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竞技体育分析8篇

时间:2023-11-22 11:02:01

竞技体育分析

竞技体育分析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竞技体育分析篇2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四大方面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竞技体育管理 体制 改革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高校竞技体育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有效策略之一。完善、健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对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践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竞技体育性质定位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不甚健全,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协助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这种状态与1998年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完全包办相比,是一种进步,而且是前进了一大步。终归教育部是把大学生单项运动竞赛的管理职能“让渡”出来了。高校竞技体育中终于有一块由社团性质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独立组织管理的“天地”。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处依然还是教育部具有正司级规格的直属机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仍然深深地打着政府的烙印和行政管理方式的痕迹。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对高校竞技体育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理解、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这对于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又符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研究、把握高校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深刻内涵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当前,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培养能够“为校争光”的竞技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要进行培养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顶尖运动员。

(二)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行业管理规范,包括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制定、颁布的组织内部、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健全,指我们的管理法规还有许多不严密、有疏漏的地方,比如学习与学籍管理标准不统一、不严密,缺少有关监事会制度的问题等。应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性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做法,予以弥补与完善。

所谓统一,指高校竞技体育的业务管理,涉及到政府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三个方面。比如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问题,单靠任何一、两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严格、统一,只有三方联手、协调、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统一、严格的追踪登记、注册管理,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三)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开展经营性活动,是当今国际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的趋势之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大力发展实体机构,包括事业性实体和经济性实体。积极建立服务类、咨询类、培训类的事业性实体机构;创造条件举办经济性实体,开发、生产具有大学生竞技体育特色的服装、标志物等产品。

(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竞赛水平,提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力,克服以往短视的做法,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积极与个人、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长期资助、冠名赞助、聘请企业联合推广运作等方式,形成稳定、长期的经济支持,解决大学生竞赛与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爽.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4(14):133.

竞技体育分析篇3

关键词 举国体制 竞技体育 优劣势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优劣势分析

1.1 优势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的形成优势,攻击尖端,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使得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上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使得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十几年时间里不但在亚洲称雄,更是奥运会的佼佼者,充分显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发展的高速度,证明了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1.2 劣势

(1)由于政府包办一切,统得过死,严重地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下级的智慧和进取心,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抹杀了体育的竞技功能,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2)“举国体制”严重挤压了群众体育生存空间。举国体制下,将重点过分投入到竞技体育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建设。

(3)“举国体制”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国家对于体育经费的投入更多的是倾向于竞技运动,没有落实到全部青少年学生上。使得学校体育的资源配置方面处于劣势状态,从而导致了青少年体质的下滑,如肥胖率增加、近视率增加等。

(4)运动员的早期培养,成才年轻化,重心投入专业训练,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较低,退役后就业困难。

1.3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还能走多远

1.3.1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基础日益弱化

(1)国际大环境的变迁动摇了“举国体制”的存在根基。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特定的政治背景已经消失。

(2)物质条件的丰富弱化了“举国体制”存在的前提。“举国体制”的产生与当时经济实力薄弱有着直接因果关系。如今,我过国经济实力在快速崛起,当然“举国体制”存在的物质前提就不复存在了。①

(3)竞技体育价值回归的需要改变了“举国体制”存在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价值追求逐渐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当李娜在澳网半决赛胜出后颇具个性的发言与一味强调国家荣誉的部分奥运选手呈现鲜明对比时,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回归,人文价值的回归消解了“举国体制”以金牌为追求目的的合理性。

1.3.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

(1)“举国体制”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的转移。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一些促进全民健身的条例,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体育体制逐渐实现着由“竞技先行”到“群众为重”的转移。

(2)市场经济下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是“举国体制”解体的社会原因。职业化、产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于“举国体制”所追求的金牌效应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将为“举国体制”画上句号。

(3)多元化价值追求,必然消解“举国体制”存在的精神文化理论依据。追求金牌是“举国体制”最直接的目的所在,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对成绩的追求,更偏重于对健康、自身感受以及内在价值的实现等。这种多元价值追求必然淡化了竞技体育中金牌唯上的意识,消解了“举国体制”存在的精神文化理论依据。

2 项目优劣势分析

2.1 优势

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等优势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都不是世界上的主流项目,更不是职业化项目。而在举国体制下,我们可以专门培养和储备这些项目的人才,于是拿到世界上,我们优势就是国家打个人,专业打业余,并没有真正的职业对手,因此这些项目才能够长盛不衰。

2.2 劣势

团队球类项目和田径、游泳这些项目,在世界上都是主流项目,而在举国体制下发展的这些项目,在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战斗力。这些项目人才的成长周期、成长规律、成才概率,不是那些非主流项目能比的,不是国家砸钱圈养一群人苦练、傻练、不计成本拿钱堆,就能堆出天才和一个整齐的团队来的。需要的是参与这些运动的青少年的人群基数。由于举国体制,国家将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到竞技体育上,而忽略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建设。而在欧美一些国家,他们重视学校体育,让那些主流项目在学校得到普及,在普及基础之上,去海量的青少年当中发现人才、再进行提高。这样人才储备面相对于我们这样的体制要大得多,于是对选的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也就是后备人才资源优于我们,当然最后的成绩也就优于我们了。

3 运动员年龄结构优劣势分析

3.1 优势

我们不难发现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出成绩的年龄要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小。比如说跳水项目,一般我国一些十三四岁的年轻健儿们在世界上就成绩显著,甚至夺金的也不胜枚举。就是因为在这种特点的制度下,我们的健儿可以从很小就开始进行某项项目的专门培养,有的甚至从三四岁就开始。而在一些欧美国家,这么早就进行专业项目的苦练是不符合法律的。而我们就是秉着人才要从小培养的信念来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使得他们能够早出成绩,并在世界上为国家争得荣誉。

3.2 劣势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许多运动项目是有年龄限制的,许多项目可能运动员的年龄过了二十三四岁就要求运动员退役。另外在早期培养中,也有年龄限制。比如说进省队就有一定年龄限制,如果在与别人相同的年龄下你没有发展出优于别人的运动水平,那么你就很有可能被淘汰,进不了省队的大门,就意味着进不了国家队进不了世界。但是我们不排除这样被淘汰出来的运动员,也许只是潜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如果继续进行专门的训练说不定会比之前较早发挥出潜力进入省队的运动员实力更强,可是在举国体制的制度下,我们并没有为这些被早期淘汰的运动员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因此,在改体制下,由于对于年龄的一些限制,我们很有可能会与更好的人才失之交臂。

4 地域差异性分析

4.1 优势

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对其竞技体育的投入也会较多,更利于这些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对于一些体育强省,社会关注度会明显较大,那么在该省发行的体育和企业赞助会更加景气,资金来源渠道更多,加大了竞技经费的投入。

4.2 劣势

(1)由于各省区地域的经济实力有差异,对体育的投入也有差异,而有关部门领导只看重该省的体育成绩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来评估该省体育部门的进步显然是不合理的,也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实力较弱的省市的竞技体育发展越来越艰难。

(2)体育之路艰苦且成才率低,这对于一些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发达城市的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后备人才基础薄弱。

(3)由于后备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自掏腰包,如在少体校进行专业训练时,高额度的训练费、伙食费、住宿费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地域的家庭来讲是难以负担的。这导致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受到阻碍。

5 结论

(1)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使得中国成为体育强国,但其由于政府包办一切,严重地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严重挤压了群众体育的空间。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及竞技体育价值回归的需要,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基础日益弱化。“举国体制”将从竞技体育逐渐向群众体育的转移,并随着多元化价值追求而被逐渐消解。

(2)由于举国体制的优势,使得我们国家可以对世界上的非主流竞技项目培养职业选手,在非职业化的项目中长盛不衰,但对于世界主流的职业化竞技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3)在举国体制下,中国运动员从小训练,使得其职业化年龄普遍低于其他国家。但存在运动员过早被要求退役的情况,不少有潜力可挖的运动员被埋没。

(4)在举国体制下,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省市对其竞技体育的投入会较多,有利于该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差的省市,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较低,经济投入较少,后备人才的早期训练经费紧张,导致后备人才的储备受阻。

竞技体育分析篇4

关键词 竞技排球 体育教学 普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Volleyball to Physical Education

PENG Wengang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im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so tha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fun brought by sport, develop good exercise habits, learning the basic skills while enhancing sports health of stud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ve volleyball tactics not only make the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ir athleticism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ut also get to show themselves in the race,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volleyball in school.

Key words volleyball; physical education; popularity

0 前言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尤其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把排球运动的普及作为体育课开设基础,因为体育教学有良好的场地、理论知识、技术指导还能为竞技排球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目前国内竞技排球运动发展势头良好,所取得成绩斐然。

1 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1 促进体育教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竞技排球代表着排球运动最高水平,很多排球科研都是通过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来完善和改进。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比赛检验科研成果然后根据已经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有效的经验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已有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就能了解到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技排球的研究和实践中。更能让教学者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目的和作用。

1.2 竞技排球文化对体育教学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化,体育教学必须主动积极吸收竞技排球的发展文化,体育教学要随着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使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时代感、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也有人认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能出现大量的竞技运动项目,认为竞技体育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是一种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判断体育教学能否为竞技排球发展提供作用,关键是教学思想而不是运动项目。经过一些专家的认证只要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体育项目,都可以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但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把竞技排球的训练模式带到课堂教中学中,而是需要加工改造,使之能面向全体学生。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课时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健身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观看竞技排球的比赛,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排球比赛对提高学生认识排球项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具有教育和传递作用

体育教学应借助竞技体育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观赏与教育。竞技排球在比赛中以不易受伤的特点满足观众的求胜欲望,使学生在公正、公平较量中体验竞争的合作,参与成功和失败等多种情感。体育教学相对竞技排球而言具有自身特点,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与比赛中不需要像竞技排球一样的竞技比赛规则,通过体育教学教会学生在体育时如何增强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体质,并为今后身体锻炼增加多样的训练形式,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竞技排球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挥以下作用:(1)普及基本竞技排球运动知识,包括了解排球的起源、发展历史、快速发展阶段、世界各国竞技排球发展特点、最新竞赛规则以及在排球比赛的欣赏等。(2)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有排球运动天赋的学生并组织学校级别的专业队,参与一些学院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1.4 竞技排球运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排球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趣味性低、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学生的认可度也一般,造成很多排球课变成大众式的教学,却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低难度、大众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学习拿学分,却不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排球的意愿,导致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一些怪现象,即一上排球课有学生就开始见习或是以各种理由坐在旁边旁听。可见,必须在上课中增加有趣味性、竞争性来丰富教学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竞技排球具备这样的特点,尤其近几年由于沙滩排球的迅速发展,观赏性也大幅度提高,关注排球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学校体育中增加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竞争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体育锻炼时数,使之终身受益。竞技排球之所以具有巨大吸引力还在于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它的趣味性,可以使体育锻炼过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娱乐过程,即所谓“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竞技体育可以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完成其身体教育。竞技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使得学生都有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2 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分析

(1)采用对照法,将普通班级和实验班学生主动练习排球的时间作对比。为了使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对普通班级和实验班在平常练习时间(90分钟)为参照,结果表明对实验班级采用观看竞技排球比赛和竞技排球技术的应用,实验班级学生主动练习的时间比普通班级练习时间明显增加。如表1。

(2)将对两个对比班级进行比较,普通班级不应用竞技排球的技术,实验班应用竞技排球的技术,在同等的条件下对体育技术动作的理解、接受能力进行比较,如表2。

(3)将两个班级进行比较,普通班不应用竞技排球的理论知识、实验班应用竞技排球的理论知识,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见习率进行比较,如表3。

3 建议

(1)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运用竞技排球的一些理论和技术动作,做到循序渐进,根据不同的授课群体采用不同的技术动作和理论,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同时在教学阶段适度地引入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再次,让学生不定期观看排球比赛录像;教师现场讲解、分析比赛,或者让学生自己分析球赛得出结论,提高学生临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就是他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2)应用竞技排球相关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接受体育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竞技排球的技战术,增加了学生主动练习排球的意识,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排球的观赏性、熟悉巩固排球的技术动作、活跃课堂教学,同时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

4 结束语

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还有待于提高,政府在学校体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排球运动的普及率不高。而正在兴起的沙滩排球和娱乐排球很受学生欢迎。竞技排球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肖林鹏,姜达维.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 李元伟,鲍明晓,任海,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3] 田以麟,赵春花.从体育到体育教育学——评《对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学的理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

竞技体育分析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创编原则;方法

前言 所谓的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创编就是指在特定的音乐特点?方向路线?范围?场地?时间内将单一动作按要求连贯?合理的衔接,并使其成为成套的动作,在此过程中并非动作的罗列,而是必须遵循运动规律?美学法则及其运动人体学科原理,保证动作的完美和谐?由此可见,比赛套路的编创机具创新性,需要业界学者的共同探究?

一、创编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原则

1.艺术性原则 基于竞技体育舞蹈属于体育艺术项目的一种,因此在进行舞蹈展示的时候,必须将猛?快及其艺术性展现,并且将芭蕾形体舞蹈动作及其艺术体操动作融入竞技体育舞蹈之中,以此实现竞技体育舞蹈艺术力的增强,同时从技术难度?舞蹈路线变化及其音乐与动作的配合着手进行艺术创新,将竞技体育舞蹈的成套动作展现的同时,保证动作的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快慢协调?

2.全面性原则 在进行竞技体育舞蹈创编的时候,还要充分的考虑其表演任务及其比赛性质等,保证动作的顺序及其动作的选择与表演活动和比赛的要求相符?与此同时,创编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运动特点及其自身条件,使运动员能够将自身的能力及其潜力充分的发挥?通常体育舞蹈涉及的舞种具有多样性,并且在风格上各异,因此在进行比赛套路涉及编排的时候,必须将舞蹈风格全面把握,使表演者能够成功的演绎比赛套路,同时还要加强裁判知识?比赛规则及其规程的应用和理解?

3.合理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完整的竞技体育舞蹈套路包括了结束?主体及其开头部分,其中开头必须独具匠心,起到快速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而主体部分必须将舞蹈项目的风格特点充分展现,而结尾部分的编创则必须让观众产生遐想和共鸣,因此在舞蹈动作的安排顺序和选择上必须与人体运动特点?运动生物力学及其生理运动学相符?

二?创编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具体方法

通常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创编包括了集体动作与个人成套动作的创编,其中在套路创编的内容位指定步伐和基本技术的情况下,通常针对的是一般水平的学生及其初级选手,在将以上创编内容掌握的情况下,将提高型动作组合应用,将艺术性和竞技性较强的动作组合创编出来,使得图案和队形具有多样性?而具体的编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思阶段 也就是在收到任务之后,对选手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如参加的组别?特点及其技术水平等,在进行整体成套动作的构思,如舞蹈节奏变化?动作数量?动作难度?动作类型?套路总体风格?音乐素材等;再就是考虑队形的变化方式及其图案等,在明确大致方案的情况下进行动作的创新和选择?

2.动作的创新和选择阶段 动作根据难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创动作(如下腰?弹劈腿?强力旋转?高难度造型等)?高难度动作(金牌动作)及其一般动作,在进行成套动作创编的时候,必须对动作及其动作难度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及其套路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之后再将自创动作?高难度动作及其一般动作的类型及其数量确定?

3.创编套路的阶段 一是选择音乐素材,也就是确定音乐的风格及其舞曲时间的长短?通常由竞赛组委会提供竞赛音乐,再由自己进行创编,在教学过程中,舞曲的选择可以为经典体育曲目?世界明确或者是学生熟知的乐曲?在明确舞曲的情况下,再就是对动作依据舞曲进行创编组合?将摩登舞分为短线和长线,并依据线长的不同对动作合理的选择,并获奖进?流动性动作做于长线上,将静止动作或花布做于短线上?编好动作小组合的情况下,将小组进行衔接,时期具有流畅性,同时形成不同的队形图案,或箭头形?或v字形?或菱形?或勺形?或圆形?或方形?或圆形?或三角形?或平行线形?或直线形等?再进行队形移动和变化的设计,或反方向?或正方向?或逆时针?或顺时针等,保证队形合理自然地变化,同时将拉丁舞和摩登舞的特点区别对待?

4.完善套路阶段 该阶段也就是套路的加工阶段,在进行创编的时候必须从动作的艺术效果?组合的衔接性及其动作间的协调性方面着手,同时对动作方向?路线与场地的利用情况综合考虑分析,使选手的表现能够清晰的展示在观众面前,再者就是分析队形变化及其衔接的流畅?自然与合理性,动作幅度?高潮与舒缓?动与静变化的明显性及其艺术感染力,成套动作的创新性及其风格的独特性,反复修改和推敲不足之处,使艺术形式和舞蹈内容完美统一?

结语 竞技体育舞蹈的套路创编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想获得裁判及其观众的亲睐与认可,就必须将创编者的创造力及其想象力充分的发挥,并且将将一些引入尽可能的融合没促进体育舞蹈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当下我国在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但是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改进,因此就必须借鉴优秀国家的做法,并从构思?动作的创新和选择?创编套路及其完善套路这几个方面具体着手,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创编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佳莉. 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创编探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65-68.

竞技体育分析篇6

关键词:后背人才;培养体制;社会保障

1 引言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对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培养运动员都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体制和方式,各具特点。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年来采取以“四级训练体系”为主要标志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确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陈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寻求一种新型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竞技体育管理者、教练员、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调研法:

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的方式与国内著名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学院教授等进行交流,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的主要是“四级训练”体制,它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在塔的最尖端是国家队;其次为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再次为各类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最底端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普通业余体校等。在这个目标培养模式中,最底端和第二层主要是以各类学校的培养为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为学校争取荣誉的高水平运动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流向高校,一部分输送到省、市体工队以及国家队。

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四级训练”结构体系表现的是塔基宽,塔身大,塔尖小。是建立在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淘汰率的基础上。是以牺牲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的前途、学业为代价的。

4.1学校后备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已凸显,青少年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根基,也是影响国家竞技体育的长期稳定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又都是来自学校,因此,中小学课余训练是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培养的主要形式,在对30多所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课调查中,大部分学校体育课内容没有安排针对有潜质的学生特别训练,特别是在临近考试前夕,体育课都让给主科老师。竞技体育似乎在开始远离学校体育,正在游离于学校体育之外,在学校体育教学淡化体育课程的一片呼声中,体育在中小学只能作为健康理论体育,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学校体育中逐渐被边沿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已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4.2业余体育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生源出现下滑

近几年许多地方的业余体校,特别是县级业余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日益萎缩,已难以为继,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模式长期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了破坏。由于体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成才率低下,学生文化素质差,使体校失去了吸引力。

5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培养对策。

5.1严把科学选材关

现在基层的后备人才选拔很少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选材,出现“有苗就收,有苗就养”的现象。选材的这种目的性不强,使得一些有潜力的苗子不能入选,而一些没有潜力的运动员又出不了成绩,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给国家、社会、家长和运动员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应该运用科学选材,从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入手,从众多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面均较优秀的运动人才。这一过程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训练成绩的取得。

5.2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素质提高的最有效的良方,但“体教结合”从1987年推出至今效果并非理想,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体育、教育两套系统在推行体教结合上存在的矛盾,体教结合尚存体制,体制其实也是一种体制性浪费。体制性浪费,是指由于政府体制不健全、不合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提高了行政运行、社会运行成本而造成的浪费。但目前的现状是体育部门关心的是“奥运战略、全运战略”,而教育部门关心的是拿来即能用,不愿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招收运动员只为了本单位拿分夺牌,并不关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等等,这些都降低了体教结合的整体效益。因此,体教结合要做到真正结合,政府部门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体制性浪费,将改革政府体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体教结合真正发挥其造血功能作用。

5.3调整训练时间

我国竞技体校、运动学校的冬季项目运动员一般都是每天早操训练加下午半天训练,专业运动员甚至是全天候的训练,这种训练体制是造成“时间战”、“消耗战”很重要的原因。相比之下,美国全国高校体育协会就明文规定,其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六天,周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O小时。“现在国外优秀选手每天只训练2―3小时,她们到35岁左右还是世界冠军。我们练1O年的运动量可能是人家练2O年的运动量,强大的运动量致使运动员伤病频出,提前告别运动生涯。有人曾提及到,国内教练员在训练场上的时间多于加拿大教练员,加拿大教练员在训练场外用于专业的精力和时间多于国内教练员,他们必须查资料、看录像、观看其他队的比赛、分析数据,以数据来指导训练。“时间战”、“消耗战”所引起的运动员运动生涯“早逝”和不暇顾及其它的现象,极大的阻碍了人们加入竞技的热情,造成后备人才的严重不足。

5.4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调整完善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将来社会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与此相符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行列。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以及福利与优抚。我们应在每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不断完善。从而充分调动优秀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得到运动员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为竞技体育贮备更多、更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大超,关宇.我国奥运冠军竞训投人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强度擅变研究[J]体育科学,2008.

[2]黄香伯.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竞技体育分析篇7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孕育、调整、巩固与成熟、改革与重构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之五十年代形成了国家,各部门,各单位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较典型的"社会参与型"培养体系。调整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以业余体校为中坚,以国家体委为管理主体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以国家体委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八十年代,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是这种依赖于国家和主要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三级训练网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更为完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由调整阶段过渡到巩固与成熟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竞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逐渐走向改革和重构,向着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发展,形成以体育总局宏观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位(业余体校,普通高校,俱乐部等),协会实施专项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分析

我国在04年和08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足以证明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举国体制下的"三级制"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过分依赖国家的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全社会来办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系统。横向包括三大系统:国家业余-专业系统、学校系统和产业系统。这种多轨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

2、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传统培养体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育后备人才萎缩,成才率低;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分布严重不均的现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缺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在我国分布不均,在客观上为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进行跨区域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低下;运动训练与文化脱节;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原因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竞技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校、中小学和大学及市场的结合存在着问题。

3.1体校生源两级分化,专业队员文化素质低、再就业难

体校体制整体培养效益高,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由于国家对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以全运会、省运会为杠杆,促使各级政府对优秀运动队和部分体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实行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就整体而言,体校训练网还是取得比较高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效益。但是缔造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体校如今却产生两极分化,参加业余培训的人多了,可供选拔的人才缺少了。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基本呈现"三口之家"趋势,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把子女的未来前途定格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人越来越少,这正是中国目前专业体校生源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体校为了出成绩,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上不太重视,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未能进入省队或国家队的人员毕业后就业安置困难。

3.2教育系统训练资源短缺,训练氛围淡薄,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系统难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经费不足,国家不对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给以专门投入。普通高校只能从教育经费中挤出一小部分来发展竞技体育,多数中小学更是无力组建运动队。二是,运动员生源不足。大部分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天赋的有潜力的学生早已进入体校或专业队,所以高校专业队的生源不稳定,而且大部分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三是,缺乏高水平教练员。中小学体育老师大多来源于师范类高校,其中有着高水平运动员经历的人很少见。普通高校的教练员水平也不乐观。四是,中小学运动训练氛围淡薄。中小学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缺乏竞技性个注重游戏性。

3.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我国现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与市场竞技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国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严重脱节,这也导致了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性的竞技体育团体发展缓慢这也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脱节,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的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依托市场,积极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减少竞技体育对国家的依赖,应充分利用竞技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开发,使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步走依托市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更好地提高竞技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自力更生。

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合理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资源,处理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技术训练的关系,完善国内竞赛体制才能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专业队或社会中从业余俱乐部到专业俱乐部到专业队的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分析篇8

论文摘要:为实现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叶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根据“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模式,科学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准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认真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在考虑目前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同时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是把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同样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以前政府一家办体育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分散化和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将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生急剧和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自身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磨擦也日益突出,这就意味着必须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加以审视,以便实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它反映了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它具有严谨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具有教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还具有赶超民族、国家、信仰、文化的强大穿透力.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高级文明活动,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已演进成为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它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深刻影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都相应地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人们已充分意识到21世纪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繁荣、社会利益的结构变化,导致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竟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使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国家的体育资源更为有效的得到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那么就要对竞技体育投资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目前,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的方法,而对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一般概念可表述为分析评价项目对实现国家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是从社会效益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保证项目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体育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体育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中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投资与体育发展、投资与体育管理、投资与体育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都是体育社会评价的范畴.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等予以分析,使各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其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休优化,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以确保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社会现实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就可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对竟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可以协调国家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使人的活动互相协调,使财物的供应得到适当满足,使人和物的管理手段围绕目标而发挥作用.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朝设计的战略方向前进,一旦偏离,立即纠正.还有助于向各级管理部门枪人目标信号,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由此可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式

评价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评价过程的操作和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促进项目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以整体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拥有自己的组织管理系统,财政经费、物质技术基础、职工队伍和教学科研机构等,这也是竟技体育取得效益的资板,它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德定性.为了实砚竞技体育的事业目标,这就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各资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体育社会的祖定与发展,使体育项目的决策建立在社会可行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竟技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予以投资,然而投资计划和决策的关键应是投资的效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应促进人们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制订出最佳的决策,通过资源的运行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选取“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的模式应该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转贴于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必须先确定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所谓“体系”是指由一些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起来的物体的聚集物或集合物.这种组合决不是杂乱无章或任凭主观随意拼凑的,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着联系的,说明事物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它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多层次、多目标的社会大系统,可以科学、完整地表述和深刻揭示其内部、外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建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各级体育领导部门及时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情况,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编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指标体系时,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

3.1.1全面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特征,从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看,指标体系必须是竞技体育内在联系的科学反映,各项指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1.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中应有体育事业的共性指标,这是由体育所属行业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但是竞技体育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取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1.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选择指标时一定要从统计对象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根本无法实现统计任务.

3.1.4简明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定必须名称简明,含义确切,必须符合统计规范,以便于实际操作.

3.2指标体系.定的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及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分析、社会指标体系及系统科学的相关文献,结合体育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对竟技体育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能够反映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

3.2.2问卷法:在研究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就具体指标进行专家问卷调查.

3.2.3逻辑分析法:在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竟技体育社会评价实践,采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初设指标逐一论证并进行筛选,初步确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