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8篇

时间:2023-10-17 09:34:41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1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2

关键词:城乡供水管网 城乡供水 一体化

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水资源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地区人们的生命健康。况且乡镇医疗水平较为落后,一旦感染重大疾病就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地表程度,地下水也难以逃过污染大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所以为提高乡镇用水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供水管道网络的建设和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完善城市和乡镇之间的一体化供水工程建立,促进供水管道网络增加的速率和质量,改良传统直接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供水方式,加快城市向乡镇的供水延伸一体化进程,处理好农村居民的用水质量需求,是能够为广大民众谋取福利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有效对策,也是统筹规划城乡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1.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具体是要利用城市之间的供水系统网络向乡镇供水系统延伸,实现城市乡村供水质量和网络的同步。最近几年,我国积极进行乡镇人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扩大村里的水厂容积,把城市网络的供水延伸到乡镇的每家每户,提高乡镇中家用自来水的普及面积。

工业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大部分的水源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更加推进了排污入水违法企业的增加和居民用水逐渐困难。有一些村镇的地下水甚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污染痕迹,散发的异味,甚至是水生植物动物的大规模死亡爆发现象。工厂普遍建设在城市的边缘或者是在乡镇里,生产加工期间产生的工业废水给人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但是由于工厂和管理部门的利益相挂钩出现了大量违法乱纪现象,这样的情况给水资源防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压力,甚至是在枯水季节时期沦落到了只能去邻村买水的窘迫现象。目前的供水系统弊端早已凸现出来,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需求也日趋迫切。供水工程的完善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当地供水质量安全隐患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近年来的工厂泛滥,工业污水压入地下水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可见我国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和实施上还有很大缺口,政府的手段不够狠厉就会让奸诈的企业赚取不义之财,使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生活中一般从河道或者是深井中取水,然而不论是工业排水还是生活排水都会直接流入这些渠道之中,有地方上的一些水厂的水处理设施简陋陈旧,供水的水质根本得不到保障还需要居民每年缴纳净水手续费,严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水平。

2.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建设是完善作为乡镇居民生活正最基础的饮水设施也是政府部门为人们健康生命权负责任的集中表现。饮水工程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相关联,强调十一五城乡引水工程建设的理念和管理机制,为进一步理清城乡改造供水工程步骤和改革思路以及提高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1科学引导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

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处理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问题,建立出一套健全科学的城乡供水同质网络方案,让具有带头作用的政府行政部门先行其责,使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做到理念制定和行动落实。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理里小组的部门设立组成结构应该做到面面俱到,包括政府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水利整治部门等等,选举负责人来管理和监督整个供水工程的实施建设,安排相关技术人到现场进行彻底的工程勘测和现场调研,从工程设计审计的初期就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可应到社会各界参与讨论结论不明的解决方案,争取在群众给出的方案中选出最适宜的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建设改革方案,并在工程建设时期积极排除万难贯彻理念,确保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影响是一般企业和行政部门没有办法匹敌的,只有政府把整件事揽在身上、放在心上、挂在嘴上、落到实际和重点扶持才能让让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将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这一优化老百姓饮水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过程贯彻到底。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虽然是公益性质的工程,但也是城乡日常生活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各级政府的关注意识,保障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工程的准确定位,从资金上资源上保证投入的充足和管理。管理机制和财政体系的支持和纳入可以让乡镇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也可以更好的做好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的工程统筹规划。

饮用水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口感问题,没有哪种合格饮用水会有又苦又咸的口感,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供水水质中个氯氟严重超标。但是如果引用水质一直不发生改变过量摄入氟就会引发中毒现象,影响人体包括牙齿、骨骼和其他软组织的损伤和病变,甚至是动脉硬化、瘫痪的严重疾病,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还会拖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所以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建立不仅是势在必行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更应该制定好轻重缓急的引导方案,规划好因地制宜的供水政策,通过水质合格的省份和地区大规模集中供水网络的建设和联网,让网状供水分布和布局遵循统一分配、按需支持的原则向乡镇地方供应饮用水,提高区域性枯水期防范能力和抗旱能力。由政府作为科学引导的主体,做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供水工程区域集中、统筹规划、坚决执行,为城乡供水一体化贡献力量。

2.2创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管理

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在组织上和计划上的任务都非常繁重,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具有计划安排、监督审查、考核验收等方面的促进管理体系完善的能力。实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的管理体系机制建设,同时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管理和统一盈亏的管理运营机制。只有把上下级的利益和权利捆绑在一起才能保证城乡实现饮水资源质量共享、水管网络互联互助,工程资金共同取用等供水系统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也是可以快速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划、筹集投资、监督管理等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城市和乡镇供水网络的连接和同质是为了实现城乡互帮互助的具体体现,也是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从工程的源头抓起,就要从管理体制抓起,理顺工程的勘测、设计、实施等各个方面的监督管理人员需要排出的关键问题和关注的重点环节,合理增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从工程执行人员自身的管理和综合素质思想培养做起,把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彻底融合到勘测初期和工程设计中去,让饮水网络的稳定和饮水质量的提高在管理体系的监督下贯彻落实。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的建设不仅是要在国际上和资源共享的理念接轨,更要让自家百姓从心里得到好处。安全饮用水工程不是用来喊口号争政绩的,不能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工程都是渣滓。只有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的饮用水,把供水工程的建设实施放到议事进程的必行项目中,做到监督监测两手抓,才能保障供水安全和水质达标。资金的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渠道筹备,政府的投入支持是必须争取的,其次是当地先进企业和银行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专款专项基金的形式,让社会各界的环保人士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2.3落实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惠民政策

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下资金方面可以得到充足的筹集,为老百姓做事的实惠就体现出来了。坚决不从老百姓那里拿出一毛一厘才是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公益性质的突出体现,给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减轻负担,生活上创造便利的生存

条件,才是政府优异功绩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倡导初衷。供水企业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创新为民办事的方法,在基本的供水改善服务中开辟出重点部分并做到跟踪服务,给有困难的人民群众开设绿色服务通道。城镇供水是我国城市乡镇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实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体现政府和供水企业能让群众放心满意的工作宗旨。供水企业应该采取走访服务相结合的解决问题工作方法,为乡镇居民解决用水难点问题。倾听人民群众在水质、水压、供水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普及科学用水问题达成共识,为做好大用户的供水服务和供水保障奠定基础,营造了人民和政府及供水企业之间的融洽关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乡镇上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存都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影响。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是实现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工程的先行步骤,供水工程既是公益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着供水企业的未来效益和规模拓展,因此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需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供水工程管理机制的落实程度也是一大重点,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步骤上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做到对规避和处理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供水工程可以顺利建成。只有从政策上做到为民请命,在过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从理念上牢记社会主义的核心,才能得到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让城乡供水管网和一体化这项为全人类生命负责的任务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徐子春.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J].管理观察,2013,19:118-119.

[2]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132.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3

【关键词】供水现状 供水管网建设 城乡一体化

1.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是当务之急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 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 输入管道延伸入户,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 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 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 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 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 或离工业园区较近, 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 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 造成重复投资, 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水厂规模小, 成本高, 管理水平低, 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 “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 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 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 (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 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5.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使农村吃上放心自来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4

随着招远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周边乡镇赢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周边乡镇与中心城区的交通空间与功能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必须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安排,通过城乡统筹规划,确立招远市未来城乡发展格局,协调中心城区与乡镇的规划建设,从而适应招远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

一、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第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招远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膨胀城区二三产业的规模,对居住环境恶劣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城市化进程。自2010年以来,已有近4万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城区。“撤镇改办”是招远市着眼东城新区建设发展大局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进一步加快招远城镇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优化区域规划,细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正加快中心城区东扩北展步伐,预计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0万人,其中滨海新区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展3万人的小城镇1个、2万人的小城镇2个。

第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全市城区整(旧)村改造项目共18个,计划改造户数2548户。其中开发区旧村改造项目8个,计划改造户数 1528户;罗峰办旧村改造项目4个,计划改造户数454户;泉山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249户;梦芝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317户。18个旧村改造项目已有14个开工建设,在建安置户数1211户。其中开发区开工项目6个(街柳、埠后、滕家、北岔河、温家、杨家大沟),在建安置户数802户;罗峰办开工项目3个(西吕家、城里、丁家庄子),在建安置户数120户;泉山办开工项目3个(郭家庄子、北关东、汤前),在建安置户数249户;梦芝办开工项目2个(瓦里、张华刘家),在建安置户数40户。

二、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和其他的城市一样,交通拥堵成为招远市城市化发展当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招远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形势同步跟进。一是立体交通设施缺乏。城区普遍是一元化的平面混合交通,导致车与车、车与人、人与人平面相交的交通冲突大量存在,城区主次干道路口时常行路难、行车难。二是沿街住宅区车辆高峰时段,车流量大,秩序混乱,常有拥堵现象。城区摆摊占道加重了交通压力,如泉山路轮胎老厂区以西,由于商户占道摆摊,经常出现车辆拥堵现象,市民意见很大。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招远市中心城区各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完善,而部分乡镇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大的乡镇集中在城区周边乡镇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除了中心城区工业外延带动城区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外,乡镇主要的产业是矿产资源开采业,乡镇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各乡镇基础设施布局还不完善,特别是供水设施普遍存在不足,供水水源与供水能力满足不了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

第一,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定位和性质,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地、高水平地编制规划。在制定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中必须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要高标准。对其防洪、道路、供电、排水、通讯、园林绿化、消防、市场、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完善配套。二是城乡一体化设计要体现地方特色。对主要街道、景点、小区等要搞好形象设计,要体现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和设计的审批制度。人类与自然和谐相依,青山、碧水、绿地与城镇溶为一体是现代文明城镇的标志。规划要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现有的山、水、地景光,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山而建。三是要尽最大努力节约用地。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盲目铺摊子,而应走节约化发展之路,在旧城改造上下功夫,变平面开发为立体开发,变分散开发为集中开发,变废溪、废地为城镇景点,街道市场尽量少占耕地。四是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越显得重要。谁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谁就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城乡一体化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城市的一时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5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重创双辽”战略及双辽市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市城乡建设事业推进的关键一年。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中心拓展,两区并进,拉开框架,基础先行,园区共建,整体推进”的城镇发展思路,着力塑造城镇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实现乡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促进全县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双辽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双辽市境内高速、城市道路、铁路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加强303国道、大广高速、市内公路改造升级和市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为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辽南街工商村天然气工程、液化气站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向周边镇和村庄延伸,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积极争取启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一批乡镇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基地电网工程和农村公共照明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同保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网。完成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水污染流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墓园集中管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打造生态双辽。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2012年实施“方便农民五件实事”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全面铺开剩余17个村庄的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美化工程。5月份,我市投资100余万元实施镇容镇貌美化工程,在303、304国道沿线对行道树进行了补植补栽,对村内残垣断壁进行了修葺粉刷,对街巷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6月份,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实施,组建了信义镇环卫处,招聘管理人员3名,同时,划定了清扫区域,启动了环卫工人招聘工作,为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积极实施住房条件改善工程。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余万元,在双山、东明两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在跃进村为贫困户新建住房45处,并争取残联资金41.5万元,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18处。

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三、抓管理,在理顺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管理工作中多头执法的问题,科学调整和划分城市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城乡一体、上下垂直的管理网络。同时,认真落实区域管理、“门前三包”、定点巡查和部门协作制度,整合执法、综治和环卫等城市管护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城主要街道和路段实行包干管理责任制,做到全天候、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实行违法建设的动态化管理和“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依法处理,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三是建成“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加强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境、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科学监管,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化管理。四是实施“四化”工程。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区、马路市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挖掘榆中文化底蕴,建造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公园、广场。

四、统筹城乡管理,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公共财政为牵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和“三农”发展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保障和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改革,促进教师在城乡、强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快甲等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体育健身工程,增强先进文化体育向农村的辐射力。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6

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能。

近些年来,我省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和供水工程建设,加强供水调度和水质监管,城乡饮用水得到较好的保障。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水源短缺、水污染加重、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存在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隐患,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4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城乡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大于85%;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每年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100万人;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面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乡饮用水供给水量满足生活需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实现安全保障。

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水利部门牵头,会同发展改革、建设、环保、国土资源、卫生等部门,抓紧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06年各市、县(市、区)要完成当地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全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或实施方案由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环保部门要牵头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建设部门要牵头编制城乡给排水专项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水利部门要牵头编制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规划。卫生部门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

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综合防治水污染

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可能污染水体的行为。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力度。2006年完成中心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任务。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其他乡镇和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创建工作。各级环保等部门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排污超标的企业和单位,要责令限期达标排放或搬迁。

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实施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依法及时查处破坏生态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全面推进水系、主要湖库、河网以及地下水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大力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制度,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水环境保护责任。继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

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物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07年前,畜禽禁养区内现有养殖场全面完成关停转迁;限养区内猪存栏300头以上、牛存栏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完成治理任务,畜禽存栏量削减到控制范围以内,同时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全面实施其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加快现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改造,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严禁施肥养鱼。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投饲养鱼,在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投饲养鱼,鼓励发展保水渔业。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综合整治。

三、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继续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适应城市化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按照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原则,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市供水中的积极作用,宁波、温州等以水库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大中城市要积极研究和实施联库、多管联网供水,嘉兴等平原城市要加快研究中远期引水水源方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完善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和膜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的,应当提出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制定水厂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试点推进分质供水。水源建设和引水有困难的海岛及沿海地区,要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具备相应地理条件的地区,要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企业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应半

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要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注重提高集中供水设施运营的规模经济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有条件的丘陵、山区和海岛地区,在人口集中的单个或多个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实现供水网络的互联互通。要优先解决资源性缺水、取水难度大等地区的供水问题和高氟水、高污染、介水性传染病高发地区农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饮用水困难的边远山区和小岛地区,要积极通过下山脱贫和“大岛建、小岛迁”等办法,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对人口相对集中、短期内无法迁移的地区,要通过雨水集蓄等供水设施建设,解决饮用水

困难问题。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对饮用水取水、制水、供水水质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城乡各类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城乡集中式供水出厂水水质公告制度。环保、水利部门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具有饮用水功能水库的水质监测。建设部门要加

强对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涉及饮

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各级都要抓紧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测。对城乡饮用水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

五、进一步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广泛开展节约用水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保障城乡饮用水供给,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要进一步理顺节水管理体制,完善节约用水各项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和海

水利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严重不足地区严禁建设高耗水项目。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的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至高于供水价格。加快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促进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促进

企业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2006年,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都必须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并尽快将收费标准调整到合理水平,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营。加快建立按企业排污浓度实行分档计价的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办法。

六、加强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

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全省水资源及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由省水利厅牵头负责。要合理选择部分大型水库和江河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合调度方案。县以上城市要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沿海平原地区要结合承压地下水禁采限采工

作,保留和改造一批应急开采井,作为饮用水应急水源。具有供水功能的水库和河网地区,应制订枯水季节的用水方案,优先安排饮用水,限制其他用水。

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制定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健全技术、物资、人员保障系统和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的企业,要严

格防范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并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供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供水单位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当地人民政

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7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互动;战略;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47- 02

由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以农促工”全面为工业服务的政策,由此长期形成了二元结构思想的顽固性,加之对城乡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中往往有些畸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对于东北地区这个国家老工业基地,如何协调“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党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1 我国城乡互动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学机制,则有内因决定论和内外因合力等不同看法。有学者强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有学者强调制度创新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有学者提出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作用机制和形式不同。

中央提出“城乡统筹”的战略,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历史趋势,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为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宏观的政策保障。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容、目标、实质、动力机制等开展了热烈讨论,部分学者还就城乡一体化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进程的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上,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府进行了“市带县”、“县改市”、小城镇建设等体制改革探索;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苏南地区逐步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想方法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总结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模式。

2 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市和建制镇发展不足,县城经济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区域城市化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面临着艰难的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和安置下岗人员就业的任务,在短期内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乡村城镇化在东北地区又有着特别的意义。乡村城镇化也有利于完善东北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统筹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东北小城镇的突出问题是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十分困难。一些专业性小城镇、林业镇和农垦镇,存在着典型的城镇与企业兼备的两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本文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心城市整体经济总量低,集聚与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与全国发达地区省市相比,辽宁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总量上来看,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一般,区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当地许多优秀的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使得城乡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级的阶段。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着力点。

第三,城乡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一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农业基础脆弱,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具体表现是发展缓慢。二是城乡工业发展失调,农村工业起步晚、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三是城乡服务业发展失调,农村服务业总量小、结构水平低,发展严重滞后。县域产业结构水平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第四,城乡空间网络结构远未完善。在城乡空间结构方面目前辽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镇体系有待完善。普遍存在城镇分工不明确、职能雷同、重复建设问题,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使得中心市区的辐射影响难以有效传递。二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目前辽宁公路网系统由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组成,公路网通达广度、深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公路密度很小。

第五,城乡公共政策不公平,城乡社会差距较大。目前辽宁地区城乡社会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方面仍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二是城乡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不公使得乡村儿童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资源,在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投入极少。由此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我国当前整个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三是城乡卫生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社会福利水平差距大,在城乡配置上,城区高于郊区,郊区高于农村。

3 辐射与反馈机制的建立——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战略

城乡互动是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合理流动,并使各要素流在质态、量态、时态和空间上相互协同。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二、三产业不断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以乡镇为农村的工业核心,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流动依赖于城乡空间各种网络通道,因此城乡空间基础设施是城乡要素流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也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动力。同时,城乡要素的流动在市场机制下遵循趋利原则,因此可以推动城乡发展,也可能导致城乡的失衡,城乡的协同发展必然要求政策制度的协调作用 。

以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聚集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对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农村工业的辐射,主要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二是对农村农业的辐射,促进农业产业化。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是动力机制,基础设施联动是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协调机制。

关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辐射反馈互动关系具体如下: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将会吸纳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镇非公有制企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大举向农业进军,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将大有作为。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农业,即从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对民间资本而言,农业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投资回报丰厚的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工的深化延伸出新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由第一次产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将发生改变,内在动因将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城镇化,这样则可以减轻对城市的压力。由此,城乡共进、双管齐下,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新思路。

(2)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老工业级基地改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所有制结构单一是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不够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核心是加强国有股股权的流动性,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非公有制企业是吸纳劳动就业最具潜力的领域,必将成为我国扩大就业的新支点。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来源于民间资本,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拓展就业门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可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容量大。当前,非公有制资本广泛投资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轻工领域,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贸、物流、中介、餐饮、洗理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不仅吸纳的就业容量大,而且大多数技术要求低,这正好适应了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大批文化素质低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极为有利。

(3)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可以将基本的生产原料安排到乡镇企业去生产,这样活跃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节省了生产成本。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各种设备,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设备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4)实施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提品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不外两种:一是原料,二是粮食。对非农业部门而言,农业提供原料和粮食都是不可缺少的。老工业基地一些工业部门必须以某些农产品作为原料,如制糖工业需要甘蔗和甜菜,棉纺织工业需要棉花。只有在甘蔗、甜菜和棉花持续增产的条件下制糖工业和棉纺织工业才能够持续扩展。如果说农业原料只是一部分工业需要的,那么粮食则是所有工业不可缺少的。粮食短缺是工业扩张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密切关注并反复讨论的。总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不是减弱,而是加强。

(5)为工业提供要素贡献。工业化需要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不断扩大对就业部门的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两种投入要素的源泉。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能做出要素贡献。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靠本部门自身的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农业部门必然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资本,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农业部门有剩余。

总之,老工业城市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个方面,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完善。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各个方面,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倪文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朗玲,李敏娜.老工业基地改造与体制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篇8

一、全旗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辖7个镇、两个乡、两个苏木,全旗人口36万,是一个蒙、汉、回、满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截至2019年,全旗城镇化率达到35.5%。

(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作为**的旗政府所在地,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不断完善,中心镇的城市职能日益凸显。

1、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完成了投资8190.79万元对工行住宅楼、财政局住宅楼等91个老旧小区实施了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累计投资23.72亿元,实施了沙里街二期、北塔周边、桃花岛片区等12个棚改项目,共征收房屋3437户;完成了投资7423.3万元的**新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改造给水主管网36公里,支管网34里,投资596.7万元新建加压泵站一座;完成了投资6108.328万元的**清源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建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完成了投资1680.49万元的清源污水处理厂3万吨中水厂扩建项目;完成了投资7029万元的**城区中水回用管网项目,铺设中水管网17.8公里,新建清水池2座,加压泵站1座;完成了投资4568.21万元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再生水利用管网29.29公里,新建清水池2座;完成了投资1.75亿元的供热管网更新改造,新建换热站10座,改造一次管网8公里,新建一次管网15公里,新建二次管网32公里,改造二次管网35公里;改造高压电力线路8.5公里,新敷设高压电力线路11.5公里;完成了投资2800万元的天然气主管网铺设7000米。

2、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五年来,城市路网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了振兴大街西段、皇城路北段道路、北新街西段等12条道路建设,建设道路长度达13公里;累计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博物馆广场改造、市民公园亮化、政府办公楼亮化及22个小巷硬化工程,林东城区街巷亮化硬化面积达到98%以上;城市绿化累计总投资2.62亿元,修复了林东公园,新建了福山公园、辽上京遗址带状公园,新增绿地面积131.34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7%,较以前提升了5.9个百分点,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重点项目为突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合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

1、聚力打造两个特色小镇。为了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城乡规划管理,完成了对碧流台镇和隆昌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完成隆昌镇区道路硬化6公里,构筑了镇区“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完成镇区1150米的中心街道排水工程,铺设自来水管道6000米;实施街巷硬化17.1公里,完成市场门牌楼修缮工程和镇区主街道两侧花池绿化工程,实现镇区水泥路全覆盖;产业发展方面,完成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可容纳商户600多户。2016年实施碧流台镇主街两侧硬化铺砖8800平方米,市场内硬化2100平方米,市场内设计建设商棚4处,通过ppp项目实施街巷硬化13.5公里,主要街巷栽植树木2000株。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了总投资8500万元的丰润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2、着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以“应改尽改”为基础,全面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五年来,累计鉴定房屋76191户,改造危房28967户,发放危改补助资金4.1亿元,4.2万人从中受益,实现全旗危房改造“清零达标”,助力全旗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脱贫验收。农村“双治”工作成效显著,完成厕所改造713户,“厕所革命”稳步推进。新建、改造农村牧区道路889.5公里、桥梁4座,获评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扩面推广,村庄清洁百日行动扎实开展,农村牧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11个苏木乡镇垃圾治理规划,9个苏木乡镇的污水处理立项、选址,为全旗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旗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2019年全旗城镇化率仅为35.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小城镇建设文化内涵不足。城市建设中体现辽文化元素少,文化景点不多,没有充分彰显**辽文化的特色。

三是核心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城区商业档次整体偏低,文化娱乐、休闲、体育设施缺乏。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破损严重,运行受制,问题突显,需加大改造力度。

四是城乡联动不足。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格局和消费格局,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财政及国家资金的支持城市建设资金比较少。

三、关于推进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各项指标为依据,以**“十三五”城镇化发展现状为基础,紧紧围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关于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体系、基础设施配套、城市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建设,把加强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将我旗打造成为生态园林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城市。把我旗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建设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成为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将**打造成为“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旗。

(三)主要任务。

1、加强规划编制管理,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围绕中心城镇及小城镇发展目标,以全旗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实现规划建成区详细规划全覆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定位城镇各部分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健全公共服务,建设生态宜居社区,提高城市品位。

2、优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25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围绕“发展新城、改造旧城、统筹兼顾、完善功能、适度建设、量力而行”的思路,以新城开发和老旧小区改造为重点,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实施精品建筑工程,抓好城市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化品位。到2025年,实现人口、产业、城镇规划的高质量发展,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高层次人口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城区为核心,重点镇为骨干,新型农村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推进城镇和社区精细化管理,打造红色物业,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3、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把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核心,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经济基础等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打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业科技服务和信息传播等新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打造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镇综合商贸服务中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