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常见化学物质8篇

时间:2023-09-17 14:51:24

常见化学物质

常见化学物质篇1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常见化学物质篇2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内容繁杂,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往往是逐条的进行记忆,反应方程式更是反复的默写过关,无疑既增加了复习时间,又增加了复习的难度.高三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且多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归纳总结,强化复习“过程意识”.教学中注意呈现知识的梳理、延伸等归纳过程,通过对知识中蕴含规律的提炼、方法的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型.元素化合物性质虽然内容繁杂,但它们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抓住了这种内在的联系,就会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分析方法,使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复习变得简单很多.复习课就是要善于渗透复习方法的引导,关键是抓住两条主线:一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运用复分解反应原理来解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二是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解决常见的氧化性物质及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另外通过比较,加深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和应用.所以,我认为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模式最好的就是根据物质分类和化合价变化这两个角度运用复分解反应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分析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接下来是我按照这个复习模式在高三年级中最好的两个理科班中进行的元素化合物复习模式.

一、从常见的酸,碱,盐入手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原理

1.酸(包括酸性氧化物)与盐之间的反应

这类反应看似简单,但很多学生却容易犯错,例如,将CO2通入BaCl2溶液,很多学生认为会生成BaCO3 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能反应,忽略了如果生成BaCO3沉淀,那么同时也应该生成盐酸,盐酸和BaCO3怎么可能大量共存呢?其实这类反应只要应用较强酸制较弱酸的规律就很容易解决了.

①利用较强酸制较弱酸规律解决酸与盐能否反应的问题:中学常见酸的酸性强弱顺序:H2SO4,HNO3,HCl>H2SO3>CH3COOH>H2CO3>HClO,H2SiO3;以及碳酸>苯酚>碳酸氢根,根据较强酸制较弱酸并且记住常见酸的强弱顺序,学生就能轻易的判断出什么样的酸和什么样的盐能反应以及产物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正确方法了.

②二元酸和其正盐反应

如,Na2CO3+CO2+H2O=2NaHCO3(将碳酸盐转化成碳酸氢盐的方法),举一反三:碳酸盐+二氧化碳+水= 碳酸氢盐; 亚硫酸盐+二氧化硫+水= 亚硫酸氢盐.

2.酸与碱之间的反应

强酸与弱碱,强碱与弱酸都可以发生反应.一元酸与碱反应很简单,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就是二元酸与碱的反应.一个典型的实验:少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结果是溶液变浑浊,而继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溶液又会变澄清.说明二元酸与碱的反应要注意过量问题.

①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少量)+Ca(OH)2=CaCO3+H2O

可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写出下列反应:少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少量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

②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2CO2(过量)+Ca(OH)2=Ca(HCO3)2

联系上面1中的情形②,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过量的CO2把碳酸盐转化成了碳酸氢盐.同样可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写出下列反应: 过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过量二氧化碳与氨水反应.

3.碱与盐反应,以及盐与盐反应,要求学生熟记必修1附页上的《部分盐,碱的溶解性表》就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

二、从常见的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之间的反应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判断常见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之间的反应;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大多靠记忆;不会计算转移的电子数.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如,氧化剂与还原剂,被氧化与被还原,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2.熟记常见的强氧化剂及其在溶液中的还原产物:Cl2,H2SO4(浓),HNO3 , Fe3+ ,MnO-4(H+), H2O2;熟记常见的强还原剂及其在溶液中的氧化产物:Fe2+,I-, S2, SO23,SO2.

3.会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4.会计算电子的转移数.

例,往含有1摩尔氯化亚铁的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水,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是多少摩尔?没讲这部分内容之前,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我给学生讲了2种方法,常规算法和快速算法,常规算法就是遇到这种问题,写出反应方程式,算出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即化合价升高的总数或者降低的总数),建立了转移的电子数和已知量氯化亚铁的关系,即可求出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快速算法就是抓住反应中只有氯化亚铁失电子,1 mol氯化亚铁失去的1摩尔电子就是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然后再做一个对比:如氯气与水的反应中,如果消耗1摩尔氯气,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是多少摩尔?和上面反应不一样的是氯气与水的反应中,消耗的氯气是一半得电子,一半失电子,弄清楚这个问题,转移的电子数也就容易算了,就是0.5摩尔氯气得到的电子数1摩尔.

三、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运用复分解反应原理来解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解决常见的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个角度分析中学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了.学生的思路就清晰多了,而不再依靠盲目的记忆了.

例如,复习SO2的性质,学生就能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根据复分解反应原理理清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①SO2作为酸性氧化物(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较强酸制较弱酸),如,醋酸盐,碳酸盐等;②可与其正盐反应生成亚硫酸氢盐;③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要注意二氧化硫是少量还是过量的情况;④另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二氧化硫作为典型的强还原性物质,能被常见的强氧化剂氧化,最后再提醒一下学生注意该物质的特殊性(漂白性),就能竟全功.

常见化学物质篇3

关键词:化学推断;专题归纳;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39-05

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题型。此类题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条件隐含、关系复杂,思维容量大,考点涉及范围广,难度较高等特点。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的实施,推断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新颖,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此类试题是多数学生的失分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现结合“推断”专题复习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探讨有关推断题的专题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推断题特点

1.试题中提示性的化学语言为解答推断题提供了“路标”。常常分为以下几类:物质颜色、物质特性、物质的特征组成、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物质用途、物质类别、反应类型及典型反应条件等。

2.问题的设置呈现一题多点。根据题意,问题的设置一般为考查物质的化学式、基本反应类型、物质的用途、物质所起的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等。

二、推断题解题思路、步骤

解化学推断题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现象和物质的性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顺推、逆推或讨论验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

1.审题:通阅全题,深挖细找,反复推敲,弄清文意或图意,理出题给信息。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运用逆推法、顺推法、讨论法、筛选法等合理的方法进行严密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检验:将推得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要另行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三、推断题复习策略

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运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推断题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题型,它和物质的鉴别、检验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物质的鉴别、检验专题复习与化学推断专题复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推断题首先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有效整合教材知识,是中考化学备考的重要策略之一。应根据推断题的特征,探究推断题的复习策略。

(一)对于重点学习研究的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而中考试题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涵盖,试题一般给出“常见物质”的范围,即在初中化学里重点学习的物质。这些“常见物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单质有O2、H2、C、Cu、Fe;氧化物有H2O、CO2、CO、Fe2O3、Fe3O4、CaO、CuO;酸是HCl和H2SO4;重点学习的碱是NaOH和Ca(OH)2;盐是NaCl、Na2CO3、CaCO3、NaHCO3、CuSO4;有机物是CH4、C2H5OH。以上“常见物质”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所有重点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到“突破口”

解答推断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掘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如物质的颜色特征、现象特征、用途等,即解题的突破口,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有以下几种。

1.以常见固体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特征颜色的物质:①常见的白色固体有CaO、CaCO3、P2O5、Mg(OH)2、CuSO4、BaSO4、AgCl等;②常见的黑色物质有CuO、C、Fe、MnO2、Fe3O4;③常见的红色金属单质是Cu;④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是铁锈(Fe2O3);⑤常见的黄色固体是S;⑥暗紫色晶体是KMnO4;⑦常见的蓝色固体有CuSO4・5H2O、Cu(OH)2;⑧常见的绿色粉末是Cu2(OH)2CO3(铜绿)。

2.以溶液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有色溶液:①蓝色溶液是含有Cu2+的溶液,如CuSO4、Cu(NO3)2等溶液;②浅绿色溶液是含Fe2+的溶液,如FeCl2、FeSO4、Fe(NO3)2等溶液;③黄色溶液是含Fe3+的溶液,如FeCl3、Fe2(SO4)3、Fe(NO3)3等溶液;④紫红色溶液是KMnO4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3.以沉淀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具有特征颜色的沉淀:①不溶于水但溶于酸,且能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蓝色沉淀是Cu(OH)2;③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④不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有Mg(OH)2、Al(OH)3等;⑤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BaSO4、AgCl。

4.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物质的用途是化学学习的重点,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推断题的解答。如:O2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制作碳酸型饮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O在工业上常用于冶炼金属;H2O常用作溶剂;稀HCl、稀H2SO4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胃酸(HCl)在人体中能帮助消化;熟石灰[Ca(OH)2]在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CaCO3常用作补钙剂;石灰石或大理石常用作建筑材料;浓H2SO4、固体NaOH、CaO(可作食品干燥剂)常用作干燥剂;酒精(C2H5OH)常用作内燃机、火锅的燃料;CO和CH4常用作气体燃料;NaCl、CH3COOH是家庭厨房常用的调味品;NaCO3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NaHCO3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焙制糕点;氨水用于消除蚊虫叮咬的红肿。

5.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

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表现为元素组成的特征。如:①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②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③常温下是固态且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Fe2O3和Fe3O4;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6.以化学反应类型特征为突破口

一些图示性的推断题,既没有给出物质的颜色,又没有给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只能依据图示中给出的物质之间反应的情况和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复习时既要对常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归纳,又要对典型的离子间(产生沉淀、气体和水)的特征反应和非基本反应类型的典型反应进行归类总结,积累解题的突破口。

7.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殊化学反应现象: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S在O2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的是Mg,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的是白磷、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是Fe;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红的气体有H2和CO,“二黑生气变红”的是CuO与C的反应,固体由红变黑的反应有Fe2O3还原为Fe、Cu氧化为CuO;反应放出热量最常见的是CaO与H2O的反应;吸水后由白变蓝的盐是CuSO4;溶液(或固体)加酸放出CO2气体的反应是碳酸盐与酸反应;固体加酸放出H2气体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铁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铜盐反应;能溶于盐酸或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加碱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反应是铵盐与碱反应;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与BaCl2或Ba(NO3)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8.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推断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如:①条件是“通电”的反应是电解H2O;②条件是“高温”的分解反应是高温煅烧CaCO3,CO还原Fe2O3和Fe3O4,C还原CO2、CuO、Fe2O3、Fe3O4等;③条件是“催化剂”的反应有H2O2分解、KClO3分解;④条件是“加热”的反应常见的有CO(或H2)还原CuO;⑤条件为“点燃”的反应一定有O2参加。

9.以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为突破口

常出现在推断题中的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生石灰(氧化钙:CaO);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铁锈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CH4);煤气(主要成分:CO);纯碱、面碱、苏打(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食盐(氯化钠:NaCl);双氧水(主要成分:H2O2)等。

10.以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推断题中常见的物质之最: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组成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CH4;最常用的溶剂是H2O;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天然存在最软的矿物质之一是石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最简单的原子是H。

11.以特定的实验结果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定实验结果:①能溶于酸且无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一般为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②能溶于酸且产生气体的白色固体一般为CaCO3、BaCO3等碳酸盐;③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得到无色溶液(或产生白色沉淀,同时得到无色溶液)则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u2+、Fe3+、Fe2+的物质;④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出现不溶物,则原混合物中原来就可能含有CaCO3、BaCO3等不溶物,或者是原混合物中某些物质间能相互反应生成CaCO3、BaCO3、Mg(OH)2、Al(OH)3、AgCl、BaSO4等沉淀;⑤加足量酸,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一定是混合物,其中既有AgCl、BaSO4等不溶于酸的沉淀,又含有CaCO3、BaCO3、Mg(OH)2、Al(OH)3等溶于酸的沉淀。

12.以具有特性气体为突破口

常见特性气体: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NH3、SO2、NO2;②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O2;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H2、CO、CH4;④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⑤有还原性的气体有CO、H2;⑥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CO。

(三)掌握常见物质间的特征转化

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不仅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还会对化学推断,特别是框图型推断题的推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框图型推断中经常用到以下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四)熟悉七个“核心”变化

以O2、H2、Fe、H2O、CO2、CO和Na2CO3等七种物质为核心的变化,在中考推断题中是不可缺少的“命题元素”,相关转化关系如下。

氧气的变化 氢气的变化

碳酸钠的变化 铁的变化

水的变化 一氧化碳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变化

(五)构建物质间转化关系网

关注对“框图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框图素材”应分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某一阶段后,用框图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以“点”到“线”到“面”的知识间转化关系网,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度”。例如,在学习“氧气”和“碳和碳的氧化物”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CO2”和“O2”为中心的由“点”到“线”到“面”的元素化合物间转化关系网络。

以上只是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建立知识网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题型归类解析

根据推断题的形式特点,一般分为框图型推断题、密码型推断题、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文字叙述型推断题、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表格型推断题等六种常见形式。

(一)框图型推断题

例1.下图表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请回答:

(1)C的化学式 ,G可能是_______。

(2)写出E的一种用途 。

(3)写出标号①、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7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类的是___________。

【试题解析】根据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可得F是铁、B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钠、E是硫酸铜,由图示可知A可能是碳或氧气,G能够与碳酸钠和铁反应,则G是酸可以是盐酸或硫酸,D既能与碳酸钠反应又能与硫酸铜反应,故D可以是氢氧化钙。

【方法点拨】本题属于框图式推断题,这类题型一般不限定物质范围,给出各物质转化关系,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以物质的转化关系为依据,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在审题时首先找到“题眼”,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在此基础上理顺相应的转化关系。解题的突破口有:物质的颜色、用途、类别、状态,反应的条件、特征、现象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则是此类问题解决的基础。推导出结论后要代入框图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题意,答题时要看清是要填名称还是化学式等要求。

【参考答案】(1)Na2CO3;盐酸(硫酸,写化学式也对);

(2)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3)①Na2CO3+Ca(OH)2=2NaOH+CaCO3;②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4)CO2; Na2CO3、CuSO4

(二)密码型推断题

例2.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稀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有效进攻。传接球“队员”间物质必须能相互反应,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

(1)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 ;

(2)B位置“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3)写出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4)为实现“快速进攻”,氯化铜除传球给A位置“队员”外,还能直接传球给 “队员”(填物质名称)。

【试题解析】可以选择特殊位置,例如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说明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和稀硫酸、氯化铜反应,稀硫酸能和铁反应,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由分析可知,D是二氧化碳,C是氢氧化钙,B是稀硫酸,A是铁。

【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两两反应,统计每种物质参加反应的个数,然后进行分析、判断、对号入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2)除铁锈;(3)Ca(OH)2+CO2=CaCO3+H2O;置换;(4)氢氧化钙

(三)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

例3.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FeSO4、CuSO4的废液,此外还有一些不溶性杂质。若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该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处理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废液在加入金属X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 除去。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2)金属X是 ,其加入废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Y是 ,利用其除去铜中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试题解析】(1)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组装过滤器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和玻璃棒,其中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2)从图框中可以知道,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金属X得到了不纯的铜,根据题干要求及废水中的成分并结合最后得到物质为硫酸亚铁晶体,可以判断金属X为铁;铜排在氢后面,不与酸反应,而铁排在氢前面,与酸反应,因此为除去混在铜粉里的铁粉并且得到FeSO4溶液,把金属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并过滤即可,故溶液Y为稀硫酸。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1)不溶性杂质;漏斗、烧杯、玻璃棒;(2)铁(或Fe);CuSO4+FeTFeSO4+Cu;

(3)稀硫酸(或稀H2SO4);H2SO4+FeTFeSO4+H2。

(四)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4.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

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可知,一定有碳酸钠(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只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盐酸不能与碳酸钠共存;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说明还有氯化钠,因为过量硝酸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完,硝酸银与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有HNO3、NaNO3和Ca(NO3)2;要证明有氢氧化钠,在操作、试剂均给定的情况下,只有选择氯化钡溶液。因为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没有明显现象,而氯化钡可以反应完碳酸钠,消除碱性的干扰,滤液仍为红色可证明有氢氧化钠。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咬文嚼字”,分析题中的每一步所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现象分析实质,作出判断,同时要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抓住物质的特征寻求突破口,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出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1)Na2CO3;HCl;(2)HNO3、NaNO3、Ca(NO3)2;(3)BaCl2;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仍然呈红色

(五)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5.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①A+AgNO3 B+ Ba(NO3)2

②A+H2SO4 C+ HCl

③A+Na2CO3D+NaCl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题目给出了三个反应式,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判断A、B、C、D的组成,根据①可以判断A中一定有钡离子,B是含银离子的沉淀,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以判断B是氯化银,那么A是氯化钡;根据②可以判断C是硫酸钡;根据③可以判断D是碳酸钡。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如气体、沉淀等实验现象,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和离子结合特点,依据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BaCl2;AgCl;BaSO4;BaCO3

(六)表格型推断题

例6.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HCI、MgSO4、K2CO3、BaCl2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 ; B ; C ;D ;E 。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题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表2

两表对照:题中表1的现象A有2个“”,B有2个“”、1个“”,C有1个“”,D有1个“”,E有3个“”;表2对应的现象是BaCl2有2个“”,K2CO3有2“”、1个“”,HCI有1个“”,NaOH有1个“”,MgSO4有3个“”。故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方法点拨】该类试题一般给出物质范围并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这类题型可采用列表对照法解答。

【参考答案】(1)氯化钡;碳酸钾;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镁

(2)2NaOH+MgSO4=Na2SO4+Mg(OH)2;

Mg(OH)2 MgO+H2O

(或MgSO4+K2CO3=K2SO4+MgCO3;

常见化学物质篇4

关键词: 离子反应; 化学方程式;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76-02

学习《离子反应》是一个难点知识,学习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如不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只一味的按教材思路进行教学,教学将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就会开始失掉信心。因此,这一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好化学有作积极的重要意义。学生存在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书写化学式

化学式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必备知识之一,可是高一还存在许多学生对常见化学式一方面不能正常的书写,二是不能全面的理解化学式的基本含义。

(二)书写电离方程式

书写电离方程式是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基础,可学生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辩析;(2)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3)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三)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酸、碱、盐等代表物的性质不能很好理解和运用,在学习的思维上,不能有效的采取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的思维模式, 即不会根据酸、碱、盐的代表物推出酸、碱、盐的通性,再由酸碱盐的通性来指导学习新的酸碱盐的性质;(2)不能很好地利用“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来帮助对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记忆。

(四)碱和盐类的溶解性

学生对于碱类和盐类的溶解性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有效的识记,这对于在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过程中,哪些物质能拆、哪些物质不能拆的判断上就会产生很大的盲区。

(五)离子之间相互反应的含义的理解

从离子的视角认识离子的性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离子之间哪些能反应?哪些不能反应?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和难于判断的。

二、解决对策

(一)对于化学式

1. 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如――H、He、C、N、O、F、Ne、Na、Mg、Al、Si、P、S等。

2. 利用元素符号书写单质的化学式,单质化学式书写的基本格式――A型、A2型:

A型――常见的金属单质、大多数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惰性气体单质等。

A2型――常见的气态非金属单质、液态非金属单质如Br2、少数固态非金属单质如I2等。

3. 利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书写氧化物及酸、碱、盐的化学式。

(1)用化合价之歌歌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氢锂钠钾银,二价铜镁钙钡锌,一二铜汞二三铁,氢一氧二要记清;

(2)归类识记原子团的化合价:OH、NO3、HCO3、CIO3、MnO4(高锰酸根)等原子团均为负一价,CO3、SO4等原子团为负二价,PO4等原子团为负三价,NH4为正一价等。

(3)利用化合价书写氧化物的化学式

①金属氧化物:+1价――Na2O、Li2O、Ag2O等;+2价――CuO、MgO、CaO、BaO、ZnO、FeO等;+3价――Fe2O3、Al2O3等;特殊金属氧化物如:Fe3O4等。

②非金属氧化物:名称已表达要写的内容,如“五氧化二磷”表示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由五个氧原子和二个磷原子组成,且读在前的写在后――P2O5

(4)利用金属阳离子、铵根、氢氧根和酸根书写酸、碱、盐的化学式酸碱盐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书写化学式的难点,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理解酸、碱、盐组成的基本含义,记不住常见的酸根及其价态。

①理解酸、碱、盐的基本含义

酸==H+ + 酸根

碱==金属阳离子(或NH4+)+OH-

盐==金属阳离子(或NH4+)+酸根

②利用金属阳离子、铵根、氢氧根和酸根书写酸、碱、盐的化学式

4. 理解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含义

(1)元素符号。如“Na”--表示钠元素、表示钠元素的一个子、表示钠原子由带11个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11个负电的电子所组成、表示一个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等。(2)化学式。如“CO2”--表示二氧化碳这一种物质、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组成二氧化碳的碳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所含的电子个数为22个等。(3)举一反三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元素符号、不同的化学式的基本含义。

(二)对于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 利用列表比较法辩析概念

对于高一新生,帮助他们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最好方法是利用上表中的第四行,从物质的类别上来判断易于接受。

而帮助学生判断强弱电解质的行之有效方法,就是利用上表中的第四行,记住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强电解质:强酸――如HCI、H2SO4、HNO3等;强碱――如NaOH、KOH、Ca(OH)2、Ba(OH)2等;及常见的盐类等――常见的易溶于水的盐和难溶于水的盐。

2. 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记住常见的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

(2)按照酸、碱、盐组成的含义写出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如:H2SO4== 2H++SO42-;NaOH==Na++OH-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定要注意电荷守恒,训练电离方程式书写要达到的程度:看见化学式即可读其电离出来的离子及数目。

(三)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与离子反应有关的化学反应,主要是与酸、碱、盐类性质相关的一些化学反应,因此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书写离子反应的根基。

1. 利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盐酸”为例:

(1)酸+碱==盐+水

分别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等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分别写出盐酸与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钠、氧化钙等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3)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分别写出盐酸与碳酸钙、碳酸钠、硝酸银溶液等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4)酸+某些金属==盐+氢气

分别写出盐酸与锌、铁、镁等到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如果用硫酸、硝酸等来分别代替盐酸,分别写出与上述各种物质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只有通过不断的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的认识。

2. 利用以点代面的方式,通过抓典型记一般,例如通过记住盐酸的性质,推出酸类物质可能具有的通性;通过掌握氢氧化钠溶性质掌握碱类物质的通性:通过掌握硫酸铜溶液的知识掌握盐类物质可能具有的通性等。

3. 善于利用“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含义:

(1)利用“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含义推测反应的可能生成物。例,试推测下列两个反应的各自产物:Cu+AgNO3== ,NaCl+AgNO3==。

(2)利用“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帮助判断在酸、碱、盐的某些反应中反应是否能发生。

(四)善于利用高一化学教材中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简称溶解性表)

1. 利用溶解性表认识常见的酸类、碱类和盐类的物质有哪些。

2. 利用溶解性表写出(或读出)常见的酸类、碱类和盐类的化学式及名称。

3.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酸碱盐溶解性表自己总结出:(1)易溶于水的有哪些?(2)微溶于水的有哪些?(3)难溶于水的有哪些?(4)通过比较让学生寻找到记住酸、碱、盐溶解性表的有效途径。

4. 引导学生善于经常利用溶解性表来弥补记忆中的不足。

(五)离子之间相互反应含义的理解途径

1.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角度来认识。如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写为:H++OH-=H2O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说明H+与OH-能反应生成H2O;而另一方面则说明Na+与Cl-之间, K+与SO42-之间则不反应.

2. 从离子之间的反应条件来认识。在认识离子之间反应的初级阶段,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的条件来判断:

(1)离子之间的反应看生成物是否为沉淀或微溶物;(2)离子之间的反应看生成物是否为气体;(3)离子之间的反应看生成物是否为弱电解质(如水等)。

从上面判断离子反应的3个条件看出,记住常见的物质哪些是沉淀、微溶物,哪些是弱电解质等,这对于判断哪些离子之间是否可以发生反应是很关键和很重要的。

常见化学物质篇5

关键词:复述;再现;辨认;类比;迁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试题在稳定中不断创新,新情景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类试题出现的频率高、分值多。高中教材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虽然数目众多,但究其本质无外乎两类: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在无机综合试题中与元素或物质相结合,常见题型有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离或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本文对这部分考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非氧化还原反应类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复分解反应类型

考查知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①有难溶的物质生成;②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③有易挥发的物质生成,三者具备其一。

书写原则:①客观事实原则;②原子守恒原则;③原子守恒原则;④共存性原则。

注意事项:①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微粒的存在形式;②反应所处的介质;③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量。

2.考查弱酸弱碱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

考查知识:①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多元弱酸酸根分步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②水解实质:弱酸根结合H+生成弱酸,弱碱阳离子结合OH-生成弱碱。

二、氧化还原反应类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包含内容十分丰富而备受青睐。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结合题目提供信息正确找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参与反应的介质,并牢牢抓住“得失电子守恒”这一重要原则。

考查知识:①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够用元素价态律推断不熟悉元素的化合价。

②知道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对应的产物。

常见还原产物:MnO4-(H+)Mn2+,ClO-Cl-,H2O2H2O等。

常见氧化产物:SO42-(SO2)Mn2+,Fe2+Fe3+,H2O2O2等。

③常见非变价元素一般是氢和氧,在水溶液中一般规律如下:

2.电极反应方程式

考查知识:①能够分析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抓住负氧正还,阳氧阴还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常见化学物质篇6

一、近四年高考命题特点

2016年高考化学试卷中单项选择题7个(7~13题)、必做题3个(26~28题)、选做题3个(36~38题)。2017年《考试大纲》将选做题改为2个,删去了选修2(化学与技术)。

分析近四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范畴基本稳定。选择题中必考知识点有:STSE题(4年8题)、化学实验(4年9题)、有机化学知识(4年12题,其中7题为同分异构);高频考点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4年6题)、电化学原理(4年6题)、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4年6题);常考知识点有: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阿伏加德罗常数、盖斯定律与反应热、离子方程式与离子共存。

必考题包含三道大题,三个必考题分别承担相应专题的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仪器的选择或连接、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备和性质验证、实验方案的设计或实验方案评价等。化学反应原理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元素及其化合物题主要考查化学用语、重要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计算等。三道大题内容之间呈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且分别考查不同形式信息的整合、提取和应用。

2016年全国卷Ⅰ选考题中《物质结构与性质》依然延续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创新点是出现了金属电负性的比较和晶胞原子坐标参数,其他较常规,空间利用率题目在全国卷Ⅲ中出现。《有机化学基础》重点考查官能团、有机反应方程式、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核磁共振氢谱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创新点是出现了多双键的顺反同分异构体,其中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难度较大。

二、考纲主要内容

1.必考部分:掌握电子式表示方法;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溶液配制的方法;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理解溶度积的含义,能进行相关计算;了解常见金属(增加了Mg)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应用;了解乙醇、乙酸的结构;正确选用实验装置;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

2.选修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排布原理,能正确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能用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极性;了解配位键的含义;了解氢键的含义;了解范德华力的含义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晶体的类型;了解晶格能的概念,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3.选修5: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某些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掌握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三、复习重点

1.化学与STSE

常考考点:大气污染物及防治(SO2、CO、NOx、PM2.5等);白色污染;水污染及防治(重金属、水华或赤潮、消毒净水原理等);能量转化形式;食品安全问题;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传统硅酸盐材料及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海水提盐、提溴、提镁;工业制Si、Cl2、Na、Mg、Al、NH3、纯碱、烧碱、肥皂等;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等。

2.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的地位在高考中显得更加突出。不但在必考题中有一道大型实验题,而且在选择题中每年都有一道基础化学实验题,考查实验基本素养和逻辑推理,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常考考点:常见仪器名称和用途(如球形冷凝管不用于蒸馏,否则会有液体残留);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分离、提纯(如除去Cl2中的HCl,分离KNO3和NaCl);常见物质(如H2O、CO2、NH3、H2、Fe3+、Fe2+、[NH+4]、[SO2-4]、[SO2-3])的检验;化学实验安全(如蒸馏加沸石防暴沸);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现象、结论进行对应分析(如NaBr与氯水反应,证明还原性Br->Cl-;I-溶液中通入Cl2,证明氧化性Cl2>I2);常见气体的发生净化收集尾气处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中和热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等。

3. 有机化学基础

2016年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中分别有4道、2道、2道题涉及有机物,有机物的知识应引起重视。常考考点:各类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溶解性、熔沸点、密度)和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同分异构体;有机物的命名;有机分子(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及其衍生物)空间结构;键线式简化分析;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条件;官能团及其性质;有机物的检验、鉴别;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等。

4. 电化学原理

电化学内容主要包括原电池、电解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氯碱工业、粗铜的电解精炼、电镀及电冶金等。常考考点:电池充电与放电的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电极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正极、阴阳极的判断;电子迁移方向及溶液中离子迁移方向;电极产物的判断和溶液pH的变化;离子交换膜及其计算;应用原电池、电解池原理分析新型电池等。解题时要注意读图、装置的环境及有机物中的电子转移。

5.水溶液的离子平衡

该部分内容是高考考点分布较多的内容之一,高考对该内容的考查相对稳定。常考考点:弱电解质的判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水的离子积常数及其应用;pH计算;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离子浓度比较;酸碱中和滴定;滴定曲线的延伸应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Ksp计算;Ka或Kb、Kw、Kh、Ksp的换算等。

6.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该部分内容重点考查原子结构、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及“位-构-性”综合应用,常与元素及其化合物或有机与无机综合考查,且有些试题中推断元素时某些元素不确定。常考考点: 原子结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化学键;离子半径比较;元素周期表及其结构;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电子式、结构式;一些特殊核素的应用等。

7.元素化合物

元素化合物是化学的基础,高考化学试题中占70%以上。高中化学重点介绍了Na、Al、Fe、Si、Cl、S、N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复习时关注以下内容:Na、Mg、Al、Fe、Cu、H2、C、Si、Cl2、S、O2、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用途、转化等。高考题中命题落脚点常有:有关Na2O2的实验与计算;CO2与NaOH反应的计算;Al3+、A1(OH)3及[AlO-2]之间的相互转化;铁、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将其与基本理论(电离、水解、电化学)等密切联系;Cl2的化学性质及卤素的相似性、递变性;含氯、硫、氮物质之间的转化;硫的化合物(如SO2、硫酸及硫酸盐)的性质及[SO2-4]的检验;NH3的性质、制法;浓、稀硝酸的性质及有关计算;C、CO的还原性;CO2的性质、制取、检验;典型碳酸盐的性质;Si单质的制备和SiO2、H2SiO3的性质等。

重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1)SO2:酸性、氧化性和还原性;(2)[SO2-3]:碱性和还原性; (3)Cl2:溶于水呈酸性,强氧化性;(4)ClO-:碱性和氧化性;(5)NH3:碱性和还原性;(6)[NH+4]:水解呈酸性,还原性;(7)[NO-3]:有条件的氧化性(H+);(8)Fe3+:酸性和氧化性;(9)Fe2+:酸性和还原性。

关注新增镁的知识。有关镁的知识主要分散在:必修1第一章(粗盐提纯);必修2第一章(Mg与水反应);必修2第四章(冶炼Mg、海水提镁、铝热反应用Mg引发);选修4第三章[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此外镁还能与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

8.化学计算

考纲要求的计算有: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的计算;利用盖斯定律(键能)进行焓变的简单计算;化学平衡常数(Kc、Kp)的计算;利用Kw、Ka、Kb、Kh进行相关计算;有关Ksp的计算;pH的简单计算。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我们务必要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常见方法:关系式法、电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方程组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极值法等。

9.化学综合实验探究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确定实验装置(一般包括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反应装置、安全装置、测量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最后确定实验步骤(一般包括连接仪器、检验装置气密性、添加药品、加热反应、记录现象、收集产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化学实验综合题常考考点:

(1)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连接;仪器(如滴定管、容量瓶)或装置气密性检查;试剂的取用和保存;常见试纸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沉淀的洗涤、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离子是否沉淀完全;仪器的洗涤等。常见实验基本操作答题模板如下:

①测定溶液pH: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点滴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②排水量气:恢复室温后,调节左右两管液面相平,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

③离子的检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试剂,若产生××现象,则溶液中含有××离子,否则不含。

④洗涤沉淀:用玻璃棒引流向沉淀中加水至浸没沉淀,等水流出后,重复数次。

⑤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试剂,若不能观察到××现象,说明沉淀已洗涤干净。

⑥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滴加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恰好变为××颜色,且30 s不恢复原色,说明达到终点。

(3)常见气体(O2、SO2、NH3、NO2、NO、Cl2等)、无机物及有机物的制备:试剂名称、用量;装置的选择、连接、用途;反应原理;产物除杂、干燥、收集方法;实验条件控制;尾气处理等。

(4)常见离子([NH+4]、Al3+、Fe2+、Fe3+、[SO2-4]、Cl-、[CO2-3]等)的检验;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过滤、萃取、分液、蒸馏、分馏、结晶、洗气、升华等)。

(5)化学实验方案(性质、制备、检验)的设计与评价。

(6)定量实验(配制溶液、中和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物质组成及含量、转化率、产率测定等)。

(7)化学实验条件控制(对照实验)与实验数据的处理(计算)。如:设计一个比较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实验;卤素单质置换反应;设计Fe与H2O(g)反应的实验装置图;设计NO2尽可能多的被水吸收的验装置图;设计一套原电池并画出装置简图;Cu与浓H2SO4反应实验及产物SO2的检验;SO2溶于水及漂白品红溶液实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0.无机综合题

无机综合题重点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论在工业中的应用,常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

分析流程图时首先纵观全局,画出原料与产品(一般来说,主线主产品、支线副产品、回头为循环),认真对比分析原料与产品,确定核心反应;然后将流程分为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和产品分离提纯三个阶段,依箭头指向,分析每一环节中物质流入和流出的意义,理解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及采用的除杂质的基本原理;最后从基本理论、绿色化学原理、经济、安全生产等多角度回答问题。流程题的问题一般各自相对独立,无连带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不会影响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每题中基本上都有与流程无关的问题,可直接作答。对于超纲知识,题目中要么有信息提示, 要么与解答题目无关。 答题时要答到要点,化学用语要规范,方程式一定要配平。回答问题时要密切关注题给信息,所给信息一定有用,而且一定能用到,有时还需将信息分解、重组、迁移到题目中来。

常见的化工术语:

[化工术语 作用或含义 研磨、雾化 将固体物质磨成粉末或将液体雾化,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灼烧(锻烧) 使固体高温分解、改变结构,使一些物质能溶解或使杂质氧化、分解等 浸取(浸出) 向固体中加入适当溶剂或溶液,使其中可溶性物质溶解 浸出率 固体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 酸浸 在酸性(稀硫酸、浓硫酸、盐酸等)溶液中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过程 碱洗 去油污,除铝表面的氧化膜等 水洗 除去水溶性杂质 ]

常见的操作及目的:

[常见操作 目的 pH的控制 调节溶液的酸碱性,抑制某些离子水解或使某些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加氧化剂 氧化某物质,生成目标产物或除去某些离子 加氧化物 调节pH,促进某些离子水解(沉淀) 加过量试剂 使反应进行完全(或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产率等) 判断能否加其他物质 考虑是否引入新的杂质或是否影响产品的纯度等 控制温度 ①防止副反应发生;②使化学平衡移动;③控制反应速率;④使催化剂达到最大活性等 加热 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平衡向某方向移动 趁热过滤 防止某物质降温时析出。要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浓缩、趁热过滤的方法 煮沸 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如氧气;促进某物质水解 冰水洗涤 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减少晶体的溶解损失 有机溶剂洗涤 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减少晶体的溶解损失,使晶体快速干燥 ]

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综合应用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重点考查:盖斯定律;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计算以及能量、速率、平衡图像及其表格分析;用浓度商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的自发等。此类题目情景往往比较新颖,常以图像或表格的形式综合呈现。答题时要注意各种“奇怪”的横坐标、纵坐标和表达式,分析题中的图像和数据信息,处理信息,培养“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复习备考建议

1.研究各地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轨迹

高考化学命题组组长南京大学段康宁教授说:“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其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研究高考试题可以发现,许多高考试题是由以前的高考试题改编而来的,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26题: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跫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水][a][b][c][d][e][f][h][i][g] [水][A B C D E F]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015年广东卷33题:(1)用NH4Cl和 Ca(OH)2制备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 。 [A B C D][E F G H]

两题都考查了氨气的发生、吸收和尾气处理装置。

2015年新课标Ⅰ卷28题出现了速率方程,2016年海南卷16题也出现了速率方程;2014新课标Ⅰ卷28题考查了Kp,2015年浙江卷和四川卷再次考查Kp。因此我们可以用历年高考试题进行演练,注意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注重做后的总结与提炼。

2.回归教材,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考试说明》是纲,教材是本,复习资料是补充,命题依据前两者。高考试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复习时注意教材中的插图、课后习题、科学探究、实验、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栏目,研究发现,很多高考试题均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如:

(1)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7题: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四个选项分别源自课本:必修2、选修5、选修5、选修5。

(2)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27题、2016年北京卷第10题均涉及反应[Cr2O2-7]+H2O [2CrO2-4]+2H+,该反应来自选修4。

(3)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28题(4)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 。此考点来自选修4。

(4)2015年课标Ⅱ卷第13题、广东卷第10题、浙江卷第27题均出现了草酸与高锰酸钾的反应。此反应来自选修4。

教材中还有好多内容亟需我们去挖掘、整合。如苏教版教材中“将CoCl2溶于浓盐酸中能形成[CoCl2-4],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o(H2O)[2+6](粉红色)+4Cl- [CoCl2-4](蓝色)+6H2O ΔH>0”;“盐的水解与泡沫灭火器”“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复习中不能只抓住复习资料,要在复习到适当内容的时候认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产生联想和记忆。

3.训练思维,强化能力

《考试说明》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有: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27题“(1)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和新课标Ⅱ卷第26题“联氨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联氨第一步电离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已知:N2H4+H+ [N2H+5]的K=8.7×107;Kw=1.0×10-14)。联氨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的化学式为 。”两题中均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016年新课标Ⅰ卷必考题中出现了7张图和1张表,可见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居高不下。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挖掘、整合图表中信息,这是成功的前提。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复习,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和魅力;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化学计算提升学科能力。

4.加强化学用语的规范,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烂苄

从历年高考评卷来看,一些考生因元素符号或结构简式等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学生在答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有些考生作答时使用的不是化学术语或专用名词,一些化学方程式未配平、遗漏反应条件或符号格式不规范,实验现象描述或反应原理解释的表述不全面或答不到要点,计算公式或结果错误,会做却不能得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平时考试时要训练有素,字迹工整、整洁,避免潦草,做到只要会的,写上去就是对的。

常见化学物质篇7

关键词:中考化学;推断题;呈现形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4

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考试中最为常见的题型之一,考题综合性强,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各地的中考化学试卷中都有设置推断题的考查,其中难度、考查知识点、呈现形式等都有所不同,今天就从此类试题的呈现形式上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中考原题的创新呈现形式

2014年南京市中考化学第20题是一道非常经典的推断题,我们先看看原题在呈现形式上的改变。

原题(2014年南京第20题):图1中的甲、乙、丙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甲、乙、丙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乙属于氧化物。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甲,可帮助消化。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甲的化学式 。

(2)①若乙在常温下为液体,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乙的化学式为 ,丙的化学式为 。

②若乙在常温下为气体,且可由甲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则乙的化学式为 ,丙能与①中的丙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一个即可)。

③写出①中的乙和②中的乙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本题从题型的设置上看和正常的推断题差别不大,仔细研究却可以发现其中的呈现形式上是有所创新与突破。题目所给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只有三个物质,但是在题目中只有甲物质可以确定是盐酸,而乙和丙却是不同情况下的两物质,这对于学生答题存在干扰,加大了难度。同时题目中要求学生写出不同情况下的丙和乙互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原本看上去简单易推断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变得不似图形显示的那么简单,展现了本题命制的亮点,对于习惯了常规推断题物质转化关系图的考生有一定难度。

二、试题呈现形式的变化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对本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进行了如下改变,以此来看推断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可以由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变式题目1:图2中的A~E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胃液中含有适量的B ,可帮助消化;常温常压下C是液体,D是气体,C、D都是氧化物;D可由B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通过上图的改变,将原题变换成了比较常规和普通的呈现形式,学生对这类呈现形式的推断题比较熟悉,做起来应该会有比较高的得分率。若是以这种呈现方式与2014年南京第20题的原题相比较就更加凸显出原题命制的新颖性和创意性,让常规化的推断题有了新的呈现形式。

变式题目2:图3中的甲、乙1、乙2、丙1、丙2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甲 ,可帮助消化;丙1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常温常压下乙1是液体,乙2是气体,乙1和乙2都是氧化物;乙2可由甲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原题命制的思路可能源自立体图形。原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只有3个物质,但是根据题意是在此基础上由于乙物质的状态的不同出现两种不同情况,从而形成如上图的物质转化关系,体现出原题由平面化的图像可以抽象为立体图像的思路。虽然初中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思维想象力,但是原题的创新程度和思维想象力却是具有很高水准的。

通过以上两种变式的研究与探讨,可以发现推断题主要以题干和物质转化关系图组合的呈现形式为主,题干主要是呈现题目所给的相关信息,那么物质转化关系图的呈现形式的变化也许是推断题呈现形式变化的方向之一,命题时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创新,让中考化学试题能有一定的新鲜感。当然全国各地也有一些城市在题干信息上或是其他类型的题目进行了创新设置,值得我们今后继续研究。

三、依据原题的思路原创试题

根据原题的创新思路和试题呈现形式,笔者再据此原创编制了一道类似题目以供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题目3:图4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均由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其中甲是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成分,乙俗称消石灰。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D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乙在农业上的一种常见用途: 。

(2)①若甲、乙、丙、丁为不同类别的物质,丁的化学式为 。

②若丁是侯氏制碱法中制得的“碱”,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写出②中的丁转化为①中的丙的化学方程式:

本题是依据原题进行的改编试题,根据原题的物质转化关系图设计了四个物质组成的正方形图形。其中甲、乙两个物质是固定的,依据题意丙、丁两个物质存在不同的情况,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相比原题,本题涉及的物质更多,主要考查物质类别区分,酸碱盐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涉及的化学反应更多,难度相对较大。

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考试中常考查的经典试题,经过众多老师的研究编制,试题的呈现方式和物质转化关系图有了一定的创新变化。虽然在考查的知识点上无法做过大的变动,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突破与改变,让中考化学试题有着自己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在这类试题的创新改变较好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发展其他类型的试题进行多方面的改进,让我们的中考化学试题能越编越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走好学习化学知识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常见化学物质篇8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