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实务入门8篇

时间:2023-10-12 09:32:25

会计实务入门

会计实务入门篇1

荆门市位于汉江之滨、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在湖北省内亦处于中部,东眺省会武汉,两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现辖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和荆门经济开发区。荆门地区还是全国蘑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工业体系也日臻完备,已形成以化工、食品、建材、机电、纺织为主的产业新格局。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最基本经济信息的会计信息,在支持科学决策、引导资源分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合理分配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

自2000年3月,荆门市会计篱理局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会计改革措施与会计管理方法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创下诸多先行先试的成绩与亮点。

建账监管:完善会计基础的突破口

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的基础,通过会计账簿提供的会汁信息体现了会计工作的这一作用。而部分单位为了达到截留财政资金的目的,部分企业为了偷逃国家税收、争取银行贷款的目的,私设“小金库”、做多套账、账外账或不设账,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1999年以前,荆门市此类现象不一而足,仅1999年,该市执法部门就查处“小金库”现象10多起,涉及金额400多万元。

如何加强会计账簿管理,贯彻落实《会计法怯》关于依法建账的要求,切实规范建账行为,使通过账簿反映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成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及会计_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难点工作。建账监管改革是财政部门以督促各单位依法建账为中心,以推动会计法规制度贯彻实施,规范财经工作秩序,促进税收征管为目标,对单位会计建账情况每年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的一项监督管理措施。

2000年,湖北省财政厅将荆门市列为全省建账监管改革的试点地区。同年,荆门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荆门市建账监管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规定凡该市辖区内的同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会计账簿年度结旧转新时,必须到其所在地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部门办理建账审核手续,实行“一套账”管理模式。由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部门首先确认建账资格,各类单位或经济组织首次力、理建账审核手续时,审核其代码证、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资料,除国家规定的专项资金单独建账外,一律按一个组织机构代码对应一套账;其次,确认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并与会计人员管理系统信息核对确认;其三,确认会计账表合法性,要求会计账簿、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报表格式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年末余额结转正确,会计账表数据相符;其四,出具审核结论,在上年度和本年度会计账簿启用表分别加盖建账审核专用章,审核人在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签名。此外,该暂行办法还规定,全市各级财政、工商、民政、税务、审计、监察、银监等部门,在从事财政管理、财务审计、办照验证、征管稽查等行政执法活动中,均以进行建账审核后的会计账簿为依据。由此,荆门市在湖北省内率先尝试探索建账监管,对遏制“账外账”、“小金库”,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汁信息质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推行建账监管工作走过第一个五年之际,荆门市会计管理局发现现实情况与预期目标依然存在不小差距:数量多、分布广的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多数还未进入监督范围之内,监管范围并不全面;全市共计有近万家小型企业,实施小企业会汁制度的不足50%,会计制度实施不到位,加大了确认会计账表合法性的复杂因素;未从根本遏制会计违法现象,通过数次会计执法检查发现会计基础工作欠缺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偷逃税收屡查屡犯;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制度和平台尚未建立形成,由于缺乏具体措施,加大会计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把关难度,难以全力推进建账监管工作;税收监管不到位,由于部分企业未建账,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时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不同征管人员核定标准存在差异,企业之间税负不公,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严重。2005年,荆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造了120亿元的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9%,而为国家提供的税收不到全市地域财政收入的10%。此外,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该市会计管理部门意识到还需要修订《暂行办法》中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相抵方面。

2006年3月,荆门市政府重新修订出台了《荆门市建账监管办法》(下称《办法》),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到位,四项制度”的具体做法。“一个中心”以依法建账为中心,并以此为切入点和操作平台,全丽推进会计‘管理工作。“两个结合”是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相结合,与促进税收征管和财政增收相结合。

“三个到位”指保证宣传培训到位,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建账监管工作的意义、作用和具体办法,召开市、县、乡不同层次组织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和会计机构负责人参与的动员大会,在财政干部与会计人员中开展建账监管改革及新制度培训,使其了解其中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自觉或督促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法》;部门职责到位,《办法》规定全市各级财政、工商、民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建账监管工作,财政部门采取分片包户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工商、民政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以注册登记的会计账簿为依据,在年检换证工作中配合做好建账监管工作,税务部门进行财税管理活动中,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司法及监察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均以经财政部门审核的会计账簿为依据,若发现账簿未经注册登记,督促其按规定办理建账监管手续。服务配套到位,财政部门设立财会专管员,采取分片包户、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建账监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还依法审批成立15家记账机构,为部分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或专职会计人员条件的中小经济组织提供会计中介服务。

“四项制度”是建立财会专员制度,133名财会专管员采取分片保户的办法,督促指导各单位依法建账建制,统计监控国家税收,同时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相互提供专管员名单及划片管理情况,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网络共享平台,设立建账监管信息管理员,根据不同职责在共享平台上录入、更新和

查询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年检注册、建账规范、税务登记、违法违规、主要财务数据等信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和严格的考核评价程序,将层层细化落实的工作责任纳入单位和个人考核内容;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通报工作进展和各部门履职情况,交流和分析实际情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定下阶段工作措施。

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总结完善荆门市建账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账监管改革工作。2009年,湖北省财政厅等九部门《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荆门市会计管理局在原有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成包括建账单位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纳税信息和监督检查信息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原来的方式是挨家挨户找企事业单位,或他们登门现场填写,耗费时间长,数据采集难度大。新的信息系统建立后,方便了监管对象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荆门市会计管理局会计法规科副科长王虎轻点荆门市会计网右上侧的建账监管信息系统入口。他边演示边向记者介绍说,企事业单位可在网上注册获得唯一且长期有效的账目编号,之后登录填写《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审核表》,其中的所有内容进入该系统数据库保存。为了保证网上填报的真实性,企事业单位将审核表打印并盖章后,携带年度总账,会计报表,银行存款日记款,现金日记账,财务负责人、主管会计、出纳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资料,到会计管理部门现场办理建账审核手续。如何保证企业能自觉上网填报审核表?王虎介绍说,企业每年须到工商部门年检,没有会计管理部门认定的上网审核表,则不能通过年检。而工商部门年检工作,也需要财政部门提供的空间信息进行核对,各部门间的信息需求有了联系,就形成了建账监管强有力的网络。

截止到2009年年底的数据显示,荆门市10121家应建账单位,实施建账监管单位达70.2%,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民间非营利组织、村民委员会不同性质和类别的组织,通过掌握被审核组织的总量、规模、行业分布,掌握具有持续性、可比性的数据,摸清地方经济的“家底”,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借鉴。“无论账目怎样做,经过建账审核后,每家企业每年只有一套账簿登记,税务、工商、银行各机构联合起来,只认定唯一的账簿,不可能有两套账。以往企业给税务部门的账簿要做亏,给银行要做赢,现在则加大了‘账外账’、‘多套账’的难度。”会计法规科科长肖光胜告诉记者。此外,建账监管还显示出扩散效用,建账监管过程中对账务混乱单位的记载,还为会计执法检查提供了线索,推动了各项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已在荆门市上市公司和部分大中型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实施面已达100%,已实施建账监管的小型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已分别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内部控制:把好国家财政资金安全闸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规范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各项活动的自律系统,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是建立和实施内部管理的核心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处于管理国家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第一线,是财政监督管理职能的延伸,肩负着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

由于政府体制改革、机构合并与精简以及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体系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精简,首先从隶属于后勤部门的会计人员中开始,造成由其他岗位、略通账务的人员兼职,形成无证上岗的现象。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骨干岗位为该单位所管辖领域范畴内的业务,会计人员无形中被边缘化,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转行到“核心、骨干”岗位上,造成会计队伍的萎缩和削弱。同时,多年来,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改革,仅限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源头管理。怎样健全它们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摆在财政部门与会计部门面前的一道有待深入的课题。

2007年,荆门市政府下发通知,成立由财政、审计、监察、国土等部门组成的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全市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和核查工作。该次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和负债,以及经费来源渠道和支出情况等。重点做好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各项对外投资、账外资产的清理和核查,以及单位有关抵押、担保、“非转经”资产的清理。

2008年,荆门市下属的京山县发挥“金财工程”网络资源优势,建成了纵向与省市联网,横向与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联网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网络系统。借助新的资产网络管理平台,该县把国资监管“关口”前移,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对资产配置、出租出借、报废处置、收益收缴等环节实现网上动态“监控”。该县还出台10多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各项资产业务网上申报、审批程序。对未经审批或审批不合格的资产业务一律不予“注册”和“销(转)户”,并联合监察、土管、房产及交通等职能部门对漏网的“无籍”资产进行查封。

以湖北省财政厅在2010年开展会计管理年为契机,荆门市着手加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财政资金安全、保障财政各项改革与管理政策贯彻落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任用行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会计建账监管办法,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保证财政改革与管理各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强单位财务会计人员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重视程度,切实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理财、诚信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2009年,荆门市会计管理局已对该市市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展开了调查,这次调查在市直文教卫、城建、环保、农林水等部门及下属单位中进行,内容包括目前该类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完善,如何发挥财政部门加强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在近万字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成员们花费半数篇幅为财政部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出设想:对于地方财政部门而言,按属地原则管理当地各单位会计工作,按预算管理级次管理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指定规范、指导督促,担负评价检查的责任,“虽然不能管理它们的全部内部控制事项,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他们向荆门市财政局递交的《加强荆门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会计控制的意见》中,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和步骤分门别类列出具体可操作性方法。其一,依法设帐,各单位除按会汁制度规定需要另设账簿的情况外,对所有经济业务只得设置一套账簿,办理建账监管手续,以杜绝任何形式的“小金库”。其二,完整设账,按照《会计法》规定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际情况,设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备查账等账簿。其三,“钱、财、物”分管,各单位按照《会计法》规定设置会计岗位,出纳不得兼任总账、债权债务和收入支出明细账的登记工作,也不得兼任稽核工作,各项实物资产应由保管员负责验收和发出工作,并定期与会计进行账实核对。其四,收入管理,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收入管理制度,收入票据由会计主管人建立登记簿,及时记载领用、核销起止编号,取得的各种非税收入,必须开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必须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纳入围库集中收付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当日或者规定时间内将收入缴存财政部门指定专户,小得坐收现金或公款私存。其五,支出审批,各项支出应首先由财务负责人审核,再报有关领导审批,出现虚假凭证入账,由财务负责人承担责任,授权分管领导审批常规性支出,具有特别性质的重大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其六,程序控制,明确会计处理程序,支付款项的印鉴由各负责人分开保管和使用,出纳办理款项收付时,原始凭证加盖“银行收讫”的印戳,记账会汁才能接受,记账凭证必须由本人签章。其七,及时记账,经济业务发生及时编制记账凭证,不得将上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放入下月进行账务处理。其八,进行资产清查,至少每半年对各种资产及相关负债进行清查,各种往来款项要与对方核对相符,积极清收应收或暂付款项,刚间较长的款项,上报上二级部门,寻找清算途径。其九,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每月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和支出明细表,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财务情况说明必须于次年1月完成,向不同部门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和要求必须一致。其十,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要有可靠还款来源,尤其是基本建设工程要有预定的财务目标,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合法合规的论证和批准,不得利用自由资产对外担保。

“我们带着新时期下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初衷,结合荆门市往年发生的数起公款被挪用案例,发现和剖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可借鉴的路径,思考财政部门能为此做些什么。”作为此次调查的参与者之一的王虎告诉记者。

执法检查:深入规范全面

近年来,会计工作中存在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等突出问题。会计检查的阻力和难度之大,被会计管理工作者称为“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荆门市会计管理局通过改变执法榆查的方式,埘保证《会计法》落实监督手段进行了优化。

以往,会计管理部门的执法检查为每年定期集中进行,陷入“一阵风”的模式。2001年开始,荆门市将会计执法检查工作职能化、日常化,在会计管理部门组织全市所有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安排号班常年开展重点检查,使这项工作深入、规范、全面。荆门市会计管理局的执法检查工作做到了“四统一”:统一检查时间,统一执法程序、统一文书格式、统一工作检查。严格检查纪律,检查人员不得接受被查单位任何形式的礼品、礼金、吃请;严格检查时间,由于会计执法检查涉及到会计核算全流程,规定每家被查单位检查时间大致为3~5天,存在须追溯或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可适当延时,保证检查的客观性和代表性;严格检查质量,采取“一项制度三个分离”的措施,“制度”即在实地检查结束后,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和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深入分析研究,从制度和机制层丽找准问题实质,并从理论上找出依据;“三分”即检查办案、问题定性、结论审定和下发处理决定三分离,由会计执法检查小组进行检查,问题定性由财政局分管领导审定,重大问题报财政局一把手审定,处理结果由市财政局审核并签发,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严格检查范同,以往的各项检查分战线、分系统进行,容易造成重复检查,加重被查单位负担,财政部门实行了内部会计综合执法检查,财政系统各部门检查资料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此外,会计管理部门与被查单位签定双向承诺书,执法者对受查者信息保密,廉洁执法,受查人员如实全面提供会汁资料,严格执法检查纪律,并对被查单位不定期进行回访,落实检查效果。

执法工作之前,在荆门市财政局年度财政监督检查计划的基础上,会计管理部门每月制订详细的检查工作方案,做到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期限;在执法过程中,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从翻阅传票到检查账目报表,各司其职,检查结束后,由专人负责汇总,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被查单位。检查过程中力求重点突出,将是否依法建账、会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是否规范核算、是否执行会计制度、是否按规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同时根据被查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整检点。对检查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有针对性地查阅会汁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着重检查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重点检查账簿的账户体系设置、账簿登记、建账监管、会计制度;对报表重点检查其完整性,分析其真实性。对有疑虑的问题,及时与被查单位沟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自查从宽,检查从严”的原则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被查单位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执法者必须知法、懂法、守法,尤其人们的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荆门市会计管理局会计监督科科长钟育红向记者介绍说,“《会计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是我们科室每名工作人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必修课,还要深入领会《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检查过程中遇见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执法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该科室配备了两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扎实且具有执法资格的专职人员持证上岗,专门负责会计执法检查,还特约聘请了会计业务专家配合指导检查。针对检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会计监督科编印了《荆门市会计执法工作手册》成为全市会计执法检查的现场指南,以工作流程图的形式,从下达检查文书到案卷归档,详细描述了每一步骤,每次执法检查严格按程序办事。

2003年至今,全市共对700个独立法人单位开展了《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查出原始凭证不合法、虚列少列资产、虚列少列负债、隐瞒或提前确认(推迟)收入、虚列少列成本费用等违纪违规金额5亿多元,督促入库税收600多万元,查处无证上岗人员330人,吊销会计业资格证3人。荆门市会计管理局还督促所辖各市、区、县开展会计执法检查工作,检查单位达到800多家。通过专项检查,积极督促指导各单位执行新会计准则,重点督导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企业或组织,指导农村财会服务中心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规范村财:改变村财混乱

“包包账、断头账,年年都是糊涂账。”这是荆门市实行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之前,群众对农村财务状况的感慨。针对农村财务混乱,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包袱过重的问题,荆门市于2002年开始,逐步推行农村财会集中服务改革。至今八年时间中,荆门市在这项改革中分三步走过。2002年,选择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的掇刀区掇刀街进行试点,边实践边寻找边调整改革办法;2003年,总结掇刀区试点经验后,在已进行税费改革的京山县全面推行,在其他县市区至少各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试点;随后在全市全面推行,出台农村财会集中服务办法。

各乡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采取了三步走的办法。成立财政、纪监、经管等部门及村干部、群众代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组成的清理小组,对村集体经济财务进行“八清”。清收入,是否有未入账和私设“小金库”的问题;清债权,村级负债有无虚挂往来;清资产,是否账实相符,有无被侵占问题;清支出,有无违纪违法;清合同,有无“人情”合同或无效合同:清“一事一议”资金,有无超标提取和超范围使用;清共同生产费,是否按政策执行,群众是否认可。完成财务清理后,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村级财务委托中心服务决议,与后者签订委托协议,办理移交账务手续,移交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荆门市推行农村财会集中服务,按照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资金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或街办财政所设立农村财会服务中心(下称中心),统一代管村级资金、会计业务并实施财会监督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在实行财会集中服务前,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财会集中服务申请后与中心签订财会集中服务委托协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收支必须经过村报账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农村财会专管员、村干部进行审核审批,再由中心根据村财务收支计划和资金结存情况办理收支结算。财政部门开展农村财会集中服务,确保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统一收支报账程序,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公示财务,统一管理会计档案。农村财会专管员与中心共同对各项收入的专户储存及收费票据使用情况、重大财务事项决策及兑现工作、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会计工作、土地承包管理、农村负担管理,共五项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事宜开展日常监督。

荆门市的农村财会集中服务,增强了村级财务管理的严肃性,农村财务制度不断规范,基本形成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的格局,改变了农村财务管理常年混乱甚至瘫痪的状况;乡镇财政部门通过中心将民政优抚金和救济款、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公益事业支出等各级政府的支农惠农资金直达个人或单位,维护了农民切身利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调动工农民参政议政积极性,村民主理财小组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村级财务计划和收支事项,作为办理资金结算的重要依据,遏制了村级经济组织收支的随意性,体现了农民的决策权;提高了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规范的账务还村干部一个清白,改善了因村财务混乱恶化的干群关系,也增强了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性。

继续教育:学有所获 学有所用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不少于24小时继续教育的制度,意在鼓励会计人员更新知识,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授课教师与听课人员走过场导致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组织好继续教育培训,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荆门市包括市直、县市区辖区在内的现有会计人员18814人,2010年截止到9月30日,参加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继续教育走过场的现象以前存在过。”荆门市会计管理局人员管理科科长钱敏告诉记者。2000~2005年,荆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市直和各区县市会计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培训;2006年后,培训逐步走向市场,以会计函校和会计学会为主,2007年后,进一步开放培训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办学机构举办继续教育培训。与此同时,“交钱走过场”的现象“星星点点地出现了”。

该市通过多次调研,陆续制定多项监管措施。对所辖地区所有申请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单位,进行基本条件核查,严把办学资格、场所设施硬件关和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软件关,要求培训单位应本着“以人为本,高效服务,谁培训谁负责”的原则,学内容,学教材,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授课时间。各培训机构按区域划分范围组织培训,杜绝相互拉生源、少收费和只收费不办班的现象。对核查通过的培训单位,要求其每年制定详细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申报开办培训班计划,详细列明培训人员名单、授课教师、培训内容,要求各培训单位给学员发放听课证,在听课证上至少每半天盖一次考勤章,听课证在测试时粘贴在试卷上,学习时间和测试成绩均合格才能办理继续教育登记。

荆门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居多,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对会计培训的内容要求不一,总体希望多一些会计基础及会计实务操作及计算机课程。“会计人员参加培训,希望学到一些与自己工作实际相关的知识,我们就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调整授课内容,靠近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要求。在收集到的培训反馈中,多数会计人员对培训的内容比较满意,部分人员还希望对会计实际操作知识等方面多加以讲解,一部分会计人员希望上课时间放至他们工作空闲时段进行,我们都尽量给予满足。”荆门会计函校校长胡勤勇告诉记者。

2009年,荆门市会计管理局专门要求下辖各县市区会计管理部门,应根据《全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计划》,按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应在3年内完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培训在本年度内完成,对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改革实际自主选择培训课程。省级财政部门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以供下级财政部门和培训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在省级财政部门要求的培训计划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切忌抽象、空洞。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要指定基本培训科目,每年科目应达到的学时,之后对下级财政部门落实这项要求进行检查、督促。

荆门市会计管理局还安排专人管理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培训单位抽查学员考勤和测试成绩,对每次培训学习未达到24Jb时和测试成绩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予办理继续教育证书登记,要求培训单位对其列入补学补考对象。由于措施得力,荆门市每年约有70%的持证会计人员参加培训听课率达到90%以上,普遍反映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会计实务入门篇2

Abstract: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index details of the main leader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internal audit cerebration in the logistics department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gistics depart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audit recommendation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internal audit cerebration.

关键词: 高校后勤;经济责任内部审计;主要领导;审计指标;发现问题;审计建议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department;economic responsibility internal audit cerebration;main leaders;audit index;find the problem;audit recommendation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174-02

0 引言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支撑。随着高校后勤部门改革的深化,后勤部门的基本目标被确立为: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强化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做到管理科学化、服务商品化,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现代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

1 后勤部门的现状

在资源配置方面:所用的房屋建筑物归高校所有,大部分的管理人员由高校委派,人员编制归高校管理,对按规定完成学校一定的后勤工作任务的经费,由学校从预算内经费给予拨款补助。

在财务管理方面:执行高校现有的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与办法,多数高校的后勤部门未进行独立注册,财务核算和资金管理,既有一级财务核算也有二级财务核算方式。

在服务内容和效益方面:服务群体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区域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在效益上,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又要注重社会效益。

2 后勤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指标

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目前各高校对经济责任内部审计都做了明细规定。笔者所在的学校近期就开展了对后勤部门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审计主要从财务收支状况、预算执行情况、与财务收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置和执行情况、往来款项清理情况、职工收入情况、任期个人收入及廉洁自律情况、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等8个主要层面指标对后勤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

①财务收支状况审计。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核算制度是否统一准确;各项财务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各会计要素是否按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否专款专用;校拨补助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

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主要针对校拨补助经费的预算是否合理,是否按预算项目执行方面;后勤部门服务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的收支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审计。

③与财务收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置和执行情况审计。此指标主要是从经济责任人在任期间,被审计后勤部门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内容涉及采购、存货、成本费用、收费、合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

④往来款项清理审计。主要是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审查后勤部门往来款项清理是否及时,其他应收款挂帐数额是否较大,时间过长,是否为单位潜亏埋下了隐患等。

⑤职工收入情况审计。此指标主要是反映被审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内,由于管理、决策等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督查有无违规发放各项补贴、福利等情况发生。

⑥任期个人收入与廉洁自律情况审计。此指标是从被审经济责任人被审计期内个人收入情况入手,反映有无利用职权便利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有无利用职权侵占、侵吞、挪用国有资产行为;有无将个人消费在部门中报销的行为等。

⑦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此指标是为了监督与评价后勤部门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促进后勤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记录保管、维护保养、报废处理等环节完善管理,降低风险,是否做到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⑧会计基础工作情况审计。此指标是为了考核被审计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健全;会计档案管理是否规范等。

3 后勤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

3.1 收支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足 高校的后勤部门主要收入为:补助收入、服务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四大类。补助收入是学校预算拨款,故预算收入执行率较好,支出预算存在不按预算项目执行情况;后勤服务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因预算编制在后勤部门,故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绩效性不足,比如笔者了解到的某高校后勤部门2011年至2013年的服务收入,均超当年预算收入,平均高达152.2%,原因是饮食服务和维修收入在预算编制时,过于谨慎保守,以便完成当年考核任务;而经营收入在编制预算时又过于乐观,至使三年收入全部没有达到预算收入要求,2012年时仅为预算的59.8%;而其他收入则没有预算。

在支出预算方面,预算编制质量也不高,未严格按项目或科目编制支出预算。还是上面所讲到的高校后勤部门,其在除2011年控制在预算内外,其余2012年、2013年均超预算支出120%以上,主要原因是人力成本上升因素考虑不全。

3.2 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 在审计中我们发现,后勤部门的往来帐款存在金额大、时间长、费用挂帐、多头挂帐等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后勤集团审计时就发现应收及暂付款和应付及暂存款中均有3年以上帐龄的往来款,分别为29.6%和4.9%,其中有部分可追溯到10年前。究其原因,主要是责任主体不明,领导重视度不够高,部分还涉及到个人利益,至使清理无法通顺进行。

3.3 固定资产管理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不够 在审计中发现,后勤部门按规定定时进行全系统的资产清查盘点的不多,因后勤部门下设的部门多,设备多且分散,至使后勤部门的资产管理难度较大。比如:某高校后勤部门登记在“饮食服务中心”中的资产未按使用地点、使用人进行区分登记,也没有按各校区、各使用食堂分组,且这些资产实际使用中在各校区之间调拨、借用,流动性较大,造成盘点困难,责任人无法落实,部份原粘贴的资产标签卡片已掉落、模糊,无法辩认等。后勤部门对应建立的资产管理台账资料较简单,实际使用部门未建立资产使用管理台账,无法进行进一步核实。这些对后勤部门整体资产管理及综合利用会产生不利影响。

3.4 学校财务对后勤财务的监管不到位 学校财务处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对后勤部门二级财务有监督和指导的管理职能,但在审计中发现,学校财务处并没有对这一职能执行到位,未能做到定期对后勤财务进行检查监督,对后勤财务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未能及时给予发现和更正。

3.5 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有待提高 在审计中我们发现,后勤部门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部分问题。比如:未按会计制度取得原始凭单,致使原始凭单不真实、不合规和不合法;会计制度既有企业会计又有事业会计,不统一;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超额支付现金;坐做坐支问题;内控制度不健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错列科目;会计档案归案不及时、不规范等。

4 对后勤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建议

4.1 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后勤部门应根据以前年度各项收支的实际情况,取其平均值,分析各年度收入形势走向,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收入目标,并将其与年度考核结合,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支出预算也根据以前年度实际支出情况,全面预算,从项目到明细科目,以保证支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并严格执行预算,以确保预算不超。学校财务处对后勤集团的预算应予以复审和指导。

4.2 对于往来款,应及时定期清理 每年后勤部门财务部应定期将往来款的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后勤部门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应汇同本集团相关部门对此进行讨论,对后勤集团能处理的往来款项问题形成书面会议经要形式进行处理,对后勤集团不能处理的事项,应提交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4.3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后勤部门应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工作,因笔者所在学校校区多,范围大,后勤部门可采取分批分区进行资产清查,也可聘请咨询公司来做;另后勤部门除在总部设资产管理员,建立资产管理明细台账外,还应分区设立资产管理员,建立各区资产明细台账,利用校园网联网互通信息,以便固定资产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4 加强对后勤集团财务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学校财务处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汇同相关部门对学校所有二级财务定期检查、监督,并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提出整改意见,提交主管领导审批,督促和指导后勤部门财务进行整改。

4.5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后勤部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①加强原始凭单的取得、填制和审核的规范性。通过对原始凭单取得、填制的审核,发现改正错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②合理设置会计账簿。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2〕488号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该《制度》分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4章76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6月23日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予以废止。后勤部门可按此制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账簿;③加强会计档案的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案、保管、调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真正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④做好后勤部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道德建设工作。后勤部门应加强本部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抓好岗中培训是重点,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对会计人员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各项财经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的培训,提高后勤部门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自身道德修养,相互督促,真正做到坚持原则、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为高校师生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翠珍,朱守真.高校后勤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3).

会计实务入门篇3

关键词:基层人民银行 会计核算 整合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为其业务管理和数据采集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决策部门的人民银行,其会计核算仍处于相对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这不仅不利于人民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中央银行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现状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主要分散在会计财务部门、营业部门、国库部门和货币金银部门,各部门的会计核算依托不同的核算系统处理,呈现出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格局。近年来,随着支付系统以及核算系统建设的快速推进,各部门的会计核算内容和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引发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和业务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岗位设置情况

中心支行营业室一般设有10个岗位。其中ABS核算系统岗位为9个,分别为网点柜主管、录入(接柜)、复核;联行柜主管、记账、复核;综合柜主管、录入和复核。国库部门一般设有12个岗位,主要负责国库会计核算与管理、国库监管、国库统计与分析、国债管理、国库综合管理等。其中,核算岗位为6个,包括录入岗、复核岗、重要要素审核岗、系统管理岗、会计主管岗、国库部门负责人岗。货币发行部门一般设有记账、复核和主管3个会计岗位,主要负责对货币投放、回笼、发行基金调拨等业务进行核算与记载。

由以上岗位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各部门会计核算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性质相似、工作内容相通等特点,如每个业务部门都设置了主管、记账、复核等基本岗位。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会计核算岗位设置过多、过细,造成岗位人员较多,人力资源浪费。

(二)业务量情况

随着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以及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的建设,通过人民银行营业部门办理的业务范围和种类都在不断地减少,营业部会计核算总业务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人均业务量偏小,营业室每日人均办理业务不超过20笔。伴随TCBS系统的推广、财政集中支付系统和一票多费系统的使用、同城清算的取消以及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的运行,国库会计业务核算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手工操作(税票的手工录入、复核等操作)业务量在逐步减少,采用电子数据传输形式完成的核算业务量逐渐增加,对人员数量的需求逐年下降。发行会计业务量近几年来基本持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取款以及发行基金调拨的频率变动较小。

二、会计核算业务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人员岗位设置过多与业务量少的矛盾突出,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亟需优化会计核算岗位。目前各部门的会计核算依托不同的核算系统处理,而各系统要求设置的岗位较多、分工极为明细,造成岗位设置与人均业务量之间矛盾突出。如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要求至少设置两个操作员岗和一个主管岗,但系统自上线至今发生的业务屈指可数。若按现行规定配足人员,就会形成人多事少的现象;若不按规定配备人员,兼岗现象严重,则内控制度不能有效执行,操作风险增加。

2.业务系统独立分散与会计核算资源共享需求的矛盾凸显,会计信息获取成本过高,亟需整合会计核算系统。会计、国库和发行等几个部门实行相互独立的会计核算,各部门系统自成体系,兼容性比较差,多套业务数据各自流通,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形成直观简明的信息资源,且信息采集传输中存在风险。如:会计部门编制会计报表,需要从ABS、TBS等导出数据,再通过会计报表管理系统进行汇总才能完成,不仅存在数据传输中的风险,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会计部门的并表成本,而且也只能提供月度报表和年度报表,无法随时提供准确、翔实的会计信息供领导决策参考。

3.会计管理“纵向集中”与“横向分散”的矛盾存在,“大会计”管理职能缺位,亟需构建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纵向集中”指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主体已不完全对应于行政机构,各级机构层层核算的状况已改变,并更趋于集中。“横向分散”是指在同一级机构中,会计核算分散于会计营业、国库、发行等部门。会计核算“四集中”启动了会计核算“纵向集中”的步伐,而于2011年8月上线运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简称ACS)使“纵向集中”的程度愈加深入。相比之下,会计核算“横向分散”的状态显得不合时宜,虽然各级会计部门是本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行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但随着会计财务部门职责的日益增多,其已经很难有精力开展对营业网点和后督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指导,会计管理更多依赖于部门内部的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财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必然存在一定的管理职能重复,进而造成会计部门管理地位不明确、缺乏管理权威,难以真正行使“大会计”管理职能。

4.繁琐的业务流程与提高工作效率的矛盾显现,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亟需改变现行会计制度。一是业务处理岗位设置过多,流程过长,人员分工太细,导致一笔业务要在部门内部流转数个环节才能办理完毕,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如:一笔业务从网点柜发起,经过录入、复核,再到联行录入复核,最后至综合柜轧账、登账,需经过7-8个岗位处理,业务流程繁琐、耗时耗力。二是各会计核算系统相互分割,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导致有的业务要流转多个部门才能办结,严重影响了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形象。如:货币发生现金提取,先由营业室网点柜录入员核实商业银行支票真伪和库存量,然后由货币发行会计记账出库,待货币发行会计5010科目当天业务完成后,再与营业室的6010科目和3200科目进行手工对账,待对账成功后方能进行当天日结。

(二)可行性

1.相同的工作性质、风险特征以及人员素质要求为会计核算业务整合奠定了基础。首先,人民银行的营业部门、国库部门和货币金银部门业务核算均是会计核算工作,除核算对象和内容有所区别外,在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方面具有较多共性,这使会计、国库和发行业务核算能够整合到一个部门办理。其次,人民银行会计、国库和发行核算具有相似的风险特征,主要是核算差错事故和资金安全,而将会计、国库、发行核算业务整合到一个部门,有利于加强核算业务管理,防止差错事故和案件发生。最后,由于会计、国库和发行核算业务的工作人员均是会计人员,具有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均能够同时担任会计、国库和发行业务的核算工作,这为会计核算业务整合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国库会计监督管理职能的难以发挥为会计核算业务整合提供了动力。随着财税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库自身业务的发展,国库部门的工作越来越繁重,人员极为紧张,国库部门只能将有限的人员摆放在日常会计核算岗位上,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监管”现象,造成对商业银行经收处的国库业务和财税部门收纳支拨业务的国库监管不到位。实际上,国库业务的核算与监督是性质不同的工作,完全可以将两者分离,分离后,国库部门专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对经收处和财税部门税款收纳报解的监督管理,又能够有效促进国库核算质量的提高。

3.发行业务会计核算的独特个性为发行会计核算业务整合铺平了道路。不同于人民银行其他部门的会计核算,货币发行会计核算并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会计核算功能。它实行双线核算,一方面,货币金银部门采用单式记账方法登记发行基金的收、发和结余情况,而发行基金的成本及其在运输、保管、投放、回笼以及销毁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在各级行会计部门列支,货币发行会计核算并不涉及。因此,在现行发行会计核算体系下,发行会计实质上只是充当了会计出纳职能,主要负责现金管理,随时掌握现金收付的动态和发行库库存余额,保证发行基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发行会计核算的调拨、发行、回笼和销毁等业务均在会计营业部门的发行基金往来和表外科目上同步核算与记载,发行会计核算实质上已构成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计核算业务整合的思路及模式

总体思路:整合岗位,形成一个服务窗口;整合制度,形成一个标准流程;整合系统,形成一个操作平台。

模式:建立由会计部门、营业部和事后监督共同组成的大会计管理架构。会计部门的职能是检查和指导营业部和事后监督工作;营业部负责全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负责全部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和会计档案保管。

(一)整合岗位,形成一个服务窗口

整合会计核算部门,变分散核算为集中核算。将营业、国库、发行原有岗位重新整合,归入会计营业部门。借鉴商业银行系统模式,实行综合柜员制。设置前台柜员、后台柜员、会计主管、综合人员若干人。前台柜员主要负责各自主机,实行随机接柜制,谁接柜谁办结的原则,综合处理三类核算柜面业务,形成一站式服务窗口;后台柜员则负责对应复核前台业务并完成账务核算。各柜员按业务种类输入代码,进入不同的业务处理界面进行相关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会计岗位人员,将结余出来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其他部门,最大限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统一人员的使用,提高核算效益。

(二)整合制度,形成一个标准流程

完善会计制度建立机制,构建有机统一的核算制度体系。按精简、效能、实用的原则,由总行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框架,所有会计财务、国库会计、发行会计、事后监督以及内审部门的专业活动都以此为统一准则和依据。由会计部门负责统一执行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业务,统一会计人员集中培训,统一定期对会计核算进行检查,编制统一的会计报表,进行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实务入门篇4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黑龙江省财政厅课题。

一、哈尔滨市人防办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编制的范围

哈市人防办全系统共有16家事业单位(其中4家为自收自支经营类事业单位)、2个人防机关户(行政机关户、人防经费账户)和6家企业。

人防经费户实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济业务发生按制度规定,以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4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及其所属的5家企业(2集体企业和1家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及2家有限公司)分别实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经济业务发生按制度规定,分别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6家企业均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经济业务发生按制度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

按照新制度规定:除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外,其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均应执行新《会计制度》。也就是说市人防办16家事业单位,除4家经营类事业单位中,1家因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符合执行新制度的范围,应有15家事业单位和1个人防经费户执行新制度。但实际上,市人防办只有12家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12家事业单位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并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报表编制的主体范围狭小,财务报告的内容不完整

编制具有完整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等高质量特征的财务报告,前提之一是正确界定报告主体,合理划分纳入财务报告编制的范围。按照新制度和市财政部门决算说明的规定,市人防办上报财政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汇总)的主体,只有纳入预算管理12家事业单位,本套决算编报内容包括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编报口径与单位预算衔接一致。财政部门拨付未纳入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单位的资金,如市人防办本级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没有纳入编报范围,不需编报本套决算报表。也就是说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仅涵盖了纳入预算管理的12家事业单位,从市人防办整体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缩小了报告主体范围。

财务报告是一份内容完整的书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39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但就市人防办上报财政部门决算报表来看,市人防办本级行政户和3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财务报告内容并没有得到全面反映。市人防办年度决算报表(汇总)仅重点反映了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财务报告。

(二)会计基础的选择难以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全貌,导致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信息反映过于简单

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是通过财务报表来呈现,财务报表通过会计基础即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加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形成。新制度的会计报表包括:01表资产负债表、02表收入支出表、03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报表附注说明。

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应财政部门预算管理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各部门、各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并且信息披露内容要满足完整性和充分性。

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编制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决算报表只对预算内的活动进行全面披露,也就是说只对市人防办12家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情况以及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反映,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的的会计报告信息没有进行充分披露。市人防办现行的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汇总)只是为了满足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结果,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市人防办所有事业单位全部资产和负责的状况,无法满足市人防办全面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

在资产核算信息方面,只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12家事业单位资产的信息,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资产状况被忽略和遗漏,造成了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在负责核算信息方面,市人防办某经营类事业单位向人防办行政户借款给职工开支形成的债务,由于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收支,且该单位也没纳入部门决算范围,所以该单位在市人防办部门决算报表(汇总)中债务信息不能反映,造成了财政部门没有及时准确掌握市人防办内部债务信息情况,险些将工资借款安排到市人防办行政户年度部门预算中。按照黑政发[2015]4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预算单位不得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进行借款或垫付资金。

正是由于会计基础的局限性和纳入部门决算范围的狭小性,决定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只为预算管理而服务,导致一些与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会计信息被忽略和遗漏,从而不能反映市人防办所有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全貌。

三、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完善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一)界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财务报告的主体是报告中所反映行为的执行者,只有界定了财务报告的主体,才能进一步明确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范围,才能明确报告究竟应该覆盖哪些具体内容,做到既不越位,又不遗漏。国际上界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范围的概念和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控制概念被逐渐采纳和应用。以控制作为标准,拥有控制权的单位及其被控制的单位都将成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被财务会计报告所涵盖的不仅是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而且预算外事业单位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也就是说,市人防办年末上报市财政年度部门决算时,如果按照控制标准界定财务会计主体范围,不仅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12家事业单位,而且还包括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汇总)内容不在只是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纳入控制范围的所有资产和负责情况均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全面体现,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的内容也更加完善、更加完整。

(二)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逐步改为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

市人防办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按照新制度的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编制而成的,决算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及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也是披露预算单位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度部门决算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难以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部门决算报表体系,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如果按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编制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可以更为全面反映决算部门的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会计不仅从各个方面记录和反映资产的信息,而且能够促使部门决算主体严格遵守资产认定、所有权证实及资产计价的程序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进行确认。高质量的资产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对资产的维护、过剩资产的处置、毁损或陈旧资产的重置作出更佳的决策。权责发生制会计还可以提高全面、完整的有关负责、或有负责和义务信息,使报告使用者了解部门所有负责的性质和负责水平,并对部门的财务状况作出现实的评价,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可见,权责发生制会计提高了部门决算报告的信息质量,而且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会计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在管理、使用资产方面的信息,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现在和未来的负责状况,为新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

综上所述,新制度财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会计核算基础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财务报告信息不完整,信息反映过于简单,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

但尽管如此,新制度通过详细规定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的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造阳光财政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

[2]楼继伟等.政府预算与会计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史龙.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税审计.2010年,(11),总第197期

会计实务入门篇5

    在我国历史上,对税赋收入和支出的记录、计算,形成了会计的雏形-官厅会计,大致相当于我国现代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合称,现代西方称之为政府会计。从最初的税收会计产生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在我国真正将税收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会计加以肯定,则应该从1986年算起,到1998年比较完整、全面的《税收会计制度》才正式出台。从税收会计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税收会计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理论到实务的研究,都严重滞后于企业会计,与税收在国家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本文就税收会计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税收会计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核算和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般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主流派的观点;还有一种非主流的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而进行着一次次小动作的改革,直到今天也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而与税收计划、税收统计捆绑在一起,使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

    那么,税收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对于前述提到的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并列的提法,笔者认为是行不通的。我国的会计体系,通常是按照是否以取得利润为根本目的,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类,而税收会计肯定不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它不属于企业会计,这是毫无疑问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不是企业会计就一定是预算会计。如果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并列的第三大类会计,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很难找到充足的依据。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其惟一的理由就是认为税收会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独立的专业会计,因此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的一门专业会计。对此,笔者认为这不能成立。理由是:

    (1)我们承认税收会计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并不能因为其有相对的独立性就能将其在会计体系中单列一个体系,它完全可以是会计体系某一大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会计。因此,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并不能成为将税收会计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的理由。况且这种所谓的独立性,实际上也是相对的。

    (2)我们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体系,在每一个体系(类)中,又包含若干门专业会计,如企业会计体系中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预算会计体系中包括: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国库会计、税收会计等。如果将税收会计独立出来与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并列成为第三个会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税收会计本身外还有什么呢?这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从会计属性上看,它是属于非盈利性的会计,从大的类别看,它应属于非盈利会计系列中的一员。

    (3)按照我国现有的工作部门来说,财政资金(预算资金)的大致运动过程是:税务机关-国库-财政机关-国库-用款单位,相对应的会计核算过程是:税收会计-国库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国库会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务部门的税收收入,从应征税金的形成到税款的最后入库,这是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税收会计的核算过程。税款入库即完成了税收资金运动,而进入财政资金的运动阶段。因此,我们说,税收资金运动是大财政资金运动的一部分,是财政(预算)资金运动的起点,税收会计也就是预算会计的起点。因此,税收会计应是预算会计体系的一部分,其在预算会计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税收会计与税务部门(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关系

    在现实中,人们容易混淆税收会计、税务会计以及税务机关(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甚至有些专业文章中也有对上述三者的误用。实际上,税收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会计学科体系,两者在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依据、核算任务、会计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盖地、涂龙力等学者已作出比较全面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税收会计和税务部门(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两者同属于预算会计(政府会计)学科体系,但两者的核算对象却完全不同,由此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必然也存在差异。

    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全称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就是核算、反映和监督行政单位预算资金及其运动的会计。

    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均属于行政单位,它们从事税收征管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均来源于预算资金,这些资金用于从事正常的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如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所支付的人员经费、办公及其他各种公用经费等即形成了各级税务机关(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这种预算资金的拨入和支出就形成了税务部门的预算资金运动过程。而对这部分预算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门会计即为税务部门(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

    各级税务机关从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取得预算资金拨款是用于开展税收征管业务活动的经费,而其业务活动的内容就是税款的征收和入库活动。税款从征收到入库的过程又形成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而对税收资金运动全过程的核算和监督又形成了税收会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某些税务机构里,并存着税收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

    从上述关于税收会计和税务机关的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内容来看,两者可能在同一个机构内并存,并且同属于大的预算(政府)会计体系,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别:

    1.会计主体不同。税收会计的会计主体是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不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地(市)税务局等虽然也是税务机关,但不是税收会计主体。而税务部门预算会计主体则是指税务系统的各级行政机关单位,凡是由预算拨款,并独立核算的,包括国家、省、地(市)等各级税务机关在内的税务行政部门。

    2.会计核算对象不同。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一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税收资金及其运动,即从税金的应征到入库、提退的全过程。而税务部门发生的税收资金以外的资金运动则不是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而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因此,在税务部门发生的各项资金的收支活动中,必须严格区分哪些是税收资金,哪些是非税收资金,在此基础上分别用不同的会计来核算。由于两者会计对象(内容)的不同,导致其会计要素也各不相同。税收会计的会计要素只分为税收资金来源和税收资金占用两大类;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

    3.会计确认基础不同。税收会计适应其核算需要,分别在税收资金运动的不同阶段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段联合制为会计确认基础。而行政单位会计,目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

    4.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制度基础不同。在具体处理业务时,税收会计要以《税收会计制度》作为其规范性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要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其他制度为依据。

    三、税收会计主体及其核算单位问题

    通常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指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严格限定在每一个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地位的单位或主体之内。每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就是“会计主体”。将会计主体的一般概念运用到税收会计中,税收会计的主体,就是税收会计核算单位。明确税收会计的主体,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税务机关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税收会计要全面核算税款征收和入库等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因此,其会计主体必然是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税收会计的会计主体是税务机关,但并非所有的税务机关都是会计主体,只有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的税务机关才是税收会计主体(如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等均不是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在我国各级各类税务机构中,只有实际负责税款征收与入库的税务机关,才是直接组织税收资金的部门,才是税收会计的主体。

    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直接负责税款征收与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有多种,按其对税收资金征管的职权和任务的不同可分为:

    1.上解单位。是指直接负责税款的征收、上解业务而不负责与金库核对入库和从金库办理税款退库业务的基层税务机关。其税收会计要核算税收资金从实现到上解的过程。

会计实务入门篇6

关键词:会计稽核;ERP;计算机技术;业财融合

ERP环境下,会计稽核实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面向会计信息系统自身设计、开发与运行的会计稽核规范难,面向业务前端的会计稽核约束力弱,自我复核效率低而交叉稽查又难以实施到位。为此,笔者拟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解决问题的原则

1.会计与信息技术并重原则

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稽核,应与传统会计稽核同步开展。企业内部应独立成立信息中心或流程中心,通过用户评价、需求调研、安全检查、流程监控等方式,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在内的ERP运行情况开展自我复核与交叉检查,包括传统会计稽核借助信息系统日常在线稽核规则的有效性,系统本身在数据输入、输出和安全控制的合法有效性,程序设计和操作控制的规范性,会计处理控制的合法合规性。

2.业财融合原则

会计稽核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延伸到业务前端,明确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自我复核与交叉检查的具体内容、工作标准。着重强化每个岗位自我复核的绩效考评,增强会计稽核对业务前端数据的约束力,再辅以会计机构内部组织的各专业交叉稽查,通常由专职稽核岗根据企业管理需要,结合内外部各种财经检查发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每年选取一个或若干个重点检查内容,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落实情况、资金安全状况、可控成本的控制情况、税务申报与缴纳的合法合规情况、收入确认的合规情况等开展自查自纠,从而发挥会计稽核实时纠偏、动态预防的监督优势,提高会计原始数据的精确度和及时性,避免业务系统数据粗糙引起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二、应对措施

1.将ERP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自身设计、开发与运行的标准流程和内置规则,纳入会计稽核的对象并制定相应的稽核规范

一是协同计算机技术专业部门,制定对相关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稽核细则。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相关规定,应结合企业自身组织机构、行业领域、地区分布、经营范围、技术能力等要素,针对ERP的战略规划、开发建设、运行维护、系统终结等一般控制措施,以及利用ERP对业务处理实施的输入、加工、输出等应用控制措施,从会计稽核的角度制定监督细则规范,由会计部门牵头,协同企业信息中心或流程中心等专业支撑机构,对相关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流程、内置规则进行检查,尤其是采用业务外包、外购调试方式开发的ERP,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并于当年或次年复查改进效果,对于信息系统的核心程序(主要包括输入、处理、输出等流程)则需要增加检查频率、缩短消缺时间,建议至少半年一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当月或次月即采取改进措施。

二是定期将系统输出信息与实物资产台账进行复核验证。例如,每月在线稽查信息系统的票据管理功能时,会计模块应集成营销模块接收的承兑汇票信息,输出结果和应收票据的实物盘点结果应一致;每年年底在线复核信息系统生成的资产目录,应与设备实物目录统一对应,各类资产在信息系统里的使用状态、价值、折旧等情况,应与设备实物台账的线下登记信息互相呼应。

三是实时与银行、税务系统挂接进行外联检查。例如,通过银企互联实时查看企业银行账户余额,对照检查ERP对资金信息跟踪的时效性、对资金安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通过税务开票系统与ERP账务处理系统的关联,收入核算会计与业务前端申请开票人进行账税差异的互核与确认,稽查ERP程序对相关会计信息传递准确性、及时性的控制是否规范。

2.将业务前端信息录入、原始凭证收集与会计记账所需全部资料的传递工作标准制度实施情况,明确纳入会计日常稽核范围

一是明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之间的对应标准并分类检查。应明确记账凭证所附的相应原始凭证要求,列表说明ERP系统输出的记账凭证分类及附件清单,并以此作为业务人员、会计人员在ERP流程岗位自我复核的重要内容、业财部门交叉稽查的工作标准,从而避免出现记账凭证相对应的原始凭证缺失的情况,尤其是因部分集成凭证不能追溯到业务环节获取足够业务信息以致影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问题。

pagenumber_ebook=57,pagenumber_book=55

图/李瑞峰

二是明确原始凭证的发生时间与入账时间的对应标准。例如,应规定一季度开具的发票(开具日期在1月1日至3月31日之间)最迟应在二季度(6月结账日)结束前报销完毕,二季度发票最迟在三季度结束(9月结账日)前报销完毕,三季度和10月、11月发票应在年底结账日前报销完毕,12月发票应在次年2月结账日前报销完毕,并明确以上日期均以报销单据原始凭证交至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的时间为准,业务人员、会计人员均应对此信息开展严格复核,提高原始凭证传递的时效性。

三是明确业务人员录入信息的会计标准并实时检查其落实情况,提高其会计职业判断力。例如,ERP物资模块常见的数量、金额、计量单位、入库时间、出库时间、分摊标准、税率、含税价、不含税价等信息的录入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系统自动生成的会计账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影响对各业务部门预算考核指标完成进度的评价,所以必须纳入会计日常稽核范围,利于及早纠偏。

3.将ERP流程上各岗位对会计数据信息进行自我复核、交叉检查的情况,纳入企业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对象

一是通过预算管理的强制要求,促进交叉稽查的深度到位。例如,会计部门往往重视稽查业务部门在ERP提交的年度会计科目预算,而业务部门却更重视复核会计部门在ERP中为本部门安排的月度现金流预算以及项目预算,二者交叉稽查经常不到位,因此应通过在信息系统中对业务预算执行进度开发管理功能,将会计科目预算按职能划分给各管理部门归口审核并控制进度,即财务预算负责总控年度现金流,项目预算以业务部门自我复核为主、内审部门审计为辅,既节约了管理资源,又可快速有效地识别并更正会计科目的入账错误、收入成本与债权债务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错误等。

会计实务入门篇7

【关键词】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BSCEVAKPI

一、导言

计财部门的工作在税务机关的特殊地位下要求其更需追求良好的工作绩效,税务系统计划财务部门的绩效与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直接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会计工作,经历了一个“建立与健全-削弱、恢复与破坏-加强再加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从实行“收付记账法”到实行“借贷记账法”的改革开始,又进行了将税收会计的核算起点从原来的征收环节开始,改为从申报环节开始,把应征税款,减免税款和欠缴税款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改革,对税金从应征到入库运动的全过程进行完整核算,按每个纳税人设置分户账进行明细核算,加强对每个纳税户的监控管理,使税收会计核算方法更为科学。总体而言,税收会计的发展趋势是加强管理、简便快捷、集中高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行政效率问题,如何进行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就成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绩效的研究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以下简称EVA,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eator)以下简称KPI,平衡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以下简称BSC,相结合的绩效考评理念、方法和工具还没有被应用到税务系统计划财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中去。

在此,本文首先根据EVA所有者自身效能最大化理念确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设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战略层管理目标,然后将这一战略目标,运用BSC理论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最终在这四个维度的层次下,运用KPI理论进行每个维度下主控关键指标的选取,通过加权、赋值等方法得出评价结果,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整体框架

BSC、EVA、KPI整合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但这一方法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作为非盈利组织的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在引入BSC、EVA、KPI整合的绩效评价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出自己的总体框架,找到自己的关键因素,创造性的灵活运用,随着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不断进行调整,才可以使得这一理论的优势体现出来,才能够使得这一理论的精华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描述如下。

(1)根据EVA最大化理念确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总目标,即“完成使命,满足客户要求”。我们将EVA对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要求放在其绩效评价体系的顶部,这样就可以清楚的表达出组织的核心任务,以便引导对完成这些职能要求的绩效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评价的其他目标就可以以此高水平目标为导向。

(2)在“完成使命,满足客户要求”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税务系统计财部门还需要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对发展远景进行补充,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换句话说,就是要对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职能要求做出陈述,设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战略层管理目标,即“保证税收收入健康稳定增长,保障税务经费安全高效使用”。

(3)将“保证税收收入健康稳定增长,保障税务经费安全高效使用”这一战略目标,运用BSC理论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成为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主控因素。

(4)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层次下,运用KPI理论进行每个维度下关键评价指标的选取,利用权数计算或者构建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矩阵模型,求出数值,为税务系统计财部门评价工作,提供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就可以形成税务系统计财部门BSC、EVA、KPI绩效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见图1)。

2、构建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KPI体系

(1)财务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只有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或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增加收入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而根据税收经济观,税收收入是有上限的,即当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管辖范围内税款应收尽收时税收收入达到上限,此时税务系统计财部门降低成本支出是提高其贡献水平的唯一途径。具体财务指标构成如下。其一,预算执行控制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完成率。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预算收支执行的控制能力,其计算公式是: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收入完成总额/预算收入计划总额×100%,预算支出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总额/预算支出计划总额×100%。其二,经费支出控制指标。包括人员经费支出比、公用经费支出比、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比和固定资产支出比。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费用支出结构的控制,其计算公式是:人员经费支出比=当年人员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公用经费支出比=当年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比=当年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固定资产支出比=当年固定资产修购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其三,财务能力控制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收入结余率。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资金安全程度的控制,其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年末负债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收入结余率=当年结余/当年收入总额×100%。其四,资产管理控制指标。采用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能力,其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年末数-年初数)/固定资产年初数×100%。

(2)客户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根据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客户层的四个方面,客户维度主控下KPI选取目标是基于:第一,上级计财部门满意度;第二,同级机关领导满意度;第三,同级机关其他相关部门满意度;第四,下级计财部门满意度。各个客户层满意度指标从以下指标体系中选取。其一,计财部门绩效评价综合指标。财务报告真实性:指财务报告数据准确性。财务报告明晰性:指报告的使用者和审计者能够理解报告中的数据和整个报告的组织。财务报告及时性:指出表时间的要求。财务报告相关性:指报告中数据的有用性,管理者是否离开这份报告,就无法实施管理。财务报告创新性:指是否提供规定内容之外的新颖的分析,这些分析对报告的使用者非常有用。制定有关工作流程和标准的相关性:指本级机关领导认为对财务环节控制的是否充分;本级机关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对财务环节控制的是否充分;上级计财部门认为财务流程有效,或作为典范;下级计财部门认为财务流程有效,或作为典范;也就是制定和管理财务有关工作流程和标准的领导满意度、其他部门满意度、下级计财部门满意度、上级计财部门满意度。沟通桥梁作用的发挥:指能否向上级及时反映本部门工作情况,是否存在因未能与上级沟通而导致工作失误的情况;与部门沟通,能否将上级指示传达本部门;与下属沟通,不及时听取下属意见导致工作失误;部门间沟通,能否积极协助其他部门工作,与各部门人员的配合是否密切。财务建议的主动性:向领导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的主动性。费用监控情况:对费用监控及时,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任务完成及时性:上级交办的任务是否及时有效的完成。其二,计财部门税收计划工作评价指标。搞好重点税源分析:分析是否及时全面客观。开展税收收入调查:是否及时详细。其三,计财部门税收会计统计工作评价指标。与财政和金库的对账:是否及时,准确。税款收入监督:是否完备。其四,计财部门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评价指标。汇总各单位票证用量计划:是否按时完成。票证供应:能否保证及时供应。其五,计财部门经费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经费供应:保证各项正常工作的经费供应。预算编制:按要求合理编制预算、各项报表及经费决算。预算检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内部管理流程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其一,计财部门绩效评价综合指标。凭证真实性完备性:衡量人员的审核工作效果,不存在未发现的虚假发票账单、结算凭证。记账出错率:衡量账薄记录的准确性,检查出当期登账错误不超过当期记录总数的0.5%(不同单位规定不同比率)。纪录完整性:质量性指标,衡量账簿记录是否反映出全部相关业务。未达账项时间:衡量出纳的稽核工作效果,无两个月以上未达账项。库存现金:数量性指标,衡量库存现金管理的工作效果,实际数额与账面记录一致,没有现金、遗失、短缺现象发生。保管情况:质量性指标,衡量票据与印章保管情况,不存在丢失或被盗用情况不存在规定用途以外的使用情况。合规性:质量性指标,衡量工作的合规性,不存在违反国家有关现金管理与银行结算制度的操作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数量:根据计财部门具体情况来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数量所对应的绩效水平。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数量:同样应根据计财部门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数量所对应的绩效水平。出勤率:本企业所规定的出勤标准。其二,计财部门税收计划工作评价指标。认真编报、分配、落实考核税收计划:工作完成情况。落实税收目标:工作完成情况。计算机使用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对组织收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完成情况。其三,计财部门税收会计统计工作评价指标。编印税务统计年鉴:工作完成情况。编印简明统计资料:工作完成情况。建全规章制度:工作完成情况。信息质量:收集统计资料完整、数字准确、口径统一。及时掌握税收、税源、税政资料:工作完成情况。科目运用:对税收应征、上解、在途、入库、提退、减免等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其四,计财部门税收票证管理。汇总票证用量计划:工作完成质量。认真执行税收票证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核算质量:正确核算票证的领用、作废、损失等,做票证的账实相符。审核制度:定期进行票证审核检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其五,计财部门经费管理。固定资产核算质量: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计财部门、财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责任,由计财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财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年度终了,应当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预算内外资金核算质量:系统全部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收入支出要合理合法,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国家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对费用支出进行监督控制,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健全报销流程:完善程序,会计报销,出纳付款,而不是由出纳报销。实行岗位牵制:钱账分管,出纳会计职责分工明确。

(4)学习与成长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学习和成长方面强调税务部门财务干部的能力,倡导为提高税务部门财务干部的能力和绩效进行投资,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具体选取评价指标如下,第一,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财经法律的了解度:能够全面了解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及统一的会计制度,并清楚了解其中对本财会岗位的法律要求及规定。第二,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本单位财会制度的了解度:能够全面掌握本企业的财会制度,并明确理解其中对自身财会岗位的制度要求及规定。第三,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工作职责的了解度:能够清楚了解本职工作任务与职责要求的全部内容,反映财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四,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认真程度:能够认真从事本岗位的工作、履行职责要求,反映财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五,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与组织整体目标关系的理解度:能够理解组织的目标和自己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是什么。第六,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集体及税务机关整体的关心度:能够关心所在的工作团队、部门以及税务机关整体的利益、声誉,优秀绩效表现:主动维护、建立团队以及税务机关整体的利益与声誉。第七,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是否拥有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有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计划。第八,税务系统计财部门是否经常组织培训:是否有完整的年度培训计划,是否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计划是否按期完成。第九,税务系统计财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第十,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工作人员的多少。

3、选择等级评定法作为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方法

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需要合理运用绩效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一般来说,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绩效测评有:等级评定法、强迫分布法、排序法、要素比较法等。等级评定法,是最容易操作的和普遍应用的一种绩效测评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形式,是先制定关于计财部门的具体的测评标准,在进行绩效测评时,按已制定的有关各项测评标准来测评计财部门的业绩和效益。同时,对计财部门的每一项,又设立评分等级数,一般分为5个等级:最优的为10分,次之为8分,依次类推。最后把各项得分汇总,得出绩效测评结果(见表1)。

三、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将BSC、EVA、KPI整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绩效评价中,建立了一套适合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旨在引起社会和有关政府部门对建立税务系统财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税务系统财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但该问题涉及理论及实务的诸多方面,本文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涉猎,如:同新的评价体系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如何从现有的绩效评价系统转向新的评价系统等等,这些问题尚需留待以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Robert S.Kaplan、David P.Norton: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A].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C].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2] Larry M Prober:EVA:A better financial reporting tool[J].Pennsylvania CPA Journa1,2000(3).

会计实务入门篇8

会计三门课程教学现状各高校均注意到这三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教学中的处理也不同。教学实务中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三门课程均为必修课,课程之间的重复通过教学协调来处理目前,协调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教学方式进行协调,即讲授这三门课程的老师通过论证会的形式来确定重复部分的内容归由哪门课来讲授,课时如何分配,并且将论证结果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会计学系也是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并列作为必修课设置。我院会计学系通过论证先后三次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这三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均是调整课时分配以适应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财务管理课时为80学时,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分别为64学时改为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课时为64学时,管理会计课时为48学时。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学时较多,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50个学时;管理会计学时较少,为48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0个学时。删除了重复讲授的课时,将节省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以更加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这种协调是老师们论证的结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管理会计由于其所对应的学科边界界定不清,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财务管理大量重复,加上在实务中实用性并不强,有些高校把管理会计设置为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做为必修课,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设置。但是管理会计做为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比较前沿的研究都将充实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将会是会计学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学生无论将来去做理论研究还是去做实务都需要掌握《管理会计》,否则知识体系不完整。

(三)将管理会计的内容重新划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中去,取消管理会计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从西方引入的。1922年,H·W奎图坦斯在其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首次明确提出“管理会计”这个名词,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最早是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而提出的。其内容和财务管理严重重复,因此有些高校选择将主要内容并入财务管理中讲授,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并入成本会计中讲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系在1993-1997年之间就取消了管理会计将其并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但是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又恢复了管理会计,这充分说明《管理会计》单独成科是必要的。从以上三门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各高校均一致做为必修课开设,而对管理会计的教学,各高校分歧较大。三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焦点也是在管理会计上。

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建议

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处理各不相同。特别对于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处理上差异较大。我们应该针对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三门课程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独立院校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三门课程均应开设,它们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不同。会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会计管理、审计监督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在组织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上应在保证知识结构完整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知识的应用性。笔者建议如下:

(一)教材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系列教材或者自编教材目前各高校均注意到了这三门课程之间的重复,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会主动回避重复的部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重复的部分已经过处理,降到最低了。另外,独立院校自编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材应该是独立院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现在由于缺乏专门用于独立院校的教材,大部分独立院校均是采用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内容较深,不一定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实际,而且理论性强,缺乏实用性。

(二)注重电脑知识的应用,以提高相关知识的实用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均使用了大量的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对文科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有一定难度,三本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三门课程的实用性,可考虑结合实际利用电脑来解决数量分析问题。在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上结合EXCEL表格进行讲解,既可提高学生的电脑水平,又为这三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目前,这三门课程中涉及的公式实际当中用得不多,很大原因是因为计算复杂导致的管理成本过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