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美学与艺术教育8篇

时间:2023-10-17 09:34:41

美学与艺术教育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1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以往的中学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比较注重美术发展史方面的教学,美术教师大都讲述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作品,很少融入当代的艺术元素。这就造成中学美术教育无法完整地将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融合并共同呈现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变化。为了改善目前这一局势,教师应促进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将更多的当代艺术元素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并尝试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1.有益于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

目前,一些中学的美术教育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美术教学。尤其在当下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学美术教育没有融合当代艺术,而一味地按照美术教材照本宣科,必然会造成中学美术教育与当代社会的脱节。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是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创新和完善,它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但是美术教师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对度的把握。如,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艺术品的加工和创造,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均衡、对称,更倾向于扩大、重复、拼贴等艺术形式。这与传统的艺术元素有很大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和重建。因而,当代艺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更能让中学生体会到艺术元素的多元化,而不局限于某个固有的模式。

2.有利于学生重新认知中学美术

以往中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其是中学必学的一门课程上,这样的认知往往带有沉重的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当代艺术对中学生而言较为新颖,更加贴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在当代艺术的引导下自由发挥想象力,这样也能使中学美术课堂不再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学美术的学习慢慢从任务转变为兴趣,一能活跃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二能丰富中学生对美术元素的认知,进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知。

二、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所讲述的美术题材进行理解和认知。而教师则是通过对学生的美术教学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感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的学习丰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也能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在当代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新媒体艺术知识体系,学习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艺术世界的观众逐渐变成艺术世界中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当下的美术教育并不是教授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复制品,不是让学生根据他人的画作进行临摹、复制,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

3.开展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

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除了要改变教学方向、丰富教学题材,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学模式,采用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代替“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技术,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动态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能够体会动静结合的艺术形态变化。在必要的情况下,美术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美术教学,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当代艺术,以此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结语将当代艺术和中学美术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代艺术,重新认知中学美术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观念。此外,当代艺术和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对当下艺术的综合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改善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力,使其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推动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杰.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0).

[2]徐立.试论中学美术教育中传统绘画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研究,2015(5).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审美情感

一、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强化师资队伍水平,为美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创作空间,学校应保证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课程时间的投入,这是美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部分新建的学校虽然校舍外观气派,但缺乏艺术教育设施和展示空间,器乐设备、教具比较陈旧,尤其是一些偏远学校,艺术教室被置于偏僻旧房,桌椅配套陈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艺术教室和艺术课程,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我国的艺术教师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艺术教师是美育教学的主力,打造一支甘于奉献、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艺术教师队伍是艺术教育开展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认真按照国家课标要求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材施教,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这些是学校美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国家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引导,吸引高校艺术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到中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任教,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选拔和引进专业技能水平和艺术修养高的教师,经过教研和实践,构建艺术修养和人文涵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美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艺术教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濡染、陶冶,要将高雅的审美品位渗入学生的心灵,除了教师的影响之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很重要。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现代学校的发展中,许多学校为追求办学特色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书香文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儿童闻《韶乐》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校园课间的林荫道、湖边或是绿色的草坪、操场上,美妙和谐的音乐响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学校在合理时间段内安排文化设施,利用广播电台,或者组织开展小型的音乐会等,都可以使学生愉悦地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提供艺术方面的独特功效。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小到黑板报、大到手绘校园文化墙,将纯真的视觉图像融入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陶冶学生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文化育人的目的。由此滋养的品位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丰富课程内容,突出特色,把观念教学和情感濡染相结合,重视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作为艺术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和胸怀,从素质教育的层面考虑美育课程开发,为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创设环境,结合当地艺术资源和地域特色形成特色课程,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对人才的培养。学校应重视以德树人、以美化人的艺术教育作用,纠正部分教师挤占艺术课时、把艺术边缘化、只重视文化课等行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科学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科学可以避免让人无知,艺术可以使生活变得有趣。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获得自由、创作、想象,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术,这样其实就正好走向了艺术的反面。教师不能让艺术教育伤害学生的天性,每一名学生天生都是艺术家,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教师要在音符、色彩、线条、想象之中,为学生打造一个超越现实之外的艺术世界,一个亘古传递、优美典雅、崇高善良的境界,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普及。教师要尊重个性和成长,不强制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而要让学生与艺术结缘,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授课方式独特,具备综合性、多视角的特点,教师要从多个角度点拨、解读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节奏、韵律、线条、色彩,不断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与思考,发散思维,领悟作者赋予艺术作品的意义与灵魂,从而激发创造力与审美情感。美育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死板的教学模式;是多种途径的情感审美的感化,而不是功利性的教育。教师要将美育真正成为和美、优美、纯美的自觉接受,追求美育的纯正性。艺术教育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技能培养,而是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的。

四、积极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而且对美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艺术节展演笔会、合唱团、鼓号队、校园美育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戏剧课本剧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社团、兴趣小组等。创新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开展美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切身感受到美的享受,充分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培养艺术兴趣和爱好,达到以美激趣、以美激情的目的,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为幸福人生增添能量。

五、艺术比赛和校本课程、艺术专业课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美育需求的催化剂

艺术比赛展演和校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的需求。从小学到中学,教师要按照美育的要求和课标内容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即使是一门课、一次比赛、一项审美实践活动,教师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开展美育工作。学校应鼓励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能力开设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中小学生的艺术兴趣方向。对于艺术创造性强、艺术造诣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正规的艺术比赛,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信,满足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教师要在兴趣和理想的促进下,带领学生学习艺术专业课程,引导有艺术天赋和灵性的学生走向艺术专业道路,培养国家艺术后备人才。

六、以家校合育,参观美术馆、歌剧院、博物馆、民间工艺美术工作坊等方式共同推进美育工作

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暑期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剧场、美术馆、少年宫、民间非遗工作坊等,丰富课外艺术实践形式。学生经过传统优秀历史文化艺术的洗礼,提高了理解美的能力,认识到美的价值与精神内涵等,把实践和情感濡染相结合,形成以美养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修身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得精神情感的升华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对健全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结合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使微电影、网络等成为美育的新途径

网络时代,艺术搭载网络的快车迅速前行,青少年对网络有着较大的兴趣。有内涵的新媒体艺术、微电影等,可以开创和发展美育的新局面。通过对网络新媒体艺术多种形式的审美把握,如电脑美术、计算机动画、微电影以及新媒体数字摄影等,可以了解到其带来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是美育所不能忽视的传播途径。美育需要与时俱进,美育的育人方式需要不断开发。网络艺术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播放时间短、传播信息量大,对于影像短片、摄影作品、音乐创作等传播能力强。这种新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必须通过审美介入评价。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发挥网络艺术的优势,将微电影、计算机动画等引入课堂。青少年学生是移动媒体的最大接受群体之一,校园内外的网络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学校丢弃这一部分的艺术教育,将直接影响美育的效果。因此,美育教学应利用网络传播提高艺术课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创设美育网站,开设系列网络美育课程,开创当下美育教学传播的新途径。对于农村学校的美育工作而言,网络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3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融合;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美术史教学,较少融入当代艺术元素,缺乏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合,难以将当代艺术呈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1.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美术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理念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如果教师不能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仍然照本宣科地按照美术教材讲课,那么美术课堂教学就会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脱节。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就有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更大的教学空间,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学习兴趣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传统艺术,更能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从而接受更多的艺术元素。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于艺术品的加工和创造,更能启发中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信息社会中充分享受艺术的熏陶。

2.让学生重新认知中学美术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是一门副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美术课的重要性并不突出。这种认知导致许多学生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对于美术形成新的认识。对于中学生而言,当代艺术更加新颖,更富有时代感。当代艺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当代艺术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就会认为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学生会由以往的为了任务而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当代艺术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美术知识。

二、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将美术课堂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当代艺术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当代艺术对接,充分体现当代艺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当代艺术精华。

2.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中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当代艺术与美术教学相融合,可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让学生对艺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美术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临摹一些作品,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独特的风格,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3.采用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所谓视觉化,指的是学生能够形成自身感官性的认识,通过视觉感受深入把握美术作品。所谓交互化,指的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参与作品创作,让固有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远离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美术。教师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开展课外美术教学,可不断丰富学生的阅历,使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改变固有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学美术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结语教师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相融合,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促进学生热爱美术、感知美术,从而提升学生理解美术、鉴别艺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承建.基于“当代艺术”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2]石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探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4

关键词:新时期 思考 构成艺术

1、构成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1、基础构成是艺术和设计基础的基础。因此,学习基构成是学习艺术和设计必经的第一课,也是极为重要的科目。由于它的介入可以使产品蒙上艺术的直观效果。因此它是任何艺术和设计的基础理论,它存在于一切艺术和设计的任何角落。如绘画艺术、摄影艺术;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装饰设计、装潢广告设计等等。

2、构成的分为平面、色彩、立体,它是设计的最初阶段,它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促使设计者从中得到启发,带来了科学性、逻辑性,同时也带来了艺术性。

二、中职美术教学目标与构成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美术教学应该明确目标

中职美术教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初级的美术技工,另一方面又要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因此,应立足学科本位,明确培养目标。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构成艺术课程中的交互性知识

抽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点、线、面、体、色、光、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构成单独形成审美的造型。使它们之间相互综合构成容易营造出更具美感的形态。这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而由于现行的教材存在薄弱环节,授课教师对抽象构成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透。这一点并没有在课堂上被教师所重视。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元素也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的几个元素符号。学习这些元素不仅是构成的基础内容,还是不同构成之间相互支撑的条件,满足了这些前提条件才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就是学习构成学的主要目的或称为专业设计的问题。

2、不同构成艺术课程中的误区

应该说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就是构成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在教学中,学生以完成作业而练习,不知所用,导致学生厌学。掌握构成艺术的理论、技法和实际应用方法是学习构成设计的前提要求,即使简单化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空间、群化等平面构成形式,都应该在实现它们的实用之后再考虑体现其审美形式。

色彩构成教学包含色彩理论和心理色彩创意构成两项内容。前者讲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是理解性的内容;心理色彩构成是创意性训练的环节,追求具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

准确地说,立体构成是学习抽象雕塑的理论、方法,但教学中存在着典型的误区,因此混淆了立体构成和“行为艺术”的区别;按照授课顺序,学习立体构成是美术类学生接触三维空间造型的第一门课程,同平面、色彩构成相比,立体的空间构成的语言和视角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求完成的条件更多更高了。广泛地接触材料,是掌握构成应用的关键步骤。综合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本特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花费的精力大都在学习基本的色彩原理和“程式化”的构成方法,与应用性设计有关的创意作业在最后一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三、构成艺术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

1、重基础,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师生交往、同学之间交往及教育者之间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同时重基础、宽口径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起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与改革,更注重对学生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深感这一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有美术学院的教师都是流动的,通过聘任的时期来掌握和控制,是为了保证艺术教学观念的更新。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构成的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在通过一些课题的训练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对知识的再次巩固和理解。平面构成中主要是对图形的构思、组合和分解,从而再形成新的形来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平面构成用在各种平面设计当中,色彩构成提高色彩搭配能力,立体构成主要用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三大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对艺术的理解。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3.1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教学与课程整和为我们基础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3.2实践出真知。

理论教学教授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实践则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职美术创造实践活动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5

 

初中班主任工作就应该是扎根于教育科学土壤的艺术之花,也就是说初中班主任工作、教育工作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如同艺术品般的出神入化。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班主任应该研究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原则,更要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教育艺术与科学教育的方法。

 

一、 工作艺术要与教育科学紧密联系、完美结合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艺术规律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符合自己班级需要的科学方法。教育是科学,同时又是艺术。当今教育,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敲启的大门。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工作艺术也是“开门的艺术”,掌握科学的教育艺术成为班主任必修的基本功。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体现,是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显效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技艺,是一项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锻炼造就的一种能力,是借鉴他人教育经验,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升华外现于行的教育活动,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并仔细琢磨了然于心的结晶。

 

二、 班主任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相关学科修养

 

班主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精通和知新,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要能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是传授这些知识,而且要运用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班主任还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教育学、心理学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理论依据,应熟知并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注重知识的日积月累,注重总结经验教训。总之,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与教育科学来自不断的学习。

 

三、 班主任应做到品格高尚、为人楷模

 

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塑造者,必须将公正、善良、忠诚等人类的美好品格成为自己永不丢失的精神财富,应该把修炼自己的品格作为自己终身的必修课。笔者认为,有些班主任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是失败了。如果我们仔细考查一下历史上成功教育家的业绩,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教育家无不都是一位品格高尚、为人楷模的人。

 

四、 班主任要对学生有一颗爱心

 

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没有爱能够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爱便没有真诚,因此没有爱的工作艺术是空洞的。教师的爱应该像母亲般细腻。应该能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教师的爱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爱,它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必须具有伟大的热爱真理的精神。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6

整体教育规划下的导览义工艺术教育

美术馆主要借助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为平台,开展主题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是艺术教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导览工作是迈开这一步的重要举措,是展开社会艺术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因为,大部分导览义工来自非美术专业领域的普罗大众,所以,更能从大众的立场换位思考,思其所想、言其所感,是美术馆了解大众诉求的、理想的渠道和重要信息来源,这是成功实施社会艺术教育的前期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义工没有艺术专业背景及缺乏教育专业背景,更需要接受美术馆更为专业化、特殊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才能成为美术馆推广艺术教育的尖兵。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美术馆的经营与发展的现状,义工日益成为美术馆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尤其是导览义工已成为美术馆教育部门运作的主要生力军。但是美术馆对义工的教育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对导览义工的艺术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内容的局限性和教学的随意性等问题,从根本上分析,是因为美术馆缺乏整体而系统的,具有美术馆教育特质的教育规划模式和教学策略。

学者R•Szczypkowski认为不同的成人教育活动因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划过程,但都应包括五个共同的程序:1.评估学习者需要;2.考虑可用资源;3.设定预备达成的明确目标;4.选择和组织确实的学习活动;5.评鉴活动的成效。

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他的观点基础上,结合美术馆艺术教育特质,构思适宜导览义工教育的整体规划模式,其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及环节:

1.教育环境和资源的考察

美术馆不仅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信息的艺术资源会所,还是一个环境优雅、现代设施齐备的、可自主学习的场域。美术馆以视觉艺术品为沟通媒介,为学习者提供直接体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机会;并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设备,将单纯的展示空间拓展为公众教育信息的立体网络。例如在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策展人采用高新科学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空间立体的、动态的艺术体验环境。展厅中央设计了一条斜形通道,一眼望去透视感极强,该设计立体的展示“透视”,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人发现并使用的艺术手段,帮助观众直观感受这一人类文明的魅力。而且在展厅现场,美术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其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影音资料,使观众对展览的概况、主旨,及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和框架性地了解。美术馆内免费开放的电子浏览室和艺术图书室资源、为观众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美术馆的网站和工坊也是大家汇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人们在这里不仅学习到新的知识、交流想法,也增进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学习者综合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学习者情况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情况两个部分。了解学习者综合情况有助于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教育者可专门开设一堂自由交流课,增进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间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给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和水平等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提供参考。综合分析导览义工的角色可发现,他们集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角色于一身。

当他们接受美术馆教育培训时,是一个孜孜以求、谦虚好学的学习者;当他们在展厅为观众作导览讲解时,则是一个孜孜不倦、妙语连生的教育者。他们接受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培训,并把所学回馈于观众。因此,对导览员义工的教育具有多米诺效应般的影响力。美术馆应该将义工的导览水平,当作映射美术馆教育综合水准的一面镜子,以提高导览义工专业成长与发展,作为美术馆社会教育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

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指导,并提供评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尺度。开展导览义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育美术馆导览生力军,因此,他们要具备美术馆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那么,美术馆教育人员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呢?早在1987年的丹佛会议以“博物馆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人员”为题展开讨论,对美术馆教育人员所必须具备特质达成以下共识:

(1)具备推动博物馆及艺术教育的热忱;

(2)从事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教学;

(3)能够直接回应参观者的兴趣,成为一个好听众;

(4)具有对参观者学习能力与需求的了解与敏感度;

(5)能够示范视觉感受与思考的技巧去领会艺术品精髓;

(6)提供机会给观众去领会这些技巧;

(7)依据观众的理解力选择性地提供资讯;

(8)使观众更易于领会博物馆经验与艺术接触;

(9)以观众的角度欣赏,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

(10)懂得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如发问及提供讯息、引导讨论;

(11)激励观众发现新意。

可从三个方面概括这些特质:即怀有对美术馆事业及其教育推广的热诚;具备在艺术品及艺术相关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具有灵活的导览技巧和一定的教育方法。因此,这些特质的培养是导览义工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含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三方面。美国博物馆界学者EllieBourdonCaston提出博物馆教育应视为由博物馆、教育及专业学科三部分统整与结合的教育观点。以此观点推导可得出下面的教学模式:要推动美术馆教育就必须全盘考量美术馆、美术以及美术馆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三个方面。因此,导览义工教学课程应打破以往导览培训课程“就展说展”的、只涉及专场展览和作品内容的惯例,还应增加艺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例如中西美术简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内容,以扩大义工的艺术知识面。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具有美术馆教育涵义的导览知识和方法,以及实践这些导览知识和方法的导览演练。要培养一个优秀称职的导览工作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训练,所以,在制定导览义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时,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两者要同时兼顾。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策略。

制定教育活动的评鉴计划

笔者拟定的这个教学评估方案,打破以往“教师为中心”的常规,采用开放民主评估方式,评估包括导览义工自我评估、导览义工教学团队的评估、现场观众的反馈意见等三方意见的整合。在进行导览实习环节,每位义工直接面对观察团成员和随机到场的观众,进行现场导览演练。教育人员编写意见反馈单并分发给现场的观众,及时收集并整理这些回馈意见表。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7

产学合作: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

省教育和经贸部门根据海西建设的需要,组建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也已经首先挂牌组建工艺美术等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了合约办学模式的施行。校企联手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科研不仅靠学术文章,还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去参与设计操作,并在专业教师晋升与职称评定中对作品和设计有一定的要求,学院为教师设计科研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派遣教师协助合作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员工的全员培训和过程培训,建设学习型企业。产学合作的内涵就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互惠发展。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学院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一体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借鉴其他省份在鼓励企业参股公办职业院校政策,支持公办职业院校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吸纳企业资本资金,参股入股职业院校共办职业教育,尝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为辅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笔者工艺美院今年联系石雕行业协会的联合办学项目就是在项目筹备、招生工作、教材及教学资料、教师课酬、教学及教务设备和设施等资金投入及各项费用的支出均由石雕行业协会负责。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相互渗透、互生共赢,真正做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形成校企合一、校厂合一的办学体制。

制度探索: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

劳动保障等部门指导企业,确保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招聘职工应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是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围绕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如果能借鉴其他省的“实施两制度、建立一平台、加强三作用”制度,将更有利于推进我们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实施两制度”,就是要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技术岗位必须持证上岗,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建立一平台”,就是该省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与经贸部门加强合作,搭建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平台,共同组织一年一度集联合办学、招生、就业于一体的“校企联合办学洽谈会”。“加强三作用”,就是强化政府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中的组织、引导和推动作用。在现阶段,推进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发展仅仅依靠学校与行业协会的自愿联姻是不够的。劳动保障部门、经贸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参与制定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规划,参与制定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人才培养标准,参与对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合作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教育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体制,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比如推行学分制的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和员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教育和人事部门要为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为教师开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渠道。

通过到企业的实践锻炼,实践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可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实现“双职称”。比如工艺美术专业的工艺美术师序列职称。在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产学合作工作中,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要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高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学生求学的第一要务就是为了就业和创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开门办学,提高实效。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对准就业育人才,开发教育项目,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品牌。特别像工艺美术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更必须坚持面向产业和社会,所以全面提升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只能是产学接轨和合作。

美学与艺术教育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美育;教师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1]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实践与审美行为息息相关。作为审美教学的前沿,艺术设计专业本该将美育理论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内不少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美育缺失与美育偏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美育教学实践经验,研究如何将美育渗透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力求走出一条美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探索之路。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脱节的问题

(1)教学思想的认知错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和美育的关系不甚清晰,存在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美育意识。他们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分数、就业率挂钩,简单地将高分、好的就业岗位当作衡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审美人格的培养,直接反映在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即过分夸大技能的作用,作业的评分标准主要是看手绘表现、电脑制图或模型制作的效果等技能表现,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传达着“只要技术好就是学得好”、“只要技能高毕业就不愁没个好工作”的观点。二是美育概念模糊。有些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混为一谈,忽略两者的区别,认为艺术教育即美育。他们的误解影响到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审美观的生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存在审美偏差,分不清美丑,误将流行当成美,指丑为美;有些学生设计作品非原创,到处都是拼贴别人作品的痕迹,却自认为是后现代的美;有些学生作品低俗无趣,却自以为是先锋前卫。三是美育层次偏低。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虽然对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人格的培养无任何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看,尚属于浅层次的审美教育。

(2)美育理论背离教学实践。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育人的目的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此一致,教学实践应贯彻以情动人、陶冶学生性情的培养方式,但很多时候却是美育理论却背离教学实践,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是照本宣科,硬邦邦地讲理论讲概念,教师讲得很疲惫,学生却没兴趣听,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是变成一种煎熬。有些教师情感培养不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虽顾及学生的情绪,但教学成效依然不理想。有些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某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什么,沉醉在作品的美感世界不可自拔,台下学生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下老师,眼神迷茫,讲台好像一道鸿沟横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眼中美的事物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美感效应并未发生。从根本上说,以上各种情况都是漠视情感教育,忽视个体人格健全、情感和谐培养的表现。可见,教学实践若脱离了人的需求与发展,脱离了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便难以做到入情、入理、入心,离开情感的教育无从谈起。

(3)美育偏离德育。著名的美学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必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2]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倡导“大善大美”、“寓善于美 ”,美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偏离德育的美育是有缺憾的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美育应该“与智育相辅而行”,互为补充,通过审美教育传播正能量,进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到人生追求。但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些教师纯粹地谈美感,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少涉及伦理道德。例如,土豪金流行之时,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中都充斥着亮眼的金色,很多学生视其为美,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高频率地使用。教师讲评学生作品时,一般会强调单一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丑,重要的是看如何搭配,甚少提及土豪金背后隐喻的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有些教师打着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幌子,对学生消极的价值取向和扭曲的人生追求视而不见,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心理尚不成熟的学生错误的信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教师顽固的认知,增强他们的美育意识,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自身的发展和创新,真正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举措

(1)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美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个性突出,有自己的主张,喜欢表现自我,喜欢被人关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高科技较为敏感,推崇时尚流行另类的美,思想不成熟,容易冲动,讨厌被人说教,讨厌被约束,不喜欢按部就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比较排斥。此外,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偏低,不喜欢思考,依赖性强。我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不读书?”学生回答:“因为老师会讲。”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分析,掌握了学生脑海里在想什么,他们寻找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根据这些特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模式,从审美方面入手,借美育突破师生之间的壁垒,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2)重构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渗透。教学内容源自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主要以教材知识的输出和技能的培养为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材的很多知识像是设计案例已过时,而苦心训练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电脑制图也由于辅助设计软件的升级换代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对此,教师需要重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同时转变教学思路,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符合审美规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性情,升华人格”。[3]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情绪变化,以学生为主,教材为辅,注重学生的眼光和心灵的培养。课程可以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国内外与本专业相关高新技术和理念,还可以加入经典案例重新解读的环节。此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同一门课,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应相同,美育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例如,同样是《设计素描》这门课程,若授课对象是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课程应偏重结构素描的训练,通过展现产品构造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授课对象是视觉传达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程应偏重创意素描的训练,通过想象力的练习。为学生打开一个直觉的意象美感世界,拓宽学生的眼界,激活他们创作的热情,对学生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美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有趣、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建筑设计史》这门课程某一章节的设计中,我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调研了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在调研现场,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美的体验与震撼,之后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调研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在网络和书籍中查阅到相关的资料,小组成员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对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最终完成了课题,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授自己的课题。讲完后,我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细节部分进行补充,对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后来又围绕这些古代建筑在当今社会再生的问题做了专题讲座,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在自己的调研基础做一个古为今用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依赖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了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热情,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科技发展到今天,单一的教学方法愈显陈旧,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显示了它的生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寓美于教,将审美情感融入其中,进行美的体验和熏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场地丰富,不仅有多媒体教室、机房、画室、模拟实验室、校内实践工作室,还有校外实践基地和写生基地等场所。因此,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元素,以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营造了鸟语花香、诗意盎然的审美氛围。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景观环境中,现场讲授每种入眼的植物名称、特点久搭配,该景观设计的要点、特色等,真实场景的再现,直观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作业环节,学生先在机房电脑上绘制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来到了校内实践工作室,利用其中的工具设备,制作出微缩的园林景观模型,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情境,唤醒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升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人格。

(5)完善评测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完善现有的评测机制,教学成效不应以分数多少、就业率高低、技法的好坏作为衡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将美育纳入评测中。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美育的实现与否应作为评测的依据。在教学质量评测中,我们应该多问问这些问题。教学的所有环节,美育是否一直渗透其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认识美、感受美、辨别美、鉴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的审美人格,树立了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单一的评测机制不适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评测机制才有可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戎.美学概论[M].齐鲁书社,1992:423.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48-24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