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保护环境的意识8篇

时间:2023-11-22 11:02:01

保护环境的意识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1

【关键词】公众环保;意识;环保工作;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科技在提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带来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资源长期、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破坏。所以,为了保护、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公众树立和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自觉保护环境,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一、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生存环境的恶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目前造成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压力的主要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增长数量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人口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都位于靠前位置,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就非常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这就迫使人们运用更多的手段去开采资源和能源,从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害。同时,人口剧增还会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差,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害。

(二)法制不够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时有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而且缺少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所以很难成为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一些地方的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决策,依然会由少数的领导作出,因而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一旦这些官员的环保意识不够,那么更会加剧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三)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虽然如此,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设和生产效率都不够高,工业化水平较低,又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差,管理方式方法混乱,这就必然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废物的排放量过大,从而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二、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用和影响

(一)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提高保护环境工作的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局部气候的改变等,而这些严重的后果最终的承受者还是人类。当然,人类对自然做出的各种伤害行为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于环境的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想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就必须从公众的意识出发,只有公众在意识上充分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进行环保,如回收利用一定的物质资源,节约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运用。

(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不妨这样定义: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我国科学发展观及道路方针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出,从实现文明发展道路,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都要高度依赖贯彻和开展环境教育。

(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增强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现实还缺乏清楚地了解认识,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变化趋势盲目的持有乐观态度,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而且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环境道德意识十分淡薄,并且公众参与环保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改善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应积极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的环保教育工作的设计和开展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来进行管理。由于受到教育机构和环保主管部门工作目标的一定限制,由它们负责环保工作教育的开展,可以说会明显地降低环境保护在公众心理的地位和重视度,从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从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

(二)从上到下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1、在相关的领导决策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在政府部门加大环保教育力度。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决策才能实施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大对领导决策层的环保知识教育力度,让环保意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中,这样他们的所想和所做才能真正从环境出发,从而制定出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发展政策。

(2)加大对环保部门的教育力度。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必须加大对环保部门执法力度的教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权威。另外,还要加强对环保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增强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及重要性。

2、在基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成功地完成环保工作,公众的参与是一项重要支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和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设立并完善一定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轻易的获取到清晰的环保知识,让环保宣传社区化、使环保意识全民化,以便于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局面。

(2)增强在学校的环保教育力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都会落到他们的肩上,所以,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抓好对他们的环保知识教育,必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的教育中设立一定的环保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更能够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结论

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3]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9(3)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意识

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与经济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主动、积极有效的管理,更离不开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重视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一、参与和参与意识

参与通俗的讲就是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属于人的一种行为。参与意识属于主观范畴,是个体积极、自觉加入某种组织,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在环境保护领域,参与意识是指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人,发自内心地产生的一种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能促使其够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自觉地调整自己,而且能够严格地监督他人;不仅不做危害环境的事,而且能够劝导和限制他人危害环境的行为。[1]

意识引导人的行为,要促进个体参与到具体行动中必须培养其相应的参与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主动、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消极参与。一切的行为的改变都是以观念的改变开始,一切的成功也往往是从确立正确的观念开始。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与公众参与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公众环境参与意识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所必须的思想和心理条件。

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参与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要使自己的环境行为符合环境规律,在实施环境行为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和动机。因此对公众环保参与意识的培养显的尤为重要。要有效的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我们的环境,首先要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始。

二、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然而,工业文明产生和发展以来,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生命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体性因素,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性组织的高度重视。人类要更好的生存,经济要更良性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我们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一项造福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共同关心、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没有国际间的广泛合作,没有各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没有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制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2]

环境保护是公众自身的事业,需要公众广泛参与,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靠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和少数人是做不好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广大民众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智慧和力量,使公众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主力军,环境保护事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形成社会力量,为共同创建“绿色家园”而努力。

我国一系列相关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直接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中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的宪法根据[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4]当然,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做出的相关规定不能掩盖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仍然很低的现实。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政府依赖型”的特征,都是由政府积极制定政策,强制推行政策,而公众消极参与或能不参与,这也是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

公众参与不仅是改变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对政府、企业等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义务有重要的监督作用。公众不同于政府,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而公众是一种非政府的社会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有助于政府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以便制定合理的、全面的政策,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治理;另一方面,公众以主体形式参与到环境保护,使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的响应与合作,最大的减少具体政策执行中的冲突与摩擦,保证环境政策更加富有成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总之,真正有效的环境保护除了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外,需要极为广泛的社会参与。

三、培养广大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是环境保护,实现全民参与的基础,没有它,一切环境保护手段、好措施都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应成为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当前政府机关和相关组织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搞宣传上,还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监督、检查和评价体系做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做出努力:

1.重视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要注重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逐渐唤起民众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认同。首先,我们可以组织人们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各种传统的节日,例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进行宣传,让人们在宣传中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形势形成基本的认知,使其感受环境危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破坏力,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并倡导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公益劳动。如电视上举办大型的环保节目、增设关于环境问题的期刊和杂志,为作家们创作环境保护的绿色文学提供专门的阵地、新闻和网络等媒介大量报道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等。

2.环境保护部门和社会团体联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增强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公众进行教育和熏陶。为了使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活动,并从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广泛联合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这些组织和团体的亲民性优势,共同搞好对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教育。

3.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

要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政府在制度上要对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给予制度上的保证。不断完善有关公民权的法律规定,确立法律上可实施的公民环境权,保障公民能够有效行使环境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各方面的权力;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把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及处置、环境决策等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制定各种环境行政许可的法定程序;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制定制度和工作机制,组建民间环境保护自愿者队伍,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有力支持;完善涉及公民环境权的相关民事、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行政赔款制度,包括有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民在环境权利受到损害时获得及时的法律救济。

4.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过程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必须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在经济方面,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不能仅仅以GDP为核心还要把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政府绿色政绩)纳入到对其考核范围之列,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法治观念,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使其监管职责更有效的发挥。

其次,在政治、社会方面,各级政府和各个重要决策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和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奖惩手段使公众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社会效应,这无疑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再次,在文化和道德方面,要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和新的道德规范。要倡导生态伦理,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意识上升为主流思潮和时尚观念。通过政府的引导,不断建构能够影响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生态保护文化氛围和生态保护伦理体系,从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公众的行为,并与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如:倡导实行家庭绿色消费,倡导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等。家庭绿色消费是当今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其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使用资源和有危害原材料;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绿色社区不仅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而且还应该拥有环保志愿者队伍和形成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开展持续的环保活动。

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和努力使广大民众逐渐养成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好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风尚。

参考文献:

[1]杨朝飞,庄国泰.地球与孩子――环境保护与儿童发展[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126.

[2]王建,邹建.环境保护[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78.

[3]陈叶兰.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耀明.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理论与实践[J].环境保护,2001(4).

[5]王建,邹建.环境保护[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80.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3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污染;生态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72-02

一、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生活在当下的人,面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人类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些安逸的享受,而回到原始社会那种艰苦的生活秩序当中去。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生活活动对水、大气及土壤等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的健康、生命、居住条件已经越来越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从此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能源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业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燃料结构逐步从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学工业开始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率还很低,工业废水治理率仅20%,工业废气治理率为56%,工业废渣治理率为50%,因此,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泛滥成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面对如此艰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潜在的巨大危害,在十六大、十七大中多次提及环境保护问题,号召全民进行节能减排,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特别是在党的十中,我党更是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树立环保意识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状况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生力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面对长期艰巨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必须率先树立环保意识,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民众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和谐。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掌握知识的新一代祖国建设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提高自己意识的同时带动他人共同实现保护环境的愿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式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顺应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保护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项内容,它要求从自身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保护环境而协调自己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协调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自觉地保护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年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个高校着力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全面的思维能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意识更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认识自己价值是为人类生存而存在,让大学生学会自觉地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关爱我们的家园,树立对自己、对国家、对地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和带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是从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补充。

(三)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所提出的新课题,是党的十七大、十八所坚持完善的重要目标。未达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除了通过必要的法制保障以外,还要从人民思想方面着手,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要求人们树立更为深远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构建者,肩负了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在内心深处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人们树立环境意识的推行者,才能尽快带动整个社会尽快实现我国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远大目标前进。

三、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思考

(一)加强必要的环境学科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积极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工作,承担起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高校不仅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育当中,还要专门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出一定课时的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使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的不成系统的环境知识通过开设环境类课程而得到系统地充实和整合,使他们对环境知识和环境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例如,高校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应当有条件的设立1~2门环境方面的必修课,如《环境学》、《生态学》等,同时还可以在适当条件下为广大同学开设环境方面的选修课,如《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环境生物学》等,以此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为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打好知识基础。

(二)丰富校园环保科技文化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相关纪念日载体,充分采取如讲座、沙龙、环境监测实践等各种形式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同时还可以不定时邀请环保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解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办法等,提高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了解。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多方途径寻求与所在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能力施展平台。此类活动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快速

提高。

(三)加强高校内部环境保护类社团建设

高校环境保护活动除必要的学校官方组织外,高校环境保护类社团也是高校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和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的重要组织者和承办者,有效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在高校的有序开展,也提高了广大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但是不可否认,高校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制约着环保类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从经费、师资、场地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条件,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合作指导,力求突出“小、巧、精、智”的特点,并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总之,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环境问题逐渐恶化的现实让我们感叹人类的愚昧,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必须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因为这是为人类生存而应尽的最基本义务。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整个社会来关注环境保护事业,提高整个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上形成“时时关爱环境”、“处处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保护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增谋.加强生态科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J].社科纵横,2009,(1):228-229.

[2] 陈真.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2007,(8):115.

[3] 徐梦婷.浅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其培养[J].才智,2009,(19):174.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4

污染环境的因素大多与化学物质有关,化学物质导致环境污染是化学面临重要的当代问题之一,也一起化学界的高度重视。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步的探讨中我认为应重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很多,如空气、水、燃烧的煤产生的二氧化碳、酸、碱、盐、农药、化肥、硫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因此,中学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意识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当讲到涉及与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实例,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1、教材讲到“空气”时,让学生了解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空气不再“纯净”。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的蓬勃兴起,而没有重视环保问题,发电厂、钢铁厂、炼油厂、农药厂、化肥厂以及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千家万户的家庭取暖、做饭燃烧的煤、气等,产生的各种废气、灰尘(如:co、co2、so2、氢化物、氮的氧化物、含铅的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没经处理大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这些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2、结合“水”的讲解,进行水资源的保护教育。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都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由于人类不注意水资源的保护,这些污染物大部分是化学物质,含有大量有害成份。如工业上的各种废水、废渣;农业用的化肥、农药;生活用的各种洗涤剂等,严重污染了水源,不仅影响工农业和渔业发展,破坏水生态系统,更严重的生活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例如,2005年11月份吉林一个石油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内含苯、苯胺和硝基苯的有机物)进入松花江,污染了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造成哈尔滨市和附近区、县域内的几百万人没水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同本地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参观工厂,搜集身边水的化学污染源,让学生讨论分析污染原因及影响,提出防止污染的设想和建议,使他们自觉的增强环保意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药品会不计其数。而全国各地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在做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总伴有一些废气、废液、废渣的生产,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实验操作规范化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规范,使学生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玻璃仪器的洗涤做到动作准确、操作熟练、运用灵活。

2、设计环保实验,减少药品用量,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楚而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我保护环境的习惯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5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6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7

一、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如今,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任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是学校教育教学推卸不了的责任。在所有学科中化学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最近20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要树立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但是,遗憾的是一些学生乱扔废电池、食物包装塑料袋,乱吐口香糖,乱放鞭炮,乱排污水等,这些都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表现。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求重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教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强调要强化人文教育。所以,化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课堂教学切实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二、对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几点建议

1.在平时教学中强调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说明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空气”时,可以给学生强调“在英国伦敦因有毒性烟雾照成无数人死亡的事件”,“随着工业的发展在空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烟、灰尘等污染着空气。受污染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有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害,破坏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素材,具体说明环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做表率

曾有学者说过“学生是教师的影子”,这说明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深刻,学生在无形中模仿着教师的言行(特别是行为),所以教师要带头做好环境保护的榜样。例如,化学实验结束后要妥当处理垃圾,预防污染;不要吸烟等等。

3.组织参观、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清环境污染问题,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江、河、湖等地调查分析水的情况后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可以让学生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体收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水污染的信息,把这些以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分类后整理并交流。通过这些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生存必须的物质,为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爱护水资源,即节约用水的同时要防止水的污染。

教师要结合本地的情况开展学生的研究活动,时刻关注环境科学的动态,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环境保护意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当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引以为豪,并获得一种满足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去参观,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尾气的处理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和交流等方式,查找废旧电池的资料,分成小组实验并要求写成小论文;让学生设计环境调查表,发放给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有些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生动的动画片呼吁人们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这些都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保护环境的意识篇8

关键词:通识课程 《生活中的化学》 环境保护意识

1 前言。保护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大力提倡、实施的“人类、自然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大学通识课程教学中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把保护环境科学知识“渗透其内,寓于其中”,把有关内容教好、教活、教出成效,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是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类从一开始就在认识、开发和利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同时科学技术也从一开始就随着人类的生存需求而产生和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先后提出了“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的要求,这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更趋明显,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2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环境意识是环境在人脑中的反应,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直接相联系。《生活中的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活中的化学》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未来的接班人――当代的大学生,理当肩负起珍爱环境、保护环境重任,并将这一重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化学专业的学生无疑应当走在保护环境的最前列,但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化学专业学生单方面的事,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也将同化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面临环境问题,因而单靠化学专业的学生去宣传、发动保护环境是不够的,也是完成不了的。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人数远比化学专业的人数多,所以培养、提高非化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当务之急。

3 《生活中的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方法。

3.1 情景描述环境危机,培养学生环境忧患意识。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教学中采用描述法,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震惊中外的污染事故到80年代出现的重大恶性环境事件,用活生生的事例从国外到国内,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从战争到和平,从人类到动植物界,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环境事件使在场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学生的心被紧紧地抓住,环境危机意识及环境忧患意识很快建立起来。继而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阐明其中有许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及解决。

如近年来,石油对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海湾及近海水域在石油开采、炼制和使用过程中,原油和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目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人为地使大量原油流入波斯湾,是最大的一次石油污染海洋事件,带来难以估量的恶果。1988年,由于英国北海石油污染,1200只海豹死去,死掉的鱼虾更是不计其数。1983年12月,120多头鲸在澳大利亚的一处海边集体绝食。1988年9月,又有140多头鲸在奥古斯塔集体自杀。1998年9月,60头鲸再次冲上这个海滩,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中的38头送回大海,一周之后,它们又重返海滩,以其不可思议的顽强走向死亡。

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2 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后果。这是一种实际操作和情感体验,其印象深刻,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牢记环保,终身受益。

如在讲述水污染时,可做如下实验:用三个玻璃瓶,第一瓶装洁净水;第二瓶洁净水中放入一节破电池;第三瓶水中加适量氢氧化钠。分别放进一条大小同等的鱼,观察现象,结果第二和第三瓶的鱼相继死亡,唯独第一瓶的鱼活下来了。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对该类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更使学生最大程度体验了水污染的危害,印象深,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比课堂上讲述一百遍“如何如何保护环境”更有效果。

3.3 实地调查,自己得出环保结论。空洞的说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到社会中去体验和调查环境问题,学生自己在调查中得出环保结论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本地有一村庄,几乎家家都有傻子,有些家庭的孩子全部都是不健全人,无论多么聪明的姑娘嫁到该村后所生子女多为傻子,因此该村被称为傻瓜村。学生下到该村进行调查后发现,原来是饮水被重金属汞污染所致。改善水源,安装洁净的自来水后,傻瓜村不再名符其实。

要求学生调查和反思自己平常在生活上是否注意了环保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调查渠道。比如:家中的生活垃圾你是怎样处理的?你家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你家的住宅区是否有人不注意环保?你家是否节约用水?你的同学或朋友是否有乱吐痰和乱丢垃圾的习惯?这样使学生感到环保就在身边,不再空洞和陌生,环境随时随地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参与程度极高,学生乱吐、乱扔的习惯悄然改变。

3.4 感观刺激,烙上环保意识。由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所掌握的化学专业知识有限,加之他们的学习侧重点不在化学,因此必须给这部分学生烙上环境保护的意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将许多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学生带到事故现场。在强大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冲击下,学生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会认识得很深刻,环境保护意识便会被深深烙在学生的印象中。

总之,《生活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存在环境与化学的联系,只要适时结合所学到的化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该知识点与环境的联系,通过如此反复的教与学,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建立起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化学课:渗透环保知识的载体[J],甘肃科技纵横,2007(1):1 77

2 戴立益,我们周围的化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