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8篇

时间:2023-10-25 10:55:27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1

关键词: 供水管网;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缺水这个情况已经极其严峻。水是生命之源,伴随着城市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将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好非常重要。为此,确保城市供水管网安全有序的运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旦供水管网出现问题轻则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效益,重则,造成公共设施的损坏,还会危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出一套安全可行的措施来确保城市供水管网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作者的经验,结合我市目前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管理:

2、影响管网运行安全的因素

2.1管网老化

北海市自来水公司自1958年建厂以来,一直为北海市城市生活及工业等用水提供公共服务,其发展过程是伴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多年来,按照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布局,自来水公司供水管网铺设到千家万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至2011年底,累计铺设管道长度达1056.8km,管材主要为球墨铸铁管、钢管、UPVC管、镀锌管、铝塑+聚乙烯等(详见表1),管道覆盖了全部建成区93.87km2的范围,管道覆盖率达100%,其中DN100以上的城市主干管道长度484km。

表1 北海市城区供水管网管道长度按材质分统计表

在我司进行的一次漏损普查中发现,由于管道腐蚀的造成漏水的起数占58.78%,漏水总量占8.74%。形成腐蚀的原因有几个方面,90年代前采用的冷镀锌钢管和灰铸铁管由于管材质量问题在焊缝处和管身在制造、运输、安装过程中造成的缺陷处漏水,该原因在滨海地带和渔业加工运输地如海堤、外沙合地角尤为突出。

90年代中期以后新建的城区的漏水起数比例为14.5%,不及老城区的五分之一,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新城区采用的管道质量较好,以球墨铸铁管、UPVC管、PE管为主。

同时,从我司大口径水管爆管分布可看出,2008至2012年,DN400以上管道,钢筋混凝土管的爆管几率为69.58%,灰铸铁管为9.17%,两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可见,管材选取是影响管网安全的重要的因素。在国外,日本东京市城市供水管网中,球墨铸铁管约占90%。而近年欧洲等国新安装的供水管道则以塑料管材(PVC、PE)为主。

2.2 管道施工质量

在漏损普查中我们发现,承接口漏水占了最大的漏水量比例,达到86.54%,起数比例则为19.08%。施工导致的承接口渗漏,覆土有坚硬的石块、建筑垃圾,管道基础夯实不够这些原因都在调查中出现。漏水量最大的前五位都是承接口漏水,漏水量占到85.55%。其中刚性连接3个,全部是铸铁管。柔性连接2个,柔性连接中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UPVC管各一。据分析,混凝土管基础下沉和原维修质量不佳是导致承接口漏水的主要原因。

出现漏水管道的维修质量也是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漏水管道维修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包箍结合膨胀水泥或快速抢修剂,而施工过程中对膨胀水泥或快速抢修剂的配比没有严格控制,因此这些填充剂的膨胀和收缩也不能严格控制,为以后的渗漏埋下伏笔。加上回填覆土一般采用机械回填,难以保证管道两侧的密度一致,更加剧以后再次漏水的可能性。这从原漏水维修处及其前后管段极易再次出现打口或接口漏水可以佐证。

2.3. 资料管理和阀门管理

供水管网的阀门管理和资料管理在供水管网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比例。

由于供水管网的建设时间跨度极大,存在着原始资料严重缺失,资料与实际误差较大,原有的纸质资料无法与电子资料良好衔接等毛病。同时,新建设的工程也存在没有及时归档的弊病。

阀门管理也存在着档案不全,更新不及时等资料上的问题。同时,阀门的管理没有达到动态管理的要求,对阀门的状态无法掌握。阀门的更新改造和维护缺乏技术数据的支持。

供水管网包括阀门的资料没有形成数据库,不能共享。阀门的调度还停留在人的层面,发生爆管事故或其它需要进行阀门调度的情况时,只能是有限的专业人员来做决定,而不是通过技术资料来进行决策。

2.4 检漏

在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管理中,自来水的漏损控制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提高供水管网安全可靠性,防止因管网漏水而发生爆管事故,节约水资源,发挥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十分积极作用。

据建设部信息中心统计资料,2007 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供水企业管网漏损率平均水平为19.93%,其中沈阳、长春、昆明、福州4个城市在30%以上,哈尔滨、石家庄、济南等8 个城市在20%—30%之间,其余城市除南宁、银川、兰州在12%以下外,均在12%—20%之间。

以“漏损率”计,根据《城市供水统计年鉴》,2005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如表2所示。

表2 2005年各省(直辖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资料来源:《城市供水年鉴(2006)》)

我市也出现过漏失率较大的情况,具体见表3。

表3北海市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的检漏队伍和检漏设备,缺乏先进的漏损控制管理手段,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

2.5 抢修

3、措施和手段

3.1改造供水管网

在我国颁布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02》中对管网更新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规定:

(1)供水企业应按计划作好管网改造工作。对DN≥75的管道,每年应安排不小于管道总长的1%进行改造;DN≥50的支管,每年应安排不小于管道总长的2%进行改造。

(2)供水企业编制管网改造工作计划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应按10年或10年以上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应结合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应结合改善管网水质;应结合改进管网不合理环节,使管网逐步优化;漏水较频繁或造成影响较严重的管道,应作为改造的重点。

(3)新敷管道材质应按安全可靠性高、维修量少、管道寿命长、内壁阻力系数低、造价相对低的原则选择;除特殊管段外,接口应采用橡胶圈密封的柔性接口。

参照这些规定,从2007年起,我们就利用国债资金,对北海市进行大规模旧城区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后,对全市水压有明显提高,对整个管网运行的稳定性起积极的作用。

3.2 严格控制新建供水管网的质量

新建供水管网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图纸设计、原料采购、施工质量管理方面进行控制,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了供水管网投产后能否安全运行。

3.2.1、优化新增供水管网设计

供水管网的设计既要保证管网供水能力为最佳状态,又要保证各管段中的技术参数(如流速、水压、流量等)处于安全经济运行的范围内,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到经济和技术的平衡。

3.2.2、合理选择材料

管道的破裂等损坏的起因往往都是管材本身质量差,或管材受到外力作用、基础不均匀沉陷、温度变化较大等因素。因此在选购材料时要优先控制质量关,不合格产品坚决不能使用。

3.2.3、加强新增供水管网的检查验收

在选取合格材料的基础上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施工,根据公司的新版质量验收体系,并参照有关验收标准、规范新建供水管网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若工序不合要求,应立即停工返修,在返修完成前必须施工,严格控制质量。

3.2.4、合理设置排气阀门

排气阀门是保证供水管网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设施。在设计时,必须要在高点设置排气阀,而且在日常巡检中,应经常检查其使用情况,保证排气畅通。

北海市近年来新建供水管网最具有代表性,由于新建供水管网运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北海市供水管网事故率持续以15%的速度下降,主动检出事故隐患数不断增加。2010年供水管网隐患检出率达到43%,与2006年的22%相比提高了近一倍。

所以,我们必须对新建供水管网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供水管网的建设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管网事故率,提高供水管网安全管理水平。

3.3 阀门的控制管理

阀门作为城市供水管网中的枢纽,它的运行状态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供水质量。阀门作为一种养阀千日,用阀一时的重要控制设备,不仅仅体现在可以调节管网的流量和压力上,还能在抢修中迅速发挥重要作用。当大口径管道发生爆管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关阀停水,控制爆管,防止事态扩散,减少爆管事故带来的影响。

2006年我市一小区, 本应该是供水高压区, 它西侧的DN500mm管线0.23MPa,南侧0.24MPa,同时向它供水,可居民突然反映水不够吃,根据图纸资料显示仅有一处DN500mm闸门是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三十年,又再次经过现场实际测定,阀门开启扣数不足7扣,而且因为阀门年限太久,阀体法身了严重的锈蚀造成的,对该阀门更换后, 该小区供水压力由原来0.05MPa压力变为0.2MPa压力,住户们又有了足够的饮用水。

所以在阀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人设时间都可以做到阀门找得到、关得严,只有这样在灾难发生时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3.4 建立先进的检漏模式

检漏的是关系到城市供水安全的大事,不仅仅是简单看一看、测一测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用最科学的方法、最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及时发现、解决城市供水管道由于漏水所产生的隐患。检漏方法的完善,使漏水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全国各地各供水公司对检漏工作的重视,现在对检漏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便捷高效的检漏设备,不仅可以更快速检测管网漏水部位,还可以保证检测的准确度,使得供水管网安全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检漏是一种快速高效的降低管网漏损的措施。我司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管网检漏设备,加大了管线的检测力度,逐步由被动检漏向主动检漏转变。从2008年5月到2012年6月,我司通过主动检漏,查出DN100以上管道漏水121处,折算水量874万m3。

3.5 建立高效的抢修响应模式

由公司统一进行指挥调度,建立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枢纽的供水管网抢修调度指挥体系,对抢修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和动态追踪。实行管网突发事故分级响应制度,按照事故等级,明确抢修工作流程和抢修单位的响应级别。完善应急抢修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城市供水的影响。

3.6 其它

3.6.1 改进巡线工作管理

巡线工作是一项直接接触管网及其设施的管理工作,由于近年来城市大加快了建设的步伐,道路改扩建、住宅区的美化等建设工作的增加,已经给敷设在地下的供水管线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完全可以把管网设施资料,交给巡线员,包括管线口径、阀门、消防栓数量等,巡线员通过短期对管网相对位置的熟悉,制定每日巡查的线路,必须沿管线进行巡视,对辖区的阀门、消防栓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制止对管网及设施的堆、压、围、埋、占的现象。对于危及供水管线安全的施工,巡线员积极与施工单位沟通,协商解决办法,在得到施工方已对管线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后才允许其施工。巡线模式的改变完全可以大幅度减少泄漏事故,例如:

我公司在2010年由于改进了巡线方法,大幅度减少了泄漏率,由于提前发现,该市从2008年发现暗漏43次,到2010年全年仅发生4次。这是一个明显的提升,不仅减少了漏水漏失率,还为公司节省了大笔的资金,也维持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稳定。

3.6.2 做好管网技术资料工作

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做好管网技术资料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管网管理工作已经大步迈向了计算机动态管理发展的路线,管线图上应显示出管线的直径、材质、埋深位置等,还应标注出沿线用户的接水情况、用水平均值,路旁阀门、消火栓等的安全记录卡,并且应注明阀门的型号、安装日期、修理记录、生产厂家等。事故发生时,完善的技术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简洁的发现问题所在。

4、小结

城市给水管网是昼夜持续运转的,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做好管网的管理与维护。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经验,我们只有加强管网的技术管理,抓好每个相关的工作环节,才可以更好的对城市供水管线进行安全管理,保证用户的用水安全及稳定。

作者简介:蔡招伟,北海自来水公司,中级职称

电话:0779-3064012

参考文献:

[1] 石亮民.地下给水管网漏水检修实践[J].中国给排水,2004,2.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2

关键词: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技术管理;实践

一、引言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是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加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问题,国家也颁布了新的水质标准,这意味着城市供水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广告宣传作用,让更多人们节约用水,同时还应该在制度上进行适当更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政策,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城市供水的技术管理和实践能力,最终给人们提供安全、优质的城市用水。

二、水质安全的影响因素

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以及城市中有其他用途的供水,主要由城市统一集中式的供水企业以及自己建设供水设备的单位来提供。城市供水要保持安全性指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供水的水质应与自然属性上的安全性是相符的,人们在使用后不会在短时间或者长时间内出现健康问题;其次,在面对突发事故之时,比如自来水厂在其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遇到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有意破坏等事故时,城市供水系统应该具备较好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应急措施及时有效,事后恢复比较快,也就是说从社会意义上来将该系统也应该是安全的。要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就离不开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庞大的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性。下面我们将对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进行简要分析:

(一)水源受破坏

城市供水的水源指的是自来水厂所处理的城市供水的源头水。这几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都比较快,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这其中就包括对水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国内超过90%的城市水源都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与排放都让我们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红虫等微生物在水中大量繁殖,让城市供水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城市供水的来源就已经存在安全问题了。

(二)水处理技术不成熟

当前我们在水处理方面通常会使用物理化学法、化学法或者物理法,以及生物法。但若是在处理水的过程中经常性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问题,继而给我们的供水水质带来了影响。首先,一些自来水厂还在使用混凝或沉淀等较为传统常规的处理技术,现如今这种处理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将水当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一些难降解物质给处理干净的。其次,当遇到被污染得比较严重的水时,技术人员通常会通过加大消毒剂或者混凝剂的使用量来净化和处理水体,然而这些物品的使用虽然会让水质更干净但同时也让水体的pH值改变并给部分水中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条件。第三,在处理水质稳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我们在供水系统中进行水体输送的时候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供水管网不科学

城市供水系统当中的管网也会对水质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一,管网材质的选择不恰当。目前国内城市供水系统中大多使用铸铁管或者钢管等系列金属管材来输送水体。然而我们都知道,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的金属是很容易发生腐蚀的,而输送水体的金属管道更是长期遭受水中多种物质的腐蚀或者发生结垢现象,而且这些水垢物和腐蚀物脱落以后供水管道中会滋生更多的污染物,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管道被破坏甚至破裂,城市供水的水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第二,管网结构过于复杂。正如前面所述,城市供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其管网结构也比较复杂因而很容易产生许多不能清理的死角,当水在管网中停留较长时间的时候就越容易滋生细菌。此外,水流在管网中的速度不会保持一致,这也会造成水质不安全,影响其微生物和浊度等指标。比如当水流速度比较大或者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时候,管道内的沉淀作用会明显低于其冲刷作用,这样一来水的浊度就会增加。但这并不是说管道内水的流速越小越好,当水流较为稳定的时候虽然会使其浊度减少,但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让细菌滋生。

三、提高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技术管理措施和实践应用

要提高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进行处理,包括制度、意识、技术等。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技术管理措施。

(一)混合条件要合理

为确保水质的安全我们必须确保充分且耗时较短的混合,这是确保后面的处理环节能够更顺利更理想的关键环节。一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混合设备的实际运行G值与合理参考值不符合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改变混合条件使其更适合生产。常用的改进措施包括以下两种:将混合池建造成为机械混合池,机械搅拌混合器等设备的效果都是比较突出的;若同时具备几组混凝沉淀池的时候则我们可以在比较其综合效果之后选择两只管道混合器的办法,这样能够让其更好的适应不同水量,确保水质安全。

(二)絮凝要充分完备

絮凝沉淀的效果受到絮凝是否完善充分的影响,它和沉淀的条件以及絮凝体的沉降性质密切相关。为此我们通过搅拌试验的方法来对理想的混合条件,絮凝条件和生产絮凝池之间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来计算出生产混合以及絮凝设备所处的技术条件及状态。在评估完成之后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对絮凝池进行改造,这一流程投资并不大但收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具体的改造手段是:将隔板之间的间距离调整到最佳状态,或者延长其运行时间,若是机械絮凝池则需要将转速进行调整。

(三)对沉淀池进行科学改造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有时会发现絮凝体凝结没有问题,然而沉淀以后的水还是比较混浊,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沉淀池(也称之为澄清池)进行研究与改造了。最为常用的改造技术就是用斜管沉淀或者气浮池代替斜管沉淀池。该技术实行起来比较简便,只需要加上一整套压力溶气水制取及释气系统以及两面隔墙即可,无须对沉淀池的结构进行更改。进行改造之后的气浮池处理水体的效果会更明显,滤池过滤的时间也有显著增加。和以前的斜管沉淀池比起来,这种方法对水池当中原来就存在的斜管有了充分的运用,不仅让气浮分离的效果显著增加。

(四)做好过滤工作

在城市供水系统当中,要确保水质安全,将浊度等污染物降到标准范围之内就需要做好过滤这一环节。当我们对滤池进行冲洗以后,滤料表层所含有的含泥量应该不能高出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常规的处理技术方法无法使城市供水的水质达到相关标准时就必须适当的增加一些深度处理环节。但因为供水不达标的因素有许多,常常超标的项目也不同,尤其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比较多,这就需要我们在结合超标项目的分子量、氧化等特征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来处理。

(五)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

要确保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就必须要确保其配水系统的安全性,避免二次污染情况的发生。首先,从管材方面来看,城市相关部门单位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城市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那些被腐蚀或者落后的管网应该尽快被更换掉,同时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一些新型环保安全的管材,最大程度的避免供水被管材二次污染。第二,从清理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定期对管网内部的死水区和死角等部位进行彻底的清管等清理工作,将污垢清除干净。第三,从外部影响环境来分析,相关单位须提高对供水公司单位的监督管理,城市供水管道及其周围都不能进行回危害到供水设备的施工或者搭建活动。同时,针对粪便污染等污染物可能会进入到配水系统从而危害到水质安全的情况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严格控制,包括清水池的管理,不能让飞禽鸟兽的粪便等各种污染物进入水池内,通气孔应该使用网罩处理以免有昆虫飞入。地下水的渗入也会污染供水水质,这就需要我们确保配水系统的压力足够大。在清理或者维修管道时要注意不能让污染物进入同时注意消毒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大事,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城市供水系统中的水质安全问题受水源、供水管材、管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处理。实践证明,通过沉淀池改造、管网管道的处理等技术上的改进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城市供水的水质安全,让人们用水更放心更安全。

参考文献

[1]施翠玲.中国城市供水企业市场化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2(11)

[2]林生.供水系统二次污染的原因与控制方法[J].净水技术,2012(6).

[3]宋仁元,沈大年。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供水安全,建设科技,2013(13)12

[4]刘绍伟.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12(15):76-77.

[5]马中雨,贾瑞宝,孙韶华.城市供水水源水预警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12(5):92-93.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二次供水;水质保障;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S95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水质的安全稳定暴露出很多薄弱环节,全社会对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关注度不断升级。城市二次供水污染严重,因此如何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成了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以保障二次供水水质安全为导向,拟对水质保障和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目前二次供水的主要方式及优缺点

目前,国内外二次供水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高低位水箱。优点:水池水箱储备一定水量,停水或停电可延迟供水,供水可靠且水压稳定。缺点:设高位水箱增加结构荷载,顶层和底层设横杠管,且水箱污染严重,占地较大。2、气压给水。优点:可靠且卫生,不需设高位水箱。缺点:给水压力波动较大,能耗消耗较大。一般不宜用于供水规模大的系统。3、变频供水。优点:供水可靠,设备布置集中便于维护与管理,不占用建筑上层使用面积,能源消耗较少,缺点:将市政管网来水压力泄至水箱内,浪费了原有压力。若由于管理不善或不能及时清理水质污染严重,水箱占地大,投资大,水泵切换过程供水有波动。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这是目前较先进、可靠的二次供水方式,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潜力。

二、二次供水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城市公建二次供水设施都由产权单位负责;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基本上是由产权单位或其委托的物业公司负责。此外,相当部分房改后的老旧住宅(包括部分困难企业的住宅小区或家属楼)二次供水设施产权转为业主共有,长期没有物业,形成无人牵头、无人管理的局面。有些城市能够做到对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有的能做到每半年一次,有的城市每一年一次,还有一些城市几乎没有进行清洗消毒。关于二次供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经过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如下:

(一)、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不规范

过去由于我国有关二次供水的标准还不完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缺乏严格规范,出现了系统技术方案设计不合理、设备选型标准低、工程安装水平差等现象,使得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设施没有运行几年就出现问题,不能满足正常供水。有不少没有申请二次供水准用证的二次供水设施与供水管网直接连通,对公共管网造成了污染,也影响到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用水。

(二)、二次供水管理难度大

由于二次供水设施点多面广,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难度大且管理力量薄弱;物业公司等设施管理单位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对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旧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因产权交叉等原因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导致设施水质污染、维护抢修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二次供水设施由于密闭不严、冲洗消毒不及时等原因,很容易产生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杂物,从而影响水质。

(三)、清洗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一些设施管理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管理单位选择一些非专业队伍进行清洗消毒,给供水水质带来隐患。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选择价格较低的非专业队伍,对清洗方法是否规范,清洗人员是否符合健康要求,消毒药剂是否有卫生许可证明,清洗后是否进行水质检测等都缺乏有效监管,清洗消毒效果难以保证。

(四)、技术规范或标准执行不到位

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标准包含对二次供水的技术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标准化协会也先后出台了《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无负压供水设备》等有关二次供水的行业推荐性标准,特别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4月17日颁布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2010),其中有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但综合来看,对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尚不到位。

三、发展城市二次供水的建议

笔者通过国内外二次供水成功案例的调研,结合供水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二次供水设施整合及更新改造、二次供水管理模式改进等方面提出以下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设备的节能性

设计人员在设计储水池等基础设施时,要先了解城市供水的一些基本信息,然后按照规范合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如何避免水质遭到二次污染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前也要了解市民用水量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储水池、水箱的容积大小的计算。水池、水箱的大小必须与二次供水的用水量相符合,过大过小都有可能造成供水的二次污染。

(二)、改进二次供水监管模式

实施专业化的统一管理二次供水存在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和管理单位(房地产公司或物业公司)不愿意管,管理会产生大量运行、维修维护、清洗、人工费用、水质检测等各项费用,即便是有些物业公司管理起来了,他们往往选择收费较低的非专业队伍,清洗效果难以保证。

二次供水的监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卫生部门、供水管理部门逐步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各个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应该建立合作机制,通过这种相互协助的方式,能够加强二次供水水质管理力度。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主要由城市中供水主管部门负责,其对二次供水的选址、设计以及扩建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加强对于每个工序的监管力度,从而保证二次供水的设施能够真正符合国家卫生部门要求。二次供水水质监管不仅需要政府的参与,还需要市民从中发挥作用。因此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对于二次供水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例如利用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在报刊或者电视媒体中向社会公众宣传二次供水的法律法规以及二次供水水质污染后的后果。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宣传工作,可以呼吁社会公众引起对于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的重视,让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二次供水水质安全与每个人的健康都息息相关。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它让市民了解了二次供水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加强对于二次供水的认识,提高了公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仅如此,它在无形中对于公众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的存在时时刻刻监管着公众的行为,引导他们建立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三)、改进二次供水设施的接收与托管模式

目前很多小区二次供水主要配置的是低位水箱与高位水箱,这样的设施会造成储水时间过长,给供水水质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改进供水的方式是有必要的。现在很多水务集团推崇一户一表制,这种方式让用户水表抄表更加便捷,是一种不错的供水方式。

(四)、规范新建工程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

新建二次供水设施的用户,要求在申办工程临时用水时,先将有关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资料送达供水企业的二次供水部门商议审批后开工建设。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时,按地方标准、规范或技术导则设计施工。设施竣工后,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供水企业必须参与二次供水设施验收。

(五)、强化专业清洗消毒单位管理

建议城市供水管理部门加强对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单位实施备案管理,进一步规范清洗消毒队伍和清洗消毒操作行为,理顺清洗消毒市场。

总之,二次供水是我国城市配水管网供水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行低能耗供水和安全供水将符合低碳环保的战略发展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建筑模式的改变、管理的多元化,二次供水环节存在的水质威胁,急需解决,并且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城市供水安全和水质达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二次供水保障与管理方面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和经验。

参考文献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4

关键词:供水管理;供水安全;饮水安全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供水安全是各国水事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和地方积极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在供水能力增长和供水普及率增加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供水安全保障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供水安全整体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和地区间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不均衡、一些主要城市圈、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形势严峻等等。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开展我国供水安全评价研究很有必要。供水安全评价作为水安全评价的一部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城市供水安全为主的研究较多。国内外已有的供水安全评价研究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众多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尚无一套公认在区域尺度上具备普适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国家层面制定保障供水安全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城市供水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水源紧张且污染严重

水资源短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严重的一个制约因素。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人口骤增,城市用水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给城市供水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城市中大量工业污水等的排放,也使得城市水环境功能在日益退化,导致部分城市的水质问题严重,已逐渐丧失了使用的功能。虽然相关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门城市的以及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已大大得到改善,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的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2 净水设备和监测手段落后

我国目前城市供水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安全问题就是净水设备以及水质监测手段都相对落后。随着近年来水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我国的微污染水源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城市和地区,供水厂的消毒和净化设备都比较落后,对于目前存在的水源污染状况,无法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同时,相关的水质监测手段也比较落后,导致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1.3 城市输配水系统的安全性较差

我国城市供水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城市输配水系统的安全性相对较差。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城市的输配水系统的好坏。而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管网系统都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一些老城区,存在着严重的管材低劣、管网老化以及施工技术落后等问题,给城市供水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城市管网漏损、供水服务的压力不足以及管网事故频发等,甚至还会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的质量。

二、解决城市供水安全的有效措施

2.1大力发展水务一体化管理

水务一体化改革是供水管理职能部门改革的必然趋势,这要求供水管理部门必须要整合各个供水管理部门的职能,整合各部门的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理,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标准水平,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城市供水的安全性。

2.2加强供水风险管理决策水平

城市供水管理部门要增强和提高风险控制意识,针对供水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或者水源地水质的突发灾害性事故,管理部门要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风险防范和决策管理体系,使得在应对供水安全突发事故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有度,切实首先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性。

2.3 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和消毒工作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首要的是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和消毒工作。首先,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对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尽量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例如,积极贯彻“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的水源地环境等保护计划。在制定的过程中,注意分析影响水源环境的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水源地的绿化覆盖率;其次,要不断强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城市供水水质的检测和监管质量;另外,对于日常的生活饮用水,要加强对其进行消毒,有效防止来自于饮用水的一些传播疾病,争取广大居民能够用上质量合格的健康水质。

2.4 加强用水深处理技术的研发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必须要加强用水深处理技术的研发。科技能够为城市的供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的部门以及供水企业等,都应该将改善水质和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积极展开各项科科研工作,努力开发新的技术,以提高其对供水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加强对供水水质深处理技术的研发。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引进一些新的技术成果,来对供水水质进行深加工处理,以保证供水的水质安全。同时,供水企业要不断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并积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替代旧的、技术落后且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供水设备,最大程度消除由于设备造成的供水安全问题。

2.5 提高水质的监测水平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必须要提高对城市供水水质的监测水平。供水部门首先要充分利用相关的监控设备,加强对水质的检测,以提高水厂的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还要定期对城市的管网、水厂以及供水水源等的水质进行检测,以便于能够及时掌握供水水质的具体状况;其次,供水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加大对水质检测的投入,提高水质监测的整体水平,及时更新能够改善供水水质监测的设备,以保证水质的监测指标达到先关标准。对水质监测的结果,要及时进行公布,时人们能够喝上安全的水。

2.6 提高输配水系统的安全性

要实现城市供水安全,必须要提高城市的配水系统的安全性。首先,供水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网进行改造,尤其是一些落后或已经被腐蚀的管网,要积极推广优质新型管材,以免出现管材二次污染供水的情况发生;其次,必须要定期放水对管线终端以及管网内的死水区等部位进行冲洗,同时进行清管、刮管以及除垢涂等工作,最好监控管理。除此之外,供水部门还需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监控管理,严禁一些施工部门在位于城市供水管道及其周围的地面和地下等地方挖土,或者是修建一些可能危害供水设施的建筑物等。同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管道出现污染入渗或者腐蚀等情况,保证供水管网安全。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供水体制的改革,很多问题已经逐渐被提上了日程。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通过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等方式,将水务管理职责逐渐清晰化,技术管理、风险管理等都纳入了供水管理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了供水管理的程序化和安全性。本论文在分析了影响供水管理和供水安全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加强供水管理以提高供水安全的若干具体措施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供水管理的安全性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施翠玲.中国城市供水企业市场化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

[2]王芝华,王启平,赵启新.肥城市社会化供水建设与发展的探索[J].山东水利.2006(03)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5

关键词:嘉陵江中游 城市供水 水质安全 监测系统 监测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03-03

城市供水安全主要是针对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以及消防用水等方面的安全性,能够满足居民健康标准、工业用水质量标准、用水量和水压的各方面的要求,保持用水的充足、净水设施完备、输配水合理,保证水质检测和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嘉陵江中游城市南充市而言,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用水水质安全监测系统,能够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这些城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水质的恶化和环境污染,人们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和相关供水企业在水质安全监测中还存着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用水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同时,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做好城市供水安全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供水安全的概念

安全饮水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安全饮水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而供水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供水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供水水质应该保持自然属性上的安全性,在使用中不应该给人体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危害;另一方面,供水系统对遭受突发事故的威胁,包括事故型供水水质危机有自然灾害、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内源性水质恶化、自来水厂运行事故、破坏性水质危机和有人为蓄意破坏或恐怖袭击时,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应急和恢复功能,即供水在社会意义上的安全性[1]。

影响水质安全问题有许多因素,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大的用水量,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洪水、干旱,以及一些突发卫生事件等自然与非自然因素等都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一直以来,水质安全监测都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从1993年开始对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进行政府监管后,城市水质安全一直备受政府关注,嘉陵江中游地区主要流经四川盆地,对于四川经济飞速发展后,水质安全监测系统也逐步完善。目前,中国水质安全监测模式正在向“多层次”、“全过程”的目标迈进,同时引进了新的水质安全监控技术、监测技术等,全方位的保证供水安全。

2 嘉陵江中游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机制及监测系统分析

2.1 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机制

目前,嘉陵江中游大部分城市的供水水质安全都实行的多层面监管制度,从水质层面讲,由于各监管主体对水质实行不同的监管职能,因而,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机制也是多层面的。监管主体主要有城建公用事业部门、卫生监管管理部门、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部门、环保、国土、地质、矿产资源部门、工商行政消费者协会及社会监督部门等。

例如:城建公用事业部门主要是通过《城市供水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等法规,对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进行监管,并负责规划区水基础建设,其监管方式主要实行水质监测网络水质预警和应急管理等;卫生监管管理部门主要通过《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法》等法规,从食品卫生安全出发,监管水厂、管网、用水户、涉水产品、自备井、二次供水等,控制不具备卫生条件的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权,防止水质不过关带来的疾病和疫情蔓延;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产品质量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等法规,以实验室计量认可认证、抽查方式等方式,监管涉水产品质量、原辅材料使用水的食品水质等;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以《水法》、《水文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规,实现水源水量和水质的统一管理,以及引用水功能区划和水质监测管理,水体污染事件管理等;环保国土地质矿产资源部门以《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饮水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规,对污染排放源、饮水水源进行检测,以及对一些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实现供水安全监测的职能;而工商行政消费者协会以及社会也集中参与对水质的监督和检查,接受消费者投诉,实行调查、调解、监督等职能。不同部门对水质进行不同方面的监管和控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监管机制。

2.2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系统分析

随着水污染的严重化,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城市供水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一方面地表水容易受到生物、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容易发生水质突变,给自来水厂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当水质突变程度超出水厂承受的范围,则会对城市供水水质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预警监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水质安全检测系统已经逐步实现了自动监测,出现了以GPS、GPRS/GSM、微波等技术,以及多功能水质传感器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已经有效地运用在水质安全监测工作中,但水质自监测系统侧重于水质的监测,对水质危害的预警还不够,且监测系统所选定的多为常规指标,还不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出水质的变化状况。

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分析仪表和实验室研究需求为服务目标,以提供具有代表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的样品信息为核心任务,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并配以专业软件,组成一个从取样、预处理、分析到数据处理及存贮的完整系统,从而实现对水样品的在线自动监测[8]。

该自动监测系统可包含多个子系统,如取样、预处理、数据采集与控制、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协作却又独立运作,以保证成整个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有效地运行。这中间的取水系统它主要包含取水头、取水泵、水样输送管道和流速流量调节几个环节,对水进行取样检测,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连续性。取水系统主要分为直取式和浮筒式两种量取水方式,直取式主要用于水位变化较小的环境,如自来水涵管取水、污水源取水等;浮筒式则用于如地表水这样的水位变化较大的环境。预处理系统是对水样进行纯度鉴定后进行预处理,从而决定对所选样水区域进行何种等级的水预处理。预处理环节主要通过自然沉降、物理过滤等方式,对水样纯度进行鉴别,从而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影响仪表分析。数据采集控制系统主要有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的功能,并保证在线监测系统的自动运行,主要由PLC、中心站计算机、变送器、执行机构等多个部分组成。集成辅助系统主要任务在于保障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根据不同水质情况、环境因素等作现场调整,不仅要注意管路残留的污垢、孳生的藻类的定时清洗,还需要保证电力的稳定性、并预防雷击、注意调节温湿度,以保证仪表的正常运行和接收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3 城市供水水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无法及时反映水质情况

嘉陵江流域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一直都存在着“信息孤岛”的现象,由于水源水质监测、出场水和管网水检测所涉及的部门众多且分管不同项目,例如水源水质检测包括环保、水利水文、城建等部门,涉水出厂水、管网水检测包含卫生防疫、技术监督等部门。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传输渠道,以及完整的检测项目编码、评价体制,则会导致各部门行事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甚至会因为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城市供水出现安全隐患,威胁道人民的生命健康。

3.2 主管、监管职责权限界定模糊

流域内城市饮用水源水水质监管机构较多,如水利部门、环境保护机构、城建公用等等,但是由于每个部门的社会功能不同,所以对水源水质监管的职责和范围也不相同,但并没有明显的监管责权分界面,监管主体责任不清,客体模糊。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中对污水监测管理都有部门规划,《水法》规定水行政部门监测水质、对设置排污口进行许可管理,《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利和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管理,这就使得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当水质出现恶化或污染情况时,监管责任不清,导致无法及时对水污染进行处理,而引起水质安全问题。同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不一,各个部门之间对水质标准体系、指标、评价等的界定不一致,且与生活饮用水不协调统一,很难准确的界定水质的安全标准。尤其在水源发现病原体污染时,由于权责不清,水质标准不一,供水企业对日常水质检测并没有“传染病病原体污染”这一项,而卫生部门的水质卫生与合格指标笼统,因而无法及时制止病原体对水的污染,导致产生严重后果。

3.3 水质监测系统基础设施维护问题分析

流域内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系统有精密的仪器和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设备检查,以保证整个监测系统的运行和准确性。同时,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水质监测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水质污染种类不断增加和变化要求更精密、准确的系统对水质安全进行监测和预警,因而,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检测系统需要定期更新系统,引进新的技术,才能做到更大范围的防范。然而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原因,水质监测系统和设备往往会经久不换,无法发现新的水质污染问题,还有可能由于维护不到位的原因导致数据不精确,引起水质安全问题却在短时间内没有被发现,从而严重威胁到嘉陵江流域人民群众的健康。

4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检测系统模式的改进

4.1 建立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监测应急体系

城市供水安全是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加快的,且城市供水系统涉及范围广、影响大,且整个城市社会群体皆参与其中,因而,城市供水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水质安全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水质安全威胁依旧存在,我们必须从环境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常备不懈的做好城市供水安全监测管理工作。供水企业是保障供水安全的主体,因而,应该建立覆盖面广、实时监测的供水监测系统,以提供准确无误的水源信息、指数、数据资料等,做出相关分析和评价。另外,政府监督部门在水源出现安全问题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各部门进行急救措施,做到处置有序、措施得当、保障有力,在问题解决后,总结并制定为应急预案文档,以备模拟演练和可视化培训。

4.2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明确监管人职责

为建立有效、快速的水质监测、预警、处理系统,首先应该建立横向信息沟通机制,在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所负责的行政区域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沟通系统,保证水利水文、环保局、卫生防疫机构等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及时反馈,并实现“水污染源-原水水质-出厂水质-二次供水水质-管网-用户水质”的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同时,明确监管人职责,协同处理水质安全问题,共享水源水质检测数据和污染防治信息,并实现水质监测与水量监测结合。

另外,建立统一的水质指标评价体系和标准,方便各部门之间对水质进行统一的分析和数据反馈,建立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水质指标和评价参数,一方面有助于确定测评水质的缺陷等级,另一方面进行相互监督和测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二次供水和自备井供水的监管机制,加强水质监管能力,并实现供水“部门-公众-监管部门”为一体的水质监督体系。

5 结语

嘉陵江中游地区多为丘陵地带,该区域的嘉陵江水质相对较为稳定,椐南充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数据显示,南充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断面清泉寺(二水厂)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评价,年均值超标项目为总氮,单项指数1.19,嘉陵江其余支流都出现了总氮、氨氮等过多超标现象,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太快造成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还需要加倍重视。从水源到用水龙头,则代表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笔者认为,城市供水一定要符合水质标准,相关部门应该从水源头到水龙头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测和管理,选择符合要求的水源地,对水源地进行水质勘测和监测措施,保证远水输水系统的安全标准,在净水和水生产设备的维护上要做到定期、定时的检查和维护,保证仪器数据的精确性。同时,为了更好做到水质安全监测和管理,还应该建立健全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检测系统,改进系统监测运行模式,从每一个环节做好水质安全工作,加强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保证水质信息的及时接收和传递,从而保证水质安全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万众华.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监测系统与控制对策影响[J].北京水务,2006(5):19-21.

[2] 蒋福春,康继民,赵世嘏.城市供水系统中水质安全的技术管理和实践[J].给水排水动态,2011(3):9-12.

[3] 刘绍伟.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12(15):76-77.

[4] 马中雨,贾瑞宝,孙韶华.城市供水水源水预警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12(5):92-93.

[5] 万锋,张庆华.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7):7-11.

[6] 卢汉清.完善城市供水管理体系 确保中高层住户用水安全[J].城镇供水,2009(2):75-78.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6

关键词:城市供水 安全保障体系 水源水质 安全予警

水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承载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珍惜水资源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倡导的主题之一。城市供水系统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建立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I前言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70余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为308.7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5.12万人,是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十一五”-2020年规划期内,太原市城市发展目标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建成中西部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太原市初步建成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和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

太原市属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地处我国内陆, 太原市地表水资源匮乏, 2003年引黄工程建成运行以前,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城市供水任务主要由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承担。长期以来,城市供水体系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地下水资源多年超量开采

据历史数据统计资料,2003年引黄工程建成运行以前,太原市城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4.52万m3/日,而实际开采量却达87.9万m3/日。由于多年超量开采现象严重,加之管理不善,致使地下水水位普遍、连续、急剧地下降,造成抽水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地面严重下沉,不仅使水文地质条件恶化,且危及城市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2.部分自备井水质日趋恶化

地下水长期超采,区域降落漏斗不断加深与扩大,与此同时,城市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不当,造成对地下水源的污染。据长期水质监测表明:井水的矿化度不断上升,如硫酸盐等含量增长;受城市污水的不同程度污染,少数管井水质恶化较明显,已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报废。

3.配水管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尤其近年来太原市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供水管网因受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及时地、全面地加以更新改造,许多老化超期、管径偏细的管道仍在运行,致使整个配水管网不能在合理的状态下运行,造成运行电耗偏高、管网漏失率加大、制水成本增大等现象。

4.城市水源私开乱采严重

由于水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太原市严重缺水,造成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水环境的恶化。近年来,为改善太原市水环境,实施了对城市地下水开采的严格限制,却引发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缺水问题转而向附近农村买水的现象,由此部分乡镇农村在城市水源地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超采越来越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城市供水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到城市用水的合理平衡。

由于以上城市供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影响太原市“十一五”-2020年规划期内战略目标的实现。水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的观念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共识。在我市,水资源无序开采、管网布局不合理、供水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更是未来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此,我市必须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市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供水事业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民、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坚持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与方法是:从城市供水的水源、水量、水质出发,对各类水资源统一规划,使之与城市各发展阶段需水量相适应,并实现多种水源联合调度,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设供水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扩大城市供水范围,确保供水水质符合使用要求,促进太原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II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水源安全保障体系

1.城市供水水源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及太原市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发展的高度,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出发,启动了黄河水源城市供水工程(引黄济并工程)。该工程已于2003年10月28日建成了首期供水能力40万m3/日的呼延地表水厂并顺利通水(远期可达120万m3/日),基本缓解了我市目前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由此,太原市形成了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供水的双水源供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

2.水源保护

在新一轮的城市供水规划中,明确了地下水按照《山西省泉域边界范围及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进行划分及保护;地表水饮用水水体依据国家环保局制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进行划分及保护。并提出了水源安全保障措施:重要的输水线为单线的改建为复线以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并在设计中考虑地质灾害因素以及次生灾害因素; 水资源保护结合城市污水排放综合治理与回用,以及雨洪调蓄,规划大型的景观水利工程。加大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与管理的力度,对不具备符合国家水质检验、检测标准及供水消毒的自备水供水系统要坚决加以取缔;在重要的水源地及上游,大兴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在重要的水源地周围建设调蓄水库,以保持涵养与防护水源。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水源保护工作,对汾河上游的楼烦、静乐等县区实施了取缔土法炼焦、禁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兴建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对太原市地表水源进行了保护。兰村和枣沟是太原市城市供水的主要地下水源地,其周边无污染企业,多年来保障措施切实有效,地下水源水质良好。对于为配合引黄关井压采所关停的西张等地下水源地,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每年仍投入相当的资金对其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管理维护,以保证其作为备用水源的安全可靠性。

3.水源输水线保障体系

目前,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对所属各水源地输水管线的保护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首先,通过近些年不断的努力各水源地输水管线基本实现了双线输水,应对事故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寻线及日常维护制度;再其次;通过政府立法及大力宣传,提高了老百姓自觉维护城市生命线的意识。但是应当指出,黄河水源由万家寨供至太原呼延水厂的输水管线受资金制约,仅为一条,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太原市水源输水线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将任重道远。

4.关井压采

2003年10月31日太原市建管委、市水务局制订的《太原市引黄供水关井压采实施方案》,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分区管理,划定了市区范围内为禁采区和市区周边为限采区,由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

关闭城市禁采区内自备井及限制开采城市限采区内自备井,对水源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关井压采的实施,使得城市地下水源开采由无序转为有序,城市地下水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涵养,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备水源一律停止开采后,由城市供水企业统一供水,并提供一定的政策鼓励。大型自备水源在“关井压采”工作实施后,可作为城市战备及应急水源并纳入城市供水水源的监管体系范围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随时开启。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太原市引黄供水区关闭自备井219眼,置换水量8.47万m3,只完成计划水量的32%,与2004年底完成全部关井压采项目26.4万m3/日的目标相去甚远,主要是由于引黄水价偏高及其它多种原因所致。今后“关井压采”仍将是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城市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1.城市供水水质现状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是生产及供应水的大型企业,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并为此作出了长久而不懈的努力,现拥有一整套完善的供水工艺,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目前,自来水系统所提供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的水质受到水源保护、水处理工艺、质量控制、社会监督多方面的保障,完全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城市供水水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建设

2005年2月5曰,建设部出台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于6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水质及监测系统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不符合该标准的自备水供水系统要加以取缔。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建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水源、水厂、管网);建立水厂级化验室,主要服务于水厂,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水质中心(监测站)增加水质监测项目及检测频次,达到国内水质监测先进水平;配置先进分析仪器,建立实验室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引黄地表水源,呼延水厂的进水水质(原水)应当严格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Ⅲ类水标准,以保证呼延水厂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当原水水质不能达到要求时,原水提供方应增加予处理工艺以满足原水水质。同时,呼延水厂进一步增加地表水深度处理工艺,以提高出厂水水质。对于城市用户的二次供水系统,进一步加强管理,对二次供水设施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定期清洗消毒措施,以保证二次供水水质合格。

3.城市供水水质的进一步发展研究

城市供水水质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城市供水企业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水质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健康的饮用水。重点是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控制饮用水中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指标。

三. 城市供水水量平衡规划

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水量平衡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太原市“十一五”—2020年供水规划的编制中,城市用水定额的选取结合了《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的一些指标,增加了节水系数,把城市居民综合用水指标2020年控制到230升/人·日,万元产值取水量2020年控制到50立方米/万元,对城市需水量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从而避免了城市供水规模不切实际的扩大,使得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易于构建。

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业正在逐步建立严格的节水制度,加强城市用水的定额管理,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同时加快了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将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新的规划期内污水回用量将由现在的15%提高到30%左右。

四.城市供水设施保障体系

1.水厂系统建设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现有四处地下水水源、五座配水厂、八座加压站,一座地表水净水厂(黄河水源)。在新的规划期内,水源地及水厂提升设备(泵)将全部逐步更新改造为高效率、低能耗的新型设备;所有加压设施全部改造为变频调速控制,推广应用水厂新技术、新设备;水厂用电全部实现双电源;进一步提高水源地及水厂的安全保卫措施,以应对突发破坏事件的发生。通过三降低(降能耗、降药耗、降水耗)实现两提高(提高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

2.供水管网系统建设

2003年7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目前,太原市老化管道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当中,2003-2005年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管网66.23公里,剩余部分将分年度逐步改造。在管网改造中,选择封闭性能高、输送水质佳、水力条件好、设备控制灵、建设投资省的新管材、新阀门,大口径管道重点推广应用球墨铸铁管道,小口径管道重点推广新型复合塑料管道,这些管材使用寿命均在50年以上。通过管网改造,预计管网漏损率将大大下降,同时也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及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3.供水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供水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科技含量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及信息产业化的不断进步,新时期对城市供水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现有自动化控制水平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城市供水地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城市供水的管理调度。“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水源地、水厂及加压站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完善对上述给水设施的控制与管理所采用的远方监视控制与数据收集系统;建立并实施覆盖整个管网的在线仪表监测系统,监测点要布局合理,能充分反映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情况,每个监测点包括浊度、余氯、压力三项指标;进一步研究建立供水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供水系统的自动化建设,将大大缩短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响应时间。

五.供水安全予警保障体系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存在“重发展、轻保障,重建设、轻管理,重救灾、轻防灾”的思想,经济建设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由此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已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城市供水中,可能遇到种种突发事件,包括城市水源或供水水质遭受污染、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供水设备损毁、供水设施设备发生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城市主要输配水管网发生重大事故、供水调度及自控系统遭受破坏、战争及恐怖活动破坏等。针对以上突发事件,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业正着手编制城市供水系统应急予案,该予案将包括: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应急专家诊断体系、日常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物质和资源储备、应急终止等内容。

六.服务创新体系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与社会,以人为本。为此,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应充分体现服务创新水平。具体措施为:体制及观念创新,加快供水企业改革;树立供水服务及品牌意识;建立供水信息平台,增强网上办公及信息交流能力;增加供水服务网点建设,供水服务网点覆盖全部供水区域,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供水问题。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目前已开通了“12319”供水服务热线,接受并解决用户所反映的供水问题,效果非常显著。

III结论

安全供水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供水不仅影响供水企业,而且涉及到社会的稳定。21世纪的今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进而辐射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7

关键词: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25

0 前言

社会不断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然而水资源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用水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我国现有的供水系统创新、完善,将水资源合理利用,节约水资源,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然而,城市供水系统在运行期间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供水系统瘫痪,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这对人们的用水安全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 城市供水系统风险

(1)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城市供水主要包括了居民日常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总之,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然而,城市供水系统在实际运行期间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而常见的用水风险问题主要指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居民用水安全事故。另外,还有一些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较差,导致水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2)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自然风险。如果人为的水资源遭受破坏,那么我国相关部门可以为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策,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为水资源破坏的现象发生。如果水资源遭受到自然的破坏,那么工作人员不管通过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避免供水系统遭受破坏的现象发生,严重的话就会导致水系统处于一个瘫痪的状态,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

(3)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社风险。城市供水系统是整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供水系统中的主要枢纽水资源网络,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主要由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建设,然而,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百姓的用水安全,没有按照国家指定的标准开展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乐赜跋炝顺鞘械恼常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

2 城市供水风险管理策略

(1)定期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减少水资源肆意排放现象发生,就应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供水系统的整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另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做好水资源管理的惩治对策,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并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3]。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人们节约用水意识,认识到节约用水重要性,保证水资源可以被合理利用,从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做好供系统风险的管理工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2)提高城市供水系统质量。城市中的水资源需求量要比农村、郊区多得多,而城市中用水途径主要来自于城市供水系统,但是城市供水系统在实际运行期间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用水系统出现故障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阻碍城市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并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供水系统建设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供水系质量,保证其可以正常运行下去[4]。由于我国发生地震次数较多,做好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抗震能力,满足人们日常用水需求,保证供水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减少安全风险事件发生,保证人们日常用水安全。

(3)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建设监管力度 。加大对城市供水系统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的扩大供水系统的运行范围,满足现代人们的用水需求,从而促进当地城市快速发展。然而,在一些城市建立供水系统时一些工作人员常常会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缩小了供水系统原有的建设范围,并抽取其中的建设资源,从而导致供水系统运行范围较小,不能满足人们用水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成立对应的城市供水系统建设监管部门,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并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监管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来说,可以将其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形式进行使用,让百姓知道资金的用途,减少资金乱用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质量,减轻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保证人们可以喝到健康、安全的饮用水[5]。

虽然说成是供水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只要通过人们不懈努力就可以解除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另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培训工作,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积极加入到节约用水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可以被合理使用。

3 总结

适合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如果供水系统可以瘫痪现象,那么可以通过该防范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供水系统瘫痪造成的影响,保证人们供水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从而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雅珍,蔡云龙,刘茵,周宁娟.城市供水系统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J].给水排水,2013(12):13-16+11-12.

[2]李永林,叶春明,蔡云龙.国内外城市供水系统风险管理现状[J].科技与管理,2013(06):8-12+22.

[3]赵伟霞,叶春明,蔡云龙.风险管理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01):32-34+38.

城市供水安全管理篇8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规范全市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实现工程建设高标准、管理规范化的目标,确保市委、市政府要求的“*年解决3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和“2012年前基本解决城乡饮水安全”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市局安排举办本次城乡饮水安全项目培训班。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全市城乡饮水安全工作推进情况

根据*年调查评估,全市有1341.2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55.7%。水利部确认我市纳入中央补助解决范畴为971.50万人。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我市于*年5月编制完成了《*市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确定全市“*”期间规划解决6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年百年大旱之后,市委、市政府立足“加快”和“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由此将全市“*”期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调整为800万人,其中中央解决600万人,市级(信贷资金)解决200万人。

(一)进展情况

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民生水利工作的重点。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在2012年前基本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级水利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超前谋划前期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推广“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整村、整镇推进”等新机制,加快了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年,全市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11.17亿元,其中:中央补助专项资金7.28亿元,地方财政及受益群众自筹3.89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489处,解决了283.2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年,解决3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列入了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并纳入对区县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截至9月底,全市共计完成各类城乡饮水安全项目投资11.78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6.96亿元;建成各类城乡饮水安全项目22792处,解决了212.7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计划的71%。

1.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1-9月,全市共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7.3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5.18亿元,解决了153.9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计划(200万人)的75%。各区县*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基本完工,*年农村饮水安全国债和开行信贷项目已先后启动,目前已完成投资2.4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投资1.81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2.03万人。

2.城镇供水项目

根据城镇供水项目计划安排情况,*年全市计划建设城镇供水工程110处,其中:城镇拓展区供水工程38处,乡镇供水项目72处。截至9月底,全市已开工城镇供水项目95个,其中:乡镇供水项目72个,城镇拓展区供水项目23个。城镇供水工程完工32处,累计供水受益人口58.80万人(含城镇拓展区供水受益人口),占年度计划100万人的58.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各地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今年开展的专项检查、中期评估和审计调查情况,全市城乡饮水安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工程进度总体滞后,形势不容乐观。8月份市审计局出具的审计调查报告表明,全市*年下达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进度不理想,审查调查所到的万州、武隆等7个区县有30%的项目未实施完毕;部分*年下达的乡镇供水和城市拓展区供水项目尚未开工;少数区县*年农村饮水安全国债项目至今未启动。

二是规划设计思路落后,工程形象较差。部分规划设计方案不尽合理,相当一部分饮水安全工程没有按照《*市城乡供水工程设计图集》实施,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根本不考虑水处理工艺,工程运行中不添加任何药剂,连起码的消毒也不考虑,导致供水水质不达标。同时,工程形象较差、外观简陋、工艺粗糙、厂区脏乱差、管线随意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前阶段为迎接中央领导到*视察,全市竟选不出几处象样的示范工程。

三是自筹资金到位差,资金使用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人工工资和各种建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饮水安全工程造价不断攀升,资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区县自筹资金不到位,城镇供水项目因资本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开行资金拨付,部分规划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少数区县随意降低农村饮水安全补助标准,致使建设标准不高,水处理工艺简化或根本不予考虑,影响了项目实施效果。有的区县没有按照要求实行专账专款专用,将饮水安全资金与其它项目资金混在一起、用于支付其它项目。

四是“三公示”制度执行差。部分区县不按照市局印发的公示范本进行公示,造成公示内容不全、效果不佳。少数区县存在虚假公示情况,即公示内容与实际实施情况不一致,或者仅仅是本着应付检查的目的虚假公示。

五是供水饮水质量缺乏安全保障。据8月份审计调查,全市93%的饮水安全项目未进行水质监测,部分工程水质较差。如永川四望山饮水工程水质混浊,武隆县部分工程水质多项指标超标,仙女山饮水工程水质发黄,群众不敢饮用。

六是工程建后管理落实差。相当一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没有落实管理主体,管护制度不健全。水价机制未形成,受益群众不知道供水价格,也未缴纳水费,致使工程供水质量无保障、运行管护不到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七是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工程完工后业主单位不及时组织完善竣工资料、工程决算和审计,有的项目工程完工后两三年还迟迟未进行竣工验收。

八是信息报送差。部分区县不按时报送项目建设进度,双桥区经多次催办仍不报送。少数区县进度报表质量差,不能真实反映工作动态。

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构建设

加快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广大城乡居民最现实的需求和最迫切的愿望。各区县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30号)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增加投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实人员队伍,强化技术力量,加大城乡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同时,要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一线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和技术培训班,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

(二)抓好前期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按照市局上半年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题工作会议部署,各区县近期要抓紧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抓紧编制完成*-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各区县要按照市水利局《关于开展*-2012年城乡饮水安全规划工作的通知》(渝水计〔*〕230号)的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尽快完成*-2012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规划的*-2012年饮水不安全人口加上*年以前解决的人口总数,不能突破*年经市水利局复核评估确认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规划编制完成并报经当地政府审批后,于11月底前主送市政府,同时抄报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备案。针对当前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的重视不够、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等问题,各区县要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日程,落实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确保在11月底前高质量地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用以指导下阶段城乡饮水安全工作。

二是抓紧完成2009年城乡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批和2009年计划申报。按照市局上半年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题工作会议部署,为提高工作时效,缩短建设周期,经市政府同意,对年度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作如下调整: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编制合并进行,除日供水规模1000t/d或供水人口10000人以上的项目单独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外,只按年度打捆编制实施方案。2009年全市计划解决2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其中:农村人口150万人,城镇人口50万人。目前,年度指导性计划已下达各区县。请各区县按照“整乡镇推进”、“竞标”、“先水质、后水量”、“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结合当地饮水安全工作总体安排,择优确定2009年实施项目,合理确定技术方案,组织设计单位完成年度实施方案的编制,经水利部门审批后,于11月底前将审批文件报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根据实施方案汇总编制2009年饮水安全项目计划,由水利、计委两家联合以正式文件向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申报。从2009年起,在6月底前完成下一年度饮水安全项目计划申报工作。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编制2009年项目实施方案时,各区县要暂缓实施分散式打井、建池等工程,集中财力、物力打造集中式标准化骨干项目。同时,为提升全市饮水安全工程整体形象,2009年每个区县要选择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2-3个样板工程。市局将对样板工程进行重点支持。

(三)加快建设进度,规范建设管理

各地要坚定“2012年前基本解决全市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不动摇,按照市局倒排工期的要求,加快实施*年已经下达计划的中央和市级信贷饮水安全、城镇供水项目,确保当年任务当年完成。目前还有少量没有动工的项目,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工作举措,简化前期工作程序,尽快启动建设。年度项目竣工后,由各区县水利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情况及完工公示资料报市水利局备案。各区县要从以下两方面规范建设管理:

一是规范“六制”管理。全面执行规划建卡、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县级报账和项目公示等“六制”。进一步规范材料、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严格选用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全面推行施工单位公开招标制度,择优选择专业化施工队伍;对规模较小的分散式供水工程,采取打捆招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严格工程开工前、竣工验收前和违纪违规查处情况“三公示”制度,推行阳光操作,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市局片区工作组将进一步强化对各地执行“三公示”和城乡饮水安全建设的巡回监督检查,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筹集、使用等情况进行通报。

二是推行“整乡镇推进”,打造集中供水工程。为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效益,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整乡推进、效益优先”的原则,以中心场镇等人口聚集地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一大批跨村、跨乡镇的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整乡、整镇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作。农村饮水要尽可能与城镇供水结合实施,依托乡镇供水工程发挥辐射效应,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国债项目中央补助标准274元/人,市级配套标准39元/人;农村饮水安全市级财政信贷项目市级补助标准313元/人。各区县要利用当前水利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按照“六步工作法”的工作程序,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广泛发动受益群众筹资投劳,确保工程建设需求。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管理及水源保护、水质检测或工程卫生评价等费用,可以在市县两级补助投资中按市级以上补助投资总额的7%以内列支。各渠道筹集的城乡饮水安全建设资金,要在县级以上主管部门专户立账,按工程建设进度实行报账制。

(五)推行“竞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按照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竞标”激励机制的通知》(渝水计〔*〕24号)的要求,全面推行城乡饮水安全项目“竞标”制度。一是对任务完成好、质量高的区县,增加城乡饮水安全年度计划指标;二是凡是经考核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扣减或暂停下一年度城乡饮水安全投资计划;三是鼓励各区县经市水利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或市财政局)核准后,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在次年下达国家、市级投资计划时,优先满足先期建设完工、完成公示并经市级有关部门抽验合格的项目;四是从*年起,市政府将对超额完成城乡饮水安全年度目标任务的区县进行奖励,奖励办法经市政府同意后印发。

(六)加强水质监测,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供水工程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各地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渝办发〔*〕230号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将水质检测工作列入当前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切实抓好,确保供水水质达标。各区县水利、卫生部门要尽快完善城乡饮水安全监测体系,争取区县政府落实专项经费用于水质检测工作。特别要切实加强供水水质检测和水质达标验收工作,把水质检测合格作为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集中式供水工程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分散式供水工程水质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对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要督促管理单位建立日常水质检验制度,配备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对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水质检验行为不规范或水质不合格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七)深化改革,建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推荐期刊
  • 城市
    刊号:12-1225/C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勘测
    刊号:42-1309/TU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燃气
    刊号:11-4756/TU
    级别:部级期刊
  • 城市车辆
    刊号:11-4567/U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