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8篇

时间:2023-11-10 10:14:00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1

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诊断标准》对历年来的34种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汇编成册,在本《诊断标准》中详细说明了每种传染病的诊断原则、诊断依据、诊断标准,还对个别传染病的排除/鉴别诊断进行说明,为传染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依据。2012年我院通过查阅病历和辅助科室传染病相关阳性检测结果的方式对2011年的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并从当年开始根据《诊断标准》对临床医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准确性核实,发现问题后及时与上报医师沟通,明确上报是否准确。在核实上报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的初期我们发现在传染病的诊断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多数医务人员未能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从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中可以发现尽管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准确性较差的报告卡,主要体现在诊断依据不够充分或病例分类填写错误。②传染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但我们的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过于依赖辅助检查,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一般来说,传染病的诊断应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传染病,如患者梅毒TP抗体检测阳性,但没有梅毒症状,也可能是既往感染过梅毒,需要作进一步检测来确诊。

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病例分类不是很重视,未严格按照《诊断标准》正确诊断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如乙肝患者在《诊断标准》中是没有临床诊断这一类别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医师在上报乙肝病例时填写临床诊断,此外,我院是教学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往往由实习生填写,带教医师审核上报,医务人员审核过程中也易忽视分类情况,而病例分类的错误对数据的最后汇总、疫情的分析、防控措施的制定等都有一定的影响。④部分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丙肝等,如医务人员未仔细询问病史,在发病日期的填写上可能会不够谨慎,而我们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填写就诊时间,人为地提高了疾病在当年的发病率,导致数据出现误差。⑤对部分慢性传染病患者因其他疾病来就诊的时候,专科医师更重视本专科的疾病,容易忽视对传染病诊断,对疑似患者未能进行病史的询问或进一步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诊断传染病,诊断依据不足,不诊断可能出现漏报,且违反了首诊负责制的规定。

针对以上传染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院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首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具体如下:①对常见传染病诊断进行重点培训,如肺结核、乙肝、梅毒、丙肝等,要求务必掌握诊断标准,对其他传染病诊断进行一般培训,提高诊断意识。②在《诊断标准》中很多传染病诊断的诊断条件较繁杂,我院针对检查项目进行筛选,对常见的检查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对于一些应用较少的和我院尚未开展的检测项目,如乙肝诊断中的肝组织学检查、HBVDNA检查,麻疹诊断中的抗体检测等,在培训过程中只作简单说明。③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成幻灯片对照《诊断标准》专题讲解,提高认识,改变思维。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培训:包括新上岗人员,另外,根据病种的不同,分专科进行培训,如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于儿科,其他科室少见,应对儿科加强这类传染病诊断的培训。⑤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培训报告意识,强调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诊断报告患者是临床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职任。其次,充分利用HIS系统。我院自2012年7月开始实行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管理,通过HIS系统,院感科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病历和辅助检查结果,对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逐一进行审核,而传染病报告卡医院内HIS系统报告的实现,使院感科可以更及时地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诊断依据不足的,可以及时通知上报医师完善病史或辅助检查,明确或排除诊断,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的准确性。最后,强调制度管理。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可达到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管理效果。因此,我院首先完善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其中添加了准确诊断的内容,并通过检查考核的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化管理。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部分传染病的报告例数有所减少,尤其是乙肝和梅毒的减少最为明显。

乙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例分类的填写错误,很多患者仅仅只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没有乙肝的临床表现,也没有肝功能的损害,这类患者应诊断为病原携带者,但我们医生却错误地填写为其他类别,而院感科在收到这样的传染病报告卡后会与医师沟通,核实为病原携带者后不予上网直报,这就导致了乙肝的上报病例数明显减少;梅毒例数多是由于诊断依据不充分,由于我院输血前检查包括梅毒TP抗体检测,术前、输血前常规检查此项,由此发现很多梅毒TP抗体阳性患者,此类患者在2012年前都是当成隐性梅毒上报,但在学习《诊断标准》后,仅有这一项阳性且缺乏其他依据的患者一律不再诊断梅毒,也就不再上报。这2种传染病分别居于我院上报病种的第2位和第3位,它们上报例数的明显减少导致我院自2012年开始总的报告例数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病例报告质量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其中院感科的监督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开展更细致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季桂安 单位:中国贵航三〇二医院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2

【关键词】 遗传病;诊断;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1.095

遗传性疾病是以分子水平的基因改变或者以细胞水平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为主要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1-5], 每年新生儿中患不同种类遗传病者占4%~5%,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遗传病的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多。遗传病治疗效果差, 费用昂贵, 不仅摧残患者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社会和家庭都是很大的负担, 因此采取措施预防遗传病, 及时诊断和科学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临床遗传学的发展, 分子遗传学等新技术的应用, 为医学界提供了以分子水平对遗传病的诊断方法[6-8]。目前诊断方法技术包括系谱分析、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等, 临床上对部分遗传性疾病能够更为准确的进行诊断, 使很多遗传病得以诊断、治疗、预防并进行有效的产前诊断。基因治疗技术不断发展, 包括宫内治疗、替代疗法、药物防治、手术疗法、基因矫正、基因增补、基因封闭、饮食疗法等。因此, 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寻找有效的治疗遗传病的方法。

1 遗传病的分类

1. 1 染色w病 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为26对, 其中常染色体25对, 性染色体1对, 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称为染色体病。包括常染色体病与性染色体病, 性染色体病包括X或Y染色体病。

1. 1.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畸形或数目异常且显性, 指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或者继承于父母其中一方, 男女发生几率各占50%。常见的疾病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软骨或成骨发育不全、多指 (趾)、并指 (趾) 等。

1. 1.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畸形或数目异常且隐性, 当基因对为纯合子时基因才会表现为性状, 近亲结婚比较多见, 男女发病几率均为25%。白化病是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还有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半乳糖血症、粘多糖病等。

1. 1. 3 连锁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显性X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异常, 女性的发病率高, 若男性患有此疾病会全部遗传给他的女儿, 无一例外, 包括家族性遗传性肾炎及佝偻病[9]。

1. 1. 4 连锁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隐性 X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异常, 女性携带者的子代中有50%男孩患病, 女孩均不患病, 但有50%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都是隐性连锁遗传病。

1. 1. 5 连锁Y染色体遗传病 Y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异常, 女性不会发生此类疾病, 临床男性也很少见。

1. 1. 6 染色体数目异常 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体不分离, 发生整倍体畸变、非整倍体畸变(单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等)和嵌合体等表现形式。患者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 没有劳动能力, 生活不能自理。

1. 2 单基因遗传病 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片段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 细胞复制时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差错导致基因变异, 对本人及下一代的身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变异称之为单基因遗传病, 此类疾病都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常见白化病及血友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 3 多基因遗传病 在环境因素、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多个易感基因突变导致多基因遗传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唇腭裂等都属于此类疾病, 患病率

2 遗传病的诊断

2. 1 系谱分析 患者家庭成员的病史利用系谱绘制并分析, 确定疾病遗传途径, 诊断出病症是否为遗传病, 并且判断出该遗传病是单基因病或是多基因病。单基因病在直系亲属中患病率高, 而群体发病率很低, 反之为多基病[11]。通过系谱分析, 能够判断出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即哪一类染色体疾病、显性或隐性遗传。

2. 2 染色体检查 先天性畸形患者应检查染色体, 鉴定具体数目, 分析核型, 是否属于染色体数目畸变, 判断患者的染色体是否产生畸变, 确定哪条染色体发生畸变, 检查结果用核型图表示, 例如先天愚型为21-三体综合征[12]。

2. 3 基因诊断 基因由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构成, 其包括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 从机体分化分离出的遗传信息进行检测及鉴定疾病, 称之为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症状前诊断和携带者检测结果一般多为单个基因异常, 其检测结果可作为最终诊断。基因诊断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分析, 对于已明确控制疾病的基因的结构可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检测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基因序列及其基因突变机制不明确则利用缺陷基因及与其连锁的限制性为遗传标记连锁分析。基因诊断能够明确指出是否存在基因缺陷, 个体是否患病, 还可以诊断和预测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基因诊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应性强、诊断范围广,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3

家庭暴发:此户家庭中三人同时发病,儿子来所就诊后被确诊为肺结核,父母陪同来所,经检查也被确诊。时间上无法区分谁先感染发病,但从肺部病灶分布情况高度怀疑其母亲为首发者,引发其他二人发病。

涂阳肺结核病人,既是社会主要传染源,又是引发家庭传播的传染源。1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年中能使10~15人感染结核菌。

主要症状:3例均有咳嗽、咳痰、伴乏力、盗汗等症状,儿子伴胸痛。详见表1。

细菌学检查和X线诊断:肺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胸部X线和痰结核菌检查。仅依靠X线检查,对肺结核病作出诊断,往往不准确,痰涂片检出结核菌其诊断的准确性非常大,很容易找到传染源。

我所实施“世行项目”规定的肺结核门诊诊断规程,凡来门诊就诊的“可疑者”作痰涂片检查,以检出诊断肺结核传染源。

DOST的实施:对于病人来说,可以保证在不住院条件下得到规律治疗,提高治愈率;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减少复发机会。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可以减少传染。从而阻断结核病的传播。

本文报告的肺结核病家庭暴发的3例病人,均接受我所的DOTS管理,由县、乡、村三级督导员分级管理,治疗满2个月3例查痰均转阴性,拍胸片病灶均吸收明显,可能与从未用过抗结核药物有关。3例均享受低保,家庭困难,无钱住院治疗,均服用口服免费药,现仍在治疗中。肺结核病在家庭中互相传播的很常见,但常常是发病时间先后不同,发病者家庭关系以父子(女)、母子(女)、兄弟姐妹者多见。而此例家庭与他们不同,发病时间相同,发病者父子。夫妻关系同时存在。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4

【关键词】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热;诊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4-0587-0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发热待查病种繁多,是临床诊断的难点,某些疾病可能仅以发热为惟一临床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许多困难,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确诊造血系统和非造血系统疾病,并对某些疾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合理、及时地使用骨髓细胞学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查明发热的原因,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998~2007年我院就诊的发热待查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76岁,平均45岁。

1.2 方法:采集患者骨髓及末梢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

2 结果

在56例发热待查患者中急性白血病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淋巴瘤1例,粒细胞缺乏症2例,骨髓转移癌1例,组织胞浆菌病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疟疾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类白血病反应3例,结缔组织疾病2例,其他疾病或未明确诊断的疾病29例。

3 讨论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它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探针对基因组特定序列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在细胞遗传学中,FISH是染色体显带技术的重要辅助手段[1],用来协助中期染色体分析。本文回顾分析了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我中心14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不确定病例的FISH诊断结果,探讨了FISH在辅助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上述期间我们对9194例流产、不孕症、闭经、男性少弱症患者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14例常规G带怀疑异常但无法确诊,我们使用特定位点探针行FISH以协助诊断。14例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情况及临床表现,见表1。

1.2方法

1.2.1样本处理、FISH探针、杂交静脉血2ml经PHA刺激培养72h,以秋水仙素(终浓度为10μg/ml)获得中期细胞,标本经0.075mol/LKcl低渗、3∶1甲醇/冰乙酸溶液固定后滴片,玻片室温下置2×SSC中漂洗2次,各5min,70%、85%、100%梯度乙醇脱水各3min,自然干燥。探针均系美国雅培公司产,见表1。将准备好的探针混合液滴加于玻片杂交区,加盖盖玻片,用封片胶封片后置杂交仪中,72℃变性2min后,37℃杂交过夜。

1.2.2洗涤及信号分析杂交完成后移去盖玻片,分别置0.4×SSC/0.3%NP-40、75℃×2min;2×SSC/0.1%NP-40,室温下1min,取出玻片,滴加DAPIⅡ5μl,盖上盖玻片,荧光显微镜(LeicaDM6000B)分析结果。FISH及核型诊断标准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2]。

2结果外周血常规G带怀疑异常但无法确诊的病例共14例。针对每例的临床表现和G带初步诊断结果,我们使用了不同位点探针进行检测,见表1。病例1~7核型分析均显示有一条结构异常的性染色体,来源和断裂点不明,通过FISH成功判断了异常染色体来源和断裂点。其中,病例1~4原发闭经,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卵巢及第二性征发育不良,4例均通过X着丝粒探针确定了异常的性染色体为X来源,而X长、短臂末端探针的使用帮助确诊该4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分别为X长臂部分缺失(病例1)、X短臂等臂(病例2)、X长臂等臂(病例3)以及Xq21断裂后形成的等臂双着丝粒X(病例4)。病例5原发闭经,身高148cm,不发育,有阴道,B超见始基子宫,曾在外院诊断为46,XY而行腹腔镜下双侧性腺切除,病理报告为双侧条索状性腺,因核型报告与其表型不符,用X和Y着丝粒探针进行FISH,结果:G带显示的“Y”实际为X染色体短臂,患者X染色体长臂缺失。病例6~7为男性表型,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总数46条,性染色体仅见一条结构正常的X,未见Y,但有一条远小于G组染色体的小染色体,经FISH证明该小染色体为Y来源,含有男性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re-gionofY-chromosome,SRY)及Y着丝粒,但包含生成相关因子(azoospermiafactor,AZF)在内的Yq11-qter片断缺失。病例8核型为46,XX,与其男性表型不符,FISH检测发现患者的两条X之一含有SRY基因。病例9外院诊断45,X,add(15),与其男性表型不符,我们复查染色体,发现15号短臂末端有不明来源片断附着,C带未显示Y异染色质,用SRY及CEPY杂交后发现Y染色体易位到15号短臂,SRY基因存在。病例10~12核型分析疑平衡易位,但片断较小,G带无法确定断裂点,通过两条相关染色体末端探针检测,均明确了断裂点。病例13为新生儿,特殊面容,一侧肾缺如,开口于阴道,G带显示患儿有47条染色体,多余一条小的标记染色体,患儿母亲染色体检查结果46,XX,t(11q;22q),进一步用11q和22q末端探针与患儿血标本杂交后证实该标记染色体为衍生的22号染色体,由母亲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患儿。病例14为男性不孕症,G带结果47,XY,+mar,用CEPX、CEPY、CEP15和LSI22四种探针杂交后,该标记染色体上未显示上述4种探针信号,因此FISH未能确定该病例标记染色体来源。14例FISH诊断见表1,部分病例FISH结果见图1。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6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积累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对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有16例误诊,误诊率为69.57%。本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经正规治疗,治愈率10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较易误诊,提高对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规范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诊断;治疗

Theclinicalanalysisof23patients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

LiuXian,ZhangJiwan

SichuanProvincialCorpsHospital,Leshan,61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infectiousmononucleosis,foraccumulatingclinicalexperienceandimprovingtheirtreatment.MethodsTreatmentsin23patients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werestudied,observingtheirclinicalcharacteristic,laboratoryexamination,pathologicalmanifestations,treatmentandmisdiagnosis.Results16cases(69.57%)weremisdiagnosed.23caseswereimprovedafteraborativetreatment.Conclusion

Theinfectiousmononucleosisareoftenmisdiagnosed.Thestandardtreatmentwillbehelptoimprovingthecurativeeffectinpatients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

【Keywords】Infectiousmononucleosis;Clinicalcharacteristic;Diagnosis;Treatment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成人较为少见。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期为本病的合理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来源于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为18~56岁,平均37.2岁。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发热22例,体温37.8~40度,持续时间3~15天,咽部充血23例,伴扁桃体肿大21例,扁桃体表面有白色分泌物者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6例,肝肿大18例,脾肿大9例,皮疹3例,眼睑浮肿2例。

1.3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3.5~22.1)×109/L,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升高,并见异常淋巴细胞。谷丙转氨酶增高11例,心肌酶谱升高14例,心电图异常3例。血清嗜异性抗体反应阳性21例。病理检查:本组患者有9例切取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表现为淋巴组织的增生主要在滤泡间,原有淋巴滤泡因而明显缩小、高度分散,淋巴窦内充满巨噬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及少量浆细胞,髓索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免疫母细胞,可见灶状坏死区。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形态学。

2治疗及结果

本组患者初诊时误诊16例,误诊率为69.57%。本组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均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给予甘利欣,松泰斯,维生素C和肌苷等护肝降酶治疗,合理处理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均治愈,治愈率100%。治疗后0.5~1年期间随访,无复发。

3讨论

3.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般特点本病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在我国儿童中发病率较高[1],近些年观察发现本病在成人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主要经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富含淋巴组织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多伴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并出现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眼睑浮肿,认为是由于颈部肿大淋巴组织增大,压迫淋巴管,使静脉回流受阻所引起的[2],也可能与不同病毒感染引起淋巴结增生程度不同有关[3]。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免疫功能存在动态的变化[4]。本组患者均应用以阿昔洛韦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能明显缩短白细胞总数及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日和体温恢复时间,促进肝脾淋巴结缩小,总体治疗效果好。

3.2误诊情况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因此患者就诊时主诉并不完全相同,首发症状不同,因此有16例患者在初诊时误诊,均发生在我院门诊及其它科室,其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5例,误诊为淋巴结炎3例,误诊为扁桃体炎3例,误诊为急性白血病、败血症、药疹、心肌炎、肾炎各1例。误诊的原因:①与发病早期患者症状轻、体征不明显有关;②临床非感染科科室对本病缺乏足够认识,对发热、咽痛患者临床诊断不足;③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特异学血清检查,或者通过一次查到异型淋巴细胞小于

总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较易误诊,临床医师要对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疾病高度重视,并加强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晓娟,李香玉,周平,等.39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J].医学杂志,2007,32(7):773-773

[2]岑丹阳,陈纯,薛红漫.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594-595

[3]王晓莉,于洁,徐酉华,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696-699

[4]魏红霞,蒋瑾瑾,郭林芳.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状况动态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5):718-720

[5]秦刚,陈明腺,施光峰,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3):192-193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7

关键词 败血霉形体;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56-01

鸡败血霉形体病又称为鸡毒支原体病,是由鸡感染败血霉形体(MG)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性变化为主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影响当前禽类生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当饲养环境差、营养不良、管理较差时可继发大肠杆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此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混合感染的情况发生较多,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1-2]。

1 流行特点

鸡和火鸡是该病的主要宿主,鹌鹑、鸽子、珍珠鸡等也可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不同日龄均可感染,鸡以30~60日龄最易感染,火鸡多发生在35~120日龄,成年鸡呈隐性感染,这也就是鸡败血形霉形体病世代相传、不断流行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病鸡呼吸道排泄物等进行传播,带菌的种蛋也可垂直传播,单纯发病,其发病率较低,若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另外,也可经传播。

2 临床症状

鸡感染后,一般呈慢性经过,本病病程可持续30 d以上,甚至长达90~120 d,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松乱,眼有泡沫状分泌物,眶下窦肿胀,严重时可阻塞一侧或两侧鼻孔,咳嗽,呼吸困难,个别鸡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蛋鸡感染后产蛋量下降。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鸡消瘦,眶下窦黏膜发炎,窦腔中有浑浊黏液,打开眼结膜可见灰黄色的干酪样物,鼻腔、气管、支气管呈卡他性炎症,气囊壁增厚,内有分泌物,个别严重病例可见纤维素性或脓性的肝周炎和心包炎,甚至还可见到输卵管炎,也有病例关节液增多,关节周转发组织水肿。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该病在临床上与鸡传染性支气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新城疫、曲霉菌病等症状较为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4.2 实验室诊断

采集眼内、气囊内分泌物,可见边缘光滑,半透明状,外周呈“煎蛋”样菌落,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在高倍显微镜下呈球形,而在电镜下多数呈球形,也有部分呈丝状,使用平板凝集试验,感染鸡均表现为阳性反应[3-4]。结合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为鸡败血霉形体。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扫栏舍内外粪便及其他异物,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好饲养密度,保持栏舍内外干燥卫生,将清扫的粪便及异物堆放到指定区域进行热发酵处理,对种群进行严格检疫,逐步净化种群,严格杜绝本病的传染来源。

5.2 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若因生产需要引种,尽量从无疫病的种鸡场引进,引起后进行隔离饲养,待一切正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5.3 培养无霉形体感染鸡群

鸡败血霉形体一经感染,很难消灭,建议鸡场建立无病鸡群,这对于种鸡场来说尤为重要。另外,本病可通过鸡蛋传染,因此要加强种蛋孵化的管理,尽量减少种蛋带菌,雏鸡在2~4月龄时,定期进行血清凝集实验,以逐渐净化鸡群。

5.4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对商品蛋鸡及时接种MG疫苗,使用疫苗时要注意,严格选择无霉形体污染的疫苗,以及时控制败血霉形体病的蔓延。

5.5 治疗

土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等对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交替用药,不可长期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链霉素在成年鸡上的使用剂量为肌肉注射20万IU,30~42日龄的雏鸡为5万~10万IU,发现及时,2~3 d 即可痊愈,若使用四环素和土霉素进行治疗,肌肉注射10万IU,同时,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 g土霉素,搅拌均匀后,连喂7 d,饮水中在添加氟哌酸或支原净进行自由饮水。

本病对链霉素、红霉素等有一定耐药性,治疗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另外,若并发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6 参考文献

[1] 崔治中.兽医攻略:鸡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周国威.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181.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篇8

[关键词] 发热;高校;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3-03

发热是医院门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种繁多,是内科临床诊治的重点及难点。目前由于流感、禽流感、SARA病例的出现,对学校、集体场所等人群聚集地方发热病例的筛查及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预防并早期诊治发热性病例,及早发现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门诊发热病例,现对2013年1―12月间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404例发热学生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度1―12月所有首诊于该高校门诊的发热学生病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判定发热以腋下测量体温升高为标准,测量前排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各种因素,测量不少于10 min以达恒温。正常腋温在36~37℃,若腋温>37 ℃尤其超过37.2 ℃,可初步认为发热[1]。其中低热为37.2~38 ℃,中度热为38.1~39 ℃,高热为39.1~40 ℃,>40 ℃为超高热。

1.3 资料收集

所有患者均详细登记个人资料,测体温、问病史、进行体检,必要时选择血尿粪常规、X线摄片或至上级医院做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治疗;不能诊断的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转诊后及时随访,补全后续资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及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404例发热学生病例中,女生226例,男生178例,年龄17~28岁,平均20.37岁,以低热及中度热为主,高热较少,超高热仅1例。男女生患病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男女患病人数占比及发热程度构成比,见表1。

②首诊于该高校门诊并能够确诊的363例发热病例中,发病原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计295例,占总病例数达73.02%,其次依次为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未发现有传染病暴况。因条件所限该校门诊不能确诊的41例病例以‘发热待查’转诊至上级医院。发热患者疾病构成,见表2。

③41例‘发热待查’病例转诊至上级医院后,20例因种种原因失访,另21例经追踪随访获得准确信息,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计13例,2例肺结核位居第二。具体发热待查病例后续随访情况,见表3。

④404例发热学生病例按年级划分,以大一、大二、大三为多,患病率依次递减。因医学院校专业最后1年均在外实习,五年制专业大四在外见习较多,故大四发热病例明显减少及大五发热病例没有均为情理之中。该校研究生1年级基本在校上课,后期在临床一线较多,故发热病例也较少。发热患者年级分布见表4。

⑤404例发热病例按发病月份划分,以9、10月较多;3、4、5、6月及11、12月相差不多;1、2、7、8月份分别因在校时间长短(寒暑假原因)发热病例数表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即在校时间越长的月份发热病例越多。具体发热患者月份分布,见表5。

3 讨论

该校2013年404例发热病例整体情况类似往年,未发现传染病暴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一、大二、大三病例较多,其中尤以大一新生为多;而在表5中,以9、10月为多。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秋季为发热疾病比较集中的时期。大一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之军训,且9月暑热尚存,最易患病,历年如此,已成规律。建议学校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大学新生的健康教育和各项后勤保障,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能力。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2],而高校是宣教的最佳场所之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