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8篇

时间:2023-11-20 10:24: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观念;沟通;育人

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变以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为主的框架,突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总和交互性教育影响。“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会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应当认识到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前家长与教师之间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分歧。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还流于表面,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内容单一,偏重的是低层次的、临时性的、单向性的合作。为了切实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结合相关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特提出一些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1.家长应该正确定位

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或者认为自己教育不得利,心有余而立不足,干脆就不管了。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孩子的教育,相反他们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家长应该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同学校一起承担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对孩子的教育优势,主动与学校、老师有效地交流沟通,主动学习,提高家教能力。在合作中应该尊重教师,给于学校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只有这样,才能家校一体,形成合力。

2.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因此,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指导者,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很难发挥出主动性。

现代家校合作是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和伙伴性的家校合作。既然学校和家庭是伙伴关系,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尊重家长,创建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全体教师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意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去,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真心诚意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班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二、提高沟通实效,达成目标共识

1.改进沟通方法

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交流的内容通常用“你要怎样”,“你应该怎样”的句式。学校、教师很难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站在家庭、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从来不愿意到学校来,说是怕丢脸,这恐怕跟我们教师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家长来了之后,教师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弄得家长脸上挂不住,下不了台,于是就变成教师训家长,家长训学生。有的教师不仅训斥学生,还会训斥家长。这样一来家长再也不愿意到学校来,因为来了每次都被弄得灰头土脸的,憋着一肚子气回去。长此以网,家长会觉得无脸见老师,进而对老师畏惧、远离。

2.丰富、优化沟通渠道

在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让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交流沟通,为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当前家校之间沟通渠道比较单一,缺少互动。我们要切实改变传统沟通模式,变单向为双向,变被动为互动,变对象为伙伴。

三、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家教能力

1.组织家教培训

有个教育家曾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难呢?还是做父母难?”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教育家也很奇怪,为什么做驾驶就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却可以不接受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

现在社会上一个普通的现象就是,很多父母深深感到,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孩子的孝心越来越少,冷漠越来越多;孩子的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讲吃讲穿的越来越多,学习动力越来越少……以至于造成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之紧张。

2.开展家教研讨

传统的家校沟通,以家长会为主,而家长会绝大部分涉及学生的成绩状况,家长会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缺乏有针对性的信息互动交流。学校要提高家长素质服务,就必须创新模式。

(1)经验交流共享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懂得不少,说起道理也头头是道。但缺乏的是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方法,不知道具体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某一情境、某一问题时应该怎么做?他们非常渴望的是有机会多听听同龄家长的心声,对比了解同一阶段的孩子有什么共性、困惑和问题?其他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有过什么经验或是教训?因此我们将家长中的经验丰富者请上讲台,开展“家长上讲台”活动,让优秀家长长作经验交流,推广成功经验,榜样带动,这样的经验交流很接地气。

(2)热点互动研讨

开设家庭教育研讨前,教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要充分利用各种家校渠道调查了解家长的困惑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一套主题目录,根据家长的需求,确定家庭教育研讨的主题、时间、形式等。教师和家长结合实际,准备相关主题所需的讨论材料,包括专家建议、教育类书籍的摘录等。

这种模式气氛轻松、活跃,家长是活动的主体,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每位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家长间实现优势互补、平等对话,提升了家长素质,推进了家校共同教育过程。

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建立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对家长进行大量的深入细微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稳妥、长足、和谐、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璞.“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天津外科院,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篇2

关键词:班主任;家长;有效沟通;艺术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兴则校兴,班衰则校衰。加强班集体建设旨在创设和谐、团结、向上的育人环境,激活学生乐学、善思、奋进和自主、自强、自立的内驱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旨在引领师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体谅,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尊重,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旨在夯实学校育人基础,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最直接、最主要的组织实施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班主任队伍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优良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队伍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甘于奉献的群体,正是你们的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把一个个本来学习基础不好、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送入到高校,送进企业,你们是我校一群“最可爱的人”!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沟通,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篱笆墙”,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对学生教育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许多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家长与班主任关系的紧张或恶化,甚至酝酿了尖锐的冲突。目前,迫切需要对沟通策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但沟通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交流行为,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远为复杂。只有充分认识沟通的必要性,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善于运用各种沟通策略,才能使家校配合密切高效,共同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一个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完成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这二者之间架设桥梁的主角就是班主任。如何和家长保持密切而和谐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二是家校沟通的现状,三是影响家校沟通的原因,四是家校沟通的原则,五是家校沟通的方法,六是家校沟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项“三位一体”的工程。它往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教育的成功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调的结果。而对于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而言,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形成一股合力。

如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只重视学校教育,那产生的结果有可能是你五天的教育成果,周末两天在家就给你完全抹杀了,就是我们常说的5+2=0。如果家庭教育虽有但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那孩子有可能甚至反叛你在学校对他的教育;更有甚者,当你的教育思想得不到家长理解与认可时,他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你的不屑,那你的教育理念再优秀,也只能是你自己的,而永远不会化为孩子的,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重其道”。

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只有学校、家庭明确分工,协同步调,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在一些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身上存在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等。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学生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家长交流的想法;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情况的想法。因此,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不少班主任意识到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方法,沟通缺乏策略和技巧。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线”,与家长“各负其责”。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归咎于教师,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就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原因分析

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社会分工、教育理念的不同,结果在家校联系中常出现障碍甚至尴尬,达不到预期效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受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家校双方有效沟通意识不强

一方面,一些教师至今未能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仍然根据这种角色形象指导自己的言行,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这就很难与家长平等沟通,极易产生沟通障碍;另一方面,家长也深受传统师道观念束缚,加上来自含蓄、内敛型文化的内在约束,许多人还不习惯、不愿与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从这个意义讲,都属于沟通意识不强。

2.受职业、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家校双方沟通存在障碍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职业与社会地位差异、年龄差异,以及多元化的家庭文化,会在客观上造成沟通障碍。

3.对学生个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造成了家校双方沟通的困难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会在家长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了针对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客观上给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造成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才使得沟通成为必不可少。

班主任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的原则

1.畅通联系渠道,做到信息互通

学校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畅通联系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沟通方式,如电话联系、手机短信、家校联系本、家访、家长会、家长来访,家长委员会、开放课堂等,将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近期表现,如取得哪些进步,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家长应配合做哪些工作等等及时告知家长,同时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向教师反馈,家长还可以向班主任咨询所需了解的情况等等。与家长经常性地保持联系,及时沟通,一方面会比较全面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向,做到及时预防疏导防患未然或切实有效的“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班主任面对的是众多的家长,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乏他们中也有对孩子的教育有经验的,在沟通中他们提出的各种好建议,不妨倾听或采纳。在精诚协作中,沟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沟通前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个人信息要心中有数。

这既包括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作充分的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要心中有数,还包括了解家长的身份、性格、文化程度及过去沟通的情况,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找准谈话的切入点,以便做到什么样的山唱什么的样歌,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2)沟通前沟通的目的、内容心中要清晰明了。

要计划在沟通时想听到的意见和达成的沟通结果,要预见在沟通中可能出现的分歧意外等等。只有对所谈话题作充分考虑,与家长沟通时才能有条不紊地交换意见,从而实现预定计划。

3.构建平等信任的沟通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平等,实质上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高度尊重。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只有平等交流才能消除家长心中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使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态度要谦和,举止要礼貌,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如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尊重,甚至训斥家长,把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则容易使家长把压抑的怒气转嫁发泄到学生头上,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反而会加深师生间的矛盾,对学校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信任是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沟通,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构建信任,首先,在沟通中对孩子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给家长留下工作认真,负责的印象;其次,谈话的态度、语气务必热心真诚,伴之以虚心,使人动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最后,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是务实的建设性意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专业指导在反复多次的沟通中建立起家长的信任。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主导方面,所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诚意,使家长愿意接受你的建议,乐意与你沟通,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

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艺术

1.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教育真正放在第一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为了孩子,我们可以抛弃一切名利。作为班主任,有时很容易将我们的工作定性为一种给予。因此,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总会觉得,这是“你”孩子的教育,你都不关心,我那么着急干什么?特别是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生矛盾时,总是很委屈,因此也最容易发火。因为老是想着,我在“帮”你教育孩子,为了“你”的孩子,我牺牲了多少多少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你不感谢我,倒来责难我。你这不是“好心当作驴肝肺”了吗?所以,往往口不择言,非常不冷静,致使矛盾一再升级。极大影响了对孩子的正常教育,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甚至极大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其实,事情过后我们想想,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它需要我们有比较高尚的灵魂。必须要有能将学生当作自己孩子的情怀和境界。如果有了这种境界,为了将学生培养好,我们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几句气话,误了学生的教育,代价未免太大了。教育的高尚在于它的佛性,教育的高尚在于它的不求回报。其实,有人需要,才是最真的快乐。我们是教育者,也是人,但绝不能将自己看作一般的人,不能家长什么素质我们也什么素质。教师的功能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他的教育对象不光是孩子,还有为人父母的家长。越是蛮不讲礼的家长,说明更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和指导。这才是孩子之福,社会之幸。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是把我们的工作当作是对家庭的帮助,而应把家长的家庭教育当作对我们工作的帮助,那么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谦和,非常的真诚。我想,再难的沟通也会变得顺畅起来。

2.重视交流的前奏和铺垫,是交流成功的前提

有的老师认为和家长沟通与交流,所有的话题都应是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一是这样的交流给大家的感觉非常生硬,干巴巴的,效果也肯定非常差;二是反映的若是优点倒还好,若是缺点,次数一多,家长肯定不开心。虽然说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一定要说家长开心的话,但如果一说就是不开心的事,人的本能就是排斥,交流起来,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可能也不会有主动的下一次了。

想一想,我们平常即使有事到朋友家去窜门,往往也没有哪一个是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的。往往得寒暄一会儿,然后才将话题慢慢地引入主题。并且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前面的寒暄是否得体往往影响主题的解决。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事务交往,所以它也应该有普通人际交往的特性。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前奏。特别是在会面时,我们可以多聊聊对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特别是面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时,这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面对老师往往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卑,因为老师,在他们眼中是文化的代名词。但他们又往往不甘于那种自卑而表现出的委琐,他们甚至害怕暴露出那种自卑。因此,他们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非常的傲慢和无礼。这个时候,我们的尊重当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找回自信。所以,此时,我们的前奏就应该多谈谈他们的家庭境况以及对他的敬佩,多暴露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他迅速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别说你谈的是他儿子的教育,即使你就是批评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也同样会欣然接受。

3.隐蔽家校沟通的目的,才能润物无声

家校沟通对于孩子在校时段而言,主要的目的肯定是围绕孩子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的。但是,要达到这种有效性,却并不一定得靠谈教育才能达成。其实,在很多的家访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和工作的交流,更加希望在交流中与家长建立一种非工作的友谊。这绝非不务正业。每当家长与班主任的关系日益增进的时候,在孩子眼里,不光有对班主任原来就有的畏,更多了一份亲,一份敬。因为在他们眼里,班主任已经成了他们父母的朋友,与他有了更近的一种情谊。而这份亲情的感觉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将使我们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关系的日益增进,有助于提高你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更有助于对教育方法的交流和引导,甚至于有助于学校声誉的进一步增强。

4.正确评价孩子,取得家长信任

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多表扬,多鼓励,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尽可能地表扬和鼓励;少批评、少指责,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要多分析原因,尽可能地给学生“留面子”。

5.灵活选用各种沟通方式,方能事半功倍

家校沟通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话、短信、QQ聊天,约见、家访等。我们在进行沟通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教育需要和相互关系妥善选择最佳形式。

我们很多班主任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可能应该是约见吧。说实话,这种方式对于班主任而言,相对确实有够轻松,也确实够有“派”,但说实话,这又是我们班主任最应该少用的一种方式。首先,到学校约见,容易让家长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毕竟这是你的地盘,氛围不对,一不小心,家长们心理的某种阴暗的感觉上来,不利于交流;其次,它让家长感觉我的孩子肯定又犯了错误了,于是不自觉的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就来了,有些不能理解的家长甚至是带着怨气来的,沟通又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为什么有的家长一来学校,二话不说,将孩子打一顿就走人呢,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再者,次数一多,学生反感不说,家长也非常反感,致使沟通变成了一种惩罚,极度离了家校沟通的航道。约见,我建议,除非是事先与家长沟通过,想利用这种形式告诫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威慑,否则不宜使用。

电话沟通是事务性的需要才常用的方式,交流感情则不宜用。家访与短信交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家访,一显真诚,二能使家长与老师感情迅速升温;短信则应常用,逢年过节一声祝福,大事小情一个通报,既省钱省时,又极富人情味。

6.了解家长需求,指导家教方法

首先,要向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班主任要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家长,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比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种种异样表现,家长视为洪水猛兽,无计可施,要么严防死守,要么听之任之,结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引导。

其次,要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要让家长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既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不但要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第三,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既然上学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有些家长又过分注重家庭教育,甚至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两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前者,班主任要耐心提醒: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长要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对后者,要向他们讲清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并指出家长对学校教育持怀疑态度将给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要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班主任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与学生家长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或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此时就不是与家长进行交谈的时候,与家长沟通,应先间接地向学生了解其家中的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适合与家长交谈。

第二,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多数班主任约见家长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啪啪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长的耳朵也塞满了,回去便拿孩子撒气。其实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甚至作个听众认真倾听也不错。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家长有时会因孩子在校的一点表现而喋喋不休,追问不停。自己可能会感到不耐烦,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亲切的笑容,去面对他们,去体谅做父母的心情,以一个教师特有的耐心去面对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

篇3

关键词:亲师教育;家校联动;常态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20

一、问题提出

1. 家校联动的现状

“现在家长太难缠了,自己孩子不管,还对老师要求挺高的”“明明孩子不懂礼,家长不教育孩子,还责怪老师没用心教”

“――老师说

“以前,班主任说什么,家长配合什么,可现在,家长推门进来,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比你还懂教育的样子”“或者有的家长就撒手说,孩子大了,我们也管不了”

――班主任说

“现在的老师真厉害,动不动就请家长。孩子犯错了,我们家长也跟着受罚被留下,或被训斥一番。无论多忙,都得立马赶到班主任面前。”“我们文化不高,也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我们都满足他”

――家长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师、班主任、家长各持己见,各自有理,三者之间缺少联系沟通,互不理解。这是源于我们传统亲师教育,家校联动的局限性:

(1)家校联动内容的片面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学习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心理健康及个性需求。

(2)家校联动单向化。家校联动过程主要由学校和教师单向通过短信或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情况,家长被动接受,极少数家长主动和教师讨论孩子情况。

(3)家校联动方式单一化。家校联动方式单一,主要是家长会形式,且任务型较多,缺乏计划性和课程化,随意性大。

(4)家校联动缺少一贯性。家校联动时间上随意,内容上缺少连续性、一贯性,虎头蛇尾,未能合理规划。

2. 家校联动的误区

不少家长认识不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往往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自己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就行。至于教育,那时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还有不少家长本身学历较低,家庭教育缺少计划性、目的性,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放任自流或简单粗暴的打骂。家庭教育又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相互补充的重要途径。无论哪一方薄弱,我们的教育效果都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在学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联动,开展亲师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补的优势,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学校沟通的渠道,寻找合作方法多元化,优化家校教育合力方面做了许多实践探究,形成切合班级实际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常态化有效策略。

二、家校联动常态化策略

1. 建立班级家校联系本,适时交流

“同学说――教师说――家长说”的“三说”联系本是亲师沟通的良好渠道。每周及时批阅,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时沟通解决。联系本除了学生记载作业或提醒事宜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把对学生的关心、期望、鼓励、评价写在联系本上,让家长、教师、学生三方互相了解,及时跟进引导改进。教师利用家长会指导家长写评价语,语气要诚恳,字迹工整,表达内容清楚、简洁,以赏识为主。教师反馈“多报喜,巧报忧”,尤其涉及到孩子隐私或自尊时更要讲究策略。

2. 电访、面访、书访等家访形式,多角度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多方位与家长沟通

电访,即教师通过电话向家长交流在校情况,交换教育意见。电访较之面访,更具有时效性、便捷性,更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真实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合理解决方案。电访还方便跟进学生改进情况,追踪面访效果,与面访互补。电访时应无法判断家长表情,所有感情来源于声音,无论家长声调语气如何,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讲究说话策略,讲究说话的语气、语调。

书访,即通过书面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学校情况或学生情况。主要是问卷调查(围绕班级近期问题,确定主题,制定问卷,了解家长看法,收集家长意见,进而改进问题);喜报、表扬信(及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各级各类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家长及r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告家长书(发现学生问题,防范与未然,及时告知家长,早发现,早配合,早解决,并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思考改进措施);联系便条、书信(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采用单个便条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形式多样,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定。

书访形式一:家长委员会建议及家长进课堂互动

书访形式二:告家长书、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面访,即教师和家长、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三方会谈”,可以是教师到学生家(家访),也可家长主动到学校(校访)。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谈,开诚布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能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家长坦诚表达自己的教育期望,让学生了解家长苦心和教育目标;教师和家长交流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途径。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努力,促学生改进自我,健康成长,也助家长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面访内容根据学生情况确定,可以是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长教育理念等的了解性面访,这个适用在新生入学前或入学后一两个月;也可以是对于班级学困生及行为偏差学生的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警醒的鼓励警示性面访;还可以是孩子生病或遭遇重大事件后安慰性面访,稳定学生情绪,鼓励其乐观面对,给予必要帮助,拉近学校和家长距离,取得家长信任;也可是孩子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与家长矛盾冲突时的协调性面访,开导学生,稳定情绪,劝导家长,增进了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了解性面访

学情观察:沈××,安静少言,面带忧郁,难得见到笑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离,各科作业丢三落四,不愿做作业。家校联系册交流中了解到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忙于生意,交流较少,妈妈脾气急躁,碰面交谈易产生冲突,周末常常一人在家看电视或在妈妈店里帮忙、做作业。入学调查表上只有母亲一栏填写,猜测单身家庭孩子。

家访实情:沈××小学三年级前父母在外地做生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脾气急,常和奶奶吵架,甚至有时还动粗;父亲好酒,闲时常和朋友喝酒打牌,酒醉时,母亲也遭受暴力。四年级时父母离异,妹妹随爸爸生活,她随母亲在镇上租房生活,学校也从老家小学转到镇上,母亲开始单独打拼。六年级时,母亲生意有起色,买了新房,生活相对稳定,但母亲也更忙,同时继父也进入她们的生活。孩子在情感上对继父有一定的依赖性,继父也是再婚,和母亲组合家庭后,因为性格爱好不同也时有冲突,孩子仍是缺乏安全感。

应对策略:孩子渴望父爱,且对继父有一定依赖性,平时交流较多,继父较喜欢看书,所以肯定继父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争取让继父能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生活管理方面多多关注,妈妈脾气较急躁,要尽量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保持电访,与母亲交流孩子学校和家里情况,适时和孩子交流,疏导孩子内心症结,并提醒孩子母亲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父母双方表示愿意配合,孩子第二天也留言给我:希望我能成为她的心理老师,不要放弃她,她会努力改进。我真诚回复孩子的请求,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也格外关注她,鼓励她,用真情渐渐解冻她尘封的内心。她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学习也渐有起色。

案例二:警示性面访

案情叙述:袁××,小学六年,转了三所学校,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专注度差,自我监管能力差,学习上丢三落四,教师询问一切问题均能以“我忘了”我不知道”避之。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关注内容单一,学习上考差了,轻则责骂,重则暴打,认为孩子学习差“丢面子”,不愿到校和教师交流。平日里父母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生活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非常宠溺。孩子脾气急躁,个性好动贪动,思想单纯。初入学时肯学向上,父母把其送入校外培训机构,结识了高年级后进生和校外青年后,喜欢闲逛不做事,甚至参被人利用“跑腿”,传递不良“信息”,学习兴趣急剧下降。早上过早到校,抄袭同学作业。

应对策略:提前约好家长,登门家访,强调“失控式”放B对孩子的危害,让家长明确,关注孩子思想变化胜过关注学习,强调初中同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希望家长能更加关注孩子交友情况和心理需求,能把自己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挑起,而不是简单把孩子推向校外教育机构,以求“眼不见,心不烦”。贴心的理解孩子目前处境,深入孩子内心,用娓娓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同班同学积极转变的实例引导孩子学会和家长相处,学会和家长合作,促进自己健康成长,让孩子体悟到教师和家长的用心良苦。激励孩子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再三强调教师们不愿放弃他,希望能帮他积极赶上大家,以此增强孩子自我改正的决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根据孩子爱运动的特点,任命其做“体育委员”,培养其责任意识,鼓励其发挥自己特长积极参加空模和海模训练,让其体验成就感,时刻关注课余生活交友结伴,适时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里。总而言之,批评和激励兼而有之,严厉和宽容相生相伴,“软硬兼施”,以柔情感化孩子内心,用规则引导孩子行为。

案例三:慰问性面访

案例叙述:唐××,积极向上,集体荣誉感强,踊跃参加校运动会。运动会跳高比赛时,决赛时身体不适,教师劝其弃权不参加了,可他仍坚持要争取夺冠,在越过竿时,重心不稳,人侧身摔倒,不慎肩胛骨骨折,急送医院,诊断后需休假一个月静养治疗,孩子和家长着急学习进度落下,跟不上。

应对策略:带着大家的签名祝福主动及时登门慰问孩子和家长,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抚慰家长的伤心,并带上班级同学,及时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他进行指导,并交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方法,定时给家长和孩子电话了解其所需,及时作出妥善安排。家长和孩子心中的顾虑在教师和同学们真诚相待中渐渐消除。返校后,针对其薄弱之处又加以巩固,孩子感受到教师、同学的热情和温暖,很快融入了班级生活。

学生成长过程变化万象,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动向,及时发现隐患,合理采用电访、书访、面访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

3. 校讯通、微信、qq等现代技术助力教育,增进家校联系

(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资讯、学生家庭实验交流、学生发表作品共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校讯通”的开通、微信群、qq群的设置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班级建立家长微信群,学生qq群,家长学生交流平台划分,可以避免敏感话题相互影响。它们实时反映学生动态,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创造了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最大限度、最优化地发挥了教育优势。通过这些现代通讯设备,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学生考勤;学生可以通过亲情电话及时和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将孩子在校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给家长温馨留言,上传科学合理的教育文章或教育心得、心灵疏导,也可给家长节日问候、气温天气变化及出行安全提醒,告知家长假期合理安排作息的方法,拉近家长和学校距离。班级要事,表扬公告,家校共知,在教师的带动下,家长们也开始关注教育,并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或阅读的教育书籍、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读”联动讨论。

4. 专题性教育沙龙,主题化家长会,共商学生阶段性问题,共解家校教育之困惑

家长会是邀请家长到学校,教师要根据近期班级通识问题进行梳理,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班级近阶段教育教学情况的一种集体工作方式,主要用于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对于部分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家长会会前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争取“开一会,解一问,长一技”,即解决班级一个共性问题,增长家长一种教育技能。家长会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式、交流式、展览式、表演式、会诊式等,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及教育任务而定。

(1)“亲子沟通”及家校急救知识学习主题式家长会

案例:

三、搭建家长教育平台常态化策略

1. 依托家长学校,宣传学校办学理念,了解教育资讯和动态,掌握先进教育方法。

定期开设家长学校课程,根据家庭、家长实际,确定交流话题,如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孩子变化特点及对策、如何营造良好家庭读书氛围、怎样和叛逆期孩子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成长与成绩的关系等。邀请社会家庭教育专家开设讲座,或有教育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鲜活的材料,使家长们掌握相应的教育家庭教育知识。

2. 印发或微信共享教育资讯和动态,了解当下教育教学趋势和先进教育理念

学校、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印发相关教育文章或教育资料,如安全自救措施、交通出行文明、学生家长沟通之艺术、优秀教育故事、先进教育思想等,印发班级各种条例制度。借助微信群发教育新闻或教育新鲜资讯,如中高考考试内容变化、八年级分水岭怎么度过、重视孩子能力还是重视孩子成绩、好学生成长经验是什么、中高考状元的成长经验……各路鲜活教育资讯早知道。

3. 利用学校家长开放日,开设亲子课程,增进家校联系了解

诚邀家长到班级体验学生“一日生活”,了解教师上课情况和孩子听课情况;了解班级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欣赏学生作品和学校近期教育教学成果;给予学校建设性意见等。

开设亲子课程,在和谐的亲子活动中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了解、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亲子交流氛围,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障碍和矛盾。

4. 班级家L委员会,协同合作,宣传、监督融为一体

家长委员会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对班级工作评价,定期与班主任反映,并协同班主任共同研究对策。宣传班级管理相关动态,监督班级管理、收费情况。

四、结语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家校合力,教育才能升华;只有家校常联系,教育才有一致性。总之,学校和家庭始终一条心,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凝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虽然实践研究过程受益不少,但关于亲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开发,亲师教育方式方法仍需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 ,王 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3] 丁 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2).

篇4

关键词:家校互动; 策略;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65-001

所谓“家校互动”,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单元――家庭和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以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这里讲的“互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使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上达到“无缝衔接”,并最终创造出使育人对象个性发展的学校与家庭和谐育人环境。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变“客体”为“主体”

1.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群众性组织。一般来说,学校设立两级家长委员会,按班级设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在“年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校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自愿申报,竞选产生。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之后,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校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过会议,一方面使家长委员全面了解学校或班级的办学情况、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共同探讨学校、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并请家委会的委员们为学校或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

2.建立家校互通的长效机制,解答家长的疑问,接受家长的监督

学校应通过设立意见箱、公开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联系电话、校长接待日、网上交流平台等方式方法,及时解答家长对学校或班级办学方面的疑惑;此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和家长评教活动。每学年,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任教情况、学校办学情况等向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咨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家校互联的合育方式,积极引领家长,结成家校同盟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共存者,其存在是显性的,其蕴涵教育力量是隐性的。如果能让家长参与到活动开展、学生管理中来,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寻找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家长聘为校外辅导老师,定期邀请家长来校授课,开辟各种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资源;招募一批热心教育、关心学生的家长为家长志愿者,开展“爱心家长护学岗”、“爱心家长环保岗”等活动,让更多的家长走进校园,全面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并以公益的形式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品行评价,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家长评”这一环节,让家长成为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这样一来,不仅使评价全面、客观,更主要的是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活化家校互动形式,变“单一”为“多元”

1.尝试多种沟通方式,加强信息互通

首先,用好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是最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电访、短信、邮件对传统家访是有利的补充,由于及时联系,使家校沟通更方便、更快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推广与应用,班级QQ群、微信群、朋友圈、班级博客等现代信息平台,进一步畅通了交流渠道,使家校互动性更强。如通过班级博客,教师可以将本班班级动态、学生表现情况、家教观点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及时传递给家长,还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心得、展现自我风采的空间,实现了家校“零距离”。

2.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促进家校共育

家长非常渴望了解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亲身体会孩子在校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亲身感受学校对孩子辛勤的培育,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是活动开放。尽可能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活动及重大庆典等,使家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利于及时沟通交流。二是课堂开放。学校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让家长了解学校素质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

三、加强引领和培训,变“要求”为“指导”

1.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教师,家长是否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对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家教水平,是家校互动共育质量的保障。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一是开办家长学校,聘请学校校长、优秀教师、心理咨询师、NLP导师,或者在育儿方面有心得的家长作为家长学校的指导教师,按年级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及年龄特征,为学生家长作专题讲座,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家长们从中受到启发,掌握一定的科学教养知识。二是编辑或查找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材料,供家长阅读参考。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家教园地”,家长可以将自己在家教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投放到网上,由学校家教指导小组成员及时地进行解答。

2.召开专题家长会,解决问题

篇5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96-02

后进生就是指那些没有生理和智力缺陷,但是学习成绩落后,纪律散漫,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甚至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后进生的形成有老师、环境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只有找到源头,对症下药,才可能药到病除。本文仅通过文献研究、访谈法和观察法,对现有后进生转化策略进行全面分析,针对现有后进生转化策略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一、现有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汇总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教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策略,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在此笔者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汇总,认为现有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1.全面了解学生,用爱心促进后进生转化

成功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后进生,了解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不愿意甘于落后。王韶荣认为,应该看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这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优势。以爱心转化后进生,在与后进生的交往中,必须怀着一颗充满爱的心,以诚相待,动之以情,只有真诚的付出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愉快、友好的和谐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帮助后进生恢复自信心,克服自卑,是成功转化后进生的重要环节。后进生总是遇到挫折,经受的打击太多,所以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觉得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会有起色,所以,自信心不足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转化后进生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正确的评价自己。当他们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对其大加表扬,尽量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的与他们谈话,帮助他们找到遇到困难的原因,迎头赶上,避免其再度产生自卑感。

3.改进教育方法,增加成功体验

改进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苏江华等人认为后进生的厌学情绪与教师方法欠佳有关。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比别的同学差,应当先掌握基本的东西,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学生设计适当的目标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其追求成功的愿望,同时要有意识地在班级给后进生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充分挖掘后进生的潜能。

4.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转化后进生要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比普通学生要多,他们缺乏自信心,整日处于压抑的状态,承受着老师、家长和同学的不满。针对这些情况,营造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为后进生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带动后进生的进步,潜移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的兴趣。

5.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形成合力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互相联系的,转化后进生,不能只重视学校,除了做好学生本身的工作,要利用社会中的有利因素,同时与学生家做好交流,形成合力,教师应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分析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指导学生战胜环境中消极因素,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二、现有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实效性不高之原因分析

现有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已经应用到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但是现实条件复杂多变,这些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难做到完美,针对这些策略,对其时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如下。

1.教师的观点和行为脱节

很多教师理论上知道全面了解后进生的重要性,也知道要用爱感化学生,可是没有应用到实际,理论知识停留在表层,他们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动却没有变化,尤其是教龄长的教师,长时间教学形成的固有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新的教育理念无法冲破固有观念的影响转化为指导教师教学的观念。

2.表扬和评价形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

合理利用评价和表扬是培养后进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多空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注重物质奖励,忽视精神表扬,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进步在哪,表扬达不到该有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访谈中,有个学生告诉我,他最喜欢上美术课,可是课上老师给他们所临摹的作品分数往往差不多,更没有多余的评价,他感到老师根本没有认真看他的作品,自信心受到打压,现在上美术课已经没有积极性了。

3.忽视了后进生的自我控制

改进教育方法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后进生的自我控制也不容忽视,很多教师认为后进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差,甚至有些后进生自己也这样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们只是缺乏一定的条件去实施。一旦教师创造了足够的外部条件,后进生就有机会充分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理智的分析,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价值,以免产生自卑和自控能力差的情况,影响自身的进步。

4.过度重视外部环境,忽视了学生和谐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学活动应当以人为本,创设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学习上进,现代后进生工作的转化也提倡创造和谐的环境,但是现代和谐环境的创造大多重视对外部和谐环境的创造,忽视了对学生和谐心理环境的创造,而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否积极乐观,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不容忽视。

5.家校沟通流于形式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重视家校合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或者在行动上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不知道如何利用家庭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好的建议供家长参考,导致家校沟通成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报告,家长也常常把教育划归为教师的责任,不知道该如何配合教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家校合作流于形式。

三、现有后进生转化策略实效性不高的解决办法

现有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固然有其有效性,但是其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通过对现有策略时效性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1.加强师资培训,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师资培训中单向传授较多,实际操作却比较少,造成新理念与固有观念无法融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师资培训可以采用现场观摩,观看分析录像等方法。当然也不能完全离开理论知识的传授,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引导教师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的同时引导他们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才能实现新旧理念的融合,改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

2.利用教师期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抱有乐观的态度,在教学中就会传达出支持性的信息,在无形中给学生鼓励,合理的教师期望能使学生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表扬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后进生,每获得一次进步,就及时进行表扬强化,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出表扬,使后进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肯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恢复自信心。

3.培养后进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学生掌握自,才能更好的配合教师地工作,后进生的自控能力往往差一些,需要教师创设足够的外部条件并给予积极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帮助后进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符合自己水平的目标。再次,要合理的安排用脑时间,注意用脑卫生,防止疲劳或者用脑不足的现象出现。最后,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设立心理咨询站,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防御机制。

4.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但是和谐心理环境的创设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多调查,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觉察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引导纠正。只有学校单方面的为学生创设和谐心理环境是不够的,家庭也是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家长应当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切勿在还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就一棒子打死,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

5.正确与家长沟通,引导家庭协同配合

家校合作是后进生转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因为沟通不良导致家校合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主动和家长商讨教育方法,尽量做到步调一致,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与家长共同商量,得出恰当的教育方法。学校方面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家长会或座谈会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交换教育经验,或者请家长到学校一起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促进家校交流。

后进生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掌握后进生的个性,寻找后进生转化的切入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一定会很好地完成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韶荣.后进生转化的优势导向[J].江西教育,1992,(10).

[2]苏江华,蔡德军.也谈后进生转化的四点体会[J].湖南教育(上),2002,(16).

[3]李洪元,陆士杰.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杨廷英.浅谈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4).

[5]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31―01

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家校共育意味着家校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家庭和学校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为此,作为校长,我们要切实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校在家校共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基础,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沟通,育的方向、目标、方法等。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学校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又要请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在家校互动中,密切与家长的关系,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更好地发挥家庭蕴藏的教育资源,使家长的参与意识、角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都更进一步,真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校互动,提高家校同步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将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

二、全力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获得双赢

1. 开展家长问卷调查,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工作和更好地教育学生提供宝贵的依据。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调查,能进一步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还可以定期发放家长问卷,对学校管理、教学、伙食、班级服务质量及孩子最喜欢的教师等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了解家长对班级及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计划,改进工作。在拟家长调查问卷时,首先要做到问卷语言有亲和力,让家长很容易接受。其次要做到卷面内容有针对性,能够集中反映问题。第三问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便于家长填写。第四问卷必须真实、可靠。

2.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拓宽家校沟通渠道,营造良好家校共育氛围。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形成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育工作格局,学校必须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拓宽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形成以学校党支部书记、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老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在学校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信函沟通、电话访谈,班级QQ群、微信、留言版、校长邮箱、班主任邮箱等家校网络平台交流,现身说法,案例教学等,充分发挥优秀家庭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全力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获得双赢。

三、不断提高家校共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7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概念的界定。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的群体,其成因主要是出于对认同感的追求,也就是说,非正式群体是人们从中获得认同感的一个载体。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学校、班集体中除了小组、班委会、团支部等各类正式群体之外,由一部分具有相似爱好、兴趣、利益的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间形影不离,行动一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带有浓厚的感彩。各群体间则相对独立、松散。

2.研究的背景。

天津市第七十七中学作为一所国办普通初中校,地处市郊接合部,外地学生比例将近50%,种种现象导致我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已悄然形成。

经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存在很多形式,但以消极型为主,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上、活动中缺乏纪律观念,自我约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学之间只是靠“哥们儿义气”维系所谓的朋友关系,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矛盾尖锐,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

3.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由于教师们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缺少方式方法,甚至会一味地遏制其发展,教师为此付出很多,但经常没有任何回报,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师教学热情及职业幸福感也在逐步减退。为此,我校课题组想通过探索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正确引导的管理策略,为学校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和辐射作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采取各种积极的管理策略,在研究过程中,把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当中。

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都是基于群体成员的个体需要和客观条件的促成,其存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回避,必须正确面对。因此,我们要采取什么管理策略才能发挥出非正式群体的优势,让其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普通初中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现状、特点和需求。

(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组合是按学生主观意识形成的,随意性、自由度强,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没有成绩优劣之分,完全是学生之间以情感为基础、以相近或相同的需求为引力、以相互交往为媒介、以满足一定的要求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结合体,是以个人情感、友谊、爱好或共同利害关系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但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它是由日常交往频繁、密切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的,成员心理模式的相似性是它产生的基础。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些不成文的规范约束着群体成员,这种规范是默契形成的,对每个成员有很大的约束力。如果哪个成员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或被群体所抛弃。所以,每个成员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团体内部一般较为团结和互助,有时关心自己的“小集团”更胜于关心班集体。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非正式群体中的许多学生,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包括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他们或许是未露峥嵘的璞玉,或许是有希望有前途的未来的歌手、诗人、画家……引导得好,这些学生就有望成为某方面的积极分子、骨干力量。

结合多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之所以会有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缺少关爱,除了自己的父母外几乎很少受到重视。这就需要教育者以一双慧眼去发现、做伯乐去扶植,而不能视其为非正式群体成员而另眼相看。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多少、大小,一般说是无法界定的,而教师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则却只有一个,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书信、QQ等不同方式深入了解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思想状况。最终,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一定要落在“如何疏导、如何引导、如何维护”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即:“知—疏—导—护”四步管理法。

(1)知。知即知道,知道并了解所研究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中的核心人物。每年秋季,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学校都统一组织一次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此问卷和日常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和他们的核心人物。

在教师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能够自然地接近并了解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基础上,与消极型学生非正式群体建立起以下三种沟通策略。

轮式沟通策略:教师与每个成员进行双向沟通,通过组织内的核心人物分别与各个方面的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此种沟通策略主要适用于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其他可以掌握其核心人物、成员数量较少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环型沟通策略:教师与两个成员进行双向沟通,这两个学生同时分别与另外一个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以此类推形成环状。适合此种沟通策略的是临近成员之间依次相互联系、核心人物不突出的非正式群体。

网状沟通策略:没有固定通道的约束,大家可同时与任何人进行沟通。网状沟通是群体组织中各成员相互间自由地沟通,那些成员之间地位平等、还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非正式群体更适用于这种沟通策略。

(2)疏。疏即疏通,疏通非正式群体之间以及他们与各正式群体间微妙的关系。为了疏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行为干预策略:通过调查分析,对班集体内部那些无组织无纪律、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在学习、活动等行为上加以干预,保持他们独特的个性,使其保持创新精神,形成团队的凝聚力,控制他们反班集体、消极的情绪,使他们融入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团队意识,促进班集体建设。比如:我们可以根据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业余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举行比赛,学校投入部分资金为比赛优胜者颁发奖品,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激发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多元化评价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评价也由单纯的学习成绩评价改为综合素质评价,而对于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评价则更需要多元化、多角度地去观察。特别是其中的“学困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家长及教师们的认可;如果单纯从学习成绩的角度着眼,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受到关注,但他们在劳动、体育、助人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一旦获得认可就会促进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功。因此,多元化评价策略对于这些学生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导。导即引导,引导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发挥各种优势,促进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利用其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去影响群体成员,这样大可趋利避害,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效应,以保证班集体、学校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赏识策略: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协商策略:先让学生们意识到教师是愿意成为他们朋友的人,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敌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处处体现出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但不强求他们作出明确回应。

开锁策略:针对学生在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的状况,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应尊重这些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4)护。护即维护,尽力维护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让其成员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爱。尤其是面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时,为了让这些群体中的学生们时时刻刻体会到教师、同学对他们的关爱,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

聆听策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总以师者自居,尽量避免以训人的口气说:“你给我听着……”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换一种思路或者换一种口气对学生说:“我正在听,你慢慢说。”积极的聆听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而理解、宽容、接纳又能够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的教诲也就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底,使其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优点轰炸策略:抓住学生的优点不放,把目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引导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篇8

特殊教育 解释引导 家校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5-02

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及措施对那些特殊的对象进行的一种教育。所谓特殊的对象,狭义的是指那些身心有缺陷的人,比如说盲、聋、哑、智力落后或肢残、疾弱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广义的则还包括那些超常儿童、有品德缺陷的问题儿童和精神病的儿童等。特殊教育可以给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顺利地融入主流社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特殊教育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寄宿式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与学校教师接触时间长,与家长接触时间短。本文从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意义入手,尝试提出适用于寄宿式特殊教育学生的家校互动的策略,达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目的。

1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作用

1.1家校互动有利于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特殊儿童是学校和家长链接的桥梁,家庭是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校互动对广大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最爱,特殊儿童家庭也是如此。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让孩子们健康顺利地成长。但是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把自己身心发展有残疾或障碍的孩子交给特殊教育学校,就绝对地放心,其实这些家长忽略了特殊儿童的内心比普通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对特殊孩童进行教育时采取家校互动这一策略是十分重要的。特殊孩子在身体上或者是精神状态上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总是有些缺陷的,这些孩子的内心需要更多的则是学校和家长为其制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时刻关注其内心的感受,孩子才可以在失去健康的情况下,能在精神上感到快乐和幸福,其内心的伤痛才能治好,学校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2家校互动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的效率

家校互动合作是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合作方式,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家校互动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两者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互动的成效。家庭教育参与到特殊学校的教育中来可以及时地、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帮助特殊家庭解决教育子女的问题,从而拓宽学校的德育渠道。家校两者合作使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互通情况,互相配合,了解特殊孩子的具体成长过程,提高教育的成效。

2特殊教育中家校互动的策略

2.1注重个性化教学,实施全方位互动

特殊教育学生和正常学生相比较,有更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仅靠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分别设置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特殊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是适应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核心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当然,个性化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学校这方面的努力,而且需要家长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家校互动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互动。第一,家庭学校的互动应该围绕着如何做才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家校之间应该基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兴趣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进行特定的教育。第二,要努力构建探索性合作关系。家校互动不仅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也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合作形式。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方式来为这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作为互动的主体,家长与教师应该彼此尊重,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对话。经常性的交流可以促进互动双方对特殊孩子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促进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

2.2理解障碍学生的家长,积极进行解释引导

当家长和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一起工作时,他们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一起工作,就必须相互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有赖于合作双方对对方负责、对对方困难的理解与尊重。对于教师来说,与家庭合作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理解障碍儿童对整个家庭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对家庭来说,有障碍孩子就意味着家庭要面临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甚至是家庭关系调整的巨大挑战。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很多有障碍儿童的家长在刚刚得知自己的孩子不是正常孩子时,他们的情绪都比较异常,比如说非常震惊,怀疑是不是诊断错了,等等。他们很难冷静地面对自己孩子是残疾或者不正常的事实,总是想方设法到处求医,希望能够拯救自己的孩子。当他们终于接受事实时往往又开始内疚、压抑和失望。常常不能理性地对待孩子,往往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对孩子过于保护,导致溺爱;另一种是不愿养育孩子,甚至遗弃孩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