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8篇

时间:2023-12-04 10:01:01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1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 Karp主编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3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4-137.

[2]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2

通讯作者:吴树林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计数法对乙肝患者白细胞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50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150~500 μmol/L),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手工方法计数,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高胆红素血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与手工法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胆红素血能够使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结论 高胆红素血对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有较大影响,应用手工方法复检。

【关键词】 计数法; 乙肝; 白细胞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0

黄疸是慢性重症肝炎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肝细胞受损、坏死后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得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全国广泛应用,这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而且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各类仪器仍有其不足之处,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用血细胞分析仪对重症黄疸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测定时,部分患者白细胞假性增高,如果检验人员不进行下一步手工复查,会发出不准确的检验结果,严重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本文探讨不同计数法对白细胞计数分类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1年6月感染科患者,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19 d~72岁,其中婴儿5例。经生化检验胆红素150~500 μmol/L。

1.2 仪器与试剂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8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质控;日本Olympus显微镜;血清胆红素检测使用罗氏MODULE P8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

1.3 方法 (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方法:使用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对50份标本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生产厂商的操作手册进行。即取患者静脉血2.0 ml,置于EDTA-K2抗凝管内,充分颠倒混匀,1 h内上机检测。同种标本用相同仪器RRBC模式复检。(2)手工操作方法: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1]。即用已校正好的微量吸管吸取20 μl上述血样,放入0.38 ml WBC稀释液内,用改良牛鲍氏计数板显微镜计数。手工检测由于使用显微镜目测,能够排除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的影响,此结果与有关研究[2,3]相符。体外标本去除高胆红素血浆后,不能导致仪器检测白细胞数的改变,此结果与有关研究[4]相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重症黄疸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检测中,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与手工操作方法检测的结果分别为(6.934±4.323)×109/L和(5.4±2.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64,P<0.001)。

3 讨论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8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和先进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列多个参数进行精确的计数和分类分析,是目前国内能生产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为数不多的厂家,具有快速、准确、稳定性好等优点。白细胞计数前会自动以溶血剂先将红细胞溶解,红细胞溶解后血细胞分析仪再计数白细胞池中颗粒数量,对白细胞是否有干扰取决于红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破坏程度。正常人的红细胞加入溶血素后很容易溶解,肝病患者肝细胞受损后其摄取、转化、排泄游离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从而使患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能够使红细胞膜出现异常,使红细胞对溶血素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使一部分溶血素被消耗而导致溶血素相对不足,红细胞不能够被完全破坏,未破坏的红细胞和碎片由于和淋巴细胞体积大小接近使血细胞分析仪误认其为白细胞,因此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和白细胞分类不准确。同时,高胆红素能够和红细胞膜结合,血小板脂质结合形成大分子物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时会把这些大分子物质和未破坏的红细胞记成淋巴细胞,从而使白细胞的总数明显高于手工计数,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假性增高,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另外,标本的溶血不全可能会堵塞机器。

生理性胆红素可以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能保持正常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但高浓度的胆红素容易形成稳定的胆红素自由基[5],使多余的细胞膜脂不能被清除,细胞膜脂结合蛋白质后溶血剂也难以溶解,导致仪器在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出现误判,把未溶解的红细胞记成白细胞,出现白细胞的假性增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胆红素血症的白细胞计数都假性增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胆红素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假性增高和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假性增高,当遇到分析仪计数此两项同时增高时,应用手工方法复查是否是胆红素影响的假性增高。

有资料表明,肝病患者和新生儿红细胞膜脂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素的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解不全[6],就会干扰白细胞的测定,造成白细胞假性增高。而手工方法用1%的HCL可溶解红细胞,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有文献报道,重症黄疸患者血液标本按仪器要求稀释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情况,需经120 s才能完全溶解红细胞,而一般的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的时间会小于60 s。因此,溶血素的作用时间也是导致红细胞溶解不全的原因。消除胆红素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可采用离心洗涤,用生理盐水洗涤后重新检测。

综上所述,重症肝病患者的高胆红素血液标本能够引起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如果偏信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会误导医生按合并感染处理,不仅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还会给患者的病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遇到黄疸患者血细胞分析白细胞增高时,必须使用手工方法复查,才能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

[2] 邝泳云.一种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及原因初探[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15.

[3] 凌励,金丽茵,林紫云.肝病患者白细胞异常直方图原因初探[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6):337-338.

[4] 吕斌斌,梁海丽,冯静霞.黄疸乳糜对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64-65.

[5] 刘湘陶,刘慧娟.胆红素自由基对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5,11(1):71-75.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中职护生;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0-02

1 集体备课,合理制定授课计划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进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通过免疫学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满足教师和学生最深的体会。由于中职护理专业要求课时少,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惑。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2 教学过程中,授课方式改革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免疫学部分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经常采用指导性和启发式教学,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认真听教师趣味性的讲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如,免疫“战争”的导火索―抗原。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通俗地说,免疫就是机体针对抗原的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始动因素和必备条件就是抗原的进入和出现发生的一场免疫应答[1]。

2.2 采用比喻学习法,有利于难点的记忆

在医学免疫学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可以运用巧妙记忆的地方。如,抗原提呈的内外源途径的比较难理解,很多学生记不住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究竟是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还是CD8分子。其实,在这里可以应用一些记忆技巧,即因为MHC-Ⅰ小,所以要和大分子CD8结合为靠山;而MHC-Ⅱ大,因此选择和小个子CD4 结合。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此种记忆技巧。

2.3 利用图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问题

在学习免疫学时会遇到很多概念,有时仅看书本上的文字叙述很难理解其本质含义。如,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区别,通过看图,则可以轻松理解这些概念。T淋巴细胞膜上有CD2受体(E受体),通过E花环试验,T淋巴细胞与绵羊的红细胞结合,形成了“玫瑰花环”。而B淋巴细胞没有CD2受体,没有结合绵羊的红细胞,没有花环。通过图解,学生能很快能区别T和B淋巴细胞,也有利于实验课镜下区分T和B淋巴细胞,图表有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2]。

2.4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3.1突出基本概念和原理

免疫学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笔者认为,虽然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但是学好免疫学的第一步依然是打牢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理解并记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知识。

3.2 教给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在讲解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时,概念多、抽象、理论深奥、不易理解,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对帮助学生学好免疫学这章非常重要。首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把问题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其次要求学生上课做好笔记。学生做好笔记,容易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还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

3.2.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2.2督促经常复习,复习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方法

免疫学教科书的编排逻辑性强,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前后呼应,尤其是后面的章节所介绍的知识通常是基于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免疫球蛋白章节中所阐述的,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这里提到了B细胞、抗原等名词,关于B细胞、抗原的概念是在免疫学总论和抗原前两个章节中分别介绍的。有的同学课后未能及时复习,已经记不清这些概念,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抗体的概念,甚至会听不懂课。为此,提醒学生要经常复习,尤其是在下一次课之前,完成对于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进行复习,前边所学的内容掌握了,为后边的内容理解就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2.3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医学免疫学属于前沿学科,涉及范围广,其中渗透了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免疫学的学习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需经常给学生简单复习一下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学习免疫学。当然,这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免疫学,还要了解其他重要的相关学科。总之,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免疫学的学习,是学好医学免疫学的推进器。

4 重视实验课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一认识(理论)一再实践,这是人的认识规律,也是科研发展的规律。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最基本的免疫学科研实践。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甚至自己设计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免疫学原理。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通过观察豚鼠过敏性休克的现象,是一个经典的动物Ⅰ型过敏性休克试验[3]。此型过敏反应发生迅速,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以及明显的个体差异特点。过敏反应过程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释放多种血管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特有症状。与临床常见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很相似。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Ⅰ型变态反应机理的理解,并提高护生对防治青霉素过敏重要性的认识,使上述各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的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技能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4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有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是细胞病理反应的结果,所以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从细胞中得到解答。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内容体系结构。其核心部分包括:细胞概述、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与衰老。从1996年开始,我校主要依靠教师出去进修,引进多媒体课件,并逐步在临床医学专业课堂上使用,并于1999年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全过程使用。在此基础上,2000年增设蒙药学专业、2007年设护理专业、2008年设检验专业,全校各专业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均由我教研室承担,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群体所讲受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内容不同,因此,我校多媒体课件急需进行系统的制作。

二、医学细胞生物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案

制作符合我校民族特色资源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为后续的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我们需要整理教研室每一位老师多年教学积累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课件,按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同民族班级分门别类进行课件制作。

1.针对不同专业。

我校开设细胞生物学的专业有临床专业、护理专业、检验专业、影像专业、蒙医专业以及蒙药专业。临床等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现代水平上讲授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并且对由于结构损伤和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做适当的联系,以便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蒙医、蒙药作为民族特色专业开设医学生物学,其中1/2讲授细胞生物学知识,1/2讲授遗传学知识。那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细胞生物学课件制作时,我们可结合蒙医蒙药,例如利用区域特色蒙古族传统药用动植物,以其细胞结构、功能特点,讲解医学细胞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这种利用熟悉常见的样本作为实例,学生更易接受。将蒙医治疗原理联系细胞病理反应,讲授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联系专业实践,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2.针对不同学时。

由于每门课程都有一定学时,如蒙医蒙药学时为12学时,临床等专业24学时,教师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做成课件,这就涉及内容取舍问题。蒙医蒙药课件制作中我们将体现细胞生物学核心内容: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内膜系统与蛋白质分选、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与衰老。临床、护理、检验专业课时24学时,那么我们将适当增加细胞生物学知识,即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外基质及细胞连接。

3.针对不同学生群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5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化学、生物、生理及其它临床基础课和临床课发生着广泛的知识交叉渗透,国内外医学教学中都相当重视该门课程,对它的学习是否扎实和牢固,直接影响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特点,结构式多、反应式多、缩写符号多、概念描述性内容多、记忆内容多、抽象、难懂,导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是医学院学生普遍非常重视,但又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比较枯燥的一门课。生物化学理论课处于发展瓶颈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严重的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壁垒。

1 轻松的学习氛围从绪论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除了要系统的介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热情,笔者认为是绪论部分教学的重中之重[1,2]。例如,通常我会以三个"W"作为开场白,即什么是生物化学(what)?;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化学(why)?;如何学好生物化学(how)?。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以三个"W"为主线,展开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将复杂、枯燥、抽象的生化概念生活化。比如,讲述机体的化学组成时,其中水占到体重的60%左右。引入提问,有句话常说:"女人是水做成的骨肉"。我想问大家:"女人含水量多还是男人含水量多?"另外,从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学好生物化学。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同学在接触生物化学之前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因此,要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热情。②了解特点,摸清规律。③讲究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养成课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当场或课后整理笔记,择重记忆的学习方法。

2 记忆是学好生物化学的重要方法

生物化学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但是生物化学的知识内在体系导致,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为概念性、结构性内容,名词生僻且英文缩写符号多。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很多复杂,且无规律可循的内容,编写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和加强学生记忆[3]。例如:核酸是由磷酸、碱基和戊糖三种基本成分组成,可以用口诀"基本成分有三样,磷酸碱基和戊糖"。学习tRNA的结构时,它的结构特点比较分散,学生很难一下完整的记下来,但是用"三个发夹左右下,右下之间附加叉,三端有个氨基酸臂,下环一个反密码"就可以全面的将tRNA的结构特点凝练出来。再比如,学习脂类代谢中有个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主要是指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如果用"麻油花生米"来记忆的话,不仅语言诙谐生动,而且简单易记。真核细胞mRNA转录后,需要加上7'端帽子结构和3'端多聚腺苷酸尾结构后加工成熟,在讲授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戴帽穿靴"过程,就像人准备出门的时候,要戴上帽子,穿上靴子,而帽子和靴子可以对头部和脚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mRNA的加工成熟步骤及其功能。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调节课堂气氛

生物化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枯燥,老师感觉课堂气氛沉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笔者认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4]。讲解真核细胞DNA的空间结构时,先引入问题"真核细胞DNA展开长度大概1m左右,而细胞核直径只有几个微米,这么小的细胞核是怎么容下这么长的DNA的呢?"继而讲解DNA的四次折叠过程,这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再解惑,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前言部分,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站在生物化学的角度,分析饥饿减肥法是否科学?",紧接着讲述糖、脂、蛋白质在人体内作为能量的来源,所占的比重以及供应能量的优先等级。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使机械、呆板的内容生动起来。在细胞信号转导一章中,很多学生对第二信使的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细胞,教室内的每个同学都是细胞内信号分子,现在从教室外面来了一个人,找班上同学有事,可是现在是上课时间,他不能直接走到教师里面来,这时候怎么办?既然是上课时间,同学们都不能自由进出教室,但是老师可以啊,老师可以走到教师门口,接受信息,等到下课,再转达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室外那个人是第一信使,而老师就充当了第二信使的作用。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道理中明白了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4 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生物化学理论课和其它医学基础课不同,它的研究水平是分子水平。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抽象的,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来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采用板书绘图或者挂图和教具来辅助教学过程。但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如结构的改变、物质穿透细胞膜机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均是动态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的同时,使一些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更加生动,直观[5,6]。例如,在解释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之间的协同效应时,从紧张态到松弛态的转变,学生很难理解。但插入动态视频后,使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立体构象的改变过程,这样比教师对着静态的图片,纯语言描述要容易理解。再如,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其起始阶段,聚合酶如何组装;细胞信号转导中细胞膜如何识别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等,如果能够采用一边播放FLASH视频,一边讲述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动态变化过程,优化教学效果。

5 结合临床和科研体现生物化学的实用性

作为医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夯实医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服务。在科研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很多研究领域只要涉及到分子水平的研究,都会运用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学内容和临床以及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更新知识体系,再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例如,糖代谢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导致氧化型谷胱甘肽不能及时还原,结合临床"蚕豆病"的临床表现,讲述糖代谢中NADPH+H+生成,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的重要性,能够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在DNA的空间结构中,讲述核小体的组装时,结合细胞凋亡中检测手段DNA梯度电泳,解释DNA折叠形式和为什么凋亡时会出现DNA梯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研视角。

总之,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掌控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求知触角,深入简出的教学方法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还需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 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 大学教育, 2013 (13), 118-119.

[2] 汤 婷 黄春霞. 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 学园, 2013 (16), 64.

[3] 李保安. 浅谈生物化学记忆方法[J]. 科技资讯, 2011 (11), 188.

[4] 吴伟健,桂新春. 角色扮演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活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3), 77-78.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6

学会观察是每个医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更是病理医师必需具备的重要素质。进入实习阶段的同学到了病理科,起初可能会不知道从何学起,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做病理诊断工作的,只要会看病理切片就万事大吉了,一开始就要急着看切片,其实不然,实习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会观察。

观察整体病理流程病理科的工作都是围绕外科病理诊断展开的,整个病理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是为了将手术切除的标本等送检物通过一定的技术制作成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病理切片,然后做出最终的病理诊断。所以进入病理科实习的第一步应该先从病理流程的起始环节入手,观察学习。观察的内容包括:标本的接收,查对,登记,编号和及时正确固定,大体标本的观察与正确取材,切片的制作与染色,最后才是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诊断,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与原则,实习生应深入一线,仔细观察,熟悉每个环节的基本细节。

观察大体标本与取材大体标本的观察和准确取材是正确做出病理诊断的首要环节。如果无法准确获取病变,即使非常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只凭镜下观察也会做出错误的病理诊断[2]。学会大体标本形态的观察和正确取材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病理医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和关键的一步。实习生要仔细观察带教老师观察标本和取材的每个细微动作,如当老师拿到一个大体标本时如何开始观察进行描述,先描述什么再描述什么,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专业术语,一个标本除了取病变的地方还要取哪些地方,要怎么取、取多少、为什么取这些东西等等。这些观察内容和取材技巧要牢记在心,当日后自己动手取材时面对同样的标本就知道如何观察、描述和取材了,这也是病理实习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重要环节。

观察切片制作与染色如果不知道整个病理切片的制作和染色过程,镜下观察时就很难确认组织的形态是疾病引起的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很难分辨一个不合格的切片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是脱蜡不彻底还是染色不均等等,就无法进行补救,影响病理诊断,甚至造成误诊,带来严重后果。所以了解整个病理切片是制作和染色过程必不可少的。实习生观察和学习的内容应包括从标本取材到染色的整个过程,包括梯度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脱蜡至水、苏木素与伊红染色、二甲苯透明到封片。熟悉每个过程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掌握一张合格的常规病理切片的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观察标本的组织病理形态病理诊断是根据标本的显微镜下形态变化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疾病的病理变化纷繁复杂,除典型病变外,大部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常常是千变万化,需要学习的东西较多,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慢慢掌握。实习生开始学习病理时应切忌急躁,从基础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入手,首先熟悉人体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和特点,再对比疾病状态下的病变组织的形态改变,从正常到异常进行比较分析。只有真正了解正常组织的形态才能知道哪些是病变的组织形态。其次要多从基础入手观察病理形态变化,首先要观察病变组织中的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如常见的几种炎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等各种细胞的形态[3],然后再从常见病入手开始观察,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诊断要点。临床病理诊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有一个平和与持久的学习心态,要学会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学习。

学习特点:贯穿学习技巧

病理诊断是在疾病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诊断疾病,病理变化的抽象性和多样性往往会增加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加之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病理专业实习时间只有一年,时间紧、实习任务重,学习过程中应针对病理学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贯穿学习技巧。

多思考临床病理诊断实践性很强,其诊断过程实质上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临床思维过程。所以诊断过程光看病理切片当然是不行的,还得用脑子去想,多思考,注意病变的特点和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抓住疾病本质,注意本质病变的寻找和观察[4]。实质上有些疾病之间的差别很小,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求甚解,就无法深刻体会其差别和意义所在。所以在学习时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当看到一个阑尾炎病变时,即使很简单,也要想想不同类型的阑尾炎区别在哪里,如何鉴别,除了想到常见病阑尾炎外,还要想到阑尾也会发生肿瘤甚至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要以系统为单位、以器官为单位、以疾病为单位纵向与横向联系比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患者负责,不延误病情。

多提问题作为初学者,实习生刚到病理科会有很多不懂和不会的地方,要随时请教,大胆提问。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涉及疾病范围广,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日常工作中许多高年资老师在遇到某个问题时也会向有专长的低年资老师请教,这样不但不失尊严,反而受到尊敬。病理学的专业造就了病理医师的好学和不耻下问。人不是万能的,更何况实习生刚接触临床,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思考分析,翻阅资料,然后再去请教,这样学习的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要善于学习、勇于学习和虚心学习。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生理学;教学;应用

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医学基础学科[1],概念和机制都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性,且难讲解、难记忆。传统的生理学教学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不能满足时展对创新素质培养的需要,系统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化生理学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生理学教学过程,实现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势在必行。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图文声像并茂,将板书和绘图难以表达的抽象生理学理论、概念、过程和机制等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辅以配音说明,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清晰,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2]。例如在讲解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时,可绘制脂质双分子层的图片,膜上镶嵌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膜两侧存在物质的浓度梯度,小分子物质可以顺浓度差被动跨膜转运,而主动转运过程是需耗能的,细胞消耗1分子的ATP提供的能量,可将细胞内的3Na+逆浓度差泵出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2K+泵入细胞内,在演示其转运过程时可设计成动画演示,这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暂停、慢放或重复播放所需材料,并对同步播放的视频画面加以讲解说明,使教学动静结合、生动有趣,使抽象、静止的知识、概念“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个愉悦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学习积极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通过多媒体感知认识和交流,把课堂教学激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形成学习动机。

2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边板书边讲解,受教室黑板空间、课堂时间及书写速度的限制,所以教师往往在授课时字唯其少,意唯其多[3]。多媒体课件是提前制作,时间充裕,因此教师可以避免上述弊端,精心制作,在文本的设置、图像处理上精益求精,色彩对比鲜明,多媒体课程不等于“教材搬家”,而是要求简单、快速、有效地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不在于技术含量高,而在于辅助教学好,媒体不会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送的食物不会比马车运送的食物更有营养。例如在讲授肌细胞收缩这一知识点时,内容多,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教师将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肌细胞的收缩机制等放在一张主片上,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用子片分别详细介绍具体内容,形成一个链条式的结构。每张幻灯片内容要单一,制作好幻灯片后,在每一子片与主片间设置超级链接,这样每讲完一个子片都回到主片,形成系统的体系。在讲完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点。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意学生的反应,重点内容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标明,难点问题详细讲解,放慢放映的速度,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记笔记。了解的内容可快速讲解,通过这种“突出重点,详讲难点”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授课过程中循序地放映幻灯片,类似于传统的板书,便于学生紧随教师的思路。若将大段的内容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往往疲于抄笔记而忽视教师的讲授,结果造成学习困难而听课疲惫,上课时感觉听得明白但课后脑袋空空[3],这是因为学生在听课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兼顾思考和记笔记,影响了其课后复习所致。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在介绍难点、重点内容时结合提问、启发等方式,建立新型的“教师——媒体——学生”的教学模式。

3 拓宽学生知识面

多媒体是一种符合人类思维特点的多层次信息系统,能超越时空限制,提供大量信息,学生采用超级链接方式任意选择或调出各类信息资料[4],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将有限的教室空间与无限的网络连接,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生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后续学科学习的基础。学生普遍对临床知识感兴趣,教学中不妨引用临床病例,讲解一些基本的临床知识,联系疾病与正常机体活动的关系,结合这些知识点制作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机理通俗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5]。如讲牵涉痛时可以涉及到心绞痛、阑尾炎等疾病的一些表现,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理念,学生可既巩固所学的生理知识,又对将学的临床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可提出一些与临床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提供的便利,查资料、提前预习,真正的把生理课学活,拓宽知识面。

4 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完善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讲授相同的内容,多媒体教学节约了30%的授课时间,因此,每次备课教师须查询大量教学资料,精心选择素材,不断更新知识,打破以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局面[2],增加课堂容量和信息量。根据教学需要,运用适当的新的多媒体技术,组合与加工,取长补短。做到对各章节自由选择,顺序自由调整,各版面之间容易跳转,方便使用。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完全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讲解、板书、交互时间的关系。总之,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应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姚泰.生理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11?16.

[2] 周莲英.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M].卫生职业教,2006,24(17):66?67.

[3] 敬华娥,张团笑,刘红,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M].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15?617.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8

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各个专业中的开设课时都是相同的,作为授课教师,在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学及考核方式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我们应用了各种形成性评价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1.网络课程实现无纸化考核

医学细胞生物学建设的网络课程在我校点击率排名较高,丰富的内容受到学生的好评,网络课程中上传了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习题等,学生们不仅可以在网络课程里学习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在线做习题练习,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统一安排同学们进行无纸化考核。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随时进行,无人员和场地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平时学习。网络课程中还有教师制作的各类微课课件,有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吃透的内容,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微课继续学习,这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平台,在学习的同时,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线留言,教师可以及时的回复问题,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就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2.口试在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现代教育注重创新人才与实践人才的培养,“医学细胞生物学”也是如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传统的文字考題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给予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一定鼓励。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近几年一直在学生中实行口试,一方面是督促同学们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加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可以让老师更有效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反映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3.实验考核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实验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观察细胞以及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是通过各种实验技术来实现的,要做好“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工作,还要重视实验考核的应用。细胞生物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医学课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同时掌握一些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既是为医学生学习后续学科奠定基本的操作基础,也是为学生将来进行的科研实践工作奠定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内容,还要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内容和结果给出考核分数,激励所有同学认真完成实验,才能起到实验课的效果。

4.设计性实验

医学细胞生物学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我们给学生开设的实验类型少,学生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因此我们给学生安排了实验设计,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与资料,在网上查其他院校或其他学科的一些实验,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程内容,可以将没有安排的实验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行去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可以申报实验室的开放性实验,完成整个的试验计划。这样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理论和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有效方式,可以为学生将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