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8篇

时间:2023-11-10 11:04:32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1

一是开发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因村制宜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且集体资金积累较多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采取集体出资建厂(房)、整体对外招租的办法,发展仓储、市场、宾馆、商铺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定的项目。绿色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等较为丰富的村,采取对外合股开发的方式,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家乐等项目。

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外来企业落户、支持能人回村创业、扶持能人兴办实业等形式,获得政策性补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资源、资金、资产、人才等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大宣传、推介、服务力度,引进一批企业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所在村,通过迁村腾地,将节约出来的土地折现入股,对外开展合股经营,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三是盘活农村土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扶贫迁移、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和零星自然村迁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土地整理新增的有效耕地,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可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流转,以增加集体资产的经济收入。

四是发展合作组织。加强与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贸市场的联系合作,通过合法途径实行土地流转,采取合股经营、对外租赁等方式,发展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和安全菜园。有条件的村,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联合能人创办农村产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和为企业提供组织服务,以分红或获取服务费用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2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不断促进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村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查罕诺、向阳等村的典型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带领农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财富。农民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帮建设单位要主动深入农村之中,帮助村屯制定帮建规划,切实为农村及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区政府要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上下功夫,多把好的信息提供给农民,搞好服务,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富民强村平台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

查罕诺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和支持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广大村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打机电井,修筑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建各类大棚温室等,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

一是改良土地资源,加快水田改造速度。几年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查罕诺村改变以往单一旱田的种植模式,引导村民种植水稻。村内有废弃盐碱地3180亩,即影响村屯环境,又制约了经济发展,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将其改造为水田,通过政府投资、村集体出资、村民集资的方法,筹集资金320万元,村民自行施工,村干部带头、人歇车不停,创造了三年的土地复垦项目一年完成的奇迹。并对17.2公里排水沟扩宽清淤,解决了1.5万亩稻田排水问题,加快了该村农田改造进程。

二是建设育秧大棚,满足水田生产需求。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水稻秧苗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查罕诺村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的县区和村屯也没有大型的水稻育苗基地。2008年,村集体筹资13万元修建了23栋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引进和培植优质高产秧苗。此举,不但满足了全村水稻插播的需要,部分秧苗还销售到附近其他村屯,即提高了水稻产量,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出路。

三是成立农机合作社,初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查罕诺村农业种植过去一直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好,为了改善农业生产设备薄弱的现状,查罕诺村投资120万元,购进大型农机具,成立了查罕诺农机合作社。通过为合作社提供资金、信息和大面积的耕地、积极申请国家的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优惠措施,扩大农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使合作社走上了正常的经营轨道。全村耕地实现了联产经营,特别是对稻米生产实行五统一,叫响了“查罕诺绿色稻米”品牌。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

改善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查罕诺人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借助集体经济壮大的优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着重加强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村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几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改善村屯基础环境资金1000余万元,村内“四旁”绿化覆盖率达100%,户户安装了电话、吃上了自来水、接通了有线电视。全村住房砖瓦化率已达100%,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一是完善门前三包制度,改善村民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各项基础设施有效利用的关键,在村路建设过程中,查罕诺村审时度势,积极响应通村、通乡公路建设的号召,建设白色路面22.7公里。为了加强村路的管理和养护,查罕诺村早在村路建设前就公布了村路维修、保洁制度,规定各家各户实行“包保洁、包绿化、包维修”的“门前三包制度”,同时,村集体还选派专人对村内道路进行保洁,开辟出专用土地培育村路绿化和村屯绿化树苗,投资30多万元安装了111盏式样新颖的节能路灯,既规范了村民生活秩序,又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

二是适时更新设备,加强饮水工程建设。查罕诺村于1992年起,全村所有农户就开始使自来水,由于使用时间长,工程设计和建筑原材料老化等原因,造成饮用水水质下降,如果长期饮用,将会严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该村又筹集资金30万元,投劳折资100余人次,在农闲季节自行设计和施工,将使用近20年的水处理设备和自来水输送管道全部更换为新型产品,不仅改善了村民饮水质量,还增强了供水能力。

三是推行四个统一,提高村民住房标准。安居才能乐业,查罕诺村居民住房不仅仅要求实现砖瓦化,还要求实现规范化。为了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设成本,美化村屯环境新建住房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购置原材料、统一施工的“四统一”。村里设立住房改造专项补贴,免费为村民购置门窗和彩钢瓦,由于村内有砖厂,村里为村民提供成本价格的红砖。几年来累计投入300万元,其中2008年为20户居民新建房屋、28户居民翻建房屋免费提供建筑材料补贴达60万元。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村内新建的标准化居民小区呈现出了“横成行、竖成列”新格局。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推动社会事业相结合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查罕诺村在基础实施建设过程中,努力实践这一要求。

一是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规范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查罕诺村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村屯基础建设资金里预留出大笔的教育专项资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为村小学建起了三层1150平方米的升级标准化教学楼,还聘请专业英语教师为学生上课,改善教学环境。从1992年起,对村内所有学龄儿童实行小学免费教育。2006年又投资15万元为小学购置电脑,投资36万元建设占地200多平米的标准化幼儿园,聘用2名幼教为村内学龄前儿童开展启蒙教育。同时,对升入初、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补贴,村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二是加强医疗建设,保障村民身体健康。过去,村民生病要到近10公里以外的市医院就诊,费用高、手续繁杂,加之交通不便,往往耽误救治由小病变成大病的情况屡有发生,不但村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村两委班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由村集体出资7万元,在村办公室一楼改建一处甲级标准的村卫生所,并在村内的其他两个村新建2个卫生室,增设病床10张,并聘请了具有行医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5人,保证村民小病不出村。

三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查罕诺村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问题一度出现村民、酗酒导致家庭不和,邻里矛盾增加的问题。村两委班子决定投入15万元建立100平米村活动室,建立了村图书室、老年活动室,购置了台球桌、乒乓球桌、儿童游乐设施,从根源上转变了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减少了家庭、邻里纠纷。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民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还要发挥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充分调动城乡基层各种力量,完善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3

[关键词]浅析;角奎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彝良县角奎镇21个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和基础,集体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空壳”状态,严重影响全镇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因此,对如何组织发展角奎镇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组织收入,解决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角奎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现状

角奎镇是彝良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位于彝良县中部,是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辖3个社区,21个村委会,500个农业社,有农户26101户,农业人口103986人。耕地面积94002.1亩,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4元。农村经济主要是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镇无一个村有集体经济,普遍存在村级集体债务,农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空壳村”状态,每年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2万元经费维持工作开支,无其它任何收入来源。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集体资产和资金管理不够完善

各村按照上级要求都相应的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使用有明文规定,但部分村在管理和使用集体资金上还是不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置制度于不顾,缺少民主,缺乏透明度,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村干部思路不清,认识不足

有的村干部只会陉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会挖掘地方潜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4.村集体债务沉重

在取消农村税费以前,维修村委会、架电、修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集体公益性事业的贷款、借债,累积至今造成村级大量债务。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和基础,无法偿还。据统计至2007年6月30日止,全镇21个农业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共有债务930428元,沉重的债务包袱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思路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用好、用活、用足相关扶持政策

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给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应结合角奎镇实际,积极做好扶持村集体发展项目的申报、立项,通过实施项目开发来增加集体经济。

(2)大力开发集体资源

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如大河村、漆树村应大力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樱桃、李子等水果生产,花桥、河湾、马窑村应着力发展蔬菜生产供应城镇。

(3)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

通过合法的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建工业、农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在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12-0019-06 收稿日期:2011-04-15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自然资源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年上升。不仅贸易总量逐年增加,资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扬(樊瑛、樊慧,2010)。然而,与自然资源贸易同样成为热点的,还有针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的数量。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均加大了对各种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力度。2009年全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多达25起。而仅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冶金产品就已遭受了7起贸易救济调查(路漫、裘红萍,2010)。这一趋势表明,贸易救济措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适用,已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同其他产品相比,针对资源密集型产品进行的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特点在于对产品价值构成的主要来源――资源进行发难。由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通常也是具有某种资源禀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企业因而更有可能在资源获得的价格、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些优势,正是他国施加贸易救济措施时针对的对象,但同时也正是资源出产国发展经济所依赖的要素禀赋优势。这似乎意味着,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国并不承认此种资源禀赋优势,也不希望在他国的资源禀赋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国际分工。这就不能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是否还有着自由贸易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反倾销措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适用:以资源价格优势为中心

贸易救济措施对传统的资源禀赋理论的第一个挑战,表现在反倾销调查中对资源密集型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只有证明某种出口至本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低于正常价值,才能对此种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目前,在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实践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正常价值确定,多采用替代国的资源价格作为要素价格,从而根本上否定了资源出产国的资源禀赋优势。

(一)结构价格的使用,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资源禀赋优势无法体现

如果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将使用第三国替代价格或结构价格的方式确定。此处“第三国”的选择,并不以该国拥有同样的资源禀赋为前提。

一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制定的替代国选择标准,并不要求反倾销调查机关考虑到替代国的资源禀赋。世界各国确定的替代国选择标准当中,存在共性的内容包括,替代国本身是具有成熟市场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至少受调查行业发展水平)与被调查国相近(张国华,2007)。这几项标准能够成为替代国的选择标准,本身就是基于一个假设的存在:即,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存在同质性,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产品成本也应相同。但此种假设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未必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如果以替代国制度对该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进行计算,无疑会消除该国产品的全部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在正常价值的计算过程当中,反倾销调查机构虽然会对第三国价格或推算价格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实际上此种调整仍然没有承认资源出产国的资源国内价格优势。以欧盟为例分析,虽然欧盟反倾销法第2.10条原则上允许调查机关对正常价格进行调整,但在实务当中,此种调整必须针对“天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才能进行。如果受调查国的优势来源于非市场经济结构或人为控制,如政府对原料价格的管制、对资源外销数量的管制,那么,此类优势则不被允许进行价格调整。事实上,“天然形成”这一要求在执行中标准相当苛刻。任何可能存在人为因素影响的价格优势都被排除在外。与之类似的是,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手册(2009年版)》,在确定正常价值的过程中同样允许对外国生产要素价格进行调整。但在可供调整的项目清单中,同样没有包括资源价格较为低廉这一因素,实践中也并未发现此种考量的实例。

以上分析表明,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反倾销措施在替代国选择和正常价值构建两个方面,均否认了自然资源禀赋所能够带来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合法性。此种正常价值的构建,很有可能将某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正常价值”人为抬高至国际市场价值的水准,并从而认定倾销的存在。

(二)特殊市场状况的认定,将导致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禀赋优势无法体现

采用替代国计算倾销幅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仅仅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实践当中,即使是市场经济国家,其国内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在面临他国的反倾销调查时,也未必能够完全适用国内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

这是因为,使用出口国国内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的先决条件,是出口国国内价格是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作出的。而根据《反倾销协议》第2,2条,如果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不存在同类产品的销售、存在特殊市场情况,或产品销售量不具代表性,那么,即使被调查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正常价值的确定也将根据向第三国的出口价或结构价格确定。而不论是欧盟还是美国,都将“非商业安排”、“市场信号无法反映供求关系”、 “政府对出口国市场的价格存在控制”等政府干预经济的因素,作为认定特殊市场情况存在的理由(EuropeanCommission,2002;USITC,2008)。

概括地讲,特殊市场情况的规定,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当中再次区分出“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市场调控并不充分的情形。而此种市场调控不充分的情形,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市场当中也并不少见。例如,根据欧盟的统计,对本国资源出口实施贸易政策干预、并对世界资源供应产生较重大影响的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巴西、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在内的19个国家(European Commission,2010)。这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一个国家即便被承认了市场经济地位,也未必会摆脱以替代国价格计算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地位。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虽然于2002年相继由欧盟与美国给予市场经济地位,但其国内长期存在的能源价格管制,直接导致了在欧盟对俄罗斯进行的17起反倾销调查当中,几乎每一起裁决中均讨论了是否需要对俄罗斯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进行调整。而在美国唯一一起将俄罗斯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作出的反倾销

裁决中,也同样讨论了对俄罗斯电力价格进行调整的必要性(USITC,2005)。

二、反补贴措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适用:以资源获得优势为中心

贸易救济措施对传统的资源禀赋理论的第二个挑战,来源于反补贴措施对资源出产国政府行为的定性。如果说反倾销措施在实施中否认的是资源出产国国内资源价格优势,那么,反补贴措施所针对的,就是资源出产国政府协助本国企业取得的资源获得优势。这种协助可能是直接在资源的国内分配上给予照顾,也可能是在国内经济调控中给予了扶持。目前,大规模使用反补贴措施对本国资源密集型产业提供保护的主要是美国,但其他国家也存在着仿效的趋势。

(一)针对资源密集型产品进行的补贴种类认定不断增加

在针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反补贴认定当中,表现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定构成补贴的政府行为种类不断增加。其中,最典型的两种是出口限制措施与管制价格措施。

1.针对出口限制的反补贴措施。

出口限制补贴,是美国商务部在裁决中认定的一种补贴形式,即在反补贴调查中,将被调查国政府对某种产品(通常是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视为对使用该种产品的下游产业的补贴,并因而对这些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早在1995年,美国商务部就在对阿根廷出口至美国的皮革反倾销调查中认定了出口限制补贴的存在。加拿大、印尼等国的相关企业,也先后因此而被施加反补贴税。此种补贴形式,近年来被美国商务部的应用频率再次上升。美国认定出口限制措施构成补贴的原因在于,出口限制措施是一种特殊的“政府授权私人企业提供货物”的行为,因而可以视为补贴。对于此种补贴认定的合法性,WTO争端解决机构早已做出过否定性的裁决。在美国――出口限制案(WT/DSl94/R)中,专家组特别指出,认定补贴存在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积极从事了资助行为,而非政府的行为事实上造成了企业获益的结果(DSB Panel,2001)。不过,DSB裁决本身未能阻止美国继续出口限制补贴的认定。该裁决也从未得到真正的执行。

2.针对管制价格的反补贴措施。

如果说出口限制补贴是针对原材料出口限制进行的对抗,那么,另一种补贴形式的认定――针对管制价格的反补贴措施,就是针对资源出产国的国内与国际资源双重定价采取的对抗。自然资源的双重定价,是资源出口国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策略,即在国内资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同时,对外出口价由市场形成。尤其是在国际能源市场当中,主要的能源出口国均维持着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定价(Powell,Meinerney,1989)。

对于国内管制价格是否构成补贴,不论是GATT还是SCM协定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一问题首次与WTO发生关联,是在多哈回合当中,由于美、日、欧等WTO成员的极力主张,双重价格问题首次正式纳入了会议日程。在2007年与2008年,WTO分别了一份对SCM协定的修订草案(WTO,2007、2008)。这也是双重价格问题首次出现在SCM协定草案当中。

SCM修订草案当中,共有两处提及管制价格问题:第一处,是草案第2.1条c款表明,管制价格可以成为补贴提供的一种方式。“……如果补贴是通过提供管制价格的货物或者服务做出的,那么,可以考虑的因素还包括,该国公司是否能够被排除获得受价格管制的货物或者服务。”第二处,是草案第14.1条c款对于管制价格造成的补贴的数额计算的规定: “……如果政府提供的货物或者服务的价格是受到规制的,报酬是否适当应与所涉货物或服务在提供国或购买国现行市场上的非管制价格相比较后确定……如果不存在非管制价格,或者非管制价格由于政府在市场上的主导作用而受到扭曲,那么,报酬的适当性应当根据货物或者服务的出口价格确定,或者根据出口国之外的市场价格确定。”

“管制价格”这一措辞出现在SCM修订草案当中,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双重定价构成补贴的一种可能性,以及草案的起草者的一种倾向性。上述条款如果能够得到通过,则会进一步增强双重定价措施构成补贴的可能性。

(二)补贴专向性认定的范围被人为扩大

一项政府行为被课征反补贴税,除了该行为构成补贴之外,还需满足“专向性”这一要件。“专向性”标准的存在,目的在于区分仅仅给予部分企业或产业的补贴,以及无差别给予全国范围内所有企业的补贴。只有前者才会被认定存在专向性。然而,不论资源出产国采用何种手段帮助本国资源密集型产业获取原材料,所涉资源都是在全国范围之内无差别供应给全国企业的。这就为反补贴税的课征带来一个障碍:此种面向全国所有企业的政府行为是否具有专向性?对于这一问题,美国的做法是对“产业”做扩大解释,将所有主要使用同一种资源的下游产业划归同一产业,即便这些下游产业的最终产品不止一类也是如此;再将这些产业同其余所有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专向性存在这一结论。由于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只能对应有限数量的下游产业,因此,此种专向性认定的方法实际上意味着,针对自然资源的政府行为,将无一例外的满足专向性标准。此种专向性认定的方式,曾在美国――软木案的DSB裁决当中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DSB Panel,2004)。虽然DSB判例当中也存在着其他划定产业的方式,但DSB在划定产业这一问题上极大的随意性,仍然会对未来留下隐患。

补贴与专向性两个标准的扩张,直接导致了可诉性补贴范围的扩大与反补贴措施适用的扩张。虽然这一趋势主要出现在美国,但向欧洲的泛滥,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正如欧洲著名律所胜蓝律师事务所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的那样, “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中的能源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正在遭受国际竞争中的严重考验。发达国家中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正在上涨,但在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当中,我们的竞争者正在享受着更低的国内价格。……发达国家的受损产业已经采取措施对此进行救济”(Edward Borovikov,Bogdan Evtimov,2010)。报告中所提及的“救济”,毫无疑问将包括贸易救济措施这一有力工具。

最后,还需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本文引用的不少反补贴案例,实际上均是反倾销与反补贴并行的“双反”案例。政府引导本国资源流向的行为,很有可能既在反倾销中被作为扰乱市场的行为被认定为“特殊市场情况”的原因,又在反补贴中被认定为一种特殊的补贴形式存在。一种行为的多重定性,很有可能导致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遭遇的“双反”行为大大增加。

三、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盛行的原因探析

本文的分析表明,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重点在于针对产品出口国的资源禀赋进行,而最终目标在于否定该产品出口国借助本国资源禀赋发展本国工业的能力。不论是发达国家施行的反倾销措施还是反补贴措施,均是针对资源出产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出发,落脚点也分别在于否认资

源出产国的资源价格优势或者资源获得优势,使之相对从国际市场买入资源的国家不具有“先发制人”的竞争优势。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表面上看是对传统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但实质上并未完全排斥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只是希望通过贸易救济措施的导向性安排,使得资源出产国的资源禀赋依照发达国家的需求进行发挥,即,向发达国家出口附加值更低的资源而非资源密集型产品。表面上看,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但任何一种贸易秩序之所以“正常”,都是因为它没有对本国经济造成阻碍。否认现有的国际分工,只能表明贸易救济措施的实行国执意要通过打击他国的竞争优势,进入此种本国并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生产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重新关注资源密集型产业,尽管未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其他方面的收益必然能够更加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

具体来讲,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最大优点在于对国内产能的开掘和对国内剩余劳动力的使用,特别是劳动技能较低的劳动力的使用。因此,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尽的今天,欧美的经济发展更加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在第三产业前景低迷的今天,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振兴国内经济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包括“购买美国计划”、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回流等一系列方法刺激国内传统产业的发展。贸易救济措施的应用,也因而有了另一重功能:同资源出产国企业展开世界资源的争夺、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由外国转移到本国。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商而言,产品的出口不畅,会直接导致资源出产国企业放弃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转而出口资源――这部分资源,又正好能够供应欧美国内企业进行生产。对于这些贸易救济措施的实行国而言,发展本国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属于夕阳产业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解决本国失业率问题。这也是后金融危机时达国家的国家利益最核心的需求之一f高伟凯,2010)。这是一种牺牲他国、以邻为壑的问题解决方式。此种方式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抵制的。

四、贸易救济措施盛行环境下我国的进路选择

(一)贸易救济措施将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带来挑战

贸易救济措施的盛行与世界资源争夺的加剧,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言,同样意味着挑战的加剧。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对资源产销的政府管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不会消失。此种管制是规范我国市场经济、防止市场失灵与恶性竞争所必须的,但极有可能给发达国家以口实,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另一方面,我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目前,我国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工业化,但仍然未能摆脱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而诸如焦炭与稀土等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多为粗加工产品。我国政府固然在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但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将资源相关产业链向下游延长;而发达国家的贸易救济措施,目的却在于将产业链从中斩断。在我国鼓励对资源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发达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的阻挠。尤其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市场或许需要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但它们更加需要的是扶持本国加工业发展以便解决就业问题。而贸易救济措施则能够在打击我国加工业发展的同时,变相鼓励我国的资源出口。

(二)我国应对贸易救济措施的路径选择

资源禀赋固然是我国经济赖以发展的支柱之一,但如何使用资源,则应当根据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需求决定。对我国而言,如何应对世界资源争夺中的贸易救济,既是WTO法律体系中的问题,也是WTO法律体系之外的挑战。

首先,针对上述贸易救济措施,我国可以通过在WTO提讼的方式维护我国的权益,但不应对此进行过分的依赖。本文所分析的贸易救济措施,很多是属于“法无明文规定”的内容。例如,《反倾销协定》允许成员采用结构价格,但并未规定如何选择替代国以便确定结构价格;《反补贴协定》规定了补贴的构成要件,但也未明确列举可能构成补贴的每一种情形。即使我国在WTO提出诉讼,将面临复杂的法律解释问题。获得胜诉的胜算也是难以预计的。在相关WTO规则并不明显倾向于我国的情况下,选择在WTO项下进行诉讼更应当谨慎。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5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盘活用好资金。用活用好村集体闲散资金,让闲钱散钱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滚动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经营性投入,持续扩大再生产,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鼓励村集体通过跨村、跨乡镇联合方式,聚拢盘活村集体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和物业经济。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6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基础,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战斗堡垒作用,**委在成功总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八条有效途径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实施意见》,力争利用五年时间,切实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明确责任,强化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县委要求,全县上下要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农村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县委组织部要按照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际对各行政村按照村集体收入高低进行分类排队,建档立卡,分类指导。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坚持每个乡镇确定1—3个有资源、有项目、有市场的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积累上给予重点支持。乡镇党委要积极指导村党组织开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践活动。乡镇党委要立足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依据本乡各村区域经济的特点,指导各村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督促村级组织认真组织实施。对村上形成的重大经济决策,乡镇党委要认真研究,严格把关。特别要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在组织村级集体收入的同时,切实加强支出管理,并纳入乡村管理的议事日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算,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村党组织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直接组织者,要组织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对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认真讨论,集思广益,并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选准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计划和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二是齐抓共管,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力。全县各单位都要关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各负其责,帮助村级组织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一要资金扶持。积极为有项目无资金的村协调解决启动资金;二要项目支持。各涉农部门要积极提供信息,在项目审批、土地转让等方面给予倾斜;三要技术保证。农口各部门要发挥技术优势,开展一些科技强村、科技扶贫活动,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强化措施,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保障。一要建立目标责任制。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年初看思路、看措施,年终看做法、看成绩。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五年目标和任务,并分解到有关责任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考核乡、村两级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逐年进行检查、考核、总结和奖惩。二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新一轮“三级联创”活动中,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行“一票否决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达不到要求的,村不能评“五个好”村党支部,乡镇不能评“五个好”乡镇党委。在新一轮“三级联创”活动结束后,仍未达到“五个好”目标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给予组织调整。三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乡党委各成员要分别建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联系点。要把联系点办成全县、全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工作的开展。

四要建立部门定点帮扶责任制。结合每年包村扶贫工作,各部门、单位帮助包扶村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定点挂钩包干责任制,帮扶三年,跟踪一年,不达标不脱钩。帮扶单位要指派专人深入各村,认真调查研究,帮助各村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技术、选项目、筹集资金、进行具体指导。五要运用典型推动工作。各乡镇要及时总结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有思路、有办法、有实效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促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7

关键词:强化;村级;资源管理;农村;集体经济

我国农村地区大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村级农副产业资源,但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传统资源管理方式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导致村级资源的总体底数不够清晰明了,资源发包时间长、价格低、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使得村级集体资源存在漏失现象,这给农村集体资产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村级资源管理,掌控农村集体资源管理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下本文就以某乡镇为例,来谈谈其如何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来巩固农村集体经济。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思路不清,整体氛围不浓。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营承包体制的长期稳定,村主要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却逐渐淡薄了。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发展个体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去发展集体经济,也不合时宜,不必去冒风险。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集体现有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造成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信心,挫伤了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2.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监管不力产生漏洞,非生产性支出数额较大。相当一部分村的财会人员文化层次、专业水平、素质偏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个别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有漏洞。在执行财务制度不严的情况下,导致非生产性开支数目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务管理不十分规范,资金支出不附原始票据,有白条纸入帐现象。二是民主理财意识不强。有的重大资金的支出,没有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三是财务监督制度没有真正到位。

3.集体经济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目前集体经济基础发展的空间较小,村干部没有经济发展的余地。有的村将一些资产(如茶厂、加工厂等)一次性发包给他人变相收取以后多年度的承包款,有的村陷入一种“挖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中。

4.历欠税费变成呆帐,债权债务难理清。原来村在征收三提五统及农业税费等过程中,少数村出现了一些“困难户”、“钉子户”拖欠不交,从而形成一些历欠款,征收难度加大,部分历欠资金变成了呆帐,债权债务没有集体经济难以理清。

二、强化村级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乡镇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了解到村级资源是农村特有的财富,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进一步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提高村级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措施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公开招投标,有利于村级资源的增值与保值。乡镇村级资源发包过程中,乡镇可以不断改进并优化工作流程,即:(1)村委会编制资源发包方案;(2)将方案交给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讨论与商议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待解决并通过之后交给乡镇“三资”管理中心;(3)由“三资”管理中心审核之后由乡镇政府对其进行审批;(4)将已审批完成的资源发包方案公布于公示栏上,实行公开招投标;(5)招投标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6)结算承包款。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公开招投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避免人们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这样也能够使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稳定了社会的发展秩序。

2.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人是实现村级资源管理的主体,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与知识能力,才能够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对于书记与会计而言,他们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具有加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公平与公正,敢于担当;其次,要求乡镇建立一个健全的“三资”监管服务机构,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任职。另外,乡镇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并建立落到工作实处,从而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的资源发包管理制度。通过当前我国乡镇农村“三资”监管服务中心管理的工作内容来看,近年来发现村级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乡镇应该从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农村“三资”管理文件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建立一系列制度,并将这些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以有效地巩固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4.加强增收节支管理。农村地区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村级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增收节支管理。例如精简干部队伍,进行人才资源的整合,提高队伍工作总效率和整体素质,同时将村级组织工资总额降低下来。还可以通过加强财务支出管理,降低集体的经济负担,减少各种招待费用或活动开展费用,采取清欠、减债、偿债等手段来做好债权债务管理,全面巩固农村的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国家推行的“共同富裕”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强乡镇书记与会计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建立健全的资源法宝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有力地巩固的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篇8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基层组织政权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永仁县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及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实行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强化农村审计监督等办法和措施,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发展力度,树立了一批诸如:小汉坝榨房队、中和村委会、龙头山社区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带动了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基层组织政权,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发展不平衡,“空壳”现象严重发展后劲不足,集体积累少;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定;财政扶持力度小,难以形成规模等制约因素。通过对近年来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资源、区位、基础等优势,浅析发展对策与措施。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永仁县位于滇中楚雄州北部,辖6乡2镇60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社区68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县实有农业人口9.22万人,农户2.3万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4万亩。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6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29个,其中:种植业19个;畜牧业6个;农机1个;其他3个。村级集体资产总额51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145万元;在建工程227万元;货币资金31万元;短期投资441万元;应收款项39万元。村级负债总额381万元,其中:短期借款54万元;应付款项97万元;长期借款213万元长期应付款17万元。乡村集体资本金4768万元2004年末,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55万元,比2002年增加91万元,增长154.1万元。其中: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4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5万元;其他收入100万元。总支出151万元,比2002年增加98万元,增长184.9%。其中:管理费40万元;其他支出111万元。

2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1资源优势全县国土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海拔高差在925米2884米之间,呈立体气候。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永仁县的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轮耕地和二荒地3亩左右,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实施异地扶贫搬迁以后,新垦土地2000多亩,使现有的1260户搬迁户增加了土地面积。对于在县内搬迁的农户,村组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收回原驻地承包土地,实行集体统一规模经营或发包经营。二是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村组集体所有的大小水库有1016件,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行集体承包经营或转让,也可以集体统一经营发展水产养殖业。三是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面积134.7万亩,覆盖率达36.2%,活立木蓄积量达711.4万立方米。已发展各类经济林果13万亩,其中:板栗和核桃已达10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利用所属的“三荒”发展林果业。四是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松茸、牛肝菌、香菇等名贵食用菌,有茯苓半角、黄芩、龙芽葱木、苦良姜等中药材,有利于村级集体发展协会,实行购销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五是建材原料丰富。通过调查了解很多村委会有丰富的石材,有可烧砖、瓦的土质。如:维的村委会有几十万立方的石材可开采,大坝村委会有可烧砖、瓦的土质。随着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对石材等原料需求增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改扩建房增多,对建材原料需求也增大。这些都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门路”

2.2区位优势永仁县位于彝州边陲,与工业城市攀枝花仅一山之隔,距攀枝花市中心只有87公里,随着武永高速公路的开工,永仁与攀枝花的交通更为便利。与其他城市相比,攀枝花是永仁最理想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蔬菜、畜产品等营销协会,创办实体型的村级专业协会提供农产品供、销服务,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达到农民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双赢的良好效果。攀枝花重工业的飞速发展也为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同时,永仁县境内有108国道和省道南永线穿境而过,距部级商品蔬菜基地元谋县仅有60公里,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开展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由村级组织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发展优质稻产业,为攀枝花、元谋等地提供商品粮。

2.3基础优势首先,有一定经济基础。全县6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资产总额达5153万元,其中:银行存款、现金等货币资金有31万元,平均每村集体资产总额达80万元,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取得了一些典型的成功经验。2004年,中和村委会在促农增收工作中,积极争取州、县扶持,投资5万元购买35亩荒山,种植5450棵龙芽葱木和400棵核桃。预计到2010年后,基地400棵核桃将全部挂果,每棵产量按5-10公斤计算,将实现总产量2-4吨,可实现产值2.5-5.5万元,村委会每年可收益至少3万元。苴却社区利用社区建设机遇,购买原县食品厂库房,实行房屋出租与承包,每年收入近万元。小汉坝社区榨房队充分利用好征用集体土地补偿费资金,创办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实体型经济组织—“福海园”年承包收入达6000余元。再次,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保障措施。永仁县积极推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村账乡管”等新的农业科技管理办法和措施,在维的、莲池乡试点取得了成功为村级集体经济科学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3制约因素

3.1发展不平衡,"空壳"现象严重。全县63个村委会(社区)有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的只有20余个,仅占总数的30%。山区、半山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甚至有很多村委会出现赤字现象。出现了“无钱办事”导致“无力办事”“办事难”和“难办事”现象,因无钱而无法实行村级干部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影响基层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发挥。

3.2集体经济积累少,发展后劲不足2004年末,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仅为155万元,平均每村收入只有2.46万元,而且部分是农业税附加返还,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村级基本无自收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将更加困难,按照当前村组干部设置情况计算,全县有三职干部189人,每年应开支经费80.14万元;计生、卫生、兽医、护林兼治安四大员274人,每年应开支经费48.02万元;村民小组干部893人,每年应开支经费19.37万元;村委会办公经费平均每村每年3000元,每年应开支经费18.9万元;年均供养五保户285人,每年应开支经费5.82万元。综合上述项,每年维持村组运转共需开支经费172.47万元。目前,虽然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是集体经济积累少,发展后劲不足,若不加快发展集体经济,今后将难以维持村组正常运转。

3.3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定一是村级组织无法人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受到制约。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级组织强有力的自治权力,但是村级负责人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法人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受到制约,且在需要资金时无法在金融部门申请贷款扶持。二是管理队伍不稳定。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各级乃至乡镇均赋予了农经部门这项管理职能,但农经部门又是均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性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全县农经管理人员少,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设施条件未能跟上形势的需要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3.4财政扶持力度小,难以形成规模。许多村委会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只要有一定的资金扶持就能创办一些经济实体。但是,近年来各级都缺少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各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少之又少,村级的固定资产又基本上都属于乡镇级所有,在金融信贷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村级无法人资格、无质押资产而无法贷款。如:维的乡维的村委会有丰富的石材资源,面临武永高速路的开工和乡村道路建设的机遇,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付诸实现。

3.5村级不良债务大,集体经济包袱沉重。乡村债务沉重,已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固的一大障碍。目前,全县村级债务有743万元,每村负债额高达18.58万元,农民人均集体负债额达8元面对农村税费改革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不断深入,村级靠收提留搞集资摊派取得收入的年景一去不复返,大部分村委会除了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微乎其微,维持正常运转都困难更不用说有钱还债。这种收支矛盾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要寻找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条捷径。

4对策措施和建议

4.1完善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对村级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集体兴办二、三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管理,将专业协会办成实体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将其融入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群策群力,加强领导。把把解决“空壳”村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树立“发展一个带动一方”的思想,切实为基层办实事,并力求取得实效。二是结合实际,健全完善扶持的政策措施。要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和措施。如:对年收入在万元以下的实力较弱的,可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对年收入万元以上的,通过贴息贷款扶持发展二、三产业,创办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村办企业。村委会也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土地等无形资产入股积极招商引资,创办实体型经济组织。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积极争取省、州列项扶持。同时也要把该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整合县乡财力,分批分期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带动全县发展。

4.2健全机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抓发展,而且更要抓好管理,以确保其健康发展一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根据农业部、监察部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建立健全民主理财组织,开展村务公开活动,强化监督管理,做到村务公开与集体经济管理相结合;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相结合。二是搞好农村审计,推动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农经部门的工作职责,采取有力措施搞好村级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结合村务公开搞好农村审计,推动规范化管理。三是推行“村帐乡管”工作。总结试点的成功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全县逐步推行“村帐乡管”工作,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积极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版权所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