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航天科技常识8篇

时间:2024-01-10 10:29:47

航天科技常识

航天科技常识篇1

一、国外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1.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领域较多,主要有通信/数据处理、能源、加工与制造业、医药、消费产品、运输、环境等。

表1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实际效益 最 终 用 途 案例数 增加销售

或节约成本

案例数 实际效益(单位:万美元)

增加销售 节 约 总 额

工业(制造与加工) 170 107 576764.9 6783.7 583548.6

公共安全 27 16 34788.8 55.5 34844.3

由表1可见,大约60%以上的技术转移案例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67个案例是利用NASA技术经过二次开发,创造了一些新产品或新工艺,为企业建立新的生产线,或创建一家新的企业。

2.减少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而隐含的经济效益

有学者认为经济包含着常态经济与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人类为了把非常态经济造成常态经济的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为此常态经济必须支付非常态经济索取的保险金,这笔资金就作为国家安全和救灾支付。据专家 计算 ,摧毁20个经济脆弱点相当于摧毁最大的44个城市 社会 功能。利用航天技术保护这些经济脆弱点,这就防止或减少了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天事业发展导致了若干新技术群体的问世与应用

航天技术几乎博采了 现代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不断对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许多崭新的领域和高难度的课题,为一些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若干新技术的问世。

(1)促进 电子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适应研制导弹的需要而诞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尼亚和约榆·艾儿凯克教授,为了适应导弹弹道计算的需要,于194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巨型亿次计算机ILLIAC-5也是为美国NASA研制的。可以说没有航天工业的高需求也就没有计算机行业的今天。

(4)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航天事业促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结构材料、烧蚀材料、阻尼材料、密封材料、机敏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涌现出来,进而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空间微重力环境又为高性能材料的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5)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的一批航天企业转向海洋开发,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的迅速进展,使美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 ,美国是唯一作好海底开发准备的国家,它已向开采铁锰结核矿的六国国际财团投资,其海洋石油开发也从浅海发展到了深海。

(6)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通信技术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卫星通信实现了信息传递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使信息可以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传递,全球通信网的建立使得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迅速发展的卫星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上一切旧有的 交通 、通信、联络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4.航事业 发展 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促进系统工程管理 科学 的诞生和发展系统工程管理软科学也是伴随着导弹技术、空间技术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该学科已经广泛地用于政府部门、 科技 、 经济 、军事以及企事业机构的决策和预测工作,对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估,把决策科学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航天事业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基础科学的发展。 应用 数学、高能物 理学 、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地学、微重力物理学、材料学、空间生物学、空间医学、信息学、微 电子 学,等等,均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二、我国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航天技术,为科学 研究 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学科。我国的航天技术在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渗透应用中,带动了其它新兴学科和 工业 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二次效益。

1.航天技术对 中国 高技术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支撑技术,因而通过技术发展的“需求效应”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发展,拓宽了它们的研究范围。对于海洋开发和生物技术来说,航天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工具和研究手段。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空间科学、微重力研究与实验等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如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将开创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由于远程导弹和运载火箭600多种新材料的国产化需要,以及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发展,国家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带动了诸如玻璃钢、氟塑料、高强度合金和稀有金属材料,以及 计算 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雷达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并扩展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静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投资中相当大的比例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航天研制部门用于研制运载火箭和各种卫星的投资,有60%~70%转移到了其它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据统计,建国以来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由此可见,航天技术产业的辐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2.技术转移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

航天科技常识篇2

这究竟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说不正常也正常。因为,航天活动毕竟离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远,不仅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法比,就是与NBA、中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明星八卦、肥皂剧等所谓精神需求也没法比。虽说公众每天关注的天气预报甚至电视信号都是拜航天技术所赐,但那技术毕竟看不见摸不着,能通过看天气预报就能认识到航天重要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说正常又不正常。因为,航天活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技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在塑造、凝聚民族精神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个在国家硬实力、软实力中都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产业,只是在每隔一两年或者两三年才有一次的重要航天活动中才能引起人们关注,又怎不令人叹息。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虽让人无奈,却又是现实,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恐怕也不会有根本改变。这便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航天热”时,航天专家们成了电视台等各种媒体的“抢手货”,成为“著名专家”;“航天热”一过去,便再也没人认识他们,其名气甚至连一些中超联赛的替补球员都不如。那么,作为在冷热之间不断转换角色的航天从业者来说,又如何适应这种冷热不断变换的环境呢?

热中需有冷。热中有冷,是指在航天热时,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冷静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断。虽然中国航天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与美、俄这样的航天强国相比,在各方面部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就拿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来说,虽然突破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但此项技术美、俄均在上世纪60年代既已掌握;至于女性航天员上天,俄罗斯美女捷列什科娃也早在近50年前便成为第一个尝螃蟹者,我们今天所为,均不值得过分夸耀。因为媒体热炒而跟着头脑发热甚至飘飘然,断然不可取;只有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真正在太空中创造出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业绩,才值得骄傲。

航天科技常识篇3

摘要:在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形成中,国家、包括航天企业在內的各种经济体以及参与科技人员均以不同形式的要素资本提供了基础投入。故可在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权益的原則下,考虑把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类以确定其权属,并用“目录管理”等具体办法加以落实,以保证中国航天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权属;航天业;要素资本

1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形成中的资本投入和目前的权属困境

自2006年以来,中央军委关于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军工投资体制改革、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文件已经出台,航天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上述几个重要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中,也必然涉及国家投资形成的航天知识产权生成、权属和利益分配问题,需要尽快对各种关系协调等给出一个法律依据,以便在各项制度改革推进中有各相关主体地位依据,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推进航天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2美国国防工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经验

2.1改革的理论背景

美国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理论背景中,首先是由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最受重视。在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诺斯等人看来,利用价格机制形成的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任何企业本质上都是一种变形的生产要素市场,它的存在都是“经济人”在产权交易中力求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即作为市场交易变型的企业管理成本应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才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在任何企业内部都存在着成员偷懒和需要监督的情况,应通过奖勤罚懒体现企业的市场本质;在企业中,个人产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激励,即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更大地内在化(工作更自觉勤奋),等等。

2.2改革的操作

(1)美国1980年通过《拜一杜法案》,标志着国防知识产权改革初步启动。它明确允许政府投资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归完成单位拥有(包括科研人员可分享利益),并要求必须申请专利,加速专利的实施,它同时又规定了国家保留“介人权”,即在完成单位未能使专利商业化时,国家可允许其它单位使之商业化,《拜一杜法案》实施效果明显,使高校迅速成为创新核心。

(2)在《拜一杜法案》后,美国包括国防部在内的各方进一步从各方面细化国防知识产权改革,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其中包括,《联邦技术转移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美国发明人保护法》等,更进一步激励和保护发明创新者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防建设,美国在国防采办条例中以及政府投资的国防项目中,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几乎所有美国国防部的武器开发研究的合同中都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

3确定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的原则

(1)从政治上看,我们在航天知识产权制度归属上要兼顾各方,注意以下原则:

①国家安全利益,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保障中国国防利益是保障中国法人经济利益的前提。航天知识产权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需求,以及保障国家核心的经济利益,因此,航天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用中的利益选择,必须坚持国家安全和核心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

②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充分激励自主创新的主体,包括研制的出资各单位以及有关创新科技人员,当今时代,对技术创新者的激励已经成为各国国防政策的核心之一,航天业不能例外。

(2)从理论背景上看,虽然社会主义中国许多学者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实际就是人权和个人产权理论,人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推出的“知识价值论”中,找出对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给以较高报酬的依据,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自身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以及个人智力财力资本投入,均构成航天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生成的基础,因此,在航天知识产权的权属于上应兼顾各方,建立“复合产权”的总体政策。

4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权属初探

为确保国家对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控制,保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国家国防科研计划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知识产权权益,按各种资本要素及生成价值的“知识价值论”和国外经验,可实行“复合产权制度”。按其不同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其形成中国家和单位投入的强度,以及激励科技有功人员的因素,可把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及其管理方式区分为四类:一是国家管制类,即涉及国家战略性核心利益的国防关键技术或武器装备,且由国家全额投入,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二是国家控制类,即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且由国家主要投资形成的重点国防技术和产品,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经批准可将其使用权和收益权赠予项目研究单位,并允许后者在国家许可时有偿转让其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是国家授予类,即由各方(包括国家财政资金,科研单位自筹资金,社会募集资金等,其中,国家财政资金不多。)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其免费使用权归国家所有,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应按《国家科技进步法》授予研制单位,其使用权、收益权、许可权可依法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分解转移,四是航天业民品企业中的若干技术或产品,本来就是军民两用者,如其投资全由非国家的法人进行,那么,其知识产权应届其投资者,对其中某些,国家也可保留其免费使用权。

(1)对国家管制类知识产权,当国家为国防目的指定由成果生成单位向其他单位实施时,除国家给付项目研制单位补偿费外,使用单位应当向项目研制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费用数额应由政府和军队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投资的军工项目或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在国家需要强制推广使用时,使用该项知识产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应将其实际所形成的利润不低于30%的部分,作为研究开发补偿金支付给该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作为后者的研发基金和奖励基金。

(2)对国家控制类知识产权,项目研制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一是应给予与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科研成果用于生产活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所获利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职务发明人可以从专利转让、许可净收入或补偿金中提取不低于25%的报酬或股权收益,二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律贴;对国防科技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专项工程和军工津贴等,三是对于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人员,奖励金额从国家专项基金中提取等。

(4)对民用技术转军用中的知识产权,国家提供投资或贷款、补助金政策,减免税政策,对于民用技术转军用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等优惠政策。

(5)上述前三种情况下单位中技术人员投入的创造性劳动的报酬,还可以采用市场工资率经绩效因子调整确定,需要强调,这里的“技术”,是指技术开发创造性劳动,而不是一项纯粹的专利或技术成果。

5与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初案配套的建议

5.1建立包括航天业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名录管理制度”

目前,普通专利制度是以行业(包括产品和技术混杂)为分类标准,根据国防工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技术产品划分,建议根据国防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和装备产品技术领域划分,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实行三级名录管理,以便于检索。

一级目录:以重大武器装备系统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二级目录:以主要武器装备产品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三级目录:以一般武器装备产品和基础产品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5.2搞好航天知识产权“合同管理”

目前,航天科研单位承担大量科研任务,常用的合同有国防技术预先研究合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863项目合同,以及就某型技术攻关而签订的横向协作合同等,其中,除863项目对缔约各方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分享与转移成果管理和保密规定做了明确要求外,其他合同基本上都没有对航天知识产权进行详细的规定,对各方利益主体缺乏公平有效的保护。

按照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应在各类合同上明确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益分配。其中包括,合同明确由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使用,除《名录》规定的知识产权外,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授予合同受托人;不同类型的合同和签订方式均要明确知识产权的不同权属和利益分配;合同的价款和定价中应充分考虑研究中智力成果的定价问题,并就授权的成果转让进行必要的约定,应明确合同争议协调和仲裁的受理机构。

5.3把尊重航天知识产权充分融入政府的技术采办合同中

就政府开发和采购先进技术而言,知识产权条款和条件是核心要素,是影响武器装备性能和成本的重要方面,甚至对该技术的全寿命保障也有长远影响。对于任何知识产权争端,合同双方应通过协商,在签订合同前仔细确认认可的条款和条件。在采办过程中,尽早确认应交付的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资料是很重要的。航天知识产权纳入政府技术采办合同中,对于武器装备及技术的采购成本以及经济承受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当把航天知识产权、合同性能要求、价格/成本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谈判,在制定技术采办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政府对武器装备的需要情况,如生产、接收试验、安装、操作、维护、更新或修改、与其它系统的互操作性,以及向其它计划/系统/平台转移技术等,在选择来源和评价所有费用时,要特别注意航天知识产权问题,既要保障得到关系武器装备性能和武器装备正常维护的技术权利,也要注意把知识产权纳入合同的成本,在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鼓励航天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5.4国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航天企业开发且自有的知识产权

航天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稀有资源投入(包括高水平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投人)。另一方面,企业为保障其生存和竞争力,主要利用知识产权收回其成本和获得利润,政府应当鼓励航天企业享有技术创新商业化和盈利的独占权,确保其收回投资和不断盈利,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

政府在采办合同中尤其应尊重企业开发的知识产权,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后,必须保护这些知识产权,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在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将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商业利益最大化,并在履行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产权。

政府采购航天企业自筹资金、自行开发的专利、商业软件和技术资料时,通常只能接受按市场惯例向政府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获得受限制使用的知识产权,在合同谈判中,政府要区分买现成的采办产品和服务与开发合作的不同,采购商业性的知识产权时,要按照市场上普通知识产权许可条款签订合同。如果政府有特殊需要必须和航天企业进行谈判,并愿意为这种特殊需要而付费时,才可以改变商业许可条款。认为不花钱便可以改变商业许可协议是错误的做法。

5.5完善航天科技知识产权保密解密制度

航天知识产权的保密解密工作是加强其知识产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航天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知识产权保密解密机制,定期对专利进行审查,对无需保密的及时解密,解密信息,对解密后能够民用的航天专利技术,应当采取积极措施,积极推进其知识产权的转化。

5.6建立航天知识产权安全预警机制

(1)安全预警内容及评价,包括预警内容、预警管理及危机评价,预警是指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发生,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安全预警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指标体系,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还有一套与该领域有关的信息、法律、法规等。管理则是根据预警系统对危机分析的结果,组织有关专家、法律顾问、经济专家等,共同参与分析和决策,实施危机处理,将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不管是危机预警还是危机管理,都离不开危机评价,危机评价就是将各影响因素与各既定指标进行比较,如果超出指标,则就要发出危机警报。

航天科技常识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权属;航天业;要素资本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50-02

1 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形成中的资本投入和目前的权属困境

自2006年以来,中央军委关于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军工投资体制改革、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文件已经出台,航天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上述几个重要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中,也必然涉及国家投资形成的航天知识产权生成、权属和利益分配问题,需要尽快对各种关系协调等给出一个法律依据,以便在各项制度改革推进中有各相关主体地位依据,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推进航天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2 美国国防工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经验

2.1 改革的理论背景

美国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理论背景中,首先是由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最受重视。在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诺斯等人看来,利用价格机制形成的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任何企业本质上都是一种变形的生产要素市场,它的存在都是“经济人”在产权交易中力求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即作为市场交易变型的企业管理成本应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才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在任何企业内部都存在着成员偷懒和需要监督的情况,应通过奖勤罚懒体现企业的市场本质;在企业中,个人产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激励,即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更大地内在化(工作更自觉勤奋),等等。

2.2 改革的操作

(1)美国1980年通过《拜一杜法案》,标志着国防知识产权改革初步启动。它明确允许政府投资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归完成单位拥有(包括科研人员可分享利益),并要求必须申请专利,加速专利的实施,它同时又规定了国家保留“介人权”,即在完成单位未能使专利商业化时,国家可允许其它单位使之商业化,《拜一杜法案》实施效果明显,使高校迅速成为创新核心。

(2)在《拜一杜法案》后,美国包括国防部在内的各方进一步从各方面细化国防知识产权改革,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其中包括,《联邦技术转移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美国发明人保护法》等,更进一步激励和保护发明创新者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防建设,美国在国防采办条例中以及政府投资的国防项目中,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几乎所有美国国防部的武器开发研究的合同中都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

3 确定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的原则

(1)从政治上看,我们在航天知识产权制度归属上要兼顾各方,注意以下原则:

①国家安全利益,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保障中国国防利益是保障中国法人经济利益的前提。航天知识产权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需求,以及保障国家核心的经济利益,因此,航天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用中的利益选择,必须坚持国家安全和核心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

②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充分激励自主创新的主体,包括研制的出资各单位以及有关创新科技人员,当今时代,对技术创新者的激励已经成为各国国防政策的核心之一,航天业不能例外。

(2)从理论背景上看,虽然社会主义中国许多学者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实际就是人权和个人产权理论,人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推出的“知识价值论”中,找出对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给以较高报酬的依据,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自身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以及个人智力财力资本投入,均构成航天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生成的基础,因此,在航天知识产权的权属于上应兼顾各方,建立“复合产权”的总体政策。

4 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权属初探

为确保国家对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控制,保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国家国防科研计划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知识产权权益,按各种资本要素及生成价值的“知识价值论”和国外经验,可实行“复合产权制度”。按其不同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其形成中国家和单位投入的强度,以及激励科技有功人员的因素,可把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及其管理方式区分为四类:一是国家管制类,即涉及国家战略性核心利益的国防关键技术或武器装备,且由国家全额投入,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二是国家控制类,即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且由国家主要投资形成的重点国防技术和产品,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经批准可将其使用权和收益权赠予项目研究单位,并允许后者在国家许可时有偿转让其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是国家授予类,即由各方(包括国家财政资金,科研单位自筹资金,社会募集资金等,其中,国家财政资金不多。)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其免费使用权归国家所有,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应按《国家科技进步法》授予研制单位,其使用权、收益权、许可权可依法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分解转移,四是航天业民品企业中的若干技术或产品,本来就是军民两用者,如其投资全由非国家的法人进行,那么,其知识产权应届其投资者,对其中某些,国家也可保留其免费使用权。

(1)对国家管制类知识产权,当国家为国防目的指定由成果生成单位向其他单位实施时,除国家给付项目研制单位补偿费外,使用单位应当向项目研制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费用数额应由政府和军队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投资的军工项目或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在国家需要强制推广使用时,使用该项知识产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应将其实际所形成的利润不低于30%的部分,作为研究开发补偿金支付给该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作为后者的研发基金和奖励基金。

(2)对国家控制类知识产权,项目研制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一是应给予与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科研成果用于生产活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所获利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职务发明人可以从专利转让、许可净收入或补偿金中提取不低于25%的报酬或股权收益,二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律贴;

对国防科技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专项工程和军工津贴等,三是对于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人员,奖励金额从国家专项基金中提取等。

(4)对民用技术转军用中的知识产权,国家提供投资或贷款、补助金政策,减免税政策,对于民用技术转军用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等优惠政策。

(5)上述前三种情况下单位中技术人员投入的创造性劳动的报酬,还可以采用市场工资率经绩效因子调整确定,需要强调,这里的“技术”,是指技术开发创造性劳动,而不是一项纯粹的专利或技术成果。

5 与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初案配套的建议

5.1 建立包括航天业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名录管理制度”

目前,普通专利制度是以行业(包括产品和技术混杂)为分类标准,根据国防工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技术产品划分,建议根据国防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和装备产品技术领域划分,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实行三级名录管理,以便于检索。

一级目录:以重大武器装备系统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二级目录:以主要武器装备产品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三级目录:以一般武器装备产品和基础产品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5.2 搞好航天知识产权“合同管理”

目前,航天科研单位承担大量科研任务,常用的合同有国防技术预先研究合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863项目合同,以及就某型技术攻关而签订的横向协作合同等,其中,除863项目对缔约各方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分享与转移成果管理和保密规定做了明确要求外,其他合同基本上都没有对航天知识产权进行详细的规定,对各方利益主体缺乏公平有效的保护。

按照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应在各类合同上明确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益分配。其中包括,合同明确由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使用,除《名录》规定的知识产权外,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授予合同受托人;不同类型的合同和签订方式均要明确知识产权的不同权属和利益分配;合同的价款和定价中应充分考虑研究中智力成果的定价问题,并就授权的成果转让进行必要的约定,应明确合同争议协调和仲裁的受理机构。

5.3 把尊重航天知识产权充分融入政府的技术采办合同中

就政府开发和采购先进技术而言,知识产权条款和条件是核心要素,是影响武器装备性能和成本的重要方面,甚至对该技术的全寿命保障也有长远影响。对于任何知识产权争端,合同双方应通过协商,在签订合同前仔细确认认可的条款和条件。在采办过程中,尽早确认应交付的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资料是很重要的。航天知识产权纳入政府技术采办合同中,对于武器装备及技术的采购成本以及经济承受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当把航天知识产权、合同性能要求、价格/成本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谈判,在制定技术采办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政府对武器装备的需要情况,如生产、接收试验、安装、操作、维护、更新或修改、与其它系统的互操作性,以及向其它计划/系统/平台转移技术等,在选择来源和评价所有费用时,要特别注意航天知识产权问题,既要保障得到关系武器装备性能和武器装备正常维护的技术权利,也要注意把知识产权纳入合同的成本,在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鼓励航天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5.4 国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航天企业开发且自有的知识产权

航天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稀有资源投入(包括高水平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投人)。另一方面,企业为保障其生存和竞争力,主要利用知识产权收回其成本和获得利润,政府应当鼓励航天企业享有技术创新商业化和盈利的独占权,确保其收回投资和不断盈利,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

政府在采办合同中尤其应尊重企业开发的知识产权,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后,必须保护这些知识产权,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在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将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商业利益最大化,并在履行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产权。

政府采购航天企业自筹资金、自行开发的专利、商业软件和技术资料时,通常只能接受按市场惯例向政府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获得受限制使用的知识产权,在合同谈判中,政府要区分买现成的采办产品和服务与开发合作的不同,采购商业性的知识产权时,要按照市场上普通知识产权许可条款签订合同。如果政府有特殊需要必须和航天企业进行谈判,并愿意为这种特殊需要而付费时,才可以改变商业许可条款。认为不花钱便可以改变商业许可协议是错误的做法。

5.5 完善航天科技知识产权保密解密制度

航天知识产权的保密解密工作是加强其知识产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航天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知识产权保密解密机制,定期对专利进行审查,对无需保密的及时解密,解密信息,对解密后能够民用的航天专利技术,应当采取积极措施,积极推进其知识产权的转化。

5.6 建立航天知识产权安全预警机制

(1)安全预警内容及评价,包括预警内容、预警管理及危机评价,预警是指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发生,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安全预警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指标体系,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还有一套与该领域有关的信息、法律、法规等。管理则是根据预警系统对危机分析的结果,组织有关专家、法律顾问、经济专家等,共同参与分析和决策,实施危机处理,将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不管是危机预警还是危机管理,都离不开危机评价,危机评价就是将各影响因素与各既定指标进行比较,如果超出指标,则就要发出危机警报。

航天科技常识篇5

参观学习,感受探索的乐趣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到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参与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动手,在游戏中体验科学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参观后学生感慨地说:“通过参与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我感受了火箭在发射腾空一瞬间的紧张和激动,体验了航天员太空生活是那么的神奇,感受到宇宙星空的背后有无数值得探索的世界。”

专家讲座,激发探索的欲望

孩子们普遍崇拜科技专家,因此,我们经常请专家进校给孩子们讲解科技知识。专家们结合时事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进行细致的讲解,使高深的科技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充满神奇与乐趣。

神舟九号发射前夕,我们请尚增雨研究员结合此次对接任务以及神九的相关亮点给学生讲解。讲座中,他还特别提到了进行飞天任务的女航天员的故事,使在场的每位学生都很兴奋。

神舟九号发射之后,我们又请来钱学森四大弟子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颐黎来校和学生们对话交流,并为学生做了“神九开启天宫梦想”的专题讲座。

专家的讲座,为学生们打开了探索宇宙的大门,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动手实践,体验探索的过程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还注重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我校老师带领学生设计并制作的“我心中的空间站”,得到航天院士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机械地记住超重、失重的现象?我和学生们一起设计了《超重与失重的科学实验》。利用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知识,通过实验、分析、归纳、讨论等方法得出结论。在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航天事业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动手与合作能力。

参与竞赛,提高探索的能力

学校以“科技节”为载体,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模型比赛、金鹏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探索的能力。

为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还带领学生制作了“海盗船”。通过制作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了科学实验的快乐,提高了探索的能力。这项活动还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TTS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小学生组一等奖。

关注航天,引领探索的境界

我校地处东高地,这里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领孩子们关注航天,进行航天精神的教育。

航天科技常识篇6

系列航天科普活动在校园

作为挂牌“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的唯一一所学校,万泉小学与航天结缘由来已久,近年来学校将孩子们的航天梦变为了身边可以触及到的事情,学校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的航天科技教育活动:

2005年,万泉小学校管乐团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加入了欢迎神舟六号飞船英雄们返航的队伍。

2009年万泉小学举办“我的蓝天之梦”为主题的开学典礼,神舟飞船副总指挥金勇、神七飞船副总设计师何宇来到学校,将“中国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的匾牌交到景小霞校长手里。

2010年4月18日,在万年泉小学举办的“创造、幸福、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上,中国航天专家戚发轫院士亲临现场。

2011年4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专家尚志等走进万泉小学。孩子们与航天专家开展学习互动活动,向航天专家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航天专家们就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航天的历史以及航天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富有趣味性的介绍。

在互动交流中,航天专家夸奖孩子们的知识非常广博,提出的问题非常有创意,思考有深度。

尚志还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和希望,他说:“目前,我们的任务是——把自己的基础知识打好。现在看起来你们学习的知识很简单,不能够在学习当中和未来工作中马上发挥作用。但你们要把基本知识学好,开阔视野,为将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打好基础,这是当前你们最需要的!在二十年后,在你们当中,我希望看到从事科学研究、从事尖端科学的身影!”

迎接神舟飞船“回家”

2011年11月19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是令人激动的日子!万泉小学管乐团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参加了“神八”返京欢迎仪式。

这天天气非常晴朗,微风带着喜庆轻抚着每一个孩子的脸庞,孩子们穿着漂亮的管乐团服装来到神八返京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大门口,等待着神舟八号飞船的返回舱。

将近中午,返回舱身着迷彩衣在一辆警车引导下驶入航天城,这时人群中传来欢呼声“神八!我们欢迎你回家!”“欢迎神八凯旋而归!”。管乐团奏响了“歌声与微笑”乐曲!

2011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是一个令万泉人自豪的时刻,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一丝绸制作《航天之梦》伴随着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17天,胜利地返回地面了!

万泉小学校长景小霞带领万泉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王正等受邀参加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的“神舟八号”返回舱开舱仪式。

航天科技常识篇7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7]董世艳.石油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长江大学,2013.

航天科技常识篇8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相关科研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难度、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航天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始终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始建于1962年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四院”),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专业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国防科研单位,也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防军工系统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单位之一。四院通过创建具有“航天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提升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安全保障。

航天特色安全技术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固体推进剂、火工品、危化品等材料。在科研生产和试验过程中,还经常存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登高作业吊装、电磁辐射等危险作业,涉及危险作业人员多、设备多、危险源密集,因此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概率较高,安全风险较大,并且事故后果和影响较为严重。为了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四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坚持“科技兴安”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设备自动化、无人化进程,积极消除危险作业安全隐患,完成了炸药自动过筛、固体发动机远程整形、脱模、销毁等安全技术改造,实现了危险作业远距离隔离操作,提升了本质安全。

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四院依靠自身技术优势,成立了“航天工业固体推进剂安全技术研究中心”,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事固体推进剂安全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也是国内固体推进剂行业唯一一个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针对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导弹武器及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性能研究、测试及评估工作,承担了安全标准化等多项部级研究课题,建立了完善的固体推进剂研制、生产、贮存、运输、使用、销毁等全寿命过程安全性研究体系。同时,中心还研究了固体推进剂在各种激源(如撞击、摩擦、静电、热、火焰、冲击波、雷击、电磁辐射等)作用下,引发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爆炸破坏效应,以及预防和减灾措施。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多种固体推进剂研制、生产及使用过程的安全保障中应用,为国家高新武器的研制和战略、战术导弹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安全技术基础。

在规章制度方面,由于航天行业和产品的特殊性,四院在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还进一步严格安全控制。多年来,四院先后制定了《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发动机试验现场安全管理办法》《型号产品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型号飞行试验安全管理办法》《“四新”安全评审管理办法》《弹药等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项目科研试制及生产安全评审规定》等具有“航天特色”的安全规章制度30余项,规范了日常的安全生产工作。

航天特色安全生产标准化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在军工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实现“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四院积极行动,统筹考虑,加强顶层策划,全面启动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评级工作,规定到2014年底前,所属8家取得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的厂所级单位,必须全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

航天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有一套严谨、完整的审核验收程序。申请达标评审单位首先开展对标自查工作,对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对自评结果进行打分;自评合格后由院、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级逐级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由标准化评审机构组织专家对申请达标评审单位进行现场审核,提出不合格项和建议项,编制评审报告。申请达标的评审单位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后,需报评审机构确认。最终的评审报告需要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后,由国防科工局或省国防科工办颁发证书和牌匾。已通过达标评审单位,每3年进行一次复评。在此期间,单位若发生死亡事故则撤销达标称号,该单位还需重新申请达标评审。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制订方面,四院配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科研生产特点,参与编写了《航天武器装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准则》,其中包括:综合管理、液体推进、固体推进、火工装置、总装测试、航天电子、航天电源、产品设计、空气动力、专业设备、通用设备和作业11个部分。

四院凭借自身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成立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机构,建立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专家库,聘请了各专业的专家90余名,专门负责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99家军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的审核工作。目前,该评审机构已经通过了国防科工局的现场和资料审查,并已开展了3家单位的现场审核。

航天特色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航天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管理者及员工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的综合反映。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科学的安全思维方法,培养规范的安全行为,塑造安全习惯,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四院安全文化建设始于2007年,坚持创新优化、前沿与现实结合,以及逐步推进、持续改进的原则,注重实效,注重特色,充分整合利用资源,加强理念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安全文化建设成效。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