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8篇

时间:2023-12-21 11:24:27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 管理

1 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在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除了要界定好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还要确定反映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指标。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最主要的指标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种:①老年人口比例,也就是指60岁或65岁以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个比例的变动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或年轻化的标准。计算公式为:老年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②人口的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老少比的变动能够反映出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情况,它可以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2]老少比高于30%的为老年型社会,低于15%的为年轻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成年型人口结构。它的计算公式为:老少比=(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2.1 人口惯性导致老龄人口在出生率下降后仍在增加 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生育率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以至降到生育更替水平以下。但是人口的惯性作用会使老龄人口仍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增长。随着低龄组人口生儿育女,剧增的出生人口数,将超过死亡人数。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下降,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又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和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惯性会使老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在越来越大的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小,60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变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2.2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 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减少消费和资源消耗,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重要产品的人均产量更快地提高,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生育率为12.86‰,比1973年的生育率下降了15.21‰,我国的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2.3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快,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够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需求,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为延长人们的寿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后果

3.1 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劳动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产生总体性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地区的国民收入总额等于每个经济活动人口平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乘以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出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增加,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政府近年来在养老保障、退休金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不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积累基金,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2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健康和医疗保障的挑战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提供三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老年人口疾病谱发生变化。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慢性病治疗的成本将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其次老龄化将加重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包含在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中。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控制成本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行为还远远偏离公益性,老年人口患病率的增加将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筹资的压力。最后,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缺口。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在城镇,在农村的覆盖面则较窄。

3.3 人口老龄化降低了投资和储蓄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储蓄有明显的影响,居民的储蓄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重要的投资资本。储蓄率越高,能用于投资的钱就越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储蓄率下降,能用于投资的钱就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后,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下降,用于储蓄的钱变少。另外,伴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用于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增加,可能还会动用过去的储蓄。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单纯的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导致储蓄率下降,投资比例降低。在我国储蓄水平下降后,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会随之减少,投资减少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减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

4 结束语

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国情,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二胎软着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也只可能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收到实际的缓解老龄化的效果。因此,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广泛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强化人力资源投资,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2

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则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科技和医疗条件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中国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0.85‰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271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4%,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比,2年内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上升了0.5个百分点,说明中国老龄化态势已非常严峻。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内蒙古作为一个资源丰富、面积广大的自治区,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稀少,因而有其特有的人口老龄化特征。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分析内蒙古地区的老龄化现状及其特征,对未来内蒙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1953-2010年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展现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的演变历程。

图1 内蒙古自治区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比例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图1,内蒙古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953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4%上升到2010年的7.56%。具体看内蒙古的老龄化发展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蒙古人口老龄化进程在21世纪后加剧

内蒙古人口发展有一定特殊性,20世纪90年代之前,内蒙古人口老少比低于15%,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从1990-2000年其老少比从14.2%上升到26%,10年内快速迈入“成年型”人口结构。内蒙古2007年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12%,内蒙古由此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56%,3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0.44%。因此,虽然内蒙古迈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稍晚,但其步伐较快。

(二)老龄人口增速快于总人口增速

根据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内蒙古地区人口总数分别为2145.65万人、2332.33万人、2471万人,人口总数增长速率分别为8.7%、5.95%,而老龄人口在三次普查中人数分别为85.99万人、128.46万人、187万人,增长速率分别为49.38%、45.57%,老龄人口增速分别是人口总数增速的5.6倍和7.7倍,充分说明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三)人口老龄化推力为底部老龄化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不断下降,内蒙古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呈现底部老龄化,主要表现为少年儿童人口下降速率高于老年人口上升速率。从1982-2010年,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5.52%下降到14.1%,年均下降0.8%,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61%上升到7.56%,平均每年上升0.15%,约为前者的五分之一。

(四)老龄化程度城乡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水平条件等方面差异,城乡之间老龄化进程存在一定差别。2010年,内蒙古城镇总人口为1272.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96.78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05%。乡村的总人口为1098.6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90.0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为8.2%。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高于乡村。

三、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一)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口老龄化提高速度快于全国

如图2所示,从1953年的数据看,内蒙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2.9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42%,比内蒙古高出1.45个百分点,且从1964年之后一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内蒙古的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看,1990年之后,内蒙古老龄化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0-2010年,20年间老龄化程度增长了89%,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则增长了59%,前者增长速度是后者的1.5倍。

图2 内蒙古与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内蒙古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64年开始,不管是内蒙古还是全国,人口总抚养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64-1982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27和18.08个百分点,内蒙古人口总抚养比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内蒙古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64年开始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快速上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内蒙古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三)内蒙古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国水平,但其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快于全国

从1990-2010年,内蒙古总和生育率从2.1下降为1.07,全国总和生育率从2.31下降到1.18,分别共下降了49%和48%,内蒙古略快于全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必然导致少儿人口的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并且变化强度基本一致,这就是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快于全国的主要原因。

(四)内蒙古和全国城乡老龄化程度都存在差异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内蒙古城镇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05%,乡村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8.2%,城乡差距1.05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城镇总人口为67000.5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225.4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例为8%,乡村总人口66280.5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667.29万人,在乡村总人口中比重为10.06%,城乡老年人口比重相差2.06个百分点,该差异高于内蒙古城乡差异水平。

四 、比较的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比较的结论

内蒙古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其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也比全国要晚,但内蒙古人口老龄化提高速度稍快于全国。内蒙古与全国老龄化主要原因都是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从而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存在是内蒙古和全国都面临的问题,农村地区老龄化趋势严峻。总体上,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全国来说还较低,面临的老龄人口各方面问题不算太严重。虽然内蒙古整体人口老龄化形势不如全国严峻,但由于内蒙古老龄化速度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内蒙古老龄化问题及其未来的社会问题不容乐观,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内蒙古老龄化问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老龄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对老年群体正当权利和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使老年人相应权利、利益和地位得到合理保护,伦理道德上立法要做好相关准备。

加快完善适应老龄化发展的、覆盖范围广和形式多样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问题。按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原则,推进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要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和保障力度,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则是先逐步加大覆盖范围,发展多种类型的保障,然后再慢慢加大其保障力度。

适度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和医疗队伍建设。老年群体不断增多,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的投入,恰当安排医疗卫生资源,增加城市和乡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完善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为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3

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世纪,银色浪潮将席卷全球。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亿。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强,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人口老龄化是一场人口革命。这场革命将给全球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当前面临社会保险、医疗设施、养老方式、老年人工作、社区服务等诸多问题,而农村养老的问题更为严重。挑战带来机遇,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

一个社会要持久发展,需要在社会经济及环境各因素与人口增长、分配和机构的改变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达成最完善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处在转型期经济国家和经历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变革的国家,都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各代人的总体影响,以及处在传统地位与角色之中的老年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处境问题。发展方面的问题,涉及的是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率增加为其主要特征的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重点考虑在老年人受赡养的比率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所起的影响;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除涉及老年人同其他年龄组的人们共同享有的权益外,考虑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包括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保障与营养,诸如住房、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就业、教育、获取信息以及精神慰藉等等。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似的,但所面临的形势和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因为它受三个主要因素所制约:经济基础、政府意识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发达国家有较长时期的物质准备,比较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已经或正在调整其发展政策和纲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的目的是保证对老年人状况的优先注意。联合国原则强调老年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

在1999年的国际老人年世界卫生日这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不仅仅指身体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而且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目标。为此,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中等水平,但社会福利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老龄化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中国政府面对银色浪潮的提前到来,始终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日益深入地关注和研究老年问题,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尊严与权利。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4

所谓养老保险也被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国家按照规章制度对退休或者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予资金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养老保险是在规定的范围中劳动者与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这里所讲述的规定范围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符合养老待遇的城镇职工。其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能够保障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补贴,具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三,养老保险往往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以此实现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激增退休费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离休退休职工的费用逐渐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截止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近7000万元。之所以导致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上升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是离休与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数超过3000万人,2013年则超过5000万人,2014年则突破7000万人。每三年便会增加3000万人,导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另外,在近几年时间间隔产生缩短的现象,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费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费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与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上升,对国家财政而言带来威胁与阻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的筹集方式发生变化

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口年龄与基金的筹集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年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模式会导致养老金支付、收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致使养老金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21世纪初国家便颁布了相应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方式也从原先的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积累资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年人的数量多、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积极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其中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中需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基金积累,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稳定发展。

3.人口老龄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受到资金增加、覆盖面积困难基金缴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不足现象。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从上个世纪150亿元到21世纪10000亿元,可以明确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伴随着隐形债务支付高峰期的来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还会有所扩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有序发放,国家政府需要对缺口资金进行弥补,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会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口老龄化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制的构建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03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一)劳动力的数量会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

变动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给劳动供给带来严重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劳动供给长期的人口总量的规模。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劳动者的个人偏好、以及劳动工资制度等都会对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人口数量和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严重短缺,因为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会大幅度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庞大,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劳动力的供给。虽然随后几十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但由于在劳动力增长的同时,老龄人口也会持续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会被迫下降,2040年将下降到63.32%,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数和比例都会降至该预测期的最低。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老龄化程度加深,大量劳动年龄人口也逐渐出趋于老龄化。我国的劳动力按年龄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劳动力为15 ^-29岁,中年劳动力为30-44岁,年长劳动力为45^-59岁。2005年我国青年劳动力是年长劳动力的1. 4倍,到2050年将会降到0. 81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程度正在不断的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老龄化在短期内还不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虽然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阶段,但是已经是在后期阶段,而且我国老龄人口近年来急剧增多,老龄化速度迅速,所以在2015年前后我国将会失去人口红利优势,同时我国劳动力将会逐渐缺乏。一旦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我国就会丧失劳动力比较优势,企业就应该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转型。同时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等原因也让我们认识到劳动力短缺是经济社会必然出现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的劳动力人口优势发展社会经济,为老龄化未雨绸缪。

(二)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1.劳动生产力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劳动人口年龄的不断增长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劳动力进入中年或老年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完成工作,不能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更无法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产,最终会导致企业经济受损;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长的劳动力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经常生病请假,这会降低企业的利润;再者,年长的劳动力大多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他们只具备长久的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时代前沿的知识见解,这将不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有研究表明,很多举世闻名的天才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取得的,所以青年人才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老年劳动力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最终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要根据不同方面做不同的分析。

2.劳动力市场受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由于老人的具有不同的个性,擅长东西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老年人从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某些老年人口运用其熟练技术和才能,可以自身独立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这些老年人才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中依然有自己的优势地位。

目前我国低端老年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高端资源却十分短缺,人力资源结构严重不平衡。我国在IT行业、技工、精算、数字媒体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全国一共有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5%。因为老年人才开发的成本低,效益快,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以缓解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矛盾。处理充分利用现在职员工外,也可以对退休老人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可以社区、街道等岗位上任职。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口规模乘以个人消费支出是消费规模,老年人口数量和平均老年消费支出乘积就是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老龄化对消费规模的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上。以下以少年儿童消费系数是0. 5,老年人口消费系数是0.8,预测了2000-2065年的消费需求。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2065年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老年人消费需求是11970亿元,2020年达到29724亿元,占总消费的17.2%, 到2040年达到149748亿元,占总消费额的29.8%,到2055年达到327218亿元,占总消费额的36.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的时候老年人口消费只占到总消费量的7. 39%,但是到2025年达到了45.89万亿元,占到总消费了的18.0%。

预测结果都说明出老年人口消费需求急剧增长,购买力水平快速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规模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偏远地区的老龄化速度远高与城市老龄化速度,然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会对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老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务农人员急剧减少,而且大多农民的教育水平都较低,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日本和韩国都经历着“三农”问题一一农业空洞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破产化。在我国农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只有先有农业的稳定才会有社会稳定的稳定。因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将对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第二产业

我国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需要大量的青年劳动力,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在结构性和数量少都很缺乏。现在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都逐渐趋于老龄化,青年劳动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大致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老龄化也会造成一定的结构性失业,从而抑制整个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般年长的劳动人口都不会愿意他们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和熟悉的地方,因为他们对长期定居区域和长期从事的工种已经习惯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大。这就使劳动力很难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转移,因此阻碍了产业的升级更新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充足的青年劳动力才能使企业顺利的进行大规模调整和升级。但是现阶段很难有足够的青年劳动力,因此重新培训和教育年长劳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重新培训的费用很高,而且由于老龄劳动力自身条件的限制培训效果不佳,因此大多的老龄劳动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就会面临失业。

3.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第三产业包含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国老年产业主要第三产业中的家政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卫生健康服务业、保险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咨询服务业、教育产业、其它特殊产业等十个行业,这十个行业差不多涵盖了今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老龄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因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可以选择从事不需要很高知识水平的动密集型产业,如家庭护理,产品生产等。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金融、旅游、咨询等。

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老年市场的可观性,并且在老年市场上做了相当大的投资,根据老人的需求创造出了大量老年人需要消费产品和服务,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获得了客观的收益。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痛也越来越多,所有瑞辉制药有限公司的用于降胆固醇和降血压的药品备受中国老人喜爱,很多的化妆品,手机公司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以前的化妆品几乎都是针对年轻人设计的,现在很多化妆品公司都瞄准了老年消费市场,专门推出了适合老人使用的产品。很多手机公司也根据老人的需求特点推出了各种的老年机。因此应该大力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老龄化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

四、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和储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一般来说,个人收入大多都是用于消费和储蓄。劳动人口在工作期间都会将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为老年做准备。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人口逐渐丧失劳动力,没有收入来源,其老年生活主要就是依靠年轻时的储蓄。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老程度的不断加深,年人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最终会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量留出。

老龄化不仅会对银行储蓄产生影响,还会印象社会家庭经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就代表着家庭经济负担的加大。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各种医疗费用将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因此下一代为老人需要准备一大笔健康资金,这也就间接导致了下一代消费水平和储蓄。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我国在短时期内青年人口的数量不会有显著性变化,也就意味着我国年轻人供养老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必然也会导致家庭储蓄的减少,商业银行个人储蓄也会大幅度缩水。

2.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目前,个人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个人贷款业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利润收益。但贷款业务在获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银行利用此业务获得的利润越多,个人消费额信贷的风险也越大。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是社会普遍现象。银行的贷款业务也会受到老龄化的影响,尤其当年轻人的父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过程。2014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已突破2亿人,在2026年将超过3亿人,2041年将达到4亿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子女不仅要承担父母昂贵的医疗费用同时还要负担直接儿女的教育费用,这会给普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收支结构,间接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据央行的报告,我国在近期内将逐步进入违约高风险期,因为我国银行贷款业务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非良性贷款。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利率、房价等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整个社会、家庭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3.老龄化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服务

社会老龄化趋势,使得每个人越来越重视个人理财,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有了发展的空间。通过调查发现,预防性动机是过去人们将收入存进银行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投资选择。现在金融行业越来越发展,个人理财方式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人们对于投资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大多数人们都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各种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这就促进了理财业的发展。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会因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下降,心理素质也会逐渐弱化容易出现各种消极心理症状,同时会有记忆差、智力衰退、情绪变化大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4.人口老龄化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

老龄化影响资本市场主要是体现在储蓄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动上,不同个人或家庭的储蓄状态会随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绝大多数个人或家庭都会在工作稳定并且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时,才会有足够的储蓄存款,接着随着自身劳动力的逐渐丧失,收入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没有。

当人们年龄越来越大时,自己的资产组合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一般都是具有系统性的,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将会对这种系统性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其相对的价格。

老龄化对资本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之间,因为国与国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一样,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收益率也会有巨大差异。国际之间的投资的收益率差异就会引起资本的流动。发达国家大多属于年老型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年轻性国家,资本都倾向于从年发达的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作人口所占比例会迅速上升,那么这些国家就需要更高的投资率,给这些大量进入劳动年龄的人配置资本。,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老龄化都比较严重,所有这些国家同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力量。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后期阶段,而且我国的老龄化严重,因此国内投资需求的快速下降,储蓄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将被下降的投资需求所抵消,而储蓄一投资的不平衡(储蓄>投资)将会导致资本的外流。

五、人口老龄化影响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老龄社会中人们对于商业保险产品的需求变化是人口老龄化对商业保险市场的影响之一。我国的保险市场主要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主要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特点是低保障、广覆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保障需求。而商业保险则可以给老人晚年生活带来更有力的保障,商业保险不断市场化,其在社会上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老年人也越来越希望可以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度过晚年生活。因此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储蓄养老,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存一笔养老金。但是到通货通胀的影响无处不在,货币会面临贬值的风险,而商业保险则不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目前很少有老年人认识到商业保险的优势,说明我国的商业保险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韩淞宇.吉林省延边州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亚研究院,2010.

[2]付娟.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孙雯.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D].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6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7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特点 成因 对策

中国一直都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历来为世界各国和机构所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不仅人口数量最多,而且向老龄化方向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关注。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是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为13.06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160.7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3.4%,1990年为993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1%。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提出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标准,在这套标准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是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常用指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属于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根据该标准,中国在2000年成为老龄型国家。

联合国和人口学家对我国未来人口走势作了预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合国在2002年的对世界各国人口预测中的中国部分;另外,杜鹏(2005)等人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过测算。预测结果在数值上有略微差异,但大体趋势是一致的:未来100年内,我国人口总量依然庞大,但由于生育率和出生率长期持续地下降,人口增长惯性大为减弱,预计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之后人口总量将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继续加快,二十一世纪中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迅速增加;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放慢;随着人口老龄化,从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比例将开始下降。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人口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类似,但也有不同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中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发达国家晚了许多,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显现出比发达国家更为迅猛的特点。据联合国统计和预测,1950―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中国增长111%。中国65岁以上人口由7%上升到14%预计要用26―27年,而相比其他国家,如法国65岁以上人口由7%上升到14%用了115年(1865―1980年),瑞典用了85年(1890―1975年),德国和英国用了45年(1930―1975年),中国老龄化速度要快得多。

第二,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已经进入发达时期才出现的,此时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已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还不发达时人口已经开始老龄化。世界银行曾对人口年龄指标相近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做过比较,1999年中国、韩国、智利三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同为10%,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韩国为8490美元,智利为4740美元,中国仅为780美元,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人口快速老龄化给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国带来挑战,1964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6.3%,相当于15.9个劳动力负担一位老年人;1982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到7.97%,相当于12.5个劳动力负担一位老年人;2005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2.71%,相当于7.9个劳动力负担一位老年人。短短几十年间老年人口抚养比迅速增加,无疑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严峻挑战。

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进程不平衡。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农村更为严重,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内陆地区更为严重。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城市为18.45%,比同期农村低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为6.3%,比农村高1个百分点。《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如、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进程不平衡也可以通过观察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一指标得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未来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趋势。《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如、青海、甘肃、宁夏、贵州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迅猛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生育决策的改变。应当强调的是,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中国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遵循世界人口发展趋势而下降,只是这一过程会漫长得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会漫长得多。

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1962―1970年是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阶段,国务院正式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开展起来,然而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开展计划生育。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人口开始猛增。从1962年起出现了长达8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生育高峰,到1970年,全国总人口达8亿,总和生育率高达5.8。1971―1978年是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的阶段,计划生育在这一时期被写入《宪法》,同期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78年的18.25‰。1979―1990年,中国政府对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显著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9年的2.75下降到1990年的2.17,接近更替水平,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接近70岁。1991年以后,中国继续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生育水平稳定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自计划生育政策执行30多年来,少生了3亿人,相当于少生了一个欧洲的人口。联合国曾指出,与60年代后期同中国生育率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是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这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生育意愿的改变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原因。养育孩子可以使家庭的劳动力增加,从而提高家庭的总收入水平,父母会倾向于多生孩子,但是养育孩子是有成本的,当养育孩子的教育、保健等成本上升,以及由于父母工作的收入水平提高从而使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上升时,生育意愿就普遍下降了。改革开放一方面使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导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导。农业社会中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工业社会中更加强调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的数量退居次要位置,这样,在家庭中孩子作为劳动力的作用下降了。另一方面,改革导致原来由政府负担的生育福利项目削减了,由家庭承担的养育孩子的成本上升了,加之劳动效率较改革前大为提高,使人们工资收入和闲暇成本上升,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因而也不断上涨,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之下,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则表明(2004),近20年来,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有较大的变化:在数量上表现为子女数随年代更替而下降;而在理想子女数上城乡及地区差异显著,城市居民以1孩和2孩为主,农村居民中则有较大差异,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基本接近,欠发达地区有较多农民希望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第一,实行差别的老龄政策。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上并不富裕,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对老年人实行普遍的高福利的老龄政策,而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措施和公共服务。并且人口老龄化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别,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这种城乡、地域差别,因地制宜,协调发展。针对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严格执行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些地区的覆盖面;而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可考虑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适当提高人口新老更替的水平,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倡导家庭养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建设社会养老机构,通过政府、社会以及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负担加重的问题。

第二,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队伍建设。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医疗卫生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需要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经费投入,合理安排医疗卫生资源,完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队伍建设,为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保证老年人口健康生存。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下去,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随之下降,老年人口负担将加重。面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一向以丰富而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中国必须考虑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改善供给结构,为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更多更多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stats.省略/tjgb/rkpcgb/qgrkpcgb/t20060

316_402310923.htm,2006-03-16.

[2]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5).

[3] 杜鹏、瞿振开、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篇8

[关键词] 农村 老龄化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06-01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加快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目前中国社会经济还处在相对薄弱的条件,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全面深入改革,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现如今农村老龄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城镇,成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群体,再加上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必定会出现许多问题,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解决中老龄化问题和对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比年轻人的比例要高,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老年人的数量相比年轻人的数量增加的快。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降低,出生率降低导致年轻人的增长速度变慢,死亡率降低导致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变快,因此人口的老龄化就这样出现了。中国老龄化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降低,然后是医疗条件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死亡率下降,这样我国的老龄化现象就出现了。

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比较大[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镇与农村出现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的情况。总的来说,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中,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而农村最高。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这一现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很普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程度高上,老龄化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持续增加,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流动人口的主要是年轻人,这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镇工作引起的。

2.2 不发达地区农村老龄化比发达地区慢

人口老龄化在各个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的条件对人口老龄化有直接影响。例如,经济的增长、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生育状况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顺利,人口的增长缓慢,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快,再加上发达地区医疗条件好,老年人的死亡率也很低,所以导致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严重。而情况与之相反的是不发达地区,由于思想落后,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人口出生率并没有降低太多,在加上医疗条件差,老年人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3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如果单纯的从死亡率和出生率来比较,城镇地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 那么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但实际上,人口迁移是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农村的年轻人大量的迁移到城市,减少了农村年轻人的数量,却增加了城镇年轻人的数量,这一社会现象,使城镇老龄化程度得到缓解,而农村老龄化程度变的更加深。

4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给农村养老保障带来了压力,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家庭养老虽然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各方面的条件也很合适,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加重家庭养老的负担;另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还有就是进城农民的养老问题困难。农村的另一个养老保障制度,五保户制度也存在问题:供养资金不足;敬老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管理水平低;覆盖面小、共济性差;制度不稳定;保障水平低;政府财政支持缺乏。这些因素加大了国家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困难。

5 农村应对老龄化的策略

由于新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面对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善当前农村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5.1 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可以对家庭实行资助,政府对有老人的家庭给与一定程度的资助,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一方面是实物资助,另一方面是住房与土地保障,这为老年人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5.2 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

由于中国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民的养老观念还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对于养老保险这种现代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很难接受,因此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养老保障转变到现在的社会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3 政府加大经济支持力度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由政府出,个人只需要出小部分,由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个缴费,这导致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就能更好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

5.4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速度确保农村当地的社会养老措施都是有法可依,为农村养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条件,有了法律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6 结束语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是老龄化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农村目前的养老制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养老保障要以家庭为主,应与社会保障和国家扶持相结合,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如果能够将农村养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将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