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8篇

时间:2023-09-27 09:24:08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管理;现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现状

1、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3、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和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队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备土地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很少,综合素质并不高。现实工作中要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在这一队伍中必须要保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员才行,这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保障。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1、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2、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3、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4、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三、城乡―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坚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基本农田实行缴纳基本农田补划费,落实基本农田的补划任务,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

2、依法报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将已经报废的工矿企业用地、废弃的学校用地都置换成城乡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体的改革管理,新增的耕地可以直接用于农用地转用指标。

3、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土地收购整理机构,先征收集体土地,纳入政府用地储备,并制定相关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统筹。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打破目前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之间的界限,便于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要不断强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权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乡―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5)

【2】朱建荣,徐明.狠抓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J]. 浙江国土资源. 2004(08)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2

关键词:中国 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

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基本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二是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相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三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四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一定的行政区域相联系,其战略思想和行动方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模式: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苏南是指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突破点的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他们在全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保证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农村工业化阶段。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完善基础设施阶段。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上海从1984年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城市工业通过各种方式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产品,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现阶段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思想观念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着“重城轻乡”的观念倾向,打破这种观念上的障碍,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基础。十六大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命题,表明党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惯性,在城乡关系上还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城乡统筹发展仍然面临极大的观念障碍:一是“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观念的不自觉作祟。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三是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一部分人误把城乡一体化发展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自然结果,而没有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克服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体制障碍。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工农产品统销统购制度、制度和户籍制度,与这三种基本制度相配合的还有排他性的城市就业、福利体制等,从体制、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上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着不断加速的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虽然政府对传统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各地也逐步取消了户口的城乡之分,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但从根本上看,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突破,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管理体制还没有根本破除,还没有建立起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形势完全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依然严重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

人口障碍。消化农民,减少农民数量,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及其成因要复杂得多,解决起来难度也很大。在我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基本解决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仍将伴随着我国今后的工业化进程并成为工业化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因此,人口压力将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们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其主要构成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差、技能低,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资金障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增长,必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差、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财政体制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在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不利于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资金不足,降低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受到严重制约。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指导方针上,一是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在基本思路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在发展战略上,把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问题结合起来。二是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把握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事业”的核心思想,进一步明晰反哺“三农”的基本思路,加快实施“五个统筹”的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在加速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方式上,注重社会公平,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要注重和强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政策效能,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强化公共管理的杠杆作用。三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突出体现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适度提高财政支持、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权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不能因为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影响改革的进程。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畅通。

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经济向农村辐射。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实行城乡一视同仁的就业政策,坚决取消各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最低工资、工伤、失业以及大病医疗统筹等突出问题,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和劳动安全,使他们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提高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的决策水平。城乡一体化,既关系到城市,又关系到乡村;既关系到工业,又关系到农业、商业等相关行业。可以说,城乡一体化关系到整个城乡经济结构布局。因此,它对决策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一般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不仅要有管理工业或农业,城市或乡村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总体管理的能力和对所管辖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掌握。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决策者,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必须从整个区域经济总体出发,对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做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调节作用。其次要以“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为目标,加快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步伐。第三要加快产品多元化和产业多样化步伐,培植企业群落和产业群落。

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立法工作。使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规范化。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二是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存储和管理;三是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3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4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困境;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城市化问题也逐渐被国家所高度重视。即国家大力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目的,旨在加强城市与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准、创造与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建设成果、逐步缩减城乡建设矛盾、消灭城乡差别等,以此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目前而言,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主要面临困境是污染严重、资源稀缺、随人口增多容量缩小、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所以,城市与乡村应当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孤立两者之中任何一个,从而才能逐步缓解矛盾,改变城市乡村孤立发展的被动局面。

1 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现状

1.1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工业化,而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并占据国民服务经济重要比重的工业化经济。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广义范畴性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既包括工业化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需求,又包括现代化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本结构能够发生重大改进。即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断去改造农业,使农业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能够服务于国家内需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提升,发展国家政策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发展新农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旨。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贯彻国家新农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是社会化服务水准提高所需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即国家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农业机构趋同负效应发展势头尤为明显。

1.2.3 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关系失调。结合国家农业化经济体系中的农业产值占据国民总生产总值的15%比重要求来看,国家工农业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应当控制在2:1―2.5:1之间。而当前形势下,城乡产业化经济发展正处于失调状态。即工农业经济发展进程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较大,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与过去相比逐渐放缓。而其主要原因多半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人口劳动力流动性、土地征用等问题上,即农村劳动力在本质上难以面向城市进军发展,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这种工农或城乡经济发展矛盾问题更为明显。

1.2.3 城乡分割局面。结合我国国情出发,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主体发展路线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并主要实行以户籍管理体制作为城乡分割的主要例行体制。即一直贯彻旧体制下工农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手段,不断吸取着农产业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实行优先城市发展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却仍然贯用旧经济体制的发展手段,势必难以扭转这种客观以重工产业与城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结构失调,面临的差异性、矛盾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1.2.4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所需的融资渠道不足,导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短缺。在金融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基层机构兼并收缩,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又再次转投到国内大中小的一二线城市。而对于小城镇而言,基础投入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等可谓是少之又少;在财政方面,县级财政的主要管理方向是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机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来说,小城发展的经济基础多半以土地收益与社会投入作为经济发展支撑杠杆。不得不说,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足是制约乡镇发展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2 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工作的主要解决途径

2.1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机关单位具备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应首先加强对乡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进行正确指导,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并结合实践探索集体所有制背景下的有利发展手段。如加强股份制合作投资机制的执行力度,实行优惠借贷政策等,以此才能逐步发展城乡经济,深化城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的全面改革,增强城镇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保障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业投入的直观目的,为扩大农业再生产发展规模提供有利政策实施基础。

2.2 积极推进工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结合时下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2.3 积极贯彻城乡跨区合作交流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现有资源都是非常匮乏并有限的。但同样,城乡资源也各自具备地理、产业化经济发展等优势。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势头发展尤为激烈的形势下,实行区域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并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促进产业化经济结构重组或升级。另外,当前国家交通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就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建设时的运输、交流合作等跨区式发展的束缚,即能够利于双方人口劳动力流动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在双方实现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配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做好融资渠道扩充、搞好物流运输、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城乡跨区域合作的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2.4 增强资金投入建设

2.4.1 政府创设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同城市化工作进程工作一样,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以支撑。也就是说,以往城市化工作建设发展往往需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自身城市化经济发展。但当前形势下,城市化经济建设步伐发展速度相较过去有所放缓,但整体来说,城市化经济建设要比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服务建设水准高。为此,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能够彻底实行,加大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从基础教育再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能够全面优化,以此才能逐步经济,拓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2.4.2 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乡)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以广州珠三角为例)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规划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以及区域交通走廊和重要功能节点、策略发展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并加强建设管理。如,广州珠三角城乡规划可考虑加强工作建设的巡察力度,并根据省政府同意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办法(试行)》的要求,向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察,对珠三角各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地城乡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看来,我国城乡一体化,除了农民土地征用、城乡人口流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素质教育等建设性问题存在一定矛盾并难以解决。但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是乡村包围城市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而当前城市化经济步伐加快,完全可以实行以城带乡,弥补城乡经济建设的缺陷性问题,使得矛盾得以化解或消除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张文渊. 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 中国建设信息, 2009,(16) .

[2]胡美伦. 浅析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10,(30) .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6

关键词: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措施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关键所在,而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这十多年来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唯有深入了解城乡问题之根本,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城乡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从而整体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效率及水平。

一、城乡问题的根本所在

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个称号自古以来就在中国身上,而我国的立国根本也是农业,农民是我国的主体,也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中的核心群体。近几十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借由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造成的我国原有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大威胁,再加上资源材料被发达国家大量占据,所以我国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不过我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人口众多,且经过许多次战争洗礼后呈现出“底子弱”的状态,因而在实现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广大农民的利益。就目前而言,这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已经逐渐让城乡贫富差距拉大,进而产生许多阶级利益矛盾。

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就产生了一系列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空间被使用率大大提升,而导致水土资源非常紧缺,并且交通越来越拥堵,住房环境越来越恶劣,以及生态退化等。

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源的集中使得更多的农民想往城市里去,这就使得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资源呈现出紧迫需求现象。而反过来农村却显得更加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有效利用资源,最终让两极分化更严重,而城乡都没有得到最好的长远发展。

二、针对城乡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去中心化策略措施

面对城市的极化发展以及眼下农村的实际贫困状况,在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就是让结业机会去中心化,加大力度扶持社会经济行业去向新城区,另一个就是实施公平有效且合理的大城市区扩张。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的各种去中心化实践在各个地方都不太成功,即使是许多工业去到农村,也是大量使用自己的工人,并没有给农村本地增加就业岗位。

这些年来,我国去中心化的工作大力开展起来,但是多数情况是基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实施新城建设,进而实现区域化整体发展。我国选用了国际上常见的做法,就是借用完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实施农村地区的开发推进工作。

这些策略措施实际上就是重城轻乡,让城乡更加分割,简单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扩张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换言之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才能得到发展。而这种模式让农村的大量农业地消失,而更多的农民没有土地后就只有在城市当中作为农民工的身份流动。这样不仅让两级矛盾更激化,同时也大大加剧了城市的问题。所以,要想城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处理好农村问题,要想尽办法尽可能减少农民的数量,不断提升农业收入,把城市化的生活模式带入到农村地区。这正是所谓的以农业、农村与农民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的缘由。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素

统筹发展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在农村里安居乐业,而城市人也愿意走进农村,最终让城市化的压力得到最大缓解。要让城市变成农村地区的各种服务节点,而农村可以为城市的健康生活提供真正需要。要做到这些就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农村地区实施因地制宜的综合性发展。第二,对农村文化环境的构建以及大力保护农村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在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土地资源状况下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构建农村的特色文化,进而让农村宝贵资源得以留存,而城市人也愿意走进农村,最终有效缓解城市化压力。

三、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农民的教育问题

通过教育指引农民正确进入城市,利用教育将农民变成市民,这也是我国城市化最直接的解决措施。我国目前任然有大量的农民,在面临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大量的农民势必将涌入城市,若进城农民的素质太低,又没有做好各项进城的准备,那么这些农民直接就变成了城市的“包袱”。而针对这种情况,最直接且较为有效的策略就是借由高等教育让一些优秀的农民可以自然地走进城市。通过教育,让农民慢慢转入城市,在掌握城市生活的必要技能后渐渐消去“外来流动人口”这种身份,从而真正融入城市当中。对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包括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等,尤其是贫困地区应该予以更大的教育扶持,以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利用城乡资源的联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根本上,城市的各种产业以及社会生活都和农村有着紧密的关联,构建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依赖于城乡产业落实协调发展。城市当中的许多产业下游与人才应该部分进到农村,从而在区域上形成一种整体性优势。此外,城市的基本生活需求绝大部分来源于农村,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了空间。而在城市对农村提出大量需求的同时,农村也可以尽可能利用城市的资源,比如科技技术以及各种大型公共服务等。总体而言,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应该突出城市和农村各自的特色优点,在互为需求的发展基础上,大量开展城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交流。

(三)建立城乡通开的空间发展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的核心目的是要解决掉三农问题,在这种理念下,城乡空间统筹的重要工作就是对城乡空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注意农村空间的发展,并且有效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资源流动互补起来。此外,加快落实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让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让农村人活着城市人都可以在农村享受城市中的资源待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尽快落实路、电、气、水以及各种信息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区。其次,让农村像城市一样享有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以及商贸等公共服务。只有把城乡的通开空间发展结构建立起来,才能尽量缩小城乡的差异,最终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得以实现。

结束语:

三农问题一直牵动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不处理好三农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得到再进一步的突破。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工作,希望本文的详细论述,可以对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李阿琳.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经济地理,2013,01:138-141+148.

[2] 何艳玲,宗成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0-22+31.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7

关键词: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目前,在全国供电系统开展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别为着力点,推进城乡电网同建、抢修同体、服务同步,全方位构建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作者认为,打造城乡服务一体化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城乡电网建设同步

供电公司可以打破城乡配网分割管理的模式,融合营销、农电管理,统筹城乡电网规划、建设。加速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集中开展农村配网低压台区集中消缺行动,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着手新建、改造重要线路基础设施;实施配电管理提升工程,增加农网变电站布点,逐步实现农网线路村村通的供电。

2 城乡供电抢修同体

供电公司针对农村部分地区交通、服务不便的实际问题,成立以城里配网抢修中心,融合供电所服务资源,实测各乡村的最优抢修路线和最快赶路时间,因地制宜设置抢修点,创新各区报修直通车服务模式,打造城乡一体化抢修服务圈。在乡基层组建快速抢修队和抢修小组,人员统一着装上岗、挂牌服务、限时抢修,负责全市农村配网10千伏线路、农村低压电网和配电台区以及农村客户故障的抢修业务。形成快捷灵敏、运转高效的服务新机制,消除服务盲点。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问题主要集中在故障维修上,以前遇到用电难题,往往通过村干部联系供电所,再由供电所派出电工。实施城乡供电抢修同体后,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开设后,用户只要一个电话,各区就会上门服务,大大缩短了故障检修的时间。

3 城乡供电服务同优

供电公司要按照全天候、多渠道、就近化的要求,推广多元化收费方式。积极与方便城乡居民交费的银行合作,实行城乡便利缴费点服务,利用银行业务优势,全面开通电费缴纳、批量代扣电费等业务,用户不出门就可以缴纳电费。供电公司还可以在城区及多个乡镇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农村集镇设立电费代收网点,不存在因为交费点太远的缴费难问题。另外,以供电营业网点为主,以代收点、POS机刷卡缴费为补充的便民电费缴纳圈已经形成,实现县城缴费不出区、农村缴费不出村、居民缴费不出户的目标,方便客户。开通电力便民服务窗口,实行故障保修维护、电费查询缴纳、业务咨询代办、用电纠纷化解、修复电公告通知、电表轮换签证、农网工程廉政协议公示等透明化服务。同时,加强供电公司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其服务品质,面对乡村用户要有耐心,对于违规操作或用电的用户有礼有度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

4 城乡供电管理同心

在打造好硬件服务的同时,在城乡供电管理中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咨询、投诉、反馈等软件服务措施。利用互联网、通讯设备等快速反馈机制,加大对重要用电客户、城乡重要区域的用电管理责任制。从供电公司首要负责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下至各个居点都有相应的服务区责任人管理机制,做到有事立即办的常规服务措施。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或紧急情况下,立即开展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应急处理预案。避免拖拉办事,几天过后无人问的懒政服务。从供电公司自上而下打造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做到城市和乡村优质服务一条心。开创供电公司的优良服务品牌,塑造电网新时代新风貌。利用好的服务,吸引用电企业扎根城乡一个样,从而为地方经济做好基础用电服务。供电公司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如建设24小时智能营业厅和社区驿站、开设电力便民服务窗口等,积极构建供电服务一体化网络,促使供电服务城乡一体化。设立24小时智能营业厅实现城乡全覆盖。与此同时,利用光纤网络日益普及的优势,在县城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布设电费查询缴费一体机,开通手机掌上营业厅,打造城乡快速服务圈。

5 城乡供电质量同质

供电公司应当本着强农网、优结构、惠民生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率。同时,对于改造工程项目要注重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进度;注重安全质量。全面实施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到位制度,建立公司领导、安质部、纠察队、供电所、安全员等农网安全管理一体化,密织安全防护网,强化关键环节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建立查违章常态管理机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注重沟通协调。同时,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加强与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协调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农网工程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重点解决部分线路“卡脖子”、农村用电台区“低电压”和配变过负荷问题,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提升供电能力,全面启动开源分流工程,通过采取负荷预测、负荷监测、规范运行、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形成配网线路超过载治理综合疗法,有效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6 城乡供电一体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城乡一体供电服务中,需要做到如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符合城乡供电一体化建设要求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制定改进措施、整改目标和细化方案,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生产运行、营销管理、指标管控和普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实行城乡供电管理标准、工作流程、装备设施、服务行为、服务时限的统一管理。二是按照城乡服务同标准、同流程、同时限的要求,统一编制城乡电网规划,统一规划、建设标准,统筹城乡智能配网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城乡供电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同时,供电公司要依托配网自动化系统,完善配网监控、抢修调度等功能联动,利用配网GIS系统、客户侧供电质量系统,统一调控配网抢修、检修和运行管理,统一城乡供电各项指标,避免了城乡考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修订各项营销管理制度,依托各类信息系统,对量、价、费、质等营销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动态稽查。三是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完善配电线路建设标准、配电室建设标准和供电台区建设标准。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绝缘化原则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线路超半径问题。大力实施标准化示范用电台区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改造,全力满足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四是加快实施供电服务一体化。立足客户需求,从原有业务导向型转变为客户导向型,根据需求进行城乡服务投入,创新城乡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进度,提高了城乡配网健康水平,使供电服务真正沉入基层,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供电服务的优质优量,真正实现供电服务无差别的城乡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的措施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作用;问题;对策

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为了更好地完善一体化规划工作必须要抓紧进行道路建设,通过网络化道路建设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关措施。

1 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中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1 网络化发展

乡村道路建设是整合城乡发展的要素,是发挥“以城带乡”辐射作用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其重要作用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一体化、生活质量和保障一体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道路建设能够为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网络化发展的可能,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首先,道路建设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在建设过程中自然要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就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前导性调研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单纯的产业模式建设,而是有着城乡整体化布局的网络化建设作用,能够从道路网络的角度上将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进行整体化的规划,与传统的道路建设规划程序有别,这种一体化的规划必然会带来更为广泛的实际发展效应。 例如:319国道黄桥大道建设过程中,就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商业发展区域进行了整合研究,从网络化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规划先行,桥建设定位在都市农业休闲区、地方特色商贸区、高档优雅住宅区。另一方面,进行了建设分步实施,全面实现了城乡同步发展建设的目标。总之,道路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建设项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建设,保证尽快地统筹城乡规划,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1]

1.2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

道路建设对产业化结构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道路交通自然会影响产业布局,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形式,全面促进了统筹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表现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提供了运输能力。运输能力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支持,使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扩大了流通范围,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2)激活了农村农业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全面激活了农业经济的发展。(3)乡道路一体化,有利于破解二元机制的予盾,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缓解城市压力;有利于统一规划和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有利于有效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共同发展。总之,城乡一体化规划下的道路建设能够将城市和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优化配置。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在市、县域范围内,制定包括市区和乡村在内的长远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在规划中,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安排。

2 当前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路密度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由于在早期建设过程中缺少规划,使得公路建设过于草率,出现了很多公路密度过大、地区差异等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建设的长远规划,同时不均衡的发展现状也使得公路的使用情况出现不同的问题,公路的快捷运输出现隐患。[2]

2.2 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严重

我国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道路建设,由于农村道路原始情况不佳,弯曲、坡度等问题严重,加上修缮不当往往会出现破损的情况,导致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2.3 农村道路建设资金问题严重

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道路规划和全面建设陷入困境,年久失修的公路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一体化道路建设。

3 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的对策

3.1 做好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节约资金就盲目进行建设,这样与城乡一体化规划相悖,往往会产生过多的建设问题。要做好交通规划,首先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道路所占面积,满足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要求。其次,要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最后,要加强自身艺术审美观点,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3.2 拓宽资金渠道

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级政府争取,向市场筹集资金,向群众筹集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资金筹措获得资金,利用公路广告设施获得市场经济的资金回收。这些资金的渠道都能使得农村公路建设获得更多的资金,避免了资金不足引发的建设问题。

3.3 实施道路建设措施

针对道路维修情况不良的情况,农村道路建设必须要全面巩固相关的建设措施,首先要全面建设农村公路联网工程,通过公路网络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完善。二是要针对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实现道路亮灯工程。在主干线公路上尽量安装路灯,实现全面的“农村光明”建设。三是实施全面维修工程。对车流、人流量大,路面破损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进行大中修,四是公路安全防护工程。为了保障公路安全,对一些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事故频发的路段进行改造。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中道路建设对产业化建设有经济促进作用,对城乡网络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积极面对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拓宽资金渠道、实施道路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