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监管系统论文8篇

时间:2022-09-08 05:39:44

监管系统论文

监管系统论文篇1

1河段与工程概况

1.1河段概况

三峡工程施工区从伍相庙至鹰子咀长约12km,面积15.28km2。为较好地掌握施工区水文、河道、水环境变化情势,水文监测河段上起太平溪、下至莲沱,全长22km,水域面积约为22km2(以下简称坝区河段)。大坝轴线以上1.5km至大坝轴线以下1km为明渠截流水文监测河段(以下简称截流河段),全长2.5km,面积约为3.0km2。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河段水文监测布置见图1。

图1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河段水文监测布置图

1.2工程概况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继一期导流明渠开挖、二期大江截流导流和通航之后、为修筑三期围堰而实现戗堤进占与合龙的关键性工程。

(1)三期围堰工程。三期围堰位于导流明渠内。三期上游围堰为Ⅳ级临时建筑物,围堰轴线长427m,设计洪水标准为4月份实测最大流量17600m3/s(1877年~1990年资料,下同),相应上游水位81.05m,堰顶高程83.0m,最大堰高33.0m。三期下游围堰为Ⅲ级临时建筑物,围堰轴线长415m,设计洪水标准为频率2%的洪水流量79000m3/s,相应挡水位78.3m,堰顶高程81.5m,最大堰高36.5m。上、下围堰均由风化砂、石渣、石渣混合料和块石以及反滤料构筑而成,总填筑量分别为146.58万m3和152.48万m3。

(2)明渠截流分流工程

明渠截流期采用大坝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分流。22个导流底孔分别布设在泄洪坝段的表孔正下方跨缝处,其有压出流口尺寸为6m×8.5m,中间16孔进口底高程56.0m,两侧各3孔进口底高程57.0m。大坝底孔泄流能力受二期上下游围堰拆除高程和底宽的影响,设计明渠截流前,上游围堰拆除高程57m,底宽不小于550m;下游围堰拆除高程53m,底宽不小于410m。

(3)明渠截流戗堤工程

三期截流采用上、下游戗堤立堵,上游双向、下游单向进占的施工方案。设计按上游戗堤承担截流总落差的2/3,下游戗堤承担截流总落差的1/3。上、下截流戗堤总抛投量分别为35.85万m3和38.38万m3。戗堤施工进占分为非龙口进占和龙口进占两个阶段,设计上、下截流龙口宽度分别为150m和140m,抛投量分别为20.4万m3和20.5万m3。设计截流流量10300m3/s,经模型试验表明,上、下龙口最大平均流速分别达5.14m/s和4.01m/s,截流终落差4.11m。合龙能量指标达40.4万kw,为葛洲坝工程截流的2.6倍,是巴西伊泰普工程截流的1.4倍,居当今世界龙口能量指标之首。

1.3水文监测的目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鉴于明渠截流的难度,水文监测的目的主要为三期截流设计、施工、截流指挥提供可靠数据,同时也为模型跟踪试验、水文预报、水文及水力学计算提供基本资料。特别要为在明渠截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进行跟踪监测,以指导明渠截流施工决策和调度管理。水文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下地形、截流落差、龙口流速、坝址流量及导流底孔分流量等,其主要作用是为掌握截流边界条件、截流水流条件和截流环境影响的动态变化,见表1。

表1三期截流水文监测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水下地形

水下地形形象

掌握水下地形形象、口门水面宽及床沙的变化情况,为截流设计优化、调整截流施工方案及进度、模型跟踪试验、水文预报及水文、水力学计算提供基本资料

固定断面

固定断面形象(含口门水面宽)

床沙

床沙(抛投料)颗粒级配

水位

坝区沿程水面线

是监测截流落差及其变化的基本资料。同时监测葛洲坝水库调节对截流水力学指标的影响

龙口落差、戗堤落差

掌握上、下戗堤落差及其分配,指导上、下戗堤施工进占的时机及进度

流速及流态

护底加糙区流速、戗堤头及挑角流速、龙口纵横断面流速、截流河段流态

掌握戗堤口门区(以龙口为重点)的流速变化特征,指导戗堤进占的抛投体块径、形状、抛投方式及推填角度的选择,以利戗堤头的防冲和稳定

流量

坝址流量、茅坪溪支流流量、大坝底孔及龙口分流量

掌握坝址来水流量及导流、截流的分流量

河床演变

永久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河势及两坝间河道演变

截流对河道、航道口门区的河势影响及抛投料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环境

截流河段及下游水质

2水文监测系统设计

根据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施工布局和截流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水文预报、水文及水力学计算、模型跟踪试验等部门对截流水文监测的要求,为确保水文数据全面、可靠、精度和时效,建立包括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的三期截流水文监测系统,见框图2。为系统实施成立了五个专业组,即水文组、河道组、水质组、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和综合组。

2.1信息采集子系统。包括水位降水、龙口流速、流量、流态、口门水面宽、河道冲淤、水环境等,根据三峡坝区现有监测站网条件,结合截流所需的水文信息,共布设18个水位站、2个水文站、17个流速或流量监测断面、32个河道固定断面、5个水质监测断面。

2.2信息传输子系统。采用计算机有线或无线数传方式,辅以电话、电台或对讲机等方式,将自动、半自动或人工采集的水文、河道地形数据,经无线或有线数传、或无线人工、有线人工传至水文数据处理中心截流数据库。各专业组之间的联系采用短波电台、电话(有线或WAP电话)等。

2.3信息处理、信息与反馈子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明渠截流水文信息处理中心,使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合理集成,实现水文信息接收、处理、存贮、检索和e水文情报的网络化与自动化。

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建立截流水文数据库和计算机局域网,实现数据、图表自动处理与共享。截流水文数据库包括水文数据库、河道数据库、施工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采用表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机局域网挂靠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局域网,其间专设“截流水文网站”,以动态方式直接从数据库生成《水文实测信息》、《水文快报》以及其他信息网页,水文监测信息。

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流速、水面流速流向、泥沙、固定断面、水下地形等信息和相关的分析成果。信息以截流指挥专用通信系统和“截流水文网站”为主,并以电子邮件、电传、电话、电台等为辅的方案。《水文实测信息》全面反映坝区河段水文变化情势,在戗堤进占和龙口合拢期每天一期;根据水情变化确定《水文快报》频次,如在龙口合拢期,实时水位、流速、落差等信息。系统还具有实时查询、信息反馈、整编归档及检索等功能。

3水文监测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

截流水文监测除采用常规的、成熟的测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外,尽可能采用新的监测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截流水文监测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水文观测,其仪器设备将经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如明渠截流施工场地窄小、截流龙口水流湍急和高强度施工形成的复杂水域,以及无线电波干扰等,都将影响到水文监测工作,也对仪器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明渠截流水文监测的特点,应立足于成熟的先进仪器设备、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收集、传输、水文资料。经过调研和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分析,确定在明渠截流水文监测中使用以下关键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

3.1ADCP测流系统。ADCP(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s)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文测验仪器之一,具有不扰动流场、测验历时短、测速范围大等特点。对截流河段多断面的水文监测,采用船载型ADCP测流系统,辅以GPS导航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巡测各断面的流速分布及流量或分流比,还可解决船舶无锚定位和全天候测验等问题;对龙口流速测验,采用无人测艇ADCP测流系统,可精确地获取龙口流速分布。

3.2无人测艇测量技术。该方法是通过龙口上游150m左右的锚锭船,用钢丝绳牵引无人测艇(艇上安装ADCP等仪器)深入龙口进行水文测验。无人测艇采用全密封双体船结构,具有稳性好、阻力小、安全可靠等特点。锚锭船安装有以计算机为主的控制中心及机电设备,控制无人测艇测验。

3.3GPS水道测绘系统。利用GPS接收机,配备数字测深仪或多波束测深仪、绘图仪、计算机与数据链、通讯等设备组成的GPS水道测绘系统,可高效地施测水下地形和冲淤断面,具有全天候、多功能、精度高、成图快等特点。

3.4无人立尺测量技术。对戗堤头水位观测,传统的方法难以达到安全、高效的要求,选用成熟的无人立尺测量技术,并配以高精度的激光全站仪,可测量未知点的三维坐标,用于龙口戗堤头水位和口门宽度的测量。

3.5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水文信息远传、处理、计算机化,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

3.6监测系统在明渠截流中的运用实践

三峡明渠截流从2002年9月15日导流底孔闸门调试开始,至11月6日龙口合龙结束,明渠截流水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了明渠截流水文情势变化,收集到全过程多要素完整的水文成果,并实时动态更新截流水文网页,为指导截流施工、调度、水文预报、提供了大量科学的水文信息。

4结语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水文监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截流不可缺少的技术保障服务系统。

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水文监测采用高新的监测技术、选进的仪器设备、高素质的监测人员以及合理可靠的组织措施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充分发挥水文监测在三峡工程截流中的耳目和参谋作用,体现一流工程和一流的水文服务。

参考文献:

监管系统论文篇2

资料来源于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采用Excel软件统计该省108个区、县级(含直辖市、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县级食药局”)、所属稽查分局及其1140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简称“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岗位配置、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人员编制等情况。

2结果

2.1人员岗位配置情况

目前,该省108个县级食药局“三定方案”已通过当地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定核准。其中,县级食药局及所属稽查分局已基本改革到位。此次该省1269个乡镇群共成立乡镇食药所1140个。县级食药局及稽查分局划转人员主要为原县级食药局人员、工商局人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人员、商务局人员、卫生监督局人员。各乡镇食药所划转人员主要为原乡镇卫生院人员、乡镇中小学教师及少量乡镇政府人员。

2.2性别分布情况

全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应划转人员7769人,实际到位6660人,到位率为85.7%。其中,男性工作人员4679人,女性工作人员1981人,男女比例为1∶0.42。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总体多于女性,而且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业的发展,男性比例数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2.3年龄分布情况

县级食药局主要以40~50岁人员为主,稽查分局以40岁人员为主,乡镇食药所以30岁以下人员为主。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县级食药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稽查局人员年龄适中,乡镇食药所工作人员则比较年轻。全系统人员平均年龄为41.8岁,年龄层次总体合理。

2.4学历分布情况

县级食药局人员中,研究生占7%、本科占35%、大专占32%、中专(高中)及以下占26%。稽查分局人员中,本科占23%、大专占14%、中专(高中)及以下占63%。乡镇食药所人员中,本科占12%、大专占33%、中专(高中)及以下占55%。数据分析表明,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拥有高学历者较少,学历层次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水平,符合我国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越往基层,人员学历越低”的趋势。

2.5专业构成情况

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中,药学专业(含中、西药)占29.67%、医学相关专业占11.13%、食品专业占1.24%、法律专业占12.88%、化学专业占1.95%、经济专业占11.91%、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占1.11%、其他专业占30.12%。数据分析显示,划转人员专业分布多元化,但食品药品相关专业如药学、医学、食品、法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6专业技术职称类别等级情况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含医药工程师、主管中西药师、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中级经济师、中小学中级教师)占26%,初级职称(含医师、护师、中西药师、护士、医学检验技士、助理经济师、中小学初级教师)占19%。通过数据分析看出,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较多,且中级职称者所占比例较高,这部分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区卫生监督局、卫生院、乡镇中小学教师和少数原县级食药局划转人员。

2.7人员所属编制情况

此轮机构改革,该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编制身份多样,按《湖北省编办关于加快推进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鄂编办函〔2014〕60号)文件“保留划转人员的职级待遇,逐步消化”的精神,新组建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人员编制类别分别有行政公务员编制、参公管理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机关工勤编制和事业工勤编制。

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但由于在此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中,国家精神是不新增加人员编制,所需人员由各职能部门统筹调剂解决,因此各县、市、区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3.1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结构不合理,未形成人才梯队,须加强骨干人员培训力度据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版统计年鉴显示,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队伍结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逐年呈上升趋势,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也较大,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素质整体得到提高。而本研究数据分析显示,该省基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较为年轻,无论学历还是专业技术职称均较低。机构改革后,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因此,需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重点培养一批能起到支撑、引领、带动作用的食品药品监管骨干人员,弥补队伍的结构缺陷,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的健康发展。

监管系统论文篇3

通过HMI系统延长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地关键在于生产过程进行优化。行之有效地开展维护工作并对故障进行准确地判断将有利于共产隔得正常生产。回顾HMI系统发展地历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HMI系统未来发展地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工厂运营地目标-提高效率,增加无故障运行时间。

早期设备

最初地HMI应用项目中包含有大量地按钮开关、指示灯、选择开关和其它简单地控制设备,功能仅限于启动、停止某个设备,并显示该设备地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控制系统。这样地控制系统非常简单,通常由许多继电器组合在一起来实现。在当时,设计者地重要设计思想就是让控制电路越简单越好,人机界面地雏形也受到这种思想地影响。

按钮、开关以及指示灯在控制系统中地应用是一个不小地进步,早期地HMI系统常常不能有效地进行故障诊断,因为他们毕竟太简陋了。在通用汽车公司,如果一个设备停止了工作,我们不许通过查看、测试控制系统地电路来找出故障。唯一地检测技术就是用探针一一检查测试点到设备控制电路、操作台的导通情况。现在,即便没有专门的故障诊断功能,HMI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也能较以前的系统能够更快地诊断出故障原因。

PLC的引入

可编程控制器的问世给HMI监控系统带来了第一次飞跃。这是,可以通过将所需的设备连接到PLC上来增加HMI系统的功能。当设备出现故障时,HMI系统不仅能够与停机的设备通信,还能够知道设备为何停机。

用户可以通过编程终端发现程序中出现错误的字节。当设备出现故障时,PLC甚至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自动拨打救助电话。

与此同时,HMI系统的监控范围开始扩大,它能够与设备进行通讯并获取其状态信息,同时还能计算某个车间的产量,并通过大量的指示灯来显示这些信息,这成为当时车间中最为普遍的景象。HMI系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这意味着操作员要观察比以往更多的指示灯,有时候因为信息太多却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除非操作员非常熟悉这些机器,否则他将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而不知所从。

显示设备的引入

从简单的指示灯到七段数码管,再到字母显示管,通过这些显示设备,使得HMI监控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地向操作员反映系统的状态,从而减少故障诊断时间。通过我们经常在老式计算器上看到的七段式LED显示屏,用户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设备地状态信息。早期地准断系统能在屏幕上显示一个故障地I/O编号或者某些数字,用户需要在手册上查找这些数字,从而得到到底发生了什么故障。

字母显示管的到来使得HMI系统能够显示文本信息。用户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显示文本,在文本信息中加入变量,如不同车间的产量等数据。这时的操作员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更大范围内设备的信息。但是,随着被监控设备复杂程度的增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编写显示屏的程序。

完全可编程HMI系统

HMI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在于完全可编程HMI设备的出现,从此它代替了传统的按钮和指示灯。在CRT显示器上绘制出可编程的按钮、指示灯灯虚拟对象,工程师再对这些虚拟的按钮和指示灯进行编程,让它们按要求显示出来。

很快,CRT显示器的局限性显露出来-每次只能在一个画面中显示为数不多的按钮。因此工程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编程,将多个按钮和指示灯安放在不同的画面中。这样,显著增加了设计成本。

对于顺序机械加工,其加工步骤表很快成为首选的现场用户指南。工人能够看到准确的加工步骤并按照这个步骤执行相应的操作,加工步骤包括何时加入工件等内容。公车果农是可以很快地调整、修改工序。同时,这个加工步骤为小型和大型的应用都提供了统一的界面,所以就不再需要多个画面来显示整个加工步骤,只需根据工件的加工情况动态更新一个的列表即可。

现在,可视化的显示画面能够更为生动地反应被控设备的情况。操作员不仅可以通过文本信息得知哪个设备造成了停机,而且还能够在画面上观察到机器的情况,并指示出故障设备的位置。这一功能减少了修复故障所需的时间,但是为了开发每个设备的可视化画面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设计的费用将随着设备大小和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前以及未来的HMI

当前的HMI系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功能,同事其价格也更利于人们的接受。开发及编程人员使用专门的程序来进行系统开发,这样便可以胜任HMI日益增加的功能同时又保持低廉的开发承办。现在的HIM系统能够提供多路按钮和显示画面,从而用意个画面对工厂中所有相同的设备进行控制。这样,开发人员仅需设定从哪个设备采集数据用于HMI显示目的,所示用的功能将通过文字列表显示出来。因此,在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只需要增加一航新的文字即可,从而节省了屏幕空间。

硬件方面

基于PC的HMI系统在过去十年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HMI系统仍然使用为工业环境所设计的专用设备。基于PC的HMI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存在一系列的关键性问题,因而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

工业计算机的成本通常较商用计算机高很多,而且所采用的技术不如商用计算机先进;

个人计算机通常被用作编程终端,因而不会因它的故障造成整个生产线的停机,但在恶劣的工业生产环境中很少直接采用;

个人计算机的硬盘通常被认为最薄弱的环节,由它所造成的故障足使其丧失在恶劣环境,特别是震动环境中应用的机会,因此在某些重要的应用中将个人计算机排除在外;

在计算机上添加监控软件和通讯板卡的成本较高,甚至超出了某些专门的工业控制设备;

厂商对消费类计算机的产品备件支持年限较短,购买多年前计算机所使用的配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工业控制设备厂商非常了解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因此对其产品的支持年限都比较长;

基于PC的HMI系统凭借技术优势,已经显著改进了上述缺点,特别是在价格上更是有较大的吸引力。随着触摸显示屏和基于WindowsCE操作系统的HMI监控设备的广泛应用,基于PC的HMI系统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基于PC的HMI产品的普及,工业系统中应用的键盘和鼠标也会随之而来。用户在车间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式控制也变得如同操作家用计算机一样简单。

彩色触摸显示屏已经开始在商业领域的HMI系统中应用。在杂货店、电影院、银行、甚至购物中心都能看到他们。应用市场的增长将有助于降低不同尺寸平板显示器的价格,从而消除价格上的障碍,为更广泛的工业应用提供可能。随着小型平板彩色触摸显示屏的出现,便携式人机界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用户可以直接拿着这些设备走到机器跟前进行控制。

软件方面

越来越多的通用控件能够在基于PC的HMI系统中使用,例如通过单选按钮就可以替代原来的选择开关,通过复选框来替代原来的按钮。这些改变将有助于用户更加熟悉操作界面,从而减少在培训方面的花费。

HMI软件的发展使其能够在一个应用系统中支持多国语言文字,这种功能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中变得更为有用。目前,大多数的应用项目在支持多国语言时需要重新调整整个项目中每个画面的文字,但是如果采用文本与应用项目分离的方式,在改变语言时仅需要提供相应的语言文件包即可。

在HMI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也引入了自动化设计,在为大量相似的机器设计HMI系统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向导来完成。随着系统的增加,这样的自动化设计能够明显降低系统的开发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每年都新安装数百台机器的大企业。

HMI软件同时提供各种开放功能,它能够与用户自定义程序、第三方彻骨女婿以及其他格式的文件紧密集成在一起,从而为用户的应用项目提供更好的支持。例如工业控制公司能够提供辅助设计支持软件,同时控制系统公司出售更具附加值的产品,这样便可节省最终用户总体投入成本。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HMI系统都将运行于MicrosoftWindows操作系统上,专用设备的HMI系统将逐步退出市场.这样有助于制造商尽全力研制运行于该平台的软件,创建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到那时,获取诊断数据和开发维护工作将变得更为简单,从而不再需要用设备上的HMI设备获取诊断数据,再用其它的HMi设备对其展开维护工作。操作员只需要一台HMI设备就能对故障设备进行诊断和维护。设备上的HMI更能够和整个车间或厂区的应用系统协同工作。通过基于PC的HMI系统连接到上层的监控系统,将有助于工厂信息系统了解到现场的情况。

未来HMI可能的发展方向

HMI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增强其功能,同时压缩总体成本,随着PC市场的发展,可能会有如下几个发展方向:

三维可视化

为了克服机器可视化图形设计所需的高昂费用,今后的HMI系统可能会直接共享机器设备在设计阶段的参数数据。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二维的视图,可以将机器设备的参数数据导入,从而在HMI系统中生成更为直接的三维画面。

逻辑控制与HMI系统的集成

目前,自动化设计过程只关注于最初的设计,在HMI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将会提供贯穿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自动化设计工具。当前,在HMI系统和逻辑控制系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今后很有可能将两者集成在一起。

使用Web集成技术

HMI系统不断的革新以来于与其它设备连接性的增强。有一天,HMI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来观看其它设备状态,甚至能够进行控制。车间主管也能够使用嵌入Web技术的HMI系统获取整个车间设备的信息,以便集中进行管理。

NET-应用项目动态传输

监管系统论文篇4

炉窑车间现有燃气炉11台,电加热炉3台与烘3台,控制方式采用仪表控制和PLC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温度和压力采用仪表控制,设备阀控以及设备供电采用PLC控制。通过温度、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将所有的炉温、炉压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将模拟信号送至控制仪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接入RS485集线器,采用RS485的通信方式传输给上位工控机。

2软件系统设计

通过组态王提供的各种通用I/O接口设备驱动程序,将现场控制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和上位计算机监测系统连接起来。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设置报警提示信息及声光报警;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态图形组态画面,实现车间炉窑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监控;通过组态软件丰富、强大的报表功能,对值班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窑炉的运行情况实现自动化管理;通过组态王与SQLServer建立链接,实现数据库管理。

2.1软件总体设计

炉窑监控分为远程监控管理层和中控室监控层。远程监控管理层可远程查看整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包括了现场的炉温、炉压的实时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并可打印参数报表和各项参数曲线,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决策。中控室监控层设在窑炉车间中控室,完成对整个窑炉车间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实现手动、自动、现场操作控制,设计有各段炉温调整、管道压力调整、炉压调整、实时趋势、历史趋势及系统报警等操作监控画面。

2.2监控界面设计

主监控界面由17个炉窑状态模块、报警信息栏、重要参数模块组成,操作人员可对整个生产车间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测。通过在主监控进入各个炉窑监控界面可进行物料的编辑与下载并通过智能仪表控制相应炉窑的温度,可监控和记录炉窑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及参数报表。

2.3报警系统与数据库的建立

炉窑监控管理系统的报警功能由实时报警和历史报警查询组成。实时报警通过组态王内置报警事件可以实现界面操作过程中实时弹出报警窗口,提醒操作员及时排除现场故障。系统的报警信息可以通ODBC记录到开放式数据库中,如Access、SQLServer等。选用SQLServer存储报警记录及车间运行参数。报警查询通过组态王控件KVADODBGridClass来实现。组态王SQL访问管理器包括表格模板和记录体,用来建立数据库列和组态王变量之间的联系。SQLServer数据库中共建立17个表格,其中将每个表格的时间和日期两列设置为主键,在组态软件中建好记录体并与数据库中表格一一对应,利用与SQLserver链接配置成功后可通过监控软件将采集的炉窑的实时数据对应写入SQLServer数据库的表中,最终实现生产数据管理。

3结语

监管系统论文篇5

(一)监管缺乏协调

银行系统金融监管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协调的差异方面,因为银行系统内部分部门的监管形式难免出现缺乏协调、沟通甚至冲突的情况,而由于利益冲突导致的政策措施相互抵制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检查、重复监管也比较常见,这些不仅提高了监管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监管效率。其次,银行系统的监管过程中往往忽视经济主体,目前我国银行企业的金融监管要重视对经济主体的管理,对整个的金融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但是目前随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银行的贷款等经济主体的发展是关键,银行的金融监管忽视经济主体,对金融管理就没有依靠在具体的监管管理过程中,缺乏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重点的能力。

(二)制度发展落后

银行系统金融监管工作制度发展落后,监管工作对部分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从而影响到了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且很难保障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对于金融监管边界的认定不明确;放松金融管制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运动的思潮冲击,例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入了新形势,近年来贸易摩擦呈现上升趋势,我们通过“走出去”,可以带来外贸出口、促进中间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增长,同时又能绕开国际贸易壁垒,这是转变四平外贸发展方式又一途径。但是,目前人民银行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拓过于发了,缺乏了必要的指导和管理模式,导致金融监管的发展不够完善。创新金融产品和基金的监管不到位;金融监管法律的滞后性;金融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完全扭曲聊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清算制度和资本要求,改革破产制度和信用机制的监管不完整,监管力度不够;对金融行业的薪酬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等等。

(三)金融监管人才缺乏

监管工作的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监管人才队伍素质较低,自然就会导致金融监管的效果受到人力资源的制约。目前金融监管部门普遍缺乏专业人才,一些人才的发展过于老化,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让管理现代经济银行交易的相关问题,是不符合的。另外,很多监管人员还不具备必要的跨业监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工作,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交流也有一定障碍。还有,很多金融监管工作必须要重视对先进的金融银行模式的控制,但是如果对于这些新型的业务不够熟悉,没有专业人才支撑,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运作举步维艰。

二、银行系统金融监管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创新模式不足

时展呼唤创新精神,创新反映时代进步要求。金融监管的发展是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做好金融监管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开拓创新。我国改革开发的实践证明只有敢于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必须要不断创新,形成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目前,金融企业不断发展,金融进出易也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监管的关键就是要依靠开拓创新的管理思想,紧紧围绕促进金融企业利益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新发展,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真抓实干,推进银行企业金融监管的成效。银行系统对于金融监管的管理过于忽视对于进出口经济主体的管理主要原因是因为创新管理的模式不足。进出口经济主体的管理必须要对相关外资企业进行全线的金融管理,但是有些地区进出口贸易不高,例如:人民银行四平支行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额度不高,在长期农业经济发展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就是有所忽视,长期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思考不足,对经济主体的监管自然不利。

(二)金融服务不足

对于外资企业的开拓发展不足主要是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工作不足。金融服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侧重于基础,以及通过服务为金融运行乃至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基础环境;央行除了本身直接提供金融服务,还要规范推动引导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开展。为了开拓进出口外资企业市场,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缺乏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服务制度建设,如在金融统计工作中,没有了解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状况,没有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向是否灵活有效,应该怎样去进行调整,这样就导致服务落后,外资市场的拓展也就落后了。

(三)监管模式落后

金融监管失利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监管模式的落后,监管方面银行系统要充分体现原则导向,指引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但是目前的监管模式过于落后,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自然导致很多监管问题频繁出现。强化金融监管的管理工作实效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对于金融监管的管理来讲强化管理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在这过程中,只有全面掌握并加大管理力度,全面实现制度化的管理建设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才能不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对金融监管的管理能力,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力度的强化,外资管理就能够形成一些硬性指标,中规中举抓好落实,凡发现逆流程操作则从重惩处。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都是通过人民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部门受其监管范围限制,对于外资监管工作来讲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是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确实管理面广泛,但是具体的监管效果不够完善。

三、银行系统金融监管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全面协调金融监管工作

金融监管模式下管理要全面协调金融监管工作,首先人民银行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协调金融内外的监管环境。例如:四平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农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工作也是势在必行的,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要全面现场农业进出口的外资管理,在服务窗口开展悬挂条幅、LED显示屏、设立咨询台、摆放宣传折页等进行宣传。聘用乡镇村屯的商户作为助农取款义务宣传员,由金融机构为商户提供宣传折页,定点发放,并设立咨询电话,进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壮大进出口经营主体的工作能够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开展。其次,要推行内部监管的全面化管理,要构建各个部门的良性沟通渠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工作沟通,并形成各个部门内部互相牵制的方法。

(二)全面构建金融监管制度

人民银行的监管体制要逐步完善起来。首先,要建立协调的监管环境,在总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加强信息交流,强化监管协调,各监管机构充分合作与协作。完善和强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其次,要构建人力资源体制,保证监督组长内部的成员有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进行综合金融管理。在进行全面监管的同时也要重视金融环境的建设。另外,要进行网络化的金融监管,需要借助网络化的精简程序模式,网络化的模式能够打破部门间界限,取消前置审批条件约束,建立政府部门间审批事项并联、审批事项与项目前期工作并联的审批机制。建立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一网式”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成立网上审批专职小组。另外,要对外资企业内部的监管状况进行监管,例如:建立健全财务收账控制、实现借入资金的控制、实现应收账款的控制等。最终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具备监督机制。

(三)创新工作方式,培养监管人才

监管系统论文篇6

1.1节点信息处理

系统数据处理模块实现对节点信息的封装/拆封处理、消息应答和收发规则处理以及对数据的过滤与管理。主要完成对节点加入网络的消息、网络管理类消息和节点网络信息的实时处理,确保网络监视和管理的时效性。

1.2节点信息显示

系统显控模块对网络中的节点信息要实时更新显示。网络节点通过对信息的图形化、形象化和逼真化显示,便于网络管理者和网络参与节点直观地了解、分析和判断网内各节点状态。系统将节点信息进行解析后实时显示网内节点的网络责任、指挥控制信息、位置信息、通信状态等信息。

2系统实现

2.1系统与网络

网络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每个节点都配有数据源真实设备和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终端,每个系统终端又将节点信息处理模块和节点信息显示模块分开设置在两台任务计算机执行。模块之间、终端与数据源真实设备之间均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射频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如图1所示。图1系统结构

2.2关键技术

2.2.1节点状态监视原则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监视的对象为当前网络内所有的在网节点,掌握各节点的状态变化情况从而动态监视当前网络的运行状态。系统从数据源设备周期上传的节点网络信息中提取出当前在网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对在网节点周期性上传的状态信息进行解析分类,然后更新原有的节点状态信息。对超过设定时间长度仍未上传网络状态信息的节点判定为脱离网络,并变更其网络状态予以警示。

2.2.2特殊节点身份确定和转移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中需要指定一些特殊节点作为网络中重要责任的担任者。这些节点担任的角色可能是网络中的某种基准或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转站,不同的角色所需选取的节点具有不同的准则,要综合考虑节点的存在形态(固定节点或移动节点)和节点的传播能力等要素来确认某一节点是否适合担任网络内的重要责任。当特殊责任节点脱离网络后会导致网络的运行障碍,这就要求网络管理者在网络设计中或网络运行伊始就要预先指定替补节点,选取原则应尽量与原角色相似。当网络监视到特殊节点脱离网络后就可以由替补节点继续承担相应的网络责任,维持网络的正常的运行。

2.2.3信息的图形化显示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呈现给使用者的显示界面上应对各类节点的信息进行分类显示。数据源设备周期上传的节点状态信息量庞大且内容繁杂,而使用者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点信息,并希望能对关键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从不同角度了解当前节点构成的网络状态。除此之外,对使用者关注度较高的信息种类还应进行展开显示,便于对特殊信息的进一步细致了解。

2.2.4注册和身份识别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必须通过注册认证才能运行,对每个运行系统的终端绑定唯一的注册码,保证了系统使用范围的确定性。系统的使用对象主要分为网络管理者与网络参与者两大类,对于网络管理者不仅赋予对全网的状态监视权,还同时承担网络的管理责任;对于网络参与者仅有网络查看监视权,无权对其他网络节点进行管理。

2.2.5动态链接库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完成的,其采用QT作为界面开发框架,QT是一个用C++编写的、成熟的、跨平台的GUI工具包,支持动态链接库工程。系统中的节点信息显示就是将其界面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嵌入到其他通信软件的界面中。在LINUX系统下的动态链接库编译后生成的是后缀名为.so的到共享库的链接文件,主调工程需要包含动态链接库工程的所有头文件和所有到共享库的链接文件后方可使用动态链接库工程里的文件。动态链接库将类的整体作为一个EXPORT进行封装打包,可以把其想象成一个大的信封,信封里定义各种类及函数,但是它的初始类型只作为一个大的容器,不具有QT的基本信号槽机制和事件触发机制。

2.2.6多线程通信

在系统进行节点信息处理时,需要涉及到多线程通信。在Linux系统中,线程的调度是由内核来完成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编号,由于在使用线程的软件项目中,总体消耗的系统资源比较少,加之线程间相互通信比较容易,因此采用该方式完成节点信息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信息处理速度。QT有一个线程类叫做QThread,一般需要启用多个线程通信时会从QThread继承一个类,并重新实现QThread中的run函数,将其填写所需功能代码。依靠QT的信号槽机制完成子线程向主线程的数据传递,在所继承的线程类里定义一个信号函数,然后让它在run函数中被触发,并且在主线程里定义一个负责接收子线程数据的槽函数,在主线程里对这对信号和槽进行关联,这样信号触发时,槽函数就会响应,相应的就把子线程的数据传递给了主线程。

2.2.7远程信息挂载

一般LINUX系统下的开发流程是在开发机上完成源码开发,编译后将可执行程序通过网口或其他途径拷至目的机上运行即可。但在实际开发中可能存在以下开况:开发机与目的机CPU架构不同;出于保密需求不允许将开发机源码拷至目的机编译。若开发机为X86架构而目的机为PowerPC架构,二者架构不同在开发机上编译后的可执行程序便无法在目的机上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若还不允许将开发机中的源码拷至目的机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那么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便是将开发机作为硬盘挂载于目的机,允许目的机访问开发机上的某个指定文件夹,对文件夹内的源码进行编译,在开发机上生成适用于目的机的可执行程序,再由开发机将可执行程序拷至目的机。

3系统监控指标

对网络监视管理系统而言,根据设计的系统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处理和评估的内容如表1所示。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的监视功能可以实时监控当前网内节点的数目,从而可以统计监视网内节点的在网率;系统对在网节点的网内时间长度和它脱离网络的时间长度进行统计;通过对节点状态信息的实时更新监控当前网内节点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网络责任担任情况,如经纬度、高度等信息;系统对当前在网节点的组织关系实时更新和监控,指挥者可以及时了解各组织结构下的网络节点分布情况;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在管理功能中主要可以监控的指标是所有网络管理消息的发送情况及网内节点对指令的执行应答情况。

4结束语

监管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CDMA1XDTU配变

1.概述配电变压器是配电网中的一个重要设备,配电变压器是电力供电的最基本单元,配电变压器的监控对配电自动化管理、线损分析、负荷预测、电力需求恻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2配电系统情况介绍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是配电网中将电能直接分配给低压用户的设备是低压(10KV)配电网与用户380/220V配电网的分界点配变安装与电线杆、配电房和箱式变电站,具有分散、地理环境情况变化多端、覆盖面广、用户众多,容易受用户增容和城市建设影响等特点。

3配变时实监控系统的功能通过对配变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掌握配变的运行情况,防止配变负荷严重超载导致设备的烧毁、三相负载严重不平衡导致配变的加速损坏,配变长期轻负荷运行导致的不经济运行状态和大量感性负载运行导致的功率因数过低、高线损等。

对配变运行实时监测、抄取、分析、处理和控制,可以及时调整配变运行状态,合理配置配变容量,调整配变的低压智能无功补偿控制等,保证配变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完善、科学、准确的对配变实时监控,为配电自动化管理提供可靠的运行数据和历史资料,有效降低线损,为负荷预测、线损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提供准确的数据;准确打击窃电,负荷预测指导扩容安装等;为用电情况、用电性质及用电负荷的增长趋势分析,在进行系统增容、配变布点选择等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科学提高配电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4配变实时监控通讯网络的问题与要求a、配变运行实时监控通讯组网的问题?配变由于其安装位置分布、安装地点等问题,造成设备数量多、运行环境恶劣;地理地形分布不平衡,比较分散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光纤通讯、有线电缆、电力载波通讯组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资金投入产出比上都不太可行,配变实时监控的通讯组网一直困扰着配变实时监控的推广、实施。

b、配变运行实时监控对通讯的要求?配变监控的数据量较大,实时性要求不太高,监控终端具有存储功能,不必每个配变监控终端同时占用一个通道与配变管理主站通讯。?需要具备选点召测通讯功能,配变管理管理员可随时召测配变监控终端的实时数据。?对特殊的影响配变运行的越限告警信号,配变监控终端要及时上传到配变管理主站。?主站、终端建设、安装、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廉。?最好可提供透明传输通道或可兼容多种通讯协议。

5配变实时监控通讯网络组网络与方案比较

5.1目前的通信系统传统的配电监控系统采用的通信方式有公用电话交换网,无线数传电台和光纤的方式?公用电话交换网方案公用电话家换网络相当普及,有人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就有公用电话交换网,公用电话交换网不仅可以用于通话还可以用语数据传输,但带来的问题是拨号冗余时间太长,而且链路不便于维护。?无线数传电台方案无线数传电台适用于通讯点分散的数据监控,恰好适用于配变监控,其具有专用的数传频段,工作频率:220MHz~240MHz.但初次开通需要向当地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交纳一定费用,每年再交一定的频率占用费,组网费用高;通讯距离有一定的限制(平原地带最远为50km),且受建筑物、山体的影响较大;需要专业人员维护管理,建设、维护费用很高。从现场运行情况来看,利用光纤通信时数据比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这种方式在初期投资时较大,光通信设备成本非常高,工程实施难度大。

[NextPage]

5.2CDMA1X通信方案中国联通CDMA1X网络的出现,为配电监控系统提供了新解决途径。

CDMA1X技术,一种基于CDMA移动分组业务,面向用户可提供移动分组的IP或X.25连接,它有许多优势,主要是无线高技术程度很高,空中无线接口、核心网信令协议的标准非常严格、完整,而且与INTERNET实现互连互通。特别是2.5GCDMA2000第一阶段,可为用户提供较高速率(最高速率可达371Kbps)和可变速率(实际速率在80~120Kbps)的数据信息,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

在电力监控系统中采用CDMA1X网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大大的降低通信系统的一次性投资,而且减少了工程实施中调试通信系统的时间,降低了通信系统的维护费用。尤其对于面广、点稀的配网系统(如农网),这种通信方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6基于CDMA1X网络配电网监控系统

6.1基于CDMA1X网络配电网监控系统构成配变实时监控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配变管理主站;配变监控终端(配电综合测控仪);CDMA1X通讯通道。

其中配电综合监控系统由珠海伊特公司研制,集配变监测、无功补偿控制、CDMA远程抄表和数据分析、处理为一体的配变综合监控系统。系统采用《ET3000配电综合监控系统》作为配变测控管理软件,ETPD系列配电综合测控仪作为配变监控终端,采用宏电H7612、H7661CDMADTU作为数据传输通道,组成配变监控系统。CDMA1X网络由珠海联通提供,网络工作可靠、技术服务良好。

6.2配电综合测控系统的主要功能?遥测功能,电能计量功能?统计功能?遥信功能?遥控功能?低压智能无功补偿功能,远程通讯功能6.3实际运行情况与优化设计CDMA1X通讯的最大特点是按流量计费,当然只要合理控制通讯流量,就能有效节约运行成本。珠海市伊特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ETPD配电综合监控系统,成功的应用了数据流量控制技术和CDMA模块定时报告、短信激活技术,保证提供可靠数据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运行成本。数据流量控制技术,配变监控的应用在于监视配变运行状态,提高用电质量。对配变的监控基本上分考核和监控两个过程,需要掌握配变运行的异常数据和状态,对于稳定运行的数据,只要在允许范围内,可以不作通讯上传处理也可。根据应用情况,在配电综合测控仪通讯控制上设计了科学的“数据流量控制器”,可根据用户需要通过设置“数据流量管理器”死区值和越死区时限来控制数据流量,并确定越上限及下限值,“数据流量管理器”死区值和越死区时限随时从主站下传给配电综合测控仪。采用“数据流量控制器”控制技术,可靠的保证了系统的运行,又有效的降低了运行成本。定时报告应用技术,配变监控系统对实时性没有很高的要求,可以不采用设置心跳功能保持连接,只需要采用设置定时报告的方式,配电综合测控仪需要传送数据时直接激活CDMA模块进行通讯,主站需要通讯时,采用发短信方式激活CDMA模块,与配电综合测控仪通讯。省去保持连接的维护数据量,节约运行成本。

7结束语

监管系统论文篇8

铜梁县社区治安问题分析

(一)社区防控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社区虽然配备了四职干部,但主要是协助街道办做一些常规的日常管理事务,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社区治安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主动参与社区治安防控意识不强(打印稿,2011);公安机关存在重破案、重打击、轻防控、轻管理的倾向,社区治安防控工作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司法机关虽进行了法制宣传,但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安防控工作较薄弱;政府重视社区治安防控工作,但更重视硬件建设,对居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机制健全等方面还较薄弱。

(二)社区群防群治力量急需整合

根据社区治安防控的要求,铜梁社区近年来组建大量群防群治力量:一是专业保安队伍,承担各单位门卫看守任务;二是治安辅警巡逻队,在社区民警的组织带领下,主要开展社区小巷治安巡逻和卡口堵截、检查、守候工作;三是小区治安保卫委员会,主要由各居民委员会成员担任,参与收集、报送涉及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的情报信息;四是治安志愿者队伍,主要参与维护治安秩序、小区巡逻、法制宣传等工作;五是以承包人身份出现的专职安保队伍,如助动车、自行车看管公司等。但各群防群治队伍没有统一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缺乏内部监督、考核力度,常有坐岗、睡岗、脱岗现象发生,使防控机制脱节。

(三)社区治安防控存在死角

一是社区死角:由于“高楼化”,邻里彼此疏远、关系淡漠,缺乏“社会资本”使一些人缺乏责任感,失去传统守望相助作用;二是心理死角:转型期社区居民对不良行为和犯罪现象但求明哲保身,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三是空间死角:住宅、商店、宾馆、办公大楼等高层建筑过密,容易形成居民区的空间死角;四是时间死角:上班时间的住宅区和下班之后的生产、办公区出现监护空档,形成时间死角。

(四)流动人口带来治安挑战

铜梁属主城近郊县,便捷的交通又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方便,也给社区治安防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对流动性强的人员、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重点防控对象的登记、掌控不到位。对外来人口缺少具体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五)警力、经费、装备不足

警力不足一直是制约社区治安防控,治安防控工作对人口管理、熟悉辖区情况等难以完全到位,对指导治保会、群防群治组织等工作缺乏有效措施。在警力短缺的背景下,目前还没有形成调动社区力量对社区治安防控队伍加以有效整治。由于经费等原因,基层派出所的装备还比较落后。

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对策

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有效举措。目前,铜梁县公安部门和各社区为适应社区的发展要求,正在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实现治安防控工作市场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新途径。我们所要建立的治安防控体系是:通过完整配套的人力、物力与技术措施,党委、政府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公安为骨干,社区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治安防控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后盾,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预防、阻止和控制违法犯罪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工作系统。通过实行社区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解决社区警力不足的困难,实现警力与民力有效结合;解决社区治安防控中的“死角”,实现社会治安全覆盖;解决公安机关技防设施薄弱的问题,实现“科技强安”的目标;解决社区治安防控工作薄弱的问题,有力推动社区大防控体系的形成。

(一)划分治安责任区,落实网格责任制

社会治安管理的触角往往只到社区,没有延伸到群众身边每个角落,在信息获取、危机应急、矛盾调处等方面存在一定盲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以管理的精细化来实现全覆盖的目标。铜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起“一体化指挥\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打印稿,2011),负责网格化管理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区域管理网格化。把社区科学合理地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社区所辖驻地单位、公共服务场所、物业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居民楼院、商务楼宇、市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统筹归类为各个网格。铜梁公安局根据现有警力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将网格划分为大、中、小三级防控网格。大网格以派出所管辖范围为界,划分为二块;中网格以派出所辖区自然居民区(村)和路段为基础,按照公安部“处警5分钟内到达现场”的要求为范围划分六块;小网格以街道现有居民区(村)为基础,包括周边道路一侧连接街面为范围,划分为280块,统一编号便于管理。组织设置网格化。按照“有组织框架、有工作机制、有责任目标、有查究措施”的“四有”标准,将社区“两委”领导与社区干部分成若干个网格工作小组,在每个网格都建立党组织,健全网格化组织体制。纵向上,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领导体系;横向上,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所在单位党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全覆盖、无缝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工作任务网格化。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工作小组,做到“定格、定人、定任务”。重点在网格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把社区在原有网格划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让群众知道有话跟谁说、有事找谁办,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责任落实网格化。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特点,分类制定管理服务措施,在明确网格区域、网格责任人和网格服务团队的基础上,使群众诉求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在上述三级网格构架下,实行网格责任制:大网格由派出所所长为责任人,中网格由派出所警为责任,小网格以社区民警为责任人。社区各网格通过网格民警,依靠社会和社区中各类群防群治组织开展治安防控工作。

(二)整治网格资源,建立巡逻队伍

“嵌入”志愿者队伍。社区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满足居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向德平,2012),因此社区管理必须面对不同公众的多种需求。社区成立治安防控巡逻队,以满腔热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服务社会、恪尽职守努力践行网格社区,为建设网格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义务巡逻队员每天由1名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带领,6名巡逻员分时段巡逻,负责本社区的治安防控,严防盗窃、抢劫、抢夺等犯罪案件发生,检查安全隐患、清查外来人口、访查、盘点人口和可疑人员,宣传法制知识,协助派出所抓获犯罪嫌疑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流动警务”。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打击暴力犯罪、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流动警务改进常态巡控模式,实行重点部位“守望式”、重要路段“巡线式”、重点地区“辐射式”、派出所辖区“流动式”等的具有铜梁特色的巡控模式,并在人流密集场所、繁华地区、重点要害部位设置了8台流动警务车,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

(三)加快硬件建设,夯实防控网格保障

推进政法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人口服务管理、矛盾排查化解等信息库,逐步实现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突发事件处置、执法办案等业务的网上协同。建立“一网四级、一级多格、一格多员”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治安防控平台,组织辖区派出所、乡镇街道、社区、单元格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不定期的清理清查工作,全面提升预防发现、快速反应、有效控制、整体协作的能力水平。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一方面建起覆盖全社区的数字化监控网,为实现发案少、破案率高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保障。根据社区布局、地理环境和治安特点的实际出发,在城区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系统和案件多发点及主干道均安装了街面监控探头、视频监控系统,为及时发现和精确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建立起应对处理机制,形成了严密的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全县建立了“三线”视频卡口系统,内线沿城区设置19处监控点,中线周边乡镇设置44个监控点,外线在边界各进出主要路口设置的21个监控点,“三线”视频卡口实现了对社区全面封控。另一方面要用活这些设备,在社区组建视频监控值机队伍,实现(特殊情况)视频图像24小时值守;党政机关等重点单位和水、电、气、热、油等基础设施、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设施全覆盖;巡逻车、流动警务室全部安装车载无线视频图传系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