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53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1

学校诞生后,学校和家庭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教育关系问题,也备受世人关注。可是几千年过去了,世人每每论及教育中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笼统,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分析。实际上,学校与家庭都随着时代而变迁,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地位、影响也都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那么,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就教育问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家校合作”,即家庭、学校在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使学生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系统一致、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这种观念,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到稳定发展。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才致使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发展时期,不同的教育学者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的问题做思考如下:

一、理论思考

(一)学校公共关系理论

学校公共关系,即学校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与公众发生的关系。其中学校是主体,教职工和学生是相关公众,教育主体——学校及家庭、社区的相关组织等。学校公共关系工作就是学校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提升学校形象,使之得到公众理解、信任继而合作所进行的学校管理职能活动。在学校公共关系中家长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学校更是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是作为学校管理急需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公共宣传,争取大众尤其是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样才能为学校赢得好的口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与学校同步做好公共宣传。

(二)动机期望理论

家校合作中又一理论基础——“动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引发自我价值感增强。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中,是否能增强家长自我价值感,跟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动机是期望、手段和期望、回报的必然产物。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指人自身具有的技能、文化素养等;外因是指机会、外界环境的信赖,外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外因就是环境、教师的期望。其中环境期望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期望,期望是否能够实现,关键要看家长与教师、学校合作和交流情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

(三)责任分散理论

责任分散理论指出,孩子的母亲和教师给予孩子的教育最多,所以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最大。母亲教养的责任是全面的,也是在—个私人空间中进行的。教师责任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把儿童带进更广阔的世界。虽然,母亲和老师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但是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者。学校通常觉得,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干涉学校的正常秩序。正因为这样,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和交流没有真正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非常重要。

以上三方面理论思考告诉我们,家校合作尤为重要。为了使校合作具有实效,笔者结合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策略。

二、实践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校合作实践中,家长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教育地位,教师是合作教育中的组织者、管理者,家长仅仅是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没有机会发挥其主动性。

21世纪的家校合作是为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服务的,遵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并确切贯彻执行的思想。新型的家校合作是双向的和伙伴形式的。因为家庭、学校之间是伙伴关系,校方就应该尊重家长,营造平等的合作氛围。教职工要有家校合作中的平等意识,把这种认识在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真正实现,以积极主动地接纳合作伙伴——家长,真诚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二)家长转变观念

现在的家校合作现状告诉我们,家校合作的观念陈旧落后。尤其是家长,绝大多数家长缺乏或者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认为参与学校教育自己既有权利,又有义务。通常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思想也都是老师的事情,他们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也有的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管,是自己管不了,干脆不管。具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庭不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他们把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理解为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有的家长只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方面能配合学校,也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德育方面则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家长应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应参与家校合作,和学校同学校共同担负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积极与学校配合,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家教能力。在家校合作中应尊师重教,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给学校最大限度的支持,为学生的成长献计献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校一体。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育人;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言人;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08-2

0 引言

所谓现代职教,是指适应当下时代需要,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形成由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包括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计划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法国孟德斯鸡曾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校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1 增强家长委员会的功能

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已经开始具备家校合作育人理念,但实际操作中并不理想。家长委员会覆盖的家长群体不全面,有的家委会成员甚至是由学校或班主任老师直接指定的,而且很多家长对家委会并不熟悉,工作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更有甚者,有些家委会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离家校合作的理想效果相差甚远。

1.1 民主选举产生家长代言人

首先,家长代言人的产生从两方面出发,第一是家长自荐,其次,学校可组织民主选举,选出真正代表家长意见的家长代言人。从而避免工作流于形式。通过家长代言人工作,逐渐把低层次的合作演变为高层次的合作形式。家长有意见或建议时不便直接与学校对话时,家长和学生可向“家长代言人①”反映,由代言人直接与学校对话,代表广大家长发声。家长代言人负责收集家长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提供给学校,从而优化教育资源。家长代言人还可以组织广大家长,自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教师一起,把家校合作育人真正落到实处,通力合作完成教育过程。

1.2 建立家长资源中心

根据实际工作建立学校家长资源中心,系部建立系部的家长资源中心,甚至各班级建立自己班级的家长资源中心。家长可以参与教师教学过程,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甚至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查、反馈和制订,使学校教育资源最大化。在协助学校活动时,与班主任紧密合作,组织和发动其他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家长配合学校、系部、班级,做好学生教育工作。针对学校、系部、班级教育出现的热点、重点问题,组织相应专业、行业的家长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在学校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有的放矢地对课外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家长资源中心最大限度的重新配置家庭和学校资源,从而优化教育资源。

2 注重家长课程资源开发

根据教育学客串理论,张诗亚教授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这就决定了客串的可能性。②”“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教育的内在规律,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客串带来的新视角、新方法,提供了多种途径,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对于指导教育实践是及其有益的。③

教师阅读课、探究课等课堂活动中,可适当邀请家长参与,为学生读书、演讲,谈谈工作、职业、兴趣、业余爱好、技能、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教育合力。当然,我国的教育现状各科课堂内容设计都吸纳家长参与是不太现实的,会先在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主题班会课程中进行,再考虑辐射扩散到其他可能的课程中。家长施教时情感的感染性,鲜明的针对性具有独特良好的教育效果。

3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评课制度

由于家长是教育投入者,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享有“知情权④”。家长可以在不影响教师教学、学生听课的情况下和学生一起听课,对教学进行评价。一方面对教师教学是一种促进和挑战,能更高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课,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味给学生灌输式的教与学,而是让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各抒已见地互动式教学,家长的参与正是对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促进。家长通过听课,对学校教学有一定了解,拉近了与学校、教师的距离,家校配合会更默契。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太理解的家长,在听课后也可以思考,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共同参与教育过程。

4 开展双向交流的家长会

首先,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要改变传统的家长会交流方式,本着积极主动的方式开展家长会。笔者建议:①教师在家长会前应通过短信、电话或家校路路通方式告知家长,家长会的时间和会议主题,通知家长提前知晓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②提前安排班级家长代言人就家长会相关内容做发言准备,从而避免家长会仅仅是教师讲家长听,形成家长会上双方互动交流的新局面。③通过家长代言人的启发,引导其他家长在家长会上就普遍问题踊跃发言,集思广益,深度讨论。④做好会后反馈工作。及时收取家长对家长会的反馈意见,并带入下一次家长会。同时,家长会的形式也可以更加活泼多样,让学生主持、圆桌会议,或有家长、教师、学生一起参加的联欢会等。

5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设备

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与教师沟通。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合作的效果会非常显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们也大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处理,对孩子学习状况的了解有时也许不是很及时,这时若能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家校合作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团委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家长通报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还可以通过双向交流平台进行沟通。学校论坛、家校路路通、以班级为单位建立 QQ 群和班级博客、微信群等,全方面的覆盖,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形成三方沟通的良好局面。双向交流既克服了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必将受到家长的欢迎。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迫切希望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学习教育方法,以期更好的培育孩子。学校和教师应不遗余力的整合家庭资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丰富学校资源,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新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家校合作育人迈向新台阶。

注 释

①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3月。

②张诗亚著:《惑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页。

③张诗亚著:《惑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页。

④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载《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6月。

参 考 文 献

[1] 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重涵.家校合作 理论 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4] 许正中.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3

长三角家庭教育的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面临转型和《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刚刚后举行的,论坛始终围绕着“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的主题进行。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出席了论坛活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振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上海市和宝山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的情况。

论坛听取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谭虎教授有关“家长委员会”的专题报告。由于谭教授主持过“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并参与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起草,他对文件制订过程的介绍和内容的解读,对与会代表准确地理解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提供了可靠的、有力的依据。

论坛听取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郁琴芳、杭州市富阳市富春二小胡群亚和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章佳三项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介绍。特殊人群家庭教育特点与指导对策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感性发言和学校与家庭互动方式的理性提炼,她们为大家展示了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风格。

宝山区中小学向论坛代表展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宝林三小、泗东小学和泗塘中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围绕“让我把幸福告诉你”、“合理团队共同成长”和“家校携手凝聚育人合力”等主题,采用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小品表演、童话人物穿插和家长现场谈体会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为代表们展示了宝山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一幅生动画面。活动还引导论坛代表自然地介入到指导活动之中,将指导活动的互动状态从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亲师互动,进一步提升到展示单位与与会代表间互动的高度。

论坛分“家校合作中的组织管理”、“家校合作中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三个分论坛进行了成果交流和研讨,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和应对策略。

论坛颁布了本届论坛获奖研究成果100项的名单,表彰了长三角地区学校系统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长三角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研究将发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论坛认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1)优化资源配置、硬件设施建设和保障经费投入力度,不再是突出矛盾;(2)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3)教育资源均等配置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

论坛认为,我们面临的新的形势是:(1)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公众直接参与的意识和可能明显增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信息平台增多。(2)家长与学校互动的参与意识、互动渠道、互动手段和互动内容发生明显变化;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开始出现,互动的主动性、渠道、手段、内容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3)自然形成的家长沙龙、家庭互助小组、家长博客群、家长QQ群等成为家长互动的新形式。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4

“路径依赖”理论由制度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第一个提出。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在诺思看来,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最终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由此可以认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好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这一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继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性发展,必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为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着导向和规约作用。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着手,必然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而从政策人手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二、从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概览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未变,即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学生“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如198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规定来看,始终绕着“革命、阶级斗争、建设”,围绕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路展开,个体价值目标尚未受到重视,呈现“路径依赖”现象。

(二)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这其中,政治理论教育是主要内容,其他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一内容发,并以这一内容为基础衍生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1作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政治教育,如1961年《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大量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促进其思想的革命化。这种极其单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逐渐规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从其地位来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基础,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_丰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T作首位”。这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符合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规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1955年《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形式”。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指出,“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T作的若干意见》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以校级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设立了高等学校政治丁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销政治辅导处,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人事、保•140•卫等各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互相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党政部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突显。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持续到“”结束,之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见》确立了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丁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政、T、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m,“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T人员、‘两课’教师和众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和‘两课’教师是德育专职教师”。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政策来看,始终强调校级党、政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即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

三、正确处理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一”与“多”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关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于强调“一”,而忽视了对“多”的认识和分析。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目标的“一”与“多”

“目标指导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避免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机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它有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但是,“人双重地存在着”,首先是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社会目标的基础E还应考虑个体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作为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和实现基础,社会目标影响并引导着个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强调社会目标,忽视对个体目标的定位,这易于使“教育沦为政治的T具与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个体日标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而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建立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主要是强调个体日标,通过个体目标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两个向度上形成合理张力,才能产生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标上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一方面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美德、独立人格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的逻辑之外,面临着把大学生推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发展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一”与“多”

教育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证。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应在内容上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还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态度与程度,直接决定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方向,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大学生作为“接班人”必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在认知上,能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对所属国家或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与“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能够多次见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作用和教材体系等方面的认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位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一”与“多”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授成为单一的教育方式,其他方式被忽视。二是课程体系单一,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的辅助运作。面对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甚至使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5

家校合作创业能力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直接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多。但是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成果。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毕业后都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孩子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创造能力难道不能说明是家校合作的成果吗?

为了研究更具体的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研读了几本外国人的著作。比如:江本胜著作、猿渡静子翻译的《水知道答案》(日)、坂元良江著作、曹艺翻译的《飞吧,孩子》(日)、A.S.尼尔著作,王克难翻译《夏山学校》(英)、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卞娜娜翻译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和秘籍华人黄全愈著作的《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等。这些著作都反应了作者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善于赏识教育孩子积极展示自身的优点,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积极地大胆实践,平时要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内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可查阅的相关的研究信息散见于各种理论性论文。其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描述较多,但对于影响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几乎没有发现有专著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家校合作的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文章有《浅谈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浅淡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强调:“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研究家校合作,本人开始关注研究更多的家校结合的文献,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策略,以期望从中找到能够提供给我们中专生家长借鉴的家庭教育的“法宝”。确定研究方向后,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献资料。其中引发本人深刻思考的国内文献有:《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顾晓鸣主编)、《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第二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宿春礼主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著名父教专家东子的家教新概念》(东子著)、《忠告天下父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孙云晓教授谈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孙云晓,张纯颖著)、《忠告天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授谈现代教育理念)》(孙云晓,王珑玲著)、《忠告天下父母: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孙云晓教授谈良好的生活方式)》(孙云晓,孙宏艳著)等。

上述文献强化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别让笔者感到很欣慰的是,这些专著中提供了很多针对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很多策略对培养中专生的创业能力很有意义:比如要指导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的策略;鼓励孩子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等。

通过中外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本人对以家校合作培养中专生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有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案例。这些都坚定了本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二、具体的研究策略

1.组建家校合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调查我校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家校合作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制定家校合作的条约、活动安排和计划等。

2.组建家长委员会

探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家长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3.开展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

探讨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方面和家长方面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

4.邀请家校合作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讲座

坚定教师参与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5.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家长的讲座

鼓励家长进一步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坚定家长对家校合作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6.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促进中专生和家长的感情沟通,对孩子强化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教育,增强将来以创业来回报社会,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7.开展针对中专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邀请专家或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做讲座,介绍经验教训,鼓励中专生大胆创业,回报父母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 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 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 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 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 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 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 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 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 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 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 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 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 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 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 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 障碍分析

4.4.1 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 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 改进策略

5.1 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 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 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家校合作;现状:对策分析

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家校双方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也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现状

1.1家长及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

首先,家长对家校合作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我国大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家长基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意识,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家长并不关注除孩子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再者就是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没有主动或引导孩子的能力。其次,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为一部分家长因自身素质问题不仅不会配合教学活动,反而会给教学活动制造麻烦;二是觉得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并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这样的认识是完成错误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除老师和同学之外就是家长,而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是其它任何方面都无法取代的。最后,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了几年时间,但大多数中学还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收效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家校合作也仅仅局限于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学生进行提高分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

1.2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展开,且学校往往并不将此纳入教学工作安排,其偶发性较强,如大部分家长会之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想到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讨论,而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提前预见,更谈不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缺乏计划性,且目的性不强的家长会很难会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久而久之,家校合作教学只能沦为“面子工程”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1.3家校合作缺乏互动性

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教学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情况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则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也无法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实现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无帮助。

1.4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往往只从学校单方面的便利出发考虑,而很少顾忌到家长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无论是在时间、地点的选定上还是在活动进行时,家长往往只有听教师讲的机会,而显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因此,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问题,因缺乏对等的交流机会,使得这样的家校合作教学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2家校合作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2.1正确认识家校合作教学

家校合作教学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而是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就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提供一个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从中发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配合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2.2学校要定期组织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心活动较为活跃,面对社会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诱惑,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相关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事后补救。

2.3家长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将家校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家长会,而家长会在学生及家长的印象里似乎只是一个教师对学生家长传达学生情况并表达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通报批评会,学生家长与老师并没有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如错误的将此认为是家校合作教学的话就很难保证家校合作的深入性以及互动性,也难以实现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2.4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目前,绝大部分都来自三口之家,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将对社会体育主体,家庭成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忠实、最可信赖的群体之一。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遵循着一种群体规范,已达到维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实现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2.5家庭体育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延伸

学生在学校内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延伸,特别是我国在实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薄、联系卡,学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结报告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3总结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正向苏霍姆琳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老师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在研究中应加强调查问卷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加强家校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顾美芹.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介入[J].科学文汇,2008

[2]学校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石伟铮,章连娣.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浙江体育科学,2004.2,26(1):75-77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

该文为河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3-MYB-085)的阶段性成果。

1.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及其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 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同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次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纲要》还首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文件的指引和肯定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

1.2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校企结合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必将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学生从以校园活动为主转向与特定职业活动的联系加强,从单纯的“学校人”过渡为“职业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转向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上来;第二,校企合作把高职教育从封闭的校园环境置于开放的工厂车间、实践基地、社区街道、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必须随之向校外延伸并与企业、社区、家庭等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第三,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实训实习等活动,必然要求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方式创新,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时间增加,也对学生思想政治自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社区的加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形式变得多元、丰富,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如何变“危”为“机”、扬长避短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2.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学校和企业结合成为一个高职教育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校企共同体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了全新的课题。研究并解决这些课题,对于建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1关于动力的引入问题

动力包含两种含义,本义是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如水力、电力、风力等。引申义用来比喻推动工作、事业等发展的力量。本文的“动力”是指作用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发和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教育效果的各种力量。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不仅与学校、家庭相联系,而且与企业、社区、实践基地等社会组织有了更多的联系,这些动力都应该发挥其作用,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以为“高职学生教育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与社会和家庭关系不大”。这导致了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长期缺位,从而使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的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效果不佳。其实,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社会各种成员的接触和交流,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工作环境中的合作与竞争,社区服务教会学生的是爱心与奉献,而家庭能够给予学生情感的支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必须充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动力源,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企业、社区和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教育动力紧密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才能真正实现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重保障。

引入新动力,一要解决激励问题。以往,企业、家庭和社区不能充分认识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愿甚至抵制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政府要建立企业、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安排大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强化校、企、社区和家庭等多方的利益契合点,并通过政策的引导、制度的保障等激励他们主动、全力地参与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二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各力量合力教育的结果。因此,要树立“大思政”观,建立集各方动力在内的联动体制机制,统一部署、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链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

2.2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都知道的教育规律。但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时下,许多高职院校出于专业课任务重、经费不到位等方面的考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校内理论课时多、校外实践课时少的状况。高职学生虽然学到了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但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不到知与行的统一。为此,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教学力度。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大全、理论性强、生活化不足。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律高标准的社会“精英”或称“圣贤”,培养无产阶级先锋队或者说是革命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的人才往往是高标准、全方面、完美型的要求。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圣贤、先锋。我们只要能培养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即可。“可靠接班人”实际上是对大学生政治上的要求,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合格建设者”则暗含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合格公民”的意思。因此,应降低标准,以公民教育为主导,因为合格公民是“合格建设者”、“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同时,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需大胆改革,精炼理论内容、减少理论课时,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中去。同时,要加强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合理性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并指导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使这一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发展和改进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关于校企文化的融合问题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校园文化是相对较“雅”的一种文化,以育人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企业文化偏向于“俗”文化的范畴,更加注重绩效、更多地是追求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直接导致两种文化的冲撞,必须进行融合,把两种不同文化要素、现象根据现实的需要,建构成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使两种文化及其内部保持协调。

第一,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必须高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企业文化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精神内核难免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如果我们一味迷信“企业文化”,全盘照搬的话,就可能掉进“全球化陷阱”。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服从国家意志的本性,在引导学生认识、吸纳一切先进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思潮的辨别力和对腐朽思想的抵御能力,从而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必须开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校企文化的融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要择取企业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校训、精神相一致的文化,并根据工学结合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拓展诸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服从意识、职业素质等教育内容;二要大胆舍去与高职教育文化相冲突的企业唯利是图文化,坚决抵制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低级庸俗文化;三要努力汲取有着共同文化基调与地方区域特色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通过选择性的文化融合,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活化,更具有实用性。

2.4关于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协调问题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与技术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会让学生更加关注技术-经济-利益之间的关联,注意到与经济收益有直接关系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更容易忽略人文性的教育。其实,技术与人文是相互促进的。社会越向前发展,获得物质利益和科技成果就越需要人具有强大的动力和顽强的意志。也就是说,技术的高度发达,越来越离不开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技术性必须以人文性为导航和助推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黄炎培先生也说过:“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的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

因此,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在校企合作环境下导致学生往“机器人”、“经济人”片面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训练应坚持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协调统一。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增开人文素质课程、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成立学生文艺社团,努力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人文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将技能发展与做人相结合。

2.5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陷入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一般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到企业集中实习或校外分散实习,这就更多时间地脱离了学校教育管理,但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应该:

第一,正确把握学校教育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并不是完全放弃学校的教育管理,自我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管理主导下的自我教育。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计划安排和行为监督,同时,也要大胆放手,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推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第二,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搭建平台。除了顶岗实习、基地实训外,还可以开拓专业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愿者服务、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科学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给学生广阔的自我教育空间。

第三,发挥党团、社团、实习小组等组织力量。要加强党团、社团和实习小组的建设,争取做到全覆盖,把每个学生都吸纳进来,并通过各个组织的学生领导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点面结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放下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又能拢上来,使学生自我教育不至于疏于管理或偏离方向。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