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业链研究方法8篇

时间:2024-01-15 14:59:08

产业链研究方法

篇1

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供应链的特征,论证了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的量化研究不能很好契合旅游研究,从而提出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新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关键词:

旅游供应链管理;新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崛起,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其影响力还扩散到其它领域。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能够有效地解决涉及网络结构与网络特征的研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受行动者间动态的联系所影响。在管理学界,它逐渐成为组织行为、战略研究、知识传播与创新研究以及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新研究范式,并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成为研究网络问题的最佳范式。与此同时,Zhang等人2009年对旅游■高志洋(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供应链管理进行了一次总结与展望,指出以往旅游业中企业间敌对关系的规范(Sinclair和Stabler,1997)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复杂多变的旅游业发展局面,主张用以协同合作为主题的的旅游供应链管理分析旅游企业间的网络关系问题。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具有产品复杂性、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整条旅游供应链均需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销售产品,供应链不仅是生产渠道,同时也是一条分销渠道(吕兴洋等,2010),因此,旅游学者不能照搬其它行业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研究重点多为供应链中两方关系的局部研究,对整条供应链的研究很少。在这些少数的基于整条供应链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和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量化研究。旅游供应链领域缺乏量化研究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供应链量化研究主要以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的定量研究为基础,面对旅游供应链中较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问题便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用于揭示社会网络基本结构的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对象是网络的关系数据而非属性数据,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定量研究测量误差相互独立假设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行业的供应链特征,论证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量化范式不能很好契合旅游研究,从而提出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新范

旅游供应链管理

(一)旅游供应链管理文献述评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1992)。供应链管理源于制造行业,激烈的全球竞争使得企业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供应链而不是单个企业上(Zhang等,2009)。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措施,它通过高效地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和店铺,致力于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分配合适数量的产品,以期达到降低系统层面的成本并且满足服务层面需求(Simchi等,2000)。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高效整合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链接,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Simchi等,2000),强调链条上各企业不同需求的整合(Cooper等,1997)。从理论研究领域来看,研究的重点从单个企业转移到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和协调,从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到更加注重和强调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传递和转化。因此,在协同合作为主题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学者与实践家的重视与青睐(杨树,2008)。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服务业得到了重视。如零售业的研究者将供应链管理作为降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工具,通过有效整合供应链上的存货管理,显著提高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效益(Hugos和Thomas,2006)。但是,相对而言,供应链管理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Zhang等,2009)。为此,Zhang等人(2009)通过归纳分析了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已有文献,企图总结出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研究中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新的研究议程,从而引起广大旅游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旅游供应链是指由不同旅游组织组成的网络,这些旅游组织参与不同种类的行动中,通过组合不同的旅游产品,为特定旅游地点的最终旅游产品进行生产、传递和营销等活动。旅游供应链管理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7大研究议题和3种研究方法(见表1)。其中,大多数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为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两类,量化研究严重匮乏。舒波(2010)在Zhang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供应链管理的7大议题可以归纳为4个研究方面,分别是内涵研究、网络结构研究、管理研究以及绩效评估。舒波在其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了旅游供应链研究有待深入的议题: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动态演变过程、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网络分析、旅游供应链的鲁棒性与集成性问题以及定量研究不足等。

(二)旅游供应链特征

相对于制造业与其它基础行业,旅游业具有以下6个特征(Zhang等,2009):第一,旅游业是协同密集型行业,只有旅游业的各部门协同合作,才能提供最终的旅游产品;第二,和其它服务业一样,旅游产品也是易逝品;第三,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由于最终的旅游产品的消费涉及到整个旅游环节,若其中某一环节出现信息滞后或不对称的问题必然导致消费者的需求不能被满足;第四,旅游产品本质上是复杂的产品,旅游产品是异质的、不易评价的,很难用硬性的指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测评;第五,旅游产品具有季节波动性,旅游业面临着高度不确定的需求;第六,旅游业是动态的行业,旅游过程的各环节相互依存度高,面临的合作和竞争更为复杂。此外,旅游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产品。所以,整条旅游供应链同时也是一条分销渠道(吕兴洋等,2010)。这个特点决定了旅游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都可能选择不向下游企业供货,直接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其产品。旅游供应链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淡旺季波动明显,而旅游产品的供给相对刚性,这种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给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动态的供应链网络进行协调。因此,其它行业的供应链管理量化研究成果在旅游供应链的研究中难以适用。

(三)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面临的困境

旅游供应链是指是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产和传递旅游服务、信息、金融或者有形产品给游客的实体(个人、组织或商业企业)的集合(杨树,2008)。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仅是单个旅游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旅游企业间不同种类的关系集合组成了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在已有文献提出的旅游供应链结构中,Page(2003)基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应链网络最具代表性。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旅游供应链有两个流动方向。分别是沿着食宿、交通运输、游娱购供应商—旅游运营商—旅行社—旅游者流动的服务流,以及沿着旅游者—旅行社—旅游运营商—食宿、交通运输、游娱购供应商流动的信息流。在整条旅游供应链中,当地政府部门不直接参加到生产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只是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者。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均会接触到最终消费者。因此,若旅游供应链中某个层面的链条出现问题,其它层面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于完全丢失其价值。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面临以下困境:现有的静态的传统供应链研究工具与旅游供应链复杂动态的网络关系不匹配。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无法量化的困境不是研究内容的问题,而是研究范式的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社会网络是指由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由单个行动者组成的群体,其研究的基本单元是行动者以及行动者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任何一种行动者之间的联系、交流、影响、从属、级别、权限等都可以成为一种网络关系,从而构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是刻画网络形态、结构特征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源自于社会学研究,现也日益用于组织与管理研究中(姚小涛、席酉民,2003)。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一套用于揭示社会网络基本结构的定量分析理论,而且还是一种基于网络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论或研究范式,即方法论的关系论(罗家德,2004)。社会网络分析对网络形态、结构特征等问题可以从三个分析层次上进行刻画,一是宏观层次的整体网络特征,如中心势、密度、派系;二是中观层次的网络特征,如二人组、三人组、块模型;三是微观层次的个体网络特征,如网络规模、中心度、结构洞、联系强度(刘军,2005)。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对于行动者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网络关系的研究问题,研究者应该采取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而不是传统的定量分析范式。传统的定量分析范式面对的数据均为属性数据,即社会行动者自身拥有的数据,这种类型的数据涉及能动者的态度、观点和行为方面的数据,它们被视作为能动者的个人或者群体所具有的财务、性质、特点等。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面对的数据为关系数据,是关于接触、联络、关联、群体依附和聚会等方面的数据,这类数据把一个能动者与另外一个能动者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能还原为单个行动者本身的属性。传统的统计技术和方法都要求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否则会出现共线性问题,从而使得参数估计不准确。但当研究对象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时,个体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有着相互影响作用。此时,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对象,传统的统计技术不能有效地进行测量和评估,社会网络分析是针对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的研究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网络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与旅游供应链

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个分析工具,也是一种研究范式。社会网络范式分析的数据不是行动者的属性特征,而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征,因此能有效地分析行动者相互作用、联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问题。旅游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单个旅游企业的绩效表现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期望和评估。因此,社会网络分析十分适用于分析旅游供应链的相关问题。旅游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问题,Zhang等人(2009)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分别是需求管理、两方关系、供应管理、存货管理、产品开发、旅游供应链协同以及信息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范式,没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可以用于研究所有相互关系着的网络结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时下是一个受到热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内外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丑闻层出不穷,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问题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其结论截然不同,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负相关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使企业相对于那些未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处于经济劣势的地位(Vance,1975;Ullmann,1985)。正相关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生的成本相对于从社会责任中的获益是很小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减少劳资矛盾、鼓舞员工士气、提高企业声誉以及改善与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些都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Spice,1978)。不相关论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是重大的,但通常被由其引起的其它成本(如经济成本)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Aupperle等,1985)。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部分学者通过元分析的方法排除由于测量方法和样本特征等差异带来的问题(Laroche和Allouche,2005;Wu,2006),结果依然不稳定。由于旅游供应链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复杂紧密,因此,相对于其它行业,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在旅游供应链研究中有着更好的适用性。若要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旅游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确定分析单位。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单位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也可能是一个区域、一个行业,在旅游供应链网络分析里,分析单位为整条供应链网络。第二,确定旅游供应链网络边界。主要是指旅游供应链网络的规模,即所有企业组成的集合。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供应链网络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商、运营商、食宿供应商、游娱购供应商以及当地居民等,不同的研究问题有着不同的网络边界,网络边界的确定需要根据研究问题而定。第三,决定重要的关系维度。由于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对行动者关系的分析,因此,关系维度的确定很大程度决定了研究结果。在旅游供应链里,存在着供应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互相持股关系、利润分配关系等,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确定旅游供应链的关系维度。第四,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该过程涉及到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结论的提取等问题。由于关系问题较为敏感,在问卷的设计或二手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带有情感色彩,并且使用嵌入情景的方式,力求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社会网络资料分析,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单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位置和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形态,研究者需要根据这两类变量分析解释其研究问题,提取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吕兴洋,徐虹,殷敏.基于渠道权力理论的旅游供应链企业关系博弈分析[J].旅游学刊,2010,12(25)

2.杨树.旅游供应链竞争与协调[D].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舒波.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复杂网络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4(6)

4.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篇2

内容摘要: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目前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与视野还不够全面、有效,扩展研究视角是进行供应链稳定性研究的客观需要。文章阐述了保持供应链稳定性的意义,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视角加以汇总提炼,并从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外部环境以及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等层面扩展分析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视角,以期创新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成效。

关键词:供应链 稳定性 意义 研究视角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迎来现代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法则也随之改变,其结果意味着企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发挥组织机能,更要依赖于所处供应链的经营绩效、整体实力以及自身协同工作能力。战略学者徐飞指出: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点”竞争演化到“链”竞争。物流管理专家马士华认为: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实表明:企业与企业之间“单打独斗”式的竞争正在被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模式所取代,如苏宁与国美之争、通用汽车与丰田汽车之争。供应链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商业竞争的核心内容。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供应链竞争时代,研究供应链的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保持供应链稳定性的意义

供应链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作用下,供应链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原有的结构与功能。赵宏霞等人则把供应链的稳定性区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稳定性主要是针对需求的波动性而言,即供应链应付需求波动的能力。广义的稳定性则应包括节点企业应付外在干扰的能力,联盟关系抗干扰的能力,供应链拓扑结构的抗干扰能力。由此可见,保持供应链稳定性必须以增强供应链自我调节能力、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为基础。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时刻威胁着供应链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维护供应链的稳定便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必然要求。

(一)保持供应链稳定性是供应链系统良好运作的前提条件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基于系统的供应链稳定性是供应链良好运作的前提。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的有效运作,都必须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即使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冲击,供应链系统都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能和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否则,当受到各种冲击负荷的作用后,供应链就会断裂,动态运作就会失效。因此,无论是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利益冲突,还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所有成员企业都将试图保持供应链系统的全局稳定,以便获取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供应链收益的最大化。确保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既是系统存在和良好运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客户对供应链系统的基本要求。

(二)保持供应链稳定性是实现供应链可靠性的根本保障

供应链的可靠性反映了供应链履行承诺的能力,其内涵包括供应链成员的可靠性、结构的可靠性、协调的可靠性以及提品和服务的可靠性。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高效率和效益,最基础的必须要有高可靠性做保证。而供应链的稳定性则是供应链可靠性有意义的保障。由于供应链上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动力在动态中组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在供应链上不断解散和重建。这表明供应链系统总是处于连续的波动状态,其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迫使人们只能保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保持供应链的相对稳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物流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真正实现整个供应链条的全面可靠。

(三)保持供应链稳定性是防范供应链风险的有效途径

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在供应链运作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有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以及解散风险等。供应链风险往往会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供应链利益受损,甚至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然而,通过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供应链成员的稳定、供需关系的稳定以及合作的稳定,有利于增强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实现供应链风险的有效防治。

(四)保持供应链稳定性是弱化“牛鞭效应”的重要手段

牛鞭效应是对供应链中需求传递和放大效应的形象描述。牛鞭效应引发了企业运作成本增加和顾客满意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保持供应链系统的稳定对于削弱牛鞭效应、改善供应链整体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是弱化牛鞭效应的重要手段,而弱化牛鞭效应则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关键。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维护供应链的稳定以防止需求信息被盲目放大,从而消除或减轻牛鞭效应,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改善。

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视角

供应链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对供应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极少数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供应链的稳定性。覃正应用信息熵概念,通过聚合度、冗余度指标揭示供应链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Ouyang研究的方法是通过信息共享弱化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以此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任君卿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供应链的模型,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联性、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可行性、链上产品的市场满意指数三个方面得出稳定性供应链的约束条件。陈新平从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网络效应激“套牢”和信息协调等方面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供应链稳定性的建议。企业界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也有少量报道,如招商迪辰集团主席范棣认为,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可以持久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但总体而言,目前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的方法和视野还不够全面、有效。在此,笔者基于对现有研究视角的汇总与提炼,从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外部环境以及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等层面扩展分析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视角,以期创新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成效。

(一)基于供应链设计层面

供应链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功能发挥和运行效率。供应链设计的总体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全面协调各方资源配置,不断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响应速度,最终实现供应链利润最大化。在总体思想的指导下,供应链设计应该遵循集优原则、简洁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设计不当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运作失败,因而必须讲究策略。目前常见的设计策略有基于产品的策略、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基于成本核算的策略、基于多的集成供应链设计策略、多级供应链系统设计策略、围绕核心企业的设计策略以及在产品开发初期的设计策略等。也有少量学者研究新的设计策略,如徐学军提出供应链设计的“匹配策略”。就供应链设计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供应链机构设计、成员设计、产业设计及运作设计。机构设计包括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决策与协调为主要目的的领导机构设计、供应链日常事务管理机构的设计以及供应链监督检查机构的设计等。成员设计主要是针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设计,即要充分考虑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保证入链企业的素质,为将来企业间的合作和供应链的运行创造有利条件。产业设计主要涉及供应链的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以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与产业共生关系等。运作设计主要是围绕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处理所进行的设计,包括采购流程设计、生产流程设计、库存管理设计、配送渠道设计以及信息系统设计等。供应链设计的思想、原则、策略及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供应链能否保持稳定的先决条件,是研究供应链稳定性的窗口。因此,可以从供应链设计的思想视角、原则视角、策略视角以及内容视角探讨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出保持稳定性的对策。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层面

供应链管理以信息资源处理为管理内容,以渠道为核心管理范围,以最终客户需求为管理起点,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管理目标,强调价值的整体创造与共同分享,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紧密合作。供应链管理所要达到的效果之一是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而供应链的稳定又是供应链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站在供应链管理层面,可以从供应链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和机制建设两个视角来研究供应链的稳定性。首先,基于理论运用视角,必须分析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所运用的理论。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理论简单划分为方法理论、人事理论和经济理论。方法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博弈论、突变论、协同学理论等;人事理论包括激励理论、公平理论、信用理论、竞合理论、心里契约理论等;经济理论包括产业集群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等。任君卿的《基于灰色投入产出模型的供应链稳定性分析》、柳菲的《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联盟形成过程及稳定性分析》等文章,都是基于理论运用视角的代表。其次,基于机制建设视角,所要考虑的是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机制建设问题。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机制包括:竞合机制、决策机制、协商机制、信任机制、创新机制、自律机制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绩效评价与利益分配机制、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机制等。如于海江的《供应链管理中节点间合作的决策机制与性能评价研究》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的决策机制和供应链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属于机制建设方面的研究视角。最后,无论是理论运用视角还是机制建设视角,都有可能对供应链的稳定性作出非常深入的有价值的探索,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相关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

(三)基于供应链外部环境层面

供应链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供应链外部并能对供应链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政策、市场、体制、金融、技术、资源、行业环境、文化习俗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常常导致供应链结构的调整和供应链风险的产生,从而威胁到供应链的稳定。因此,必须注重外部环境与供应链稳定性的内在关系研究,以便及时消除或减少外部环境对供应链的不良影响。基于供应链外部环境层面研究供应链的稳定性,研究视角主要来自市场资源、市场需求、市场风险和法律政策。其中,市场资源视角主要探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市场需求视角主要探讨用户需求(产品或服务)的变化对供应链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市场风险视角主要探讨由外部环境引起的供应链风险对整个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法律政策视角主要探讨国家与地方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外部环境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既可能是微观的,也可能是宏观的。如交通事故、停水停电等可能对供应链的稳定产生轻微的影响,而战争、地震、瘟疫、资源短缺、重大意外事故等可能严重威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此外,政策修订、体制改革、技术更新以及需求转移等因素也会严重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所以,从市场资源、市场需求、市场风险和法律政策等视角研究供应链的稳定性,具有可取性和价值性。

(四)基于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层面

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和整理知识的工作过程,正确的研究方法则是科学研究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所以,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也要讲究方法。从方法层面探讨供应链的稳定性,主要是解决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目前,针对供应链的稳定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视角主要有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法、博弈论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法等。定性研究法:即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如陈新平从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等方面对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如罗昌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供应链稳定性判据,进而对供应链的稳定性问题运用定量研究法进行探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法:即对研究对象同时进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如覃正、姚公安从系统论的角度应用信息熵概念(定性研究),建立供应链系统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定性研究),并通过聚合度、冗余度指标(定量研究)揭示供应链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博弈论方法:即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方法。柳菲和张磊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供应链联盟的形成过程,并对同位供应链联盟和错位供应链联盟进行稳定性分析。实证研究法:即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如文章《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研究》针对跨国公司FASTCO公司的全球化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维持全球化供应链稳定的对策。此外,利用比较法、统计法、规范研究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研究供应链的稳定性尚不多见,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值得深入考究。

综上所述,在现实中,稳定的供应链通常具有相当的“顽强性”、“抗扰动性”和“环境适应性”。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任何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在维护供应链稳定的同时,还要考虑供应链自身的发展与创新。供应链的稳定强调的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稳定,而供应链的发展与创新则重点考虑供应链存在的持久性。随着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来临,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扩展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进行供应链问题研究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任君卿,刘思峰.基于灰色投入产出模型的供应链稳定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10(1)

3.赵宏霞,杨皎平.供应链的可靠性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3)

4.王旭,李卉.基于稳定供应链的商业竞争风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9)

篇3

[关键词] 价值链 产业集群 林业价值链 林业产业集群

一、价值链研究概要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英国卡笛夫大学彼特・海恩斯(Peter・Hines)教授进一步发展了波特的理论,强调把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任何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一业务单元在价值创造的不同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并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构成辅助价值活动的重要环节。1995年,哈佛商学院JohnJ・Sviokla提出“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之后,美国美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Adrian Slywotzky提出价值网的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基于企业层面,但很快该方法被应用到产业层次和国家层次上,并引起学者、企业管理者和各类组织的关注,以价值链作为研究产业问题的工具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我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研究现状

1.我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理论研究现状

研究认为,产业链中各商品价值链的性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影响了价值链中利益和利润的分享,如国家生产者与出口者、大型国际贸易与加工和零售企业、区域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的分享。同时,利益分配的变化也使产业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都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转变,因此通过对产业价值链进行诊断分析和确立基准以便确定产业展战略就成为必要。

就农林牧渔行业而言,把价值链理论或供应链理论用于农业的研究较多。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日益萎缩、新一轮竞争力的挑战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价值流和价值链的基本内涵,对价值流要在体现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基础上进行分类,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要进行实质性耦合,从流通环节看,农产品流通过程是六个增值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和u型结构价值链,两链要进行协同管理。

就林业产业而言,从以往的文献看,对林业产业的研究基本是从产业经济学的中观经济层面入手来对林业进行分析,而从价值链视觉开展的研究到目前几乎是个空白,可参考的文献不过数十篇,其主要原因是林业产业涉及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业务类型、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复杂、缺乏可靠数据。在林业产业研究中,石永恒等人较早地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林业企业管理战略与竞争优势,他们认为用价值链管理是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林业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价值链再造,通过优化核心业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信息流,创建一个能够最好地赢得顾客持续订单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活动的商业模式,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竞争优势。

研究价值链必然涉及到物流问题,学者王燕较早涉及林产品物流问题,研究结合我国林产品物流结点多、流线路长、作业场所变动频繁、林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提出改变林产品营销模式、林产品实行行业标准化、提高林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品是提高物流体系效率的途径。研究指出,就森工企业来说,商品林原木产品采伐阶段、运输阶段、销售阶段分别有物流控制的复杂性、仓储周期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的滞后性的特点,产品品种、规模成为影响森工企业原木产品物流管理效益较低下的主要因素。研究者程南洋等人认为分析林产品经营过程时经济时间和经济空间是其中两个重要维度,林产品经营要适应现代市场发展和产业变迁,必须拓展林产品的市场时空;提高林产品产业技术可以促进林产品经营的时空延伸;产业集聚则创造林产品的经济时空。

从理论的运用上看,有研究者把价值链分析法应用于森工企业成本管理,分析成本行为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通过经营领域和产品方向的选择提出森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并指出当前我国国有森工企业的企业流程重组就是一种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学者叶玉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价值链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并以此分析了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策。

2.我国林业价值链问题实证研究现状

Gereffi在对全球服装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同时还界定了价值链包括投入―产出结构、空间布局、治理结构和体制框架四个维度;Hump hrey与Schmitz根据领导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或者说是不同环节间的紧密程度,将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分成网络型(networks)、准科层型(quasi-hierarchy)、科层型(hierarchy)和市场型关系(marketot ype relationship)。Hump hrey等人将价值链问题重点引入到价值链治理组织结构问题上,并指出产业集群、企业联盟、纵向一体化是价值链治理组织结构种常见的方式。

与价值链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研究上,重点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区位商法、Grubel-Lloyd指数法、CMP竞争力综合指数法、协整检验和葛兰杰检验等研究市场发育状况、产业投入产出水平、产业集群识别及评价等方面,通过数据并结合理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可以分析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联呈现出产品或部门间垂直的投入产出联系;区位商法通过区位商系数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现象,产业的区位商系数体现了区域产业相对于整体经济中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Grubel-Lloyd指数用于从静态的角度衡量某一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运用Bruelhart指数可以在贸易变化量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刻画贸易量的变化形态,而运用Thorn&McDowell指数则对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区分和测度;CMP竞争力综合指数是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值。综合指数越高,则竞争能力越强,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可比性,在空间进行比较可分析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对强弱程度,在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强调各个价值阶段的竞争优势性,在研究具体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常用的指标还有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协整检验、葛兰杰检验则是研究市场整合问题和市场效率的常用方法。

总的来说,上述实证方法运用于林业产业还是不多的,有研究者曾通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原木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则更低。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篇4

关键词: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生态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产业链属于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现实中,“生态产业链”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相关的理论研究的文章在国内外都非常少。现实需要与理论研究之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二、国内外生态产业链研究综述

(一)生态产业链的起源与成因分析

1989弗罗斯克(Frosch)和加罗布劳斯(Gallopoulos)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产业发展中。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其典型的实践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就是成功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一个典型例子。卡伦堡(Kalunborg)现在已经成为了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Andrews 1999;Chertow 2000;Schlarb 2001)。生态产业链就是一个仿照自然生态原理而建立的工业生态系统。那么生态链得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生态共生效应。Frosch和Gallouplos(1989)认为工业系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并由分解者和清除者再循环的物质循环过程,在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Redi,1995),从而促使工业系统转化为生态工业系统。

Sumita Fons,Gopal Achari,Timothy Ross(2004)指出,生态工业园中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使得不同产业之间能量的流动更具有效率,而且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的链接也是更具有市场价值的。

其次是成本节约。Pierre Desr Ochers(2002)通过对企业之间自然产生互换副产物的这种链接方式的研究得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企业家们采取这种战略主要是从成本方面考虑的结论。Lowe等(etal.1996;Ehrenfeld and Ghertler 1997;Schwarz and Steininger 1997;Peck and Associates 1998;Korhonenetal1999;Chertow 2000)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主动链接使得废弃物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这样不仅减少了企业为了处理废弃物的成本和排放废弃物所需交纳的税金,还为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收入。王兆华(2002)认为工业共生网络能通过两个途径降低非合作成本:即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降低企业“废物”处理成本和遭受惩罚的可能性和企业间的频繁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企业间知识技术转移促进了废物利用技术提升。

(二)生态产业链内涵、结构与本质

尹琦与肖正扬(2002)最早给出了“生态产业链”原创性定义,“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这一定义的着力点在于系统创新。

王兆华(2002)则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生态产业链,关键要体现生态产业链的基本内涵。首先,“链”的思想。生态产业链是由上下游“链”上不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分工不同的企业构成的一个“食物链”,它们发挥着协同效应;其次是“循环”机制。生态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的,增加了“循环”反馈机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因而生态产业链虽然是一个闭环型循环系统,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耗散系统。那么生态产业链这个耗散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它的特征又如何?

王兆华(2002)从系统的观点入手,认为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运作需要公共设施、生态产业链和支持服务体系共同参与,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的生态产业链的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还应该伴随着资金、信息、政策、人才和价值的流动。

龚晓宁和钟书华(2003)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物料交换特征将生态产业链归纳为单链结构、并联结构、网状结构等几种模式,并且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缺点。

杨雪锋(2006)则根据产业组合的方式和联系纽带的不同,把循环型产业链分为市场关联型、资源关联型和生态化技术关联型三种。

柴金艳(2006)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具体阐述了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四点特征:开放性、动态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反馈性。

(三)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机理分析

林积泉(2005)等认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应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技术上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经济上企业有利可图;环境上避免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

甘树福(2005)对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应该遵循生态学理论、因地制宜和系统集成的原理来进行。具体方法为主导产业链优选、引入补链企业、横向共生与纵向耦合相结合和支持体系的建立。

项学敏等(2006)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提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即建立物质循环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水循环产业链和信息链。并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三原则。

有学者认为,生态产业链能否有效地建立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在运行机制。

岳琴与尹琦(2003)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

蔡小军等(200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

曹凤中(2005)从宏观上(包括产业、市场、政府和、消费者)提出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

有些学者还从生态产业链的物质流动传导机制和生态产业链的价值流动传导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前者是物质基础,后者是价值保证。

对于生态产业链的物质流动传导机制,徐大伟等以生态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和原理,将生态产业链物质循环流动进行了分类,并建立以反映工业代谢的生态产业链物质的流动关系和链接关系模式及其数学表达模型。生态产业链不仅仅是物质循环的过程,更包括价值的传递。

葛扬指出,企业生产会伴随大量剩余物质的产生,对剩余物质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节约能源,减少环境剩余物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价值增值与传递的过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一定的初始资源,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再利用,但是每次的再利用也必然包含着为使剩余物质变成再生资源的新的投入(资金、物质、人力等),当可回收资源经再生产后的价值小于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所添加的资源的价值时,循环终止。生态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链条,是因为存在合作的收益空间。这种收益空间就是生态产业链的价值基础。

(四)生态产业链稳定性机制分析

生态产业链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因此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与风险,这势必将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而稳定性成为中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David Gibbs提出了影响生态产业链运行的五个障碍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上的障碍、信息上的障碍、经济上的障碍、一致性上的障碍、动机上的障碍。David Gibbs还进一步指出信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的方法,要建立相互非交易性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是生态产业链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

汪毅等(2004)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风险和或有风险这三个方面对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杨雪锋(2006)认为制度性因素和生态性因素是造成生态产业链脆弱性的两个根源,他认为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交易的不稳定和非交易性不稳定。影响生态产业链市场性稳定因素就是交易成本过高。循环经济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经济行为缺乏稳定预期,也容易诱使企业采取短期行为而增加非交易性风险。

蔡小军等(2006)从博弈论的角度,得出了生态产业链所创造的总体收益,应该大于该组织与原始共生产业链各自所创造的收益之和且共生产业链的合作各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时,才能保证其稳定性。

而杨雪锋(2006)认为,要增强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如何解决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是循环产业网络因副产品价格、产品品质、废料产量以及外部市场冲击等因素产生的系统稳定性、协调性、持久性问题;三是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方面的创新。

三、生态产业链研究述评

整体而言,国内外对生态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在概念的确定上就不明确。“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产业链”等没有明确区分。

其次,现有对生态产业系统的研究,有的过于宏观,有的过于微观,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和静态分析中,而对于生态产业链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运行规律还少有涉足;从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生态产业链的成长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对生态产业形态和产业链如何构造和演化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视角单一,如何用集成整合的方法解决生态产业链的有序、高效、稳定的运行将是生态产业链理论和实践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2、Sumita,Fons,Gopal Achari and Timothy Ross.A fuzzy cognitive map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Journal of Intelligent &Fuzzy Systems,2004(15).

3、Pierre Desrochers.Cities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gy,2001(4).

4、Erkman S.Industrial ecology:an historical view[J].J Cleaner Production,1997(1-2).

5、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11).

6、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2002.

篇5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到2000年时世界上共有144个国家种植马铃薯,而从马铃薯的消费状况来看,也是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之一。马铃薯的种植和消费都比较多的原因是其用途广泛、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并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种植较其他作物来讲更加简单。而对于马铃薯产业及产业价值链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于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分析从而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次,广泛研究马铃薯产业价值链还可以扶植一部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马铃薯产业,使其发展成为当地优势、主导性产业,对地方发展和减少地区发展差距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来讲,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确立农户们在整个价值链条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建议来增加其收入、优化价值分配方案、减少收入差距,以达到富国强农的目标。

由于以上特点,学术界对马铃薯产业及其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较多,但鲜有文献综述类的文章。因此,本文力图对马铃薯产业及其价值链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希望为研究马铃薯产业及其价值链的学者提供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般性问题的研究

1.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

罗万纯(2005)研究了中国薯类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指出中国是生产和消费马铃薯的大国,但在马铃薯的出口上却没有显性的比较优势,而出口量少的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薯类加工业比较落后,且薯类品种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陈华宁(2008)从生产、消费、加工、贸易多个角度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评测了未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孙东升(2009)在中国马铃薯加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制约因素及趋势,得出虽然我国近几年在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上依然有一些诸如马铃薯产业科研相对滞后、生产水平低、加工专用品种少和科技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发展趋势的结论。杨海鹰、云庭(2010)在分析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与市场发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设规模化、工厂化的原种生产体系,建立规模化、机械化的良种良法配套的种薯繁育基地,以提高种薯的繁育能力;建立种薯市场的准入制度,规范种薯销售市场等种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路和建议。

2.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因素的分析

李勤志、马文杰、冯中朝(2008)利用1998-2005年这8年我国8个主要大中城市马铃薯产量及其相关生产要素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固定样本数据模型,分析了此8年间影响我国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因素。杨勇、白永平(2008)利用2003—2005年全国20多个省(区)的数据,以产量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区)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从而得出了我国马铃薯在单产、规模、集中度、综合反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李勤志,冯中朝,李然(2009)采用DEA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我国马铃薯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3.我国的马铃薯产业与先进国家的对比分析

李崇光,章胜勇(2008)从马铃薯生产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马铃薯产业,认为从马铃薯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中国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造成这一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马铃薯的商品化程度和加工比例都严重偏低。谢开云等(2008)比较了我国和一些先进国家马铃薯产业中的种薯质量、生产的投入、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专用品种的应用等,得出我国马铃薯在生产上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王伶(2009)以世界马铃薯生产、贸易的历史及现状为背景,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国际市场价格四项指标测算和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4.马铃薯产业趋势分析

刘洋,罗其友(2010)运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从全国和主要城市这两个层面上测算了1998—2008年间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构成变化。

5.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分析

吴承金(2009)对中国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我国马铃薯产业在种植规模、经济效益、营养消费、粮食安全、食品加工和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李勤志,冯中朝(2009)采用区域优势分析方法对各区域、各省马铃薯生产的地区优势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马铃薯生产最具优势的省份集中在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而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在马铃薯生产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实践方面欠佳。

(二)对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研究

1.我国马铃薯产业链的分析

王凯,严加勇(2004)在中国农 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中从农业产业链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并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形成动因、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提出建设农业产业链的基本原则、前提条件以及组织形式的发展形势。彭会萍(2008)分析了目前甘肃定西的马铃薯产业链物流体系,指出了一些存在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几种整合产业链的思路。

2.我国马铃薯加工业价值链分析

秦建军,马骥(2009)通过对马铃薯加工业价值链的分析,从供应链利益分配的角度衡量了农户在利润分配中的地位,得出在部分西部贫困农民的家庭收入中马铃薯种植收入占有很高比重,而在马铃薯加工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部分,农民所得份额较低的结论。秦燕,姚永鹏 (2010)以甘肃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为例,从企业纵向价值链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在定西市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的纵向价值链条上的伙伴关系不稳定、在应增值的原料采购环节上未能实现增值和价值链前向整合空间较大等特点。并提出增强与上游环节合作的稳定性,进行纵向价值链前向整合和吸引外部投资以延长企业价值链等改进定西市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的纵向价值链的相应措施。吕萍,牛旭斐,蒲明芳(2011)以甘肃定西为例,根据调研所获的第一手资料,对以马铃薯开发加工为核心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并探寻马铃薯产业开发价值链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延伸、优化定西马铃薯价值链的应对措施,使其能够带动甘肃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三、国外研究现状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价值链管理理论

价值链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约翰·沙恩克和菲·哥芬达(1992)扩大了价值链的范围,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杰弗里·F·雷鲍特和约翰·J·斯维奥克拉于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1998)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对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为其应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价值链应用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战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确定企业利润增长区等方面。

2..价值链理论分析方法

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咨询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国外学者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如安德鲁·希金斯等(2007)总结了糖业价值链研究的现状并分析了其研究前景,罗伯特·格温(2008)研究了价值链如何影响智利葡萄酒生产部门。

(二)对马铃薯产业价值链的研究

国外在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方面,有其一定的规模,然而对马铃薯的研究则多为生物领域方面,而对产业价值链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少,这可能和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发育较为完善,价值分配问题不突出有关。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词频分析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19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种类飞速膨胀,对产品交付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以规模化和区域性的卖方市场为决策背景的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的剧变。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一个企业即使实现了其内部的信息资源的集成,但相对于市场环境,其仍然是一个信息化孤岛,企业必须要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联合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消除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孤岛,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和业务联系,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学者和从业者,对这个学科的供应链管理都有很大的关注。 他们使用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许多作品。 这些研究反映了当前研究的焦点和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但每个文献研究方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不同。 掌握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未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本文将利用词频分析对上述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2 数据来源及数据获取

2.1 词频分析法

在研究文献中,存在用于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或关键词在研究文献中将重复出现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确定文献出现次数研究中的主题词或关键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文献计量的方法即为词频分析法。

本文采用词频分析和Note-Express分析软件,结合Excel软件对有关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掌握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并预测其研究的发展动向。

2.2 数据来源和检索结果

本文选取收录文献较为齐全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期刊文献为数据库来源。检索方法上为保证研究的可得性、便利性,以“供应链管理”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同时,由于文献数量较为庞大,在时间上限定为2007年到2016年这10年。为了保证检索文献的质量,对检索工作做如下要求:(1)只选择有关键词的文献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2)排除所有一稿多投的文献。最后,在Note-Express里建立题录,题录包括Reference Type、Author、Year、Title、Journal、Abstract、Collection Scope、Author Address、Keywords等字段。题录共收录了4222篇相关文献。

3 研究热点和重点分析

3.1 关键词的确定

运用NoteExpress软件中的文件夹信息统计功能得知,共有7662个关键词。根据Donohue于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低频词分界公式:T=(-1+1+8×I1)/2,统计得出I1=4222。因此T=91.4,阈值为91,即核心关键词有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绿色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词频大于91的8个词汇,为了使选取的关键词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且数量适中。本文在此基础上选取词频不小于15次的关键词进入词表,并在词表的整理过程中合并了一些同义词。最后,词表中共收录了113个关键词(见表1)。

3.2 关键词特点的分析

任何一个研究事物或对象,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通常都会涵盖研究领域、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联系表1,本文将关键词分为表征研究方向、表征应用领域和表征研究方法三大类,在表征研究方向中又细分为管理属性和技术属性两类。按此分类标准将关键词整理为表2,选取了总关键词表中词频不小于15的关键词入表2。

谋2的列举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些规律。

(1)从表征研究方向具有管理属性的关键词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以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研究为主,如供应链管理(2026),供应链(1375),供应商管理(115),供应链管理模式(57),管理模式(56),供应链管理系统(40),供应管理(30)等。还包括供应链的参与者、供应链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如节点企业(48)、供应商(37)、补货(29)、采购策略(24)、客户订单(17)、库存(16)、销售渠道(16)等。但也不完全局限于这个范围,从表2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延伸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管理,如关键词表里出现较多次数的伙伴关系(79)、可持续发展(47)、创新(29)、战略合作伙伴(26)、产业集群(22)、集成供应链(21)、供应链组织(17)等,说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除了以前的相关概念的研究之外,现在也涉及到企业、政府等实际运用,与此同时,这些组织也开始关注企业之间的合作、产业联盟的建立、供应链集成、组织协作、组织创新等方面的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研究内容。

(2)从表征研究方向具有技术属性的关键词来看,这一类的关键词数量不多,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技术属性相关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供应链协调优化、供应链信息、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设计重构、供应链绩效评价5大类,其分布图如图2所示。牛鞭效应(60)、成本控制(34)、库存控制(34)、网链结构(25)、降低成本(19)、CPFR(16)、啤酒游戏(16)、协同管理(15)等关键词表征供应链的协调优化,这方面的研究最多,占到43%。信息技术(48)、信息共享(42)、信息化(31)、信息系统(26)表征供应链信息研究的内容占到35%。基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得到关注,包括业务流程(19)以及流程再造(16)等方面供应链设计重构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有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进一步探讨。

(3)从表征应用领域的关键词来看,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较广泛,除了典型的物流,采购、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问题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制造业,煤炭工业,建筑,农业,制药业,食品工业,零售业有关。 有很多制造业供应链研究的文献,如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和系统重建;零售行业中主要研究连锁超市、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比较典型的是沃尔玛;医药行业、食品行业的研究多集中于供应链管理在食品药品安全上发挥的作用,药品供应链管理受社会、企业及学者的关注度较高;农产品由于其不易保存与 运输等特性,供应链管理在农产品行业的研究一直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4)从表征研究方法的关键词来看,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从2007年以来供应链管理在方法上的研究情况,本文在NoteExpress的题录中增加了研究方法这一项。本文选择作者在文献的关键词中提到的研究方法作为该文献的研究方法,经过同义词的归纳和合并,整理出了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的词频表(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传统的文献综述,运筹与优化等定性研究方法外,供应链管理的案例研究、定量研究、模型建模等方法也在不断丰富,此外还有学者运用博弈论来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运用包括智能算法等方法在内的复杂性的理论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问题,说明研究方法的运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 结语

近几年国外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框架体系研究、供应链的协调优化、供应链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的模型构建、供链的绩效评价、绿色供应链以及集成化研究。与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相比,国内的研究方向与国外总体是一致的,国内学者在供应链的协调优化和供应链的信息化方面研究紧跟国外步伐,但是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型构建、框架体系研究和供应链集成化方面研究还有很大的跟进和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左丽华.词频分析及常用工具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06):3841.

篇7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物业服务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19.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服务业在各国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认为在制造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供应链理论如果应用到服务领域中,也会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000年之后,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陆续出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这些成果对于将来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离成熟的理论形态还相距甚远。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讨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结构,以期对下一步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1 文献研究综述

1.1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1]。本文按照服务的介入程度不同,将人们对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种认识是基于服务在产品的分销、配送、维修和回收等环节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代表人物有Dirk、Steve[2]和胡正华[3]等。第二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如医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药品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绩效。代表人物有Jack[4]等。第三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持此观点的有Ellram[5]、田宇[6]和于亢亢[7]等人。

本文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以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当客户向一个服务集成商提出服务请求后,它立即响应客户请求,向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化服务,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分解客户服务请求,向其他服务提供商外包部分服务性活动。这样从客户的服务请求出发,通过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彼此合作,于是就构成了一种供应关系,同时服务集成商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和全程管理,称之为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SSC)。在一定意义上,服务供应链延续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2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模型。Ellram[5]建立了一个包含服务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等管理内容的通用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反映出了服务供应链的主要管理活动内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的成员结构。

于亢亢[7]以服务为节点,以工作量为缓冲,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建立了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主要活动,融合实体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该模型克服了Ellram模型的不足,但是该模型是以电子制造服务业为背景建立,其通用性有待考证。

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结合行业特性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例如,王珍[8]归纳了物流服务新观念,提出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陈小峰[9]以需求和反馈为主线,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机构模型。施丽容[10]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建立了港口供应链结构模型。

1.3 服务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田宇[6]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张英姿[11]指出,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黄小军[12]等认为针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

在港口企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阳明明[13]认为港口供应链是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运输、仓储报关、配送,甚至金融、商业服务等企业)和客户(包括付款人和船公司等)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与典型的制造型供应链不同的是,港口供应链没有制造环节,它是以港口作为主导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施丽容[10]在阳明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企业供应链治理策略。王玖河[14]等以整体最优为出发点,从3个目标基础上建立了港口企业的集成供应链多目标规划模型。

在物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陈小峰[9]在分析物业服务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概念,认为物业服务供应链是以物业服务供应商、物业服务商和业主为主体的链式结构。

1.4 服务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目前对于服务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少见到。较为相关的研究包括:

金立印[15]以中国民航服务业为对象,考察了作为服务供应链管理动力源泉的服务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同供应链管理活动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对顾客满意及企业经营绩效有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供应链战略管理活动,运作管理活动和顾客信息系统的构建通过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绩效。

于亢亢[7]以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为对象,研究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有极大相关性。并认为服务供应链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5 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的关系研究。服务供应链思想源于产品供应链,同时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Shostack[16]把组织提供到市场上的物品分为4类:纯粹的实体产品、附带服务的实体产品、伴有产品的服务和纯粹的服务,并且在一条横轴上从左至右顺序排列,称之为产品/服务连续谱系图(如图1所示)。

产品供应链的作用对象是有形的产品,并且按照供求关系,逐级由供应商传递给制造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带有这种传递特征的产品一般都是实体产品。当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其流通性随之消失。在消费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方式,对服务多样性、便利性的需求被强烈激发出来。将整个服务提供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管理的服务供应链,正是适应了客户的这种需求,在服务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服务供应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服务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而是与产品供应链有相同的理论序位和价值内涵。参考相关文献,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简单总结如表1所示。

2 服务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参照文献[1]对供应链体系结构的梳理方法,本文提出的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包括理论基础、供应链成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如图2所示)。服务供应链的理论基础包括服务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部分。服务供应链的成员包括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和最终用户。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系统总成本。服务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2.1 服务供应链设计。服务供应链的设计从整体角度勾画企业蓝图,是一种扩展的企业模型。它不仅包括服务流系统,还包括组织、信息和价值传递。不同类型的服务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顾客参与程度高的服务(旅游服务)和顾客参与程度低的服务(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提出的要求就不同。前者强调顾客感知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更注重准时和便利。服务供应链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服务传递过程、服务设施、服务地点、服务能力、服务情境、质量保障和信息收集等。

2.2 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服务供应链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供货利益的协议关系。由于服务的易失性,导致服务供应链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稳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供应商选择基本方法包括:线性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作业成本法、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都是制造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方法,在借鉴到服务供应链时应该注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适合服务的属性。

2.3 服务流程管理。服务供应链在实施和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关键流程进行管理。这些流程包括信息流、服务能力、需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服务传递和现金流等。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以及生产消费同时发生等特性使得服务流程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比如服务能力管理就是要解决服务商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来向顾客提供无差异服务的问题;再如,服务传递管理包含服务质量如何监督的问题,因此服务质量的评价则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4 集成技术。集成技术一直是供应链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是智能技术,其重要性在服务供应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服务供应链的集成技术包括信息集成和服务流程集成。在服务供应链中,集成化的信息可以对服务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并且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预见可增加快速响应能力,或降低服务成本。而服务流程的集成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及对节点企业进行协调与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绩效评价体系。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纬度、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服务供应链评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何根据不同的评价纬度,科学选择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成为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前期研究阶段,借助产品供应链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切不可照单全收。另外,由于服务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的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也可能多样共存,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 示 例

居住物业服务是为保证居住物业的使用正常,以满足使用者各种居住需求为目的的有偿性、专业性的委托服务。我国的居住物业服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以及住房商品化的推行而得以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物业服务在实际运作中却问题频发,主要表现为:(1)面对业主的新需求,物业服务商未能进行快速响应,造成供需结构矛盾;(2)物业服务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和关联产业较多,公共关系复杂,物业服务对此协调乏力;(3)物业服务缺乏规范性,服务质量差,服务收费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用服务供应链思想整合物业服务:把物业服务部分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加快响应速度;将物业服务与关联产业及公共关系部门进行有效集成,以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协调能力;整合服务供应链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本文所构建的居住物业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物业服务的内容包括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由于这两种服务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所形成的资金流、服务流和信息流不同,所以在供应链结构中构成两个模块,即公共服务模块和专项服务模块。除此之外,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外部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也有密切联系,不过因业务关系不属于服务供应链范畴,所以是链外利益主体。

(1)公共服务模块。公共服务由服务商和供应商直接提供给客户(服务流①和服务流②),资金则由客户支付给服务商,再由服务商支付供应商(资金流①和资金流②)。资金流①是住户缴纳的物业管理费,资金流②是服务商按照承包合同支付给供应商的劳动报酬,服务商的收入是两者的差额。

(2)专项服务模块。专项服务的经营方式主要有物业公司自主经营和对外招租两种形式。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商业网点、文体娱乐等,顾客和服务商之间形成逆向的资金流和服务流。对外招租的项目,如餐饮店、理发店等,承包商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并取得收益(服务流③和资金流③),承包商与服务商定期结算承包费(资金流④)。

(3)物业服务供应链外部协调。市政、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虽然不是物业服务供应链成员,但是却对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与服务商的业务往来包括公共性代办事务、社区联动管理、信息公告等。供应链外部协调的关键是做好外部信息流(信息流④)与内部信息流(信息流①②③)的整合。

物业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4 结束语

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当然,在发展之初服务供应链理论仍有其不完善之处,将来可做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服务供应链实施的几部分内容,均有待深入研究。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运营模式,服务供应链不但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更应该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理论只有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服务供应链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会得到完善和解决,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会更加充盈丰富。

参考文献:

[1] 刘伟华. 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 Supply Management Review, 2004(1):30—36.

[3] 胡正华,宁宣熙. 服务链概、模型及其应用[J]. 商业研究,2003(7):111—113.

[4] Jack S.Cook, Kathy DeBree, Amie Feroleto. 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1,66(4):14—21.

[5] Lisa M.Ellram, Wendy L.Tate, Corey Bi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8(18):17—32.

[6] 田宇. 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7] 于亢亢.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 现代商业,2007(21):156—158.

[8] 王珍. 物流服务新观念[J]. 集装箱化,2003(8):36.

[9] 陈小峰,李从东. 住宅区多元物业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研究[J]. 工业工程,2004,7(4):41—45.

[10] 施丽容. 港口供应链的构建及其管理初探[J]. 物流科技,2007(3):35—36.

[11] 张英姿. 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22—24.

[12] 黄小军,等.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初探[J]. 商业时代,2006(25):91—93.

[13] 阳明明. 香港的港口服务型供应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0):56—58.

[14] 王玖河,夏炎. 港口企业集成供应链模型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2007,31(2):148—153.

[15] 金立印. 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篇8

近年来供应链成本管理引起了广泛关注,主要基于整个供应链间的竞争日益取代企业间的竞争(lisa m. ellram,1994);对成本进行http://优化的潜力只能通过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成本管理来实现(joseph l.cavinato, 1992)。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学术界对供应链成本管理做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将对未来的成本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研究述评

cavinato(1992)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并提出通过整合物流过程来实现全面降低作业成本。但其研究局限于实践层面,并未明确提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carter及ferrin(1995)则针对 “买方——运输商——卖方”的供应链模式,指出可以降低的供应链成本包括三方面:卖方成本;买方成本;运输商成本。beamon(1998)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的分析研究分为四种模式,且这四种模式均以成本为量化的衡量因子;lalonde(1999)等人则把作业成本法和所有权总成本法(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来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相关成本。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如何降低作业成本的角度来管理供应链成本。最早明确提出供应链成本的含义的是handfield,r.b.,niehols,e.l.(1999),他们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和相关物资的采购成本以及获取信息的成本,二是管理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成本。此定义不仅首次强调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关系,而且隐含了某些供应链成本可以量化的性质。kajuter等(2000)则构建了一个前瞻式的综合成本管理理论框架,认为作为一个成本导向型的系统,前瞻式成本管理进行成本管理的主要工具是(链式)目标成本法,同时辅助以其他有助于创造更加具体的成本缩减理念的方法,如标杆管理、逆向工程、价值分析及价值工程等。stefan securing(2001)和goldbach,m.(2002)认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为:对供应链上发生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包括三个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该定义产生于供应链成本核算。供应链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概念: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法。他们还分析框架中引入代理理论研究了这两种方法所需要的组织设置,并强调对成员之间关系的管理。hines,r.,silvi,r.,bartolini,m.和raschi,a.(2002)提出一种新的整合模式——供应链的精益转型,包括减少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浪费以及建立根据最终客户的真实需求而灵活调整的供应链两个方面。将该整合模式应用到简单的内部供应链进行研究,并预言未来的研究会将精益管理会计应用到更加复杂的供应链环境,如双极供应链,线型供应链和网络组织等。krueger,r.(2002)和stefan seuring(2002)认为供应链管理面临着全球化成本管理的挑战,故应进行整合式供应链管理。整合式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成本核算的三个层次的成本和目标成本法进行整合,并提出若想完全发掘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潜力,需将成本管理的其他发展整合进供应链管理。其总目标是降低成本、缩短投放市场的时间及提高产品质量及灵活性,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tim,milena和yuan(2002)从合作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将供应链的成本分为两大类:供应链系统上各企业的总成本和成员企业间合作的机会成本。kulmala(2002)则从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了供应链环境中各企业间的成本及其管理问题,并分析了企业间关系对成本管理的影响。varun grover,manoj k.malhotra(2003)认为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信任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和成员间的信息共享等因素都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在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如何降低交易成本。stefan securing(2004)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的成本引入“产品——关系”的二维框架中进行分析,形成一个三维的分析模型,即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同时,他还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础,通过对三个层次的成本和“产品——关系”矩阵的各个决策区域进行整合,在探索供应链成本缩减机会的过程中考虑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将成本管理拓展到供应链组织的边界之外指明了道路。cooper, takeo yoshikawa, slagmulder等人(1994、2002、2004)在总结了前人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的一些供应链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划分为产品和关系两个维度,并根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思想把每个维度分别划分为构建和运营两个阶段,从而形成了四个决策区域:产品和网络的结构、供应链产品设计、生产网络的构建和供应链流程优化。同时,他们首次明确提出了跨组织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ocm)的概念,认为跨组织成本管理是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种结构性方法,需要通过让供应商和采购商进行紧密的合作来实现降低整个供应网络的成本。martin christopher和john gattorna(2005)将战

转贴于 http://

略联盟的思想引入对供应链成本的管理中,指出应该供应商应该与客户结成供应链联盟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并认为对供应链联盟进行市场分割的最佳方法就是以买方行为为依据。由于供应链提供了最好的成本降低和价值提高的可能性,因而对其所处网络组织的连接点处的管理就变得非常关键。marilyn m. helms(2005)等人认为,在iocm中供应商成本不是主要要考虑的因素,应更多的关注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http://选择,即更强调成员关系对实现目标成本的影响。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合作性、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所雇用的工程师和设计专家的数量,以及其在业界的声誉和可靠性等因素。文章指出应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协议与合格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lisa m. ellram(2006)将自己多年来对供应链上企业成员关系的研究引入对iocm的目标成本管理的研究中,并强调人们经常忽略成功的目标成本管理中的买方职能。她认为买方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可以获得定价及其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大量杠杆作用。

以上关于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的研究都将两个主流观点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作业成本法中所采用的流程的观点,通过成本管理目标可将它们系统的组织起来;另一个则是目标成本法,着眼于如何设定和实现目标。企业首先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而后又要回到市场满足客户需求,而在各种流程中都要消耗资源。

二 、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述评

早在1998年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cooper和slagmolder曾对供应链成本管理作如下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实现降低成本及加强战略位置的目标。cavinato (1992)、cooper,r和slagmulder,r.(1995)首先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供应链上的整体成本。他们提出通过整合物流过程来实现全面降低作业成本,并按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把与客户相关的成本分摊到对应的客户身上,从而更为准确地明确客户的盈利性。cooper & kaplan (1998)认为采用所有权总成本着眼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优化,有助于分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权总成本是获得材料所需要的总成本,包括购买价格以及与购买相关的其他作业成本,如材料订购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成本、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成本以及支付材料货款过程中发生相关成本。lalonde(1999)等人以作业成本法(abc)和所有权总成本法(tco)来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相关成本。messaoud mehafdi(2000)认为转移定价系统应成为供应链管理分析的焦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关系是理解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处理转移定价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其整合进战略规划,包括:确定和检查整个转移定价供应链,在管理转让者-受让者关系时采用“内部客户”观念,并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标准(如平衡积分卡)和激励计划来支持这一观念。tobias teich等人(2001)介绍了非层级化地区性生产网络的模型及其运作模式,并将拓展性价值链管理(extended value chain management, evcm)概念作为成本核算系统的基础进行探讨,且根据网络成本核算系统的要求提出了成本设计和利润分配的方法。robin cooper, regine slagmulder(2001)认为透彻的系统的成本管理应出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确定了设计阶段和生产阶段中可以避免的成本。以此评估供应链成本的优势主要在于,在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的同时评估成本,可以以最少的精力去辨别供应链成本的动因。此外,生命周期分析的流程和产品导向型系统可以识别独立于公司部门的成本,从而可以改善成本在产品中的分摊。lars stemmler(2002)探讨了财务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角色,认为:成功的供应链财务管理范畴应当整合了产品流程、信息共享和创新的财务结构三个方面。khurrum s.bhutta等人(2002)考察了围绕有效客户反映(efficient-customer-response, ecr)所进行的关键创新举措,探讨了一个将ecr创新举措(电子数据交换,edi)整合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的框架,通过作业成本法来实现降低成本,进而提高为客户服务的质量。cooper和slagumulder(1999)将供应链上产品层次,功能层次和零部件三个层次的成本整合进市场驱动型的成本核算,从而形成了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流程。stefan securing(2002)、cooper和 slagmulder (2004)将生产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的成本跟目标成本法进行整合来实现目标成本。他们还提出了进行跨组织成本管理(iocm)的具体分析方法:一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主要解决目标成本的设计与分解,主要工具包括价格-质量-功能悖反(price-quality-function trade-off, pqf)、跨组织成本调查(inter organizational cost investigation, ici)、并行成本管理 (concurrent cost management, ccm)等;二是在产品制造阶段的主要成本管理方法是改善成本法,主要工具是价值分析。marilyn m./

纵观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历史有以下特点:第一,多种成本因素的整合,作业成本、交易成本概念的引入使得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不得不考虑其与原来成本因素进行整合。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相互融合,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对供应链成本产生影响。第二,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其目的在于使得各成本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虽然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看似各文献中成本http://整合的方法有所差别,但是它们均不同程度的涉及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这两种最基本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第三,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独立的经济个体,而是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一员。成本管理的立足点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在单个企业内部实现成本最低,而是要获得整个供应链成本的最优化,进而获得整个供应的战略竞争优势。因此,必须以战略的观点去考虑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对供应链成本系统产生的影响。第四,最近几年由于供应链的拓展,对供应链的研究逐步趋向对网络组织关系的多角度研究,而供应链上的成本管理也逐渐转向网络组织关系中的成本管理。如前述的目标成本法及其在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框架下的具体应用,已经属于跨企业边界的网络组织上的成本管理,这很可能成为未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整个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研究在网络组织中进行成本管理的新理论,这些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强调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的整合。限于此问题非本文研究的重心,本文不再赘述)。而实际上跨组织的形式有几种,供应链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种形式。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应用更为普遍,对其进行的研究仍为主流。第五,作者在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产品成本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即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指与企业整个生产相关的间接成本,主要存在于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科目之中;交易成本,则包括获取交易信息、进行交易谈判、激励行为、对履约情况进行监督、变更交易等的费用。其中,对直接成本的核算,主要通过直接分摊的方法进行;而对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内部发生的间接作业成本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则均采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核算。但是,由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单纯的作业成本法均不能有效的实现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目标,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更加合理、准确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式。在供应链上应用目标成本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成本。

三、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理论述评

由于外部经济资源以及制造环境的变化,企业被迫转换成本管理的思维,将过去的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的成本管理方式转变为从外部市场环境及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的目标成本管理,这就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产生。另外,由于企业间的关系随着供应链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对目标成本法的探讨不再被拘囿于单个企业内部,未来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将会被置于供应链(甚至更大的)环境中,而需考虑的成本因素除其各成员企业内部的直接成本及作业成本外,还将涉及成员企业间的相关成本,如获得信息的成本及交易协调成本(此二者均属于stefan seuring所说的交易成本)等。故而,学术界开始探讨如何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早期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法整合进对供应商的研究中,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seidenschwaz和niemand在其研究中揭示了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应用目标成本法。首先,在目标成本下,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被转嫁给供应商。对整个产品而言,零部件越重要,供应商将越早被纳入对产品进行开发的流程中。于是,供应商就需要采用项目导向型成本管理方法,逐渐降低成本,直到实现设定的目标成本。ansari和bell则阐述了在扩展型企业中如何应用目标成本法。他们强调建立长期供应商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目标成本法并非要转嫁市场压力,而是要与所有的供应链伙伴进行协调,从而使各企业均能保持自己的盈利特性。cooper 和slagmulder引入链式目标成本法的概念,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用于保证供应商实现共同设定的产品功能、质量和价格目标的约束机制,即所谓的“功能—价格—质量”悖反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权力在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分配问题是个基本问题。具体而言,在供应商方面,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受目标成本压力影响的供应商的限制;在配送方面,又有可能会受到拥有权力较少的客户的约束。lokamy和smith提出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客户需求两个市场变量结合在一起研究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策略。认为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保证供应链上产品每个层次的成本均不超过市场价格,而且要保证供应链的每个成员均能合理的分享利润。转贴于 http://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以上理论研究基本还是从供应链上成员间的关系、成员间的利益分享、产品的价格—功能—质量间的悖反关系以及供应链与市场或客户之间的关系等定性的角度去研究供应链的目标成本管理。但是,在探讨这些关系的同时,由于存在个体认识的差异、企业间在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在进行悖反的过程中企业倾向性的不同等多种因素,使得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因此,http://在实践中若要实现对供应链成本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之后,以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最佳方式或途径。

推荐期刊