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8篇

时间:2023-10-13 15:35:38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2]戴玉.农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国,人口众多,这也凸显了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提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才能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本文主要分析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大环境给农村经济体制带来的突出影响,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1 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回顾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农村经济体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虽然国家提出"分包到户"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压力,一直被打压,没能真正实施。直到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十八位农村率先开始尝试分包到户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彻底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这是一次农村经济的胜利,这一次"包产到户"的彻底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意识形态,用创新的经济体制,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被国家誉为"中国农村的伟大创造",并作为基本国策被确立下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馆面临巨大选择和抉择的历史时期,敢于尝试做第一人的创新精神,迈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小岗精神,被誉为现代农村继续发扬的重要精神。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这个阶段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增产增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改革的起点,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阶段,农业大丰收,卖粮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统收和派购的形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产品开始面向市场,农产品价格施行"双轨制"国家积极推进和鼓励多种经营模式,优化种植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民从事非农生产,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三阶段,1993-1998年,经济转轨期,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将农业经济推向市场,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改革从经济改革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改革过渡,中央也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改变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把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改革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在改革和调整的趋势下,获得了较快发展,其中结合农村经济改革的四个阶段内容,分析总结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首先,维护农民利益,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农民占有庞大的基数,所以支持和维护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利益,是保证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其次,改革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分步骤的开展农村经济改革,从表及里,从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国家开始进行全面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农村落后的面貌正在逐渐改变,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拉大我国城乡的经济差距,国家还应该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成就和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产品产量有明显的提升和增加,受到我国农产品供给问题的影响,我国开始大力扶持农产品的增长和提高,从增速来说,特别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农产品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提速,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例如,粮食增收、棉花产量都大幅提升,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值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切实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彻底改变了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状况,实现了长期的供给保障,基本解决了我国人口温饱问题。

农业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速,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时农村经济改革的一大亮点和成果展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步提升,保障我国经济的长远、快速增长,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但是面临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改革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缺陷,所以结合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农业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得出以下关键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较低,层次较低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基础之上,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较小,基础薄弱,层次和发展的水平还不能和其他经济相匹配。一个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放宽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和不足,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规模,农业生产集中程度、规模效益程度低,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明显不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导致农产品价格备受压制和制约,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信息收集和反馈能力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产品市场体系相对落后,竞争能力较低

市场经济下,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要求明显提高,但是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农产品的市场体系相比其他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不足,导致竞争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组织化程度较低,制约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层次水平;其次,交易方式单一,农产品的流通体系还不健全;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影响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3)农村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发展和维护,但是从目前农村硬件设施看,农村配套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明显不足,农村经济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这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小的挑战和约束。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没有建立和形成,缺乏专业化服务和配套设施,农村经济的融资困难,农村经济的实际效益相比其他经济来说差距明显,金融服务体系的落后,对于农村企业的阻碍和制约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规模不能扩大的基本原因。

(4)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制的结构,二元制结构有最明显的表现是城乡收入的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农产品的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巨大的威胁,城乡收入的差距,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增产增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收入的增加,或者说收入的增加还不能赶上物价的增加,这导致农民的收入不增反减,这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不得不重视和改变的重点问题。

3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体措施

(1)继续坚持和完善现有农村经营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证实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也在大政方针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并确立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不动摇;保障和维持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加大田地的整合,发展规模化、效益化农业,扩大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调整农村经济的结构;最后,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应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提高农村挤经济的服务水平,例如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社、以及其他的基础配套措施,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剩余劳动力

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农村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较多造成的所以解决农业人口过剩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民去城市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农村土地扭转也要深化改革,解决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提高农村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不再仅仅依靠一亩三分地维持生活。

(3)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增加农民的收入是缩小城镇差距,减少矛盾的关键内容,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增产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体现,农民的腰包鼓了,收入增加了,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理清收益分配关系,减少农村负担,从国家农业税取消到现在的支农惠农政策,无不体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其次,加快农村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村企业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村企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变农村经济将基本依靠农业的面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梁艳菊.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J].特区经济, 2010(05).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任务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以东北区域为例,通过初步核算,吉林省等地区早在2010年就已经实施大规模农业经济化改革,并且有4000多家农产业经营机构参与其中,粮食生产加工总额高达2200万吨。2010年,辽宁省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解决农村区域就业问题,增加农村群众收入。通过调查得知,2019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超过486亿斤,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辽宁省增加了47.52亿斤,占全国增加量的40%,为农村经济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怎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全面处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需要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任务,制定完整的经济发展计划,从而引导我国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一、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一)产业深入转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转型发展阶段,由之前粗放式发展朝着集约型发展趋势改变,不管是在生产模式上,还是产业结构上,都发生巨大变化。部分区域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不能实现机械化操作,要实现深入改革,一般采用集体化承包经营模式。随着我国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销售模式发生变化,通过农产品加工包装,让其附加价值得到提高,从之前自产自销更改为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营销形式。

(二)农村经济条件变化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条件逐渐完善,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首先,“三农”政策的颁布,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三农”政策实施,国家加大支农惠农支持力度,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护效果。其次,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良好,促进农产业市场供需,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诸多便利,给农村发展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

(三)农民转业难度大国家经济转型让人才需求更朝着专业型、综合型人才转变,而农村大部分群众文化素养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转型发展要求。因此,诸多外出打工的农村群众又会出现农村回流的状况,使得农村劳动力过剩。因为其不具备市场应变能力,无法迎合企业对劳动者的工作要求,从而增加农村群众就业难度和压力。

(四)国家政策支持“三农”问题将会给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国家对农村问题关注力度比较高。为从根源上将“三农”问题全面处理,国家相关部门了有关加大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建议,从而帮助处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五)人才短缺从目前情况来说,随着城乡联合发展,农村务工数量逐渐升高,导致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增多等问题,这给农村产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技术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数量少,不能满足经济改革要求,市场变化应对能力不强,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改革难度。即便国家倡导大学生当村官,但是由于其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

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不足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农村基本设施匮乏,除了一些必要的设施之外,其他设施数量较少甚至没有,只有少部分的空间被用在集体土地建设上,空间使用效率低。并且,农村基本发展条件相对比较差,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农村将该问题提出并上报以后,没有充分落实。除此之外,虽然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村产业结构依然无法得到深入改革,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效果。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间比较长,收益比较少,无法满足国家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改革要求,让农村投资方向受到限制,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更好发展。

(二)管理体系缺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是与其密切关联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说,缺少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体系支持,并且,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不满足时展要求。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使得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农村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农村群众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长期如此,使得双方矛盾逐渐加深,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债务严重通过调查得知,在部分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以前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发展,盲目发展乡村企业,大量建设公共设施,采取贷款的方法修建道路和学校,并且在这些设施建设完成以后,不能给农村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让农村整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因为承受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农村财政管理比较混乱,部分农村群众认为基层干部在工程建设和其他设施建设中可能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使得农村群众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农村工作开展不顺畅,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四)整体收入低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各项资源大量利用,让农村整体经济的可分配资源数量逐渐减少。例如,部分农村为了实现经济更好发展,没有对原有土地或者资源进行科学把控和分配,对于一些重要项目,在农村建设中不能快速发展起来,即便这些设施已经建设完成,但是因为农村群众思想理念比较落后,无法带动农村整体经济更好发展。除此之外,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无法充分适应新的资源创造的价值,农村收入整体比较小,缺少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和发展,从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三、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任务

(一)加快产业升级转型要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应该加强农村产业升级改革。首先,积极引进现代化设备和工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属于机械化生产时代,仅依赖于人力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通过引进现代化设备和工艺,不但能够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农业生产过程,给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效益。其次,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农村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效率低的地区,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补贴,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因为科技创新创造的价值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国家可以带头在各个区域建立科技园,利用科技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最后,扩展农业输出路径。在“以城带乡”影响下,当前社会应促进农业输出变革,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帮助农业销售途径的扩充。产业升级转型应结合各个区域实际情况和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只有把产业升级落实到具体位置,才能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将会给农村整体发展带来直接影响。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最真实的写照。对于一些偏远的山区来说,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和外界交流,粮食等农产品无法顺利的运输到外地。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号召广大农村群众参与其中,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知道哪些需要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挥农村群众力量,整合农村各项资源,将建设落实到具体位置,更好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要求。

(三)加快农村制度创新要促进农村制度改革创新,应该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部分农村把土地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现阶段,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村现状改变的环境下,针对农村土地制度应该进行全面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已经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国家法律保护农村群众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简化审核流程,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让土地流转更好开展。但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要素就是保证农村群众自身利益,全面处理农村群众经济问题,让农村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防止国家土地资源大量流失。除此之外,针对农村招引知识型和专业型人才比较困难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引进制度进行完善,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并且,针对城乡政策,应该做好统一性,农村进城保障问题依然需要全面处理,在制度上给农村群众提供诸多便利,让其全身参与到建设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四)增加农民收入为了让农村产业结构更加规范和专业,需要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气候体征、土地资源情况有深入地了解,对本区域现有资源科学分配和高效实用,对原有生产和建设项目进行转型升级,引进一些建设周期短但是收益高的项目,从而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农村群众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防止在建设完成以后群众不愿意去消费,使得资源大量消耗。与此同时,建设的项目需要增加其他村镇或者城市群众相关项目消费力度,这样才能在发展中给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给农村带来更高的效益,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并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建设和生产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活动中,利用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有偿转让,规范农村土地资源,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实用,给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小康社会。所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掌握好农村经济发展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明确农村经济发展改革方针,给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和谐社会 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34―02

就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依旧庞大,农民的收入难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举步艰难,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必须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理想的状况,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顺利地进行。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我国领导比较关注的问题。每次党的全会都会提出三农的问题,从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在的重要任务。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三农”问题更为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破解“三农”工作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

2.1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所谓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是指将农村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再此过程当中要将人和自然等生态建设和谐的进行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的和谐社会是一体的,只有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了才能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只有农民不再为吃饱穿暖而担心,注重精神上的建设以后农村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的建设。所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想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

2.2农村经济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相互渗透、相互存在

人类的社会是由一个多元素构成的世界,有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等。只有将人文社会和生态换将相结合,相均衡才能和谐的发展。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必须将农村的经济搞好,因为大力的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将是两者齐头并进,只发展好两者之一而忽略另一方面的话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只发展经济而不注重农村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而不注重农村的经济发展一心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话就会出现发展不均衡、不整体、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社会是相互渗透,相互存的关系,两者偏一不可。

2.3农村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内在属性

所谓的构建农村社会不仅是要将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好,还要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好,并且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做是可持续发展,而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各方面协调好。所以农村发展就使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属性,只有将把农村的经济发展好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3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关系

3.1构建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多元素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可以的。只有构建好农村的和谐社会,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与城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种距离的差距越来越大,想要将差距缩短,只能大力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农村要加强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就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所有优势的项目,多元素的发展经济。

3.2以民为本、统筹规划、改善环境

我国农村居住条件都比较差。都以平房居多,安全性较差,占地面积较大。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要统筹的合理规划。主要就体现在改善农村农民的居住条件,要让民有所居,民心安定。很多地方的都在规划农村的建设,构建新的房屋,采取群居。将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一些物地理环境的基础。想要改善农村经济的状况,就要让农村实现现代化,还应该合理的发展水电,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并且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政治道路,引进商机。只有全面的将农村的资源合理的发挥,才能发展农村的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3.3政策支持、社会让利、舆论力量

我国农村一直长时期的从事着单调的土地的耕作,而且农作物比较单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通过国家的收购。通过向国家销售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近几年来免了税以后还比较好。免税就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农民减轻一些负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现在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注进现代时尚因素,如社会舆论量的支持。国家通过舆论的力量将农村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传播引起更多的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的产业,并进行一些合作,将农作物以不错的价格收购,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低效率、高排放、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国积极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生态安全、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

一、循环型农村经济概念

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策略和理念,其是针对环境、资源、人口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其运用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变革组织方式、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技术,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展优质产业链条,实现各种物质能量的循环、多级利用,提高物质能资源利用率,优化各个生产环节,倡导节约消费和清洁生产,对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和投入的有害物质进行严格控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农村庭院,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构建高效、循环的农户生态系统,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中心,再配合加工业,实现农村经济增值利用和综合发展,形成循环式、无废弃物的经济发展结构。

(二)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

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是指将加工业、渔业、牧业、林业以及种植业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互利循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各种物质、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分布、聚集。农业生态园不仅可以实现复合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而且可以是养殖业内部和种植内部的生态循环。

(三)农村城镇化模式

农村城镇化模式主要是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农村住宅用地进行适当缩减,在城镇集中建设农村住宅,推动小城镇发展模式,这不仅能够节约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更多土地,充分体现循环型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原则。

三、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然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制约因素,水资源、植被、土地等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应高度重视农业安全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应积极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一,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农村经济安全,当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和开采方式粗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通过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可有效缓解紧张的资源形势;其二,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有助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而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清洁生产,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通过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可减少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其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积极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走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四、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积极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

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其涉及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了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实践和探索,但是人们对于循环型农村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还不足,相关理论概念认识不清,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运用舆论传媒和各种方式手段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中。

(二)加强法制建设

为了保障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加强法制建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建设循环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完善了相关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法律,基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逐步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法制建设,提供专业的法律保障,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

(三)创新技术

为了更好地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的投入和研究,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在循环技术开发和研究方面,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加强沟通协作,突破技术制约,全面提高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技术水平。

(四)政府引导和推动

政府是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和主要责任主体,为了实现良好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编制可操作性强、切实、简明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健全的指导框架,加强政策导向,对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补贴,对农业补贴范围适当扩大,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面对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应积极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辰. 浅谈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J]. 商场现代化,2012,02:379.

[2]唐华俊.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1:6-11.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面临问题;政策;经济差异

随着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进程,使农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收入快速提高与增加,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农产品贸易逆差等现象,所以注重农产品价格波动,及时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思路,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农村经济。保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力争在各方面都十分有利的条件下,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到更高的层面,下面我们结合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其发展阶段的政策方向。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转变成工业为主,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并从城市的发展促进农村发展方向转变。通过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措施也不断加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得以有效实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例如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危机改变了对外生产经营的模式,但正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增强,可以说金融危机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积极发展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正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单单依靠外向型经济。如果单纯的依靠外向经济会造成泡沫经济产生。想要抵制金融危机,有效的拉动内需,刺激人们消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高人们购买力强化经济,尤其在农村市场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充分的了解到我国农村市场固有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只有提高农村经济建设水平才可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可以把购买转化成实际消费能力。这样可以看到农民真的在改革中富裕起来。现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

1. 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家对于相关农产品平衡供给能力不强,无法保证农产品供给平衡。对于现今农民来说,吃饱喝足绝对不是问题,但是也要清楚中国的粮食及食品安全和农产品供求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如今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占用,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也存在其他资源枯乏等现象,这使我国农产品供给方面问题突出。压力十分大。同时,农民种粮得到经济收入并不高,个别地方对于粮食的认识不全面。积极性不高,也会导致农村经济建设中供给平衡差等问题。

2. 单从农民的收入情况来看,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来说并不高,这也降低了农民对于农业发展的信心与积极性。面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等诸多因素,使得本身不高的农民收入更加得不到提升。毕竟经济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也存在对于农业生产不利的技术、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从另一方面看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进程。

3. 城乡之间差异化程度明显,并且其发展过程中矛盾也是存在的。随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不完善,教育、社保以及医疗等方面更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同时,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有,需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加强改革力度。那么如何解决农村耕地占用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农村经济差异原因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等影响非常显著,充分了解经济差异原因,才可以通过对应的差异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从而将农村经济中发展形态各异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以调整。下面我们分析下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

1.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区域自然结构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差异特征。尤其是自然环境的优劣情况是导致农村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分布也十分广,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土壤地形,土地质量等都存在地区差异。所以自然决定了农业发展程度,较好的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农业生产以广为佳,单位面积越大产量越高,其价值也不同。这样的优势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始积累。例如:平原地区,区域辽阔,土壤、水分、天气等都适合农业发展。有数据显示在农业方面我国东部的稳定田面积占西部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山地多、少雨、沙漠分布等因素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靠天吃饭”。从实际上看,自然条件造成了经济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

2. 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从客观上看,经济基础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原有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发展农业自然会更加顺利,并且处于高水平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得以充分运用。例如:我国的东部,区域条件使得经济基础非常好,位置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等基础条件完善,并且国有经济比例高,所以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上看是非常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相反,经济水平略差的西部,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就与东部相差很大。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也是西部贫困、偏远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还有就是政府政策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其作用更不可小视。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相应的制定了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迎合了市场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

三、 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时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有条件完成投入,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进行实践过程的同时要适应的调整发展策略。从科学的农业生产出发,完成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创新。

1. 农村经济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从农村劳动力出发,进行有效转移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了剩余劳动力,做好劳动力转移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从根本提高农村经济能力必须要加强农民的购买能力,从另一方面分析,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然要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数据统计有效的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也正是我们说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最大可能的让农民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教育等,明确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增强就业能力,最后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住房医疗以及教育教学等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民工由单一的打工向产业工人的思路发展,最终达到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

2. 通过引进资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之后在加上农村的社会事业制度的确立。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一方面,除了把“人”转移出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资金进来。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健全的农村配置机制。通过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让这些利于农村发展的项目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通过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进入到农村中来,让他们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局限。同时农村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更要完善,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公共财政顺利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让公共财政利民发展,促使农民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3. 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合理调整现代生态农业结构。通过不断调整其生产格局,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最大程度地达到发展各种农业生态经济作物的目的,要保证粮食种植、养殖业等面积,尤其对于一些价值比较高的农业生态经济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应该更加注重挖掘内涵潜力。建立生态链视角下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制度。所谓团结力量大,应该利用村民农户、私营经济合作社等组织把各农户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积极的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和产销一体化服务给农民,帮助农民解决销售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而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实行现代农业生态链和生态价值链相融合,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上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产品。生态农业产业是按照现代农业生态原理和农业知识经济规律,对于建立新时代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观念,建立现代生态农业工业和其它产业,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布局限制,进而形成新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结构。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一方面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另一方面就其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对应举措。政策要迎合农村经济发展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也要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相应的制定发展规划目标,从多种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准确的分析,充分的了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玉婕.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02).

[2]关于召开“中国农业经济及农产品流通发展论坛暨‘十二五’农产品期货发展与展望”会议的通知[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3]张丽波.对二元经济结构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07).

[4]杨晓莉.我国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意义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农村发展 经济建设

新的科技与现代化社会建设促进我国朝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稳步迈进并慢慢站稳脚跟,也为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现代社会下的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村经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的向上发展,转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进而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围绕和谐发展的主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国情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必须将经济与管理放在同一战略上,对农村经济进行多元化、科学化的管理,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不能疏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宏观统一的管理,依据农村发展现实,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计划与目标,对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微观的管理,并进行科学统一的决策规划与协调控制,对农村经济进行创新型管理,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村民与乡村干部产生矛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财务的不公开透明,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确保财务公开公正、建立配套的监督体系、完善财务与资产管理、强化民主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与保证。农村经济管理改革应当从农村集体资产上着手,确保资源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增强资产保护力度、建立监督审查制度,从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想解决农村经济管理的障碍,首先就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干部在完善本村土地制度时,要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政策,抓住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农村用地规划、充分挖掘土地使用价值的思路。农村干部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的经济学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经济发展。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农村管理中心合作制定长期的土地制度改革计划;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道等经济管理站要严格把关。

(3)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农村领导班子应当结合本地发展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经济建设目标必须与农村发展现实相结合,但也要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适应市场变化。

(4)加强农村管理干部的培养。农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目标的优秀农村经济管理干部。乡镇政府要通过对农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组织考察、学习经济知识,组织干部考察先进发展单位,提高待遇等方式,建立一个优秀的干部团队。

二、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一)农村资金管理存在缺陷

从我国农村资金管理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大物博,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优化政策和资金帮扶,以此优化农村生活经济条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来看,财政的农业支出比例是比较低的,因而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户的经济收入不高。从国家财政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方面,渠道较多、资金分散,像撒胡椒面一样,从而就会影响农村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从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来看,还很不规范,存在着挤占、挪用农村资金的情况,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使用效率。有的支农资金被用作基层农口单位的工作开支,而并未真正运用到“三农”经济方面。

(二)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我国政府虽然颁布大量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度,也在资金和文件审批上开了绿灯。但在执行力度上各县市级政府往往不尽如人意,各专项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的各项工作没有有效提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一直实施的计划经济制约了人们对于农业观念的更新。二是各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通过上级政府的考核进行各种形象工程,这一情况的发生也使得农村经济的管理没有实质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包括财政、土地承包、财政监督等多方面环节,但现在的农村体制中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管理机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混乱局面。

(三)农村旧债新债的压迫

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农村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债务问题”已经成了经济管理中首要面对的问题。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常常会随之带来许多其他的弊端,如农村公益事业难以正常实施,基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缺失,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管理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

(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陈旧,居民收入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尽管在很多地区已经有了机械化与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但是在许多地区,如丘陵、山地地区仍然呈现为高劳动力、低机械化、高成本、低收入的耕作模式,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工作强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且在国家扶农惠农的政策下,许多农民不愿意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土地承包户,这也对土地经营模式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破解农村建设资金瓶颈

资金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着力鼓励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要加强对土地收入、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有限的项目上,这样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要立足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以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切实明确自身职责,认真履职尽责,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建立健全农业设备经济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全面完善机制体制,落实国家政策

机制体制的完善是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保障。体制的建设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国家要对农村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逐条对相关事务进行详细的规定。二是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的实情,以国家法规为坚实的后盾,针对不同的事务颁布不同的规定,对地方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调整。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下,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要实现有效的法制化监管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落实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体系、责任体系和追责体系,突破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对于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法制化管理的作用。另外还需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细化农村日常管理的各项任务流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相关通讯反馈系统,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监管,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国家现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出台了大量福利政策,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能更好地完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落实相关政策。进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使得农村经济产业进步。因此,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国家大的发展趋势,得到国家的支持;另外还需要吸收相关方面的管理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清偿地方债务

农村经济建设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土地承包制在地方的实施与发展,全面提升农田的使用率,通过投资拉动外需,将地方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道路,结合本地的发展特点,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在农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阶层政府积极偿还地方债务,做好公益事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规范土地经营管理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主体。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应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处理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并且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负起职责,积极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二是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重点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制定出引导、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意见和建议。三是指导订立土地流转合同。

(五)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基层管理人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科技素养更是健全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管理者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经济管理是否完善起到了直接作用。政府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结合现代管理知识,制定符合农村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的制度与计划,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更突出,管理好这部分劳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农村经济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广开门路,创办新型企业,走出一条集体办、户办、联户办全面创收的新途径。在创办企业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工作的难题,又活跃了农村经济,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七)完善激励政策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者来说,经费充足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四、总结

不难得知,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家与地方政府必须齐心协力,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同和街道经管统计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14):156-157.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篇8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因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

2.2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2.2.1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很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2.2.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2.2.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2.2.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农村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小,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2.2.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发挥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

2.2.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2.3.1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系统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的现象严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