的培育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艺术功能。柏拉图说:“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音乐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陶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审美性。音乐艺术教育通过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中优秀的音乐作品,使他们掌握音乐艺术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等基本审美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尽相同,学生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审美品位有待提高。开展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教育通过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侵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欣赏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高雅的音乐作品,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化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工具,它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进行思想、品德与纪律等方面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激励、净化、升华其精神面貌与思想境界的功能。

(三)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我的科学成绩很多是从音乐灵感启发来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音乐教育平衡发展了左右脑,是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态产生变化,可以升华思维和理智,产生激情,这种超越语言和文学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可以开阔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左脑和右脑的互补作用,这也体现了音乐对智能的渗透作用和特殊功能。

(四)调节情绪舒缓心理

音乐具有调节情绪、舒缓心理的功能。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音乐情感的变化,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拨动人的心弦,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逐渐地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使人精神愉快,血液循环加快,舒缓心理,解除疲劳,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随之相互敞开,彼此沟通,精神上得到升华,人格也因此走向成熟。

三、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实施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科学构建课程框架,优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形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握好明确的指导思想,使我们设计的课程既具备优秀传统思想的内容、符合具有先进文化方向,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主线,在内容与形式上深入挖掘潜藏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信息和新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切实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教育观念,给予音乐教育应有的地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首先要转变只注重技能培训和专业教学的教育观念,把音乐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合理设置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高职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协调好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音乐艺术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教育环境

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力所能及地开设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课程。大力扶持师生成立学生合唱团、舞蹈协会、乐队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设音乐讲座、举办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以活动来促进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另外还要配置一些必备的教学设备,如:钢琴、音响、多媒体教室、排练室和一些乐器等,让学生想学就有地方学,想练就有场地练,为学生艺术修养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首先要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工资、评奖评优、职称、晋职、进修等方面不能存在偏见。另外,还要适当聘请一些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来校兼职教学,保证充分的不同年龄和知识结构的教师人员配备。作为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具有钻研精神,把握教育规律,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磋商,努力致力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创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其次,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音、视、图等多媒体资源,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再现艺术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培养音乐理解力。最后,改革音乐艺术教育课的考核方式,采用考试、考查、表演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评测学生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窦凯.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浅谈音乐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课堂教学服务,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保护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另外,创新教育转变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他们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多创造与探索的机会。

一、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落实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观念,在创新性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颠覆传统音乐课堂的弊端,重新思考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转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音乐作为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师除了单纯讲解理论知识以外,更要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形成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满好奇心,集中注意力听讲。另外,小学音乐课堂还适宜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创设差异性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模式,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音乐课堂,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力,探索更丰富、更深刻的音乐知识。

二、营造浓厚的音乐课堂氛围

为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始终把握音乐学科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特征,营造浓厚的音乐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音乐氛围中,熏陶积极的情感。通过美化教室的环境,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海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鉴赏或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中,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例如,平时上课时教室的桌椅为横排数列摆放形式,规规矩矩的桌椅摆放无形中带给学生压力感。考虑音乐教学内容的活跃性与艺术性要求,笔者尝试创新桌椅摆放形式,有时摆成圆形、有时摆成方形,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室布局的美感,也让学生能放松情绪,对音乐课程充满期待。再如,除了桌椅排列以外,教室墙面环境装饰也很重要,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的不同,在教室悬挂各种教学图片,包括山水画、风景画、音乐家介绍等,学生进入教室仿佛走进了音乐殿堂,从而获得创新教育的熏陶与引导。

三、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形式

音乐课堂的教学手段应丰富多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关注。遵循创新性音乐教育的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作品知识、介绍作曲家以外,还可教给学生几样简单的乐器,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可通过演示教学、讲故事教学、历史背景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每个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牢固把握音乐知识。例如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完《月光》之后,音乐教师可以借机带领学生鉴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也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熟悉的乐器演奏月光曲,促使他们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音乐表演能力与音乐创新能力。另外,音乐课堂活动还要遵守教学相长原则,注重师生互动与沟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动态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四、激活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初步成长阶段,也是培养智力水平、思维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往往对各种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调动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分析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教师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跟着老师演唱歌曲,学习过程非常乏味。在创新教育的倡导下,教师要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容,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将音乐知识以更加独特、更加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创造想象与创新的机会。例如学习《军队进行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激发积极情感,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军队训练的视频资料,激起学生的斗志,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理解军队的生活,带着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学活动非常成功,学生反响热烈。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转为抽象思维,培养理性思考能力,也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内涵。由上可见,小学音乐课程是学生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落实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在学习中领悟音乐的魅力。

作者:汤银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宾山小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教育篇8

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现就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谈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观点。

一、通过欣赏教材中的民族歌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所揭示音乐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理解和感受。教师要注意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展示它丰富的内涵,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的。我的音乐第一课是固定的内容――《国歌》教学。首先出示鲜艳的五星红旗,播放庄严肃穆的国歌,让学生在感人的歌声中体验歌词的意义,同时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场面,激昂的情感,激发出他们心灵的撞击,产生出崇高的敬意,从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想唱国歌,爱祖国,并产生出为祖国贡献一切的思想共鸣。此时,再让学生联想: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荣获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那庄严的时刻和浓重的气氛,运动员听见国歌徐徐奏响,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景。最后,结合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启发学生明白升旗时应该有的心情和表现。总之,围绕这个主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就会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悦耳的歌声,感人的歌词,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

例如,在欣赏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时,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歌曲的“思念、念归”之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情感感受。这一系列完成之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情铺垫,此时再让学生欣赏歌曲,学生就能从心里感受到歌曲中表达的对祖国、对亲人及对一切心爱的“他”的思念之情。

三、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突发因素及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