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8篇

时间:2023-11-30 10:23:00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1

关键词:矿山测量;煤矿安全生产;作用;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性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煤矿生产大部分都是在地下进行操作的,所以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很多,也很容易造成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要想尽可能的避免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针对矿山环境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尤其是要对于矿山地下的一些基本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这也就需要矿山测量工作给予其一定的支持,充分准确的矿山测量确实能够给后续的煤矿生产工作提供较强的安全保障,其安全作用表现的方面也是多种途径。

1、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从后期具体的煤矿生产过程中来看,矿山测量对于其安全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矿山测量在巷道掘进中的作用

对于具体的煤矿生产过程来说,巷道掘进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方面,只有保障其巷道掘进的安全性,才能够促使其整个的煤矿生产具备较强的安全效果,具体到巷道掘进工作中来说,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针对巷道掘进的方向和路径进行准确的选取,只有保障其方向和路径选取的准确性才能够提升其生产的安全性,而这种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相应的设计人员对于周围的地质环境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就需要矿山测量工作的参与,设计人员充分参考相应的矿山测量结果和数据,进而才能够更好的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方向和路径,保障按照这一路径进行煤矿的生产不仅仅能够提升其生产的效率,还有助于保障生产的安全性。基于这一点来说,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中还应该重点关注到安全性问题,避免仅仅着眼于相应的矿产资源而选择了具备安全隐患的一些路径,要始终把相应的生产安全性放在首位。

1.2矿山测量在保护煤柱留设中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具体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还需要预留一些煤柱,这些煤柱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出现一些坍塌问题,基于这一点来看,在具体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就应该针对这种煤柱的留设问题进行必要的关注,保障其留设的合理性,进而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其生产的安全性。而要想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恰当的预留好相应的煤柱就应该重点针对其整个的煤矿开采环境有一个准确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其煤柱留设区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也是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作用表现,并且在这一应用过程中还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力学结构进行准确的计算,在计算好煤矿生产区域内部载荷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的通过留设保护煤柱来保障其安全性,而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源和数据也都是依靠相应的矿山测量来提供的。

1.3矿山测量在地下水防治中的作用

在具体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下水的不良影响,这种地下水的不良影响就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针对地下水进行充分有效的防治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只有避免地下水的干扰,才能够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而要想尽可能的避免地下水对于煤矿生产的影响,就应该针对当地的地下水状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就是矿山测量工作所提供的一些数据资源和信息,通过对于矿山测量过程中所得到的地下水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探讨,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提升其预防控制的有效性,尤其是能够避免在具体的煤矿生产过程中突然遭遇地下水的不良干扰,避免地下水引起的安全事故问题。

1.4矿山测量在顶板管理中的作用

顶板管理同样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这种顶板管理工作来说,其主要就是围绕着顶板进行的,通过对于顶板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来尽可能地提升其整个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水平,对于一些危险故障的出现也具备较为理想的感知效果,而这一作用机制的运用在较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矿山测量来实现的,正是因为矿山测量为具体的顶板管理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数据信息,才能够有助于相应的管理人员了解到具体的实际状况,进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2、提升矿山测量水平的措施

相对于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来说,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采取最为恰当地措施来提升矿山测量的准确性也就显得极为关键,具体来说,要想提升矿山测量的准确性,应该主要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1)切实提升矿山测量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矿山测量人员对于具体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如果能够切实提升矿山测量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就能够为具体的测量工作提供较好的人员保障,最终保障其相应的矿山测量工作具备较好的准确性;(2)充分应用各种测量技术手段,对于新型测量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提升其测量准确性的一个关键举措,比如当前比较突出的“3s”技术以及数字矿山体系的建设都能够为矿山测量的准确性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必须要针对煤矿生产的环境有一个准确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种了解和掌握主要就是依靠相应的矿山测量来完成,矿山测量能够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提供较为充足的数据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出现故障的区域进行显著地提示,避免煤矿生产中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在巷道掘进、保护煤柱的留设、地下水防治以及顶板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就应该加强研究,尽可能的提升矿山测量的精确性,保障这种安全作用和价值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俊杰,邹友峰.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矿业,2005,10:42-44.

[2]李梁.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5,07:113.

[3]卢星星.矿山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5,05:84-85+95.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2

摘要: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严峻是煤炭行业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也暴露出煤矿安全管理上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要加快技术先进的大中型煤矿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通过适当提高煤炭合理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以保障煤炭行业发展高效开采矿井和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更新所需的资金投入;全面提高我国煤炭生产的整体水平,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关键词:生产安全;煤炭生产;开采业

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煤炭安全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随着煤炭行情上涨,前些年生产经营疲软的煤炭企业,如逢甘露,为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各地企业煤炭产量迅速上扬,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加大了煤炭产业发展的力度。但在大力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如何加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基础,落实责任,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决改善煤矿安全条件,努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一、影响我国煤炭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煤矿生产条件差、整体水平低下

矿井开采煤层地质条件是决定煤炭开采难易程度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矿井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重要因素。我国煤矿开采以地下开采为主,产量约占95%。美国、印度的井工产量比重分别约为33%和20%。由于是地下作业,工作空间受限制,采掘工作地点不断移动和交替,并且受地下的瓦斯、煤尘、水、火以及煤层围岩塌落等灾害的威胁,因此井工矿井的安全状况不如露天矿井。如美国井工开采的百万吨死亡率约为露天开采的5倍,我国平朔露天矿的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仅为同期国有重点煤矿井工矿井平均百万吨死亡率的1/20。我国煤炭生产整体水平落后,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50%,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200万以上的矿工还在手工采煤。我国大部分乡镇煤矿和部分国有地方煤矿仍采用传统的柱式体系采煤法。采煤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造成煤矿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国有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大多数煤矿设备严重老化、失修,矿井生产安全系统不完善,特别是一通三防系统不完善,安全保障能力差,安全隐患多,这是影响国有重点煤矿生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煤矿安全法规与安全管理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差,煤矿安全法规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制定的有关煤矿生产安全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针对国有大中型煤矿的,对中小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的安全管理,往往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再加上行政管理的漏洞,以至相当多的中小煤矿在不具备安全生产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或者违法生产经营。这些煤矿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减少安全投入,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产生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导致事故屡屡发生;缺乏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专业人员。乡镇对煤炭安全生产,均是分管安全的主要负责人自己下矿检查,大部分领导没有煤矿全生产基本知识,对煤矿的安全检查依赖于负责人,缺少专业知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煤矿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家庭贫困、文化素质低的弱势群体,缺乏技术和安全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规范能力不强,且流动性大。而矿主又往往不注意进行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和安全教育。

二、控制煤炭开采重特大伤亡事故、降低死亡率对策与技术措施

(一)提高对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站在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对企业和自己的前途负责的态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克服一切厌战情绪和畏难心理,克服一切侥幸麻痹思想,切实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二)矿井发展高效机械化采煤、大力推进矿井的高产高效建设。

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既影响煤炭开采效率,也影响煤矿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发展高效采煤技术,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实现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并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创造条件,从而达到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实践证明,把矿井建设成为单产高、效率高、安全好、效益好、环境好的高产高效矿井,是推动矿井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煤炭高效集约化开采。发展高效采煤技术,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一是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二是在煤层开采条件较好的“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新建一批高效集约化开采矿井,增强煤炭工业发展后劲,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三、结束语

煤矿开采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其生产过程的基础设施必须达到一定要求,否则就会出现生产安全问题。同时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规模效应,其成本具有劣加性,因此,对煤炭开采企业也应进行相应的政府规制,以矫正企业行为。煤矿生产安全是煤炭行业面临的突出和特殊的问题, 要以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依据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 积极调整煤炭生产技术结构, 提高煤炭生产整体水平, 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 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汝发.关于煤炭安全生产的量化评价[J].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05)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3

关键词:煤矿技术管理;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U415.1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煤矿生产现状

在国民经济中,煤矿是较为基础的产业,煤炭消费在国内能源生产和一次性消费结构中在市场份额中占有70%的比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成就,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已经基本上得以形成,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得以完善和健全,但是在世界上,我国所发生的煤矿伤亡事故还是最多的。根据相关统计,一次性死亡人数达到10人以上的事故属于煤矿产业的占有80%比例,煤矿事故没有1人死亡,经济赔偿不得低于10万元,将更多的不幸和痛苦带给家庭,与此同时也使国家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相对还是比较严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矿难经常性发生,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几率逐年递增,其中生产性事故发生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第二,开采工作地点事故较为集中,其中挖进工作面的危险性是最大的;第三,大部分事故中,瓦斯爆炸最重要;第四,职业危害较为严重;第五,地区不同的煤矿安全生产发展也会出现不均衡现象;第六,煤矿事故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只有安全合理的投入,生产的顺利进行才可以得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几率可以得到有效地防止,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对于煤矿行业整体工作而言,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生产达到的最终目的,但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第一”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煤炭生产是煤炭效益的重要来源,若是没有安全管理,生产煤炭就无从谈起。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对于企业效益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发生事故总会或多或少地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通过财力、物力、人力以及精力进行处理,这些都会造成经济的严重损失。除此之外,因为事故伤亡产生的影响,造成员工人心不稳,不能按时出勤,生产工作很难开展,这些都是不能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在煤矿生产行业中,安全生产管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想要使安全生产做的更好,运用各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煤矿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工作是各种各样的,但是煤矿生产的过程也具有着一定的复杂性,涉及环节也比较多,所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技术管理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煤矿生产管理中技术管理也全面贯穿其中,对煤矿生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从而使煤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配合,相互发挥作用,防止由于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使生产秩序无法正常进行,或者造成严重的损害。

在管理煤矿的过程中,安全生产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煤矿的安全生产不仅与煤矿的矿产职工人身安全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煤矿的正常运营也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的稳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煤矿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关系到每一个环节,而这每一个环节的运转与生产的稳定性也会有一定的关系。在管理煤矿的过程中,技术管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针对煤矿的技术管理,在煤矿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也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煤矿的技术管理针对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因此煤矿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相使煤矿的安全生产得到有效地保障,对煤矿的技术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常地运行煤矿的技术管理,煤矿的安全生产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其水平则是煤矿安全生产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四、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设计主要取决于技术支撑

针对煤矿的开拓开采,进行一系列的技术设计方案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才能够在开采过程中更有计划性、规律习惯以及科学合理性。煤矿的开采,需要在科学合理的验证基础上,实施前期技术勘察,详细汇总各项数据,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与相应的科学原则相结合,将合理的开采方案制定出来。在设计煤矿开采的时候,要对各项因素的存在进行充分地考虑,看其是不是会对开采造成影响。不仅要对开采前期的各项因素进行考虑,而且也需要对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突发事故进行考虑,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实施补救,才能够使损失降到最低。在开采过程中所采取的开采技术要具有先进性,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合理配置开采工艺流程。上述的这些都需要在技术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统筹安排开采的各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的流程进行合理设置。设计应该遵循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原则,巷道布置最好简单,每一个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重点是要技术可行、然后是要经济实用,针对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到位,上述都需要在技术支持前提下,保证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确定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与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的时候,技术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提高对技术基础工作的认识

煤矿生产技术基础工作主要是指技术报告、工程设计以及作业规程等技术文件,看似与安全生产没有较大关联,但正是由于其工作细微,因此,可以说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之一。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技术报告、工程设计以及作业规程等技术性文件的指导工作重视起来,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报告、工程设计以及作业规程均需要交予相关工作人员审批审阅,确认通过后,再交予专业的副职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来进行学习和落实;井(区、段、队)的各个负责人主要负责作业落实,所有的施工操作人员以及需要进入到施工现场的人员,均必须根据作业规程中的相关要求来执行”。工程技术人员在对施工现场进行作业指导时,同时还应当结合实际所需,对规程进行修改、补充等,若施工条件或者作业面地质出现变化,则应当及时更新安全技术要求,做到万无一失。规程、设计以及报告等均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对整个生产工程的安全、效益、质量以及效率均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对规程、设计以及报告等指导性技术文件进行编写时,要结合时代的特征,编制出更加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的文件;并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并保证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要求;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煤矿生产操作进行制约。

六、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最近几年中,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在总事故次数中占有45%的比例,死亡人数在总数中占有62%的比例,并且很大一部分安全生产情况比较好,也具备较高技术管理水平的煤矿也陆续发生特大瓦斯、煤尘和火灾事故。例如,武乡县东庄煤矿,在1994年5月28日发生的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24人死亡;沁源县黄土坡煤矿,在2000年10月13日发生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6人死亡;郊区南村煤矿,在1999年12月21日发生的火灾事故等等。这些案例都说明煤矿对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思想上也不够谨慎,在此基础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不能在根本上控制重大瓦斯、煤尘以及火灾事故的发生,在安全生产中就不会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要将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彻底扭转过来,将“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抓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将瓦斯、煤尘和火灾等重大、特大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想要做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一)将各级领导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建立起来,并且对其健全和完善,实行齐抓共管,相互合作开展工作。对行政正职的“一通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进行确定,让总工程师对“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负责,并且重点把好五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查关、隐患处理和“一通三防”安措资金使用关。

(二)对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进行高度重视。它是矿井对瓦斯、粉尘和防灭火防治工作的基础,在实践工作中,要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进行加强,针对不合理的通风系统进行调整改造,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将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对风量进行合理供给和分配,从而使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得以保证,确保供风的充足性。

7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并且将其完善,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人权”在中国是很被重视的,一直以来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发生一系列的煤矿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我国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也越来越重视。那么在管理煤矿安全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得以充分地发挥,由于人在生产活动中占有着主导性地位,控制生产环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煤矿的技术人员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而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煤矿技术管理上,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立安全制度,执行安全规范,都需要在技术人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完成。技术人员,不仅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还需要针对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违章违规现象要及时制止,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地激发出来,这就需要对技术人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福利保障。对技术人员的地位要引起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建议得以重视,在生活上和工作中要给技术人员一定的特殊待遇,将技术人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会得以健全,将在技术总工程师为总负责人基础上成立领导班子,在行政上形成的管理秩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管理流程得以完善,为我国的煤矿事业做出贡献,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利环境,使社会的秩序更为稳定。

参考资料:

[1]瞿芳彬.浅谈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23)

[2]胡文国.国内外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经验及启示[J]. 煤矿安全. 2011(05)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4

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事故预防

(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治理安全

加快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安全,是党和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核心政策,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煤矿在生产建设和管理活动中的一切行为,依法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加强依法治理的力度,以法律手段保障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落实;一法律手段保障煤矿建设中安全设施的落实;以法律手段规范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法律手段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手段约束煤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思和法制观念。真正实现依法办矿,依法关矿,依法治理安全。

(二)坚持科教兴“安”,加快科技创新

坚持科教兴“安”,加快科技创新,代表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基本政策走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煤矿的生产条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先进的装备来保障作业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以先进的科技手段预测、监视和控制事故发生;以先进的科技和装备来改善生产系统,从根本上减少事故隐患。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战胜自然灾害的自信心,懂得人所起的决定作用,事故时完全可以避免的;通过教育和培训,是员工掌握灾害的预兆和规律,懂得如何避灾和救灾;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人人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制度

对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和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准入制度,是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煤矿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要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拥有相应的安全资质。这一制度促使煤矿企业进一步规范其安全生产条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

(四)严格产业准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的《煤炭产业政策》第二条规定:“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退出机制,形成以大型煤矿基地为主体,与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相适宜,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产业布局。”

(五)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保证安全投入式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国的政策是:一是要依法保证投入资金渠道;二是要保证资金投入额度。目前,投入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国有重点煤矿进行瓦斯治理和监控等安技工程,同时,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等;二是企业投入,企业既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投入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安全投入计划,确保安全投入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第171号令要求:“煤矿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保证具备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所需的资金投入,并对投入不足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作岗位安全责任制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政策要求,同时也是生产经营企业的自身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企业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理,让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给予每个矿工保证自己安全和参加安全管理的权利,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打好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证。

(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师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煤矿企业生产建设的每个方面、每一个过程、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和每个人与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哪个方面有一点漏洞,哪个人有一点疏忽或失误,都会有不安全因素的形成,甚至发生事故。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要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八)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制度

煤矿安全生产实行民主监督--即群众监督,是有关安全法规赋予煤矿职工群众的一种权利,也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途径和手段。企业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有职工代表大会,企业工会组织和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网等。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煤矿企业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强化执法监察和安全生产检查

为了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安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强化煤矿安全监督与管理,以保障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保证国家资源与财产,保证生产建设正常进行,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实行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依法治理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设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配备安全监察员,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煤矿企业,各级管理部门执行有关安全法规、制度的情况进行监察,有利于广大干部和工人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安全思想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科学管理,促进科学管理,促进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煤矿安全生产搞好。企业进行经常的、定期的和监督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日常安全巡回检查,是国家法规、行业规程所明确规定的重要工作,也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煤炭工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按规定严格进行。

(十)强化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做好事故预防,要求对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要事先辨识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予以实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做好事故处理,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必须按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有组织地进行事故处理、抢救处理、调查处理和结案处理,在事故处理中药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应急救援就是要提高对重特大事故的抢救能力,把事故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5

1采矿工程及采矿技术特点

1.1井下生产环境多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所以开采历史久远,在井下开采中,多为已开采的深层煤,煤质质量高,但技术需求更高,在生产中需要对技术进行改进。而由于煤层赋存情况又各不相同,就需要不同的技术来进行挖掘生产[1]。例如,河南省登封市地区的煤矿和三门峡义马地区的煤矿所属地质年代相同,而焦作市地区的煤田地质却和山西地区的煤矿属于同一时期的地质年代。且由于地层构造不同,埋深和地质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在采煤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区别。而在南方地区的部分煤田,鸡窝煤分布严重,导致投资过大、没有收益,从而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地区的开采计划。我国煤炭开采的主要特点是:①开拓方式多样,以主、副井井筒划分,有立井、斜井、平硐、综合四种开拓方式。②不同大小井型的矿井与露天开采并存。③各地结合本区煤层赋存特点,采取了各种特殊开采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拓开采系统。

1.2井下采矿工艺复杂

井下环境复杂,开采时,不仅要应对瓦斯爆炸、煤层自燃发火和井下水患等灾害,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及构造,所以在开采中工艺更加复杂[2]。井下生产系统有回采、掘进等主要生产环节,以及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压风、供电、监控等一系列辅助生产环节。各环节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煤矿井下生产系统。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支护和开采工艺,所以复杂程度比较高,需要针对不同的开采条件进行工艺选择,同时在不同的地质情况下针对不同的结构还需要在开采设计方面进行精细筹划,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开采的安全有序进行[3]。

1.3井下开采技术管理逐步精细化

正如上面所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在井下开采技术的更新换代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迎合市场经济才能够有序发展[4]。自2013年煤炭经济整体下滑开始,我国不少煤矿生产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大量产能释放,同时在技术管理上相对落后粗放,煤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就导致了大批煤矿产业出现效益问题,不少矿井通过提高产能来降低相对成本,进一步加剧了煤炭形势的恶化。通过近两年的深化改造,不少矿井开始进行配采生产,减少优质煤炭资源的消耗,合理开发煤炭资源,以逐步适应市场对煤炭产品的需求,以需求定生产,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生产效益。目前,煤炭市场情况略有好转,但前景依然艰巨,需要煤炭生产企业在开采技术管理上逐步精细化,降低成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企业生存空间。只有不断改良,才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

2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类型及发展

2.1采矿类型

在煤矿开采中,由于不同的开采技术所带来的开采形式会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开采中就需要针对当地的煤层赋予情况进行规划开采。根据埋深则主要分为两大类。露天开采:这种开采主要针对埋深浅的煤层,在剥离地表岩层后,即可进行开采,其开采的形式则以挖掘为主,开采速度快、效益高。不过由于埋深比较浅,煤炭质量不高,通常作为电煤进行处理[5]。露天采煤的落煤工艺种类较多。其开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内蒙两地,在20世纪的山西地区,由于当地的煤炭资源丰富,也采用过这种形式,但是由于近年来的煤炭开采规划导致了煤炭过度开采,浅层煤保有资源储量急剧减少。井工开采:这是我国的主要开采形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的开采方法[6],如炮采、普通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采煤等。在采煤的过程中,由于地下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生产事故,需要格外注意。在回采后需要对采空区上部地表塌陷区进行回填处理、植被恢复等。我国在这一采煤技术的应用上比较普及,远在新疆地区,近在山西地区,其生产的主要结构仍旧依靠地下开采来保证我国的煤炭资源利用。在进行开采中根据机械的结构来确定我国井下生产技术的革新,在应对不同的结构生产中,针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来进行确定,其落煤和工作面支护的工艺也需要不断加强才能够保证工作的安全有序。

2.2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也在实现数字化发展,在一些国家规范矿,已经实现了采煤数字化生产,仅在特殊地段和维护工作上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就能够保证稳定的生产。部分煤矿企业已实现无人值守回采工作面,极大地提高了矿井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矿井在系统化方面也在近年得到了发展。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在2010年明确提出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概念,至目前已基本实现。在矿井的数字化发展中,煤矿调度室通过工作定位器来确定井下工作人员的位置信息,通过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来确保每一位工人的位置。这一技术自施行开始,就极大地保证了煤矿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井下安全管理制度,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井上调度室一键操作井下调度,可以观察井下人员的实时工作状态[7];同时,也有利于事故发生时,及时确定井下受灾人员位置,快速抢救。特别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将我国煤矿安全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井的全面抗灾能力。与此同时,在副产品及伴生资源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煤层气开发为例,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已基本形成体系,煤层气勘探开发常规技术已基本被掌握,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8]。

3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

3.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生产规划

1)在根据巷道生产需要进行生产设计的同时,针对巷道所在围岩的地质情况来进行安全生产规划,针对矿井具体灾害类型,规划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特别是井下采空区积水的防治。

2)以安全促生产,以科学促生产,以发展促生产。通过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在提高矿井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吸取过去发生矿难的惨痛教训,认识不安全生产的重大危害;开拓眼界,跳出生产与安全相争的狭窄局面,以科学发展促进安全与生产的共同提高。

3)在安全生产培训中,一定要贯彻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只有不断强调,才能够唤起员工在井下工作的安全意识。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拟定安全事故逃生演练和求生演练,通过日常模拟来保证井下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够进行有序的急救处理[9]。

3.2构建合理的安全责任制度

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工种和岗位的操作流程来进行管理制度上的安全施工,根据具体的应用措施来实现分层管理,通过井下监控系统来对作业工作面进行24小时监管。针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操作规范化,实施安全责任制度来保障井下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

3.3加大力度进行安全职责的认证

在井下采矿实施中,对安全隐患进行彻查,合理地利用专业监测来实现大规模的检测管理,通过安全隐患的检测管理来实现安全责任认证。

3.4加强通风管理措施

矿井通风是井下生产作业的命脉所在,良好可靠的通风系统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根本。构建安全合理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普及通风安全知识,能够更好地保障安全生产。在构建井下通风制度的过程中,应根据矿井通风系统具体分析,按照相关的通风要求来进行人员配备,要以岗定员。只有重视安全通风环境,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够确保井下安全生产。

3.5积极参加社会保险

保险是现代社会一种对抗风险的商业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及员工的抗风险能力。在矿产企业生产中,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事业投保,投入人身、生产、事业等方面的保险,为其生活解决后顾之忧。

4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6

关键词:煤矿 安全技术培训

煤炭行业经过“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与市场无序竞争交织,产业下行趋势明显,煤炭发展正处于一个深度调整的拐点,呈现出“煤炭产量、运量、进口量、库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应收账款、企业成本”增长,“煤炭需求、煤炭价格、企业效益、回款中的现金比例”降低“七增、四降”的特点。严峻的经济及行业形势,对矿井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安全生产成为保障矿井经济效益、推动矿井长远发展的基础。而全员安全技术培训成为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岗位技能,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矿井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一、安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个别煤矿安全培训体制不顺,培训制度不健全,职能交叉,个别培训流于形式,重过程,轻质量,相关人员的培训并没有掌握必须的安全法规、政策、理论知识和技能。

2、培训方式方法落后

培训思想、理念、方式,手段比较落后,不适应煤矿严峻的安全形势和企业对安全培训的要求;个别培训班没有按照特殊工种安全培训大纲进行培训,严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代课教师,部分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方法还不适应企业安全培训实践的要求。

3、配套设施落后

参加培训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专业户”现象时有发生,教材及实验设备,先进的教学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充实提高;考教分离有待规范。

二、安全技术培训模式探究

1、宣传引导模式

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更是保持煤矿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1)宣传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任务,让广大干部职工对矿井面临的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2)宣传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矿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法治意识。通过宣传,让更多的职工学法、知法、懂法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3)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要坚持“先进示范、典型引路”的宣传方针,大力弘扬矿井乃至整个煤炭行业先进人物、典型经验,增强广大干部职工抓好安全工作的信心,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干群队伍。

(4)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基本技能、先进技术。要立足于广大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及岗位技能的提升,加大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基本技能、先进技术等的宣传力度,努力提升全矿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

2、理论培训模式

煤矿理论培训是提高职工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增强安全意识的基础,而理论培训的效果与方式则是当前安全培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学员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理论培训效果的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1)模拟教学法:通过现场事物、模型、实验或多媒体演示,迅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使学员有一种身临其境,与现场零距离的感觉,极大限度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2)事故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案例分析为主,并将煤矿生产经验、事故案例等编入培训教案,让职工对煤矿教学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认识。

(3)互动式教学法: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培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员参与到教育中,双方互动、互教、互问,共同研究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3、实操演练模式

(1)理论实践相结合。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出发,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实践教学,真正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中,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过程,让学员学习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培训效果,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培训。通过深入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等地点,让员工对井下现场、施工工艺、岗位细则等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井下工作。针对井下施工工艺,开展新工人以师带徒培训等方式,老工人手把手的教,新工人认真的学,以最有效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提高新工人对现场的认知,增强岗位技能。

(3)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坚持“对标、树标”管理,积极“走出去”,鼓励干部职工走出去,到设备生产厂家、先进单位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要积极“引进来”,聘请设备厂家技术人员,高效、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矿授课,针对矿井当前存在的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难题开展专题研讨和技术攻关,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矿井整体水平。

4、新工人培训模式

(1)抓教育提升安全意识。针对煤矿新工人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上岗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培训中推行安全法律、法规和案例教学,反复讲,反复强调,督促新工人真正把安全的重要性入心、入脑,改变以前“要我安全”的被动局面,形成“我要安全”的信念,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抓专业提升操作技能。煤矿新工人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更谈不上有什么专业技能。在培训中,要采取理论与实践、案例与分析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因人施教,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真正激发新工人的学习兴趣,使新工人真正掌握到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安全生产打好基础。

(3)抓实践提升心入矿大学生的管理水平。大学生作为矿井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在抓好安全意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业务素质培训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切实深入现场,在一线工作中增强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同时,矿井也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平台,积极推广大学生班组长、大学生机电工等做法,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矿井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煤矿能否实现安全生产,井下一线是关键,职工的岗位技能及操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强对煤矿干部的技能培训。一是根据实际操作岗位,采取不同岗位分别授课的培训形式,对照相应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集中授课;二是在严抓员工岗位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开展好事故演习、员工自我反省等,不断提升职工的实际操作水平与正确判断能力,能够果断处理各种事故,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三是开展各种技能比武,鼓励职工练好基本功,经过各种选拔比赛,加大奖励力度,选出各工种能手,调动员工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岗位技能水平,减少安全事故。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7

关键词:安全;事故倾向性;煤矿作业;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项目研究对象

项目研究立足于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煤矿生产实践,选取龙煤矿业集团作为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量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分析材料及从龙煤矿业集团所属四个煤矿公司所取得的访谈调查资料及测量数据更具有普遍性,对接下来进行的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策略探析及具有事故倾向性人员的培训研究也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二、项目研究意义

本项目在总结与反思基础上提高人因事故防治对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矿山不安全行为管控问题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行为方案,对矿山人力资源实际情况提供更为科学的人员管理对策,结合我国当代安全行为研究发展趋势夯实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根基。本研究试图在综合现代安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测量学、模糊数学和统计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编制出矿山安全心理测评工具,应用于矿山安全管理实践,无疑符合这种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涌现出很多的专家学者。格林伍德(1919)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分布,相对而言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法默和凯姆伯斯(1939)提出事故频发倾向论。前苏联巴甫洛夫等曾提出刺激-调制-响应(S-O-R)模型。20 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错误的研究逐渐成为人误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许多国内外人因专家开始加强对个体人误更深层因素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众多调查结果表明工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有:缺乏安全意识、充“硬汉”、工作压力、同事的态度和其他组织、经济及心理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我国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研究虽然稍晚于国外,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综上所述,国外多数学者只是针对不安全行为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煤炭企业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综合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已开展了针对煤矿特殊环境下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内外部影响因素测量的研究,但缺少针对我国煤炭企业编制“本土化、系统化和行业化”的不安全行为测量量表、不安全行为分类及各类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等级判定,且测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基础上,从个体人、物态环境和组织管理等角度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提出预防与控制对策,但大多控制对策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不强,缺乏系统的过程控制与合适的矫正计划。

四、项目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理论分析,应用安全行为心理测量的方法识别具有事故倾向性煤矿企业员工,深入分析人不安全行为背后的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对策,针对不同安全行为水平层级的煤矿企业员工,提供分层分类培训。具体研究如下内容:

第一,确定安全行为影响要素的理论研究范畴。

第二,确定安全心理要素驱动因子。

第三,构建安全心理测评概念模型。

第四,煤矿作业人员不安全心理要素测量评价体系的数据分析及模型拟合探究。

第五,开发安全心理测试系统。

第六,基于心理测评结果的培训系统研究。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

通过对安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测量学、模糊数学和统计数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和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心理要素进行理论意义上的研究探讨,并据此得出心理测评指标雏形。

(二)文献分析

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分析研究二十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各项工作材料以及煤矿企业的总体材料等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材料,把握煤炭生产的基本情况,对引发事故的原因进行剖析,梳理安全生产事故和煤矿工人心理状况之间的关联。

(三)观察法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对正在从事生产活动或准备开始生产活动的行为人,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其外部活动中把握心理现象。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需要多次到煤炭企业生产现场,观察煤矿作业人员在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

(四)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研究人员与煤矿相关人员就煤矿工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心理现象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交流探讨,听取被访人的真实意见和建议,观察其神情态度,以期最大量地掌握详细真实的信息。

(五)问卷调查法

在对调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活动的实施以及有效数据的分析等进行事先谋划,确保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调查目的。

六、项目创新之处

第一,以安全行为理论作支撑,融合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煤矿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生成机理、演变机理和作用机理的各自不同属性进行分析,提出影响安全行为的有效安全心理要素因子;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篇8

记者:本次《煤矿安全规程》部分条款修订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赵铁锤:《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以《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为依据,以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煤矿事故为目的,是有关法律、法规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煤矿生产、建设活动必须遵守的重要规则和依据,是各级监察监管人员和广大职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现行《规程》是在原《煤矿安全规程》、《小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规程》(露天煤矿)三部规程的基础上于2001年、2004年两次修订而成。为了提高《规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建立了《规程》及时修订工作机制,自2005年1月1日施行以来,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针对个别条款了进行了两次修订,共修订了六条。第一次修订是吸取放顶煤开采多次发生事故的教训,严格了放顶煤开采的管理;第二次修订是针对煤矿机电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供电安全和局部通风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这两次修订工作对强化煤矿安全管理,有效防范类似事故发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吸取近年来发生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教训,对现行《规程》相关条款及时进行修订,可以促进煤矿企业搞好安全生产。

记者:本次《规程》部分条款修订有何重要意义?

赵铁锤:本次修订《规程》,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总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完善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推进煤矿安全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有效防范煤矿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这次修订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赵铁锤:本次修订只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修订。修订过程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实际。本次修订主要针对近年来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中暴露出来的对《规程》理解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煤矿安全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

二是体现先进。《规程》的修订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落实科技兴安,促进生产安全。

三是保持稳定。《规程》修订后的总体结构保持不变,不增删章节、条数,也不打乱各条的顺序。

四是相互衔接。《规程》的修订与已经施行标准相衔接,如注重了与已实施的防治瓦斯突出、防治水规定相互衔接。

记者: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赵铁锤:本次修订集中在合理集中生产、严格采煤工作面回风巷瓦斯浓度、专用排瓦斯巷管理,以及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防治等方面,共涉及14条。主要内容有:

1 明确了同一采区采掘工作面数量的规定。

为严格控制同一采区工作面个数,明确规定“一个采区同一煤层的一翼最多只能布置1个回采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同时要求“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双翼开采或多煤层开采的,最多只能布置2个回采工作面和4个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可避免工作面数量过多、通风系统不可靠,引发事故。

2 严格了采掘工作面通风管理措施。

一是为了推进煤矿瓦斯先抽后采、抽采达标工作,对回采工作面回风巷最高瓦斯浓度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取消了《规程》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关于在特定条件下回采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最高允许浓度可以放宽到1.5%的规定,统一适用最高瓦斯浓度1.0%的上限规定。

二是对专用排瓦斯巷的设置提出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明确规定了专用排瓦斯巷必须是在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之外单独设置,并编制专门设计和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严禁将工作面回风巷作为专用排瓦斯巷管理。同时,将专用排瓦斯巷进行巷道维修工作时的瓦斯浓度上限由1.5%降到1.0%。

3 明确了低浓度瓦斯利用的规定。

根据总局已的低浓度瓦斯安全利用的相关标准,将原《规程》中关于“利用瓦斯时,瓦斯浓度不得低于30%”的规定修改为:“抽采的瓦斯浓度低于30%时,不得作为燃气直接燃烧:用于内燃机发电或作其他用途时,瓦斯的利用、输送必须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取消了对低浓度瓦斯用于内燃机发电及低浓度瓦斯浓缩后再利用的限制。

4 严格了突出矿井鉴定工作的管理。

为解决一些矿井应当开展突出矿井鉴定但不及时开展鉴定的问题,修订后的《规程》第一百七十六条明确要求,煤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事故调查认定为突出事故的,发生事故的煤层即为突出煤层,该矿井即为突出矿井:明确要求煤层有瓦斯动力现象、煤层瓦斯压力达到或者超过0.74MPa、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突出事故的矿井应当立即开展突出矿井鉴定,取消了突出矿井可以经鉴定机构确认后摘帽的内容:严格了突出矿井审批管理,要求矿井将鉴定结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煤炭行业管理的部门审批,报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并吸取震动爆破易引发突出事故的教训,取消了震动爆破防突措施相关内容。

5 完善了防治水的相关规定。

根据新修订的《煤矿防治水规定》,对煤矿防治水管理措施进行了完善。一是要求煤矿企业建立雨季巡视制度,当暴雨威胁矿井安全时,必须立即停产撤出井下全部人员,只有在确认暴雨洪水隐患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二是根据我国潜水泵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井下防水闸门的设置要求作了修改,规定了在部分特殊条件下,可以用专门潜水泵代替防水闸门。三是新增加了井下防水闸墙设置的相关管理要求。

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规程》?

赵铁锤:新修订的《规程》部分条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认真贯彻执行《规程》,是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切实抓好新修订《规程》部分条款的学习宣传工作,要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宣贯工作。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新修订《规程》的专题培训,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组织相应的学习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对《规程》的宣传力度,确保《规程》的各项规定深入人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